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敏洪
来源:俞敏洪
5 月 12 日,在新东方举办的“新教育新思考”教育研讨会上,我同新东方集团 CEO 周成刚就中西方教育的异同进行了一场直播对谈,以下为对话文字实录。
周成刚:我和俞老师今天主要是跟大家聊教育。教育是一个永恒话题。我和俞老师在看教育,也在谈教育,也在做教育,几十年了,可能有一点体会。自己也为人父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再加上我们工作的原因,可能国内国外都有一些观察和思考吧。普通老百姓、家长都关注这个重大问题,我没有一个特别的标准答案,但所有人都想寻求更美好的、更正确的说或者是更能够让孩子开心地成长的教育,所以今天我也会跟大家聊聊我过去的一段时间在世界各国考察这些教育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今天有记者说还要采访我们对话,我说我们两个人从中学时代就做同学,到大学以后,大家基本上一辈子都在做跟教育有关的。
俞敏洪:对,今天我们用了一个比较特殊的方式,完全是在线,用连线的方式对话,跟抖音的网友互动。原来我们天天坐在一起,其实周成刚老师的办公室离我就是 5 米远。
周成刚:今天我是和俞老师隔空对话,其实天天坐在一起也挺烦的,哈哈。
俞敏洪:对,隔空对话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蛮新鲜的事情,我们是尝试新东西。不知道这个 new tricks(新技巧),我们能不能学会一些,但是我现在正在努力适应和学习,因为我觉得现在这个世界传播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方法完全不一样了。如果希望我们自己为社会再做点贡献的话,这种学习新的平台、新的方式,对我们很重要。其实我抖音注册了应该有两三年了吧,只是在这次疫情期间才真正开始使用。
周成刚:使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已经很多的粉丝了。
俞敏洪:对,两百多万粉丝在上面。其实抖音上的网友,还有我们其他平台的网友,我发现大家学习的热情还是蛮高的。尽管大家上抖音很多时候是为了好玩的事情,但讲严肃话题的时候,这些网友还是蛮接受的,比如说教育的话题,养育孩子的话题,读书的话题。
周成刚:成长的话题。
俞敏洪:对,成长的话题,可以说非常热情,今天现在是上班时间,依然有不少网友上来了。
周成刚:对,我时不时也会去看抖音,有的时候忍不住还看好长时间。
俞敏洪:你看什么(类型)?
周成刚:搞笑的东西也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也很多,但是严肃的话题也越来越多。说明新的传播途径越来越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今天跟俞老师的这个对话改变一些话题,从不正经变成正经人,谈书、谈学习、谈成长。
俞敏洪:等会儿时间到了,我们会认真地来谈一下周成刚老师成长的话题,他国外经历的话题,以及他走访了 200 多所世界著名的大学。中国也走访了不少,中国大学你跟我一起演讲至少也有二三百所了。走访世界的著名高校和中学,对教育的一些看法。世界各个不同的国家是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孩子和后代的。
前段时间,应该是荷兰的一帮高中生,从南美洲加勒比海那边开了一艘一百多年前的帆船,横渡大西洋。全是高中生,三四十个高中生因为疫情没法坐飞机回去了,这些孩子就航行大海,从加勒比海用了 40 多天时间横渡大西洋,居然回到了自己国家的港口。与此同时中国的家长不惜一切代价买飞机票让孩子回国,不管是五万、八万、十万,甚至有二三十万包机回来的。你对两批孩子不同的方式,还有孩子面对挑战的不同态度,你有什么评价?
周成刚:我觉得不能说所有的中国孩子都会买那么贵的票,包机,也不会所有的荷兰孩子都会横渡大西洋。但是这事还蛮典型的,说明荷兰和中国或者说西方和东方一些不同的文化,家长对孩子成长或者保护,是一种不同的理念和思想,文化的不一样引起不一样的结果。一个会觉得包机更加安全,也是保护孩子,一个会觉得让他横渡大西洋,在老师的带领下,是一个团队合作,又是一个自我锻炼,是一个更好的成长。应该说是不同的理念。
但我更觉得除了一些保护孩子的方式方法以外,我们更多要去打开自己的心,去接触西方的东西,去借鉴和融合。总体上说,我一句话,就是说在近代到现代史上的整个冒险精神,应该在西方尤其是白人的血液里可能更强烈一些。
俞敏洪:对,让我感到比较吃惊的是四十几个孩子的家长百分之百同意这些孩子自己开帆船,横渡大西洋。我想如果中国的孩子们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比如说一批高中生横渡大西洋或者横渡太平洋,我觉得至少有一半家长会把孩子叫回去,坚决不让横渡的。因为一百多年前的一艘帆船,横渡这样的一个大洋,风险确实是不可预料的。那你觉得中国的家长会是什么反应?为什么荷兰的家长会百分之百同意他们的孩子冒着生命危险横渡大西洋?
