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选自《傅佩荣细说老子》 傅佩荣\著
细说老子·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六章
译文:
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万物蓬勃生长,我因此看出回归之理。
一切事物变化纷纭,各自返回其根源。
返回根源叫做寂静,寂静叫做回归本来状态。
回归本来状态叫做常理,了解常理叫做启明。
不了解常理轻举妄动,就会遭遇凶险。
了解常理才会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会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会普遍周全,普遍周全才会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会与「道」同行,与「道」同行才会保持长久,终生免于危险。
透视万物生长的表象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即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万物蓬勃生长,我因此看出回归之理。这是老子修养的明确方法。虚静合一,万物才能蓬勃生长。「虚」之后能空能明,虚了就空,空了就明。《庄子’人间世》说得好:「虚室生白」。空的房间就显得亮;相反,房间里面如果塞满了东西,再亮的灯光都没有用,因为到处都有阴影,光亮根本显示不出来。能空才能明,「明」就是什么都可以照见,像镜子一样。
「静」之后才能「观」,「观」即看得清楚。安定之后才能够看清楚,如果心乱了的话,疑神疑鬼,什么东西都看不到,把真的看成假的,假的看成真的。所以说静之后才能安、才能观。由此可见,万物的回归路线是「观复」,「复」字就是回复,回归的路线,回去了就是「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意即一切事物变化纷纭,各自返回其根源。「芸芸」即宇宙万物,像我们每天下班各自回家,也就是「各复归其根」。街上人来人往很热闹,最后还是要回家。草木也是一样,花草树木一直往上长,长到最后花落归土、叶落归根,然后回到根源——泥土里面。亚里斯多德也说过:「循环的圆是最完美的运动,它的终点与起点合而为一。」
回归万物的根源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即返回根源叫做寂静,寂静叫做回归本来状态。因为「虚」、「静」可以看清一切,所有一切又返回根源。「复命」是指回归本来状态。「命」对人而言是指既定的条件,以及最后的结局。譬如,生下来是男还是女,这是对人来说的既定条件。对万物来说,一切事物的本来状态和最后归宿,一个是起点,一个是终点,而起点跟终点常常是合一的。
老子认为,本来状态无异于最后归宿,也就是「静」。庄子认为最高智慧是:了解从来不曾有任何东西存在过,一切都复归于寂静这个「恒常」的道理。老子善于从结局来看万物,很多时候如果从结果看事情,就容易超脱,不会斤斤计较,结束的时候到了,自然就结束,不会有任何勉强。结束是下一次新的开始的机会,永远不结束就无法有新的开始。
常常从结局看待人生,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如果从人离开世界的那一天来看自己的一生,会希望这一生尽量能问心无愧,不要对不起别人,做任何事都尽本分,现在做的每一件事,在一生最后的那一天都不会后悔。如果人人都能够有这种想法,道德根本不是问题。
道家不特别讲道德,只要懂得从最后一天看现在,人自然就会有道德了。为什么要得罪别人?为什么要伤害别人?有什么理由一定得制造那么多困扰呢?人生光是化解烦恼已经不容易了,何必再制造新的问题?旧问题还很多没有解决,制造新问题不是更麻烦吗?所以老子告知我们,要设法化解问题,不要制造新的问题。
常理的重要性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意即回归本来状态叫做常理,了解常理叫做启明。不了解常理轻举妄动,就会遭遇凶险。「知常曰明」中,有三个关于「知」的层次。
第一,以「知」为区分,会造成相对的价值观,随之产生欲望与争斗,所以要使百姓「无知无欲」。但是人有理性,一定要区分,才能够安全地活下去。譬如说什么水果可以吃,什么水果有毒,这是区分。但是区分之后难免造成欲望,产生争夺,而引起不好的后果。
