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浓时分,孙正义欣赏诺依曼的疯狂,并认为他应该更疯狂。如今,谁该为疯狂买单?
文/Otter 责编/梓
来源:硅兔赛跑(ID:sv_race)
美国时间 5 月 4 日,外媒报道,WeWork 联合创始人、前 CEO 亚当·诺伊曼 Adam Neumann ) 正式起诉软银。
理由很简单,软银放了 WeWork 鸽子,取消了原定的 30 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违反了双方的协议。
这可是救命钱…
尤其对急等着套现的诺依曼来说,眼看就要到手的 9.7 亿美金飞了。
WeWork 曾被孙正义视为“下一个阿里巴巴”;亚当·诺依曼曾公开表示孙正义欣赏他的“疯狂”,并鼓励他应该更“疯狂”。然而,现在孙正义形容起软银的业绩,连用“一塌糊涂”、“特大赤字”、“像台风过境一样”、“创业以来从没有过的亏损”等字眼。
图片来源:Toomohiro Ohsumi / Getty Images
WeWork 也沦落到了无人能为其“疯狂”买单的地步。
曾轻易融到百亿资金的独角兽,和掌管地球上最大单只基金的软银,说好要携手共创商业奇迹的两家公司,何以要走到对簿公堂的地步?
1
WeWork 前半生:
软银最烧钱的“宝贝”
WeWork 的前半生,与软银紧紧绑在一起。其估值快速增长到天价,离不开软银的推波助澜,我们认为,WeWork 和软银的关系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初见结缘,风头最劲的独角兽和投资大鳄一拍即合
2010 年,联合创始人亚当·诺伊曼 Adam Neumann )和米格尔·麦凯尔维 Miguel McKelvey )在纽约开设第一家 WeWork 联合办公空间。靠着各种便利设施、合作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寻求工作场所的创业团队。
2014 年C轮融资 1.57 亿美元,估值达到 15.8 亿美元。仅一年后,WeWork E 轮融资 4.34 亿美元,估值突破百亿美元。
在美国最具价值的初创公司名单中,仅次于 Uber 和 Airbnb,成为了当时风头最劲的独角兽公司。
2016 年 WeWork 与软银结缘,据悉,软银的创始人孙正义(Masayoshi Son)在和诺伊曼短暂交流之后,就被其“疯狂”折服,同意投资 WeWork。
孙正义表示,诺伊曼团队的氛围和公司的愿景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 WeWork 他寄予厚望,还向外界宣称 WeWork 就是“下一个阿里巴巴”。
2)情浓时,软银给 WeWork 烧钱毫不手软
随即 2017 年,WeWork 宣布获得由软银集团投资的 44 亿美元。紧接着,2018、2019 年,软银分别又投资了 30 亿美元。
这样算来,软银通过旗下愿景基金(Vision Fund)和其它投资工具,累计对 WeWork 投入了近 110 亿美元,至少持股 27% 以上。
WeWork 的估值也从 200 亿美元一路被软银抬高到 470 亿美元,软银也因此一路成为 WeWork 最大的股东。
从 2017 年到 2019 年,巨大的资本推手,也让 WeWork 实现了疯狂扩张之路,工位从 21.4 万增长到 60.4 万,共享办公空间租赁覆盖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 32 个。
2018 年底,WeWork 公司在全球拥有超过 40 万会员,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多。而且,其全球会员中有 32% 都为大企业会员,在 2018 年年底,WeWork 实现了超过 20 亿美元的营收,WeWork 公司的估值一度达到 470 亿美元,亚当·诺伊曼也着手带领公司于 2019 年 8 月申请 IPO。
3)中年危机,估值泡沫,上市灾难
2018 年 12 月,WeWork 就曾以 The We Company 的名义秘密提交 IPO 申请,也是 IPO 申请,让 WeWork 的真实的财务状况曝光,在过去 3 年,WeWork 一共损失 29 亿美元。
从 2016 年到 2018 年,WeWork 的营收虽然从 4.36 亿美元增长到 18.21 亿美元,但同时,其净亏损额从 4.29 亿美元扩大至 19.27 亿美元。
