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教案一等奖

《山》教案一等奖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山》教案一等奖

1、《山寨》教案

教学目标:

教育学生爱护环境才会有美丽的家园。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及想象力。

认字识词;通过朗读体会山寨的美;能画出上山的路线图。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山寨的美。

教学难点:

对学生语言感悟力及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村寨建在了青青的山上。绿树遮住了美丽的小窗,整个村寨座落在绿色的海洋。让我们一同前往,看看这个美丽的地方。(电脑课件,录像。)

【点评:优美的诗歌一般的语言,配上舒缓动听的民族音乐,将学生一下子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观看山寨录像,感受其特点。

(1)看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谈感受)

(2)这些寨子建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体会山寨的特点)

(3)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山寨。(板书课题)

【点评:由音乐到画面,符合低年级小学生感知事物的规律,进一步加强情景渲染。】

你们是否很积极,是否真的没问题?

聪明的我们很积极,动口动脑没问题!(师生互动调动积极性)

二、新授:

让我们做一下出发前的准备,ok?

阳光互助学文:

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开始!(小组整体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点评:在轻松舒缓的音乐声中,一束束温暖的阳光照耀着伙伴,孩子们感到了合作学习的愉悦。此环节体现了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感悟力强的孩子的作用,又为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创造学习的环境,通过生生互动,相互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从而培养不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谁最强,谁最棒,谁是真正的好儿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读书积极性)

“我最棒,我最强,我是真正的好儿郎!”(第一遍读书)

(3)“谁比他还棒?”

“我比他还棒!”(第二遍读书)

(4)“还有比他们更棒的吗?”(激励更多的人参与读书)

【点评:教师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全体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准生字,认识生字新词。】

(5)“你们的热情很可贵,是否真的已学会?”

“没问题没问题,聪明的我们最积极。”(出示电脑课件,学习生字“飘”)

【点评:调动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飘”字,了解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通过组词的练习,扩大学生词汇量。】

2.深入感知课文:

(1)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反复读一读。(自我理解)

(2)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的伙伴,告诉他你之所以喜欢的原因。(彼此交流)

(3)全班相互启发。

“请说出你点点滴滴的言语,请把你自豪的手臂高举,你是真的了不起,你的参与会给大家带来惊喜!”(鼓励学生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勇敢地挑战自我)

【点评:富于鼓动的话语令更多的学生敢于突破自我,表现自我!】

a.炊烟(什么是炊烟?你能读出炊烟轻轻飘荡的感觉吗?)

b.七拐八弯的小路(板书:七拐八弯。七拐八弯是什么意思?你能读出那种弯弯曲曲的样子么;

用手在桌面画一画弯弯曲曲的小路;想不想真的画出来—-在书上画一画;找一人板演。)

c.林遮树掩(板书:林遮树掩。这个句子能让你感觉到什么;想看一看这种情景吗—出示电脑课件;树木高大茂密,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就像绿色的海洋,你能把这种绿海的味道读出来吗?试着自己读,自告奋勇)

d.小狗(可爱,善解人意,帮了我们的大忙,所以你读这句时,应该特别高兴惊喜,男、女生分别读。)

(4)有那么多你们喜欢的句子,那我们合作,整个读一遍,好不好?师生读文。(感悟语言的美)

还想读吗?(配乐读文)

【点评:通过谈感受、画小路、赏图片等手段,引导学生在读文中品句,在品句中理解重点词语。】

3.欣赏

一路笑语欢歌,一路迷人景色,我们终于走进了林遮树掩的村舍。朴实的主人热情地说:“请进请进,远道而来的贵客!”(电脑课件,展示山寨的生活场景及美丽景色。)

【点评:简朴的农家生活,勤劳的山寨姑娘,悠闲自得的林中动物,迷人的山林景色,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三、总结全文,进行思教。

夕阳西下,鸟儿已经回家,我们也要走啦,你们舍得么?为什么呀?(因为这里环境太美了。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这里的环境如此秀美么—引导学生体会要爱护环境,做一个文明的小游客。)

【点评:自然引入爱家园、保护自然环境的德育教育,贴切、适宜,水到渠成。】

结束语:小路是七拐八弯,村寨被林遮树掩,山民们热情款待,迷人的景色让我们流连忘返。和这里说再见,再见美丽的山寨,再见那一张张笑脸,记得啊,有缘的我们还会相见……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通过课上用儿歌与音乐这两种最为儿童接受与喜欢的形式,我感到事半功倍。悠扬的音乐让孩子们的身心感到了愉悦,同时渲染了整个的课堂氛围。明快流畅的’儿歌使学生们情绪空前的高涨,师生相互应和,令四十分钟教学轻松愉快。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去学习新知,有利于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提升。孩子们乐于参与,积极性很高,表达与竞争的意识特别强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这种课堂教学形式已经实验了近两年的时间,整体感觉学生还比较乐于接受。且课堂的气氛令传授者与接受者感到了松弛自然,师生间比较融洽和谐,“亲其师,信其道”的哲理得到了印证。不断更新与完善的儿歌,在逐步完善着日益更新的课堂环节,通过时间长河的证明,但愿事如人愿,我愿为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抛砖引玉。

2、《山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识字8个,写字10个;

2、正确流利读文,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学认学写本课生字;

2、感悟诗歌的意境。

三、教具准备:

课件字卡学生搜集的有关山寨的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歌,题目是《山寨》(齐读课题)

问:看到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山寨资料:(图片)

师介绍:我国的少数民族喜欢十几家、几十家甚至几百家聚集在一起住在山上,他们住的地方就是山寨。诗人根据山寨的特点写了一首小诗,你们想听吗?

(三)课件播放:边看边听

(四)师:多么美的山寨,多么美的小诗,你们想读读这首小诗吗?

读诗歌(会读的大声读,不会读的小声跟读)

(五)读文识字,读中感悟:

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或句子,画出小节;

分组交流;(相互答疑)

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

问:你能从哪些语句中了解到山寨的特点?(学生自我感悟)

师小结:看着不远的炊烟,来到山寨一走就是半天,可见,山路绵长。小路七拐八弯才到寨边,可见,山路蜿蜒。听到小狗汪汪,方知到了门前,噢,原来,主人家掩映在树林与青藤之间。

试着背诵《山寨》这首诗(采用多种形式)

(六)测读生字:

师:同学们读课文读得这么好,那么,课文中的字你们都认识吗?让我来考考你们吧!

师出示字卡:让学生给生字照像,指名生读生字,再组词。

补充:说说“飘、炊、烟、弯”等字你怎么记?(教师鼓励学生用识字法识记)

请小老师测读(以多种形式)

(七)游戏:

爬山比赛(读对一个词就向前前进一步)

(八)指导写字:

观察:本课九个生字,说说哪个字最难写?

重点指导:

师强调:飘:左上是“西”,右边是“风”

唤:右边是“奂”,横两边要出头

按“观察――提醒――描写――评议”四个步骤进行

例:飘

观察字的结构

提醒哪一笔易错(结合课件)

描写范字,生边描边说笔顺笔画,再写一写

评议(师生评议、自评)

作业:

1、生字

2、把这首诗歌朗读并背诵给家人听

3、画一幅《山寨图》并配上一段话

3、《山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上山人急切和欣喜的心情。

2、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及组成的新词,学习认读字。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了解山寨的位置和周围的环境,以及山路的蜿蜒绵长,体会上山人的急切和欣喜的心情。

2、理解山路是盘旋、时隐时现的,补充课文中的插图。

三、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词。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上山人的急切和欣喜的心情。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二、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诗歌。

板书课题:山寨

注意撜瘮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

(1)指名认读。读正确,大家跟读;读错误,第二个同学帮助纠正。

(2)同桌互读检查。

同学们已经和生字宝宝成为好朋友。认我们把它们送回家。

2、自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标画小节。

3、指名读诗歌。想想这首诗主要是写什么?

(三)学习诗歌

1、学习第一小节。

⑴、指名读第一小节。想想这节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讲什么?

⑵、请两个学生分别读两句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⑶、指导读出语气。

2、学习第二小节

⑴、自读第二小节,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围绕这个问题,分组讨论。

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学习第三小节

⑴、提出不懂的问题。(摿终谑餮跀是什么意思?)

⑵、借助观察插图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绿树掩映,找不到寨门。

⑶、补充山路的插图。学生边理解边画

(四)、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配乐,学生自己练。

2、指名汇***读,师生评议。

3、同桌互相试背。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会本课的生字及新词。

正确规范的书写生字。

二、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㈠、检查复习

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㈡、教学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接龙读。

2、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

3、集中交

4、学生书写生字,老师及时进行反馈。

㈢、扩词练习

鼓励学生充分说。

烟:烟花浓烟烟火

弯:弯腰弯月弯路

唤:呼唤唤起唤醒

挂:挂号挂件挂面

四、板书设计:

炊烟袅袅

山寨 山路曲折 急切、欣喜

绿树掩映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古诗《华山》,自读短文

二、教学过程

㈠、学习古诗

1、观察图画。画上有谁在干什么?

2、利用拼音自学古诗。

提出自读要求。

师巡视辅导。照顾个别学生,帮助他读准生字的读音,安排学生开展互动学习。

3、检查自读情况。

4、讨论:这首诗讲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组内讨论解决。

5、组织学生进行提问,解疑,理解诗文。教师从旁点拨,指导朗读。使迅速理解华山奇拔俊秀、高入云端、气势磅礴的特点。

㈡、自读短文

师:你们爱山吗?美丽的大自然总是吸引着人们,给人以无数的蒙。古时候的人爱山、写山、赞美山;现代的小朋友也爱山、写山、赞美山,想看看一位住在山里的孩子笔下的山吗?

1、自主学习提出自学要求。

2、交流: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教师可做引导和点拨。

3、范读

4、朗读比赛,思考作者看山时想到了什么?

5、你喜欢这座山吗?喜欢山里的哪一季?想对它说点什么吗?愿意把它画下来的孩子可以画。

㈢、发散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撋綌字的词语或写山的古诗和文章?

㈣、本课小结

咱们一起欣赏了两篇和山有关的文章:一篇是宋代寇准对华山的描写,一篇是现代作家贺兴安小时候对山的向往。孩子们收集了好些和山有关的词语或文章,相信你写出来的山也一定很美。

㈤、板书设计

华山 夏天满山苍翠

只有天在上, 冬天白雪覆盖

更无山与齐。 看山 春天郁郁葱葱

举头红日近, 秋天红叶点缀其中

回首白云低。

4、《山爷爷》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树、草等植被对山体及环境的保护作用,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卡片。

学生:观察本地山体的植被情况,找一找哪些山爷爷穿上了绿袍,哪些没被林木野草遮住,裸露着身体,再看看这两种山在下暴雨后有什么不同。

教学设计参考

一、课题引入,渗透知识

1、教师提问引入:本课课题写的是谁?为什么称“爷爷”?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作答。

二、自读课文,疏通意思

1、学生自读课文,勾出不懂的地方。

2、同桌互相帮助解疑。

3、向教师质疑。

三、认识生字,理解意思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愿读生字,互相评价矫正。教师注意帮助“岩”字的读音。

2、让学生说说自己人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3、齐读课文,巩固生字。

4、自己读课文,想想懂了些什么。

四、指导读文,拓展内容

1、学生告诉大家,这首儿歌写的是什么意思。自由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师有重点地引向对“山爷爷,受不了”和“山爷爷穿了眯眯笑”两句诗的理解。发掘儿歌暗含着的环保知识和环保教育的内容,重点要落实在行动上。可以问学生是怎么爱山爷爷的,为山爷爷做了些什么。读“你植树,我种草,织一件,绿长袍。”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

3、重点指导儿歌前后两部分不同感情的朗诵。

4、学生装自己朗读课文,理解意思,体会感情。

五、结合实际,扩展迁移

1、把学生带出教室或走出校园。

2、让学生说说家乡有些什么山,有没有还没穿上绿袍的山。

3、讨论:我们该为山爷爷做些什么事?