第二,以「知」为避难。懂得限制欲望,就是因为根据过去的经验,预期这件事的后果恐怕不好,所以先避开,以免陷入不必要的困境中。我读中学时,曾经躲在棉被里面看李宗吾写的《厚黑学》。这本书的主旨就是先看准了结果会如何,然后朝目标前进,中间是手段的问题,这就是《老子》所谓的「避难」。也就是说,只要可以避开灾难,不妨面厚心黑。要厚如城墙、黑如煤炭,进而要厚而无形、黑而无色。很多人学到了这一点,知道要避开灾难,却忘记这只是第二步而已。
第三,以「知」为启明,亦即以「知」了解「道」的运作规律,能虚能静,无私无我,顺其自然,全身保真。从「道」来看一切,觉悟到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缘和合,条件、时机到了,自然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了解之后也就不会勉强。庄子很喜欢讲「不得已」,意思是当各种条件成熟的时候,就顺其自然。我们常常说要通人情世故,很多事情到什么时候该怎么发展,一看便知,如果已经差不多了,再忍耐一下,时机总会成熟。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几乎把周瑜给活活气死,直叹「既生瑜,何生亮」,就是因为诸葛亮这一方面比周瑜高明多了,能「观消息盈虚」,判断各种条件是否成熟,是不是要起东风了呢?什么时候开始进军?他具备了准确掌握各种条件的能力。本章所论的启明之知——「知常曰明」,就是解脱及超越的智慧。
我在提到《老子》的「明」时,常常翻成「启明」。很多人不喜欢「启明」,以为是指眼睛有问题,因为联想到「启明学校」。其实很多时候,就算我们眼睛再好,也不见得能全然看到什么。不要只是相信眼睛,把眼睛闭起来,也许反而会张开心灵之眼,看到人跟人之间那种最基础的善意。这是老子对人的最高期许,并由此建立了道家的修行目标。
了解常理,才能在“道”中安然求存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意即了解常理才会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会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会普遍周全,普遍周全才会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会与「道」同行,与「道」同行才会保持长久,终生免于危险。
这一系列的用词很严谨。了解常理才会包容一切,和法国一句名言“了解一切就会宽容一切”是一样的意思。譬如看到一个人做坏事,也许了解他一生的遭遇就会原谅他了,因为他一定有特殊的情况,不然谁愿意做坏人?了解常理就会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会大公无私,就是不会有私心,把所有的一切视为平等。大公无私才会普遍周全,然后合乎自然。自然界一定普遍周全,哪里刮风、哪里下雨都有一定的规律。
当然也有很多人说大自然会偏心,像台风只出现在某些区域,但是如果逆向思考,常有台风的地方是不是也有好处呢?一定有,要不然那个地方的人们为什么还留下来呢?有时候看到一些难民的照片或介绍,常常想他们过得这么苦,为什么不离开呢?其实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以后,有苦的一面,一定也有乐的一面,会找到平衡。譬如,非洲原住民的生活契合大自然,别的不说,光是大自然给他们的回馈就是我们很难想象的。
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加缪(A. Camus),他一岁时父亲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了,妈妈又是文盲,替别人洗衣服过日子。他回忆自己住在地中海滨,虽然家里非常穷,但是大自然带给他的阳光跟海洋,让他感觉到生命非常丰富。相反,作家萨特住在巴黎,家里很有钱,要什么有什么,但是却很少阳光,也没有海水。自然界是很公平的,譬如,西藏人很穷,但是他们在高原上依旧快乐。
综上所述,天就是自然,合乎自然才会与「道」同行。自然界的运作规律不受人为因素左右,显然更为接近本来的状态,因而更能与「道」相契合。庄子很喜欢用自然界做比喻,连做梦梦到自己变成蝴蝶都跟自然界有关系,就是因为自然界跟人的世界有一点距离,符合「道」的规律,「道」设计好春夏秋冬,它就照单全收。一旦受到人的影响,自然界就会出现错乱。如果离开自然界只看人的世界,一定是颠倒离奇,几乎没有任何事情是正常的。所以我们要多接近自然,多欣赏自然界的规律,才能降低人类世界偏差的价值观对自己的影响,这样生命就比较容易合乎自然的规律,而后与「道」同行。
原帖: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7bcc901000bi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