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土啤酒品牌业绩明显回暖之际,百威亚太却旺季不旺,今年前三季度收入、净利润分别下降14.8%和41.3%。
抛开疫情影响因素,就业务层面而言,百威多年来经营的夜场渠道优势不再,不得不主动求变,进攻餐饮渠道;在此背景下,公司在高端啤酒市场的压倒性优势,正在被本土品牌们一步步侵蚀,这才是百威啤酒在中国市场最大的困扰所在。
10月29日,百威亚太(01876.HK)披露今年前三季度未经审核业绩,公司收入43.98亿美元,同比下降14.8%,净利润5.01亿美元,同比下降41.3%。
其中,2020年Q3,公司收入27.79亿美元,同比下降18.9%,净利润2.75亿美元,同比下降56.5%。在夏天的啤酒消费旺季,百威亚太的业绩颓势愈发明显。
中国啤酒市场五强争霸格局存续多年,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百威、燕京啤酒(惠泉啤酒)、嘉士伯(重庆啤酒)在各大市场短兵相接。
燕京啤酒(000729.SZ)虽然前三季度整体仍处于下滑之中,但2020年Q3业绩亮眼,营业收入43.00亿元,同比增长10.02%,归母净利润2.12亿元,同比增长67.28%;青岛啤酒(600600.SH)同期虽然营业收入下降了11.91%,但归母净利润增长15.17%至29.78亿元;重庆啤酒(600132.SH)更是在三季度的强势拉动下,整体实现正向增长。
华润啤酒上半年同样表现不俗,营业收入178.04亿元,同比下降7.53%,净利润20.79亿元,同比增长11.12%。
谁能想到,世界啤酒之王,竟成为了中国啤酒市场全面回暖的对照。
2019年,百威英博将中国、澳洲、韩国、印度等39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的啤酒业务打包进百威亚太,在港股上市。
今年前三季度,受疫情影响,公司在印度和韩国的业务受到较大影响。如果不是中国市场给力,恐怕整体状况会更糟:2020年Q3,百威中国收入增长了4.8%,除税前盈利增长7.3%。
按目前的情况来看,2020年Q4,及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市场仍将成为百威亚太的增长主力。
年初受疫情影响,啤酒行业悲观情绪蔓延,谁都没想到,整体回暖居然来得这么快。
这给了百威亚太,特别是百威中国,喘息的机会。
要知道,2019年上市之后,百威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去年,百威中国销量下降了3.0%,公司市场份额下降了50个基点,收入及利润还能有所增长,主要原因是单价增长了6.4%。
百威在中国及韩国市场的衰退,导致公司2019年整体营业收入65.5亿美元,同比下降2.9%,净利润9.0亿美元,同比下降6.3%。
究其原因,2019年下半年以来的夜生活渠道疲软,导致了上述结果。
夜场一直是百威较为强势的渠道,公司甚至还推出了多款夜场专供啤酒。这也很好理解,既然去夜场寻开心,总不能人手一瓶两三块钱的雪花纯爽吧?
经济形势不明朗、保持社交距离等因素,抑制了夜场消费。另外,华润啤酒(00291.HK)收购喜力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渠道、品牌与产品强强联合,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百威的渠道优势。
压力之下,百威加大对餐饮渠道的投入。公司在三季报中明确表示,中国市场的业绩增长,正是因为餐饮渠道的发力。
前些年,华润雪花对餐饮渠道的把控,成为其强势崛起的秘笈。近几年,终端的排他性减弱,百威及旗下的哈尔滨啤酒,以及收购而来的各大地方性品牌,嘉士伯运作的乌苏啤酒等,开始大规模覆盖全国的餐饮渠道。
对于百威亚太而言,一个长期的主线是,高端啤酒市场的竞争。
百威是中国高端啤酒市场的老大,旗下百威和科罗娜分别是中国销量第一的高端啤酒品牌和超高端啤酒品牌。
公司2019年披露的IPO招股书详细披露了几大啤酒企业的市场份额:2018年中国高端、超高端啤酒市场,公司市场份额为46.6%,远超青岛啤酒(14.4%)、华润雪花(11%)、嘉士伯(4.6%)、喜力(1.7%),市场份额较2013年提升6.4个百分点。
所以,百威亚太整体的盈利水平,远超中国同行,吸金能力堪比白酒企业。
中国啤酒行业在经过上一轮调整之后,回暖之际的两大主题,分别是去产能和和高端化。
新的消费趋势之下,中国啤酒行业产量、销量不再继续增长,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溢价能力是必然的趋势。
百威亚太一直在中国市场推进其高端化战略,通过调整产品组合推高平均单价。去年,百威中国每百升收入增长6.4%;今年前三季度因特殊原因下降1.8%,但2020年Q3还是增长了1.6%。
当然,其他追赶者也没闲着。全行业的高端化行动,导致今年整体净利润增速远高于营业收入增速。
青岛啤酒一直是本土啤酒企业高端化的代表,旗下奥古特、鸿运当头、经典1903、青岛纯生等产品,一直是近年公司的增长主力;华润左手合并喜力中国,右手力推高端化产品脸谱、匠心营造等;嘉士伯将啤酒资产打包进重庆啤酒,更为旗下各大品牌的全国化战略埋下巨大伏笔……
总之,百威在中国高端啤酒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将会逐渐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