5、《山爷爷》教案

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树、草等植被对山体及环境的保护作用,树立环保意识。倡导主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在课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创设情景,让学生走入课文,去体会山爷爷的感受,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生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学习体验,提高识字效率。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中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在课文学习中激发情感,使之与生活相结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感情朗读中了解树、草等植被对山体及环境的保护作用,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树木对于山体保护、水土保持的作用,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字卡、词卡、教学挂图。

学生:带有拼音的生字词卡片以及词语搭配游戏卡。观察家乡山体的植被情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趣学习

小朋友们一定爬过山吧,请你们介绍一下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今天老师邀请小朋友一道去认识一位山爷爷。(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小朋友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并用圆圈圈出生字,难读的多读几遍。(自主识字。)

2同桌交流识字成果,分享知识,互相帮助。

3学生领读,不正确的互相纠正。

4给生字组词语。(以开火车的形式,全班跟读。)

三、练读课文,读通读顺

1小朋友真能干,这么多的生字和词语都难不倒你们。要是它们躲进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赶快自己读读课文,读熟课文。(自由读文。)

2现在把课文读给同桌听听吧,看看谁更棒!(同桌互读。)

3赶快把你们的朗读成果汇报一下。(全班齐读。)

四、深入学习,体验感悟

1观察插图,说说荒山和绿化过的山各是什么样子。

2学习一、二句诗。(“山爷爷……受不了。”)

(出示一半挂图)小朋友先读读第1句诗。(山爷爷……树木少。)结合挂图,说说是怎样的景象。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

“岩石多,树木少”会怎样呢?山爷爷的心情又会怎样呢?我们接着往下读。

学生自由读“大雨淋……受不了”,找到答案。

小朋友观察挂图,说说山爷爷会说些什么。(学生发挥想象谈。)

齐读这部分,注意和你不高兴,难受时的心情相结合,读出山爷爷的不高兴。

3学习第3句诗。(“你植树……山爷爷穿了眯眯笑”。)

让我们赶快来帮帮山爷爷吧!(出示另一半挂图。)

齐读第3句诗。看图思考:“我们”是怎样帮助山爷爷的?观察图,然后告诉你的同桌,山爷爷现在是什么样子,心情怎样。(班上交流。)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再来读读这部分吧!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绿长袍”指的是什么?结合挂图思考。)

4前后对比,引起共鸣。

课文前部分山爷爷心情怎样?到后来心情又怎样?小朋友,能用你们的朗读告诉老师吗?(美读课文。)

5拓展。(环保意识的树立。)

不仅是山爷爷需要大家的关心、爱护与帮助,我们周围的小花、小草、小动物们都需要大家的关爱。让我们都行动起来,爱护它们,建造美好的家园吧!

五、练习写字

1读生字,读帖书空。

2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

3重点提示“受”的书写。中间部分写在横中线上一点。“树”字中间部分写得小一些,又字的捺变成点。“穿”字的“”写在竖中线上。

4学生描红,摹写。

5评比,展示。

附板书设计:

受不了—山爷爷—眯眯笑

大雨淋

烈日烤

植树

种草

6、《美丽的武夷山》教案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感受武夷山奇山秀水的特点.

2、引导,激发同学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体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感受.

3、根据自身的感受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放课件,感知形象美:

播放课件.

交流查找的有关资料.

谈话导入.

通读课文,感知结构美:

自选喜爱方式读课文,要求准字音,画出新词,标出自然段.

抽生逐段读课文,学着归纳每段段意.

考虑: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武夷山的景色的?(分四人小组讨论:两方面:武夷山的山和水)

读想结合,领略意境美:

再读课文,考虑:1)武夷山的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山势险峻,造型奇特

2)想象三十六峰各像什么?(少女,玉兔……)

着重读”最险的是大王峰……”谈谈不同感受.

小结:武夷山的每一座山峰,就像一幅美妙的画,一首优美的诗.

再读,考虑:武夷山的水有什么特点?

板书:绕着山峰转,清,静

画出相关词语:”九个弯”,”九曲溪”,”很清”,”很静”,”一面镜子”,”风景画”.

播放相关课件,进一步体会水的特点.

再读第四自然段,组织讨论:为什么在武夷山的人们会有”入诗入画”的感觉?

总结全文: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我们被这充溢诗情画意的人间的仙境深深迷住,我们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巩固,拓展:

让同学试着当小导游,在音乐的伴奏下介绍武夷山.

试着让同学当小导游,介绍一处自身喜爱的风景,旅游点.(例如:龙泉湖,百工堰…….)

板书设计

美丽的武夷山

山势险峻

造型奇特

绕着山峰转, 清, 静

入诗入画

7、《美丽的武夷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武夷山的美

2、渗透进行句式训练

二、教学重点:

体会武夷山的美,能够美读

三、教学难点:

能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美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1、师:请小朋友们拿出听写纸,我们先听写上节课学过的词语

2、师听写“环绕”、“爬山”、“缓缓”、“感觉”、“安静”(边巡视边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

3、师投影:谁来说一说,这个小朋友写得怎样?(正确吗?写得好不好?)

4、学生评议:(写得好:都写对了,看来这位小朋友昨天回家后对字词都进行了认真的复习,这就能取得好成绩

写得不对:你观察得真仔细,能够发现不正确的地方,

5、师:小朋友们评价得真不错,相信所有小朋友都能得到启示,下次会写得更好,现在老师给小朋友一点时间,把自己手中的听写卷修改修改。

(二)整体感知

过渡:请小朋友看向大屏幕

1、师:播放录象,配乐朗读

2、师旁白:这就是美丽的武夷山,它就像一幅美丽的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美丽的武夷山》这篇课文。

(三)学文

学山

1、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轻声地读一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体现武夷山的美?

2、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

3、班级交流

4、生:作者从山、水这两方面来写武夷山的美

5、师:那么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是描写武夷山的山美呢?请小朋友们先读一读,再拿起笔,把体现山的特点的词语找出来,用横线表示

6、学生读课文段落,画词语

7、班级交流,师相机板书——山势险峻、造型奇特

8、师:出示图片(大王峰)——这就是大王峰,它非常的陡峭,而且只有一条路通向峰顶,真险啊!

9、师:小朋友们,武夷山这么多的山,作者把山峰的样子比作了什么呢?请你找一找,用波浪线画出来

10、师:谁来说?

11、指名学生回答,读句子

12、师:你读得真不错,你们能不能读得和她一样好呢?

13、生:小组读、齐读

14、师:出示练习,指导背诵

武夷山。三十六峰,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最险的是,从峰底向上有,一直通向。

(1)指名学生回答(1名)

(2)全班齐读

15、师:你们读得真好,我们知道武夷山还有许许多多的山峰,你们看,他们还可以像什么?(师出示图片9张,学生说)

学水:

1、过渡:山离不开水,水也离不开山,请小朋友听老师读第3自然段

2、师范读

3、师:请小朋友们自己轻声地读一读,看看哪个句子是描写武夷山水的清、静,请你用横线画下来

4、指名学生回答(2名)

5、溪水真清啊,如果这时你正站在九曲溪边,还可以看见什么吗?

6、指名学生回答(2名)——可以看见小鱼、小虾、水草……

7、师出示画面:你们看,溪水静得像——(一面镜子)

8、师:你要是站在溪边,面对这么美的景色,你还会看见什么?

9、指名回答(3名)——看见蓝天、白云的倒影、看见绿竹的倒影、看见自己……

10、师评价:真棒,这个时候你们不仅是在欣赏画面,而且还是在创作画面呢!这么美的景色你能通过朗读来告诉周围的小朋友,告诉老师吗?自己先试一试

11、学生轻声读段落

12、男、女生分别读、小组读

14、师评价:读得真好,这么美的景色难怪许多诗人观赏之后都忍不住写下了赞美的诗句(师出示)

游览:

1、过渡:大家都知道,武夷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我们班有的小朋友去过了,但是还有大部分的小朋友没去过,他们一定很想去看看美丽的武夷山,去享受置身于其中的感觉,是吧?那么作者在游览武夷山时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呢?

2、生:入诗入画的感觉(师板书)

3、师:谁懂得什么叫“入诗入画”?

4、生:进入诗句、进入画面

5、师: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的描述——(出示最后一段)

6、谁来读一读?

7、评价:他读得怎么样?

8、别急,我们再看看这段——师出示句子,你们在读一读,看看是什么感觉

9、指名回答异同,师相机显示重点词(静静地、缓缓地、曲曲弯弯地、轻轻、徐徐)

10、师:你们认为哪个句子描写得更好呢?为什么?

11、指名回答(2名)——比较缓慢,有坐竹筏的感觉,一边欣赏美丽的山,一边欣赏美丽的水

12、师:那就让我们把这入诗入画的情景表现出来吧,谁来试一试?

13、指名读、分小组读

14、师评价:你们读得可真好,老师就好象正坐着竹筏,和你们一同游览美丽的武夷山呢!

(四)拓展小结:

1、过渡:看着这美丽的武夷山,你还有什么感受想说吗?

2、学生谈感受(3名)

3、小结:是啊,我们祖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数不尽的美丽的山山水水,有机会的话,我们一起去走走,看看,

六、总结:

回家后,请小朋友们做回小导游,把武夷山的美景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让他们也一起喜爱美丽的武夷山,下节课,我们将给大家一个展示的机会,玩一个“我当小导游”的游戏。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8、《美丽的武夷山》教案

教材分析:

《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青青的山》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性的散文,描绘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旨在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体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感受。本文的语言与内容和谐一致,采用比喻和整齐的对句,简洁而明丽。但是本课有15个生字,另外在加上回生字,将近有20个左右,因而识字量较大,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生来说,朗读起来难度较大。

学情分析:

由于教材的版本不一样,而且本课生字较多,学生读起课文来,相对难度较大。另外,这个班的孩子除了个别几个由父母带着游过宁夏境内的个别景点外,其他的孩子几乎没有出过远门,根本没有游览武夷山的经历。他们有的只是从电视、图书中了解过一些有关内容,因而他们对武夷山的美丽风光感受不深。但是,他们却渴望能到这么美丽的地方游览一番。故而在教学中,我要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要给学生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要让优美而富有情趣的文字触及他们的心灵。这样,武夷山的美丽风光将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印象。

设计理念: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顾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中获取知识。

2、以读为本,读中想,读中悟,体会武夷山奇山秀水的美丽,让学生拥有完整的阅读过程,充分地朗读、思考、交流与想象。

3、在读通、读顺、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武夷山的美 。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

3、渗透句式训练。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各种方式的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味武夷山入诗入画的美丽景象。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方式的读,发挥想象,体味武夷山的奇、险、清、静。

教学准备:

有关武夷山的图片。

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所以我采用了“学——议——练”的教学模式,所谓“学”,就是自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议”,就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并尽可能地自己解决疑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练”,就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画画、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是谈话导入。

由于第一课时学生围绕课题进行了质疑,但他们的问题基本上还没有解决,他们对课文的学习还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所以在第二课时,我就运用简短的话直接引入到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是引导学生通过课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知道文章写了武夷山的美,然后再通过问题“课文中又是怎样写武夷山的美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写了武夷山的美?”,引导学生从文中整体感知课文是从“山”和“水”两个方面描写了武夷山的美。

第三个环节是细读感悟。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描写“山美”的段落。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1、读。采用自读、指名读、默读的形式,旨在让学生读通、读明白第二自然段。

2、画。用“ ”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3、议。和同桌交流自己画的句子,并说一说自己画了什么,又从这些句子中知道了什么。

4、读。这个时候的读,要求是有感情地读,要读出自己的语气。

在上面的环节中,还相机进行想象能力、说话能力、写话能力的训练。比如:想象三十六峰还像什么?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练习说话、写话等。

之后进行学法小节,引导学生总结学法:读—画—说——读

在学习“水美”的段落时,教师组织学生用刚才学“山美”的方法进行自学、合作学,最后进行汇报交流。

在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指导读出自己的语气,读出自己的感受。

最后进行配乐读课文,首先指名读,读出自己的语气来,然后全班齐读第一、四自然段,男生读第二自然段(男生的性格和山的雄壮比较相符),女生读第三自然段(女生的性格和水的静柔比较相符)。

第四个环节是拓展延伸。

在学生读好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看着这美丽的武夷山,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引导学生充分地谈自己的感受,升华自己的认识和情感。

3、小结:是啊,我们祖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数不尽的美丽的山山水水,有机会的话,我们一起去走走,看看,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第五个环节是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佳句。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语汇,丰富自己的语言。

2、回家后,请同学们做一回小导游,把武夷山的美景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让他们也一起感受武夷山的美丽景象。

9、《美丽的武夷山》教案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第一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美丽的武夷山》第一自然段。谁还记得武夷山在什么地方?(福建省西北部) 那里有什么?(溪水、山峰)

2、过渡。 你们想身临其境去领略武夷山的风光吗? 那就让我们乘着生字列车出发吧。准备好了吗?(开火车认字) 今天的列车开的真的又快又稳,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武夷山。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CAI播放视频:美丽的武夷山,老师配以简单介绍。 武夷山的风光真美,你喜欢吗?喜欢那儿的什么? 《美丽的武夷山》这一课也对武夷山的山和水做了描写,我们赶快去看看,是不是写的和录像中一样美。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你读懂了什么?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自己读一读。 交流: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造型奇特的三十六峰。(播放CAI) 边看边鼓励学生想象:三十六峰还像什么?可以边看边小声说一说。 汇报:三十六峰有的像? 三十六峰真是千姿百态,我们再读一读,看谁能读出它的造型奇特。

4、你还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引导学生读出大王峰的险。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 你看到了什么? 大王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CAI) 看到大王峰,你有什么想说的?

