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正在成为全球各国政府和资本市场重点关注的议题,ESG投资等绿色金融热度持续升温。
7月24日,在以“全球绿色复苏与ESG投资机遇”为主题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范一飞与中国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梁涛分别就ESG投资发声。
7月24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上,央行副行长范一飞主旨演讲 澎湃新闻记者 周頔 摄
范一飞:引导养老金、保险、社保等长期资金进入ESG投资市场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我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据统计,2020年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中国绿色债券存量约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党副行长范一飞表示,ESG投资已经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问题,推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要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路径结合起来,大力引导和鼓励ESG投资。
尽管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范一飞看来,我国绿色金融领域的投资人培育、对接国际标准、环境信息披露、中间机构规范发展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范一飞表示,政策措施与机制建设将多措并举,培育ESG投资人。在激励政策方面,继续探索包括补贴、贴息、减免税等财税政策,以及提升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吸引力的监管政策等。强化和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提升市场机构配置绿色资产的积极性,积极促进市场建设,推动ESG投资与固定收益产品相结合,丰富ESG投资运用领域,引导养老金、保险、社保等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长期资金进入ESG投资市场,并纳入考评体系,来丰富绿色债券市场资金来源。
除此之外,范一飞还表示,央行将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推动与国际标准对接;完善信息披露要求,强化市场约束机制;加强市场生态建设,发挥好中间机构的桥梁作用。
他谈道,在尊重我国能源禀赋与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央行将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债券标准,助力全球绿色金融发展。将继续强化金融机构、证券发行人、公共部门环境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和规范性,建立强制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覆盖各类融资主体,细化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并探索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便于金融机构获取企业的碳排放数据。还将继续规范中间机构行为,开展对评估认证机构的备案,通过市场化评议和业务质量交叉检查等方式,推动评估认证行业的标准统一。
梁涛:不可简单地对传统高碳行业踩踏式、冒进式地抽贷断贷
峰会上,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也谈及了我国绿色金融目前面临的困难挑战,以及ESG投资将发挥的作用。
梁涛表示,目前市场在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驱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政府和市场的协同效应还不明显;绿色资产产品和服务的定价缺乏相应的标准、策略和工具;融资价格尚不能综合反应资金成本、风险议价和生态价值;金融机构ESG战略规划和应用水平参差不齐;责任投资理念教育有待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方法、工具、信息披露需要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专业能力存在不足,在产品创新、人才建设和风险管控等方面亟待提升。
梁涛表示,必须充分发挥绿色金融支持经济绿色复苏的强劲动能。他提出了五点建议:
第一,把握正确方向,加强统筹协调。要准确理解国家碳减排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内涵,把握好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节奏和力度。要以宏观的视野分析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的金融需求,合理测算高碳行业资产的风险敞口,稳妥有序地调整自身的资产结构。
金融机构应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各行业发展的阶段性转型的难度等因素,紧密跟随有关部门制定的碳减排政策,不可简单地对传统高碳行业踩踏式、冒进式地抽贷、断贷、到期不续作,要在确保自身业务可持续、积极支持相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上,对传统业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避免“谈碳色变”。同时要加强与其他行业的协调配合,形成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二,完善政策体系,优化金融服务。健全绿色金融监管的政策框架,完善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标准,为绿色金融支持经济复苏提供指导,将绿色转型进展纳入对银行保险机构的日常监管评价,营造绿色金融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环境,鼓励银行机构拓展信贷抵质押范围,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丰富绿色保险产品,探索差别化的保险费率机制,提升对绿色经济活动的风险保障能力。
第三,践行责任投资理念,防范金融风险。引导银行保险机构从战略、任务、流程、管理等各个方面践行ESG责任投资理念,鼓励金融机构在授信决策、贷款审批、资金价格、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资产组合中,将环境气候和社会风险作为参数予以重点考量。加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注重ESG责任投资理念的运用和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协调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提升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
第四,强化激励约束,提升专业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强化内部的激励约束,优化绩效考核体系,实施差异化的管理要求,加大对绿色低碳投融资项目的推动,督促银行保险机构落实落细相关产业政策要求,完善客户授信管理,将碳表现、碳定价纳入授信管理流程,加强绿色金融专业培训和团队建设,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激发员工做好绿色金融服务的动力,探索自身绿色转型路径。
第五,推动国际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加强绿色金融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挥积极作用。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去和海外资本运作的能力和水平,践行责任投资和价值投资的理念,形成绿色金融发展合力,提升金融业双向开放的质量和效益,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