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一等奖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1、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指导
本节课考点对应能力:论述文的分析综合能力
考点分布: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做论述类文章阅读的三个意识
一、文体意识——把握论述文的文体特点
1、论证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叫“引论、本论、结论”)其结构可以是总分式结构和破立式结构(破是驳斥对方观点,立是摆明自己的观点)。
3、本论部分逻辑结构:并列、递进、对照
二、文本意识——把握答案来自文中的原则
1、考纲对论述文的能力要求是基本阅读,不需鉴赏,所以一般答案都能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2、做题时可采用“逐段阅读梳理法”,一画观点,二标材料,三圈出线索词和关键词…………
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为了帮助考生认真进行备考复习,整理了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希望大家的语文成绩可以有所提升。
一、必备知识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1)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2)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1)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
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2)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3)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4)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5)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1)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 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比喻–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2)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3)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4)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
(1)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2)类型: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
5.驳论文的阅读
(1)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论据?(3)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二、常见考点
(一)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二)议论文的论据考点
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三)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
(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
(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
(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1.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2.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3.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
① 概念使用准确;
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
(1)解释词语的含义;
(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六)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
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
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七)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八)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指津
论述类文本,即主要使用议论表达方式的文本,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难点在哪里?我们经过对目前高考相关试题的研究,发现其至少有四大重难点。例说如下:
一、读语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论述类文本中,以果求因,以因推果,是常见思维模式,含有因果关系的语句比较密集。
【文本摘录】①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②所以到了晋朝,真书(又叫作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形。③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④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长久,真书至今仍在使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⑤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⑥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选自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第2题A项: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第3题A项: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这个句段共有六句话,其中第①④句都是因果关系句,虽然第①句没有关联词语,但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和“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的因果关系显明。第④句是一个前果后因的判断句。由此可以判断第3题A项是正确理解了文意。而第①句和第②句又构成因果关系。由此可以判断第2题A项是正确理解了文意。因果关系读明白,选项正误就容易判断。
二、读“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本中有一些概念(这样说是为了方便,其所指范围有时较宽),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需要我们借助语言辨明。
【文本摘录】(1)“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2)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3)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作“书法”。
上述三处都是节录自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论述类文本,它们都是在介绍概念,或讲其内涵,或讲其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如第(1)处“书”实质上是“文字符号”、“造字方法”和“书法艺术”等三个概念共有的语言形式。第(2)处的“草书”是个核心概念,借助此处语言,我们可以知道“草书”的外延,知道它与“真书”“行书”的关系,也知道它与“真书”“章草”的关系,还知道它与“汉隶”“章草”的不同。通过第(3)处,我们知道了“书法”这个概念的演变以及与“法书”之间的演变关系。
【选项】1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选项】2B.真书写得萦连就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选项】2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这三个选项也节录自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它们分别与上述第(1)(2)(3)处对应,着意考查考生对文中概念的把握。有了正确的把握,不难判断1A是正确的;2B是错误的,因为“用汉隶笔法写章草”错,应为“用真书笔法写章草”;2D也是正确的。
以上所说,都是我们常说到的概念;而我们本文所说的“概念”比较宽泛,如上述第(2)处的“写得萦连”,我们也称其为“概念”,这个特殊的“概念”在这个语境中和“写得快一点”这一概念意义相同。这也是我们阅读时要特别搞清楚的。因为有些选项会着意考查特殊语境造成的同义“概念”现象。
【文本摘录】“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很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选项】1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这个选项基本是对原文的抄录,只是在摘抄时,将“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变成“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其实际就是要求考生判断“书的要求”和“艺术的要求”之间的同义关系。
三、读被扩展与扩展的关系
从语流关系来说,论述类文本中前后语句之间存在着扩展与被扩展的关系。被扩展句有时在前,有时在后。阅读时,我们要抓住这样的语流片段,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列语流片段。
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选项】2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选项】3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上述文段节录自2009年高考全国课标卷论述类文本,“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意即当代流行歌曲所写的题材和抒发的情感,唐诗都已经写过了)是被扩展句,其后是举例扩展,关系明晰。扩展部分,既是对被扩展部分的例证,也是对被扩展句语意的丰富。扩展部分的意义大于被扩展部分,若概括,可以这样概括,即“当代流行歌曲写唐诗写过的题材和情感,并不比唐诗逊色”。这样理解,就不难做出2D错误而2C正确的判断。
四、读指代与被指代的关系
为了让语言简明连贯,少不了使用代词。而阅读时,就要能随机明晰代词所指的具体内涵。有时,代词指代的对象明确,容易判断。如上述“对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句中的“之”指代的应是“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但有时其指代的,我们虽知道是指代前文,但是具体明示之尚需谨慎。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选自2009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这个句段中有个代词性词组,即“这个意义”。它到底指代什么呢?要说明就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上文,仔细推敲概括,应为“再好的流行也是有时限的”。倘若阅读,对此能随机确认,那么见到由它导引出的选项(2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就很容易判断选项错误,其错误原因可以认定为对“这个意义”的曲解(误以为是“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
当然,这些要素的阅读,更多情况下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往往要同时进行。这在前后的例话中已经得到印证,不再赘述。
以上就是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全部内容,一轮复习时间一般在本年9月至次年3月,一轮复习对高考至关重要,希望上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3、高中语文社科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一、考点阐释
1、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所以阅读此类文本要主要把把握住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论点、论证、论据和文章的结构。
2、本考点为必考内容,分值一般为9分,考查题型分为两种,一是客观题,二是主观题,湖南卷2012年高考二个客观题,一个主观题。
3、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
4、考纲说明
(1)理解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教学安排4教时
三。教学方法例题引路、探究规律、练习巩固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理解(客观题型为主)
教学目的:正确理解重耍概念的含义;正确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教学重点难点:熟练掌握设误类型并迅速正确答题。
教学过程:
一。真题体验
见“听课手册”第96页。
二、探究规律
高考对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实在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迷惑性,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拢点设置在以下九大对应关系上。
1.部分与整体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
[对位信息]溴甲烷,又称溴代甲烷或甲基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试题】(四川卷第5题)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剖析:根据原文,溴甲烷“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而A项却将其表述成了“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这就犯了将“部分”表述为“整体”的错误。
【有效阅读信息】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试题】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08山东卷8题)
C.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明确:原文是“普遍”,选项是“全部”。
设题常涉及的重要词语:
与程度范围相关:一些、某些、凡是、几乎、全部、大多、所有、一切、到……为止、除……之外等。
2.已然与未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对位信息]医学研究委员会遗传学分部的布朗博士说:“表面看人类和老鼠显然没什么可比性,但其实它们像我们一样常常生病,而且显示出同样的症状。”在一个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类似的计划之下,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
【试题】(福建卷第3题)下列对“欧盟已经认识到老鼠遗传研究之中的无穷潜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老鼠遗传研究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因的序列。
剖析:根据原文,“构成老鼠基因组的两万种基因都已经排出序列”,而c项却将其表述成了“将排出构成老鼠基因组两万种基因的序列”,这就犯了将“已然”误作为“未然”的错误。
3.或然与必然
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或然”,即“有可能而不一定发生”;另一种是“必然”,即“事理上必定发生”。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常将“或然”的趋势表述成“必然”的趋势。
【有效阅读信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险。
【试题】下列关于我国“煤变石油”工程实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四川卷5题)
A.我国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石油能源供给出现危机。
明确:原文是“潜在危险”,选项是“出现危机”。
[对位信息]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件。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恶果。
【试题】(广东卷第7题)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
剖析:根据原文,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从而可能因社会经济无序而导致商品的绝对过剩。这里说的是“可能”,但A项的推论却把这种“可能”说成是“必然”,因而导致了推断的错误。
设题常涉及的重要词语:
表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的词语:已经、正在、目前、将来、预计、如果、可能、或许、一定、必然等。
4.原因与结果
命题者设计选项…………
4、论述类文本复习策略
今天正式开始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本题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占16分。我给学生提出的目标是:必须得满分。
首先,我带领学生解读了高考大纲。高考大纲能力层次要求有两个:B和C。B理解。所谓的“理解”,从解释学的意义上讲应该是“解释”,即讲明白意思,包括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理解。C分析和综合。分析的内容是文章的结构、思路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综合的内容是提取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然后我将考点归纳为七个方面:1、概念辨析;2、句意理解;3、结构分析;4、信息筛选;5、内容概括;6、观点把握;7、想象推断。学生对这些东西显然是不太感冒的,但是我觉得有必要从理论和大纲角度让学生心里有个数。
接下来我提出了一轮复习的四个要求:1、不要求学生每句话都能读懂,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即可。2、读这类文章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论点”,也就是作者的观点。一是“论证”,也就是文章的脉络结构。3、阅读5篇高难度的学术论文性质的文章。4、训练15篇论述类文章,每做一篇都要进行打分。特别是第三点,我觉得很有必要。论述类文本大多是学术论文,如果学生经过一番刻苦努力,能够阅读5000字的学术论文,并且能够读懂,能够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和主要观点,那么他再回头阅读高考试卷中的这些文章,一定会觉得太简单太小儿科了。所以我坚持让学生进行一番高难度的思维训练,从根本上提高阅读的能力。
那如何阅读这类文章呢?我又提出了四个注意事项:1、注意开头和结尾。2、勾画法。勾画出每段的第一句话。3、关键句。(转折句,因果句,解说句,递进句,总结句,过渡句。)4、直接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我认为,我觉得,我以为,在我看来等)基本方法就是勾画法,即边读边勾画出重要句子,答题的时候就有着落了。
我讲的第一种类型题是重要概念理解,重要概念指的是文中能够体现作者态度、观点、感情倾向,反应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旨的词语。一般来说,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可从三方面进行:1、文中直接解释该概念的句子或词语。2、从具体的例子中把握概念的内涵。3、从对立概念中把握概念的意思。这类题经常考到,这几年几乎不间断,所以要引起重视。
第二种类型题就是提取信息题。这类题我提出了六个建议:1、回应原文,锁定位置,仔细比对。2、排除法很有用。3、“绝对性”选项一般是错的。4、注意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颠倒,主客关系颠倒。)5、偷换概念、删去成分。6、“同等替换”原理。考查的题型主要是多项选择,这类题只要回应原文仔细辨别,一定可以做对。
第三种类型是概括文章内容。这道题不能仅仅着眼于最后一段,要从全篇入手,筛选信息,整合答案。我先打出了一个学生的高考答案,让学生来当评卷老师,借以增加对答题规范的认识和理解。我有三个建议:1、找到答案的范围和区域。(从全篇入手还是从某一段入手。)2、不鼓励照抄原文,但是一定要学会引用文中的词组或句子来回答。3、注意答题规范。(小阅读都是按点给分,一定要分点回答,标清序号。)
第四种是分析类题目,即根据文章的理论或概念辨析文章之外的事例。这种题现在考的也比较多。这类题要明白两个点:第一是要明白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二是要读懂选项中的事例。
这四种类型题我并没有空讲,而是通过2010年高考题钱谷融先生的《不可无“我”》,让学生用勾画法阅读文章,然后来研究题目。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题目的16分都是可以轻轻松松拿到的。希望学生在一轮复习中取得进步。
5、高考类文本阅读知识复习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对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阅读的要求
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3.洞悉实用类人物传记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4.掌握解答实用类人物传记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教学重难点
实用类人物传记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讲练结合、注重规律归纳
教学过程
(一)传记的种类:1、自传:自述生平的文章。可以是生平事迹的实录,也可以具有一定文学性而不同于自传的小说。2、评传: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思想、生活和贡献的文章,所写对象大多是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其他著名人物。3、回忆录:
(二)传记的特点:1、真实性。文学性传记也要达到艺术真实。(史学性和文学性两种,前者强调事实真实可靠;;后者强调在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是真实的基础上可有一些想象和细节虚构。)2、概括性。(人物及人物事迹要有选择)3、通俗性。
(三)考点解读:
1、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
2、在阅读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与判断;
3、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
4、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能分辨所陈述的客观事实与作者个人所持见解、观点之间的区别及联系;
5、理解传记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分析和评价;
6、通过具体分析和深入思考,能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7、对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能正确认识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各种关系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8、对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以及作者所持的态度作出自己的评论;
9、能够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从正反两个方面接受有益的启示,形成自我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四)题型分析: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主人公的?2、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特征?3、理解句子的含意。4、请问你怎样评价主人公?5、文章写作上有何特点?效果如何?
(五)备考策略:
(1)了解传记的有关知识,体会传记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
(2)要抓住文章的叙事和描写中所充分展现出来的人物的个性。对文章中写得生动传神的片断,要反复地诵读、深入体会,把握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对一些时间性比较强的人物传记,可以采取列表格的形式,来达到条理明晰的效果。
(3)把握传记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的艺术特色。可以从事件的叙述、人物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加以分析、比较、概括,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通过阅读掌握传记写作中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体会传记褒贬鲜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色,吸收有用的表达方式。
(4)探究性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如:这篇文章在写法、语言、形象方面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某个人物?对文中的哪些观点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不同人物、文本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何评价?