5、第二自然段写了武夷山的山,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两个词来说明武夷山的山有什么特点吗?(板:险奇) 让我们和着音乐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读出险和奇。(CAI:“山势险峻、造型奇特”变红。)

(二)课间休息 看完了险峻、奇特的三十六峰,小朋友们已经有点累了,那就让我们来听一段音乐,闭上眼睛想想刚才游览过的地方。(注:音乐最后有水声)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在音乐最后,你听到了什么?(水声) 对,武夷山的溪水是随着山峰弯曲回转的。听着这缓缓的流水声,武夷山又一个著名景点展现在我们眼前,是哪儿呢?(九曲溪) CAI播放九曲溪图片。

2、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读完之后告诉我,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说。(板:清静)

3、怎样才能读出“清”和“静”的感觉呢?(CAI:“清、静”变红)自己试一试。 指名读,互评。

4、宋老师也挺喜欢这一段的,我想和着音乐读一读,你们愿意听吗? 教师配乐朗读第三自然段。 谁来给我评一评? 你敢跟我比赛吗?敢跟我比赛的小朋友站起来,我们仍然和着音乐来读这一段。 师生读书比赛。 谁来评?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武夷山是这么的美,我们想去游览的话,可以用什么方式? 课文第几段为我们做了介绍?(第四自然段) 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读书挑战赛。

武夷山我们游览了一番,《美丽的武夷山》课文也学完了。我知道,还有很多小朋友没来及展示自己的读书水平呢。是不是呀? 下面就有一个机会,你可以从课文2、3、4自然段中选出你读得最好的一段,来参加今天的读书挑战赛,看看谁能读出山的险、奇,水的清、静,游览时那入诗入画的感觉。如果你做到了,读书大王就是你。 自由练读,选择自然段。 读书挑战赛。

小结并颁发“读书大王”奖章。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大自然真是神奇,竟然造出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我好想去武夷山仔细地游览一番,可是,我缺少一位小导游。谁能帮帮我?

四、语文活动:我做小导游。

选择你对武夷山感兴趣的一部分或一个景,为游客们做个简单介绍。

1、自由练习。请两名学生示范。

2、我相信,每一个小朋友都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导游。那就带领你们的爸爸妈妈,以及旁边的老师,一起去游览美丽的武夷山吧! 学生下座位当父母的小导游,介绍武夷山。

五、小结下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水名胜数不胜数,请你回家后继续收集著名景点的资料。

10、《春到梅花山》教案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之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

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的美。

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感受梅花山的美。

三、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提问导入

1、板书课题,谁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2、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们一定要问:梅花山在哪里?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对吗?

3、简介梅花山:

梅花山位于南京中山门外钟山的南部,在东郊风景区内。每年到了红梅花开的时候,许多人都来到这里游览。

4、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二)初读课文

1、引导看软件,用自己的话从图上看到什么?

2、要求学生: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尝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了解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和带有生字词的语句。

寒气还没有退尽。

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散发休息欢乐晶莹透亮涌动

(2)学生拼读生字词。

指名认读带有生字词的语句,教师正音,领读生字词。

(3)学生相互交流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我们怎样才能记住下面这些字?请大家想好办法。

出示生字词:寒还退尽挨片发休息欢

学生自主记忆,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指名发言。

归纳:

部件法:休息

换一换:吹

歌诀法:尽

5、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停顿。朗读。

(2)齐读。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4)齐读。

(三)布置作业

1、写写、识记生字词。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运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正音。

2、指名领读两个长句(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二)讲读课文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互相交流。

(2)检查自读效果。

汇报读懂了什么?

(3)梅花山的梅花这么多,这么美,这么香,你们喜欢。请选折你喜欢的句子朗读,然后大胆地读给大家听。

(4)各自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2、讲读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一共有两句话。请你们组有读,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2)归纳:第一句话是总写,第二句话具体写人们怎么喜爱它的。

(3)练习朗读第二自然段。

(4)回忆全文内容。

(5)练习朗读全文,指名朗读。

(三)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像”练习打比方,口头说一句话。

3、填空:

(1)人们喜爱()。

(2)梅花山发出()。

(3)春风姐姐轻轻(

)。

(4)春笋掀翻()。

第三教时

一、教学要求:

指导在田字格中将生字端正、匀称、美观的书写。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写字。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填空。

(1)人们喜爱()。

(2)梅花山发出()。

(3)春风姐姐轻轻( )。

(4)春笋掀翻()。

2、用“像”练习打比方,口头说一句话。

3、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写字指导

1、说出下列偏旁:

尸字头又字旁提手旁自字头

2、出示生字,要求自主学习,说说怎样才能把下面这些字写好:

发片休息还退挨寒

3、组织交流

片:最后一笔竖折。

发:最后一点别忘了。

休:左窄右宽。

尽:尸字头居中,两点保持一定距离。

还、退:半包围结构。

学生说一个,教师板书一个。

4、学生描红。

(四)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写字。

2、用下列偏旁组字。

提手旁()()()宝盖头()()()三点水()()()走之底()()()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

4、春到梅花山

人们

梅花

涌动

盛开

挨着

片片彩云

人流

一朵一朵

晶莹透亮

欢乐的海洋

散发

清香

(多)

(美)

11、《春到梅花山》教案

一、激情导入课文:

师:(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激情导入)春天到了,南京梅花山上的梅花开了,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成了花的海洋。红的似火,白的胜雪,粉的若霞,风姿楚楚,摇曳生姿,争香斗艳。你喜欢吗?今天,我们一起到梅花山去旅游吧!

二、读悟第一段:

1、师: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一段,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读了第一句,知道梅花是在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开放的。那时候,盛开的花很少,人们觉得梅花特别漂亮。)

(生:我读到“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我好象看到整座山上都是梅花。梅花很多很多,美极了!)

2、指导交流、朗读第一句。

(生:我喜欢“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霞。”梅花多得挤在了一起。)

(生:我也喜欢这句话。梅花像我们小孩子一样靠在一起,挤在一起,一定很热闹。)

(生:我好象看到在蓝蓝的天空下,有鲜红鲜红的梅花,有雪白雪白的梅花,还有粉红色的梅花,五颜六色的,像一片一片彩色的云。)

3、指导交流、朗读第二句

(生:我读到“晶莹透亮”,觉得梅花像玉那样透明的,闪着亮晶晶的光。)

(生:我读到“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好象闻到了梅花的香味。

生:我读了第三句,我闻到了梅花很淡的,令人舒服的香味。)

4、指导交流、朗读第三句

三、读悟第二段:

1、师:我太喜欢梅花山上的梅花了!如果我是南京人,我一定会觉得很幸福。一到休息的时候,南京的梅花山上人流如潮,热闹非凡,我们也去看看吧。读读第二段,说说。

(生:我从“喜爱”这个词中知道人们喜爱梅花。)

(生:“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化的人流。”人多得像水流一样,还涌来涌去。梅花山真热闹,真美!)

(生:我还从这句话里知道,人们太喜欢梅花了,一有时间就去看梅花。)

(生:因为满山的梅花开放了,看梅花的人很多很多。所以书上说“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生:人们一定会一边看梅花,一边笑着赞美梅花。他们说“……”)

2、指导朗读第二段

四、师总结课文

析:本课的教学,无须老师的讲解,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趣具有多强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啊!在孩子们眼中,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就是一首诗,一个词就是一个童话。有人说“一千个人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权利还给孩子,才能有“自主阅读”,才能谈“个性化的阅读”。

12、《美丽的武夷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武夷山美。

2、 渗透进行句式训练。

二、教学重点:

体会武夷山美,能够美读。

三、教学难点:

能用边读边想象方法美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你们喜欢爬山吗?爬过什么山?今天,老师带你们到美丽武夷山去看一看。

板书:美丽武夷山。认识:“武”“夷”。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方式解决不认识字。

2、检查识字情况。

(1)读词语。(2)读字。(采用多种方式)

3、指名读课文,评价读书情况。

三、熟读课文,加深理解。

1、轻声读课文,说一说你体会到什么?

2、师:武夷山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3、小组合作学习喜欢段落。

4、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理解课文内容。

(1)第二自然段。教师提问:这里山峰还像什么?(引导学生用“有……有……有……有……”练习说话)

指导读出武夷山险、奇。

(2)第三自然段。图文结合,指导读出溪水美。

5、美读全文,欣赏美丽武夷山。(出示图片或课件)

四、学习写字。

1、出示要求写字,学生观察每个字比画。

2、教师指导书写比较难写字。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投影展示、评价学生写字。

13、《美丽的武夷山》教案

导入:

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去美丽的武夷山看看。

一、初步感知课文:

请大家在优美的古筝乐曲的伴奏下默读课文,随着课文走进武夷山。请你们边读边想武夷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深入感知课文。

(一)了解武夷山的地理位置

现在我们从首都机场出发,乘坐飞机来到福建省的武夷山,请你指一指武夷山在哪?(电脑出示地图)

我们已经来到了武夷山,那里峰峰有溪水环绕,水道随山峰弯曲回转。你们想先爬山还是先游水呢?

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学习。

(二)山

1.自己读一读描写山峰的第二自然段,通过课文描写你看到了什么?

同学交流

2.重点让学生了解三十六峰的奇特。

出示“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竹笋。”让学生通过图片更多的感受三十六峰造型奇特,发挥想象说说这些山像什么?通过将“。”变为“……”让学生感受山峰多。

3.头脑中想象着画面,再读一读。同学评价

(三)水

1.了解溪水的名称。

这些山峰有溪水环绕,环绕着山峰的溪水叫什么名字?

出示示意图,原来它是这样得名的呀!

2.读一读描写溪水的第三自然段,你看到了什么?

同学交流

3.重点让学生体会溪水的清、静。

出示“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

通过看图,想象自己坐在竹筏上还看见了什么,体会溪水清。

出示“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两岸的山峰、绿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

通过看图,想象这面大镜子里还会映出什么?体会溪水静。

4.头脑中想象着画面再读一读。同学评价

(四)再次感受武夷山的美丽。

刚才我们通过图片感受到了武夷山的山水,现在我们在通过录像,再一起坐在竹筏上,去领略武夷山的风光吧。

说说你的感受。

带着你的感受,美美地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重点识字:

(一)重点认识“福”“幅”

1.出示“福建省”。

2.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福建省的“福”的同音字?

看到“福”、“幅”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二)丰富识字

1.出示“辐”、“富”、“蝠”发现了什么?猜猜它们念什么?

2.你们的读音对吗?请用字典验证一下。

四、口语练习

刚才我们共同游览了美丽的武夷山,现在你能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五、积累词汇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词汇描写了美丽的武夷山,你能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下来吗?

14、《春到梅花山》教案

设计理念:以读为本,读中识字。在自主语文实践中学会阅读,培养语感,感受阅读的乐趣。

设计流程:

一、看图,逐步揭题

1、教师板书“梅花”后问:“见过梅花吗?能描述一下吗?”

2、点击课件显示梅花图,学生观察。然后在“梅花”后面板书“山”。

3、同学们读读“梅花山”,你能想带些什么?