周成刚:我看到了这则消息,但是我没有看到太多的细节和前因后果,所以我估计首先一百多年前的这个帆船,是在一个很好的维护状态下,应该是继续可以用的,像现在的好多老飞机仍然可以去飞,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这些同学好像就是去参加一些帆船活动的,所以说他们是有一些经验的,应该还有老师带队什么的,所以这个条件上可能不是我们所具备的。
俞敏洪:他们本身就是玩帆船的,确实是。
周成刚:不是几十个同学开个帆船就回国吧,这个对普通的荷兰人来说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一定的条件。
俞敏洪:依然体现了中西方教育理念和文化的不一样,是吧?
周成刚:对,很典型的一个差异和一个故事。我记得作者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未来要去领导世界的话,到底是横渡大西洋的这些年轻人来领导这些坐包机的同学,还是坐包机的同学应该去领导开帆船横渡大西洋的人,这是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了。
俞敏洪: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我觉得中国家长应该让孩子更加独立一点,因为中国家长会不知不觉对孩子进行过度保护。包括我本人对于孩子有时候会不知不觉保护过度,比如说让他单独出去玩一玩,千叮咛万嘱咐,有的时候还要跟着之类的,我觉得中国家长在这方面常常无意识会把孩子的独立性磨损掉一部分,你觉得是不是这样?
周成刚:对。
俞敏洪:你这样做过吗?
周成刚:是的,也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本身我们自己在长大的环境中,受到周围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所以思想和做法会传承下来。同时因为你不断的保护、不断的看护、不断的溺爱,甚至最后导致孩子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升。孩子未来出去的时候就更害怕,更害怕你就越想保护,就形成了一种不好的循环。西方所有的国家,或者说他们大部分的发达国家,更喜欢一种放手让孩子锻炼的形式,让他不断去摸索和成长,亲近大自然。
国内教育的课程更多是在校园里面,更多是在教室里面和书本上。在西方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的时间是课外,相当一部分的时间是交流,我去看一些学校,中学和大学,每天都有很多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这个可能和我们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直播正式开始
俞敏洪:各位亲爱的网友,大家下午好!今天坐在这儿的两位中年人,其中一位比我帅的,长得很帅的帅哥,是新东方的 CEO 周成刚老师,我是新东方的俞敏洪。周成刚老师在新东方已经跟我一起共同陪同新东方发展整整 20 年的时光,我跟周成刚老师有着非常好的个人渊源。我们俩在高考补习班是同班同学。高考补习班已经是 41 年前的事情了,那是 1979 年,中国改革开放刚刚一年多的时间,我们俩人都是两次高考失败后,走进了同一个补习班,后来我们就变成了好朋友。
在那个补习班周成刚是英语课代表,我是那个补习班的班长。在我们两个人的配合下,这个补习班在一年以后的高考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当时这个补习班 40 个同学,30 多个人考上了大学和大专,以大学为多。不少人都进入了中国的名牌大学,当然我进的还算是不错的北大,周成刚老师是苏州大学,我们也有同学进入了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原来新东方的行政总裁李国富老师就是南大毕业的。也有进入了对外经贸大学、外交学院的。
我们基本上都是农村和小城市的孩子,我们这帮补习班的同学现在战斗在全世界各地,有在经贸部工作的,有在外交部工作的,有像周成刚和我一样是做生意的。我们俩在一起重新奋斗 20 年,可以说是特别难得的。我们倍加珍惜这样一段时光。周成刚老师现在在新东方担任的是 CEO 的岗位。我们两人依然在一起共同奋进,推动着新东方的发展。按照周老师的说法,从高中开始我就是他的领导,但到今天为止,周成刚老师的英语水平实际上比我高出太多了。我平时有的时候还敢说英语,只要有周成刚在场,我就不大敢说了。老周,你把自己的大学和人生经历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好不好?
