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中美在可再生能源各具优势,只要优势互补,就会事半功倍

7月22日消息,近日第三届2023中美气候金融二轨对话举行,对话意在推动中美两国专业人士、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坦诚且有建设性的交流,以达成一份关于中美两国气候金融合作框架和机制的共识文件。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也是中美重要合作领域。本次对话将深入探讨中美两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政策举措、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贸易与碳市场、第三方国家绿色发展、COP28气候资金问题及中美两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领域和模式等相关议题。

会谈现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刘燕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赵华林、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等进行了建设性发言。

在第三方气候合作问题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谈到,在当前复杂的政治和地缘关系环境下,中美对话显得弥足珍贵。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国情不同,但具备在第三方合作的条件。中美两国均在推动能源转型方面做出了很多很多努力,中美两国既是排放大国,同时也是全球两个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中美的合作对推动全球能源转型至关重要。

刘燕华表示,中美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各具优势,只要优势互补,则会带来事半功倍。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统计,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已经占到了全球的31.9%,根据IEA2023年的报告显示,中国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占了全球的85%以上,中国在太阳能光伏方面有强劲的制造能力。美国在可再生能源的进步方面也很可观,美国能源署的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在总发电中占比达到了22%,核能占了18%,美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如果中美把各自的优势在第三方开展合作,那么效率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赵华林就气候金融问题提出,要完善环境和气候治理体系建设。一是要推动部门的协同,确保明确的目标,导向清晰的环境政策,并长期贯彻下去。二是要确保政策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各部门之间协同实现环境治理的效果。三是要强化区域的协同,环境和气候治理往往是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问题,需要区域间协同配合,共同完成治理。四是信息协同,数字化进程快速发展,推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领域加强数据收集整理和融合。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谈到,应对气候变化是中美共识,是重点和优先合作领域,中国也作出了“双碳”的庄严承诺,实现这个目标是坚定不移的,但是它的节奏、力度、路径、方式,需要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做相应选择。

王一鸣表示,中国需要把握好经济增长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平衡,需要合理解决在“双碳”工作中市场与行政手段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碳市场的市场激励作用。其次,中国需要加大加大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研发,加强碳减排科技创新。

中电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志轩谈到,随着中国全国碳市场上线即将满两年,碳排放配额额度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是45亿吨,成为全球碳排放量覆盖最大的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设计之初是为了高碳行业提供低成本减碳机制,除了发电行业以外,钢铁、建材等部门进入碳市场的工作也在全面持续的开展,碳市场的扩维势在必行。当下,全国碳市场碳价目前处于40-60元/吨的水平,总体反映了中国当前的降碳要求和降碳成本现实。中国电力市场与碳市场在设计之初并不是统筹设计的,这与电力市场化改革、新能源发展政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并不是在一个时间段出现有关。因此,根据新的发展形势,根据市场机制协调解决各方面的问题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中诚信集团CEO、中国证监会中证金融研究院原副院长马险峰谈到,今年以来,极端天气变多,对于极端天气,我们不得不警惕,气候变化迫在眉睫。国家间加强气候信息披露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是发展气候金融作为主要的基础规则制度。中国在气候信息披露和规则进展方面较快。在这些制度政策的推动下,中国上市公司ESG披露、气候信息披露的披露面不断扩展。此外,加强气候信息披露需要全球各国,特别是中美两国携手共同推进。今年6月份IFRSs相关规则的出台,共同有区别气候信息披露的要求,可能成为未来各国制定气候信息披露规定或者规则的重要基础。加强气候信息披露非常重要,但可能也是一朝一夕很难完成的,需要全球各国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对谈最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谈到,中美健康发展不仅是对两国有利,而且也对整个全球社区有利。“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科学的转型过程,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深度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和企业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我们需要建立健全减污降碳,统筹融合的战略规划,政策和行动。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