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提到东北创业,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段子:启动资金 50 万,找个机构,比如文联妇联,挂靠成立一个伪事业单位,然后求职的一个收 10 万,开月薪 2000 左右,招 50 人,稳稳地 500 万到手。
虽然是段子,但是却也反映出一个真实的现状:在东北创业确实不易。受困于经济的现状,自然条件的现状,东北不是创业者的首选之地,甚至于共享单车、生鲜电商等新兴业态无法在东北立足。
为此,腾讯科技对话三位东北创业者,从人才现状、职场压力、政策扶持等多个解读,还原真实的东北创业生态。
01
创业者:胡章优
创业地点:吉林长春
创业项目:楼里楼外
我本人其实不是东北人,我是江西人,学的机械工程,在吉林大学念书,04 年本科毕业,07 年研究生毕业,一毕业就留在学校里上班当老师。包括我现在创业,依旧还保留着学校内的工作,每周也会有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严格来说,我创业是从 2009 年开始的,但那个时候不是“楼里楼外”这个项目,最早成立的公司叫优狐科技,当时是做研发外包、技术外包。后来我觉得一个企业没有产品是没有灵魂的,所以我就开始想自己做产品,在 2015 年有这么一个机会,我就开始做社区经济这一块,当时就叫楼里楼外,就是这么个渊源。
那个时候有物业公司和地产公司想把社区经济串起来,当然了最开始他们也是找外包做的一个项目,但后来外包就不做了,我觉得还挺可惜的,我就自己把它接着做起来。我现在的产品形态就是微信小程序,我也不做 APP,APP 的成本还是有点高。
现在有人说东北人才流失比较严重,一款产品是需要有设计师,有产品经理,有项目经理,还需要有程序员的,但现在东北这个环境,优秀的人才非常不好找,所以我特别庆幸我有一些优势在里面。
首先我本身是高校的老师,所以还有一点特殊的背景,现在我的几个核心人员当年都算是我带出来的学生。第二个,我本来也是研发起家的,从研发实力来讲,还是有些积累,相对来讲还好一点,这个就是传承性和连续性。
但如果抛开在学校这个背景,在社会渠道公开招聘是比较难的,北京上海的程序员月薪能四五万,但在东北这边,顶尖的程序员也就一万左右。
从政府的态度来看,我感觉政府还是很支持我们的。政府投资过我们,所以相对来讲我在这方面还是有点优势和基础的,好歹出去大家一看这是一家政府投的企业,多少也会认可。
另外一个就是办公场所的支持,早期我租过写字楼、别墅作为办公场所,吉林也没有共享办公这种概念,我现在办公这个地方的半层楼是政府给我用的。
再一个政策上面的支持,政府可能会给我们做一个立项,把整个楼里楼外体系做立项,下一步看怎么向全省落地推广。
除去政府的资金,我们现在引入了来自北京的资本,因为我们这个项目做起来了,吸引到了北京那边的注意力。
但说句直接点的话,吉林的创投机构很难做,本土本身好的企业也比较少,好的项目也比较少,所以本土的创投环境相对要差一些。
有人说互联网产品在东北落地比较难,这里面有几个原因。在东北有些东西是可以做的,有些东西我个人认为是不可做的,比如共享单车,冬天将近四五个月骑不了,你放这里干嘛? 这个成本得有多高?
我这个项目落地了,我觉得首先是我的根基在这里,所以在这里做实验是最容易的,而且相对来说会快一些。另外一个,我们做的是社区经济,我倒觉得东北的天气条件是一个利好因素。越到冬天的时候,大家越不愿意出门,对我实体经济的诉求往往还是更大一点。这是从我所了解的,因为我在南方做过试点,我在江苏做过试点,跟小区也有关系,试点并不是很成功,可以说是失败的。
在东北创业,有一个很大的劣势就是很难被关注到,被资本关注到,被大公司关注到,至少我目前看到的,东北还没有一家独角兽企业,甚至说媒体,虽然也报道过我们,但也就是有一搭没一搭的,不成规模,所以我们公司都不设置专门的 PR 岗位,就感觉没有必要。
02
创业者:王威
创业地点:吉林长春
创业项目:公众号“长春教育八卦阵”
我创业之前是在传统媒体,在电台和报纸都做过记者。我是在 2015 年 3 月 11 号,在微信公众号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我们那个微信名字叫长春教育八卦阵。
我在公众号写文章的动机很简单。我当时在吉林省最大的都市报里面工作,经常遇到一种情况就是,每一次当你发表完教育相关的政策之后,第二天周围的朋友就会开始问这问那,其实这些政策和相关解读都明明白白都发布在报纸上了,而问你的这些人,也不是小白,都是文化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高的人,为什么非得再过来再问你一遍呢?他们很多时候即使是读懂了,也想找个人确定一下,求证一下。所以当时我就想,与其这样一个一个解答,还不如直接写一个文章,大家一起看得了,不用再解答那么多了,于是我就在 2015 年 3 月 11 号发布了一篇跟教育相关的文章。