(六)疑难突破: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要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
1、要对人物事迹进行概括;2、分析人物精神形成的原因;3、自己受人物怎样的`启迪;4、对人生的看法的个性化解读;5、人物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关系等。
(七)方法点拨:
1、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2、赏析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性格、精神、思想;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手段;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阐述从文学形象中得到的启迪。
(八)专项练习:
篇目一:《罗曼·罗兰》节选
1.请从精神和作品方面对罗曼?罗兰作出精要的概括。(4分)
2.根据作者的表述,请你对《约翰?克里斯朵夫》做出评价。(6分)
3.请结合文中划线的句子,谈一下你对阅读意义的理解。(2分)
篇目二:《传奇女子——林徽因》
4.本文在表达方式或选材上有何特点?请选择一个方面加以简析。
5.作者说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6.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的具体表现。
6、《文学类文本阅读》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及重点:掌握散文阅读的常规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探究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练评结合。
(一)手法类题目:
1.两学生上黑板做11题,另两学生上黑板做13题(2)。
2.师生共同评分。
3.小结:
(1)审清题干要求:表达技巧、表现特色;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等。
表达技巧表现特色:大概念,答题要求高,考虑问题要细,要一一摸排。
修辞手法:比拟排夸
表现手法:对比反衬象征等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描写手法(角度):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3)一般模式:手法+内容+效果
(二)作用类题目:
1.两学生上黑板做12题,另两学生上黑板做13题(1)。
2.师生共同评分。
3.小结:
(1)审清题干要求:作用或表达效果;内容上;结构上。
(2)结构上:
开头:引起下文,总领全文,与下文某处呼应等
中间:承上启下(要陈述具体内容)
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与前文某处照应等
(3)内容上:
先陈述具体内容,与什么什么形成对比,衬托(反衬)了什么什么,烘托渲染了什么什么,为什么什么铺垫蓄势,引发或深化什么什么,充实或丰富了什么什么等。
(4)本文线索:由物及人
(5)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三)探究类题目:两学生上黑板做14题,师生共同评分。
侧重于探究主旨的考查。
一般方法:分段分层,概括段意层意;划出议论抒情句进行推敲;由表及里、由物到人、由形象到抽象思考等。
本文的做法:
1.找“生命”的载体或者说表现生命的具体形象:落叶和宝宝。
2.划出写落叶和宝宝的语句进行分析。
3.分析:
(1)落叶飞舞、凋零:生命消失的忧伤
(2)落叶萌芽到凋零的飞快:生命短暂的遗憾
(3)落叶飞舞的恢弘壮观:生命博大的惊叹(敬畏)
(4)宝宝欢快活泼:生命美好的喜悦和礼赞
(2)合理分类,理清概念:
(5)程韵:光阴流转、生生不息生长规律的坦然(达观)
闲笔不闲
三、总结。
附录:
金色的飘落
毛时安
①初冬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了整整一夜。早上,起风了。我和妻子一起推着童车,带着快满周岁的外孙去街上散步。
②没想到,一夜的冬雨,竟像最伟大的艺术家,以大地为画板创作了一幅夺人心魄的作品。铺天盖地金黄的落叶,在晨曦湿漉漉的微光中,层层叠叠,一直扑到了长街的尽头,铺到了很远很远高楼和大地交界的地方。这是银杏树的’落叶,它不像白杨梧桐香樟的落叶,踩上去没有落叶枯萎沙沙的碎裂声。它很厚实,还带着刚离开树干母体的生命汁液。童车推过去,就像踱步在一片委婉抒情的黄地毯上。落叶的黄同样的耀眼夺目,感人肺腑,但它的金黄,不是梵高笔下向日葵燃烧得令你疯狂的金黄,而是一种比白重一些的淡金、淡黄。有种若有似无,丝丝缕缕,沁入你心灵,让你的灵魂为之轻轻颤动的情调。宝宝睁大了新生儿才有的雪山海子般清澈明亮的眸子,眸子里也倒映着诗一般的金黄。
③宝宝来到这世界不久。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天光下有这么多树叶在眼前这么灵动而壮观地飞扬过舞蹈过。他没法理解落叶的意义,但出于本能,他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能听懂自然、生命和季节的语言。两只鼓鼓囊囊的小手像枝桠伸向蓝天,不断地比划着挥舞着。小嘴不停地“吼吼”地叫着,……这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给新生儿的无言的童话。
④还依稀记得,初春我们搬来不久,嫩嫩的新绿在和煦的春风和清脆的鸟鸣声中,与晨雾一起欢欣地爬上枝头的动人情景。一片片染着新生嫩绿的银杏叶儿,沿着细细的枝条争先恐后地向天空涌去,把青春的梦想涂满湛蓝湛蓝的天空。还清晰记得,盛夏银杏叶儿浓得化也化不开的深绿,一路高歌,沉甸甸地压满整条大街。每到入夜时分,它们伴着温馨的街灯和漂浮着咖啡茶香的气息,彼此依偎,彼此摩挲。在月色星光下,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倾诉着夏日浪漫的情怀。没想到时间这么快地就让它们走完了一次生命的轮回。更让我惊愕的是,这生命的凋零竟会充满着如此恢宏壮观的诗意。
⑤风,时大时小。就在金黄落叶纷飞的瞬间,我闻到了不远处传来的熟悉的黄浦江的气息,听到了它粗狂而亲切的涛声。在这冬日生命凋零的博大中,杜工部苍凉浑茫的吟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穿越时空向我涌来。想到不久一场冬天的白雪将会彻底埋葬这一声声金色的叹息,一次次金色的飞舞和凋零,一阵忧伤袭上心来。
⑥不懂事的宝宝似乎并不认同我对生命的忧伤。他蹙着小鼻子,一只眼眯缝着,一只眼圆瞪着,作着让你忍不住要笑出来的鬼脸。两只小手各握着一片妻子递给他的银杏落叶。落叶就像两把精致的泥金折扇,熠熠闪亮。他不停地扇着晃着。一路上,就像两只快乐金蝴蝶在飞翔。似乎在和空中飘洒的落叶比试着什么。小苹果般红扑扑的脸蛋上,写满了兴奋。
⑦这时,不知谁家窗口飘来婉转的程韵: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新。挨过了眼前的残冬,再过二三个月,满眼的新绿重新会像放学的孩子涌出校门那样,争先恐后跃上蓝天。到那时,我们的宝宝也两岁多了,会满街蹒跚地走路了。
⑧我和妻子推着宝宝,相视一笑,一路穿过随风飘下的落叶,还有孩子手中两只快乐的金蝴蝶……
11.第②段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的?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明确:本节从视觉、听觉、触角(或“内心感受”)多方面来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2分)这样描写,突出了落叶飞舞的灵动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抒写对生命的感悟做铺垫。(2分)(4个角度答出其中的2个即可,3个目的答出其中的2个即可)
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外孙“宝宝”,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明确:(1)结构上:宝宝是作者感悟生命的重要依托,描写宝宝的言行,显示出全文由落叶及生命(由物及人)的行文思路;(2分)
(2)内容上:描写宝宝欢快的舞动和兴奋的表情,既衬托了金色飘落的美丽,表现了新生儿的活力和朝气,引发并深化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2分)
13.按照下面的要求,赏析本文的表现特色。(6分)
(1)第④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明确:(3分)运用了插叙的方法,(1分)虚实结合,将眼前落叶凋零的场对春夏时节银杏叶生长的动人情景的回忆交织起来,突出了生命轮回的短促,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丰富了文章的主题)。(2分)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3分)
明确:(3分)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通过“争先恐后”“涌”“青春的梦想”“涂满”等词语,赋予初春银杏叶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嫩绿的银杏叶在和煦的春风中的蓬勃生机。(2分)
14.请联系全文,探究文中蕴含了作者对“生命”的哪几层感悟。(6分)
明确:(1)从金色落叶的飞舞和凋零中,感悟出对生命消失的忧伤。
(2)从树叶由萌芽到凋零时间的飞快,感悟出对生命短暂的遗憾。
(3)从落叶飞舞的恢宏壮观的景象中,感悟出对生命博大的惊叹(敬畏)。
(4)从宝宝欢快活泼和银杏叶春夏蓬勃生机中,感悟出对生命美好的喜悦和礼赞。
( 5)从“程韵”(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新)中,感悟出对光阴流转,生生不息生长规律的坦然(达观)。(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6分)
7、《文学类文本阅读》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及重点:掌握散文阅读的常规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探究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练评结合。
(一)手法类题目:
1.两学生上黑板做11题,另两学生上黑板做13题(2)。
2.师生共同评分。
3.小结:
(1)审清题干要求:表达技巧、表现特色;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等。
表达技巧表现特色:大概念,答题要求高,考虑问题要细,要一一摸排。
修辞手法:比拟排夸
表现手法:对比反衬象征等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描写手法(角度):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3)一般模式:手法+内容+效果
(二)作用类题目:
1.两学生上黑板做12题,另两学生上黑板做13题(1)。
2.师生共同评分。
3.小结:
(1)审清题干要求:作用或表达效果;内容上;结构上。
(2)结构上:
开头:引起下文,总领全文,与下文某处呼应等
中间:承上启下(要陈述具体内容)
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与前文某处照应等
(3)内容上:
先陈述具体内容,与什么什么形成对比,衬托(反衬)了什么什么,烘托渲染了什么什么,为什么什么铺垫蓄势,引发或深化什么什么,充实或丰富了什么什么等。
(4)本文线索:由物及人
(5)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三)探究类题目:两学生上黑板做14题,师生共同评分。
侧重于探究主旨的考查。
一般方法:分段分层,概括段意层意;划出议论抒情句进行推敲;由表及里、由物到人、由形象到抽象思考等。
本文的做法:
1.找“生命”的载体或者说表现生命的具体形象:落叶和宝宝。
2.划出写落叶和宝宝的语句进行分析。
3.分析:
(1)落叶飞舞、凋零:生命消失的忧伤
(2)落叶萌芽到凋零的飞快:生命短暂的遗憾
(3)落叶飞舞的恢弘壮观:生命博大的惊叹(敬畏)
(4)宝宝欢快活泼:生命美好的喜悦和礼赞
(2)合理分类,理清概念:
(5)程韵:光阴流转、生生不息生长规律的坦然(达观)
闲笔不闲
三、总结。
附录:
金色的飘落
毛时安
①初冬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了整整一夜。早上,起风了。我和妻子一起推着童车,带着快满周岁的外孙去街上散步。
②没想到,一夜的冬雨,竟像最伟大的艺术家,以大地为画板创作了一幅夺人心魄的作品。铺天盖地金黄的落叶,在晨曦湿漉漉的微光中,层层叠叠,一直扑到了长街的尽头,铺到了很远很远高楼和大地交界的地方。这是银杏树的’落叶,它不像白杨梧桐香樟的落叶,踩上去没有落叶枯萎沙沙的碎裂声。它很厚实,还带着刚离开树干母体的生命汁液。童车推过去,就像踱步在一片委婉抒情的黄地毯上。落叶的黄同样的耀眼夺目,感人肺腑,但它的金黄,不是梵高笔下向日葵燃烧得令你疯狂的金黄,而是一种比白重一些的淡金、淡黄。有种若有似无,丝丝缕缕,沁入你心灵,让你的灵魂为之轻轻颤动的情调。宝宝睁大了新生儿才有的雪山海子般清澈明亮的眸子,眸子里也倒映着诗一般的金黄。
③宝宝来到这世界不久。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天光下有这么多树叶在眼前这么灵动而壮观地飞扬过舞蹈过。他没法理解落叶的意义,但出于本能,他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能听懂自然、生命和季节的语言。两只鼓鼓囊囊的小手像枝桠伸向蓝天,不断地比划着挥舞着。小嘴不停地“吼吼”地叫着,……这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给新生儿的无言的童话。
④还依稀记得,初春我们搬来不久,嫩嫩的新绿在和煦的春风和清脆的鸟鸣声中,与晨雾一起欢欣地爬上枝头的动人情景。一片片染着新生嫩绿的银杏叶儿,沿着细细的枝条争先恐后地向天空涌去,把青春的梦想涂满湛蓝湛蓝的天空。还清晰记得,盛夏银杏叶儿浓得化也化不开的深绿,一路高歌,沉甸甸地压满整条大街。每到入夜时分,它们伴着温馨的街灯和漂浮着咖啡茶香的气息,彼此依偎,彼此摩挲。在月色星光下,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倾诉着夏日浪漫的情怀。没想到时间这么快地就让它们走完了一次生命的轮回。更让我惊愕的是,这生命的凋零竟会充满着如此恢宏壮观的诗意。
⑤风,时大时小。就在金黄落叶纷飞的瞬间,我闻到了不远处传来的熟悉的黄浦江的气息,听到了它粗狂而亲切的涛声。在这冬日生命凋零的博大中,杜工部苍凉浑茫的吟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穿越时空向我涌来。想到不久一场冬天的白雪将会彻底埋葬这一声声金色的叹息,一次次金色的飞舞和凋零,一阵忧伤袭上心来。
⑥不懂事的宝宝似乎并不认同我对生命的忧伤。他蹙着小鼻子,一只眼眯缝着,一只眼圆瞪着,作着让你忍不住要笑出来的鬼脸。两只小手各握着一片妻子递给他的银杏落叶。落叶就像两把精致的泥金折扇,熠熠闪亮。他不停地扇着晃着。一路上,就像两只快乐金蝴蝶在飞翔。似乎在和空中飘洒的落叶比试着什么。小苹果般红扑扑的脸蛋上,写满了兴奋。
⑦这时,不知谁家窗口飘来婉转的程韵: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新。挨过了眼前的残冬,再过二三个月,满眼的新绿重新会像放学的孩子涌出校门那样,争先恐后跃上蓝天。到那时,我们的宝宝也两岁多了,会满街蹒跚地走路了。
⑧我和妻子推着宝宝,相视一笑,一路穿过随风飘下的落叶,还有孩子手中两只快乐的金蝴蝶……
11.第②段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的?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明确:本节从视觉、听觉、触角(或“内心感受”)多方面来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2分)这样描写,突出了落叶飞舞的灵动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抒写对生命的感悟做铺垫。(2分)(4个角度答出其中的2个即可,3个目的答出其中的2个即可)
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外孙“宝宝”,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明确:(1)结构上:宝宝是作者感悟生命的重要依托,描写宝宝的言行,显示出全文由落叶及生命(由物及人)的行文思路;(2分)
(2)内容上:描写宝宝欢快的舞动和兴奋的表情,既衬托了金色飘落的美丽,表现了新生儿的活力和朝气,引发并深化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2分)
13.按照下面的要求,赏析本文的表现特色。(6分)
(1)第④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明确:(3分)运用了插叙的方法,(1分)虚实结合,将眼前落叶凋零的场对春夏时节银杏叶生长的动人情景的回忆交织起来,突出了生命轮回的短促,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丰富了文章的主题)。(2分)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3分)
明确:(3分)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通过“争先恐后”“涌”“青春的梦想”“涂满”等词语,赋予初春银杏叶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嫩绿的银杏叶在和煦的春风中的蓬勃生机。(2分)
14.请联系全文,探究文中蕴含了作者对“生命”的哪几层感悟。(6分)
明确:(1)从金色落叶的飞舞和凋零中,感悟出对生命消失的忧伤。
(2)从树叶由萌芽到凋零时间的飞快,感悟出对生命短暂的遗憾。
(3)从落叶飞舞的恢宏壮观的景象中,感悟出对生命博大的惊叹(敬畏)。
(4)从宝宝欢快活泼和银杏叶春夏蓬勃生机中,感悟出对生命美好的喜悦和礼赞。
( 5)从“程韵”(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新)中,感悟出对光阴流转,生生不息生长规律的坦然(达观)。(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6分)
8、《文学类文本阅读》公开课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及重点:掌握散文阅读的常规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探究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练评结合。
(一)手法类题目:
1.两学生上黑板做11题,另两学生上黑板做13题(2)。
2.师生共同评分。
3.小结:
(1)审清题干要求:表达技巧、表现特色;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等。
表达技巧表现特色:大概念,答题要求高,考虑问题要细,要一一摸排。
修辞手法:比拟排夸
表现手法:对比反衬象征等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描写手法(角度):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3)一般模式:手法+内容+效果
(二)作用类题目:
1.两学生上黑板做12题,另两学生上黑板做13题(1)。
2.师生共同评分。
3.小结:
(1)审清题干要求:作用或表达效果;内容上;结构上。
(2)结构上:
开头:引起下文,总领全文,与下文某处呼应等
中间:承上启下(要陈述具体内容)
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与前文某处照应等
(3)内容上:
先陈述具体内容,与什么什么形成对比,衬托(反衬)了什么什么,烘托渲染了什么什么,为什么什么铺垫蓄势,引发或深化什么什么,充实或丰富了什么什么等。
(4)本文线索:由物及人
(5)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三)探究类题目:两学生上黑板做14题,师生共同评分。
侧重于探究主旨的考查。
一般方法:分段分层,概括段意层意;划出议论抒情句进行推敲;由表及里、由物到人、由形象到抽象思考等。
本文的做法:
1.找“生命”的载体或者说表现生命的具体形象:落叶和宝宝。
2.划出写落叶和宝宝的语句进行分析。
3.分析:
(1)落叶飞舞、凋零:生命消失的忧伤
(2)落叶萌芽到凋零的飞快:生命短暂的遗憾
(3)落叶飞舞的恢弘壮观:生命博大的惊叹(敬畏)
(4)宝宝欢快活泼:生命美好的喜悦和礼赞
(2)合理分类,理清概念:
(5)程韵:光阴流转、生生不息生长规律的坦然(达观)
闲笔不闲
三、总结。
附录:
金色的飘落
毛时安
①初冬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了整整一夜。早上,起风了。我和妻子一起推着童车,带着快满周岁的外孙去街上散步。
②没想到,一夜的冬雨,竟像最伟大的艺术家,以大地为画板创作了一幅夺人心魄的作品。铺天盖地金黄的落叶,在晨曦湿漉漉的微光中,层层叠叠,一直扑到了长街的尽头,铺到了很远很远高楼和大地交界的地方。这是银杏树的落叶,它不像白杨梧桐香樟的落叶,踩上去没有落叶枯萎沙沙的碎裂声。它很厚实,还带着刚离开树干母体的生命汁液。童车推过去,就像踱步在一片委婉抒情的黄地毯上。落叶的黄同样的耀眼夺目,感人肺腑,但它的金黄,不是梵高笔下向日葵燃烧得令你疯狂的金黄,而是一种比白重一些的淡金、淡黄。有种若有似无,丝丝缕缕,沁入你心灵,让你的灵魂为之轻轻颤动的情调。宝宝睁大了新生儿才有的雪山海子般清澈明亮的眸子,眸子里也倒映着诗一般的金黄。
③宝宝来到这世界不久。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天光下有这么多树叶在眼前这么灵动而壮观地飞扬过舞蹈过。他没法理解落叶的意义,但出于本能,他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能听懂自然、生命和季节的语言。两只鼓鼓囊囊的小手像枝桠伸向蓝天,不断地比划着挥舞着。小嘴不停地“吼吼”地叫着,……这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给新生儿的无言的童话。
