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文刘意默
来源:首席人物观(ID:sxrenwuguan)
01
站在小米十周年的档口,雷军开始频繁提起的一个词是:年轻。
6 天前,在小米科技园,他立在台上,花了整整三个小时,回顾了小米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临近尾声,这位“劳模”企业家,说起了关于小米的愿望,其中一个是:不会再有人说雷总是劳模了,因为这个舞台属于小米的年轻人。
年轻之于雷军,或许是从他入驻B站,深度“鬼畜”自己开始的。但回归商业本色,年轻更多地指向,在小米下一个十年里,那些组成年轻的元素,究竟来自于哪里。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家公司,需要借助它维系创新驱动力、并延续创业激情。
现在,小米有了明确的答案。
8 月 16 日,雷军发布一封全员信,宣布扩大合伙人队伍。当天,四名新合伙人宣誓就任,他们分别是王翔(小米集团总裁)、周受资(小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国际部总裁)、张峰(小米集团副总裁、集团参谋长、集团采购委员会主席)、卢伟冰(小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裁、Redmi 品牌总经理)。
雷军说,新的十年,小米将重新创业,更需要强大的团队和源源不断的杰出人才,将小米文化、价值观、方法论薪火相传。
他擅长做“伯乐”。
十周年演讲时,雷军提到过自己的招人观:“三顾茅庐是不够的,要三十顾茅庐。”招来小米二号员工林斌的过程足够幸运,他在餐巾纸上画了个铁人三项图,说了句“兄弟,咱们干把大的吧”,林斌这就来了。
但后续的工程师招募又足够艰难:谈两遍、三遍,但就是没有一个来的。小米最初成立的半年里,雷军在招募人才上花的时间占百分之七八十。
作为硬件的“门外汉”, 他的名字对于硬件工程师并没有召之即来的强吸引力。每天,他花大把的时间用来见人。每次见面,他的耐心都用来不厌其烦地向每个人介绍自己是谁、做了什么事、想找什么人,能不能给自己一个机会见面聊聊了。
一次,为了招到一个条件优异的硬件工程师,雷军打了 90 多个电话。雷军同几个合伙人轮着和他对话、交流,整个过程持续了 12 个小时。“在面试这些牛人的时候,这些牛人也在面试我。”
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是,小米成立后的前 100 名员工,入职时都和雷军面对面沟通过。
时间进入 2020 年,“伯乐”的故事也有了新的版本。
对于小米而言,4 月 6 日是个特殊的日子:2010 年的这一天,它在北京中关村银谷大厦成立,合伙人们聚在一间很小的办公室里,一起喝了小米粥。
10 年过去了,今年的 4 月 6 日,为了纪念小米成立十周年整,雷军带领他的高管团队徒步重走了小米的创业路:从银谷大厦起步,到望京的卷石天地,再走到清河的五彩城,最后到小米斥资 52 亿人民币建造的小米科技园。
这次,在小米科技园内的一锅“小米粥”旁:多了王翔、周受资、张峰和卢伟冰等人的身影。
02
张峰作为新鲜血液补充进小米时,是 2016 年。这年,小米在供应链上出现难题,正值公司低谷期。
雷军处处寻找“千里马”,这时,公司合伙人之一的刘德推荐了张峰。雷、张二人见面,未等雷军言语太多,他便直接接住了橄榄枝:“给我三天时间,我去和股东们交待一下,然后任命一个新 CEO,三天之后,9 月 1 日早上 9 点,我准时去小米报道。”
张峰很准时——顺畅源于信任。
之于小米,其实张峰不算“年轻人”,他与小米的缘分早在 2011 年就开始了。这一年,小米 1 硬件成本控制成难题,找到了时任南京英华达总经理的张峰求助,他给到了正处于初创期的小米一个极为友善的价格,得以让后者的“性价比”理念延续。
加入小米前,张峰已经创办紫米科技多年,这家属于小米生态链的公司,旗下的小米移动电源占尽了移动电源领域的风头,第一年的销量就超过 2000 万,巅峰时的市场占有率甚至达到 80%。进入小米,意味着张峰不得不再次走出舒适圈,参与到小米的“二次创业”中。这之前,张峰已经说过,他并不喜欢在大企业工作,更倾向带领小于一百人的团队,灵活且高效。
张峰的厚道和靠谱一如既往。
紫米的成功意味着,他对小米硬件和供应链都有深入了解。他从小米供应链和生态链顾问做起。至接管该业务后,又进一步帮助小米进行了成本控制,小到螺丝钉、数据线,几分几毛钱的成本从未忽略过,最终,让小米避免了许多的陷阱和不必要支出。
小米公司很喜欢“同学”这个称呼,巧的是张峰进入小米正是 2016 年 9 月 1 日开学季。正如小米的合伙人誓词:成为小米合伙人,始终保持创业心态,维系“同学”般的朝气和活力,也是最佳的创业状态吧。
其实小米也改变王翔很多。