当时我们的报纸也有一个微信公众号,那是一个财经类的微信公众号。当天没有什么内容,运营的同事是一名家长,觉得大家也会关注教育的东西,他就把我写的这个东西发到了报纸的微信公众号上。我们俩一直在后台看流量,因为公众号跟报纸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有多少人看了会及时给你反馈。
当你看到后台会有人实时跟你互动,会实时反馈数据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你做了这么长时间的一个记者,在报纸上发表的内容,从来没有一个反馈。那天我看着公众号的后台,就觉得那种感觉是很奇妙的,所以当天晚上回来就自己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当时好像就是八九百人的阅读。
从我个人的初衷来看,我不是为了创业才去做的微信公众号,而是说恰恰是微信公众号给我一个创业的机会。我不是想好了要去创业才去做的微信公众号,而是在做微信公众号的过程当中,逐渐地出现了,就给了我一个创业的机会。
我开始做公众号的时候,纸媒已经开始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了,然后身边很多人都在做微信公众号,我记得 2015 年的时候我身边的,基本上会写字、能写字的人都会弄一个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去发布一些东西。但是你要说通过这个微信公众号后面能够看到自己创业中间出现什么商机,我觉得这个也不是特别明确。就只是觉得和知道大家都在做,这个意识我觉得在脑子里是有的。
最早背着单位做公众号家里人反对我们走出体制
最初我跟吉林省其他主流媒体里面做教育的记者联合起来做这个号,每天一篇原创。但是当时我们都是在体制内,到了 2017 年 1 月份的时候,我们几个主创人员所有人都辞职了,出来专门做这个微信公众号了。
我们初期的时候,有那么几个月是处于比较保密的状态,所有东西都是要放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后再去做的。2015 年 7 月份,有个股东就专门从报社里面出来了,专门去做相关的运营。
说心里话,多多少少还是会有忌讳,害怕会让人知道我们在做自媒体,会让人觉得因为你自己的事而耽误了本职工作。
现在互联网企业有孵化的概念,其实我们当时也有这种想法,但是我们所在的媒体都没有这个意思。那个时候传统也都在面临着断崖式下滑,他们也都在尝试各种各样的转型。
我们当时想,既然要转型,其实我们就是转型的一个业态或者一个模式,你为什么不找我们呢?但当时我们也确实没被人看上。
我们四个股东当时从传统媒体走出来的时候,所有人跟我们说的第一句话是:“你们可真有魄力!”但那个时候“有魄力“三个字,里面蕴含的意思其实是挺虎的,很莽撞,真的是这种感觉。大家都有疑问:你又不是在报社做不下去,能力也是得到承认的,你们为什么要出来?其实我当时出来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这里的事可以让你干一整天了。
当然我也有挣扎和犹豫,因为不赚钱。但是你得相信,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不认为报纸能给我养老,我那个时候还不到 40 岁,传统媒体没办法养老。
家里人当时也是不支持的,毕竟要走出体制内,把别人都羡慕的铁饭碗给扔掉。但是现在规模做大了,朋友们又说“你们当年真是挺有魄力的”,现在说这句话应该是真的。
东北自媒体氛围不浓,招了五个应届毕业生,不到三个月全跑了
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有一年多的时间,一直面临着没有任何盈利的情况。当时支撑着我们继续做下去的动力,首先第一点,因为大家还都有着自己本职的工作,所以没有把自己那么多的经济压力全都放在这上面。第二个原因,这个号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家人、你身边的朋友突然听说长春教育八卦阵是我们做的,就会觉得我好厉害,特别了不起。尤其是我们还有受众群体,家长关键时刻对于我们的需求,对于我无私帮助的感激,我觉得这个也是让我们能够一直坚持下来的原因。
第三个原因,我们那个时候已经看到了很多微信公众号成功的案例,虽然不在长春这边,但是已经看到了微信公众号孕育的巨大市场经济效益,同时又一次感受到纸媒下滑是不可逆的趋势。
我们现在员工是 60 人左右,4 个股东还是原来的 4 个人,没有变。资讯平台这边现在是 14 个人,一共运营 3 个微信公众号,还有抖音和快手的小视频团队,其他的 40 多人是做教育培训的。
在招人的时候,我们确实感觉到“人才难求”这个情况。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感受,东北本来做自媒体的人就很难得,如果是学历稍微高一点的,都不用 211 或者 985,我们的 HR 都是极其不自信的,他首先都会顾虑这个人能来吗?