④还依稀记得,初春我们搬来不久,嫩嫩的新绿在和煦的春风和清脆的鸟鸣声中,与晨雾一起欢欣地爬上枝头的动人情景。一片片染着新生嫩绿的银杏叶儿,沿着细细的枝条争先恐后地向天空涌去,把青春的`梦想涂满湛蓝湛蓝的天空。还清晰记得,盛夏银杏叶儿浓得化也化不开的深绿,一路高歌,沉甸甸地压满整条大街。每到入夜时分,它们伴着温馨的街灯和漂浮着咖啡茶香的气息,彼此依偎,彼此摩挲。在月色星光下,用我们听不懂的语言,倾诉着夏日浪漫的情怀。没想到时间这么快地就让它们走完了一次生命的轮回。更让我惊愕的是,这生命的凋零竟会充满着如此恢宏壮观的诗意。
⑤风,时大时小。就在金黄落叶纷飞的瞬间,我闻到了不远处传来的熟悉的黄浦江的气息,听到了它粗狂而亲切的涛声。在这冬日生命凋零的博大中,杜工部苍凉浑茫的吟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穿越时空向我涌来。想到不久一场冬天的白雪将会彻底埋葬这一声声金色的叹息,一次次金色的飞舞和凋零,一阵忧伤袭上心来。
⑥不懂事的宝宝似乎并不认同我对生命的忧伤。他蹙着小鼻子,一只眼眯缝着,一只眼圆瞪着,作着让你忍不住要笑出来的鬼脸。两只小手各握着一片妻子递给他的银杏落叶。落叶就像两把精致的泥金折扇,熠熠闪亮。他不停地扇着晃着。一路上,就像两只快乐金蝴蝶在飞翔。似乎在和空中飘洒的落叶比试着什么。小苹果般红扑扑的脸蛋上,写满了兴奋。
⑦这时,不知谁家窗口飘来婉转的程韵: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新。挨过了眼前的残冬,再过二三个月,满眼的新绿重新会像放学的孩子涌出校门那样,争先恐后跃上蓝天。到那时,我们的宝宝也两岁多了,会满街蹒跚地走路了。
⑧我和妻子推着宝宝,相视一笑,一路穿过随风飘下的落叶,还有孩子手中两只快乐的金蝴蝶……
11.第②段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的?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明确:本节从视觉、听觉、触角(或“内心感受”)多方面来描写银杏叶飘落的景象,(2分)这样描写,突出了落叶飞舞的灵动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抒写对生命的感悟做铺垫。(2分)(4个角度答出其中的2个即可,3个目的答出其中的2个即可)
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外孙“宝宝”,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明确:(1)结构上:宝宝是作者感悟生命的重要依托,描写宝宝的言行,显示出全文由落叶及生命(由物及人)的行文思路;(2分)
(2)内容上:描写宝宝欢快的舞动和兴奋的表情,既衬托了金色飘落的美丽,表现了新生儿的活力和朝气,引发并深化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2分)
13.按照下面的要求,赏析本文的表现特色。(6分)
(1)第④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明确:(3分)运用了插叙的方法,(1分)虚实结合,将眼前落叶凋零的场对春夏时节银杏叶生长的动人情景的回忆交织起来,突出了生命轮回的短促,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丰富了文章的主题)。(2分)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3分)
明确:(3分)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通过“争先恐后”“涌”“青春的梦想”“涂满”等词语,赋予初春银杏叶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嫩绿的银杏叶在和煦的春风中的蓬勃生机。(2分)
14.请联系全文,探究文中蕴含了作者对“生命”的哪几层感悟。(6分)
明确:(1)从金色落叶的飞舞和凋零中,感悟出对生命消失的忧伤。
(2)从树叶由萌芽到凋零时间的飞快,感悟出对生命短暂的遗憾。
(3)从落叶飞舞的恢宏壮观的景象中,感悟出对生命博大的惊叹(敬畏)。
(4)从宝宝欢快活泼和银杏叶春夏蓬勃生机中,感悟出对生命美好的喜悦和礼赞。
( 5)从“程韵”(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新)中,感悟出对光阴流转,生生不息生长规律的坦然(达观)。(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6分)
9、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复习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对实用类调查报告阅读的要求;
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3、洞悉实用类调查报告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4、掌握解答实用类人物访谈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教学重难点
实用类调查报告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讲练结合、注重规律归纳。
教学过程
(一)文体特点
1.调查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按调查报告的性质和内容,一般可以划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和专案调查报告三类。
2.一般来讲,调查报告的结构,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开头: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这样做,有利于作者展开和读者理解整个调查报告的内容。还可以在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写一个类似于消息的导语一样的文字,提示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先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
主体:调查报告中关于事的叙述和议论主要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地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在内容安排上,主要是采取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
①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这种纵式结构比较简单,适合表达线索单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它的特点是内容连接贯通,结构条理清楚。
②横式结构。可以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这种结构比较常见,它的特点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回答问题,论述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问题比较复杂,内容层次多的报告内容。写作时要注意安排好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清并列、从属、主次关系。
③对比结构。即把两个不同对象加以对比写。从自始至终的对比中让人们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结构安排上的对比是为了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对比,使读者在对比中肯定所是,否定所非。
主体部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结构,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以更好地表现主题。
结尾。可以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也可以是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可是归纳主题,强调意义;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结尾,全文由总到分,说完了事。结尾要简短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不可草率从事,也不可画蛇添足。
3.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1).材料真实。报告中所运用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确凿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能虚构,数字必须准确,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这是调查报告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
(2).对象典型。调查报告反映的对象多种多样:正确的、反面的、现实的、历史的、个人的、单位的等事实都可以作为被调查对象,写进调查报告。但不管从哪方面取材,都必须注意典型性。只有被反映的对象具有典型意义,调查报告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3).叙议结合。调查报告以介绍事实材料为主,运用叙述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交待清楚,但它不是运用文学具体描绘和形象刻画,是让读者具体了解经验成功之处或错误失误之处,所以要运用材料叙述来说明问题。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表明作者的主观见解,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往往要进行一些议论。但这种议论只能是“画龙点睛”的,要恰到好处、点到即止。
(4).针对性强。调查报告反映典型,具有面上的指导作用,因此它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它必须有针对性进行调查研究,对经验或教训作认真细致的分析总结,指导群众去弄清他们都关心的事情或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方法点拨:
1.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告的内容。
(1)迅速准确阅读文章第一段(开头部分),把握调查的对象、内容。
(2)阅读全文,了解清楚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注意事件的.细节。
(3)重点精读一些调查者总结收集的数据,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读解分析方法一样。
2.注意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调查报告是在叙述中把观点表达出来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我们要注意在阅读中把握好文章中的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
(1)运用一个或几个典型材料说明观点。我们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同时也要注意材料内部的相互逻辑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说明观点。
(2)运用对比的材料来突出观点。这种对比,可以今昔、新旧、正反和成败等的对比。通过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划清是非界线,突出观点。对比还可以是具体的事实,也可以是统计数字、百分比。
(3)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基本统计数字、百分比,都可以反映事物的面貌和实质,可以增强说服力。在运用统计数字说明观点时,要注意它的精确性,要实事求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运用时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力戒盲目堆砌数字,淹没观点。
调查报告可以先摆材料后提观点,也可以先提观点再用材料加以说明。有时虽不明显地提出观点,但可以从阐述中看出观点。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一定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的高度统一,以便更好地表现主题。
3.调查报告的鉴赏评价。
“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主要是调查者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尤其是对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高考考察一般会以正面的为主。调查报告的题材通常都是针对性极强的,与民生、社情、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文章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同“访谈阅读”)
4.如何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同“访谈阅读”)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调查对象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如果是事件调查,则更多应从时代精神的角度进行探究。
“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同“访谈阅读”)要注意的是,调查报告本身是一种极具科学性的文体,它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得出观点,调查的结果本身就极具科学性,一般不能轻易否定。
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应更多地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运用一些社会学的原理,关注民生、经济,有时可以从自身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实例分析。
(三)专题练习:
篇目一《大学生怎样离校》
1.本文中多次出现的“一屋不扫”一词,具体的内容是指什么?请你简要概括。
2.本文作者对大学生应该如何离校经过调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请分点列出。
3.本文就大学生离校时出现的一系列不文明的举动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调查,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有人认为,不管是谁,只要是做出不文明的事,就应该受到惩罚,大学毕业生破坏公物也不能不追究责任;也有人认为,大学生毕业生离校时的不文明现象存在多年,这说明我国的高校在管理上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作简要分析。120字左右。
篇目二:《知识与财富决定生活满意度与乐观度》
4.这份调查报告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调查的?是怎样整理、归纳调查所得到的材料的?
5.本文的开头部分为什么要详细说明样本抽查的形式与方法,在数据材料的运用上,本文有什么特点?请你结合文章,进行简要分析。
6.本文在文末得出了调查的结论:知识与财富决定生活满意与乐观度。有人认为这一结论是在对事实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并根据大量的数据分析而得出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也有人认为,对生活的满意与乐观度是一个社会综合问题,它应受到诸如经济情况,社会地位,人的心理心态,甚至是社会保障机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单从知识与财富入手不能说明问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分析。
10、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复习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对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阅读的要求
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3.洞悉实用类人物传记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4.掌握解答实用类人物传记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教学重难点
实用类人物传记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讲练结合、注重规律归纳
教学过程
(一)传记的种类:1、自传:自述生平的文章。可以是生平事迹的实录,也可以具有一定文学性而不同于自传的小说。2、评传: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思想、生活和贡献的文章,所写对象大多是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其他著名人物。3、回忆录:
(二)传记的特点:1、真实性。文学性传记也要达到艺术真实。(史学性和文学性两种,前者强调事实真实可靠;;后者强调在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是真实的基础上可有一些想象和细节虚构。)2、概括性。(人物及人物事迹要有选择)3、通俗性。
(三)考点解读:
1、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
2、在阅读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与判断;
3、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
4、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能分辨所陈述的客观事实与作者个人所持见解、观点之间的区别及联系;
5、理解传记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分析和评价;
6、通过具体分析和深入思考,能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7、对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能正确认识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各种关系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8、对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以及作者所持的态度作出自己的评论;
9、能够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从正反两个方面接受有益的启示,形成自我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四)题型分析: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主人公的?2、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特征?3、理解句子的含意。4、请问你怎样评价主人公?5、文章写作上有何特点?效果如何?
(五)备考策略:
(1)了解传记的有关知识,体会传记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
(2)要抓住文章的叙事和描写中所充分展现出来的人物的个性。对文章中写得生动传神的片断,要反复地诵读、深入体会,把握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对一些时间性比较强的人物传记,可以采取列表格的形式,来达到条理明晰的效果。
(3)把握传记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的艺术特色。可以从事件的叙述、人物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加以分析、比较、概括,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通过阅读掌握传记写作中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体会传记褒贬鲜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色,吸收有用的表达方式。
(4)探究性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如:这篇文章在写法、语言、形象方面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某个人物?对文中的哪些观点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不同人物、文本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何评价?