4、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谈话。

5、春天到了,满山的梅花开放了,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师生共同板书课题)

二、认读课文,把握内容

1、先听老师读课文(配乐)请大家边听边想象,听后说一说你看到些什么。

2、生练读课文

(1)你想跟老师一样美美地读课文?吗生自由练读。(出示读书要求)

(2)小朋友在读书的时候发现哪些字比较难读,请你再读一读,然后请会读的小朋友做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

(3)点击课件,显示生字:

盛晶莹透涌寒还退尽挨片发休息欢

(4)这些生字娃娃我们都认识了,在课文中,这些生字娃娃和好朋友在一起组成了词语,请大家读读课文,用笔把生词画出来,读一读。(点击课件显示生字)看生字,说词语。(生说出词语时,师点击生字,显示词语,学生读)

(5)读课文时,你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需要提醒大家的?(学生提示后,小组间练读)

(6)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录音轻声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读中体验

(一)指导读课文第一小节。

1、“无穷想象读中来”,让我们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梅花山中尽情地看一看,闻一闻,谈一谈吧!

2、品读课文想象情景。

3、小组交流后汇报学习情况。

(1)看到了什么?从学生谈话中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再次展开想像加深感受,如: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云彩。

A.读这句话时,同学们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美景?

B.学生交流后,相互演示情景,动态地感受梅花亲密无间尽情盛开的情景。

C.多媒体播放梅花盛开的场面,学生面对美景朗读句子体验感情。

(2)闻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出示句子: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A.阵阵清香扑面而来,置身其中你会说些什么?学生交流感受。

B.闻着这醉人的花香,如果让你闭眼想象,你的眼前回出现什么情景?学生闭眼后想象后交流。

C.教师相机出示句子“一朵一朵梅花晶莹透亮”,点拨学生抓住“晶莹透亮”展开想象:清早花瓣上沾着小露珠,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会是什么样的?再闻闻阳光中梅花的香味,是什么样的感受?飘到你的心里了吗?

D.在梅花丛中,看着美丽的梅花,闻着淡淡的清香,你心里是什么感受?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二)指导读第二小节。

人们喜欢梅花,一有空就到梅花山去踏青、赏美。到了休息日,人就更多了,请你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那么多人。你到了梅花丛中,除了看到满眼的梅花,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赏梅的人们会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花海人潮的热闹场面)

(二)赏读全文,积累内化。

(1)我们随作者到梅花山游览了一番,你想把看到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告诉别人吗?

(2)在舒缓的轻音乐中,学生听读欣赏。

(3)你认为文章哪儿写得最精彩?把你最欣赏的内容背一背。

四、指导写字(略)

15、《美丽的武夷山》教案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想,读中悟,体会武夷山奇山秀水的美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武夷山的美丽,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武夷山的美丽.

教学准备:武夷山课件武夷山美景图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

1,激趣;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武夷山游览,想去吗

2,板题:美丽的武夷山

(1)齐读课题.

(2)识字.武认识吗在哪里见过它能用它说个词吗

夷怎么记会写吗(书空)

3,再读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

过渡:让我们先睹为快,一起来欣赏武夷山的美丽风光好吗

1,课件显示武夷山风光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从视觉上刺激学生感官,为读文生情做准备)

2,谈谈看法.

小朋友,看过武夷山的奇山秀水后有什么话想跟老师说吗

3,初读.要求:自由轻声读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4,反馈信息,检查字词.

5,送生字回家,读文检查.

6,自我检查,评价.

三,再读文.

要求:标出自然段

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重点读,悟,体会武夷山奇山秀水的美丽,读出情感.

1,反馈:读了几遍课文,你解决了哪一个问题

(1)指说(2)读相关自然段.

2,指导读,感悟武夷山的美丽.

(1)结合学生质疑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文中去发现美.

(2)小组探讨:如何读出美.

(3)多种形式读,评价.

(4)口语训练.

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

山很高,高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相机板书.

3,学习最后一节.

过渡:武夷山山美水美,同学们读得也美,那么课文最后一节写了什么呢

自读.

4,指说.

5,议一议;为什么游武夷山的人们会有入诗入画的感觉

五,积累佳句.

六,总结全文.

1,回到问题,总结学法.

2,配乐读文,生闭目,静听,想象,再次感受武夷山的美丽.

3,齐读课文.

七,作业 设置.

识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当导游把武夷山的美丽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 山奇险

美丽的武夷山 入诗入画

水清静>

16、《美丽的武夷山》教案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感受武夷山奇山秀水的特点。

2、引导,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体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感受。

3、根据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放课件,感知形象美:

播放课件。

交流查找的有关资料。

谈话导入。

通读课文,感知结构美:

自选喜爱方式读课文,要求准字音,画出新词,标出自然段。

抽生逐段读课文,学着归纳每段段意。

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武夷山的景色的?(分四人小组讨论:两方面:武夷山的山和水)

读想结合,领略意境美:

再读课文,思考:1)武夷山的山有什么特点?

板书:山势险峻,造型奇特

2)想象三十六峰各像什么?(少女,玉兔……)

着重读”最险的是大王峰……”谈谈不同感受。

小结:武夷山的每一座山峰,就像一幅美妙的画,一首优美的诗。

再读,思考:武夷山的水有什么特点?

板书:绕着山峰转,清,静

画出相关词语:”九个弯”,”九曲溪”,”很清”,”很静”,”一面镜子”,”风景画”。

播放相关课件,进一步体会水的特点。

再读第四自然段,组织讨论:为什么在武夷山的人们会有”入诗入画”的感觉?

总结全文: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我们被这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的仙境深深迷住,我们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巩固,拓展:

让学生试着当小导游,在音乐的伴奏下介绍武夷山。

试着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一处自己喜爱的风景,旅游点。(例如:龙泉湖,百工堰……。)

板书设计

美丽的武夷山

山势险峻

造型奇特

绕着山峰转, 清, 静

入诗入画

17、《美丽的武夷山》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运用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武夷山的美丽。

能力

联系生活理解、运用词句的能力。

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

感受武夷山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难点

理解运用词句,在朗读的基础上想象表述。

方法

情景感悟、以读促讲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一、 导入

长寿老人彭祖茹芝饮瀑的古老传说让武夷山变得神秘,而独特的风景让武夷山拥有了美丽。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武夷山,寻找美丽、感受美丽,继续学习课文《美丽的武夷山》。

二、复习旧知

1、指名领读生字

2、回忆第一段内容:美丽的武夷山在哪里?课文哪句话总体描述了武夷山的风景?

(武夷山在福建省西北部,那里峰峰有溪水环绕,水道随山峰弯曲回转。)

三、 新授

明确集中描写山水美景的段落(二、三段),边读边画出你认为体现山美、水美的句子。

(一)山之美——第二段

1、 山的奇:“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1) 指导学生按照文中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读出山的奇特各异。

朗读时注意处理好长句子的停顿、轻重,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 仿句造句:根据挂图上其他造型奇特的山峰形状,按照“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造句,并能有感情地表达清楚。

2、 山的险:“最险的是大王峰……一直通向峰顶。”

(1) 抓住重点词语“险”、“一直通向”,理解山峰的险。

(2) 变换角色,想象游人登上石阶的感觉。

(3) 图片感知大王峰的“险”

(4) 指导朗读,尤其要注意对重点词句的处理。

3、 学生自主总结武夷山山峰的特点——险、奇

(二)水之美——第三段

1、如果说山美在它的险和奇,那么这里水的美又应该怎样概括呢?(清、静)

2、学生读文,说出九曲溪名字的由来。

3、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体现水清、水静的句子,依据文中情境选择正确的语调朗读,注意朗读的情景交融。

(2)配乐自读练习

(3) 齐读

4、想想生活中形容水清、水静的句子还可以怎样说?

(三)入诗入画,整合提升——第四段

1、我们到武夷山游览,可以选择哪些方法?

2、理解竹筏在水中漂行的情景。(静静地、缓缓地、曲曲弯弯地漂行)

3、播放视频(入诗入画)

4、出示宋代朱熹《九曲棹歌》

5、入诗入画——齐读此段,指导朗读。

四、 总结

同学们,感受武夷山美丽的风光,我们对武夷山产生出无限的向往。同时武夷山也为国人赢得了一份自豪,它已经成为世界遗产地,向世界展示着它独有的诗画之美,成为我国壮丽山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发现更多的美丽。最后让我们带着所有对武夷山的向往,齐读课题《美丽的武夷山》。

板书设计:

美丽的武夷山

山美 水美

︱ ︱

︱ ︱

入诗入画

险、奇 —————— 清、静 课件出示课题

板书武夷山美在“山、水”

板书“奇”

挂图出示其他山的造型和排比、比喻的句式

概括水美的体现,板书“清、静”

出示水的插图、配乐

多媒体视频播放武夷山风光。

板书“入诗入画”

课件出示古诗

配乐

18、《美丽的武夷山》教案

一、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读中想,读中悟,体会武夷山奇山秀水的美丽。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武夷山的美丽,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武夷山的美丽。

四、教学准备:

武夷山课件武夷山美景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激趣;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武夷山游览,想去吗

2、板题:美丽的武夷山

(1)齐读课题.

(2)识字.”武”认识吗在哪里见过它能用它说个词吗

“夷”怎么记会写吗(书空)

3、再读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

过渡:让我们先睹为快,一起来欣赏武夷山的美丽风光好吗。

1、课件显示武夷山风光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从视觉上刺激学生感官,为读文生情做准备)

2、谈谈看法.

小朋友,看过武夷山的奇山秀水后有什么话想跟老师说吗。

3、初读.要求:自由轻声读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4、反馈信息,检查字词。

5、送生字回家,读文检查。

6、自我检查,评价。

(三)再读文

要求:标出自然段

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重点读,悟,体会武夷山奇山秀水的美丽,读出情感。

1、反馈:读了几遍课文,你解决了哪一个问题。

(1)指说

(2)读相关自然段。

2、指导读,感悟武夷山的美丽。

(1)结合学生质疑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文中去发现美。

(2)小组探讨:如何读出美.

(3)多种形式读,评价.

(4)口语训练.

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

山很高,高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相机板书.

3、学习最后一节.

过渡:武夷山山美水美,同学们读得也美,那么课文最后一节写了什么呢。

自读.

4、指说。

5、议一议;为什么游武夷山的人们会有”入诗入画”的感觉。

(五)总结全文

1、回到问题,总结学法。

2、配乐读文,生闭目,静听,想象,再次感受武夷山的美丽。

3、齐读课文。

六、教学结束:

作业设置:

1、识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当导游把武夷山的美丽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19、《美丽的武夷山》教案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第二篇主体课文。

教材分析:

第一段主要介绍武夷山的位置和地貌,点出武夷山山水互抱的特点。第二段主要介绍武夷山的山,突出山的“造型奇特”、“山势险峻”。第三段介绍水的特点“清、静”。第四段写游览的方式,可以爬山、可以坐竹筏。四个自然段层次清楚,语言优美,采用比喻和整齐的对句,简洁明丽,适于朗读和积累。

学情分析:

武夷山位于福建、江西两省之间,距离比较遥远,大多数学生没有亲自一饱眼福。因此,教学中,需要借助音像资料,用鲜明的画面、配以清晰的讲解,再通过朗读,引领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武夷山的奇山秀水,进而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本节课是在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完成书写、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武夷山的美丽。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各种方式的读,发挥想象,体味武夷山入诗入画的美丽景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走近武夷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美丽的武夷山》(齐读课题)。怎样的武夷山?(再读课题)

2、武夷山位于我国福建省西北部,那儿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亿万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武夷山奇峰峭拔、碧水丹山的绝胜美景!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风景绝胜的武夷仙境!

3、现在我们来到了武夷山下那碧水丹山的人间仙境。想马上进山去领略武夷山的奇山秀水,大饱眼福吗?别着急,现在老师就来发门票,准备好了吗?

检查词语:山势险峻 造型奇特 古朴的竹筏 漂行

环绕 弯曲回转 入诗入画

二、深入感悟,品味武夷

大家都拿到门票了,就让我们拿起课文,一起走进武夷山的大门吧。走进课文,你就来到了武夷山;走进课文,你就亲临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走进课文,你就会陶醉在这人间仙境!带上你陶醉的心情,美美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哪里的景色最吸引你,就把那段风景多读几遍!(自读课文)

说说武夷山的什么最吸引你?(交流板书:山 水)

(一)感悟武夷的山(第2自然段)

1、武夷山的山美,美就美在那里的山有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武夷山的山峰。自由读读第二小节,想一想:武夷山的山有什么特点?

