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大佬郑雨林不幸过劳死:年仅55岁

昨日晚间传来一则讣告:银杏谷资本合伙人、银杏海基金创始合伙人、协创黑马基金创始合伙人郑雨林先生,因工作过度劳累,于11月30日凌晨在家中突发心源性疾病逝世,终年55岁。

投资大佬郑雨林不幸过劳死:年仅55岁

过度劳累而引发猝死,这个词太频繁出现在创业者身上,甚至趋于年轻化:

除了创业者外,表面光鲜亮丽的金融圈同样是过劳死的高发人群,工作压力大、长期脑力劳动、生活不规律、缺少运动等“三高”人群在金融圈比比皆是。

用信念支撑身体奋力工作的同时,健康的身体也十分重要,信念可以撑住一时,但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坚持到功成名就的时刻。

投资大佬郑雨林不幸过劳死:年仅55岁

讣告的后半部分,用最平静的语言,讲诉了郑雨林一生的职业生涯。

但这仅仅是外界所熟知的郑雨林,却不是郑雨林心目中的自我介绍和定位。11月初,郑雨林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的经历就像是阿甘,不被生活中的各种变数所影响,勇于追求生命本真,活得纯粹天真。

而这段话也十分恰当的诉说了他的职业生涯,在前半场走上了金字塔的顶端,因为天真,因为纯粹,在下半场果断从零开始,作为产业投资人,继续一个人的朝圣。

拥抱变化,是郑雨林形容自己决定离开产业,转战投资人行动的标签之一。

2018年的时候,郑雨林在采访中曾经回忆自己的29年的职业生涯,17年在用友度过,而2016年离开用友,筹备银杏海基金,开启投资生涯。

互联网的记忆更多的停留在郑雨林在用友的时期,用“郑雨林”作为关键词搜索,从第二页开始,郑雨林所有的头衔,都是“用友高级副总裁”,17年的职业光阴,换来的是,对用友高级副总裁郑雨林的肯定。

投资大佬郑雨林不幸过劳死:年仅55岁

21世纪初,郑雨林还是以用友产品发展总监的身份出现在媒体报纸上,而那时的郑雨林,面对采访,谈的更多是用友从一家专业的财务软件公司转向ERP市场的理由。

2003年,是用友转型的关键年,郑雨林对转型中的用友在采访文字中的字里行间随处可见,但作为对外发声的郑雨林告诉公众的,更多是用友向ERP的信心和决心,市场在变,软件公司同样需要变,“变是软件公司永恒的特色。”

转眼十年,郑雨林在用友从产品发展总监晋升到高级副总裁,从教育受众ERP市场到开始谈论ERP向云应用平台转移的趋势。而那时的云计算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几乎每一次,都是站在时代的前沿,看准时代的风口,迎风而上。

郑雨林的独到的眼光也为用友一次又一次的转型保驾护航,从国内市场跨向国外市场,从亚太市场扩张到欧美市场,用友走过的每一步路,都留下了郑雨林的身影。

求新求变,寻求突破,郑雨林也一直坚持践行的观念。10年的郑雨林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中国企业的信息化,而5年后,当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一批新型技术的出现,再一次推动产业变革之时,郑雨林又开始强调数字化。

2015年的郑雨林在一次论坛中说道:“宁可死在互联网化的路上,也不要在传统世界里活着。”

这一次,在数字化的道路上,郑雨林拿出来态度,跳出舒适圈,走下产业的山顶,开始登投资的山,并决定投资产业。

2016年,郑雨林离开用友,创办银杏海基金,干起了早期投资的活。对于已经年近半百郑雨林来说,从零开始,深入一线,无疑是个体力活。

郑雨林在一次采访中透露,“2016年,我看了300个项目,年飞行100次,有点后悔了。”但后悔并不代表放弃,出差、看项目郑雨林不比团队中的80后、90后差。

数字化与信息化选择,是郑雨林转型VC后,第一次给创业者的回答,只投数字化,是他所坚持的。

“我只投数字化时代的科技创新,而不投信息化时代的企业,如人力资源领域1.0管理工具和2.0互联网招聘就属于信息化时代,3.0是用科技改变人力资源(如我们最近投的机器人招聘项目)。虽然有些行业因为发展不均衡会出现1.0、2.0、3.0共存的情况,但临界点来临时,信息化就会被替掉。”郑雨林谈到。