(六)疑难突破: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要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
1、要对人物事迹进行概括;2、分析人物精神形成的原因;3、自己受人物怎样的启迪;4、对人生的看法的个性化解读;5、人物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关系等。
(七)方法点拨:
1、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2、赏析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性格、精神、思想;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手段;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阐述从文学形象中得到的启迪。
(八)专项练习:
篇目一:《罗曼·罗兰》节选
1.请从精神和作品方面对罗曼?罗兰作出精要的概括。(4分)
2.根据作者的表述,请你对《约翰?克里斯朵夫》做出评价。(6分)
3.请结合文中划线的句子,谈一下你对阅读意义的理解。(2分)
篇目二:《传奇女子——林徽因》
4.本文在表达方式或选材上有何特点?请选择一个方面加以简析。
5.作者说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6.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的具体表现。
11、2009高考语文专题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
2009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概说
近年高考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稳中有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全国各地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来命题,形式基本不变,但略有微调。总体来说,现代文阅读文本多样,人文性强,设题遵循《考试大纲》,注意引导考生与文本的对话。(以五个课改区为例)新课程《考试大纲》要求文学类文本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一)、文本的选择
选文的篇幅大部分在1500左右,选文语言典范,可读性强,文本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融,具有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具有文学色彩与理性色彩、思辩精神有机融合的特点。
1、从文体上看,2007年仅海南、宁夏卷选用小说,而2008年则以小说为主,除山东卷选用的是散文,江苏、广东及海南、宁夏卷均选用了小说;这意味着高考不再只考散文,小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将重点放在小说与散文上,在平时的阅读复习中不能有所偏颇。
2、从选材上看,两篇外国小说,一篇现代小说,一篇当代散文;
(二)、题目的设置
设题遵循考试大纲对现代文大阅读的能力要求,新课程卷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个能力层级进行考查。
3、从试题形式上看,以简答题为主,只有海南、宁夏卷命制了一道选择题;
4、从考查的重点看,侧重于分析作品结构、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符合文学作品阅读检测的特点,有一定的综合性;
5、最后一题都侧重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分值为6分或8分,是分值最高的题。
(三)、应考的策略
在复习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各种文体不可偏废,对各类散文及小说的阅读都要训练。二、每个考点务必落实,依据考纲的要求训练到位。三、努力提高阅读鉴赏水平,重视整体阅读和局部阅读的关系。四、努力提高答题能力,增强规范意识,类化答题思路,提高语言表述水平。充分重视阅读量与阅读面的增大,多动笔训练。
二、考纲阐释。
三、现代文阅读,尤其是第II卷的现代文阅读,历来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得分率较低的一块之一。这里本着先分后总的原则,先就几个主要能力点作阐述。本讲说理解词语的有关问题。
接下来,我们按照考纲要求,结合相关练习,进行较为系统的复习。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一、定义: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一般说来,哪些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呢?(以导航中《湿湿的想念》为例)
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能正确理解,就全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可以说文章没有读懂。
二、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不能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所谓“文中”可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的词语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 俗话说,词不离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理解重要词语最应注意的问题是脱离语境,望文生意。
(一)、指示代词:例:《湿湿》第一段与最后一段。
(二)、潜在含义。
特定语境中的词义,是由文章的具体内容所赋予的,这就是要求我们应着眼于具体的文句,联系上下文并紧扣文章的有关内容,结合文章背景、主旨,得出切合该词的特定环境意义的理解。
1、善于从上下文中寻找相关句子
2、善于从字面义推究其隐含意思(言外之意)
3、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看清怎么问,有什么具体要求。要准确、全面,揭示本质特征。
练:四川卷:第14题。
(三)、修辞义、概括义。
准确理解比喻义(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
(四)、词语的表达作用。
体会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具体一些,就是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 ? 这个词好在哪里? 不用行不行? 换成什么可不可以?等等。从而了解词语在全文的作用。 导航163第7。对于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词语的理解,则需要弄清手法上的特点,进而借助前后文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
练:北京卷:18(2)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理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即每年必考。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一、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1.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
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大致都属于这一类句子。
2.从结构上说,比如: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
3.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所谓富有特色,一是指结构上超常组合,二是指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二、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下列几种: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例: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一句是全文结尾处高度评价马克思伟大人格的一句,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应从“私敌”和“敌人”这两个词入手。“私敌”是因个人的利害冲突而形成的敌人;未必有一个私敌,那么句中的“敌人”就是公敌。依据上文,所谓公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敌人。这样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表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2.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
3.从分析其表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的性质,比如使用了比喻等修辞的句子。
4、 联系全文主旨,有何深意,尤其是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
四、理解句子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应注意两点:
1.不要人为地“拔高”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句往上加。
2.要学会多角度理解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它的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不能是单一的。
练习:全国卷1第15 北京卷18(1)
(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文章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文章的内容要点,可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高考试题,这两方面的都有。分析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是一个提炼与综合的过程。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从内容来看,主要考查对某一语段、某些语段、或整篇文章内容的归纳。
一、内容要点: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需要阐释能力。文章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风格,就有不同的写法。我们阅读文章,不能机械地记住这些文章中的语句,而是应当把文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有一种“语言转化能力”或称之为“阐释能力”,也就是能把文章中的“原文”变成自己的话。阅读作品,不仅要能够理解它的明示信息,而且还要能够理解它的隐含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准确理解作品。
(一)、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
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
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并没有相应的概括语句。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
(二)、归纳内容要点应该注意的问题
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
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
2.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3.注意抓住各个文段中的中心句,这些句子一般在首句和尾句的位置上。
4.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有些过渡句不仅概括了前文的要点,也指出了下文的要点。
5.归纳时要把握整体,从全文出发。
二、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的归纳分析,需要综合能力。分析、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是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包括分析、归纳段落意思、层次意思和整篇文章的中心等。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中心思想,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然后用语言归纳出来。
文章都有中心,都有写作目的,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或驳斥什么思想观点,或介绍什么事件,或传播什么知识,或抒发某种情感……总之,不管哪一种文体的文章,都要有一个主旨,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主脑,整个文章都要围绕它选材、组材、构思、行文。归纳中心思想,必须要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
归纳中心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文体,各种文体的文章表达中心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小说常通过写人记事,抒情类散文一般借写景状物,运用文体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记叙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抒情文应着重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
2.研究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
3.研究主旨语句。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有条理的思维过程,它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可见,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
这里所说的“文章”,可以是语段,也可以是整篇文章。
1、散文的结构思路有以下几种:
①从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现当代散文大都是流动的感情抒发,一般以感情为突破口,在文章思路上可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按照作者的思想理解文章的结构。
②从时空变化划分。时间、地点是散文的主要要素,许多散文都是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组织材料的。
③从内容的变化划分。有些散文的内容是由事件、性格、品质的分类阐述组成,在分析文章结构时,可以从这些内容的区分中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④从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等方式划分段落层次。
考点透视
一 层次和段落二 过度和照应三 开头和结尾四 线索和顺序
练习:重庆卷15
(五)分析、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一、形象。
(一)概说:
1、什么是文学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的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及其精神面貌和性格物征。譬如鲁迅笔下的河又、孔乙己、祥林嫂,茅盾笔下的吴孙甫,曹禺笔下的周朴园、繁漪、鲁侍萍等,都是著名的文学形象。平时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我们所做的人物性格分析,实际上就是做的鉴赏文学形象的工作。
2、鉴赏文学形象的目标
鉴赏文学形象的具体目标有两条: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12、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复习课堂教学方法指导7
七、论述类文本的解题思路训练方法:
以往讲解题思路总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往往局限在具体的答题步骤上。其实我们对解题应该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把握,尤其是对有文本阅读的题,一定要从怎样读文本,怎样读题干,怎样确定答题思路,怎样组织答题语言,怎样检查答题结果的全视角度来指导学生解题,才是切合学生需要的。
1、确定文本内容的类型,平时的阅读中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史学、教育、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等各种类型的文本都让学生有所接触,学生才不会临阵犯憷。
2.理清文本的写作思路,不论文本是立论或驳论或证明或评论等文章,多要搞清其中心论点、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想要证明什么,或想阐明什么,或想评论什么;他是怎样论证或阐明的,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什么方法。
3.要研读题干,出题人要求解答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与文章的哪个角度,哪个段落,哪些句子有联系
4、整理答题的思路:提问的角度与文本阐述的角度是什么关系,我应该怎样把它们接上轨才符合答题的要求;我需要引用文章的哪些材料,我需要对原材料作什么抽象、概括、引申或转述的工作。
5、组织答题语言:题干对答题语言有什么特殊要求,该分几点答(往往要参考该题的赋分),是否对准了答题的点,需要什么关键词,表述是否完备并简洁。
下面是我整理的广铁一中的课例“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指导”,上课教师抓住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领,对我们的高三的论述类文论述类文体复习很有指导意义,现特推荐给大家。
13、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复习课堂教学方法指导1
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复习课堂教学方法指导1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很重的比例(总分的12%)在我们的新课标教材和以往的教学中却没有占到相应的地位。粤教版必修本只有第一册的活动单元,第二册的议论散文单元,第四册的第二单元;选修本只有第12册《常用文体写作》的第二单元“论述类文体”(时评、短论、书评)与论述类文本教学有关。而真正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只有必修四的第二单元。并且,社科论文(学术论文)只有一两篇,可恰恰高考的考试内容多数是这类文章。因此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文章类型上,我们所拥有的文本都不足以应对,在这种教材框架的限制下我们的论述文的教学必定会有较大的缺失,它与高考的要求相距太远。
根据一般的经验,学生要比较熟练地掌握某种文体的阅读能力,应该至少不应低于50篇的文本阅读量。因此我们首先要解决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问题,而选择文本又是首当其冲的。我已为大家选好了30篇论述类文本,(各校有未收到的请给我电话)但光有文本还不行,我们在教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训练学生整体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能力以及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几个关键要素。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解题训练才是扎实而有效的。
14、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复习课堂教学方法指导2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有哪几个关键要素呢?首先是它的分类知识,即分为:评论类——时评和书评、短论、社科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一般来说,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短论和社科论文(往往是节选)上。
其次是论证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
是指你在这篇短论里发表的观点。一般是一文一个中心论点,在整个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论点来展开议论。
论点通常用判断句表达,也有短论找不到论点句的,这是潜在论点的写法。
中心论点下可以有若干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是论证中心论点的。
论点在文本中的特点:
第一,从全文看,论点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第二,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不过,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候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候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
第三,短论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常有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论据
即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
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充当,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事理论据。
论证
论证,指的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阅读议论文,还要理解文中的论证。一方面,要分析论证过程,分析论点跟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另一方面要分析论证的方法,研究论证的技巧。
论证的方法可以分两大类: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直接论证的方法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因果论证;间接证明的方法主要有:喻证法、类比法、归谬法等。直接反驳的方法有:反驳论点法、反驳论据法、反驳论证法;间接反驳的方法有:反证法归真法。
论证的结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还有的段落关系是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
15、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复习课堂教学方法指导3
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复习课堂教学方法指导3
学术论文的特点:
由于学术论文不是针对一件事来写的;也不象短论那样由于篇幅短小,视野比较狭窄,切入的角度相对集中,它论证的广度和深度都相对要大些,事物之间的关系要复杂些、事理的抽象程度要高一些,文字要深奥些,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没有那么浅表和直接,思维的跨度较大,需要你细心地去寻找才能发现前后的有机联系。但是学术论文的观点必须是可靠的,其论证必须是充分的能够经得起证伪的,所以它的论据要充分,论据之间不能自相矛盾且能互补,也就是说它的内在逻辑非常严密,说服力要非常强。所以它成了我们论述文阅读训练的首选目标。
16、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复习课堂教学方法指导10
考题示例
2007年广东卷第14题:“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4分)
学生答案示例1
不重复。第二段只是笼统的概述艺术的科学性,而第四段进行了更加具体的阐述,举例说明艺术存在科学性,是对第二段的补充。
学生答案示例2
不重复。本文第二段是单独论述“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第四段从”二者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入手,进一步进行论述。
学生答案示例3
不重复。第二段阐述的是艺术离不开科学,没有了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强调的是艺术需要科学的辅助;第四段引用例子进一步表明艺术创作的内容表现了科学性,艺术与科学是分工不同,殊途同归的,二者互相补充。
【参考答案】不重复。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2分)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学性。(2分)
二、练习题
练习1
(1)下面这段文字有九个句子,对段内层次有四种不同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种()
①今天的改革要求我们这一代人为民族振兴付出代价。②这个代价就是艰苦奋斗,要打算过一段苦日子。③经济学上讲投入产出。④我们今天吃点苦,就是为子孙后代投入。⑤有人看改革只顾眼前利益,这是很浅薄的。⑥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转折时期都是充满动荡和艰苦的。⑦现代人看欧洲的文艺复兴以为是太平盛世,其实那时的人很苦,是在艰苦中开创新纪元的。⑧未来的人看我们今天的改革,也会跟当代人不同。⑨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才能树立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责任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下面这段文字由9句话组成。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用“/”表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①诗文叙事是继续进展的,可以把整个“动作”原原本本、有头有尾地传达出来,不比绘画只限于事物同时并列的一片场面;但是它有时偏偏见首不见尾,紧临顶点,就收场落幕,让读者得之言外。②换句话说,“富于包孕的片刻”那个原则,在文学艺术里同样可以应用。③但丁《神曲》里弗朗契斯卡回忆她和保罗恋爱经过的末一句,她说和他同读传奇,渐渐彼此有情,后来读到一个角色为男女主角撮合,“那一天我们就不读下去了。”④他在被逼临写男女两情相悦的顶点时,把话头切断,那必然的结局含而不露。⑤这和黑格尔所举打仗的例子性质完全符合,都是事势必然而事迹未必露,事态己熟而事变即发生。⑥《水浒》第七回林冲充军,一路受尽折磨,进了野猪林,薛霸把他捆在树上,举起水火棍劈将来,“毕竟林冲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⑦这符合“富于包孕的片刻”的道理。⑧野猪林的场面构成了一幅绝好的故事画:一人缚在树上,一人举棍欲打,一人旁立助威,而树后一个雄伟的和尚挥杖冲出;一些“绣像”本《水浒》里也正是那样画的。⑨恰和《秦王独猎图》、《四足动物史》插图一脉相通,描摹了顶点前危机即发的刹那。(钱钟书《读(拉奥孔)》)
对下面这段文字段内层次有四种不同的理解,正确的一种()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①②→观点句,③到⑨→论据(总分关系)。③④⑤“经济学上”理论论据,⑥⑦⑧⑨“在世界历史上”事实论据。(并列关系)
方法导引
1.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
练习2