2、“险”——

(1)哪座山峰是最有代表性?(“大王峰”)

(2)你从哪句话读出了“大王峰”的险?(从峰底向上有人工开出的石阶,一直通向峰顶)

(3)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山高)

你能读出山的高吗?听了你的朗读,我好想看到了高高的武夷山。

你还体会到什么?(山陡)

你能读出山的陡峭吗?听了你的朗读,我好想看到了陡峭的武夷山。

(4)(出示图片)看,这就是海拔530米的大王峰,仔细观察,它和我们这边的山峰有什么不同?远看它就像一顶官帽,上宽下窄,气势磅礴,到处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条狭长的人工开出的石阶盘旋而上,而且是越高越窄、越窄越陡!

(5)那如果你现在就站在这条狭窄的小路上,后面是无底的悬崖,面前是陡峭的山壁,你有什么感觉?(畅所欲言)

这又高又陡的武夷山大王峰,实在让人望而生畏。这就叫“险峻。”

(6)尽管大王峰山势极为险峻,但前去攀登的人却非常多。你们想不想登上大王峰去一览众山小呢?(齐读句子。)

3、“奇”——“三十六峰”

(1)文中有一个词语高度概括了山的“奇”——“造型奇特”(板书:奇)

(2)武夷山的山峰造型奇特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示句: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

A、指名读句子。

B、在他们的朗读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一座座怎样的山峰。你能用语言把这些山峰描绘得更形象吗?

示: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 )的玉柱,有的像( )的火把,有的像( )的鲜花,有的像( )的竹笋。

C、这样的山峰你们平时见过吗?怪不得作者说武夷山的山峰——“造型奇特”

(3)武夷山有三十六峰,这儿只写了几座山峰?还有其他山峰都没有写到,老师觉得这句话中有个标点符号最好改一下,你们觉得怎么样?

(4)(课件演示其它山峰)其实武夷山的奇秀山峰又何止这些,三十六峰峰峰变幻,峰峦林立,瑰丽多姿,

现在擦亮你的小眼睛,我们一起去欣赏那些造型奇特的三十六峰。这些山峰还等着你给它们取名呢!

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说一说这“造型奇特”的山峰还像什么?(自由说)

示:三十六峰造型独特,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5)武夷山的山峰可真是——“造型奇特”置身于这云雾缭绕的山峦之中,真是令人魂牵梦绕、流连忘返!

4、此时此刻,我们就站在险峻的大王峰顶,造型奇特的三十六峰尽收眼底,俯瞰四周,峰峦叠嶂,到处绿树掩映,云朵漂浮在你的脚下,山风轻拂在你的耳畔,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就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此刻的心声。

(二)、感悟武夷的水(第3自然段)

1、过渡:武夷山的山是奇特的,是险峻的,是气势宏伟的,在它的旁边,有一条碧绿的彩带,它依恋着山峰转了九个弯,它就是(九曲溪)。(板书:一溪九曲)体会曲,指名读,看九曲溪的平面图.

2、请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九曲溪又美在什么地方呢?用波浪线勾画出来(自由读三自然段)

(出示图片)你们觉得武夷山的水美在哪里?(清、静)

A、清

(1)示句: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

(2)武夷山的水清得怎么样?你能读出水的清吗?

(3)除了溪底的沙石,你还看到了什么?

出示: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 。(小鱼嬉戏、倒影、水草跳舞)

(4)这里的溪水可真是——清澈见底,让我们一起读出水的清

B、静

(1)示句: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

(2)这里把平静的水面比作了什么?(一面镜子)读好句子

(3)读读句子,在这面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山峰、绿竹)

除了山峰、绿竹,你还能看到什么?(看见蓝天、白云的倒影、看见绿竹的倒影、看见自己……)

这个时候你们不仅是在欣赏画面,而且还是在创作画面呢!

(4)此时,这镜子一样的水面似乎成了一副风景画。这么美的景色你能通过朗读来告诉周围的小朋友,告诉老师吗?自己先试一试

3、多美的一幅风景画!我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溪水宛如明镜,两岸青山、绿竹倒映水中,山花、溪水相映成辉,那真是“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我们一起跟着朗读走进这那美丽的风景画中吧!

(三)感悟“入诗入画”

1、武夷山的山——奇、险,武夷山的水——清、静,山山水水相依相伴。

示第一自然段:那里峰峰有溪水环绕,水道随山峰弯曲回转。

2、到武夷山游览,你可以——爬山,也可以——乘坐竹筏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做的就是什么?是啊,我们多想马上就置身在这山水之中,多想马上就忘情在这人间仙境!

3、你们知道武夷山当地最具有特色的游览方式是什么吗?(竹筏)

乘坐竹筏,抬头可以欣赏造型奇特的山峰,低头可以欣赏又清又静的溪水,侧耳可以倾听溪水欢快的唱歌,伸手可以触摸清凉的水花。乘坐竹筏,还可以欣赏到36峰,72洞和99岩的雄姿呢!想试试吗?就让我们一同坐在古朴的竹筏之上,在九曲溪上绕着山峰——漂行。

小朋友们,靠在椅子上坐好,双手扶在你前面的桌子上,现在你已经在竹筏上了,千万注意安全哦!闭上眼睛,想象你以前看到了什么。(配乐师范读)

说说你都看见什么了?指名说。

4、溪水——,青山——, 带着这种陶醉、带着这种欣喜、带着这种入诗入画的心情,注意这些红色的词,再读这一段。(指导朗读)

听着同学们如情入境的朗读,老师也不禁发出一声赞叹,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三、升华情感,导游武夷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赞叹武夷山的美景,“山上看水、水中观山”说的便是“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文,感受武夷山独特的魅力。

2、此时此刻,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武夷山,你最想把心中的哪个词献给它?(自由说)

3、这可真叫“三十六峰真奇绝、一溪九曲碧涟漪”!(板书)

4、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放声地赞美这——美丽的武夷山!一起来用心的品味这——美丽的武夷山!一起来动情地赞叹这人间仙境——武夷山!

5、作业:当一回小导游,向家人介绍这如诗如画的武夷山。

回家后,请小朋友们做回小导游,把武夷山的美景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让他们也一起喜爱美丽的武夷山。下节课,我们将给大家一个展示的机会,玩一个“我当小导游”的游戏。

20、《美丽的武夷山》教案

设计理念:

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拥有完整的阅读过程,充分朗读,让他们经历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自悟与交流,思考与想象,课文阅读与资料收集利用,感知内容与领悟情感,理解语言与积累语言的过程。从而锻炼他们的各种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过程与方法:

1、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感悟个性的基础上进行赏读。

2、通过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读通、读顺、读好课文。能够了解武夷山的位置与风光特点。

2、能通过想象,体会作者所描写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

2、愿意和同学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能用自己的话,大胆地向他人介绍武夷山的风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播放音乐:小朋友们,首先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静静地听一段音乐。

2、你们说,美吗?今天啊,我们还将去一个同样美丽的地方,那就是美丽的

二、招聘激趣,初步感知。

1、今天周老师收到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看信上的内容。(出示课件)

2、谁来读读:大风车旅行社将在一师二附小招聘一批小导游。你愿意来试试吗?

3、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正好是一个旅游胜地,我们先一起游览游览,然后你再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对于武夷山,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4、学生充分阅读。

5、都读好了吗?把你读得最好的句子向大家展示展示。

6、学生读文,相机纠正。读课文中难读的词语

7、读了课文,现在你都知道了些什么?相机板书:位置山水漂行

8、总结:好了,刚才大家课文读得很准确,可别忘了,你们还要当小导游呢,怎么把武夷山的美介绍给大家呢!我们还得好好地读一读。

三、自主选择,体会意境。

1、那你们觉得武夷山的什么最美啊?

2、学生自由答问。

3、好的,你能找出这些美的句子读读吗?

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惊奇的语气)

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两岸的山峰、绿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还不够静)溪水轻轻拍着竹筏,青山徐徐从两边退去,人们会有一种入诗入画的感觉。(还不够美)

到武夷山游览,可以爬山,也可以坐在古朴的竹筏上,在九曲溪上绕着山峰静静地、缓缓地、曲曲弯弯地漂行。(回归大自然的悠闲与静谧。)

4、太美了,老师都陶醉了,我想配上音乐感觉一定会更好。

5、配乐指名读。

四、合作探究,体验尝试。

1、读得真好,我高兴地宣布,二二班全体同学都被招聘为大风车旅行社的小导游,让我们为自己的成功鼓鼓掌吧!

2、下面,给大家一个展示的机会,我们来玩一个我当小导游的游戏。

3、出示课件。

4、学生分组合作准备。

5、汇报。

6、总结。下课。

21、《春到梅花山》教案

一、激情导入课文:

师:(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边激情导入)春天到了,南京梅花山上的梅花开了,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成了花的海洋。红的似火,白的胜雪,粉的若霞,风姿楚楚,摇曳生姿,争香斗艳。你喜欢吗?今天,我们一起到梅花山去旅游吧!

二、读悟第一段:

1、师: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一段,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读了第一句,知道梅花是在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开放的。那时候,盛开的花很少,人们觉得梅花特别漂亮。)

(生:我读到“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我好象看到整座山上都是梅花。梅花很多很多,美极了!)

2、指导交流、朗读第一句。

(生:我喜欢“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霞。”梅花多得挤在了一起。)

(生:我也喜欢这句话。梅花像我们小孩子一样靠在一起,挤在一起,一定很热闹。)

(生:我好象看到在蓝蓝的天空下,有鲜红鲜红的梅花,有雪白雪白的梅花,还有粉红色的梅花,五颜六色的,像一片一片彩色的云。)

3、指导交流、朗读第二句

(生:我读到“晶莹透亮”,觉得梅花像玉那样透明的,闪着亮晶晶的光。)

(生:我读到“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好象闻到了梅花的香味。

生:我读了第三句,我闻到了梅花很淡的,令人舒服的香味。)

4、指导交流、朗读第三句

三、读悟第二段:

1、师:我太喜欢梅花山上的梅花了!如果我是南京人,我一定会觉得很幸福。一到休息的时候,南京的梅花山上人流如潮,热闹非凡,我们也去看看吧。读读第二段,说说。

(生:我从“喜爱”这个词中知道人们喜爱梅花。)

(生:“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化的人流。”人多得像水流一样,还涌来涌去。梅花山真热闹,真美!)

(生:我还从这句话里知道,人们太喜欢梅花了,一有时间就去看梅花。)

(生:因为满山的梅花开放了,看梅花的人很多很多。所以书上说“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

(生:人们一定会一边看梅花,一边笑着赞美梅花。他们说“……”)

2、指导朗读第二段

四、师总结课文

析:本课的教学,无须老师的讲解,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趣具有多强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啊!在孩子们眼中,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就是一首诗,一个词就是一个童话。有人说“一千个人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权利还给孩子,才能有“自主阅读”,才能谈“个性化的阅读”。

22、《春到梅花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5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图片,紧扣词语,欣赏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

通过朗读,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其语感。

教学准备:

课文动画,梅花,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问导入

1、板书课题:谁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3、教师简介梅花山。

二、初读指导

1、看图,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和带生字词的语句。

寒气还没有退尽。

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散发休息欢乐晶莹透亮涌动

(2)学生拼读生字词。

(3)学生交流已经读懂的词语。

(4)出示生字:寒还退尽挨片发休息欢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型。

结合教新偏旁:宝盖头、提手旁

5、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

教师指导:读“盛开的梅花”后作短暂停顿;读“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后作稍长停顿。

(2)齐读。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4)齐读。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读生字词卡片。

2、指名读两个长句子。

二、精读训练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检查自读效果。

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这一段共三句话:梅花开放的时间;梅花盛开的样子;梅花发出的味道。

*第二句写出了梅花开得多而美,就像彩云一样。(结合图理解)

(3)请小朋友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读给全班小朋友听。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看看读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第一句总写人们喜爱梅花,第二句具体写人们怎么喜爱它。

*第一句先说时间,再说看话的人多。

*理解:报春、涌动、人流。

*“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形容人们很高兴,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同桌练说;大胆在全班说。

(3)联系朗读第二自然段。

(4)回忆全文内容。

(5)练习朗读全文,指名朗读。

三、作业

1、用“像”说一句话。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填空:

人们喜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梅花散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片发休息尽欢退挨寒

2、说说怎样把这些字写好。

3、教师归纳:

*片:笔顺是撇、竖、横、横折。

*息:重点指导下面的“心”,要写得扁,托住“自”。

*尽:“尸”要居中,写在横中线的上部。

*还、退: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先写里边,再写走之底。

4、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教师巡视,及时纠正书写姿势。

三、作业

1、继续练习写字。

2、用下列偏旁组字:

提手旁:()()()

宝盖头:()()()

走之底:()()()

三点水:()()()

3、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3、《美丽的武夷山》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夷山“如诗如画”的美。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进行礼貌,环保教育。

运用猜半边的识字方法重点学习几个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武夷山“如诗如画”的美。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德育渗透点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今天老师就跟你们一同去美丽的武夷山游览吧!