在郑雨林看来,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不同,在于对智能化的把握,对实时信息的把控。

郑雨林具体谈到三点,第一,信息化属于流程驱动,而数字化是数据和算法驱动,比如CRM是流程驱动,而数字营销是消费者数据驱动;第二,信息化是记录系统,属于事后分析,而数字化是实时系统,通过算法处理系统数据来创造价值;第三,信息化属于管理系统,强调管控,而数字化属于生产力系统,要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因此,在具体看投资项目时,郑雨林偏向于能够探索未知,具有客户价值且能够实现技术创新,产品落地的企业。

数字化采购解决方案提供商商越就是郑雨林坚持投数据化企业的典型代表,从天眼查信息看,商越的三轮融资都有银杏谷的身影。据了解,商越主要是通过智能采购中台,采购SaaS应用与配套服务,帮助客户快速搭建专属互联网采购平台,实现企业采购转向在线化、透明化、数字化转型,提升效率,降低采购成本。

除了看重商越将数字化作为业务底层逻辑的特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商越创始团队来自于阿里。

而围绕阿里云做投资,是郑雨林第二个坚持的投资理念。而在其中的故事,仍旧离不开郑雨林的用友背景。

郑雨林曾公开谈论过,在他决定出来成立基金做投资的前后,他此前在用友的下属,后来去了阿里工作,给他介绍了一个投资人,而这个投资人,成了郑雨林日后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银杏谷资本创始人陈向明。

据了解,银杏海依托于银杏谷资本,后者有专业的运营团队、完整的管理体系以及丰富的产业资源,给银杏海提供各种支持。

和阿里云生态合作,围绕阿里云生态做投资,几乎是和筹备银杏谷同时决定的,在杭州和陈向明的那顿饭局,定下了银杏海日后三年的基本基调。郑雨林将阿里云跟各行各业融合发展比做以“水电煤” 的形式深入到所有行业架构里面,与其融合,为其赋能。

数字化浪潮之下,围绕阿里和腾讯,做好投资布局,“这两家公司相当于工业革命早期的石油公司、铁路公司。我们不会去投石油、铁路,但可以投资构建在石油、铁路基础上的商业场景和细分领域,比如新的纺织机械、食品加工等。”郑雨林谈到。

成立不到三年时间里,银杏海就围绕阿里和腾讯生态企业投资了近20个项目,还投资了和阿里云业务相关的TO B的企业 。

“目前,这近20家企业让银杏海年账面浮盈IRR达到80%。”郑雨林在一次采访中说道。

投资大佬郑雨林不幸过劳死:年仅55岁

围绕TO B投资,郑雨林还有另外一个关注的重点,工业科技。“工业科技比企业服务慢一点,路径更难一点,技术要求也更高,但机会更多且碎片化。”谈到对待工业项目的投资逻辑,郑雨林用“3+3+3”来形容,第一个“3”代表工业的端:工业机器人、智能设备、边缘计算,第二个“3”是工业大数据、工业视觉、工业软件,第三个“3”是平台的三类公司。

“除了平台类,我们在前两个‘3’上都有布局。无论是企业服务还是工业科技,我们都不是按照行业去投,而是按功能和场景去投,具体在工业科技上,我们用3+3+3的逻辑形成点线面的覆盖,有了第一个‘3’才能有第二个‘3’的服务场景,有了好产品和服务才能形成平台。从团队来看,要有技术、有工业背景、运营能力还要强。”

对于平台类企业,郑雨林认为,创业者一定要先找到一个场景,把那个场景的服务做起来,然后再慢慢搭建平台。没有场景,平台就没有价值。

在工业科技的布局上,银杏海所投项目包括博雅鸿图、潘帕斯(Fintech)、蘑菇物联、博创联动、亿可能源、迦智科技、扬天、UMR、数之联、云天半导体等。

郑雨林的眼光,也一直被市场所认可,近期蘑菇物联,博创联动等企业都拿到了新一轮的融资。

从产业内到投资产业,郑雨林用了20多年的时间积累,然后用了5年时间爆发,“厚积而薄发”,郑雨林在企业服务的赛道上从未离开,他只是,换了种方式,告诉大家,他做了哪些事情,印证了什么观点。

参考资料:

《对话银杏谷资本郑雨林:IT从业30年,让我坚持不投信息化时代的ToB企业》 捕手志 李曌

《银杏海郑雨林:一个非典型的投资人的崛起之路》 李夜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