我们有一次曾经遇到过,我一共招了五个即将要毕业的应届毕业生,4 月份的时候招进来的,到 7 月份的时候全部都走了。不是我们给的待遇不好,但是孩子们都选择去北京、广州了。
我们商业化的主要途径,一个是编程教育的培训,另外一个是高考补习学校的培训,属于对艺术生和高考需要补习孩子的培训。我们本身是不通过这个公众号赚钱,公众号是给这两个要做的培训项目导流用的。
当然,我们也做一些相应的广告,但是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比如说一年广告不会超过 52 条,同时价格又偏高,就是在吉林省,我们家的价格会让很多人都望而却步。
除此之外,我们也动过尝试过知识付费的念头,但是迟迟都没敢实施,包括微信开始灰度测试订阅号付费的功能,我们也希望能够探索一下的,我觉得纯粹的做文字出身的人,都是挺喜欢凭自己本事来赚钱的。
现在我们的主阵地就是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和 APP 都没有开。小程序在刚刚出来的时候我们是有详细地去研究过的,但好像需要十多万,所以就没有往下延续。APP 的话,它需要维护的成本和价格会更高,也就没有去涉及。
我做自媒体已经快五年了,我自己的感觉是,东北做自媒体的氛围并不浓。东北有好多的孩子更倾向于去看短视频,在知识类输出方面的内容,我觉得不进反退。
现在我周围做自媒体的人还是少,而且做的人,写出来的东西都比较泛泛,大多数做的要么是社会新闻类,要么就做吃喝玩乐的这一种,做专业内容的人还是少。
创业之后,我其实一直在焦虑。比如说我现在感冒了,然后员工给你汇报各种各样的情况,最后一句话说“威总,你别上火”。我心里暗暗想,这还能不上火?
我自己真实的想法就是,三年之内能够在吉林省建立好自己相应的媒体版图。在单向东西上,比如编程教育培训这一块,我希望是在五年左右的时间能够出省,比如说范围东北三省。至于说“出山海关”,我希望我有这样的机会,但是真没有这么大的野心。
至于上市的话,最开始做的时候有,但做着做着就没了。创业很艰难的,这中间有很多的时候会让你觉得身心俱疲的感觉。我们从一开始的时候就想过能不能上市,后来慢慢走着走着,就在思考上市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做的东西能创造多大的体量和多大的价值?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有过犹豫的。
03
创业者王海河
创业地点:辽宁沈阳
创业项目:技术外包
我早期也是在科技公司上班,从事的就是编程,写代码的工程师。大概是 2005 年左右的时候,我自己出来创业,当时就是用互联网技术做一些建站或者信息化系统之类的项目,现在主要从事 To B 方面的服务,做一些企业的数据化,或者是帮企业开发 APP、小程序。
换句话说,我们算是第三方外包技术开发公司,主要靠这个业务赚钱。当然,我们也自己做些产品,但是效果不太好。
我在东北搞技术研发大概十多年了,从我切身的感受来看,东北其实不缺人才。东北有很多优秀的学校,培养出来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东北缺乏好的公司,好的项目,最终导致人才外流。
从我们招聘的经验来看,我们一般都是只能招到专科或者半路出家的程序员,真正像 985、211 科班出来的学生,很少留在东北,留在东北也是被大公司拿走,来我们这种创业公司的人很少。
从我们过去的感受来看,东北接受互联网的观念确实比较落后,以前我们的客户都是大企业,比如说国企或者是大型工厂。但这两年明显感觉到创业者开始重视这方面。
我们现在业务分两块,一块是对创业者服务,一块是给大公司服务,大公司主要就是给政府、大企业做。创业者这块,很多创业者创业之前就做小程序,或者 APP,他的创业项目就是基于这个小程序,或者 APP。
现在 AI、云技术这么火爆,东北多多少少也感受到了一些趋势,我们服务的政府机构,他们也都要求这些东西。另外一个现在比较火爆的中台概念,我们也有接触。我们给地铁做的项目就是类似于中台系统。
当然,更高的要求,就意味着我们得有过硬的技术,我们弄不了,企业就要找一些南方的公司去做。我们也会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来适应技术趋势。
我给很多公司做过项目,但我比较喜欢的还是跟创业者做的一些项目,有很多项目特别落地,有个几万用户在用,我就觉得特别高兴。
2019 年我做了一个健身房的项目,他把互联网模式植入到健身房里面,销售、下单、排课,全部在互联网上操作,整个健身房把前台都给取消了,就留下最核心的健身场地。
压力的话,我们也经常 996,但不是一直 996。比如说这个项目来了,马上就要交工,那肯定这一段时间有可能就会安排,因为有项目周期,在结束之前一直 996。但整体来说,压力肯定没有北京上海这边大,东北这边节奏还是比较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