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 爱国者
- 奉献者
- 先驱
- 解决者
- 教师
截至2019年12月中旬,我们已经告别了两个研究院的32位院士。此外,几位在各自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也在今年去世。
这些“大国明星”习惯于把自己的名字埋在泥土里,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了解这些不够“出名”的著名科学家。
爱国者
翻一翻2019年去世的科学家名单,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在战火纷飞的旧中国长大,怀着科教兴国的心愿,为建设新中国奉献了一生。爱国者是他们的共同标签。
俞敏
“经历了新旧时代,我愿意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一个宏伟的计划。”1月16日去世的“两弹一星”创始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在中国,于敏的名字被保密了28年。在“隐身”年代,他的工作填补了我国空核理论的空白,实现了氢弹原理的突破和武器化。虽然为氢弹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于敏却多次否定中国“氢弹之父”的称号,说是集体贡献。
于敏喜欢背诵诸葛亮的《师法》,认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非常好的品德。
张思莹
10月4日,自动控制专家、中国自动化科技先驱之一张思莹逝世。35年前,在1984年的国庆阅兵上,60岁的他在接受检阅的队伍中,对我军新一代单兵反坦克武器放声大哭——他研究了3年,解决了武器因控制命令交叉耦合而无法命中目标的问题。
张思莹曾经说过:“我的中国梦是,我们将在国防上变得更强大,在经济上变得更好。我很高兴看到中国现在发展了,但还是不够,我还得去做,希望中国再次强大起来。”
对家的感情也体现在科学家做出的人生选择上。
唐定远
物理学家、半导体学科创始人之一、红外学科创始人唐定远,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回国的科学家之一,为“两弹一星”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1年,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的唐定远带着报国的热情回到祖国。后来,他多次被问及选择回国时的想法。他说他不明白为什么人们对这种问题如此感兴趣。在他看来,回国是理所当然的事,根本不值一提。
陈笳咏
1956年,中国化学工程专家、湿法冶金创始人陈笳咏放弃美国的职业,回到中国工作。鉴于国家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他开发了新的湿法冶金工艺和流程,使中国的湿法冶金在许多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陈笳咏曾说:“从小学五年级开始,面对日本的军事侵略和工业产品的倾销,我就决心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我一生的每一步都信守诺言。”
屠明静
也是出于科学报国的信念,1958年,材料学家涂从上海登上西行列车,响应国家号召,举家西迁,前往在建的安交通大学,投身金属材料学科建设。
如今,由他共同创办的Xi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科研机构之一,重点研究材料的力学行为基本规律、特殊现象和材料的服务效率。
奉献者
宏伟建筑的地基和柱子从来没有外表那么耀眼。做惊天动地的事情,默默无闻,奉献者是这些科学家的另一个标签。
孙中亮
今年6月,我国毫米波技术领域的杰出专家、教育家孙中亮逝世。在周围人眼里,这位曾是国防973工程首席科学家、联大科技委兼职委员、联大专家组专家的老人,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师”。他们知道他在做“大事”,却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孙中亮为毫米波技术在我国的工程应用和国防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研究对5G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这位常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老院士,与病床上的同事约定,出院后打造一套价格更低、创新性更强的毫米波超材料成像系统。
卢永根
8月,作物遗传学家、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布依族院士卢永根逝世。
为了实现“人人有饭吃”的理想,他为我国水稻遗传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七十多岁的时候,还带着学生翻山越岭去找野生稻。
87岁那年,他一生节俭,与妻子一起捐出毕生积蓄880万元成立教育基金。他说,没有教育就不可能支持国家的现代化。\”我想把我的个人财产归还给国家,作为我最后的贡献.\”
89岁时,他将自己的身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和教育。
