作者|孟倩
出品|《态℃》栏目
截至本月底,本年度国内防控体系对德尔塔病毒的最大一场战役已经接近尾声,此时距南京发现第一例病患已过去月余。目前,本轮疫情并未清零,还有零星病例分散于扬州、上海等城市。
回顾这一个多月,起初大家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南京和张家界,没有想到扬州这样一座非省会小城会成为疫情中的风暴眼。在扬州疫情期间,持续不断出现的病患多为老人、孩子甚至医护防控人员。一座在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都未失守的城市,缘何在此轮疫情中破防?在病毒毒株变异加速的情况下,防控、宣传以及治疗病患等议题其实都对执政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朱华晨结合此轮疫情的传播特点、病患情况及防控体系等方面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为何是扬州?
扬州第一例感染者是一位年长的女士,该女士已经64岁,在离开已经采取封控管理措施的南京后,她来到扬州,并前往棋牌室、外出购物和就餐,在扬州市的自由活动时间并不短,活动范围也并不小。
更糟糕的是,该女士并未主动上报自己的行程和健康状况,而是在检出核酸阳性后相关部门才发现事情不妙,这个时候,疫情的追踪和控制已经变得极为复杂和被动。朱华晨表示,扬州是此轮疫情爆发最为严重的城市,8月上旬每天都有几十个新增病例。这和一开始没能及时掌握这位老太太的行踪有关。感染者私下跑到扬州,过了好多天以后才被发现,朱华晨认为这个情况实际上从一开始就蛮严峻了。
此外,她认为当时大家的注意力主要都集中在南京和张家界这两个爆发点,扬州其实是被忽略的。扬州不是省会,也不是当时的传播枢纽,所以扬州得到的资源、关注度,包括当地的重视程度,比起德尔塔病毒的凶险程度来讲,是不够的。另一方面,扬州之前没有经历过新冠疫情爆发事件,当地民众、官员、医院和疾控系统的准备和经验相对不足,例如起初在核酸筛查检测时,从人手、机器到实验室都不是特别够,后来还出现了核酸检测点的感染和传播链,流调人员也比较匮缺,早期对疫情情况的掌握和排查行动比较被动和滞后,有了增援人士后这种局面才得以缓解。
另外,首位病患去往棋牌室之后,密接者大多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这个年龄段的人,在朱华晨看来是高风险人群,他们的疫苗接种率较低,不少人还有基础性疾病,容易被新冠病毒感染,感染之后也容易发展成为重症。即便打过疫苗,由于老年人的免疫应答水平通常比年轻人低,因此免疫保护的效果也会有所削弱。
从病患接触者的活动环境上看,在扬州通报的患病者中有不少都来自于棋牌室内,在首例病患的传播链上确诊的人共有147例,密不透风的棋牌室成为德尔塔疫情发酵的最佳场所。
从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来看,朱华晨认为中小城市退休老人的时间充裕,社交范围有时比上班族还广,外出频繁、交往者年龄相仿是他们社交的特点。有的还同时承担了家庭中接送、照顾小童的责任。但在疫情信息的接受度和更新情况上,老年人相对滞后,对疫情的严重性缺乏及时、足够的认知,在思想意识上,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德尔塔病毒之凶险,更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有些老人甚至不熟悉智能手机和健康码小程序的应用,这对防控措施的落实也构成了困难和挑战。
二、中小城市怎么做防控?
