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龙头顺丰治下的丰巢科技正处于风口浪尖之中。
这家主营业务为智能快递柜的企业,因近日向用户推行的收费政策而遭受部分社区的抵制。事态正在进一步恶化之中,有消息称,公开宣布抵制丰巢的小区已达百家。
截至目前,丰巢似乎仍未有让步的打算。它的 CMO 李文青日前接受媒体采访,保持了此前丰巢在回应中的强硬态度。李文青称,丰巢在入驻社区已和物业完成协议签订,“大家按协议办事就好了”。
从公关角度而言,丰巢近几日的动作可谓是一场“灾难”。5 月 9 日,面对最先对收费表示不满的杭州东新园小区,丰巢在回应中同样强调“协议”,在入驻社区时已支付场地费,协议不包括对丰巢运营模式及价格的约束。它还表示,“业委会执意停机,是严重的违约行为”。
在丰巢看来,其推行收费政策是为了提升快递柜的运转效率,并称实行收费政策之后,12 小时内的取件比例提升了 5%,“这意味着每天早上可以空出近百万个格口,方便快递员为收件用户提供更多高效服务”。
这家企业显然未意识到公众不满的真正原因。在整个快递链条上,用户与丰巢快递柜之间并不存在契约关系。相关法规明确规定,快递员需按收件人地址投递快递。快递柜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方便部分无法及时取件的用户。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快递员常常不经用户同意,便将快递放至快递柜内。
丰巢的存在,实际上加快了快递员的投件效率,收益最大的是快递企业。对于用户,则额外增加了取件成本。换言之,快递柜运营效率的提升与否,用户并不关心。用户抵制的也并非是丰巢的收费,而是对丰巢的选择权。
上海那个写了“最牛公开信”的中环花苑小区,在5月12日重申了两点诉求。其一,丰巢制定的 12 小时免费保管期限过短,应在 24 小时后计费;其二,丰巢需在快递柜张贴醒目提示,请快递员必须先行联系客户同意下方可投入快递柜。
丰巢 CMO 李文青对媒体称,并未强制收费。针对快递员“不请自投”的做法,她建议,快递公司可针对不同的服务设定不同的价格,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自取或是上门服务。
实际上,快递员群体也对丰巢颇有微词,快递员一直都是付费使用丰巢。北京望京地区的一位申通快递员对凤凰网科技称,他投递一件快递收入仅为 1 元,但丰巢 1 个格子就要收费 0.35-0.4 元不等,相当于他每单收入的 40%左右。即便如此,他每天依然有至少 50%的快递投放至快递柜。
“一天的快递一两百件,收件人白天又大多不在家,根本忙不过来”,他说,“忙起来就忘了给收件人打电话确认”。
不过,由于近日丰巢针对用户的收费政策,导致用户投诉有所上涨,他已经尽可能减少使用丰巢的次数。
山东、广州、浙江等多地监管部门已于近日表态,强调快递员在投递前需履行告知义务,征得收件人同意后才能放置在智能快递柜中。上海市消保委还对外表示,快递柜的收费和交易条件应当公平合理,企业应当保障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至少从目前来看,事件仍未有一个良好的解决办法。鉴于丰巢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部分小区已经开始了自行采购快递柜。阿里巴巴抢先公布了一组数据,一向冷门的快递柜市场,过去一周的交易额暴涨 1400%,买家数环比增长 300%。
智能快递柜还是一门好生意么?为什么丰巢冒着群嘲的风险,也要坚持向用户收费?
国内的快递柜发展肇始于 2010 年前后,中国邮政在当年度推出第一个试点性质的智能包裹投递终端,其背景是电商的飞速发展,由此带来快递业务的爆发式增长。
国家邮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 年至 2016 年间,快递行业业务规模每年保持平均 50%以上的增速。2019 年,全国快递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 635 亿件,平均每天快递量达 1.7 亿单。多家研究机构保守估计,今年快递单量有望突破 700 亿件,日均处理单量 2 亿单。
与庞大的快递单量对应,末端的快递员缺口一直存在。2018 年,国家工程实验室及圆通研究院发布《智能快递柜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报告显示,八成快递员日均工作超 8 小时,日均排单量 80~120 件,已处于工作相饱和状态。报告预计,2020 年快递员缺口将达到 150 万人。
虽然快递企业是智能快递柜的最大收益者,但市面上最早布局快递柜的企业并非物流行业。资本入局智能快递柜始于 2013 年,来自 A 股上市公司三泰控股——一家原本主营业务为金融自助设备的公司。
三泰控股在 2012 年开始布局“速递易”业务,出资 6000 万元成立子公司成都我来啦网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市场一度对这项业务颇为看好,三泰控股股价在此后几年不断攀升,两年间股价翻了 4 倍。