孟志忠
气象学家孟志忠参与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他曾担任中国第一颗风云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的总设计师。风云一号研制成功后,他继续担任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的技术负责人。
景奎
物理化学家梁景奎在基础材料领域取得了很多创新成果。作为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他的职业生涯安静而低调,但却为新中国工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章宗
物理学家、中国中子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章宗,倡导和推动了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立和建设,为中国中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在去世前,他埋头科研,很少公开发言,几乎从未接受过采访。
先驱
几乎所有这些科学家都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创新。新中国70年科技史上的许多第一都与他们有关,开拓者是他们的第三个共同标签。
李恒德
材料科学家李恒德,1956年在清华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核材料专业,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20世纪50年代,李恒德突破美国封锁回国。他说:“我浑身都是中国人的血。我只是喜欢中国,喜欢它的历史和文化。我愿意住在中国。”
王步轩
工程物理学家王步轩1949年从美国回国工作。1957年底,他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工程热物理本科专业。
王步轩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曾感叹:“50年来,我见证了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力渐旺的发展历程,远超少年时的兴国梦。”
卓
中国化学家、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卓,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学家。从研制光学玻璃防雾剂解决炮镜、望远镜的“不清不楚”问题,到研制彩色录像带的粘合剂和添加剂解决当时电视屏幕上的“闪烁”问题,再到合成各种基因治疗化学载体,他把所有的学问都献给了人民。
曾荣盛
固体地球物理学家曾荣盛是中国地壳深部结构研究的先驱,开创了中国地球物理探测事业。同时,他也是参与组建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教研室和北京大学固体地球物理教研室的杰出教育家。他的《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一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固体地球物理学理论和应用的重要著作。
阮
阮,中国冷挤压技术的先驱,塑料成型和数字化制造的专家,出生于日本人入侵中国山海关的几天后。山海关,又叫关羽,是他父母写在他名下的。
阮在国际上首创了冷挤压允许变形度理论,在国内成功开发了黑色金属冷挤压技术。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轻工、电子、机械、武器、航空航天、航空空等行业。仅冰箱压缩机曲轴一项,三年就为中国节省了1320万元外汇。
陈兴碧
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微电子学家陈兴碧是我国首批学习和从事半导体技术的人之一。他还是电子工业部“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专业第一任博士生导师,被誉为“中国功率器件领军人物”。他是国际半导体领域著名的超结结构发明人,他的发明专利已被550多项国际专利引用。
陈星碧热爱自己的事业。谈到社会上的物质享受,他幽默地说:“我觉得那些人玩的水平很低,无非是花钱。每个人都可以玩他们玩的,但是他们不能玩我们玩的。我们很自豪!”
王业宁
凝聚态物理学家王业宁也喜欢科学研究。“我从中学就迷上了物理,光声热电的世界好有趣!”20世纪60年代,王业宁提出了“马氏体相变的内耗规律及其机理”,比西方同行提出的类似结论早了10年。她还研制了国内第一台声光Q-YAG激光器,在高温超导体和铁电材料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解决者
废墟中的新中国,一路向前。无论时代抛出什么样的问题,科学家总能尽力找到答案。面对废墟和荒野,他们建造;面对疾病和灾难,他们治疗它们。他们的答案将来可能会被取代,但“解决问题”的动作永远是固定的。
胡亚梅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儿科血液学专家胡亚梅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营养性贫血的治疗和预防方案,制定并推广了合理的输液方案,使该病死亡率从20%降至1%。她还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治上取得了突破,挽救了无数危重患儿的生命。“我最开心的时刻是,在一些紧急救援后,孩子睁开眼睛,叫我奶奶。”