二、教学生字:

1.提问:武夷山在哪?

2.出示课件1:福幅

(1)提问:发现了什么?

(2)猜字:辐蝠富

(3)分组用字典验证、

(4)总结过渡:你们真了不起,不但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还认识了几个课外的生字,那现在就让我们就从北京出发到福建去看看吧!来到了福建省境内,你们想不想快点看到武夷山呀!

三、默读课文。

要求:不指读不出声、

边读边思考:武夷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的确,武夷山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那里峰峰有溪水环绕,水道随山峰弯曲回转、你们愿意爬山还是有水呀?

2.要求:爬山的读2段,游水的读3段、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自己读,也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共同游览、(如果你想与别人一同游览你怎样邀请对方呀?)

3.自由读文。

五、学习课文、

(一)学习描写“山”的第二段:

1.爬山的齐读第2段、其他同学思考:武夷山的山有什么特点?

2.汇报,体会“奇”:

(1)指名读句子。闭眼想山峰什么样?平时见过吗?

(2)还有多少山写了吗?改标点。

(3)看课件2:看看这些山像什么?用“有的像……有的像……”说一句话。

(4)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句。(指名评读,师评)

3.体会“险”:

从哪看出险?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听出大王峰的险峻?(指名评议)

自读,读出大王峰的险、

4、带着你的感受给同桌读、

5、老师引读、

(二)学习描写“水”的第三段:

游水的同学齐读第2段、其他同学思考:武夷山的水有什么特点?

体会曲:指名读、看九曲溪的平面图、

体会清:

指名读、(出示句子)

出示课件:水清的图、(想象透过溪水还能看见什么?)

指导读、(声音轻)(提问:为什么这样读?)

体会静:

指名读句子,其他人闭眼想、

你就坐在竹筏上通过这面镜子还能看到什么?

这一切都映入水中真是一幅水上的风景画呀!再读、

谁通过朗读让我们看到这又清又静的溪水、

(三)第4段

这样的美景看够了吗?(看录像,老师范读第4段)

说说你的感受?

带着你的感受齐读、

问:为什么人们会有一种如诗入画的感觉?

六、总结:

就要告别武夷山了,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同学们,像武夷山这样的美景还有许多,神奇的大自然他那宽广无私的胸怀赋予我们如此如诗如画的美景,然而由于人为的破坏和污染,北戴河的海已无往日的蔚蓝,云南的许多景点也失去了往昔的容颜,大自然的脸上多了几许人为的雀斑,听到这个消息你有什么感触?心动不如行动,用心去亲近自然,欣赏自然,感受自然赞美自然,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热爱自然,赞美自然,保护自然吧。

学生积极性很高。

学生查字典,体会形声字的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

尊重学生的选择,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语言文字训练。练习说话。

学习朗读。

朗读与评读结合。

互读。

直观感受理解“曲”。

直观感受理解“水清”。

通过想象体会清。

通过理解读出清。

体会大自然的美。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热爱自然的情感。

礼貌教育,尊重别人,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

通过给教材改标点,树立自信心。

展示了自己,欣赏了别人。

关注他人的教育。

渗透环保教育。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

环保教育。

24、《春到梅花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5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图片,紧扣词语,欣赏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

通过朗读,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其语感。

教学准备:

课文动画,梅花,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问导入

1、板书课题:谁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3、教师简介梅花山。

二、初读指导

1、看图,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和带生字词的语句。

寒气还没有退尽。

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散发休息欢乐晶莹透亮涌动

(2)学生拼读生字词。

(3)学生交流已经读懂的词语。

(4)出示生字:寒还退尽挨片发休息欢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型。

结合教新偏旁:宝盖头、提手旁

5、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

教师指导:读“盛开的梅花”后作短暂停顿;读“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后作稍长停顿。

(2)齐读。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4)齐读。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读生字词卡片。

2、指名读两个长句子。

二、精读训练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检查自读效果。

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这一段共三句话:梅花开放的时间;梅花盛开的样子;梅花发出的味道。

*第二句写出了梅花开得多而美,就像彩云一样。(结合图理解)

(3)请小朋友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读给全班小朋友听。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看看读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第一句总写人们喜爱梅花,第二句具体写人们怎么喜爱它。

*第一句先说时间,再说看话的人多。

*理解:报春、涌动、人流。

*“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形容人们很高兴,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同桌练说;大胆在全班说。

(3)联系朗读第二自然段。

(4)回忆全文内容。

(5)练习朗读全文,指名朗读。

三、作业

1、用“像”说一句话。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填空:

人们喜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梅花散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片发休息尽欢退挨寒

2、说说怎样把这些字写好。

3、教师归纳:

*片:笔顺是撇、竖、横、横折。

*息:重点指导下面的“心”,要写得扁,托住“自”。

*尽:“尸”要居中,写在横中线的上部。

*还、退: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先写里边,再写走之底。

4、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教师巡视,及时纠正书写姿势。

三、作业

1、继续练习写字。

2、用下列偏旁组字:

提手旁:()()()

宝盖头:()()()

走之底:()()()

三点水:()()()

3、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5、《美丽的武夷山》教案

导入:

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去美丽的武夷山看看。

一、初步感知课文:

请大家在优美的古筝乐曲的伴奏下默读课文,随着课文走进武夷山。请你们边读边想武夷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深入感知课文。

(一)了解武夷山的地理位置

现在我们从首都机场出发,乘坐飞机来到福建省的武夷山,请你指一指武夷山在哪?(电脑出示地图)

我们已经来到了武夷山,那里峰峰有溪水环绕,水道随山峰弯曲回转。你们想先爬山还是先游水呢?

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学习。

(二)山

1.自己读一读描写山峰的第二自然段,通过课文描写你看到了什么?

同学交流

2.重点让学生了解三十六峰的奇特。

出示“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竹笋。”让学生通过图片更多的感受三十六峰造型奇特,发挥想象说说这些山像什么?通过将“。”变为“……”让学生感受山峰多。

3.头脑中想象着画面,再读一读。同学评价

(三)水

1.了解溪水的名称。

这些山峰有溪水环绕,环绕着山峰的溪水叫什么名字?

出示示意图,原来它是这样得名的呀!

2.读一读描写溪水的第三自然段,你看到了什么?

同学交流

3.重点让学生体会溪水的清、静。

出示“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

通过看图,想象自己坐在竹筏上还看见了什么,体会溪水清。

出示“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两岸的山峰、绿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

通过看图,想象这面大镜子里还会映出什么?体会溪水静。

4.头脑中想象着画面再读一读。同学评价

(四)再次感受武夷山的美丽。

刚才我们通过图片感受到了武夷山的山水,现在我们在通过录像,再一起坐在竹筏上,去领略武夷山的风光吧。

说说你的感受。

带着你的感受,美美地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重点识字:

(一)重点认识“福”“幅”

1.出示“福建省”。

2.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福建省的“福”的同音字?

看到“福”、“幅”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二)丰富识字

1.出示“辐”、“富”、“蝠”发现了什么?猜猜它们念什么?

2.你们的读音对吗?请用字典验证一下。

四、口语练习

刚才我们共同游览了美丽的武夷山,现在你能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五、积累词汇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词汇描写了美丽的武夷山,你能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下来吗?

26、《春到梅花山》教案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之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

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的美。

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感受梅花山的美。

三、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提问导入

1、板书课题,谁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2、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们一定要问:梅花山在哪里?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对吗?

3、简介梅花山:

梅花山位于南京中山门外钟山的南部,在东郊风景区内。每年到了红梅花开的时候,许多人都来到这里游览。

4、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二)初读课文

1、引导看软件,用自己的话从图上看到什么?

2、要求学生: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尝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了解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和带有生字词的语句。

寒气还没有退尽。

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散发休息欢乐晶莹透亮涌动

(2)学生拼读生字词。

指名认读带有生字词的语句,教师正音,领读生字词。

(3)学生相互交流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我们怎样才能记住下面这些字?请大家想好办法。

出示生字词:寒还退尽挨片发休息欢

学生自主记忆,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指名发言。

归纳:

部件法:休息

换一换:吹

歌诀法:尽

5、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停顿。朗读。

(2)齐读。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4)齐读。

(三)布置作业

1、写写、识记生字词。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运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正音。

2、指名领读两个长句(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二)讲读课文

1、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互相交流。

(2)检查自读效果。

汇报读懂了什么?

(3)梅花山的梅花这么多,这么美,这么香,你们喜欢。请选折你喜欢的句子朗读,然后大胆地读给大家听。

(4)各自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2、讲读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一共有两句话。请你们组有读,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2)归纳:第一句话是总写,第二句话具体写人们怎么喜爱它的。

(3)练习朗读第二自然段。

(4)回忆全文内容。

(5)练习朗读全文,指名朗读。

(三)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像”练习打比方,口头说一句话。

3、填空:

(1)人们喜爱()。

(2)梅花山发出()。

(3)春风姐姐轻轻( )。

(4)春笋掀翻()。

第三教时

一、教学要求:

指导在田字格中将生字端正、匀称、美观的书写。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写字。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填空。

(1)人们喜爱()。

(2)梅花山发出()。

(3)春风姐姐轻轻( )。

(4)春笋掀翻()。

2、用“像”练习打比方,口头说一句话。

3、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写字指导

1、说出下列偏旁:

尸字头又字旁提手旁自字头

2、出示生字,要求自主学习,说说怎样才能把下面这些字写好:

发片休息还退挨寒

3、组织交流

片:最后一笔竖折。

发:最后一点别忘了。

休:左窄右宽。

尽:尸字头居中,两点保持一定距离。

还、退:半包围结构。

学生说一个,教师板书一个。

4、学生描红。

(四)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写字。

2、用下列偏旁组字。

提手旁()()()宝盖头()()()三点水()()()走之底()()()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

 4、春到梅花山
              人们            梅花
              涌动         盛开 挨着 片片彩云
              人流         一朵一朵  晶莹透亮
              欢乐的海洋      散发      清香
              (多)           (美)

27、《春到梅花山》教案

设计理念:以读为本,读中识字。在自主语文实践中学会阅读,培养语感,感受阅读的乐趣。

设计流程:

一、看图,逐步揭题

1、教师板书“梅花”后问:“见过梅花吗?能描述一下吗?”

2、点击课件显示梅花图,学生观察。然后在“梅花”后面板书“山”。

3、同学们读读“梅花山”,你能想带些什么?

4、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谈话。

5、春天到了,满山的梅花开放了,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师生共同板书课题)

二、认读课文,把握内容

1、先听老师读课文(配乐)请大家边听边想象,听后说一说你看到些什么。

2、生练读课文

(1)你想跟老师一样美美地读课文?吗生自由练读。(出示读书要求)

(2)小朋友在读书的时候发现哪些字比较难读,请你再读一读,然后请会读的小朋友做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

(3)点击课件,显示生字:

盛晶莹透涌寒还退尽挨片发休息欢

(4)这些生字娃娃我们都认识了,在课文中,这些生字娃娃和好朋友在一起组成了词语,请大家读读课文,用笔把生词画出来,读一读。(点击课件显示生字)看生字,说词语。(生说出词语时,师点击生字,显示词语,学生读)

(5)读课文时,你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需要提醒大家的?(学生提示后,小组间练读)

(6)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录音轻声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读中体验

(一)指导读课文第一小节。

1、“无穷想象读中来”,让我们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梅花山中尽情地看一看,闻一闻,谈一谈吧!