在朱华晨的视角里,德尔塔病毒和初代病毒相比,要难对付很多,哪怕像广州这样抗疫经验和资源比较充足的城市,也足足花了一个半月时间才把疫情扑灭。
她认为城市跟城市之间的疾病防控能力和策略、思路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例如,在北上广深这种大城市,总体上管理、防控力度都比较大,流调和防疫人员训练有素,资源、人力动员能力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也比较到位。因此可以做到更为精准的防控,并以此减少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冲击。在其他省会和重要枢纽城市,人流量大,一旦爆发那就是很大的事情,因此从管理层的角度,防疫抗疫这根弦会绷得比较紧,老百姓长期接触这些信息,也会比较配合。但是在二三四线城市,防控确实比较难,一方面大家觉得平时没什么外来人,风险好像比较小,生活很安逸,慢慢就放松了警惕,另一方面,老龄化问题更为明显,高端人才、医疗资源较为紧缺,信息相对闭塞,这些都容易形成疫情防控的盲点和难点。
在这种情况下,朱华晨认为有必要要在城市里设立一些有权限的哨点,发挥疫情监测的职能,特别是医院和药房等,工作要做到位。另外还可以在一些人流密集的社区、车站、娱乐、社交场所设立环境检测点,或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便民服务和合作研究。在中小城市,更要尽量做好宣传、沟通和科普工作,调动起普通老百姓的防疫抗疫意识;对一些从事公共服务工作的人员,比如说行政层面上的,还有各级的医疗从业人员,都要加强培训,提高专业人员和行政工作人员的意识和管理能力,把疫情检测和发现的前线往前推。尤其是对小城市里面的小药店、小诊所的工作人员,要有特别提醒,比如说碰到什么样的病人,需要如何处理或报告,要有指引,提高他们的警惕性,以便于及时提供潜在病患的前端报告。早发现,早监测,早隔离,后面疫情就不容易大规模爆发起来。
三、如何保护老年人等弱势群体?
扬州此轮疫情确诊病例中,有近一半是60岁以上的老人,年龄最大的有89岁,但18岁以下的也有几十例。这样一座经济发展过得去,环境舒适宜居的城市里,老人和小孩成为德尔塔病毒的最大受害者。这些弱势群体,应当如何保护他们?
在过去这一年多的抗疫斗争中,我们在国家层面上积累了很多经验,一次次克服了很多极难对付的困难,一次次把疫情防控的不利局面硬生生地扳回来。经验、能力和决心,是优势,但目前可能是抗疫的战线拉得太长,老百姓也有一点松懈了,很多人觉得“哎呀,我们好像安全了”,所以这种防战的意识会下降。
朱华晨认为在疫情防控和老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上,一方面科普和宣传要做到位,信息传播要准确、透明、及时、易懂、有公信力;另外一方面,服务要到位,准备要充分。不管是核酸检测、疫苗施打、政策咨询,还是日常的健康码、行程卡查询,都要尽量考虑到群众的困难和需要,做到方便、体贴、易行,否则难以持久和广泛覆盖。对于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像诊所、机场、车站、集装箱码头和港口、隔离点,闭环管理和政策宣贯一定要做到位。她表示南京禄口机场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大的破防状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管理层缺乏警惕和防疫常识,管理混乱。例如高风险区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没有分开,核酸检测不及时,基本的自我健康监测和隔离意识也完全没有。已经出现清洁工人发病了,咳嗽了,发烧了,还在上班,还能回到社区;已经发现多人核酸阳性了,还迟迟不启动封闭。
对这种高风险的集团和单位来说,可以考虑由卫健部门或相关专业机构组织培训和讲座,或者统一下发指南和手册,把一些规则定下来,比如哪些人属于风险人群;对于风险人群,如果出现了哪一类型的症状,要怎么样处理,怎样报告,怎样隔离;日常工作流程的管理要更制度化、规范化,这样有依据可循,才能保证动作落实到位。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多关于疫情和病毒的常识,所以高风险单位一定要有指南、规范和指引,要有不定期的培训和信息更新,防疫措施也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
对老年人以及比较弱势的群体,家里的年轻人和社区的服务人员要主动跟他们做好沟通,帮助他们预先设置好手机应用程序,解决老人使用电子通讯工具上的困难。宣传要做到位,比如说公共场所张贴提示标语或播放语音提醒;设置咨询服务点等;推广公共教育,做好公众沟通。如果周边的人都有防控意识,那个别的人也会慢慢地被大家这种风气纠正过来。
最后该处罚的,该追究责任的,要依法追责,及时通报。就像这次南京和扬州的病患传播事件,给大家敲了个警钟,让老百姓有一个意识,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四、疫苗和特效药还在路上,中国该怎么办?