高长青
心血管专家高长青在中国首创机器人微创手术,引领和推动了国际机器人微创手术的发展。他一生做了5000多次手术,没有一次失败。
孔祥复
分子生物学家孔祥复在全球首次研制出用于临床治疗的α-干扰素,被全球公认为治疗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的关键药物。
卢鑫
病理生理学家卢世新一生致力于肿瘤病因、化学致癌和癌变机制的研究,首次系统地证明了亚硝胺是我国食管癌的主要病因,为食管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金
药理学家金研制的镇痛药物罗通定已被纳入《国家药典》,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成功范例。他的研究也为精神分裂症和帕金森病药物的研发奠定了药理学基础。
沈紫音
中西医结合学科开创者沈自银在临床上研究了支气管哮喘、肾病综合征激素依赖等中药的治疗,并开发了激治糖浆、补肾益寿胶囊、补肾防喘片等新药。
田波
病毒学家田波研究了在国家粮食产量低的情况下培育脱毒马铃薯,其方案得到广泛应用。衣食基本解决后,他涉猎医学病毒,转而研究乙肝病毒、HIV、SARS冠状病毒等。
李平
工程师李平是新中国最早从事地震构造研究的地质学家之一。多年来承担并完成了三峡大坝、大亚湾核电站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韩启伟
泥沙演化专家韩启伟一生致力于泥沙研究和祖国的大江大河。他为三峡、丹江口、小浪底水库的淤积、下游河流的冲刷、黄河的水沙调控、淮河的根治作出了巨大贡献。
孙伟
土木工程材料专家、混凝土领域公认的领军人物孙伟带领团队攻克难题,指导混凝土材料在国家几十个重大工程中的应用,这些都为三峡工程、长江二桥、南京地铁做出了贡献。
孙伟是著名的“绝望的三郎太”。70岁的她,依然每天工作14个多小时,还带着学生去工地,爬下桥墩,在烈日下爬上300米高的索塔。
宁滨
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原校长宁滨在出席世界交通大会时发生交通事故,不幸遇难。
宁滨是我国轨道交通数字化、网络化信号系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之一,为实现我国地铁列控系统的自主可控、铁路提速、“高铁名片”的打造、“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
纪
化纤工程技术与管理专家纪,中国化纤工程技术的主要创始人、开拓者和技术带头人之一,曾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他“一生为民穿衣”,主持制定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化纤总体发展规划,对中国纺织工业的技术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荣
结构专家、中国工程设计大师荣曾引领中国一代高层设计潮流。上世纪80年代,他主持设计了当时中国大陆最高的建筑,俗称“63楼”的广东国际大酒店。广州远洋码头、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广州珠江新城西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高层建筑也是荣执笔。
教师
历史的接力棒必须永远传递下去,科学研究是一项承前启后、不断超越的伟大事业。这些科学家大多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在科研攻关中的天职。他们是带头、以身作则、通晓英语、培养人才的“教育者”。
当时,走在前面的接君已经三十多岁了,他们越来越渴望关心新一代的“指挥家”。
李继省
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专家李继省为我国建立了卫星精密定轨系统,将卫星的定轨精度从千米提高到百米,再提高到十米量级,再提高到厘米级。这为神舟无人飞船发射试验中的定轨和我国载人航天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李继省多次呼吁为年轻人创造机会,认为个人名利小,指挥棒好。他说,“我一步一步踩在所有人的肩膀上。为了赢得新世纪,中国的空间测控行业需要培养大量的年轻人。我愿意用我的肩膀搭一个梯子,给年轻人爬。”
查全性
电化学科学家、中国现代电化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查全兴,被誉为“倡导恢复高考的第一人”。他曾经向邓小平提出恢复高考的建议,被采纳了。1977年冬天,570万不同年龄的考生走进考场,第二年春天,27.3万人踏入大学校门,其中有后来的科学家黄大年和画家罗中立。
我们不会轻易用“伟大”来形容人,但这些“大国明星”就是这么伟大。
当他们离开时,他们把时代和世界交给了我们,就像天空空把黑夜留给了银河。我们期待一颗新星冉冉将在我们中间升起。
最后,记住这些名字,记住他们辉煌的事业-
涂、高长青、于敏、梁景奎、金、阮、、沈自银、容、李恒德、唐定远、、、孙忠良、李继生、查全兴、卓仁喜、卢永根、陈家勇、张总、王步轩、纪国彪、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