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春天来了,所以共享单车就涨价了


春季是商品和服务涨价的最佳窗口

  文/蚂蚁虫

  来源:蚂蚁虫(ID:miniant-cn)

  4 月 8 日,摩拜上月宣布的新计费规则在北京地区正式生效。骑行起步价为 15 分钟 1 元;时长费调整为每 15 分钟 0.5 元。此前,曾被誉为最好骑共享单车的小蓝,已经率先在北京执行新计费标准。除了摩拜和 ofo 外,小蓝是为数不多的仍在北京运营的共享单车品牌。这意味着,北京地区已经率先进入到共享单车涨价时代。

  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往往会通过降价来扩大市场需求。摩拜和小蓝逆势而为,什么给了它们的勇气,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哪些?ofo 和哈罗是否也跟进,而共享单车涨价潮会不会蔓延至全国?共享单车深陷困境究竟是何原因,实现主业赢利是否可能?

  因为春天所以涨价?确有几分道理!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去年春天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共享单车也有过类似的涨价行为。当时过完春节上班不久的人们发现,ofo 小黄车的 1 元月卡购买通道被关闭,摩拜的月卡折扣优惠也非常巧合地停止了。虽然没有直接上调单次骑行价格,但停售折扣月卡也使得用户整体成本提高了,相当于变相涨价。

  去年春天停止月卡优惠折扣,今年干脆直接上调价格,为什么共享单车的涨价都发生在春天呢?这背后是偶然的巧合,还是确实有着一些必然因素?

  和很多行业类似,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共享单车也有一定的季节性,用户最少的是冬季。让很多人在冬季放弃共享单车出行的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身体健康,冬季全国气温普遍较低,骑行者较长时间暴露在室外体感寒冷,容易引发冻伤、感冒等疾病;二是不安全,冬季人们穿着比较厚重行动不便,加上冰雪雨水致道路打滑,增加了骑行的危险因素。因此,很多用户宁可去挤公交地铁,甚至走路,也不愿意在冬天骑共享单车出行。

  春天来了,太阳朝北回归线偏移,气温逐渐升高,万物复苏,影响骑车出行的不利因素有所好转。在冬季里放弃骑行的用户,又开始选择共享单车作为短距离的出行工具。这就意味着,相对冬季而言,市场需求迅速大幅增多。短期内很难增加共享单车供给,根据供需曲线原理,适当上涨价格有利于达到最佳资源配置的新均衡。在需求快速增长时,企业上涨价格比较容易说服用户接受。

  同时,春天又是新的一年开始,不少行业或企业在春季时发布新品或调整产品价格。人们对这样的商业传统早就有了足够认知,此时对上调价格的抵触心理最低。

  因此,无论是季节性的供需关系,还是用户认识心理上来说,共享单车选择春天作为涨价的时间窗口都是最有利的。因为春天到了所以共享单车涨价的说法,并非毫无道理。


邓永豪最早提盈利,但小鸣单车因子弹打光早早出局

  营收无法覆盖成本、供给大幅下降才是涨价的内因

  当然,共享单车涨价并不是仅仅春天的季节变化这么简单。毕竟季节性的变化,通常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需求增长。春季只是最有利于涨价的时间窗口,而不是理由。让共享单车企业不约而同涨价,其实另有深度原因。

  1、营收较低,根本无法覆盖运营成本

  共享单车的成本主要有两块:折旧(取决于采购成本、产品质量和维护效率)和运维成本(市场运营、维修养护、内部管理等)。目前还没有看到摩拜、ofo 和哈罗等大厂商公布相关数据。比较明确的数据,来自小鸣单车创始人邓永豪 2016 年年底在某论坛发言,他算出每辆小鸣单车每天的折旧+运维成本为 0.95 元。当时小鸣单车敢于直面赢利问题非常难得,但遗憾的是因为资金实力较弱被迫出局。

  ofo 与小鸣单车的造价相差不大,两者的运维成本也比较接近。去年 ofo 曾经以单车为抵押向阿里借款 17.7 亿元,有报道称每辆车估价是 117 元,不难倒推出 ofo 至少投放了 1500 万辆单车。若以 0.95 元综合成本计,ofo 小黄车每月运营成本至少 4 亿元以上,一年下来在 50 亿元左右。这么庞大的成本,让累计融资超过 150 亿元的 ofo 也倍感吃力,一旦没有新资金进来就会陷入困境,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形。当然刨去折旧后实际需要支出的现金并没有这么多,以一半估算在每月 2 亿元左右。企业还可以通过减少运维(说白了就是裁员)或服务外包的方式来降低成本,这也是 ofo 能坚持到现在的重要原因。