新冠疫情已经非常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很多方面,甚至还包括了国家之间的关系,各种经贸关系等等。有人问以后是不是可能要口罩不离身,变成衣服的一部分了?朱华晨觉得可能没有这么悲观,她表示疫苗和药物应该会在不远的将来会有一些突破。人类不会就这么缴械和自我放弃,向病毒认输,科学家不会放弃自己的阵地,一定会去想办法找到更好的防控和预防、治疗手段,不管是实实在在的药物、疫苗、抗病毒的新材料,还是其他的抗疫策略和方式。未来也许会有一些预防防护型的产品,比如隔离喷雾、防护喷剂之类。
朱华晨谈到这一年多以来,全世界在新冠病毒方面的研究上,可以说是突飞猛进。论文数量、数据库记录都呈爆发式增长,而疫苗研发和产业也有了飞速的发展。新冠爆发后,全世界各个国家竞相开展疫苗和药物研究,中国同时上马了五条不同线路的疫苗开发策略,现在这五类疫苗或者已经上市,或者已经做完了二期临床试验,正在等待进一步的批复和许可。人类正处于这种积极探索的过程。
朱华晨认为冠状病毒、流感病毒这一类型的高变异包膜RNA病毒,宿主多,疾病表现复杂,存在大量隐秘感染不发病的情况,要达成群体免疫和彻底清除根绝,确实比较难。因为它们完全不像天花、麻疹,或者甲肝那样,宿主单一,症状特异,容易识别,而且疫苗打一针就能一劳永逸,或者感染过一次就终生不再得病。
因此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新冠病毒很可能会变成一个长期流行、间歇性爆发的病毒。在通用疫苗和特效药被研发出来之前,人们可能不得不反复多次地去加强免疫,不断地跟病毒赛跑。但除了疫苗和药物这两种医学手段之外,公共卫生这种非药物的管控措施,也是有效的手段。实际上我们国家主要就是靠着高效的公卫防控策略,一次次地击退疫情的进攻的。
她解释说,新冠疫情归根到底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传播。如果能把个体之间的传播链打断,这个病毒再厉害,也不会传到下一个人。所以打断传播链,是传染病防控一个非常关键的思路。但从全世界来讲,很多国家承受不起长时间的隔离和封锁,也有一些人坚持不愿意被隔离和限制,这种不同的国情、经济和文化情况,决定了各国很难步调一致地采用同一种抗疫方式。中国的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问题也很明显,不少地区的医疗资源还比较有限,如果放任病毒肆虐,这会成为我们承受不起的重;因此她支持现有阶段坚决清零和严防死守的策略,但也认为我们要做好长期打硬战的准备。
朱华晨最后总结道,在人类的固有免疫之外,疫苗为我们提供了另一层免疫保障。目前批准使用的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是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的,虽然它们还不是完美和理想的,不能提供100%的保护,也不能保证打了以后就永远不会感染,但对现在流行的各大变种,仍然具有或多或少的交叉保护能力。数十亿剂疫苗在真实世界里的使用,已经反复证明了它在预防重症、降低感染和入院率上的效果。因此只要没有禁忌症,打疫苗一定比不打安全。
当然,病毒在变,个体之间的免疫应答各有差异,每一个人的抗体和免疫细胞也有动态的变化,比如说刚刚接种完,可能刚开始那两三个月,抗体水平很高,整体的细胞免疫保护也很好,但是过了半年一年,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会慢慢掉下来,对同一个病毒的抵抗能力也会下降。因此,未来可能需要通过更精细的个体化检测和免疫加强来提高对病毒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