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码真的健康吗

健康码真的健康吗?

  文陈根

  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让我们实践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远程办公,催生了各“互联网+”产业,从互联网医院到线上教育的发展,当我们习惯了走到哪扫到哪的健康码,却鲜少有人在意:健康码,真的健康吗?

  2 月 11 日,杭州市率先推出健康码模式,实施市民和拟进入杭州人员的“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动态管理,并与“钉钉”企业复工申请平台打通。大量返岗复工人员在支付宝内申领健康码,上线首日访问量达到 1000 万。

健康码真的健康吗?

  随后,健康码实现全国推广,在充分总结先行地方经验基础上,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支付宝、阿里云的技术优势,加快研发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疫情防控健康码系统。

  截至目前,已有多市完成健康码升级,实现与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的打通使用,即凭码看病。那么,防疫健康码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升级的背后是健康码的革新,还是健康码的另为所用?或许,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拉开序幕。

  健康码的本质是孪生人

  许多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码显示绿色,就代表了身体的健康,这样理解当然没有问题,因为这就是健康码的基本功能,证明个人的健康,尤其是在疫情期间。

  除此之外,大部分的人却并没有在意,健康码是任由自己申报身体状况进而申领健康码的,这似乎又与健康码的基本功能产生了矛盾:你怎么知道你是健康的?你怎么证明你是健康的?

  于是问题往下发展,就走到了我们对健康码的本质探究:健康码的本质就是将人与信息紧密结合进而创造出一个数字孪生人。当然,目前的健康码更像是人体数字孪生的 1.0 版本,距离真正意义的人体数字孪生还有一段路要走。

  数字孪生,顾名思义,就是“数字双胞胎”,简单来说,数字孪生就是在一个设备或系统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数字版的“克隆体”。这个“数字克隆体”被创建在信息化平台上,是虚拟的,数字孪生体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对实体对象的动态仿真。也就是说,数字孪生体是会“动”的。而关于数字孪生技术,这里暂不展开论述,我曾专门写过一本《数字孪生》的书进行了这方面的讨论。

健康码真的健康吗?

  在疫情刚刚爆发时,由于没有有效的方式将个人的身份信息、出行信息、健康信息有效的整合,政府需要在各地出入口设立关卡,个人需要逐一填写信息登记、进行信息申报等,费时费力。

  而健康码却能发挥巨大的信息互通作用,它使得个人可以“随身携带”自身相关的数字化信息标签,从一定意义上,使我们每个人成为“数字孪生人”。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健康码,可以说是“一人一码,三色管理”。一人一码得以实现,依赖于从三个维度来获取个人历史数据信息。

  第一个维度是空间,个人去过的地点都得以记录,地点精确到市区、乡镇,能够判断个人是否经过疫区、离疫区的远近;第二个维度是时间,个人去过地区的每个时间点都得以记录,能够判断去过疫情地区的时间及停留时长;第三个维度是人际关系,个人是否密切接触过其他敏感人员也是判断标准之一。

  从三个维度对个人实现的全程跟踪,使得个人信息被立体式孪生构建,在带来利好的同时,却也伴随着风险。

  健康码的隐私危机

  健康码将数据云端存储,使得所有的居民健康信息、出行信息与个人身份信息绑定,在云端存储共享,省去了地方机关设立卡口,重复填报健康表格的麻烦。而作为数字通行证,健康码能够实现在全市甚至全国区域内一码通行,为企业复工、小区筛查带来便利。

  大数据虽然保证了疫情期间的信息通畅,实现了信息互通,做到个人信息透明化,却也带来了隐私信息暴露的风险。

  当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在海量数据里,越来越多的数据是个人隐私数据,需要被保护或加密。2019 年上半年,互联网数据泄露事件激增至 3800 多起,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8.7 亿条个人信息在暗网上出售,7.73 亿个邮件地址及密码被窃,5.9 亿中国人的简历被泄露,被公开的不止是姓名、电话,还有身份证号、户籍、婚姻状况、家庭住址等。

  预计到 2025 年,87% 的数据都将是需要保护的数据。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一半以上的数据都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而目前比较突出的矛盾在于一方面是正在快速爆发的大数据行业,以及基于个人隐私所产生的各种大数据信息;另外一方面却是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层面一直未能跟上产业的发展,未能在法律层面有效保护个人隐私数据。

  近年来,隐私泄露的事件频发,我们不能确定,当健康码拥有更广阔的意涵时,健康码所构建的孪生体能得到有效的隐私保护。更何况,在大数据个人隐私保护法律严重滞后的情况下,这种个人隐私数据的多平台,无标准的存储、流转,后期给个人带来的各种困扰与风险又由谁来负责?

  于是也就能理解当苹果宣布与谷歌联合开发蓝牙匿名追踪新冠接触患者的工具时,民众的反对声之高,民众对隐私泄露的担忧甚至超过了对感染疫情的担忧。根据美国公民自由协会提出的警告,任何使用手机来追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毒传播的行为都需要得到严格的隐私保护。

  后疫情时代的自动化行政

  随着健康码的全国推广及普及,健康码是否会成为后疫情时代的新常态?从防疫健康码,到健康码升级,健康码绝不是又一个简单的“管理措施”。

  要知道,健康码是第一个“基于手机”且“3D 人脸识别”且“多场合人口管理”的措施。

  基于手机,代表其可能以非常敏捷的速度更换管控标准,几乎没有部署成本,若需要针对某些人群甚至某个人进行管控措施的调整,可以在瞬间完成。

  基于 3D 人脸识别以及严格的一人一码,代表其可以达到最高标准的实名制。且基于机器数据后台,拥有最强的防伪特性。

  多场合人口管理,代表其可以跨场景使用。在疫情的预演中,健康码从一开始的防疫功能逐渐升级,到与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联合,健康码逐渐作为一种身份的确认,可以实现某些特定场合的“准入”。

  我们甚至可以非常负责地预测,健康码不会随着疫情的消失而消失,健康码将借着疫情长存下去并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当新闻报道,潜逃 24 年杀人犯因没有绿码自首时,在舆论叫好的同时,我们是否看到健康码已经隐隐成为了虚幻的人格权?个人隐私与社会监管两者之间对于数据的管理边界又在哪里?健康码的推广是否会沦为权力机构对个人实行监控的工具?

  我们清楚,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孪生将成为社会的趋势,一种数字式的自动化行政不可避免,健康码的延续当然传达着巨大的信号,这是行政系统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能力挤占个人生活的开始,在时代的趋势之下,如何平衡,是我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面临的问题。

  当然,健康码在疫情期间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便捷、高效的信息互通,这也是数字孪生普及的第一步,这是一个变化的节点,也是一个重塑的节点。

  科技的更新意味着许多行业边界、场景边界、产业边界的进一步拓宽,健康码的推广速度带动了各行各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热情,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将具有更高的战略位置。

  我们在拥抱科技的同时也不能不忽视那些伴随着的危机,个人隐私暴露的风险是否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监管对于数据的管理边界又如何定义?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不断演进,我们能否用科技来解决科技。健康码是否真的健康,还在于你我。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