高增长高亏损的 Wework 实际赚得多亏得更多,盈利能力真真堪忧。
2019 年 8 月,WeWork 正式提交招股说明书,继续冲击 IPO,但说明书显示其 2019 年上半年亏损达 6.9 亿美元,同比增长 25%,依旧没有任何盈利的起色。
巨额的亏损、高昂的估值,以及创始人亚当·诺依曼随意而又集权公司治理,外界对于 WeWork 能否撑起 470 亿的估值不断发出质疑。
2019 年 9 月 30 日,WeWork 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撤回了上市申请。
IPO 的失败,让曾经的光环消失,公司估值暴跌,从最高的 470 亿美元,一路跌到不足 80 亿美元,不仅 WeWork 遭遇滑铁卢,连着孙正义也被拉下初创公司投资风向标的神坛。
WeWork 与软银高管遭少数股东集体起诉,WeWork 开始了逐渐崩盘的“毒角兽”模式。
WeWork 的个例也影响着 2019 年的资本市场对于独角兽公司的重新审视,Uber 上市之后的股价暴跌,让很多人对这些共享经济初创公司存在估值泡沫的警惕。
一级市场这种“燃烧资本”的扶持方式一步一步将 WeWork 变成了“烧钱无底洞”,二级市场不仅难以接盘,并且对于像 WeWork 这样仍在完善自身商业模式,还未实现盈利的初创公司更加谨慎起来。
根据 Crunchbase 统计,2019 年全球独角兽融资总计 851 亿美元,比 2018 年的 1390 亿美元下降了 39%,也比 2017 年的 938 亿美元要低。
2
分手大战:
从 17 亿美元分手费到对簿公堂
2019 年 10 月,软银提出包含撤换创始人亚当·诺依曼在内的拯救计划,该计划价值 95 亿美元,从股东手中购买约 30 亿美元的股份,并提供 65 亿美元的债务与股权融资,随即软银支付给诺伊曼约 17 亿美元遣散费并正式接管 WeWork。
如果注资完成,软银将持有 WeWork 70% 到 80% 的股份。截至那时,软银还没有放弃 WeWork,加上遣散费,累计投入了 200 亿美元。
软银几次为 WeWork 续命,仍然希望通过加注资金再次炒高其估值,但也是这个选择,让 WeWork 成为软银迄今为止亏损最大的一笔投资,软银自己也受到严重拖累。
2019 年 11 月,作为带头投资 WeWork 的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在东京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鞠躬致歉。
曾经面对 WeWork 巨额亏损,孙正义仍旧坚信“将在 10 年内创造出可观的利润”,终于对自己做出的决定后悔不已,表示“我对这些投资的判断在许多方面都不正确,对此我感到很遗憾。”
图片来源:KAZUHIRO NOGI/GETTY IMAGES
2019 年不好过,而 2020 年毫无预警的全球疫情,让软银必须面对一个更残酷的事实,前面的路更难走。
那些软银非常看好,重金投资的“共享经济”公司,纷纷受疫情波及而停摆,面临严重的业绩下滑甚至资金链断裂。
在 2 月上旬到 3 月下旬间,软银股价几乎被“腰斩”,孙正义在对投资者声明中表示,疫情拖累全球经济,预计愿景基金投资的 88 家公司中至少有 15 家将会破产。
自顾不暇的软银,终于决定不再为那些投资了数十亿美元的公司继续续血,WeWork 也不例外。
4 月 2 日,软银宣布撤回以 30 亿美元收购 WeWork 股份的邀约。
2020 年 4 月 13 日,软银集团公开 2019 财年(截至今年 3 月底)亏损预测,资产蒸发约 125 亿美元,创下软银 39 年历史最差业绩。
新冠疫情还在撼动全球经济,深陷债务泥潭的孙正义不得不狠下心来断臂求生,同时表示要出售约 410 亿美元的资产去弥补损失。
而急等着软银出手好套现的 WeWork 股东,却无法对软银的困境感同身受。
尤其是诺依曼,毕竟他的个人净资产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缩水了 97%,从去年夏天的近 140 亿美元下降到目前估计的 4.5 亿美元,而软银撤回的 30 亿元的股票回购,让他失去了套现 9.7 亿美元的机会。
眼看到手的钱打了水漂,诺依曼和其他股东不可能不着急,一纸诉状将软银告上法庭,一场撕逼大战,眼看就要打响。
诺依曼和股东声称软银“滥用权力”“秘密采取行动破坏回购计划”,并且“诺依曼将他和数千人辛辛苦苦建立的 WeWork 交给软银管理,是因为信任。”言下之意,诺依曼错信软银了。