问题:本段由9句话组成。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用“/”表示。
答案: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①②→观点句,③到⑨→论据(总分关系)
对下面这段文字段内层次有四种不同的理解,正确的一()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抓关联词:“首先”“其次”“至于”“但是”“可见”
参考答案:理由有四:①《三才图会》有冗杂虚构的毛病,其说法不足信;②关于”飞廉”,注家说法不一,古人并无定论;③武威铜马是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一样,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④《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
三、方法导引。
提问学生,要求他们解答练习题(1)和(2),并解释自己做答的依据。
教师分析:细读这个议论性语段,就能体会出它是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及其原因。作者的思路是先摆观点后讲理由。始发句(①②句)提出观点,①句是中心句,②句是对①句的解说,阐明“代价”的具体内容。③至⑨句分析论证,说明道理。这样就可以把这个语段切分为①②|③……⑨两个部分,其间为总分关系。作者在阐述道理时,用了“经济学上”和“在世界历史上”两个短语分别领起两个层次,表明是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阐明道理的。这样又可以将阐述理由部分切分为两个部分,即③④⑤||⑥⑦⑧⑨。其间为并列关系。至此可以看出B项正确。
归纳:方法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述类文本中论点是灵魂,起统率作用。要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
17、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复习课堂教学方法指导11
高三语文论述类文本复习课堂教学方法指导11
练习3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铜奔马正名(节选)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惫。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问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山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淮南子?叙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种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两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起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作者认为把铜奔马更名为“飞廉铜马”更属不妥的理由是什么?请分点列举。
参考答案:理由有四:①《三才图会》有冗杂虚构的毛病,其说法不足信;②关于”飞廉”,注家说法不一,古人并无定论;③武威铜马是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一样,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④《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
方法导引:
⒉辨明标志性词语。
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
A、关联词B、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C、顺序词D、范围词E、过渡词
解答练习(3),步骤同前。
教师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和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文章的思路是按以下的思路展开的:①由个人的感恩说到对统治者的感恩——②提出论点:民主政治永远是一种不感恩的政治——③举例证明民主政治是不感恩的——④进一步论述民主政治为什么是不感恩的——⑤总结全文:学会了“忘恩负义”的民族一定会变得强大起来。而其中第⑧段“丘吉尔说对了,强大的民族是“忘恩负义”的,但是,还不甚强大但正在觉醒起来的民族也会变得“忘恩负义”。“但是”一词说明⑥⑦中所举丘吉尔的例子和⑨中卢泰愚和全斗焕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论证同一观点。
归纳:方法2.寻找标志性词语。
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关联词B、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关联词C、顺序词D、范围词E、过渡词。
18、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备考方略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是高考必考的内容,而许多学生往往对此不感兴趣,不愿意在此多花时间复习,备考很不到位,以致不得解题要领,在考场上只是凭感觉瞎蒙。怎样帮助学生有效地复习呢?现以安徽省2012年高考卷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为例,提出几种备考方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国家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优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1.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家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备考方略之一:辨明文体特点
一般论述类文章与文学作品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文学作品突出的是相融的整体效应,任何部分的内容都是渗透且服务于整体的,一词一句都是通过整篇才显现出它的特殊意蕴;而一般论述类文章更讲究逻辑的联系,各部分的内容往往以板块的形式呈现,整篇文章是各板块的叠加。打个比方,文学作品就像把糖粒放入水中,让它溶化而为糖水;而一般论述类文章则如筑墙,把一个个板块有规则地堆垒起来形成一堵墙。
来看看上面这篇文章。全文三个自然段,论述的是家族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第一段主要阐述家族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作用,第二段主要阐述伦理道德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的地位,第三段主要人格尊严问题。这三段文字统一在一个大话题之中,段与段之间互相联系,但实际上是三个内容板块的堆叠。
明白了一般论述类文章这种板块结构的特点,我们在阅读和解题时思维就会更明晰,就能够快速把握文章要点,弄清文章各部分的意义关系,并且能够根据题意快速搜索相关的信息,作出比较、分析和判断。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解答考题的效率。
备考方略之二:知晓命题规则
同样的一个阅读材料,不同学科的考试命题着眼于不同的知识范围,也要求考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作出不同的回答。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前几年曾特意通过一期节目为海南种植香蕉的农民辟谣。原来是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关于香蕉的科普文章,文中说:香蕉易得“巴拿马病”,这是香蕉类植物病中的“癌症”或“SARS”。结果有人把这句话解读为:香蕉里含有致癌物质,有SARS病毒。再经手机短信以讹传讹,一时谣言四起:吃香蕉会得癌症,会被传染SARS病毒。这个案例,可以从法学的角度去分析,可以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去分析,也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去分析。如果是一道语文高考题,那我们自然要发现其错误出在对语言的解读上,因为语文考试重点考查的就是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试卷命题的规则。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一般安排在考卷第Ⅰ卷,题型一律为单项选择,命题者在设置选择项时着眼于语言,所遵循的基本规则就是“语言转换”,即将阅读材料中的语言转换成选择项中的语言,或将阅读材料中语言的含义转换为选择项中的意思。
我们来看看上面考题选择项的设置。第1题对“家族”内容表述不符合文意的C项,就是把原文中“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转换成选择项“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了传统生活社会的全部内容”,“基本课题”并不表明是“全部内容”。第2题A项,是把原文中的“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解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转换成“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将“伦理”说成“伦理关系”;C项把原文第三段先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后谈及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转换成“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先后顺序颠倒了;D项把原文“家族本位的特点”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转换成“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对象表述有误。第3题B项,把原文第二段第二句谈“中国哲学”的内容转换成“西方哲学”;C项把原文中“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转换成“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表意显然有差异;D项把原文“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转换成“……人必须有道德”,意思并不相同。
认识了“语言转换”这一命题规则,我们在解答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时就有了明确的应对之策,那就是快速地找到与选择项对应的阅读材料原文,从词语运用、组合方式和表达的意思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判断阅读材料中的文字转换成选择项时是否出现表意不一致的地方,从而判定选项的正误。
备考方略之三:识别设误方式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每道考题都会有错误的选择项要求答题者作出判断,命题者设误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第一,无中生有,即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凭空编造出选择项中的说法,像上面第3题D项,说“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而原文并无“一贯坚持”之说,这就是无中生有;第二,偷换概念,即拟制的选择项故意漏掉或换掉阅读材料中的表示陈述对象的词语,致使陈述对象与原文不一致,像上面第2题D项将原文“家庭本位的特点”偷换成“伦理”;第三,张冠李戴,即选择项将阅读材料中用于甲事物或现象的词语用在了乙事物或现象上;第四,故意夸大,即拟制的选择项有意扩大阅读材料中某一对象的作用、程度或涉及的范围,像上面第3题D项把原文“因为有道德”说成是“必须有道德”;第五,混淆关系,即选择项故意将阅读材料中特定的关系搞乱,造成关系表述失当,像上面第2题C项就是把原文内容的先后顺序有意进行颠倒,使得关系与原文不合;第六,以偏概全,即拟制的选择项以一个或几个方面来概括阅读材料的多方面,把部分要素说成是全部要素;第七,改变时态,即选择项把阅读材料中的“将然”时态说成是“已然”时态;第八,错误断定,即选择项把阅读材料中带有推测的“或然”现象说成是“必然”出现的情况;第九,断章取义,即选择项故意截取阅读材料中的一句或几句话的意思,而脱离上下文的语境,致使表意与整体不合,像上面第3题C项;第十,颠倒源流,即选择项有意颠倒阅读材料所表述的时间先后顺序,或有意将阅读材料中的“因”与“果”(条件)颠倒。
针对命题者设误的方式,我们在解题时可以有以下的关注点,或者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看”,准确地辨认出它是否合乎题干要求:一看选择项表述的的意思在阅读材料中有没有出现;二看选择项的内容有没有偷换阅读材料中的陈述对象;三看选择项用语有没有改换阅读材料中表示程度、范围的修饰限定词语;四看选择项用语有没有遗漏或增添阅读材料中的否定限制词语;五看选择项有没有把阅读材料中的“可能”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六看选择项有没有把阅读材料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实现”;七看选择项有没有把阅读材料中的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八看选择项有没有把阅读材料中属于甲的事物说成是属于乙的,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九看选择项语句有没有把阅读材料中的时间顺序或因果关系搞颠倒;十看选择项语句有没有把阅读材料中同类的事物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纳在一起;十一看选择项有没有脱离阅读材料语境解说句意;十二看选择项所表述的是否属于题干要求回答的内容。
19、高考阅读指导 新闻类文本阅读答题套路
高考阅读指导 新闻类文本阅读答题套路
高考阅读指导 新闻类文本阅读答题套路由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一、新闻类文本阅读常见考点如下:
1.理解语句含义题
2.筛选整合信息题
3.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
4.导语的作用题
5.背景的作用题
6.结语的作用题
7.文本结构安排题(顺序、倒叙、补叙、日记体)
8.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
9.分析语言特色题
10.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题
11.探究新闻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12.探究新闻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文本封闭性和半开放型)
二、新闻文体的特点
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基本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解读新闻文本的方法
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看标题信息
类似作文审题;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
抓记叙要素
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理行文线索
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辩叙述方式
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挖中心主旨
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D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F层级的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析表现手法
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套路
1. 针对新闻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简明阐述自己的看法
(1)综合权衡,稳妥立论。
(2)回读原文,精选论据。
明确观点之后需要作简明扼要的论述。应回读原文,从原文中精心挑选有力的论据用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一点非常重要。
(3)简要论述,联系实际。
适当扼要引用原文关键句作为论据,还要作精要的论述,以证明观点的正确。有的时候,还要联系实际适度分析,以使论证更为有力。
(4)精要作结,回扣论点。
最后要用一句话作精要概述,回扣论点作结。句式参考样式:因此……;基于此,我们认为……;简而言之,……
2.语句含义题答题套路
结合上下文,抓关键词。表层涵义+深层涵义
3.筛选信息题答题套路
①阅读全文,了解新闻报道了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其发展如何、结局如何。
②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寻找答题的有效信息区间。
③在有效信息区间,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新闻要点,进行筛选整合。
④根据题目,结合筛选的词句分条作答。
4.新闻导语题答题套路
① 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和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② 抓典型镜头,给读者以现场感和生动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 为全篇奠定恰当(紧张或温馨或欢快或沉郁或悲痛)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
④ 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某事件的具体描写。
⑤ 手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手法表现新闻事件的特点。
5.新闻背景题答题套路
①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补充烘托,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
②突出人物特征,
③揭示了新闻事件的意义,体现新闻的主题,增强了新闻的厚度和深度,
④增强表达效果。叙述背景事件,充实文本内容,使新闻更加真实、客观,现场感强,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6.新闻结语题答题套路
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②阐明新闻主题或深化主题,使读者更深刻地认清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和意义,启人心智,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③确保新闻结构的完整性,拾遗补缺,增加补充信息。
④托物寄情,给人回味。
7.结构题答题套路
通讯结构的三个基本要求:
揭示新闻事实的内在联系,脉络清晰;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表达上做到完整、又起伏。
新闻结构有:
①倒金字塔结构(或倒叙式结构、悬念式结构),先声夺人,引发阅读兴趣。
②多侧面拼接形式(或横式结构、蒙太奇式结构),从人物不同侧面取材,按照素材的内在联系,多角度立体刻画人物的高尚品格,事件多而不重复、不杂乱。
③主线勾连式。以……为行文的线索
④纵式结构。按照时间的顺序安排层次,清晰明了。
⑤对比结构。
8.新闻表现手法题答题结构
分为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篇章结构+表现手法:细节描写、借景抒情、对比、衬托、渲染、以小见大等。
【方法小结】
(1)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对象特点的作用
(2)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
(3)分析表达技巧对群众体会作者态度的作用
(4)分析表达技巧对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的作用
(5)分析表达技巧对新闻文体特征的效果:增强让群众如临新闻现场的画面感或生动形象的可读性
9.语言特色题答题套路
分析文章语言的特点,首先要从整体上看文章语言的句式特点,描写手法的运用及是否使用修辞手法等,然后找出典型的例子进行分析。注意分析时语言简洁、条理清晰。
10.文体特征题答题套路
(1)分析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2)分析新闻的时效性性
11.新闻背景写作意图题答题套路
①社论的写作背景
②新闻及新闻社论特点——从“新闻具有实效性、针对性”“新闻人的职业精神”“新闻社论应体现国家的主流意识,起到鼓舞人、激励人、感召人的作用”等方面思考。
12.新闻探究题答题套路
①明确观点。
②引据: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概述相关事实。
③分析: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④开放型探究: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阐发所受启示(正向或反向)。
本文来源于,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
课外知识、综合知识
文言知识、文学知识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20、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表现手法类题型探幽
典题阐释
近几年,高考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加大了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力度,该类试题的命题意图主要是通过鉴赏文章的表现手法,考查学生的阅读品位,使学生领悟一定的表现手法的独特作用及表达效果。在文学类文本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和想象、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引用典故、比兴、讽刺、渲染等。这类试题往往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设题。
一、判断全文综合运用的表现手法,并加以鉴赏。一般情况下,不同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表现形式和作用不尽相同,考生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二、分析文中某一句段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不同的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象征手法,其作用是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深沉含蓄之美,启发读者联想、思考,增强艺术感染力。考生在回答其作用时,一定要全面到位。
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某一种(几种)表现手法的。如对比手法,考生要明确对比的双方(什么与什么的对比),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这类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题型: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鉴赏。
2.XX手法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请对此作具体说明,并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4.文章的第X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5.指出文章所运用的某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全文内容,以精练的语言进行分析。
文本选读
笼中鸟
〔西班牙〕华根·迪森塔
老鲁克有着宽厚的肩膀,魁梧的身材,他已年过七旬,背也开始有点驼,可他的步子还是那么矫健。他用心经营着他的庄园。他每天骑着和他一样老的一匹马巡视他的庄园。为了八月的农作物、九月的葡萄,秋天的水果、冬天的储草、春天的牛羊,他年复一年地忙碌着。
在农活方面他信不过任何人。他珍惜每一粒种子,等播种时他亲自逐一挑选。他成了庄园的儿子,不,应该说庄园成了他的灵魂。经过风雨吹打的老鲁克犹如一棵老松树。他脸上的皱纹让人想起刚刚犁过的田垄,他蓬乱的胡须让人想起田间的野草,就连他花白的头发,也会让人想起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山顶。
人们都认为老鲁克和那块庄园是根系相连的。
老鲁克有足够的钱财,膝下有四个儿女,可他并不享受他的同龄人正在享受的安逸生活,选择了终日操劳。他的健康状况也日渐低下。医生早就提醒他要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自己,可他依然保持着起早贪黑奔向农田的习惯。
老鲁克当然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这样肥沃的土地是他一生的财富,不容别人侵犯。他认为春天犁地、播种,夏天浇水、除草,秋天收割,冬天储存是一种完美的生活方式。有一天我干不下去了,那谁来替代我的工作呢?我那几个儿子?他们每天都围绕着他们的小家团团转,哪里有那么多闲暇时间?更何况他们什么也不会。土地是多么神圣的东西啊,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信仰。老鲁克这样想着。
孩子们也劝老人安享晚年。老鲁克想,如果他去某个儿子那里安度晚年,其他三个会不会嫉妒呢?毕竟,他这里有一笔财产。为了继承他的财产,兄弟几个会不会反目为仇呢?更何况孩子们都成家了,他们不再听父亲的话了,他们只听老婆的话。
老人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了下去。老人的田地里长出了野草。医生最后一次提醒他要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自己。
有一天,孩子们为了劝说他们年迈的父亲,都去了老鲁克家里。那里成了一个小型的家庭聚会。“父亲,您的身子骨已不如从前,您需要休息了。庄园让别人去经营吧。”孩子们的建议直截了当。“别人?别人是谁?难道我要找一个非亲非故的人来经营我的庄园吗?我承认我的身体已不如从前,但是只要有一口气在,我就要自己奋斗。”老鲁克说。“可医生说您需要休息啊,这样吧,您把庄园分给我们去经营吧,我们兄弟几个一定以和气为重,尊重您的心愿。”孩子们说。“臭小子们,你们的父亲还没闭眼你们就想着要分我财产啦!”他们的父亲有点愤怒了。
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父亲不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孩子们,你们都过来,我要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一个麻雀的故事。你们听完就能理解我为什么这样固执了。”接着老鲁克讲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
在你们还小的时候,我从屋檐下捡了一只小麻雀回来。那个家伙真可爱,我把它关进鸟笼放在了阳台上。刚开始,小麻雀什么也不吃,我以为它会在几天后死去。可过了两天有两只麻雀在鸟笼外飞来飞去,我想那一定是这只小麻雀的父母。它们看到孩子被关进鸟笼很难过,鸣叫里含着一种难言的悲伤。不久后他们飞走了。回来时给孩子衔来了食物。我也不妨碍它们一家的幸福。转眼就几个月了,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小麻雀长大了,我经常看见它在那个空间狭小的鸟笼里飞来飞去。有一天,我想办法抓住了那小麻雀的父母。我把它们关进笼子,放飞了小麻雀。我并不给那两只老麻雀喂食。我还以为小麻雀很快就会回来,找来一些食物喂养它的父母。可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几天后那两个老麻雀双双饿死了。小麻雀获得自由后竟忘记了生养它的父母。
讲完故事后老鲁克说:“孩子们,人心都是向着他的下一代的。所以我也能理解你们那么疼爱各自孩子的用心。庄园是我的蓝天,没有它我就被关进鸟笼里了,孩子们,你们快回去吧,庄园我还要继续经营,而且只能经营得更好,我喜欢我这样的自由。你们能理解父亲的心吗?”
