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3日,世卫组织召开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
会上发布的最新一期新冠肺炎每日疫情报告显示,截至欧洲中部夏令时间5月13日10时(北京时间5月13日16时),全球新冠肺炎新增81577例,死亡新增4245例。美洲区域确诊病例最多,达到1781564例(新增37847例),死亡106504例(新增1955例)。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表示,随时间推移将重新评估新冠肺炎风险级别,并会考虑调低风险级别,但目前仍为高风险;另外,新冠病毒可能成为长期问题,它可能成为永远不会消失的流行性病毒。
随时间推移将评估新冠肺炎风险级别
目前仍为高风险
△迈克尔·瑞安
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上,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表示,随时间推移将重新评估新冠肺炎风险级别,并会考虑调低风险级别。但他也同时强调,在病毒传播得到有效地控制并设置全面的公共卫生监测、并且卫生系统得到加强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复发之前,世卫组织认为疫情对全球及所有地区和国家仍构成高风险,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则建议各国保持最高级别风险预警,任何措施都应考虑实际情况分阶段进行。
新冠病毒可能永远不会消失
迈克尔·瑞安表示,新冠病毒可能成为长期问题,很难预测何时可以战胜病毒,它可能成为永远不会消失的流行性病毒。
他以艾滋病为例,表示尽管艾滋病毒没有消失,但人类已找到治疗方法和预防手段,人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恐惧艾滋病。
迈克尔·瑞安还表示,希望可以研发出高度有效的疫苗,并分配给世界上所有人。
解除封锁措施需谨慎
△玛丽亚·范·科霍夫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表示,一些国家已证明公共卫生手段可以控制病毒,遏制其传播至足够低的水平,使社会可以回归工作并重新开放。
但迈克尔·瑞安表示,在采取封锁措施后,一些国家或地区若在新冠病毒高度传播时重新开放,病毒传播会加速;如果缺乏能发现异常的系统,会导致几天或几周后才发现情况不对,然后唯一能采取的应对措施就是再次封锁。而这将导致公共卫生灾难和经济灾难,陷入一个可怕的循环。
迈克尔·瑞安指出,中国、韩国、德国等国有针对病例激增的预警,可以非常迅速地展开调查,这是人们需要看到的快速行动能力。
长期护理场所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是悲剧
发布会上,针对美国大多数州的三分之一以上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来自长期护理场所(如养老院等),迈克尔·瑞安回答总台记者提问时表示,全球多个国家的确都出现了长期护理场所暴发新冠肺炎疫情的现象,许多国家甚至有超过一半的确诊病例来自长期护理场所,这是悲剧。
生活在长期护理场所中的人群通常是年龄更大且很多是有基础疾病的脆弱人群,而长期护理场所不是医院,有些场所中的工作人员相对较少,也没有相关医护培训及预防感染和控制疫情的措施。迈克尔·瑞安指出,许多国家的确没能保护好长期护理场所,以免受疾病侵害,疾病进入后又很难阻止其传播,导致可敬的老人们过世。
迈克尔·瑞安强调,我们要解决此类问题,向长期护理场所提供支持,不仅因为其中有大量的人死去,疾病还会通过其中的工作人员和探望家属离开后造成社区传播,我们有责任保护其中最脆弱、最可敬、最值得珍爱的人群。
全世界人们日益健康长寿
但新冠肺炎导致偏离轨道
当地时间13日,世卫组织发布《2020世界卫生统计》,显示全世界人们寿命更长也更健康,而且自2000年来,低收入国家预期寿命增长了超过五分之一,更好的妇幼保健使儿童死亡率降低了一半。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这是世界的成就,但报告显示进展速度太慢,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还会因新冠肺炎进一步偏离轨道。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
谭德塞指出,新冠肺炎大流行正在造成严重的生命损失,破坏生计,并使许多取得的进展收到阻碍。但通过全球团结,我们可以挽救生命和生计,并确保其他卫生服务继续发挥作用并得到改善。
下周的世界卫生大会上,世卫组织将与世界各地的卫生领域代表讨论如何击败新冠肺炎,并在世界各地建立更强大的卫生系统,来证明各国不只是用不同国旗代表的单独个体,还属于一个世界。谭德塞强调,防范疾病暴发和其他健康威胁的最佳方法是做好准备,包括投资建设强大的卫生系统和基本卫生保健。卫生系统和卫生安全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如果不对两者进行投资,那么不仅将面临卫生领域后果,还将面临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中已遭受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后果。
敦促全球停火
哀悼阿富汗医院袭击中死伤人员
发布会上,谭德塞表示,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当全球为护士庆祝时,阿富汗一家无国界医生组织医院遭到袭击,导致护士、母亲和婴儿死亡。他说,平民和卫生工作者永远都不应该成为攻击目标,我们需要健康与和平。谭德塞敦促所有相关方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时搁置政治,优先考虑和平,在全球范围内停火,否则每天都有更多的人无辜死去。
出于对死者和伤者,以及目前正在世界一些最危险环境中工作的护士和卫生专业人员的团结与尊重,谭德塞在发布会现场默哀一分钟,以纪念那些在拯救生命的日常工作中罹难的人们。(总台记者 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