2、品读课文想象情景。

3、小组交流后汇报学习情况。

(1)看到了什么?从学生谈话中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再次展开想像加深感受,如: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云彩。

A.读这句话时,同学们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美景?

B.学生交流后,相互演示情景,动态地感受梅花亲密无间尽情盛开的情景。

C.多媒体播放梅花盛开的场面,学生面对美景朗读句子体验感情。

(2)闻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出示句子: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A.阵阵清香扑面而来,置身其中你会说些什么?学生交流感受。

B.闻着这醉人的花香,如果让你闭眼想象,你的眼前回出现什么情景?学生闭眼后想象后交流。

C.教师相机出示句子“一朵一朵梅花晶莹透亮”,点拨学生抓住“晶莹透亮”展开想象:清早花瓣上沾着小露珠,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会是什么样的?再闻闻阳光中梅花的香味,是什么样的感受?飘到你的心里了吗?

D.在梅花丛中,看着美丽的梅花,闻着淡淡的清香,你心里是什么感受?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二)指导读第二小节。

人们喜欢梅花,一有空就到梅花山去踏青、赏美。到了休息日,人就更多了,请你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那么多人。你到了梅花丛中,除了看到满眼的梅花,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赏梅的人们会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花海人潮的热闹场面)

(二)赏读全文,积累内化。

(1)我们随作者到梅花山游览了一番,你想把看到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告诉别人吗?

(2)在舒缓的轻音乐中,学生听读欣赏。

(3)你认为文章哪儿写得最精彩?把你最欣赏的内容背一背。

四、指导写字(略)

28、《美丽的武夷山》教案

教学目标

1、认字16个写字10个,读懂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句子

3、通过观察画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夷山的奇秀

4、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识字教学

2、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武夷山的奇秀,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课文中的插图图片、或相关媒体课件

3、收集武夷山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武夷山的图片或电脑课件。武夷山是我国著名和风景区,那里风光秀丽,景色神奇,人匀称它为“人间仙境”今天我们学习《美丽的武夷山》。

二、新授

(一)自学

1、自由读文。圈出你不认识字并用你喜欢的方法认识这些字。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3、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注意听准字音

4、小组内读文,注意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二)识字

1、读卡片。学生汇报自己认识的生字或生字词,老师将相应的生字卡片贴到黑板上,同学们齐读。

2、竞赛识字。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竞赛方法:我出四名小评委,分别为四个小组的同学点字,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识字最多

3、认读词语卡片。出示词语卡片或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快速认读

(三)写字

1、老师指导。征求学生的意见,找出学生认为最难写的了,老师范写

2、学生指导。学生做,老师说出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们置

(四)评价

1、自评。说出自己写的字中最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

2、互评。指出对方的优点或不

(五)练习

1、比一比,组成词语

幅()飘()唤()缓()

福()漂()换()暖()

2、部首加熟字组成学过的字,并组成词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多写一些字。

爪+(巴)=爬(爬山)日+(京)=(景)(风景)

丁+()=()()纟+()=()()

第二课时

一、新授

(一)自学

1、自读。轻声读,课文有几个小节

2、指名读。分小节指名读,每小节告诉我们什么?

(二)交流

1、第一小节指名读。想一想这一小节告诉我们什么?特点是什么?

2、第二小节

(1)轻声读课文,想想武夷山的山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也可以动笔画一画

(2)出示武夷山景图,一边看一边想

(3)看图想象武夷山的险峻及造型奇特,有感情读一读

3、第三小节

指名读文,思考武夷山的水有什么特点?读了你怎样的感觉?

4、第四小节。

读第四小节,思考到武夷山的人们为什么会有“人诗入画”的感觉?

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游览一些祖国优美风景区的,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读读课文,想象那种画面,是否有入诗入画的感觉

(三)诵读

1、老师范读,学习技巧

2、同桌练计,相互学习

3、小组赛读,体验升华4、指名朗读,体会情感

(四)欣赏

配乐和展示武夷册风景图,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静静地缓缓地――――

曲曲弯弯――――

2、照样子写句子

溪水很静,静得像一面镜子。

山很高,高得―――――――――

到了武夷山游览,可以爬山,也可以坐竹筏。

――――――,可以―――――――,也可以―――――――

3、给山起名子

出示32页的语文天地第三题,或收集到大山的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给山起名字

29、《美丽的武夷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武夷山的美。

2、 渗透进行句式训练。

二、教学重点:

体会武夷山的美,能够美读。

三、教学难点:

能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美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你们喜欢爬山吗?爬过什么山?今天,老师带你们到美丽的武夷山去看一看。

板书:美丽的武夷山。认识:“武”“夷”。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字。

2、检查识字情况。

(1)读词语。(2)读字。(采用多种方式)

3、指名读课文,评价读书情况。

三、熟读课文,加深理解。

1、轻声读课文,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2、师:武夷山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3、小组合作学习喜欢的段落。

4、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理解课文内容。

(1)第二自然段。教师提问:这里的山峰还像什么?(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指导读出武夷山的险、奇。

(2)第三自然段。图文结合,指导读出溪水的美。

5、美读全文,欣赏美丽的武夷山。(出示图片或课件)

四、学习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字,学生观察每个字的比画。

2、教师指导书写比较难写的字。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投影展示、评价学生写的字。

30、《山居秋螟》《越中览古》《登高》教案

《山居秋螟》

《越中览古》《登高》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物点。

3.学习诗人的精妙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一讨论一质疑一答难一领悟。

媒体设计

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

二、解题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山居秋螟》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怀古》是绝句。

三、研习课文

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

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解说: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要想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神韵,首先要从最浅层的字面上把握每句诗的意思。朗读是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展现诗歌中的画面。)

2.具体研习

①学习《山居秋螟》。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解说:此是关键句,如不讲清楚,会影响学生对全诗内容的理解,此句明了了,全诗的内容也便明了了。)

B.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王孙”意,文下注释中已经明确,学生可据此回答。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其中人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

(解说:诗言志。每首诗都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志趣,而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把握了全诗的主旨,也就明确了诗人摹物状形的目的。)

②学习《越中览古》。

A.试回想以前学习的绝句,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而这首诗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读完这句后应当继续沉浸在诗的境界里一小会儿,再作结束表示。

(解说:学生在诵读这首诗的时候,可能已隐约觉察出此绝句与以往绝句的不同,只是还未明确,教师一点拨,他们马上就会恍然大悟,使学生宝贵的模糊意识得到印证。)

B.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试述作者选取的两个镜头。

明确:李白选取的不是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朝的两个镜头。

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解说:学生明确了这两个镜头,为更好地理解本诗所运用的对比手法作了铺垫。)

③学习〈登高〉。

A.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注意语速的缓急、语音的轻重及句子的停顿,并体会整首诗的意境。

明确: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高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解说:欣赏诗歌,主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读出诗歌的音韵之美,也有助于进一步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B.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整体感知了三首诗的内容,初步理解了三首诗的意境,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解说:认识事物要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学生接触一首陌生的诗歌,头脑里总能有些感性的认识,先把学生自然产生的这些认识明晰起来,就为深入鉴赏诗歌打下了基础,也培养了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借助练习一的诵读提示,熟练背诵三首诗。

2.思考讨论练习二中的第1题及练习三。

3.找李白的另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细细品读,与《越中览古》作一比较

31、古诗《蝉》教案《孤雁》教案《鹧鸪》教案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

教案设计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

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

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欣赏(二)孤雁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是一首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

1.全诗的诗眼是(孤)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自己体会诗歌《孤雁》的思想感情。

二、将《孤雁》改写成一篇散文,在班里交流。

诵读欣赏(三)鹧鸪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晚唐诗人郑谷,“尝赋鹧鸪,警绝”(《唐才子传》),被誉为“郑鹧鸪”。可见这首鹧鸪诗是如何传诵于当时了。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戏烟芜锦翼齐”,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对此,沈德潜赞叹地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正道出这两句诗的奥秘。

五、六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少妇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山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最后一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人笔墨更为浑成。“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清代金圣叹以为末句“深得比兴之遗”(《圣叹选批唐才子诗》),这是很有见地的。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世人誉之为“警绝”

小结:本节课我们用诵读欣赏的方法欣赏里了三首古代咏物诗,这让我们又一次领悟到与人类朝夕相处的动物们,以他们独特的特点寄托着人类的情感,以他们的灵性给人以启迪,以他们的内在品质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关爱生命”人用我们的行动依然是我们不变的主题。

32、《诗经》教案首《关雎》教案《蒹葭》教案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方法与

过程 朗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与

技能 朗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重点 了解五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难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教具 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

授课内容 师生活动

一、 导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

二、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完成

33、大班教案《山》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和感受诗的意境,理解诗歌所展现的四季景观特征,增进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在幼儿理解感知诗歌“山”的结构的基础上,学习仿编诗歌,用诗歌的语言表述个人经验和想象内容。

  3、能分析诗歌情节,培养想象力。

  4、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活动准备:

  诗歌配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帮助幼儿理解感知幼儿作品。

  1、教师有表情的朗诵诗歌

  师:“小朋友,我们都知道我们周围的很多石头都是来自山上的。那你们都知道什么样的山呢?

  幼儿:“我们这边有一座沙山,高高的,山上有很多的树。”

  “我去过连云港的花果山,那里有很多很多的高山,山上

  还有水帘洞呢!”

  2、幼儿听诗歌,欣赏诗歌中的优美语句,感受春夏秋冬自己的主要特征及色彩的变化。师:“你刚才都听道了什么样的山呢?”

  3、幼儿讲述自己第一遍听到的诗歌内容。

  二、教师再次朗诵诗歌,幼儿进一步熟悉诗歌体验诗歌的意境。

  1、教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朗诵这首诗歌。

  2、教师讨论:

  (1)、为什么说春天的山是花篮?

  (2)、为什么说夏天的山是金篮?

  (3)、为什么说秋天的山是果篮?

  (4)、为什么说冬天的山是银篮?

  (5)、而我们家乡的山是“宝山”?(结合家乡的龟山和沙山讲述)

  通过讨论让幼儿知道:春天是鲜花开放的季节;夏天是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冬天是漫天白雪铺满山林。

  (孩子们对这部分内经验可能不够,我们通过图片让幼儿进一不感知什么是鲜花开放,什么是金色阳光洒满大地,什么是漫天飞雪。)

  三、帮助幼儿感知,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即:将春天的山比喻成花篮;夏天的山比喻成金篮;秋天的山比喻成果篮;冬天的山比喻成银篮。

  四、引导幼儿按诗歌《山》的格式进行创编诗歌活动,要求幼儿先确定诗歌名字。 用“春天×××——是 ×× ;夏天 ×× × ——是 ×× ;秋天 ××× ——是 ×× ;冬天××× ——是×× ”的格式进行能够仿编诗歌活动。

  老师示范: 花

  春天的花

  ——是迎春花;

  夏天的花

  ——是荷花;

  秋天的花

  ——是菊花;

  冬天的花

  ——是梅花。

  啊,我们的家乡

  ——一年四季盛开鲜花。

  附: 诗歌:山

  春天的山

  ——是花篮。

  夏天的山

  ——是金篮。

  秋天的山

  ——是果篮。

  冬天的山

  ——是银篮。

  “啊”,家乡的山

  ——是宝山。

34、《望天门山》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背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35、《望天门山》教案一等奖

  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

  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可在小组内交流)

  (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

  6、指导背诵

  (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

  课时备课

  古诗两首

  新授课

36、小学音乐《采山》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采山》,并乐于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歌曲,让学生明白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2、能表达歌曲节奏,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

  【教学重点】

  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朝气而有弹性的声音,完整准确的演唱歌曲《采山》。

  2.能准确演唱十六分节奏

  3.能从歌曲中感受到劳动的愉快,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1. 十六分节奏的掌握

  2. 学生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材分析】

  《采山》是一首民歌风创作的歌曲,采用2/4拍,徴调式,一段体结构。歌词生动形象,曲调欢快、活泼、清新,节奏比较紧凑,加上十六分音符、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节奏的运用,使歌曲具有朝气并富有流动感。生动的描述了小朋友采山的愉快心情。

  【教学用具】

  电子琴、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节奏

  1、师生随音乐《采蘑菇的小姑娘》律动

  2、师: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把我们带到了野外,山坡上长满了大大的`蘑菇,大家想不想采蘑菇。

  3、师生互动复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新授十六分音符,与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对比练习,感受十六分音符时值的长短。

  先跟教师一起走上山坡吧!(课件出示四分节奏,学生边读边做动作);来到草地上,同学们高兴得又蹦又跳;(课件出示八分节奏,同学们边读边表演);发现蘑菇了,快跑去采吧(课件出示八分节奏,同学们边读边表演)。

  4、(课件)加上歌词训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十六分音符。

  3、师:(课件)是的,大山物产丰富,一到收获的时候,山民们就高高兴兴地去采摘他们看上的宝贝,他们称这一活动为采山(板书课题)。今天有小朋友真的要去采蘑菇,他们不仅采蘑菇还采了些什么?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采山》中小朋友的喜悦吧!