孩子们似乎明白了什么。
典题呈现
1.本文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说明,并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2.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他脸上的皱纹让人想起刚刚犁过的田垄,他蓬乱的胡须让人想起田间的野草,就连他花白的头发,也会让人想起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山顶。
3.文章第1段写老鲁克虽已年迈,却仍在辛勤地经营自己的庄园,对表现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
典题解析
1.本题重在考查对文章表现手法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旨,由此可归纳出文章的表现手法。本文重点叙述了老鲁克一生勤劳、到老也不愿放弃劳作的故事,作者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选取了老鲁克一生中极平凡的小事,表现了意蕴深刻的主题,引人深思。
2.考查文章重点语句的表现手法,可对句子内容作深入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作者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老鲁克的皱纹、蓬乱的胡须、花白的头发联想到刚犁过的田垄、田间的野草、被白雪皑皑覆盖着的山顶,形象地刻画了老鲁克的外貌,表现了老鲁克勤劳的品质和饱经沧桑的辛酸。
3.对文章开头段落作用的分析,可与全文内容联系起来进行理解。本文开头写老鲁克的勤劳,一方面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另一方面烘托出人物品格的高尚和精神的伟大。
技巧点拨
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表现手法”类的题目,在最近几年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从而成为现代文阅读的热点。其命题形式通常为:对整篇文章表现手法的归纳和概括、分析和理解文中某一句段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一、结合具体题目的特点,仔细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每一个题目都有各自的特点:
1.目的明确。一般来讲,命题者设计题目,都有一定的目的。比如,归纳文章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为了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艺术手法的理解和把握。
2.综合性强。对每一个题目而言,所考查的不仅仅是某一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涉及文章的多个方面,以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并非单纯考查这一点,还必须结合文意、布局谋篇、情感等方面进行。
二、理清解题思路,规范、准确作答
1.要根据题目特点,理清解题思路。对不同的题目,我们应该按不同的思路进行解答。例如,分析文中某一句(段)的作用,要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全文综合分析;把握全文的表现手法,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理解和分析。
2.答题要规范、准确。回答每个问题,都要采取规范的形式。像解答“指出文章所运用的某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全文内容,以精练的语言进行分析”这类题目,其形式为:XX是本文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心思想的表达)起到了XX的作用。(来源:《语文报·高考版》)
21、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复习策略
人物传记类型的阅读,基本依照的还是文学类文本的复习策略。
首先介绍的是类型学意义的传记文本,从人物传记、自传和回忆录、评传和小传四种类型解读人物传记。然后用插图形式介绍了《鲁迅与我七十年》《杜甫评传》《金岳霖回忆录》《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黑格尔小传》《沈从文传》等几种著作。
其次介绍了传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传记是介于记录和文学之间的一种文体,它的文体特征就带有真实性与艺术性、通俗性与文学性、细节性与概括性等相反相成的特征。讲到细节性的时候,我举了一段鲁迅与周海婴之间的往事:鲁迅不高兴的时候躺在阳台上,小海婴也跟着父亲躺在阳台上。
再次讲的是作为一种高考类型的人物传记,介绍了高考大纲的要求,大致浏览了2009年和2011年的高考题,初步把握了高考的类型题。并且告诉学生说:经常考到的能力点是,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表现手法特别是修辞手法;作者的写作意图。
接着高考题的“解题密码”。主要有五点:一、“事”与“评”。事就是按照时间顺序的事实,它的作用在于揭示人物性格。评就是作者对人物的直接概括,也是行文脉络。从表达方式上讲,这是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利用2009年文本《黄侃先生二三事》,让学生找出事与评的句子。二、把握人物形象。从三个方面把握:1、参考小说阅读的人物形象。2、注意文章中直接给出的词语。3、要学会概括人物的特点。然后又让学生概括了黄侃先生的人物特点。三、引用材料的作用。主要有三:1、体现传记文本的真实性。2、多侧面塑造人物形象。3、揭示作品主旨。然后讲了材料的取舍问题,与主旨、人物形象密切相关的要详写,其他略写。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要去寻找文章中的关键句:①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②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③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句子含义要从表层与深层、修辞等角度思考,句子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五、探究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时代精神。主要步骤就是:1、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2、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3、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最后讲了一轮复习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坚定不移地以答题规范作为训练重心。2、句子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3、词句含义要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考虑。4、分点陈述永远是答题的最主要规范。5、一轮复习要注意增加阅读量、扩展阅读面。并且提出了一轮复习的具体要求。
传记类阅读的复习其实还是抓类型题,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思维能力和答题规范。文本本身差不多都能读懂,得分的高低就取决于答题点正确与否,答题格式规范与否。我要求学生尽量到图书馆借一本人物传记的书将其读完,如果不能做到,至少也应该把选修教材《传记选读》通读一遍,以增加阅读量。
22、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突破方略
【内容提要】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讲座包括五个部分:(1)考纲透视(2)方法指要(3)问题诊断(4)突破方略(5)能力训练。内容涉及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内容、能力要求、命题特点,方法技能和思维误区等诸多方面,重点讲述如何科学思维和有效表达,以寻求阅读的突破。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思维”,是因为构成阅读能力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知识、思维与技能,知识是基础,技能是保证,而思维才是关键。
I考纲透视
概念: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一、考什么?
【命题背景】
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基本理念,根据语文教材中设置的选修模块,江苏从2008年起,语文试卷阅读部分开始设置了选做题,共两道,一道是论述类阅读文本,另一道是实用类阅读文本,二选一。两类阅读题,只要求考生选定其中一类作答即可。
然而,任何正确的理念一旦与功利“结缘”,就会事与愿违,与初衷背离!
实用类文本与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所以为选考,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如前所说尊重学生选择的多样性,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但是2008年和2009年的语文高考实际表明,在选择选做题时,绝大多数考生都选择了实用类的阅读文本,而很少选择相对有些难度的议论类的阅读文本。于是语文备考只瞄准得分较易的实用类阅读文本进行训练,结果导致阅读教学的严重偏废。长期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得不到全面提高。
因此,从2010年起,江苏语文高考取消选做题型。两者成了必考。考查材料可以选用论述类文本,也可以选用实用类文本。
事实上,“取消选做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公平公正。”以往,两道选做题都是相同分值,但是对命题者而言,要想做到绝对平衡是很难的。从阅卷的情况来看,两种题目的均分也有差距。现在大家都做同一道题,也就不会出现均分不同的情况了。
【能力要求】
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与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样,江苏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内容)考查的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要求是: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内容解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内容及相应的能力要求解读: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解读]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范例]2010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阅读题《笔墨的超越》,第4题:第⑤段中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读]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范例]2007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阅读题《梦碎雅典》,第21题: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解读]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范例]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阅读题《晚清学人杨守敬》,第18题: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解读]文章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结构层次的能力。
[范例]2010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第20题: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解读]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范例]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阅读题《晚清学人杨守敬》,第19题: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
又如,2010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第21题: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的?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读]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范例]2009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题,《黄侃先生二三事》,第21题: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
此外,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还涉及其他能力的考查,如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而依据教育部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还要考查鉴赏评价、探究等能力。同学们可作适当的拓展和提升。
二、怎么考?
【命题特点】
一、题型、题量和赋分
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阅读,以主观简答题和表述题为主,3题,18分
二、基本特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涉及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不仅江苏,其他省份也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考法,试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选材:名人事迹,通俗晓畅,内涵丰富,可读性强,探究点多。无论是传主还是新闻主体,他们的事迹具有典型性,人格具有感人魅力,成功的背后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给人以较大的启发性。就所选文本而言,都具有通俗晓畅,内涵丰富,可读性强的特点,极适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设题:重视多层面、多角度设题,彰显新课程新理念。
(1)题型以主观为主,包括简答题和表述题;设题面广,重视分析综合与探究能力的考查。
(2)多角度设题,体现出考查的层次性。
3、考查最主要的题型有:
(1)分析文体特征及其作用。
(2)筛选文中信息,概括内容重点。
(3)分析句子含意,从不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提出自己的见解。
(4)归因探究。
(5)评价新闻主体(被访者)的主要观点,传主的人生观、价值观。
【命题趋势】
江苏高考命题原则上遵循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而相对江苏《考试说明》来说,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能力要求明显高一些。依据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预计今后江苏高考本考点将呈现以下命题趋势:
1.对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考查将成为不容忽视的命题点,尤其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可以考查考生能否识别不同文体采用不同表现手法的作用。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将会适当增加难度,不会过于单纯,会区别于论述类文本的信息筛选。突出综合的成分,要求考生经过分析提炼概括后才能得出答案。如2009年江苏卷,命题者根据人物特写《画家黄永厚》一文设计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和“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两题,立足点都在概括提炼信息上。
3.分析综合类试题将会结合文本的深沉意蕴、作者的情感取向、人物的思想观点态度等设题。其中对句子含意的分析,将成为设题的重点。
4.评价、探究题将进一步受青睐,评价会要求贴近文本,就文评价,而探究题的点和面将进一步拓宽。
II方法指要
【说明】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同学们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解题技能,这是阅读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前提和保证。为此,我们在这里就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解读方法要领,作一梳理,希望通过梳理,来引导同学们作较为系统的知识构建,从而形成知识网络。
1、传记
基本知识
1.概念: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手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2.特点:a.真实性b.文学性C.时代性
考查方式
1.把传记当作一般的阅读材料。
2.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
典型示例
2009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17题。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1928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记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
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做法,也不作批评。
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在表达自己的情怀。
16、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6分)
17、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方法要领
对传记作品的解读不外以下几个方面:(l)把握传主的人生轨迹。他(她)的主要经历、主要事迹、主要精神、主要贡献(成就)。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对传主成长历程的影响;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从而正确评价其功过得失。(2)搞清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传主的具体言行、典型的事例、传神的细节描写、突出的心理描写、间接描写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3)品味传记的语言。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4)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通过作者的评点、解释去了解,通过作者的抒情语句去把握。
2、新闻、访谈
基本知识
1.概念新闻是借助传媒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信息所做出的及时、客观、准确、简洁的报道,是报刊、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文体。
2.特点①及时性②真实性③简明性
3.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篇消息不可缺少的部分,而背景和结语有的隐含在主体里,有的则省略。
4.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
5.种类: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访谈。
考查方式
1.把新闻体裁的文章作为一般的阅读材料对待,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结合作品考查对新闻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新闻的时效性,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客观性与作者主观态度的关系,新闻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等等。
典型示例
2007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梦碎雅典
杨明马小林
奥蒂又输了,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
……
奥蒂以永不向厄运低头的勇气证明了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
(新华社雅典1997年8月3日电)
19.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4分)
20.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1.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分)
2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的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5分)
2009年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9-22题。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能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
余:……
19.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20.阅读访谈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⑴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2分)
⑵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2分)
21.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义?
22.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6分)
方法要领
新闻的阅读,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从题材上抓住人物、事件的典型意义。
3、调查报告
基本知识
1.概念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
2.特点①针对性②真实性③典型性
考查方式
1.根据提供的数据和材料提炼观点、主题。
2.根据提供的材料简要列举报告提纲。这种考查着眼点在学生的理性思考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3.把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作为一般文章的阅读理解。可能其中的有些题目会涉及调查报告独具的特点,如文章使用的说明或议论方法(数字或图表)、语言风格。
典型示例
2004年上海试题“关于报纸广告的调查”是一篇调查报告。
方法要领
调查报告的阅读:一读开头,明确调查对象,调查的主要内容;二读主体部分,主要是快速浏览,重在清楚了解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三读重点数据,深入研究核心内容,以利准确把握文本。
4、科普文章
基本知识
1.概念通过科学浅显的语言,向普通大众介绍科学知识,解释科学现象,揭示科学原理,帮助人们认识科学、理解科学、运用科学的文章为科普文章。它既可以对科学原理加以解说,也能对某种现象进行科学探索。
2.特点①主题鲜明,往往在第一自然段点出主题。②脉络清晰,结构严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一般在第一自然段点出主题后,后几个自然段分别以科研成果、举例子、展示实验结果等对主题加以说明,探讨利弊,诠释过程,阐述概念。③内容新颖,反映的往往是科技、医疗、文化领域的前沿动态。④语言生动,通常会采用对比、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其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考查方式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典型示例
2007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最为宽泛的定义,……
……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4.下列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5.下列对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6.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7.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方法要领
阅读原则:立足文本,到文本中去筛选信息、甄别比较、组织答案。
答题方法:三个关键词——“定位”,“对照”,“判定”。
III问题诊断
【小引】实用类文本阅读,运用科学思维,应善于从反思的角度,对文本解读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诊断、矫治和逻辑归因,从而走出思维的误区。反思的深度往往决定阅读能力提升的高度。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例,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中出现的一些典型失误进行诊断,以便弄清失误在哪里,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走出思维误区。
例1、(2008年江苏卷)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16.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典型失误】易选C
【错因分析】为何没有选D,主要是信息不能有效找寻并对照、判定。而误选C,则是未能统观全文,到第3段去得到印证,误以为是“无中生有”。
【参考答案】D
17.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典型失误】易选C
【错因分析】解题思路不清,信息不能有效找寻,提炼并对照、判定。
【参考答案】B
18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6分)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典型失误】
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错因分析】思维平庸,且不够周密。具体而言,答题草率,过于急躁,不能在原文中细细找寻有效信息,信息筛选不全面。
【参考答案】(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19.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6分)
答:
【命题立意】本题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典型失误】答案一:(1)聪明好学,刻苦用功;(2)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3)专注学问,博览群书,潜心研究;(4)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答案二:(1)具有良好的精神品质;(2)治学方法得当;(3)广泛交游。
【错因分析】一是思维肤浅,心态浮躁,不能在原文中仔细而准确地找寻有效信息。二是抽象的逻辑思维欠缺,找到了有效信息,又不会提炼概括,只会摘抄原文语句,如答案一。其实,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可依据文本,从作者的行文思路中找寻信息并加以概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良好的精神品质,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有交友这一方面。三是缺少科学的思维方法,虽概括了,但在作答时又未能做到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因而答案显得笼统空泛。如答案二即是。
【参考答案】(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
(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又不盲从。