而软银的首席律师 Rob Townsend 也直接怼回去,宣称诺依曼的起诉毫无道德,“软银根本没有义务完成邀约,尤其在诺依曼将成为最大受益者,套现近 10 亿美金的情况下。”
3
WeWork 后半生:
站在悬崖边,凝望深渊
美国媒体表示,WeWork 的诉讼没办法帮助公司本身的财务状况,起诉更像是绝望的呐喊。
CenterSquare 投资管理公司的分析师亚历山大·斯奈德(Alexander Snyder)表示,在这种全球大流行病中,WeWork 像“站在悬崖边,凝望深渊”,“持续的时间越长,我越担心他们破产。”
《商业观察家》指出,在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前,WeWork 就已经面临严峻的危机了。
根据戴维斯的报告,在纽约曼哈顿,WeWork 共租赁了 1470 万平方英尺的办公空间,并承诺向房东支付超过 7.55 亿美元的年租金收入,合约直到 2030 年。
据报道,WeWork 于 4 月停止支付在美国某些地点的租金以试图削减成本。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超过 4 千名 WeWork 的会员拒绝支付租金,更有意图终止租约,WeWork 的入住率也于 4 月初下降至大约 64%。
失去了软银的扶持,诺伊曼的近 10 亿美元的黄金降落伞被夺走了,而且可能会摔得很难看。
如果 WeWork 公司倒闭,对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更是不小的冲击,根据戴维斯的报告,到 2029 年,在纽约市投资 WeWork 的房东每个人都有可能损失2,800 万美元至3,800 万美元的基本租金。
彭博社新闻中提到,WeWork 首席执行官马特兰尼(Mathrani)一直在与纽约的房东联系,以查看是否可以将租赁转变为利润分享协议,以将其租金账单削减多达 30%,来共同渡过难关。
马上 WeWork 与软银的大战又将开庭,律师费还是一方面,这将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软银一方认为“WeWork 欺骗了投资者,(他们)投资了百亿美元到一文不值的公司。”而 WeWork 则会说是软银的错,“巨额的投资把 WeWork 从一个小而美的共享办公空间变成了一个疯狂扩张的怪兽。”
创始人与投资人撕逼的场面不知又将互揭多少老底,抖出多少黑料,对品牌造成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彭博周刊的记者嘲讽诺依曼吃相难看:“他创造了一家公司并以极快的速度摧毁,为自己谋得十亿美元。他烧了软银 100 亿美元,然后回头再问软银要 10% 的辛苦费。真是一个传奇。”
福布斯的记者则说:“WeWork 的衰落说明诺依曼应该起诉自己。”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走到今天,到底有多少是商业模式的错、经营策略的错、创始人的错、资本的错,很难分清楚。
但如果因为一个 WeWork,现在就把共享空间模式一杆打死,或许为时尚早。
在这样危机中,旧金山共享居住公司 Starcity,B轮融资 3000 万美金。CEO Jon Dishotsky 说:“时时刻刻笼罩在 WeWork 的乌云下,大家都会问你们有什么不同。”
制定一个更合理的商业模型,WeWork 的魔咒未必不能打破。
WeWork 的前半生,是总融资 200 亿美金的商业神话,背靠金主软银爸爸的实力玩家,创始人诺依曼实现自己全球第一个万亿富豪梦的工具。
WeWork 的后半生,还没实现 2022 年现金流自由就遇到了全球大流行病、裁员近 3000 人、金主撤资、闹上法庭。
看来,不管是女人,还是商业,早日实现经济独立,提前预防中年危机,都是经营好后半生的不二法门。
参考资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0/05/05/business/adam-neumann-softbank-lawsuit.html
https://www.ft.com/content/fc02a9a0-7748-491a-86a6-ee3827d20bd2
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0-04-07/wework-wants-softbank-s-money?sref=1kJVNq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