如今,在微博上,王翔会调侃自己“新的一年希望继续保持体形”,给留言粉丝抽奖送小米手环。而在 2015 年加入小米之前,他尚未开通微博。就连第一条向大家打招呼的内容,就是简单一个“笑脸”表情,此后话就不再多。
这位前高通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一贯以低调、务实的面貌示人。雷军初次邀请他时,正值高通遭遇国内反垄断调查,他直言,坚决不会在这个特殊时刻选择离开。后来,与高通到了分手时刻,老东家动情告别:我要感谢王翔在高通十余年的勤奋工作,并祝愿他未来一切顺利。
那之前,他作为小米在高通的合作伙伴,为说服高通高层为小米调配优秀的工程师资源,以协助小米适配高通芯片,几次邀请高通 CEO 保罗·雅各布(Paul Jacobs)与雷军见面,并亲自担任翻译。
原小米全球副总裁雨果·巴拉对于王翔的入职,表现出了极大的欢迎,原因很简单——向负责国际业务的王翔汇报时,他终于没有了语言障碍——可以不用说蹩脚的中文了。
是的,王翔更像是小米踏出国际化的关键一步,在文化精神上,也在战略上。
入职伊始,他帮小米补专利功课,鼓励工程师多申请专利,并利用个人资源为公司申请专利授权,为出海做专利扫雷。他出征欧洲,因地制宜,在电商不发达的国家主推线下市场,让经销商参与小米品牌建设。
为增加小米产品在市场上的曝光度,他还拜访当地零售商寻求合作,最终与欧洲最大 3C 产品零售集团 Media Market 达成合作——起初,这项合作并不顺利,王翔投其所好,以平衡车作为敲门砖拿下。
2018 年,法国小米之家开店,当地米粉甚至冒着雨和冰雹来排队——很难否认,这其中,王翔铺就的国际化征途,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03
雷军问过小米公司的同学们,过去十年间,最难忘的时刻是什么?很多人的回答是:上市。
周受资是上市的功臣。
2018 年 7 月 9 日,小米赴港上市这天,港交所大厅内人头攒动,雷军一抵达,便引起阵阵欢呼。媒体将长枪短炮的摄像机对准他,也对准了周受资——相伴雷军一侧的,正是这位小米集团 CFO。
在加入小米之前,他是 DST——一家总部位于俄罗斯莫斯科的投资集团的中国区合伙人,以“独角兽捕手”闻名。在中国风投圈,DST 接连投中了阿里、京东、小米等多家互联网巨头。
周受资“捕获”小米时,后者连第一款手机都未发布,那是 2011 年,距离雷军和十几位合伙人喝小米粥还不到 1 年时间。
他们结识的过程不算顺利——为了能和雷军当面聊一聊,周受资通过自己的关系网,搭上了雷军投资过的公司创始人,然后再经引荐,两人才得以在 2011 年 3 月正式见面。好在结果是理想的——半年的了解和沟通后,他促成了 DST 对小米 5 亿美元的投资。
对于周受资,雷军是感激的。2015 年,雷军将周挖至小米出任首席财务官时,评价他“是世界级的投资家,年轻、聪明,而且有一种对世界复仇一般的勤奋”,此外,“受资具备独到的投资眼光和专业财务技能,在小米早期就发现了小米的价值”。
周受资足够年轻,进驻小米时,不过 32 岁,又因长相英俊,一度被夸为“小米第二帅”。对于这位“仅次于自己颜值”的高管,雷军期待,“小米公司的财务管理与投资团队,将为小米的技术创新、生态链布局,以及国际化进程起到更大的支持作用”。
2018 年初,小米上市前几个月,周受资在微博上写道:未来的一年里,连睡觉都是浪费时间。 半年后,小米完成赴港上市——作为全球科技股史上第三大 IPO,小米募集资金高达 310 亿人民币。
那段时间的忙碌,对周受资而言,亦是挑战。他住在证监会附近的酒店里,但经常忙到去洗个澡就折返。小米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说明书,厚到 600 页,其中每一个字,他都要反复思考好几遍。
他不仅在幕后忙碌。2018 年 6 月 23 日,小米在香港四季酒店举办全球发售股份的新闻发布会,处于安保需求,高管们需要从酒店后厨进入会场。西装革履穿行在灶台案台之间,他找到了香港老电影的代入感——风声已起,江湖儿女即将登场。
这一年,也就是周受资出任小米 CFO 刚刚 3 年,35 岁。在他之前,小米集团该职位已经有两年空缺。
很难否认,在小米,后浪凶猛。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但作为后补位的合伙人,拥有同一种价值:征战。
周受资的加入,是小米上市前,雷军补齐的战队最后一块拼图。对于卢伟冰来说,是开辟新战场的猛将。
作为金立前总裁,他在手机行业耕耘 18 年,手机行业的五大重要环节,即技术、供应链、产品、市场、销售全部做过——他适合站上一个自由的新舞台。
2019 年 1 月 2 日,伴随雷军通过微博宣布卢伟冰入职小米的消息,不久之后,公司宣布开启 “双品牌”战略,红米 Redmi 成为独立品牌,由卢伟冰全权负责。
卢伟冰说,“一个企业发展如果能走 100 年的话,它是需要很多人接力去完成的,就好像是接力赛,一棒一棒地交接下去。”