(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例2、(2008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论进化方面的进步已经不时髦了,因为如果你用那个词去指称任何类似改进的东西,会隐含某种让科学无能为力的价值判断,可我还是想不出一个更好的术语来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毕竟,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
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人类智慧做到这一点。即使有分子生物学家从一开始就乘卫星飞来,带着实验室等等一切,从另外某个太阳系来到这里,也是白搭。没错!我们进化出了科学家,因此知道了许多关于DNA的事,但假如我们这种心智遇到挑战,要我们从零开始,设计一个类似的会繁殖的分子,我们是绝不会成功的。我们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我们设计的分子会过于完美。假以时日,我们终于会想出怎样做这事,核苷酸啦,酶啦等等一切,做成完美无瑕的一模一样的复本,可我们怎么想也不会想到,那玩意儿还必须能出差错。
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只是厌气菌,也绝不会有音乐。一个个地加以单独观察,把我们一路带过来的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然而,突变的发生又绝不是意外,因为DNA分子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要犯些小小的错误。
假如由我们来干这事,我们会寻求某种途径去改正这些错误,那样,进化就会半路停止了。试想,一些科学家正在专注地从事于繁殖文本完全正确的、像细菌一样的无核原生细胞,而有核细胞却突然出现,那时,他们会怎样地惊慌失措。
我们讲,犯错误的是人,可我们并不怎么喜欢这个想法。而让我们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犯错误也是所有生物的本性,那就更难了。我们更喜欢立场坚定,确保不变。可事情还是这样的:我们来到这儿,就是由于纯粹的机遇,也可以说是由于错误。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不管怎样,只要DNA分子有这种根本的不稳定性,事情的结果大概只能如此。说到底,假如你有个机制,按其设计是用来不断改变生活方式的;假如所有新的形式都必须像它们先前那样互相适配,结成一体;假如每一个即兴生成的、能对个体进行修饰润色的新基因,很有可能为这一物种所选择;假如你也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个系统注定要迟早发育出大脑,还有知觉。
生物学实在需要有一个比“错误”更好的词来指称这种进化的推动力。或者,“错误”一词也毕竟用得。只要你记住,它来自一个古老的词根,那词根意为四处游荡,寻寻觅觅。
(选自《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有删改)
19.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4分)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文本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C。
【典型失误】
错答:“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指的是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指的是我们从那一个古老的分子至今,我们真的已经走得很远了。(抓住语句在段中的前后文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错因分析】
本题以两个句子设问来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主要是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解读能力。
第一句话,“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于是考生便在本句的下一句中找到答案:“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这应该是对的,但不完满,因为这答案没能完整地解读文意。文章中既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同样是对DNA,说法却不一样,显然,是观察、判断的角度不同所致。正因此,原文的表述分别是:“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在其他方面……”。因此,我们在分析第一句的含义时,就必须明确“某种本质意义”的含义。通过对第一、二自然段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某种本质意义”指的是“生物的进化方式”。因此第一句的答案就可以整理为:
在生物的进化方式上,人类并没有(能力)改变生物生长和繁衍的基本方式。或: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的扩展,它的生长和繁衍技术基本没有变。
第二句话,“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关键是“其他方面”指哪些方面。这可从以下的文字中整理出来:
“从一个仅仅拥有一种原始微生物细胞的生命系统中一路走来,从沼地藻丛的无色生涯中脱颖而出,演进到今天我们周围所见的—切——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
“巴黎城、依阿华州、剑桥大学……”指的是“人类文明”;“我后院里的马栗树,还有脊椎动物大脑皮层模块中那一排排的神经原”指的是“科学研究的成果”或“对生物进化的日益了解”。把这些理解分析加以整理,就是对第二句话理解。
【参考答案】
①第一句针对生物进化方式而言,说明人类还没有能力改变生物因自身DNA的“错误”而生长和繁衍的进化方式。(2分)
②第二句撇开了生物进化方式来评价人类的进步,说明人类在诸多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大进步,对生物的进化也非常了解。(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读解启示】
读解题目固然要有“语境意识”,但“整体意识”不可或缺,像此题,表面上是理解句子的含意,而实质上则是考查考生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所以仅仅抓住语句在段中的前后文去理解句子的含义是不够的。从思维的角度看,既要注重联系,还要有“宏观视野”。
20.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5分)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层级C。
【典型失误】
答案举例:
①“白搭”一词把人类要设计出DNA是完全不可能的意思诙谐有趣地表达了出来。
②“惨淡经营”一词,把第一个DNA生长、繁衍过程的艰辛与漫长准确表达了出来。
③“惨淡经营”,指刻苦艰辛地研究,文章用一个四字成语,将人类在发明DNA分子时的艰辛简洁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错因分析】
解答本题时,必须注意满足题目提出的要求。本题主要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分析”,二是“语言特色”。
上面的答案①②,显然就没有满足题目的要求。在这答案中,对“白搭”、“惨淡经营”的意思的理解是正确的,但却没有明确回答“语言特色”。准确的答案应是:
“白搭”一词运用口语,把人类要设计出DNA是完全不可能的意思通俗而又诙谐地表达了出来。
“惨淡经营”运用拟人手法,把第一个DNA生长、繁衍过程的艰辛与漫长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而答案③的失误是对文意的理解有误,本答案将原文中“DNA的惨淡经营”误解为“人类的惨淡经营”。
【参考答案】
(任选两个词语分析)
①惨淡经营:运用拟人手法,把第一个DNA作为有主观意识且能主动创造的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DNA生长和繁衍的漫长历程。
②白搭:运用口语词,赋予俏皮意味,通俗而明确地表达了DNA的内在机制是人类所无法设计的。
③玩意儿:运用口语词,赋予DNA小巧可爱的意味,通俗有趣,使读者对其“出差错”的功能深为叹服。
④让进:运用拟人手法,表述核苷酸的“旁移”和新元素的“加入”,形象、简明地说明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复杂而深奥的突变。
(意思答对即可。)
【读解启示】
读解题目的前提是准确审题,注意满足题目提出的要求。所以,对思维的要求是,准确而周密。
21.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概括中心意思、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能力层级D。
【典型失误】
错解:“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错因分析】
上述答案,颇具典型性,有点“综合症”,其失误在于,(1)未能“结合全文”,整体感知,立体透视(2)只会寻章摘句,缺少提炼概括;(3)要点遗漏,信息不全;(4)没有分条陈述,分点作答。
【参考答案】答案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①文章主要说明了DNA内部的不稳定性是物种进化的“推动力”。(2分)
②正是这一不稳定性,引发了DNA的一次次变异,决定了地球物种的进化;而生物学上又找不到更完美的词来准确表述它,只好用“错误”一词。(2分)
③DNA的这种“错误”在产生变异的过程中,又因外因的不同充满了各种偶然性,而且人类的智慧很难设计这种“错误”,因此,它具有人类难以掌控的绝妙特性。(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读解启示】
提高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能力,需要“综合治理”,既要锤炼思维品质,努力提升思维尤其是抽象的逻辑概括能力,又要强化答题的规范意识。
23、高中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设计与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按王国维的观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唐诗、宋词、元曲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到了明代,找不出这个文学高峰了,但“清言”可以说是一个被人忽视的明代的文学现象。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它是在唐诗、宋词、元曲的意境高峰之后的蹊径。文学的表达形式必须嬗变,因为后人再也达不到唐诗、宋词那样的高峰了,他们必须寻求另一条路子。明代的文人,对清言的写作曾风行一时,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菜根谭》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
时至明代,诗之所以衰退了,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尽管还有很多人写诗,但再也写不出好像前人那样的好诗来了。明代的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菜根谭》的意境审美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媲美。唐诗的题材风格多样,构成唐诗绚丽的景观,但真正能够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一部分诗。如果我们注意到《菜根谭》的意境,在大自然的取材中,它完全可以涵盖唐诗意境,所不同的是,唐诗意境多为自然画面的呈现,而《菜根谭》的意境在于一种心灵的设计,是为尘世疲惫之人勘测的一个心灵憩园,像一个深山里的禅境,让人洗净尘焰。这种意境比唐诗意境更接近人的心灵。“机息心清,月到风来”是《菜根谭》最有味的句子,机就是“心机”,一个人把心机抛却,心灵自然澄澈。
《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中国有书,教育人的书多,关怀人的书少,《菜根谭》是一部关怀人的书。它告诉你在一个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它给生命设计了一种美好境界。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在精神上没有禁锢,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开明的时代,唐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唐诗的意境是天然的,代表那个时代文人们的心境,他们自身很容易被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丽融入和陶醉。而明代是一个专制统治最黑暗的时代,没有汉代的人才规则,没有唐代的开明,又没有宋代的品味。沉闷压抑,所以社会特别浮躁。我们从《菜根谭》里可以发现,那个时代对名利的炽热使其他人性全部泯灭,功名利禄,把人全部物质化和铜臭化了。处在这样一个时代,那种渴望解脱、寻求生命和生活真谛的愿望可想而知。所以《菜根谭》的意境,不像唐诗意境那种天然,而是一种追求和设计,也可以说是对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他设计的就是这样的意境,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所以这种意境比唐诗中的那种自然境界更有魅力,更令人向往。读《菜根谭》让人不能释卷,一草一木,一山一谷,一鸟一林,都能把人带入一种空谷般的意境,这种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菜根谭》,诞生在这一时代,都是必然的。
(摘自香港《文汇报》,标题为《的意境》,作者李业成)
1.下列关于“清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其审美意境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
B.清言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出现是文学表达形式必须嬗变的选择。
C.清言的写作在明代盛行一时,作品众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菜根谭》。
D.明代文人用清言来表现诗歌的审美意境,所以创造了文学的奇迹。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题时将各选择项与原文1/2段关于“清言”的内容进行比对,可见A项与“‘清言’可以说是一个被人忽视的明代的文学现象。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表意一致,B项与“文学的表达形式必须嬗变,因为后人再也达不到唐诗、宋词那样的高峰了,他们必须寻求另一条路子”表意一致,C项与“明代的文人,对清言的写作曾风行一时,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菜根谭》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表意一致,而D项与“明代的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比较,显然强加了因果关系。
【参考答案】
D
2.下列关于《菜根谭》的意境和唐诗的意境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菜根谭》的意境审美由于明代文人的独具匠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的意境媲美。
B.《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心灵和自然完全融入,唐诗是用自然去澄澈人心。
C.《菜根谭》的意境,虽然取材于大自然,但不像唐诗意境那种天然,有追求和设计之美。
D.《菜根谭》的意境是对现实社会的超越,比唐诗中的那种自然境界更富魅力。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中的信息进行筛选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从原文中找出与选择项对应的文字,可见A、C、D项与原文相关句子意思相符,而由原文第三段中的“唐诗的意境是天然的,代表那个时代文人们的心境,他们自身很容易被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丽融入和陶醉”,第二段末句“‘机息心清,月到风来’是《菜根谭》最有味的句子,机就是‘心机’,一个人把心机抛却,心灵自然澄澈”可见“心灵和自然完全融入”应是唐诗的特色,“用自然去澄澈人心”应是《菜根谭》的特色,B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参考答案】
B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诗歌衰退清言风行,是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
B.唐诗真正能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部分诗歌,这是因为唐诗题材追求风格多样。
C.《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是一部关怀人的书,但不是对中国书籍的补充和丰富。
D.《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一个物欲纷扰的时代也许是偶然的。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和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的理解和分析在原文第一、二两段可找到依据,故正确。B项对原文“唐诗的题材风格多样,构成唐诗绚丽的景观,但真正能够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一部分诗”理解有误,原文是转折关系,倒过来也不构成因果关系。C项说《菜根谭》“不是对中国书籍的补充和丰富”,但从原文“《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中国有书,教育人的书多,关怀人的书少,《菜根谭》是一部关怀人的书”可见它应是对中国书籍的补充和丰富。从原文看,作者认为《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一个物欲纷扰的时代都是必然的,而不是D项说的“也许是偶然的”。
【参考答案】
A
4.作者认为《菜根谭》把人带入“超凡脱俗”的“空谷般”的意境,其依据是什么呢?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者说《菜根谭》把人带入“超凡脱俗”的“空谷般”的意境,是在原文的第三段,可以由此搜寻此言的依据。原文中有阐释文字:“所以《菜根谭》的意境,不像唐诗意境那种天然,而是一种追求和设计,也可以说是对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他设计的就是这样的意境,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提取其要点,即可获得答案。
【参考答案】
《菜根谭》追求和设计的是对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是“物我两忘”的境界,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
24、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客观题攻略
阅读备考范围较宽。目前高考所考内容有:现代文阅读与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有实用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有自然科学类文本与社会科学类文本;文学类文本阅读有散文、小说等。古诗文阅读有古诗词与古文。本文谈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备考。
任何文本的阅读备考都需了解考纲要求和出题特点。实用类文本阅读涉及两类文章:自然科学类文章与社会科学类文章。考纲对两类文章的共同要求为:“能阅读一般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能阅读”的具体要求是:理解重要词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合理推断和想象等。实用类文本阅读以客观题为主,命题特点往往是通过变换说法来设置陷阱,如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倒置错位、强加关系、混淆局部与整体、混淆偶然与必然、混淆已然与未然等。
要正确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需要准确理解文中重要词句含义。所谓“重要词句”,包括“重要的词语”及“重要的句子”。要着重关注下列词语:①概念词,准确了解其内涵和外延;②范围词,准确了解陈述或判断的数量范围是全部(全、凡、任何等)、部分(有的、有些、基本上、大部分等)或个别(只、唯有等);③动态词,准确了解事件事物进行发展的情况(已然:了、过等;未然:将、会等;必然:一定、定能等;或然:可能、或许等);④称代词(这、那、之、其等),准确了解其指代的人物、事件、时间及范围等;⑤总领词,准确了解其领起的内容和管辖的范围;⑥总括词(总之、可见、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准确了解其总结的结论;⑦因果词(由于、因为、因此、因而等),准确了解何因导致何果,何果由于何因。要着重理解下列句子:总领句,即放在文章或段落开头领起下文或表达主旨的句子;总括句,即放在文章或段落的末尾总括上文或总结内容的句子;主旨句,即中心句,有时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有时在文章或段落的末尾,有时在文章或段落的中间,有时总领句、总括句就是观点句;结构复杂的句子;内涵丰富的句子等。做到这些,一般能正确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合理推断和想象,既要求理解重要词句,把握全文内容,又要求具备相关常识,合理推断想象。推断想象题既依据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既然是推断想象,也就意味着有超出原文的内容。做这类题要关注四个方面:推断的依据是否成立,文中是否有现成的依据;推断的结论是否成立,文中是否有现成的结论;推断的逻辑是否成立,是否强加关系(不只是强加因果);推断的结论是否符合逻辑事理。有的推断题能在文中找到现成的依据与结论,且依据与结论的逻辑关系成立,这样的推论是正确的;有的推断题虽然能在文中找到现成的依据与结论,但依据与结论的逻辑关系不成立,这样的推论是错误的。有的推断题不是以推论的形式出现,省略了推论的依据,只提供一个判断,这个判断如果是文中的现成结论,这个推论是正确的(严格说来,这应该是信息筛选题);这个判断虽不是文中的现成结论,但符合逻辑事理,这个推论也是正确的;如不符合逻辑事理,这个推论是错误的。是否符合逻辑事理,需要具备相关常识才能判断。
实用类文本客观题对思维的深刻性与精确性要求较高,要在头脑最清醒的情况下阅读文本,阅读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否则会落入陷阱,错误判断。一般分两步阅读:第一步,初读全文,把握内容,要高度关注重要词句并标出记号,以便答题时快速找相关信息;第二步,结合试题选项再读相关信息域,仔细推敲原文说法语选项说法的异同,注意说法大变而意思不变与说法小变而意思大变的不同情况。根据实用类文本客观题对思维的深刻性与精确性要求较高的特点,一般来说,做高考卷应先客观题后主观题。
阅读备考,关键是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与能力。本文谈实用类文本客观题的命题特点及其对思维的要求,希望能对考生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与能力有帮助。
25、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如问: “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 (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臵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⑶埋下伏笔;⑷设臵悬念;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3:分析手法及作用(见前四大类13小类)。
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
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本文来源于,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汇总
26、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趋势与复习策略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形象化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散文与小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文学体裁,也是考生最熟悉、最具有阅读经历与阅读兴趣的两种文体,文学类文本阅读仍然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高考语文卷的重要试题,而且仍是散文与小说唱主角,就某一省份语文命题的纵向发展看,应该是散文、小说两者兼顾。戏剧和现代诗歌仍然不被看好,主要是戏剧的“千字文”难找,命题点也很难找准,现代诗歌也很难有一席之地,主要是诗歌的阅读障碍大,平时读得少不说,好的适宜于命题的现代诗歌比戏剧都难找。在散文与小说中,小说阅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但由于外国小小说数量大且整体水平很高,故取材的“外化”现象将越来越明显,这既可有效避免猜题押题,也对语文教学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关注世界文化,关注考生的文化视野,关注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命题重点仍在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散文与小说的命题仍保留简答题和表述题两种主流题型,选文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人的成长,对历史与自然的思考等,篇幅在1400字左右。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复习策略主要有:一是要强调真阅读。现在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基本上是“应试”的,不是让学生自由地认真读原文,而是为做题目而读,要做好文学类文本阅读功夫在做题目之外,只有真读文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二是以读促写,以写悟读,将阅读与写作有效起来,提高自我独立阅读能力、智慧思考能力、灵性表达能力,培养多角度、个性化思维素养。三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积极进行快速阅读训练。阅读要有质量保证,提高现代文阅读效率,并非一日之功,阅读时不仅要探求阅读文学类文本的一般规律,训练答题规范与技巧,而提高迅速获取信息,迅速理清作者的思想、意图、感受,体验作品的思想境界和作者对人、事、物的感情倾向等能力尤其重要。四是持之以恒,不断反思,不断矫正。有时自己的思维与语言表达不一致,有时思考的角度偏了,这些都必须进行认真反思,并有意识进行调整,长期以往,一定能有所悟,真正掌握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有效方法。五是要正确进行专题训练,必须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做题目,而不能根据题目去读文本,有时需根据题目再去读文本相关内容,而不能不顾整体只关注局部。
2011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的整体情况是较令人满意的,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命题规律,也体现了现代高考语文的理想诉求:即有效检测考生的文学素养和发展潜质。探讨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是为了更关注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好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不仅仅是为了高考语文的总分。
27、2017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一)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如问: “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 (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二)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常用写作手法(技巧)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臵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三)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⑶埋下伏笔;⑷设臵悬念;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3:分析手法及作用(见前四大类13小类)。
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
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对于答题技巧了解是否更加加深了一点呢?更多学习相关材料,敬请关注,小编随时为大家更新更多有效的复读材料及方法!