周成刚:好的,我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是 1979 年,刚刚俞老师说了,和俞老师一块走进同一个高考复读班的,所以我们成了同班同学,这个渊源已经 40 年了,之后俞老师进了最好的大学——北京大学,我的成绩差了一些,总分没有俞老师高,到了苏州大学,一南一北。大学毕业以后,我们俩人都做了大学老师。突然在 90 年代想出国了,俞老师考了托福将近满分,去美国,但是 GRE 考得差了一点。俞老师是 GRE 词汇教父,词汇很多,但是数学题差了一些,所以没有拿到全额奖学金。在 90 年代没有全额奖学金到美国去留学是相当不容易的,所以俞老师没有出国成功,但是却办了一所新东方学校,教人如何出国留学,成了中国最大的教人出国留学的一所学校。
我 90 年代数学也不好,俞老师去美国 GRE 数学考不好,我也就干脆不去考了,我就去了澳大利亚。因为澳大利亚只需要考托福,不需要考 GRE,所以我就去澳大利亚留学,读的是新闻传播。读新闻传播的原因是担心再读英语怕找不到工作。还好 1996 年去留学,1998 年毕业后就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找到了一份工作,在英国广播公司做记者。
2000 年回国探亲的时候,和俞老师好多年没见了,再次见面。我也知道他在北京办学校,他也知道我在国外,虽然是奋斗,但是两个人再次重逢。老俞让我回来共同做新东方,然后我就在 2000 年从英国伦敦辞职回国,加盟了新东方,开始开上海新东方学校,也是北京之外的第一所新东方学校。后来调到北京,就跟俞老师一直干到今天,一干已经干了 20 年了。所以我们俩在一起已经差不多快 40 年了,这样的时间对我们这两个中老年人来说那是相当不容易,也占据了我们生命中绝大部分时光。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挺有意义的。
俞敏洪:真的相当不容易。我们是从少年一起,因为 17 岁应该还算少年吧,真的是青春洋溢,为自己前途奋斗,这样一路走来,每个人又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我留在国内当老师,周成刚老师在国内苏州大学当了一段时间老师后出国留学,后来到了英国 BBC 广播公司工作,沐浴了西方文化的洗礼,并且由于是在西方这样巨大的新闻传媒公司工作,也对世界的看法变得非常非常敏锐。
我们两个殊途同归,一起建设新东方,叫做归来还是少年。我们再次重逢的时候,当时也不算太老,三十多岁,一眨眼奋斗了 20 年,说得好听点是中年人,不好听点就是快走向老年了。我觉得我跟周老师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两人对生命、对事业依然充满热情,对未来依然充满期待,而且很愿意为新东方发展、也为年轻人发展一起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成刚:对的,而且我们每天和新东方成千上万的年轻教师、员工在一起,我们自己也感觉到更加年轻,也迫使我们去学习更多,要去改变自己。
俞敏洪:今天大家看到我这儿有一本周老师的书,叫做《穿越世界的教育寻访》,这是周成刚老师用了 7 年时间,穿越了 20 多个国家,40 万里行程,200 所世界名校,500 次访谈,最后写出来的一本书:只为那不一样的成长。这本书在我抖音的商店里有卖的,在抖音商店里卖得便宜一点。
周成刚:俞老师上来就带货了。
俞敏洪:大家买这本书我们所拿到的收益,将会捐献给中国的贫困地区和山区的孩子们。还有不少朋友在打赏,打赏朋友的钱,我个人将会以1:1 的方式,就是你打赏一块钱,我再配一块钱的方式,捐献给中国的农村和山区的孩子们。好,这是我们的一个广告。
老周,今天我们讲的话题就从这本书开始了。我们俩人都在做教育,而且总希望我们做的教育能够产生更多的意义。所以我想问,当初你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冲动,在 7 年前的时候,想起来要到全世界这么多地方,几乎跑遍了全世界所有地方,从欧洲跑到美洲,跑到大洋洲,你这样一个穿越寻访,是什么东西促使你要做这么一件事情呢?
周成刚:好的,我首先想说的是,首先离不开新东方。因为回到新东方,其实当初俞老师让我回来,有一件事触动了我。当时回来看到新东方,可能物理条件上还不够完善,但报名大厅里面、教室里面、讲座现场都是人头攒动,这点让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新东方又是一个以培训英语为主,送孩子出国的这么一个著名学校,所以我就毅然决然加盟。
回来后正好我国的出国潮一浪高过一浪。在过去的 20 年时间里,我国出国人数仍以平均 15% 左右的速度在增加,复合式增长。这个情况之下,我感觉到中国孩子和家长对外部世界的渴望、那种心情、那种焦虑,那种选择时的不知所措。所有这一切我就在想,我应该让他们知道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真实画面,更多了解留学生在国外奋斗的真实情况。所以当时就触动我做一件事,我说我去采访这些国家,去拍这些国家,去记录这些国家,把留学生奋斗的故事,他们的辛酸苦辣都要带回来。于是在 2013 年,我就开始了所谓的穿越活动。
当时对这个活动还不是那么有把握,所以我们第一个穿越的国家小一点,是新西兰。但是走下来以后发现反映很好,家长也很期待、也很渴望,发现难得有这么一些透明的、真实的、有感染力的消息和信息。于是当年就开始了穿越美国。过去的连续 7 年,把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再把欧洲的绝大部分国家,包括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全部走完了。就形成了这么一本书,形成了一个讲座。当然我更想说,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图片、录音、影像,我希望给家长带来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让他们的孩子为未来的国际教育做好理性的准备,在出去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当初的目的和初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