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字体放大图标字体放大快捷键

今天聊聊APP的长辈模式。

起手式,先列个数据:根据今年5月份出炉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6亿,占总人口的18.7%。

也就是说,现在国内有1/5的人是(准)老年人。

再看上网的用户群体,截止到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其中60岁以上的用户占11.2%。

而且,随着移动支付、短视频、直播等的不断普及,以及在新冠疫情衍生出的健康宝的推动下,国内网民中老年人的占比正在逐年提高。

2020年底,工信部将「鼓励智能设备提供“长辈模式”」列入专项行动。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看到了很多国民级APP陆续行动起来,比如,前阵子支付宝就上线了“长辈模式”。

经过试用、对比,我发现,这个精心推出的“长辈模式”,其实就是把图标放大、字体放大,而已…

对于这点,支付宝也在设置“长辈模式”的页面也表达的很直白:

所谓的长辈模式,真就是图标放大、字号调大这么简单吗?

要是如此简单,在设置里选择最大号字体不就完了吗?哪还用专门迭代出个新模式?

所以说,工信部鼓励的“长辈模式”,核心是什么呢?或者说,老年用户在使用智能设备时,痛点在哪?

这个其实都不需要产品经理去调研,网上有现成的答案可以抄!

早在2018年,由公安部、全国老龄办牵头,人民网、微信安全中心等参与的《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就发布了。

报告中分别列出了中老年网民上网的阻碍以及风险。

阻碍主要有3个:输入法不熟练、软件不熟/功能复杂、健康状况不便。

如数据所示,输入法是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的最大障碍。

就现在而言,满60岁的老年人大多出生在60年代之前,考虑到当时大学的普及率不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70年代中期(甚至更早)就结束了求学生涯。然后由于电子设备不普及,他们在之后的20~30年的时间里,基本不会用到拼音,所以现在不会使用拼音输入法很正常。

80、90后之所以能熟练使用拼音输入法,并不是因为大家学得好,只是单纯的因为当年小霸王学习机和后来电脑的普及,让我们一直有机会去使用拼音。

很明显,让老年人重新学一遍拼音有点困难。所以输入法产品做“长辈模式”的思路就是做好手写和语音输入。与前者相比, 语音输入门槛更低,但技术难度更高(方言太多)。

手机/软件功能复杂是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的第二大障碍,翻译成我们常说的话就是:产品体验不佳,用户使用门槛高。

对老年人来说,大部分APP产品都做的比较复杂,都有必要出一个精简的老年版。

在这里举个优秀的“长辈模式”案例:滴滴打车。

滴滴在首页有一个老人打车功能,点进之后画风明显不一样了。

它把功能做到极简、使用大字体,降低老年用户的使用门槛;只能叫出租车,符合用户的认知(在很多老年人的认知里,看到出租车才放心,其他都是黑车);另外还提供电话叫车功能,对滴滴来说,叫车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这就等同于输入法提供语音输入功能。

综合看来,滴滴的“长辈模式”确实抓住了老年人上网的痛点。

最后一点障碍是健康状况,大家都能想到老花眼,所以大字体是所有的“长辈模式”的共同特点。

除了这几点不便之外,报告还列举了中老年上网容易遭遇的风险:

最常见的网络谣言/诈骗、虚假广告。

老年人由于其成长经历,对印刷字、电视节目一般都深信不疑,上网之后又对自媒体、短视频过分信任。

我猜,大家一定在家族群收到过长辈转发的谣言或者弱智推文吧!

之前还看到过一个新闻,六旬老太太痴迷靳东,刷几个自媒体剪辑的靳东视频,误以为对方向自己表白,然后欲离家出走…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上网时,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明显缺乏,所以避免老年人上当受骗应该是“长辈模式”的另一个方向。

比如支付宝,在“长辈模式”使用转账汇款时,多提醒几次网络诈骗、多做几次确认、在同一用户多次大额转账时主动报警等等,这些比单纯放大字体图标更加有意义。

再比如短视频应用,“长辈模式”永远加一个滚动栏,提醒用户注意甄别视频信息、不要轻信等等。

英国作家格拉斯·亚当斯曾说过:

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都是世界本来秩序部分;

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都是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说的有点极端,不过也有点意思,人都这样,年纪越大,越难接受新鲜事物。

对老年人来说,互联网、智能设备都是有很高使用门槛的,但是为了便捷的生活又不得不用。

“长辈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把“遭天谴的”智能设备,变成“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甚至“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我是老K,关注我继续听我BB~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