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养阅读理解及答案

论教养阅读理解及答案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论教养阅读理解及答案

1、论教养阅读理解及答案

1、“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我仿佛听见春秋 时期一位文人的感叹。心中渐渐浮现一个问题:何为教养?情不自禁的翻开了《论教养》这篇文章。看利咯夫笔下的文字,解我心中的疑惑。读那人生哲理,写下我未知万一的感慨。

2、何为真正的教养?“教养”一词从小充斥在我们耳旁,父母常说:“小孩子要有教养,才会讨人喜欢。可没人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教养,是父母所说的见人问好还是老师说的与同学友善相处?其实这些都是,但又不是。见人问好,和同学有善相处是没有错的,但是在私底下说尽他人坏话,甚至是编造。这又要另当别论,这不单单是教养上的缺失,更是存在人格上的缺陷。在《论教养》的原文中就有提到: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看他在私底下的表现。因为真正有教养的人,他的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无论在何时何地,他都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2、论教养内容理解

1、主要内容:一个有教养的人,在家里应该和在公共场所一样谦和有礼。他们应该关心关爱家人,他们的行为始终如一,保持一致。教养不是附庸风雅、扭捏作态,它是一种高尚的追求。教养的核心就是关照他人,不妨碍他人,举止行为要得当。要用谦恭的态度对待世界,还要尊重别人。

2、《论教养》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2018年秋季修订版)第8课的课文,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3、大家都知道,有教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过,每个人对教养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在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眼里,怎样才能算是有教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论教养》这篇文章,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3、师说阅读理解及答案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 或师焉,或不焉(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古义:______________  

2. 今之众人  今义:大家 古义:______________  

3. 小学而大遗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古义:______________  

4. 吾从而师之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______________  

5.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古义:______________  

6. 年十七,好古文  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古义:______________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______________  

8.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古义: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道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会天大雨,道不通( )  策之不以其道( )  

2. 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舍相如广成传(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3. 则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4、海燕阅读理解及答案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着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愚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的,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1、“海燕”象征 ,作者从 、 、 三方面描写海燕,突出了海燕的 。

2、从文中找出描写“海鸥”、“海鸭”、“企鹅”丑态的词语,并说出他们分别象征了什么?

3、作者写“海鸥”、“海鸭”、“企鹅”的作用是: 。

4、作者在写海燕高傲的飞翔之前还写了大海、狂风、乌云,其作用是:

回答:

1、“海燕”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2、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吓坏、胆怯、躲藏。。海鸥、海鸭、企鹅: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

3、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吓坏、胆怯、躲藏。

4、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

5、溜索阅读理解及答案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解析】作用题,但角度单一,难度较小。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我”,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这是反衬。在答题是注意不要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面。

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答案】(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解析】鉴赏人物形象题。这一题型也是平时训练重点,只需找出和人物相关的内容,再根据内容概括形象的特点即可。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案】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人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解析】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深刻意蕴:①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②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④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6、卖油翁阅读理解及答案

卖油翁阅读理解及答案: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2分)

①睨之,久而不去

②以钱覆其口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吾射不亦精乎?

②康肃笑而遣之。

3、文中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指出来。(4分)

4、《卖油翁》的作者是 朝的 。(2分)

5、解释加点字词 (2分)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 ②但微颔之( )

6、翻译句子 (2分)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7、本文通过陈尧咨善射、卖油翁酌油入葫芦告诉我们 的道理。(2分)

8、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射:尝射于家圃 吾射不亦精乎 B.以:以钱覆其 徐以勺酌油沥之

C.去:久而不去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D.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1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有卖油释担而立(放下) B.公亦以此自矜(夸耀)

C.康肃笑而遣之(派遣) D.尔安敢轻吾射(轻视)

13、从文章可以看出,陈康肃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

答: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上面文段中两个画线的句子。(4分)

参考答案:

1、①斜着眼看。 ②盖。

2、①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精湛吗?

②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3、提示: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了解了卖油翁启发的谦和。卖油翁不因有长处而骄傲自满。

4、宋 欧阳修

5、放 点头

6、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看轻我射箭(的本领)!

7、熟能生巧

8、B

9、C

10、陈康肃是一个骄傲自大,但又知错就改的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

11、翻译(略)

7、桂花阅读理解及答案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桂花虽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却秉性温雅柔和。她又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犹如一位隐居的君子,赢得了世人的敬佩。

B.“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李清照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可见她对梅花和菊花的厌弃。

C.李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先贤屈原,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D.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

1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思想感情?

答案:

10. B

11.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理解与赏析:词句“梅定妒,菊应羞,画等。

8、采薇阅读理解及答案

1、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2、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3、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4、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5、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9、燕子阅读理解及答案

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两件事,请你各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2.本文以“燕子”为题,但第一件事与燕子没有关系。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3.当“父亲”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你认为“父亲”“可惜”什么?

