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品已经那么多,为何 AirPower 偏要推翻重做

  自 2017 年发布至今,AirPower 这个名字存在世界上差不多有三年了,但本应在 2018 年在 Apple Store 上架的它,却在 2019 年 3 月被宣布项目取消。

  但最近从 Twitter 传来的好消息是苹果内部正计划重启对 AirPower 的开发,分析师 Jon Prosser 表示苹果工程师正尝试重新设计充电线圈和解决发热问题,相关产品原型也正在制作中。

  要说 AirPower 在去年被取消的原因,网络上曾有不少流言。有的说是因为充电板的内部构造过于复杂不易量产,有的说是因为发热严重有安全隐患。但可信度较高的是苹果对这款产品要求很高,在能对三种设备充电的同时,还要保障其功率、发热正常。

  这个要求虽然我能轻松用 23 个字描述出来,但却拦住苹果工程师长达两年之久。

  功能上,这块充电板能让 AirPods、iPhone、 Apple Watch 三款设备同时充电,这里除了要解决充电板的输出功率以外,还要让不同充电协议的设备在同一块充电板上充电。

  比如 iPhone 和 AirPods 都是使用 Qi 协议,只要符合该协议的充电板即可对他们进行无线充电;而 Apple Watch 虽然同是 Qi 规范,但系统所用的是苹果自有的私密协议,所以手表需要专用充电器才能进行充电,而这个充电器也只能用于手表,对其他产品则无效。

  但比兼容不同协议设备充电更难的是,这三个设备在充电板上的位置都不是固定的,iPhone 和 AirPods 还好说,但协议「另类」的 Apple Watch 可能会被摆放在充电板的任何地方 ,这便大大增加了手机、手表充电感应线圈的布置难度。

  在 Jon Prosser 的爆料中,他表示去年苹果取消 AirPower 主要原因就是原型机始终未能成功对 Apple Watch 充电,因而最终宁愿放弃项目也不愿推出不支持手表充电的 AirPower。

  为了避免出现 AirPower 所遇到的充电协议问题, 之后的第三方充电板虽然造型和 AirPower 相似,但都在产品上做出了妥协。

  最为常见的莫过于外置 Apple Watch 的充电底座,手表虽然能同时和其他设备一起充电,但电源并非来自线圈,而是额外增加的充电底座。

  比如 Native Union 的这款充电板,理论上能支持三个设备同时充电,但充电板的背后留有一个 12W 的 USB-A 接口,用于接入定制的 Apple Watch 充电器。

  而 SliceCharge、Unravel 这些无线充电板则用的是 iPhone、Apple Watch 可同时在充电板上充电的设计,体验也比较接近 AirPower,但仔细观察能发现,这些充电板的内部线圈是独立分开的,Apple Watch 只能被固定在某个区域充电。

  ▲ SliceCharge 无线充电板. 图片来自:9to5mac

  当然,除了不能同时对不同协议的设备充电以外,AirPower 的多线圈设计也成为压倒这款产品的最后稻草。为了实现出用户能随意摆放设备充电的体验,AirPower 内部单单感应线圈就多达 20 个(最开始为 22 个)。

  随着线圈的增加,充电板的热量也随之提高,而由于充电板内部没有散热风扇,因此 20 个线圈工作时的发热,就成了苹果工程师面临最棘手的问题。

  对于要求相对没有那么严格的第三方厂商,应对这种难题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减少线圈数量,从苹果给 AirPower 所设计的 20 个线圈削减到个位数,以「不能随意摆放充电」为代价,减少发热量。

  不过即便如此,这些第三方充电板仍需要实用或巧妙的设计来散热保持正常输出功率。

  一些塑料外壳的充电板虽然很厚,但会配有风扇散热;金属外壳的充电板虽然没有风扇,但它们则会借助金属导热性好的特点来「被动散热」。

  但很显然,有着 20 个线圈的 AirPower 并不能通过金属外壳来散发出所有热量,而且由于考虑到充电板的造型和厚度,苹果也不想在充电板内加入风扇,这便让 AirPower 一直没有通过散热测试,迟迟不能推出市场。

  除此之外,苹果还要解决的是感应线圈之间的干扰,和其他充电板不同的是,AirPower 的线圈是堆叠而不是平铺设计,线圈在工作时所产生的磁场干扰也会导致充电板工作时供电过大发热或供电不足,最终影响充电板的工作效率。

