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屎”真的可以治病这些公司没开玩笑

  病毒 vs 粪便:一场重口味的健康战争

  作者/Lexie   责编/蒋丰

  来源:硅兔赛跑(ID:sv_race)

  今年春节,我们原有的生活节奏再次被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按下暂停键。虽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但却能在患者粪便中检出新冠活病毒。

  这不由得让我们开始审视一个不曾熟悉的微观世界——微生物菌群 Microbiome。

  微生物可以说是世界上历史最长、生物量最大的生命形式,人的体内有近 10 万亿的微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我们的肠道内

  正常情况下,人排出的粪便中,有1/3 到2/3 的固体成分是肠道菌它能致病也能治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健康科创公司试图从粪便中分析肠道菌群的特点,获知有关疾病的线索。

  1

  Mark Smith:吃💩可以治病

  Mark Smith 在 MIT 学习微生物学的时候,家中有人得了艰难梭菌感染症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这一病症不但会导致发热、恶心、腹痛,还会引起致死的腹泻。

  每年有 15,000 左右的美国人会因此丧命,已经被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列为大型公共健康威胁。

  于是 Smith 便开始专攻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这项技术。

  粪菌移植这项技术其实就是把健康人群身体中具有功能的菌群移植到患者的胃肠道内,重建肠道菌群的健康👇

  至于如何转移,目前有灌肠、肠镜、或是吞下冻干粪便的口服胶囊等多种方法,适患者情况而定。

  原来吃💩真的能治病?!

  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不过小编可没骗你。

  早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有多达 20 多种关于应用人粪治病的疗方,如今这一治疗手段也在国际上渐渐获得认可。

  Smith 博士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的数据证明这一方法的有效性但实际发生的案例少之又少,而这背后的原因就是能治病的粪便样本非常难以获取。

  为了破除这个障碍,Smith 便创立了OpenBiome,全美第一个公益性的公共粪菌库👇

  至今已经和 1200 多个医疗组织成立了伙伴关系,并为 53,000 多个治疗案例捐赠了资源。

  两年之后,Smith 本人又创办了 Finch Therapeutics👇

  致力于开发全方位的新型微生物治疗法,目前他们的重点是将这一疗法用于患有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的儿童。

  研究显示,患有 ASD 的儿童发生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同龄其他儿童。

  而使用益生菌、抗生素、粪便微生物群移植等治疗手段可大大减轻症状。

  目前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已经将 Finch 的疗法纳入快速通道资格(fast track designation)。

  在 Finch 的一项早期研究中,参与临床调查的 18 名儿童在经过 8 周的治疗后,77% 肠胃病症状有所减轻,而 24% 的儿童 ASD 症状有所缓解。

  2019 年 8 月份,Finch 完成了 5200 万美元的C轮融资,投资者包括 OCV Partners,Susquehanna International Group SIG), Symbiosis LLC 和 Trans-Pacific Technology Fund,还有此前的投资者 Avenir Growth Capital 和 Morgan Noble 等。

  耐人琢磨的是,Smith 博士成立的两家公司在面对 FMT 这项技术上,却有着对立的态度

  像是 OpenBiome 之类的公司认为粪菌库该作为像器官和血液一样的资源在组织里进行监管,而大型制药公司们却号召将其视为药物监管。

  两方在融资方面也呈现出两极化的情况,Finch Therapeutics 如今已经获得了总计 9510 万美元的融资,而 OpenBiome 的负债额却年年扩大。

  目前 FDA 的天平倾向于将它作为药物以确保其安全有效性,但公益组织和患者权益倡导群体仍在努力,试图避免让药企的利益盖过患者的需求。

  未来 FMT 的路该怎么走,还是未知数。

  2

  Viome:用 AI 为你上门验💩

  我们日常体检的时候通常会被要求提交大便样本,这主要是为了去分析大便成分,进行隐血试验,如有感染可以进行病原微生物的查找。

  目前科创公司们对于肠道里东西的分析,可以说是更上了一层楼。

  比如这个叫做Viome 的公司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粪便样本,了解你肠道里的“一举一动”👇

  Viome 创立于 2016 年,这已经是创始人兼 CEO Naveen Jain 的第 7 个项目了👇

  Viome 的主要产品是价值 399 美元的“肠道人工智能分析测试套餐”

  用户只需提供一份粪便样本,Viome 就可以通过 RNA 测试对肠道里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进行分析。