此后,智能快递柜市场百花齐放,大量民间资本涌入,出现一大批地域性的中小品牌,诸如中集 e 栈、收件宝、云柜等。
现在快递柜的老大哥丰巢,要到 2015 年才正式成立。这是第一家由快递企业主导成立的快递柜公司,由顺丰联合申通、中通、韵达及普洛斯联合出资 5 亿元成立。
顺丰入局极大加快了快递柜市场的整合趋势。丰巢成立仅一年内,其铺设快递柜数量就达到 2 万台。成立一年半,便覆盖全国 74 个城市,铺设快递柜 4 万组。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布数据显示,2015 年快递柜投放数量增速达 300%。
市场上逐渐形成以速递易、丰巢及中集 e 栈三强鼎立格局。2017 年,丰巢以 7.1 亿元全资收购中集 e 栈;阿里旗下的菜鸟网络也在当年度入股速递易。当时媒体报道称,整个行业开始迎来洗牌期。
但一直以来,重资产、重运营的智能快递柜从来都不是一门性感的生意。资本对快递柜的热捧,在于其对社区入口的想象力。
三泰控股推出速递易业务时,对智能快递柜的市场颇为看好,将其视为社区 O2O 的重要入口,称要利用速递易“连接一切、交互一切”,建立以速递易为中心的社区生活生态圈。为此,三泰控股不断加码对速递易的投入,其注册资本从 6000 万元一度加码到 28.9 亿元。
高额的投入令速递易的市场占有率一度攀升至行业第一,但却未能迎来想象中的美好前景。连年的烧钱令三泰控股亏损严重,2016 年亏损高达 13 亿元,比 2015 年净亏损多出 30 倍有余,直接面临退市风险。
盈利无望的三泰控股不得已将速递易进行剥离。2017 年,中邮资本联合菜鸟网络、复星集团对速易递进行战略投资。股权交割后,中邮资本成为速递易第一大股东,同时速递易更名为中邮速递易。
顺丰主导的丰巢科技同样亏损严重。2016 年,丰巢净亏损 2.5 亿元,到了 2017 年,虽然总营收上升至 3.08 亿元,净亏损却进一步扩大至 3.85 亿元。甚至是在营收大幅增长的 2019 年,亏损额度也创下历年新高,达 7.81 亿元。
当初和顺丰一起出资的三家快递公司及普洛斯,早在 2018 年前后就退出了丰巢的股东行列,转而投向阿里旗下的菜鸟驿站。
但顺丰仍未放弃的打算。5 月 5 日,丰巢大手笔收购了中邮速递易,收购完成后将占据国内快递柜至少 69%市场份额,成为行业的绝对老大。
有分析认为,丰巢对收费措施的强硬底气,来自于垄断性的市场地位。上海小区中环花苑在其微信公众号中喊话丰巢科技,“如果丰巢依仗市场独大的优势仍然不做任何让步,我们呼吁反垄断部门针对其涉嫌行业垄断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展开调查。”
快递柜的成本主要来自于社区的入场费及购置柜体。根据此前国家工程实验室及圆通研究院发布的《智能快递柜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一线城市的入场费高达 7000 元,远高于运维成本及设备折旧。据此前速递易透露信息,一组 108 个格口的快递柜成本在 2.5 万至 3 万之间。
快递柜多年的市场表现已经证明,将其作为社区入口的设想并不现实。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对凤凰网科技表示,通过快递柜转化的用户粘性不高,大多数用户仅仅只是将快递柜当作取件的工具设备,信任度低,线上转化率有限,“听起来很性感,但运营起来很费劲”。
而目前快递柜依靠的广告收益及快递员侧收益,长远也看也并非一个理想的盈利模型。庄帅认为,快递柜的广告仍然以传统的墙体广告为主,且仅面向取件用户,在社区内的展示场景有限,影响力远不如电梯内的视频广告。
此前,快递柜的主要收费大头是快递员的使用费用。但在快递收入被进一步压缩的当下,快递行业的付费意愿不高。一位圆通快递员对凤凰网科技称,几年前每件快递派件收入尚为 1.3 元左右,近些年已被压缩至 1 元,丰巢每次至少 0.35 元的使用费并不便宜。
圆通研究员在报告中称,考虑到(快递员)作为敏感型群体以及无人科技的发展,该部分未来收入并不乐观。
亏损压力下,丰巢曾尝试向用户推出“赞赏”服务。用户在取件时,快递柜屏幕会跳出 1 元的赞赏页面。虽然丰巢在页面下方设置了“跳过”按钮,但较为隐蔽,引发用户不满。
丰巢也并非行业中首个向用户收费的快递柜企业。此前,速递易曾制定过类似的收费政策,但不少媒体报道反映,速递易的收费标准不明。丰巢宣布快递超期收费后,有投资者曾向三泰控股询问相关事宜。三泰控股方面回应称,保管时间超过 24 小时的快件占总快件的比例约为 10-15%。
但即便如此,速递易在其易主后的几年内也未对外宣布盈利。
庄帅认为,受到近些年社区团购、生鲜电商等冲击,快递柜的未来想象空间已经被进一步压缩。即便在丰巢成规模化之后,其盈利问题在短期看来仍然无法得到解决。
5月13日,中消协对外回应,设立在小区内为消费者提供的智能快件箱服务,应当纳入小区物业服务业务范围,合理保管期限内不应单独收取服务费用。在超期收费方面,应当参照公共服务价格管理方式确定,而不能简单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
中消协进一步呼吁,要将投递箱智能化升级改造作为“新基建”项目,纳入公共消费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