4.文中划线的一段文字连用了四个问句,你认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作者通过这两件事悟出了哪些道理?

6.联系作者生平,说说作者为什么“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

7.文中说:“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请你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作者的口吻写一段话,表达那种“朦胧的欢喜”和“朦胧的悲伤”。

答案:

1.①“父亲”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 ②“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

2.第一件事与第二件事性质相同,都属于“美丽的错误”;作者由第一件事自然地引出了第二件事。

3.可惜那首歌唱的不是自己的家乡,可惜自己感动了这么多年竟然是听错了。

4.表现了作者突然发现“燕子”的惊喜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5.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6.作者从小就远离故乡,“燕子”早已成为故乡的一种象征,寄托着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所以作者无论如何也舍不得自己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

7.示例:燕子啊,你可是从我遥远的故乡飞到了我的身旁?你的声声呢喃,可是故乡人托你带给我的问候?燕子啊,你可以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什么时候我能够像你一样自由地飞回自己的家乡?

10、火烧云阅读理解及答案

《火烧云》阅读理解及答案:

1.火烧云颜色发生变化的词语,表现了火烧云什么特点?

课文写了火烧云“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颜色的变化,表现了火烧云色彩绚丽、变化极快的特点。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是什么样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葡萄灰:像(葡萄)一样的灰色;梨黄:像(梨)一样的黄色;茄子紫:像(茄子)一样的紫色。

好处:联系生活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火烧云的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

火烧云的形状由“跪着的马”到“凶猛的狗”到“威武的狮子”到什么都不像。表现了火烧云瞬息万变的特点。

4.“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结句嘎然而止,余音萦绕,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给读者意犹未尽的感觉,更表现出火烧云变化多而快的特点。

5.展开想象:想一想火烧云还会变成什么?模仿课文写一段。

天空中的火烧云变化真快啊!就在这时,天空中又来了一个小人偶,它长着金黄色的长头发,扎着长长的小辫子,穿着红红的短裙子。她手拿着一朵小花在天空中跑来跑云,过了两三秒钟,小人偶的裙子变黄了,长头发变黄了,长头发变短了,手里拿着的小花也不见了。观看的人们正在寻找小人偶的小花,小人偶又不见了。

11、天窗阅读理解及答案

1.本文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

答:①母亲陪我看星月;②为我扇扇子;③给我猜谜语,讲故事;④为我缝衣服。

2.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1)赏析下面句子。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答: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声的美妙和我听雨的沉醉。或:运用叠词,使文句形象且有音韵美。

(2)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答:童年的生活经历可能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或:童年的生活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  3.谈谈本文以“天窗”为题的作用。

答:以天窗为题,交待写作对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天窗既指老屋的天窗,也指心灵的天窗,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D )

A.老屋的那一方小小的天窗伴随着母亲的身影,让“我”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B.第②节选取蝉的鸣唱、蛙声的欢快和星月的柔美,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夏夜图。

C.第③节“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中,“滑”字既写出风的轻柔,又表现母爱的温馨。

D.文章情景交融,通过雨景和月景的对比描写,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感伤。

12、梅花魂阅读理解及答案

梅花魂阅读理解及答案:

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屡屡幽芳,总使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颇负盛名.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青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的吁出一口气,说:“莺儿,你小呢,不懂!”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别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骂:“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有一天,妈妈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唐山去!”

“干吗要回去呢?”

“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

哦!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就是那拥有长江、黄河、万里长城的国土吗?我欢呼起来,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

可是,我马上想起外祖父,我亲爱的外祖父,问妈妈:“外公走吗?”

“外公年纪太大了……”

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

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的哭起来了……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美,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他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地愈精神,愈秀气。他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国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赤道吹来的风缭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1、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写梅花的特点品格的句子。在模仿这句话写一句话。

2、从上面这段话中,我们知道外祖父送墨梅图给作者的目的是:( )。

3、作者以( )为题目,表现了海外游子( ) 。

4、片段中谈到具有梅花品格的人十分可贵,请写出2个以上这样的人。

5、“露从今夜白,( )”那些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请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

三则成语来形容他们的思乡之情。

答案:

1、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2、外祖父希望她成为有骨气的中国人。

3、《梅花魂》 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4、苏武、朱自清、文天祥、刘胡兰、屈原……

5、月是故乡明 归心似箭、日思夜想、魂牵梦绕、朝思暮想……

13、曹刿论战阅读理解及答案

问题:

(1)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请分别说出上文曹刿靠什么赢得战争、本文中他靠什么为鲁国赢得尊严。

(3)文中曹刿的行为,很容易使我们想到古代的另外一些谋士或大臣在维护国家尊严的过程中不辱使命的例子,请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1. (1)共坐一辆战车

(2) 于是、就

(3) 已经

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衰落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已经完全没有了。

3.反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的时机是:辙乱旗靡之时。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