  如果你觉得读不懂复杂的科学报告,没关系。

  因为 Viome 的最终目的是将测试结果简化成生活方式和饮食建议推荐给用户👇

  因为测试和建议结果及其私人订制化,Viome 目前已经拥有了近 100,000 个用户。

  Viome 和其他的 To C 公司比较起来,最出色的便是他们的测试技术。

  Jain 透露说,大多数公司用来分析肠道微生物菌群的技术都是 16S,只能测试到部分细菌,并不能获得全貌。

  而 Viome 的技术部分源于 Los Alamos 国家实验室,可以精准到菌株水平并分析细菌的具体活动👇

  在去年 4 月,Viome 完成了 2500 万美元的B轮融资,参投者包括 Salesforce 的 CEO Marc Benioff ,Matthew Harris, Hambrecht Healthcare Growth Venture Fund 等。

  这也使得 Viome 的总融资额达到了 4500 万美元,并且在去年年底透露有计划进行新一轮的融资来用于科学研究。

  3

  uBiome:高端验💩测癌症

  同时在这一赛道竞争的还有 uBiome,不过它的重点更多放在测验癌症上

  成立于 2012 年的它最初只是一个公民科学项目,在众筹网站 Indiegogo 上筹集到了 35 万美元来进行公众微生物菌群信息分析。

  这一具有创新性的项目很快就吸引了科技圈和医学圈的注意力,在 2014 年不但被 CNN 评为“十大值得关注的初创公司”,还在同年将实验室进行了美国临床实验室改法案修正案(CLIA)的注册。

  这就代表着 uBiome 的检验获得了 FDA 的认可,患者也可以使用美国医保进行服务👇

  uBiome 最引以为傲的科技便是临床专利测试 SmartGut™,世界上第一个基于基因测序的临床微生物菌群测试方法

  可以对肠炎、癌症、等病症进行预测诊断,除此之外 uBiome 还有 SmartJane™阴道微生物检测,SmartFlu 鼻腔微生物检测,Explorer 光谱肠道微生物组检测这几款明星产品。

  18 年 9 月,uBiome 完成了 8300 万美元的C轮融资,OS Fund 领投,Y Combinator ,8VC,Dentsu Ventures 都参与了投资,知名药企诺华前 CEO Joseph Jimenez 还加入了公司董事会。

  听起来 uBiome 正是风光无限的好时候,也作为微生物菌群行业的领军人物带领着行业发展…不过 uBiome 的故事真的可以说是大!起!大!落!

  就在 19 年 4 月,FBI 突袭了 uBiome 的总部,以涉嫌骗保为名对公司展开调查

  原来uBiome 金玉其外的背后存在着引诱患者用重复样本进行更新服务,制造虚假诊疗记录,反复收费等“恶行”!

  到 6 月,公司大部分的管理层都已经离职,8 月份公司的检测基本停止,主要产品也都下架。

  9 月公司申请破产,截止到最后一轮融资,uBiome 的总体估值为 6 亿美元,而如今只剩下了啼笑皆非。

  这一情节发展难以不让人联想到硅谷知名女骗子 Elizabeth Holmes 创立的血液检测公司 Theranos👇

  她声称公司开发出的这一简单的血液检测可以进行 200 多种测试,而这也迅速吸引到了名流大佬的注意。

  其中甚至包括前国务卿基辛格,新闻巨头默多克等人。

  2015 年,在多家新闻机构的报道下,Theranos 被揭露出根本不是什么传奇,而是一场惊天骗局。

  估值高达 90 亿美元的公司瞬间就跌落神坛,女版乔布斯也在一夜间就变成了硅谷女骗子。

  这也不禁让人思考,我们在面对最新科研成果激动欣喜的同时,怎样能保持理智的去审视和分析。

  这不仅是对于投资者和创业者的考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其实在 uBiome 这件事发生之前,这一产业的发展也一直充满了争议。

  Jain 和 uBiome 的 CEO Jessica Richman 两人都不是科研出身,但都坚信着尽早将科研应用于实践是益多于害。

  行业内的许多医学专家和企业家都表示目前的科学研究虽然已经有了很多成果,但关于微生物这一领域我们还算知之甚少。

  过早的将研究成果商业化不但是对大众的不负责,对于公司本身来说也很难盈利成功。

  在创新界,没有一个领域像医学健康一样值得最多的眼球却也让人又爱又怕,医学科技的发展总是与伦理道理脱不开关系。

  提到癌症、奥兹海默等这些无解病症,我们不得不无奈的摇摇头,而目前对微生物菌群的研究似乎是未来给我们透露出的一丝希望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行业还蕴藏着许多让我们欣慰的惊喜,但重担落在了科研与和科创人员的身上。

  一是如何将高昂的诊疗费用压下来,让科技福利不只局限于少数人;二是面对监管和全新的法规,如何合情合理合法的将科研结果造福于大众。

  可能才是这个领域要面临的真正难题。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