红米品牌独立后,首款产品 Redmi Note7 系列上市 129 天,全球销量突破 1000 万台。不过,销量并不是最强有力的成果。卢伟冰的最大价值是:红米品牌摆脱了“低端”用户印象,在性价比基础之上,进军中、高端市场。
手机市场格局自此迎来变化:Redmi 从小米拆分后,将代替小米直面与荣耀手机的竞争,而小米系列则冲击高端对标华为。
卢伟冰敲定加入小米的那一晚,是 2018 年 8 月的最后一天。雷军在常州出差,拉着卢伟冰在酒店大厅聊到凌晨三点,他不看好卢伟冰当时正在做的公司,便直言不讳:“我觉得你不应该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继续浪费时间了,还是加入小米吧。你的公司,我来收购。”
为了一个人,收购一家公司,雷军不是第一次这么干。排在卢伟冰前面的,还有王川的多看阅读、尚进的瓦力科技。伯乐雷军从来都懂得,千里马值得不惜代价去争取。
04
2009 年 12 月 16 日,雷军 40 岁。这个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中年男人,意识到财富并不足以对抗人生庸常。那天,他萌生了创办小米的想法。
他曾经梦想改变世界。大学一年级,他读到了《硅谷之火》,被大学创业成功的乔布斯、盖茨等人所激励,意识到“要是有梦想,不妨一试,那样你也许真能办成一家世界级公司。”
因为一本书,生出无限的壮志雄心,这是属于年轻人的浪漫与理想主义。
多年之后,他实现了。
2019 年 12 月 16 日,他要求助理在日程表上留出 2 个小时,作为只属于他自己的时间。他需要独自安静,回顾过去一年乃至十年的感受。
他翻出了笔和纸。他早就练就了用手机打字比电脑还快的能力,但那一刻,只有这些传统工具带来的仪式感,才足以承载他对过往的总结,对未来的展望。
没人知道他在纸上记下了什么。
但他大概率会想起 9 年前创办小米时,那一腔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和无知无畏的精神,除此之外,谁也不知道,胜利的曙光会在何时出现。而此时,小米科技园里,2 万多名员工分布在 8 栋银灰色玻璃建筑里,这座园区耗资 52 亿元,楼顶的巨大橙色 MI 字,即使在雾霾深重的北京隆冬,也让人觉得温暖,充满希望。
如今,MI 字之下,更多人在守护。
一位年轻的小米工程师曾经在社交媒体上,写下自己参与 MIX 全面屏手机——小米告别谷底的关键之作,雷军形容“祖坟冒青烟才把它出来”——研发时的心得:
“工程师除了勤奋之外,更需要勇气。他们就像欧洲的航海家一样,在技术的大航海时代,探索着属于自己的新大陆。他们克服恐惧,把自己交给时间和未知,让自己成为茫茫大海里的先行者,成为这个时代的麦哲伦和哥伦布。”
不是所有人都敢于成为先行者。它需要面对未知的勇气、面对困境的沉着、面对挫折的自信,以及,永远一往无前的信念。
雷军很幸运。他找到了很多这样的先行者。他们让小米在 2019 年成为最年轻的世界 500 强,也是小米在下一个十年“重新创业”的底气来源。
而重新出发,人才依然是重中之重。此次小米晋升四位合伙人,不只是内部激励,更是一场大张旗鼓的宣告——小米需要“天下人才入吾彀中”。
如今雷军在行业的召唤力,与十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不管是将战略从“手机 +AIoT”升级为“手机 XAIoT”,还是深度布局制造业,开拓海外市场,小米都能吸引行业顶尖人才加入。
当然,这也意味着,小米面临的挑战,不可小觑。
雷军做好了准备。
小米十岁这一年,疫情成为全球经济的“黑天鹅”,雷军压力也很大,他开始每天早上行走 10 公里,以更好的身体状态,积极面对。
霍洛维茨在《创业维艰》中提到:一个人究竟是英雄还是懦夫,由行动决定。多年之后再回看,或许人们会发现,疫情摧毁了旧秩序,也成为新故事的起点。期间,不同的决定,将故事中的人引向不同的未来。
在《兄弟连》的最后一集里,编剧故意安排德国军官说了这样一段话:
“这是一场漫长的战争,也是一场艰苦的战争。你们英勇并且骄傲地为祖国作战,你们是不平凡的一群,彼此紧密相连,这样的情谊存在也只存在于战斗中。象兄弟一样,共同使用散兵坑,在最需要的时刻彼此互相扶持,你们共同面对死亡,一同接受磨难。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为能够与你们每个人共同服役而感到骄傲。你们有权享受永远快乐而和平的生活。”
《兄弟连》里的战争结束了,商业战火却永不停歇。
从进入小米开始,卢伟冰们就与雷军站在同一个散兵坑,有着共同的信念与理想。而“与英雄们一起服役”本身就是小米人十年中的宝贵财富之一。
十年已逝,前路浩荡,后浪凶猛。
所幸,小米尚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