  所以苹果所要解决的其实不单只有发热,还有堆叠线圈设计下的磁场干扰,在 AirPower 现有的设计条件下,这两个问题成为阻碍产品上市的主要障碍。

  难道堆叠式设计就不能用在无线充电板上吗?也不一定。Zens Liberty 这款充电板内置有 16 个线圈,排列方式和 AirPower 几乎一样,线圈几乎铺满了整个面板,可以对随意摆放的设备充电。

  ▲ 图片来自:Appleinsider

  不过,Zens Liberty 的厚度要比 AirPower 要厚很多,这使线圈能拥有更多的散热空间和放置独立的供电、控制模块。在 Appleinsider 的评测中,这句话体现出 Zens Liberty 线圈独立供电的方式:

设备可以在表面随意摆放,但是在移动设备时设备会断电并重新用邻近线圈开始充电,这个过程大约 3-4 秒。

  所以即便 Zens Liberty 所用的是堆叠式线圈,但设备的体积、厚度都超出了苹果对 AirPower 的要求,而且这还只是 16 个线圈的大小体积,如果用到 20 个线圈,那么 AirPower 的体积比 Zens Liberty 还会更大一圈。

  ▲ 图片来自:Appleinsider

  由此看来,苹果对 AirPower 的要求几乎是完美的,它不但要在外观上符合苹果的设计要求,而且功能和性能都要实现当时承诺的多设备充电、随意放置充电的体验。

  然而在当前条件下,「精致的外观」和「强劲的性能」往往不能同时满足,即便是对产品要求没有那么严苛的第三方充电板,也只能在外观或性能上做出妥协,最终才得到接近 AirPower 的体验。

  所以,在面对 AirPower 这个最理想的完美目标,苹果的工程师所克服的并不只有一个难题,而是一连串的难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难题列成「待办清单」,那么就能知道 AirPower 为何迟迟不能登上市场了。

  • 多设备充电:增加线圈,并解决不同充电协议设备间的充电问题;
  • 多线圈发热:改善感应线圈的发热情况;
  • 充电不稳定:解决感应线圈之间的干扰,优化供电策略;
  • 充电板散热:提升充电板自身的散热性能。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既然有如此多的难题,苹果为何又要执着于 AirPower?

  其实从当前的第三方充电板看,AirPower 被造出来的可能性还是有的,但是最终成品可能就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块只有两个巴掌大的充电板,而是更厚更大的一个充电装置,因为充电板内需要加入风扇去保障线圈正常工作,而且更大的内部空间也能有更好的散热,同时也能通过独立供电单元的方式去减少线圈之间的干扰。

  但苹果并没有选择这么做,至少现在没有。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苹果对产品设计上的追求。虽然 AirPower 并不算是 iPhone、iPad 一般的电子设备,但从 Apple Pencil、AirPods、妙控键盘、鼠标….. 这些周边硬件看,苹果对周边外设所追求的设计是接近于轻薄优雅、一体式、无开孔的形态。

  所以当前我们在产品视频中看到的 AirPower 是苹果认为最理想、完美的设计,它是这个产品的目标,即便需要对外观进行调整,也会是基于这个胚子来改变。

  Jon Prosser 的消息也印证了这一点,他表示苹果的工程师正考虑通过改变物料的方式去提升 AirPower 的散热能力,比如将充电板表面的硅胶换成皮革,那么线圈的热量就能通过金属外壳和皮革毛孔散出。

  而在这个外壳基础上,苹果也会重新设计线圈及其供电方式,继而解决线圈发热和干扰问题,但我相信即便有技术调整,产品造型也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

  另一方面原因,我认为是当前 iPhone、AirPods、Apple Watch 这些设备都具备了无线充电的能力,而拥有这些设备的人实际上也不在少数,无线充电板的销量也开始逐年递增。

  通过 AirPower,苹果除了能结合当前庞大的用户数量、设备体系拓展出新的配件销售渠道以外,也能减少对第三方厂商的依赖,体现出未来产品无线化设计的优势。

  AirPower 可以说是苹果理想中最完美的充电板,但正因为完美,它仍然有许多难题需要被攻克。

  假若某一天它真的出来了,我相信它也会像当年的 AirPods 一样,成为同类中的模范。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