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博物馆(图⑦),坐落于鲁中山区沂山山脉北麓,是全国首批83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一家县级综合馆。
青州古文化遗址众多,先后经历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前后相继,一脉相承。青州博物馆最早可追溯至1887年青州培真书院内的博物堂,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
青州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5万余件,国家珍贵文物3000余件,门类齐全,包括陶瓷、青铜、书画、石刻、玉器等。博物馆常设青州历史、陶瓷精品、古代书画艺术、香山汉墓出土文图、石刻雕塑、石刻碑碣等展览,突出青州特色。
明状元赵秉忠殿试卷
填补我国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
赵秉忠,明代青州郑母镇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状元。1983年,他的第十三代孙赵焕彬捐献此卷(图⑥)。全文共19折册页,通高47.6厘米,中间行文高35.7厘米,三层宣纸装裱,封面、封底系全绫装裱。
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殿试卷为明代原物,为国家一级文物,它填补了我国明代宫廷档案的空白,成为海内外孤本。
全文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及其上三代的简历,为仿宋体,共4行。首折上方,有篆书“礼部之印”方印,封条上盖有“弥封关防”的水印。后一部分为正文,共15折册页,共2460字,用馆阁体小楷写成。试卷首页右上角顶天有朱书“第一甲第一名”6个大字。正文之后是大学士及礼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等9位阅卷官的官职和姓名。
赵秉忠在殿试卷中言语中肯,针砭时弊,被钦定为“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
明中期至清前期,青州科举鼎盛,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青州出过进士80余人。
东汉“宜子孙”玉璧
刻有文字的汉代大型玉璧
“宜子孙”玉璧(图⑨)1982年出土于青州市谭坊镇马家冢子东汉墓。圆形,出廓璧。通高20.8厘米,直径15.5厘米,内径2.6厘米。新疆上等和田玉雕琢而成,间有墨色,玉质温润,玉材罕见。
玉壁内区饰有蒲纹及158个乳丁,外区饰蟠螭(盘曲的无角之龙)纹,出廓上方两边透雕双龙纹钮,钮中间透雕篆书“宜子孙”三字,是“子子孙孙宜室宜家”的简称。
这块“宜子孙”玉璧以体形大、雕刻精湛而著称,是目前国内刻有文字的汉代大型玉璧之一。
玉匠因材施艺,巧妙利用了该玉璧白色玉质上有云状墨玉部分的特点,艺尽其材,用阴刻线突出图案轮廓,碾琢成一对活灵活现的双龙,出没于祥云之中。二龙造型均有中国风格, S形构图充满了动态美。该玉璧保持了和谐统一的美感,是汉代玉器的上乘佳作。
金环首
青州域外贸易往来的见证
金环首(图⑧)2004年出土于青州东高镇西辛村的战国齐墓。纯金,圆环形,高5.6厘米,宽5.4厘米。
战国时期,以齐长城为界,以北为齐国,以南为鲁国,古青州的辖区范围覆盖了今天的整个山东半岛,今青州市区域始终地处齐国的腹地,经济发达,丝织兴盛,也是王公贵族频繁活动的地方。
2004年,山东省考古所与青州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青州一处战国齐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带有异域风格的金银器、玉器、漆器,其中包括金环首、玉剑璏(wèi,剑鞘旁的玉制附件。古人佩剑,以带穿璏而系之腰间)、银盒、象牙茕(qiónɡ,骰子)等,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很高,应为田齐贵族。
金环首,是剑把手,整体造型是鹿鹰的结合体。战国时期青铜器发达,但金器并不多见。这种造型的器物在东亚、西亚发现过,属于斯基泰文化。
金环首的出现,说明早在战国时期,青州就与域外有贸易往来。古青州生产的丝绸很有可能通过陆路销往斯基泰人生活的地区。
此外,青州博物馆的彩绘陶器也异常珍贵。2006年,青州香山汉墓陪葬坑被发掘,出土了各类陶器、陶俑、青铜器、铁器3000余件。这些陶器、陶俑表面大都保留色彩鲜艳的彩绘,是目前我国同时期同类文物中彩绘保存很好的一批,为研究西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图片由青州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