  再来看看摩拜,美团 IPO 时披露过摩拜的一些财务数据。收购该月的 27 天里,摩拜获得了 1.47 亿元收入,而运营开支为 1.58 亿元,固定资产折旧则高达 3.96 亿元。摩拜的整体成本水平应比 ofo 高,或与其单车成本较高有关系。

  即便公认成本控制较好的哈罗单车,也出现了减少运维的苗头。我在一个五线小城市的亲身经历,哈罗单车在当地运营一年多时间,坏车现象也开始普遍化,有时也遇到过要扫几辆车才能正常骑行的现象。这表明它可能收缩了当地运维工作,原因应该还是成本高。

  因此,基本可以判断,共享单车整个行业的综合运营成本过高,远远大于营收所得。这才是滴滴和美团上调的内在要因。


单车堵城的现象随着大潮退去而不复出现

  2、供给大幅减少,供需关系走向相对平衡

  前期由于监管滞后和资本推动,共享单车企业曾经争相超量投放,引发了人们对于共享单车围城的不满。这也导致一二线城市的市场供给严重过剩,为了促进需求,共享单车当然只能以低价来吸引用户。

  于是,各家纷纷出台低价包月、低起步价甚至免费体验包月的优惠政策,虽然部分原因是企业前期扩大用户的市场行为,但也正与当时供给大于需求的现状相关。

  两年过去了,如今情况大有不同。早前超量投放的共享单车,因为产品质量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了大量的车辆报废,其中很大比例是提前报废。而由于资金不足、预期不佳等因素,又使得正常更新投放无法跟上。两方面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导致供给大幅下降。意外地让原来供给过剩的情况大有好转,而市场需求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动(排除季节性因素影响),共享单车的供需关系趋于合理。在朋友圈,早就看不到抱怨单车堵车,甚至时不时看到吐槽单车太少。

  我们都知道,当产品或服务的供给减少时,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结果就会形成价格上涨而数量减少的新均衡。共享单车原来的低价格,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现状,价格上调就势在必行,这也是滴滴和美团敢于冒险涨价的勇气所在。


风声鹤唳的 ofo 跟风涨价的话可能死得更快

  涨价仅限一二线城市,ofo 哈罗暂时不会跟进

  那么作为用户我们关心的问题来了,这次滴滴和美团在北京上调价格的行为,会不会带动全国性的涨价风呢?

  即便是几大巨头达成默契,共享单车也不是想涨价就涨价的。因为共享单车作为出行服务并非用户唯一的选择,一旦用户认为价格过高,就会选择公交、地铁、自购单车、公共单车等其他方式出行,最终共享单车企业的总营收反而会大幅下降。

  共享单车在一二线城市,是最后两三公里的最佳解决方案。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弹性较小的刚需。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公交、地铁基本在 2 元或 3 元起价。即使单车与公交地铁的起步价相当或略高一些,其快速灵活、节约时间和成本的优势也同样能吸引这些刚需用户。今后,如果听到美团和滴滴等共享单车在其他一二线城市涨价,也不要觉得意外哦。

  事实上,一二城市多数人骑行共享单车主要用于公交、地铁和目的地之间的换乘,时间通常不会太长,现行调价方案对他们影响比较有限。不过对于较长距离骑行的用户来说,成本的确增加了,将促使一部分人改用公交地铁或自购单车出行。这样也释放出了一部分供给,有利于缓解部分地段的供给紧张问题。整体而言,通过价格机制让刚需用户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而企业又增加了一定的收入,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提升。