  二、师生互动、新歌教学

  1、聆听歌曲范唱。(学生感受歌曲,熟悉曲调)

  听了这首歌曲你觉得情绪怎样? (节奏欢快、活泼,让人心情愉悦)

  2、学生复听歌曲。(打拍子,在心里跟唱)

  3、老师有表情地范唱歌曲,学生体会歌曲的情绪、速度。

  4、指导学生用“la”随音乐教唱曲调 。

  5、填词歌唱:

  (1)学生自由读歌词。

  (2)老师按节奏带读歌词。

  (3)在演唱的时候有些地方需要停顿,你感受到了吗?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共有几处?看谁最聪明?(引导学生学复习八分休止符)

  (4)引导学生轻声随音乐填歌词演唱。

  (5)歌曲处理:什么样的声音、什么样的情绪、用什么样的表情来表现歌曲?让我们就这样来练习唱一唱吧。

  (6)师生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三、实践体验、合作交流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音乐(绘画、舞蹈、器乐、创编歌词。。。)

  四、课堂小结,结束本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关于劳动的歌曲《采山》。在学习中我们感受到采山的小朋友在劳动中的喜悦心情和劳动所创造的成果,学完这首歌曲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学生,在劳动中创造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你们有信心吗?下课!(学生随音乐走出教室)

37、《美丽的武夷山》教案|

设计理念:

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拥有完整的阅读过程,充分朗读,让他们经历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自悟与交流,思考与想象,课文阅读与资料收集利用,感知内容与领悟情感,理解语言与积累语言的过程。从而锻炼他们的各种表达能力。

(一)过程与方法:

1、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感悟个性的基础上进行赏读。

2、通过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读通、读顺、读好课文。能够了解武夷山的位置与风光特点。

2、能通过想象,体会作者所描写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

2、愿意和同学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能用自己的话,大胆地向他人介绍武夷山的风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一、招聘激趣,初步感知。

1、 今天梁老师收到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看信上的内容。(出示课件)

2、谁来读读:大风车旅行社将在二年级招聘一批小导游。你愿意来试试吗?

3、今天我们就要去一个很美的地方,我们先一起游览游览,然后你再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

想看看吗?

4、点击课件,播放风光录像。

5、大家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经陶醉在美妙的景色中了。(点击课件,出示课题。)这里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美丽的武夷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6、说说在录像里看到的景色。

7、学生阅读课文。

8、都读好了吗?把你读得最好的句子向大家展示展示。

9、学生读文,相机纠正。读课文中难读的词语

10、读了课文,现在你都知道了些什么?相机板书。

11、总结:好了,刚才大家课文读得很准确,可别忘了,你们还要当小导游呢,怎么把武夷山的美介绍给大家呢!我们还得好好地读一读。

二、自主选择,体会意境。

1、 那你们觉得武夷山的什么最美啊?

2、 学生自由答问。

3、 好的,你能找出这些美的句子读读吗?(学生读,互评,指导朗读)

4、 太美了,老师都陶醉了,我想配上音乐感觉一定会更好。

5、 配乐读。

三、合作探究,体验尝试。

1、读得真好,我高兴地宣布,二二班全体同学都被招聘为大风车旅行社的小导游,让我们为自己的成功鼓鼓掌吧!

2、 下面,给大家一个展示的机会,我们来玩一个“我当小导游”的游戏。

3、 出示课件。(要求学生一边看一边想)

4、 学生分组合作准备。

5、 汇报。

6、 总结。下课。

38、《诗经》教案两首《关雎》教案和《蒹葭》教案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39、《诗经》教案两首《关雎》教案和《蒹葭》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查字典,熟读课文

老师 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叠句

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五、布置作业

1、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表现出特定的意境氛围。

2、熟读、背诵《关雎》,掌握课下字词注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决心、勇气,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蒹葭》便是描写了对爱人不懈的寻找,让我们来听听这场爱情告白吧。

二、诵读、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1、苍苍 伊人 溯洄

且 溯游 萋萋 晞 湄 跻 坻 采采

未已 涘 沚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三、赏析、思考下列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明确:三处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明确:“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四、能力拓展

1、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2、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1) 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 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关雎》和《蒹葭》,或从《诗经》中找篇诗歌,要求配乐,为诗歌比赛作准备。

教学反思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40、《诗经》教案两首《关雎》教案和《蒹葭》教案

教学建议

一、作品概述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君子于役》为《王风》的著名诗篇。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思夫诗。这是一首妻子怀念久投不归的丈夫的抒情诗。眼前景、心中事巧妙地融为一体,诗中有画,富于田园生活气息。

二、《关雎》简析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三、《蒹葭》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诗中写在一个深秋的清晨,秋露给霜,芦荻扬花,诗人来到迂曲的河岸上,寻找他(她)眷恋的情人。他(她)伫立河畔,面对萧索凄清、露华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发出了与“所谓伊人”已远隔的浩叹。接着诗人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是那样的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视。但他(她)含情脉脉地痴想着,直到太阳升起,把秋露晒干。至此,一个为寻找意中人而执著不舍的青年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全诗感情真挚热烈,写得哀婉清丽,情调缠绵,既有对意中人深情的寻访,又有未遇的惆怅。一再“溯洄”、“溯游”,几度寻踪求索,不避险阻,可谓情真意切。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四、《君子于役》简析

本诗分为两章。

第一章头三句开门见山地点出女主人公的丈夫在外服徭役已经很久了,不知何时才能回家,主人公思念丈夫之情油然而生,情思泉涌。“鸡栖于埘”三句,转入写眼前生活实景,借景抒情。她看到夕阳西下时,禽畜纷纷归家,上窝的上窝,入圈的入圈,各归其所,悠然安憩,联想起万物皆定时有所归,只有自己的丈夫长期在外,徭役无期,归期难卜,因而“如之何勿思?”——怎能不令人思念牵挂而柔肠寸断呢?最后两句照应开头两句,把主人公思夫之情用委婉的语气表达出来。

第二章头两句进一步强调丈夫服役时间之长久和无尽期。“曷其有佸?”——何时才能团聚?无限的思念、无限的痛苦表现在这句深沉的发问中,并以家庭的温暖反衬出丈夫长年只身在外的孤苦与凄凉。再睹入暮时禽畜的各归其所,进窝入圈,饱食安息,联想到丈夫孤身在外,劳苦无依,深情地发出“苟无饥渴?”的疑问与关心。这带有疑问与希望之句,内涵丰富,有对丈夫在外可能不得温饱的担忧,更有对丈夫能够温饱的希望。这句比上一章未句“如之何勿思?”更深刻、更委婉、更细腻,具体地表现出主人公对丈夫思念与关怀之情。

全诗用了4句“君子于役”反复咏叹,每句领起一层。

41、《山中访友》教案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 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猜测作者创作内容。

教师总结: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感悟内容:

1、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2、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桥老朋友 树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哲人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这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

研读赏析:

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令你有所感触,请你找出来,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该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在自然野地里筑起围墙、栅栏,树起表示文明文化的各种标牌,由导游引来成百上千人践踏、污染,这种地方不再是自然之地;在柏油马路旁边或在水泥地中间种上一片红绿花树,这种保留地也不是自然之地;带着各种欲念进入自然场地,拍张照片表示到此一游,这不是回归;即使带着画家、诗人的眼光,心想作品,却只是像旁观者似的张望一下便回家创作起来,也不是真正的回归。最重要的是端正或净化心态与意向。人们啊,不妨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面对山水林木飞禽走兽呼唤一回亲朋好友,放下红尘负载轻松自然地进入精神涅 境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我之为物抑或物之为我,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或曰与自然同化。人生有一次这样的回归与同化,足以永铭心间。

课后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努力帮助学生们树立一种环保意识,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学生很喜欢这篇文章,让学生仿写一篇小文章,他们写得很生动。

42、《山中访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扫清文字障碍,老师进行正音、释义:幽径、逝川、青翠、湛蓝、禅心、波光明灭等)。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知文章意境,找出所访之“友”具体所指;鉴赏文章的诗化语言,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之美地同时,让他们知道尊重自然,珍视生命。

4、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艺术特色,赏析优美文句。

5、难点:对艺术特色的讲解。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结合。

2、学法引导:学生自读,找出问题,师生探讨。

3、课堂组织形式:教师讲授为主,四人小组讨论为辅。

4、教具:多媒体、课件。

5、课程资源利用:模仿课文,写百字短文。

6、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过程:

1、导入新课: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都有围绕着一个明显的主题——四季与自然。对于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你们来说,自然是有些陌生的,潺潺的流水、婉转的鸟鸣、幽静的山谷远离了你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自然的文章,我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体会完之后能够爱上大自然,当然文字的表现力是有限的,直观的感受还是你们真正走进自然。

2、板书课题并播示课件:《山中访友》。

3、提问: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在你们看到这个题目而没有阅读课文之前,你想到的是什么?或者说你期待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一篇游记;一段故事;写山中的朋友(猎人、隐居者、僧道等)……

4、(出示课件:“友”字的小篆字体)

提问:先撇开你们的想法,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图片,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屏幕上的图画画的是什么东西?——爪子?树枝?

明确:这是朋友的“友“字的篆书写法,和现在的简化字相去甚远,从这个字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古人的一些生活的智慧:两只右手并排相列,表示握手,老祖先从握手的象征意义里造出了一个“友”字,也就是我们“山中访友”的这个“友”。

4、讨论:从篆书“友”字的造字本义出发,我们来一个四人小组讨论:朋友之间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关系来相处?

明确:平等、诚信,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联系前面的《论语十则》: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进入课文)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步履进入课文,看看,他和山中的那些“朋友”是否有你们所认为的那些关系?

6、朗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访问对象,指出他所要表达的感情。

明确:古桥——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归鸟;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7、扫清字词:(幽径、湛蓝、禅心等)

重点讲解:逝川——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弃昼夜。”

8、艺术特色的讲解部分

a请同学学们尽量找出文中的优美句子,特别是一些拟人比喻句,选出你最喜欢的,然后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它。

b理解艺术特点之一:景物的人格化。

*解释人格化——赋予无生命或者有生命无思想的事物以人的生命思想或行为。(不要求学生完全领会,但应该大体理解)

*结合古代诗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我笑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

*指出人格化的艺术效果:拉近了人与物的情感距离。

c重点分析:

*第三自然段写古桥时的人称变换之美。

*第四自然段对树的描写。(联系已学课文《童趣》和“庄周梦蝶”的故事)

——人格化的具体表现。

d理解艺术特点之二:时空想象的张扬。

*时间上:横亘古今,短到一瞬,长到“几百年”、“远古火山的爆发”。

*空间上:小到芥末之微的“落叶”“蚂蚁”,大到“苍天柏树”、“高高悬崖”。

8、研讨与练习:

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明确:(结合“友”字造字本意)作者是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他把自然界的诸多景物视为朋友知己,平等、真诚相待,尊重并赞美他们。

9、拓展:

“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等主题。

10、作业:

体会作者写作方法,特别是学习人格花手法和诗化语言,选择自己身边无生命或有生命无思想的事物,和它对话,进行心灵沟通,写一篇150字左右短文。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