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时地,总能看到“某某血库缺血,病人危在旦夕,急需XX血型的爱心人士前来献血”这样的新闻。
但实际上,一旦被媒体广泛宣传,说明血液的库存已经预警了。
无偿献血,应该常态化。等出现血库告急,媒体广而告之的时候,就意味着临床用血不足,需要等待,就在这等待的一分一秒中,患者随时有可能发生危险。
但蝌蚪君见到的献血车,即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也总是无人问津。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大家对于献血这件事,总有些心惊胆战的,会出现“献血会不会影响身体啊”“献血会导致肥胖吗?”等各种疑问。
咱们今天就来说一说这个事儿。
所谓献血,就是把健康人群的血液暂时存储起来,供需要输血的病人使用。
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这些血液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奔涌、循环,被称之为循环血量;小部分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皮下静脉等部位,以备不时,在大出血等危急情况下,快速补充循环血量。不过“以备不时之需”也有个限度。假如患者短时间内损失的血液达到20%—25%,或者存在白血病等血液疾病,就会诱发血液问题,必须进行输血。
输血输的是什么?
输血输的是血液成分,即血浆和血细胞。
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其次是气体、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物,此外,还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血细胞是在不断循环的,进行着“重建—破坏—重建”式的循环。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都有一定的寿命,新生、衰老、死亡不断循环往复。
其次,献血的剂量(200ml、400ml)很低,远远没有达到20%—25%的警戒线;健康人,完全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恢复。
那人们对于献血,到底有哪些担心?
错。
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的屏障、由吞噬细胞等组成的先天防御系统和由B细胞、T细胞组成的获得性免疫系统。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都属于白细胞。白细胞有一定的寿命,到了一定的时间,人体就会把白细胞破坏掉;与此同时,骨髓等造血组织,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新的白细胞。
所以,献血不会影响免疫力。
对。
献血的确有可能会引起昏倒,这就是常说的献血反应。除了晕倒以外,献血反应还可以引起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胸闷等症状。不过,总体而言,献血反应的发病率很低,而且可以预防、后果轻微。患者在接受护理后,都在数分钟内恢复正常。
有争议。
我国1998年10月开始实施的旧版《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中,指出,“眼科疾病患者,如角膜炎、视神经炎及眼底有变化的高度近视等”,不能献血。
但是,2011版最新版的《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对此做了修订,删除了这部分,改成了“活动性或进展性眼科疾病病愈未满1周者,眼科手术愈后未满3个月者”列为暂不能献血的对象。
高度近视(大于600度)患者与正常人相比眼底血管变细,血流量也会减少。由于人体的血管是互相连通的,所以,献血以后,轻微的血压改变,可能会影响到眼底血管,引起眼底血管痉挛,催生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因此,影响献血的,不是高度近视,而是眼底改变。高度近视虽然有很大概率伴随眼底改变,但并不是眼底异常唯一的原因。有条件的话,最好在献血前进行眼底检查;如果没有条件又恰好是高度近视,那么,保险起见,不献也可以。
错。
单次献血后,人体可以快速恢复。红十字会、政府等献血管理组织,又对献血间隔作了严格规定,为志愿者留出了充足的恢复周期,理论上讲,多次献血对人体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献血对健康的人没有长期的损伤,血液是宝贵的医疗资源,守护自己的城市,不要等血库告急了才去献血。让我们的城市,365天,血液不间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