  在一二线城市,共享单车总体来说是公交地铁的互补品关系。但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人们骑行共享单车往往不是用于换乘,而是类似于公交的解决方案。因为中小城市公交站点较密,如果公交可达意味着公交站点离目的地很近,步行即可。用户骑行共享单车,要么便宜(比坐公交省钱),要么方便(没有公交到达或班次过少)。无论哪个方面的考虑,他们骑行的距离相对一二城市要远一些。也就是说,在这些市场上,共享单车与公交互为竞争品。

  同时,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用户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也高一些。目前公交价格普遍为 2 元,如果按目前滴滴和美团在北京的阶段价格标准,用户骑行成本至少2-2.5 元。这样一来,共享单车的价格优势就没有了,用户会觉得与其耗费体力骑共享单车,还不如去搭公交,或者干脆花钱自己买一辆单车。共享单车企业是不敢冒这么大的用户流失风险,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宣布上调价格。所以,我敢说哈罗单车短期内绝对不会涨价,因为它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

  比较特殊的是 ofo,它想涨但不敢涨!作为最渴求现金流的共享单车企业,ofo 看着滴滴的小蓝单车和美团的摩拜先后调价,不动心是不可能的。但它有两大致命弱点:

  首先,品牌信任度不佳,近年来的负面消息缠身,特别是用户申请退还押金都难以及时支付,ofo 的品牌形象江河日下。用户对于 ofo 的容忍程度到了极限,可以说品牌忠诚度已经荡然无存。此时上调价格无疑将刺激用户的敏感神经,加速用户流失。

  其次,ofo 的车况目前可能是行业最糟糕的。本来小黄车的资产质量就不高,加上运营不到们,坏车比例大、车况差,严重影响了骑行体验。上调价格将使得用户对于其服务评价更低,衬托对手的产品和服务更加有优势。

  小黄车目前已经战略收缩到早期的重点城市,而这些城市摩拜仍比较强势。涨价非但提升营收的预期目的达不到,还可能导致用户加速流失、转投对手,反而营收大幅下跌。


共享单车墓地是行业缺乏竞争力的最好体现

  共享单车:骑行涨价无罪,但提升效率有责

  市场经济下,企业在法律范围内享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其中一项就是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权。共享单车企业根据自身成本核算和市场态势,上调其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是完全合法合理的行为。

  共享单车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令人惋惜。有人将一地鸡毛的原因,归结于资本压力下的行业集体癫狂。这个看法不无道理,但不是根本原因。因为过度烧钱其实早在 2017 年下半年就结束了,投资人当时积极撮合摩拜和 ofo 合并,也开始要求它们重视成本做精细化运营,然而却毫无成效。因此,我的观点是:共享单车陷入困境是因为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空有模式创新却无效率优势。

  摩拜官方新闻曾经宣称,截止 2017 年 10 月,其运营超过 700 万单车,每天骑行超过 3000 万次,可计算出每车每天骑行次数约为 4.2 次。但从美团 IPO 披露出来的数据推算,实际效率要低得多。美团收购摩拜为 2018 年 4 月,当月 27 天时间内摩拜获得了 1.47 亿元收入,若以 700 万保有量保守计算,平均每车每天的收入只有 0.78 元。而当时摩拜的价格为 1 元起步,即使是一半的骑行为免费包月卡用户,每车每天的骑行次数也才 1.56 次,与宣传的每车每天四五次相去甚远,反而与小蓝单车李刚私下透露的一两次相吻合。

  那共享单车有没有可能实现盈亏平衡呢?答案是完全可能的。

  仍以综合成本最高的摩拜为例,它 27 天中的运营开支 1.58 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 3.96 亿元。二者之和为 5.54 亿元,分摊到 700 万辆单车上,平均每车每天总成本是 2.93 元。目前包月优惠很少,以单次骑行 1 元起价计算,每车每天骑行次数只要 3 次就可以覆盖掉全部成本费用。日均每车 3 次并难以实现,早有公共单车达到这一指标,杭州为 3.6 次,太原更是创下了超过了 10 次的佳绩。这表明,单车租赁行业完全可以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盈亏平衡甚至赢利的。

  因此,在理解共享单车涨价的同时,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先进的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没能转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提升运营效率?如果共享单车企业连基本的行业效率都达不到的话,市场上又怎么会有它们的位子呢?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