28、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二】: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臵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臵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五、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六、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臵错乱。
七、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八、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九、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十、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三】:简答题的解答整体阅读,从整体上把握语料: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
阅读科技说明文: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阅读时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一: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辩明文体,选准角度。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 技巧3: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技巧4:(1)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重难点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中心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
1、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有文体特征意识: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 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分析归纳中心意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寻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标题即是中心,有的开头点明中心,有的结尾揭示中心。
(2)合并各段内容,概括中心意思:寻找各段中心句,合并各段主要内容来提炼概括。
(3)采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文章(段)没有主旨句,须将全文各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提炼。
重难点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
分析的具体做法是:
①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
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本文来源于,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汇总
29、2016年高考语文重点讲解实用类文本和论述
实用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下面带来了2016年高考语文重点讲解:实用类文本和论述,供参考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纲要求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从高考实际情况来看,传记是热点和首选,尤其是全国新课标卷选用的一直都是传记。其次,科普文章选用的概率也很高。新闻和报告虽然考查较少,但也应熟悉。
实用类文本虽然类型多样,但共同特点是语言比较平实明白,与文学类文本的含蓄风格截然不同,因而,比较容易把握。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题型也相对集中,赏析类题目很少,而筛选信息题、评价类题目、探究类题目及关于文体特征的题目是常考点。
在备考时,要熟悉各种文体的语言特色,如传记语言通俗,新闻语言简明,访谈语言灵动得体,科普文章语言准确平实,而科学小品又追求趣味性。必须掌握相关的文体知识,加强训练文体角度的命题,以便回答问题更准确、更规范。
探究题不易把握,回答这种题目不仅要读懂文本,尊重原文,而且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立论要依据文本,把握好尺度,还要注意看清要求,看是否需要延伸,联系现实。
论述类文本考查的能力层级有两个:理解和分析综合。题目基本上是针对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三要素设计的。因此,阅读论述类文本需要弄清其文体特征,从其结构切入,将文章分成三段(引论本论结论)。还要根据总论点,分析文章包含了几个分论点。
论述类文本中的理解题包括对概念的理解、对句子的理解和对段落的理解等,分析概括题也分为对全文的分析概括和对部分内容的分析概括。因此,要看清题干的要求,找准答题区间。
做客观题(选择题)时,必须找到选项在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认真比对,要特别注意那些表示时间、程度、范围等的副词。熟悉常见的几种错误类型(如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偏概全、因果倒置、强加因果、混淆已然与未然等),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地解题。
2016年高考语文重点讲解:实用类文本和论述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高考语文知识点请继续关注高考频道!
30、2017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
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臵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臵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五、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六、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臵错乱。
七、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八、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九、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十、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简答题的解答整体阅读,从整体上把握语料: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
阅读科技说明文: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阅读时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一: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辩明文体,选准角度。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 技巧3: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技巧4:(1)从形式方面分析
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
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重难点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中心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
1、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有文体特征意识: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 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分析归纳中心意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寻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标题即是中心,有的开头点明中心,有的结尾揭示中心。
(2)合并各段内容,概括中心意思:寻找各段中心句,合并各段主要内容来提炼概括。
(3)采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文章(段)没有主旨句,须将全文各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提炼。
重难点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
分析的具体做法是:
1、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
2、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对于答题技巧了解是否更加加深了一点呢?更多学习相关材料,敬请关注,小编随时为大家更新更多有效的复读材料及方法!
31、语文阅读教案
一、 指导目的:
1、让学生们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们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们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们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指导学生们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三、课前准备:
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2、要求每位同学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记熟。
四、指导课时:一课时
五、指导过程:
一、 推荐文章 引入指导
1、引入语:我们曾收集过不少的名人名言,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向大家推荐,和大家分享!
2、请1~2位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3、同位互相推荐好文章。
二、引导学生们总结读书方法
1、教师向学生们推荐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让学生们想想为什么老师会推荐一组这样的文章。
[因为我们在学习的第五组刻纹饰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
2、提问:没有老师的帮忙你准备怎样读懂它呢?[随机板贴]
3、过渡:其实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语文课内也学过不少,同学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板贴:课内得法]
4、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与文书38、67、68、71、75、82页的黄泡泡里分别藏着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5、生汇报讨论所得。[随机板贴]
6、小结。[板贴:课外活用]
三、运用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1、学生们运用读书方法阅读教师推荐的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
2、学生们汇报读书所得。
3、小结:真高兴!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更多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课外活用。好文章向大家推荐。
板书:
课内得法 课外活用
查字典理解字词 标注读书感受 好词佳句要积累
联系实际去理解 遇疑惑善提问 学后运用乐趣多
32、语文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33、语文阅读教案
全班同学齐呼口号:我阅读,我快乐,我成长。
一、导课
二、授新课
第一板块:眼脑机能训练(课件展示)
1、集中注意力训练 小游戏:“大家来找茬”
2、做眼保健操 (学生主持)强调:科学坐姿(头正、肩平、腰直、足安)
第二板块:复习阅读技巧、方法
1、速读三忌:忌指读、忌摆头、忌复视、要默读
2、固定程序阅读的七步程序
一题目、二作者、三出处、四基本内容、五重要事实、六写作特点与争议之处、七新思想与读后启示。(学生按行依次快速回答)
3、写景抒情散文方法大盘点:
(1)理清条理层次
(2)赏析语言,词,句(修辞)
(3)体会感情
(4)积累素材
第三板块:高效阅读训练
阅读检测,解读文本。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同学们,继续保持科学坐姿,深呼吸两次。预备、开始!(计时)文章字数666字,计算阅读速度 字/分
读后谈初读感受。(学生各抒己见)
出示检测题:1、2、3、4(课件展示)
注:第4个问题先回忆“高效阅读中分析语言特色”的技巧。(学生回答)
三、拓展延伸:
仿写
四、总结:
春游芳草地,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夏赏荷花池。四时之景不同,而美亦无穷也。我们生活中也并不缺少美,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拥有一双慧眼,去发现美,去大胆的表现美,请以“美,就在我们身边”为题写一篇文章。
全班同学再次齐呼口号:我阅读,我快乐,我成长。下课。
34、语文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别、到、那、都、吓、叫”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冷静、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同学发明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一、指导看图,从图中质疑。
1、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看不懂得吗?
同学质疑,教师归纳问题:(1)爬出来的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当时的情况怎样?(2)是谁救了他,他是怎么救的?
二、揭题释题。
1、板书课题,读题。(1)知道“司马”是复姓。(2)识记司,组词。
2、简介司马光。(同学或教师)
三、初读感知,合作初步解疑。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识记生字。自主选择生字识记,组内交流,全班反馈。(采用各种形式认读生字,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考虑问题(1)(2)
4、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
四、再读感悟。
1、学习1~3段,解决问题(1)。
(1)借助插图了解大水缸的位置和这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理解:不小心。
启发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
(3)朗读指导。
2、学习4~6段,解决问题(2)
(1)看图读文了解别的小朋友的表示,板书:哭喊叫找
小组讨论这些小朋友当时是怎么想的?
(2)讨论司马光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划出司马光的动作。理解:使劲砸。
(3)质疑释疑。(针对课文内容提问,自由解答,教师引导)
4、你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他吧!
5、朗读指导。
五、学会背诵技巧。
教师引导,让同学悟出背诵的方法: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
六、指导书写。注意偏旁在左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七、拓展训练。
假如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
要求:大胆想象。
八、作业安排。
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九、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都慌了
掉进缸里别的小朋友—————叫喊跑找
没慌
司马光———————拿砸(几下子)得救了
(遇事不慌机智勇敢)
35、语文阅读教案
【总体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当开发文本资源,使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让以探究未知的心态对待每一节课。本课教学设计是三人连上完整课,这是一种崭新的尝试,意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读童话──说童话──写童话,在兴趣盎然中超越封闭的语文课堂。
【课设计理念】
把朗读作为体验文本的手段和归宿。整个教学设计通过不同层面、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的意蕴,体悟文本的情愫,感受文本的美妙,让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学习目标】
1、紧扣“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这一主线,抓住花园情景及人物态度的变化,通过朗读感悟童话表达上的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
2、将学文与学词结合起来,丰富词语积累。
【课前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吗?那咱们来玩个跟童话有关的小游戏──看图片猜猜猜。请你认真看图片,然后猜一猜,这是来自哪篇童话?
(1、白雪公主;2、海的女儿;3、咕咚来了;4、阿笨猫;5、舒克和贝塔)
师:看来,大家是多么喜欢、了解童话啊!童话,伴随着我们成长。童话、孩子,孩子、童话,是那么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一句话,这个世界是因为有了孩子才有了童话,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童话。
出示: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童话
生读。
【教学实录】
一、揭示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
(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师:这是王尔德童话中最优美、最富有诗意的一篇。据说,王尔德给儿子讲《巨人的花园》时,竟然情不自禁哭了起来。儿子问他为什么哭了,王尔德说,明媚的春天,可爱的孩子,是多么美呀!我是为真正美丽的事物感动、流泪。接下去,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篇感人的童话,读完后找一找,课文中哪句话使你感受最深,用笔划出来。
(教师巡回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师:看来这篇童话把大家深深吸引住了,同学们读得真认真!你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吗?
生1: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生2、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生3、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生4: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
生5: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师:刚才,老师特意留意了一下,发现同学们划找的句子主要集中在这三句。
(点击出现)
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从你们找出的句子中,躲藏着一个秘密。什么秘密呢?就是在这些句子中,藏着几个多次出现的关键词,请你马上用敏锐的眼睛去搜索,看谁能在第一时间告诉我,是哪几个词?
生1:孩子。
生2:春天。
(随机词语在句子中变色)
师:是孩子,是春天!有了孩子的提醒,春天留住了;有了孩子的相伴,巨人幸福了。难怪巨人终于明白──
生齐接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板书)反过来,也就是说,有孩子的地方──
生齐接说:就有春天。
三、品读感悟
师:春天、孩子,孩子、春天,是那么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接下来,请一、二大组同学到文中去找当花园里有了孩子时,是怎样的一派春色的句子。请三、四大组找当花园里没有孩子时又是怎样的句子。
生:我找到的是“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的句子──
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师:没有了孩子,巨人的花园仍然是──
(生接说:冬天)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狂风大作。
生:雪花飞舞,瑟瑟发抖。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播放课件)狂风呼呼地刮着,鹅毛般的大雪下个不停,巨人的花园里冷得像冰窖,真冷啊!你来读一读。
生:(深情并茂地读)──
师:瑟瑟发抖是怎样的?谁上来比划比划?
师:大家看到了,在严寒中,巨人的身体在颤抖,那他的声音呢?
生:也在颤抖。
师:谁来读读巨人想说的话?
生1:──
生2:(加上动作读)──
师:请女生齐读,可以加上动作。
师:还从哪里看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生: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师:你觉得从哪里看出没有春天?
生1:鲜花凋谢,树叶飘落。
师:你真善于发现!请你把这两个词语认真地写在黑板上!
生2:冰雪覆盖。
师:对!这儿有个生字“覆”,比画比较多,请大家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遍。请在本子上写两个。
师:(教师巡回指导)你的“覆”写得真漂亮,请把“冰雪覆盖”写上去。
师:来,大家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我找的是“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句子──
他抬头望去,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好几个月没见过这么明媚的阳光了。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
师:哦,春天来了,春天在哪里?让我们和巨人一起找春天吧!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一段话。
师:(采访)小朋友,你和巨人一起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
生1:春天在孩子们的欢笑里。
生2:春天在一缕阳光里。
师:只有一缕阳光吗?
生2:我知道了,春天在明媚的阳光里!
师:你能把“明媚的阳光”改成四个字吗?
生2:是阳光明媚。
师:很好,请你把“阳光明媚”写在黑板上。
生3:春天在草翠花开里。
师:请你把“草翠花开”写在黑板上。
师:春天来了,这样美丽的景色巨人有多长时间没有见过春天了?
生:好几个月。
师:好几个月哪,如今看到明媚的阳光、草翠花开,巨人的心情怎样?
生1:激动。
生2:兴奋。
生3:充满惊喜。
生4:开心。
生5:高兴。
生:……
师:请你带着这些感情来读一读这段话。
师:读得多好啊!老师也听出来了,当人激动、兴奋的时候,声音也响了,语速也快了,来,大家都来感受巨人的喜悦吧!全班齐读。
生:我还找到“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句子──
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师:小男孩分明是个魔术师!他变出了什么?
生:绽出绿芽。
生:开出美丽的花朵。
师:多神奇呀!谁来读?
生:……
师:孩子,具有多么神奇的力量啊!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有孩子的地方才有春天,来,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
生:齐读板书上的词语。
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花园时而是春天,时而是冬天?巨人他做了些什么?
生1:巨人不准孩子们进入花园。
生2:巨人竖了“禁止入内”的牌子。
生3:巨人一次次地斥责孩子们。
师:巨人是怎么斥责孩子的?
生1:“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生2:“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生3:“喂!你赶快滚出去!”
师:听,滚出去!滚出去!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
生1:这是一个非常自私的巨人。
生2:这是一个没有爱心的巨人。
生3:这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巨人。
生4:这是一个很任性的巨人。
生5:这是一个冷漠无情的巨人。
生:……
师:是啊,正是巨人的自私、任性、冷酷、粗暴,才一次次地赶走了孩子,也一次次赶走了美丽的春天。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既分工又合作读一读我们刚才找到的精彩的句子。怎样分工?男同学读巨人一次次发火的句子,女同学读孩子带来春天不同变化的句子;怎样合作?请你听清楚老师的提示,你又快又准地接下去读。
(师生合作读)
师:巨人终于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孩子带来春天里一切的美好。巨人的花园里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呢,接下来,由陈老师带领大家继续快乐的巨人的花园之行。
【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阳光明媚 狂风大作
草翠花开 雪花飞舞
绽出绿芽 瑟瑟发抖
开出花朵 鲜花凋谢
树叶飘落
冰雪覆盖
36、语文阅读教案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比喻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此文转自淘.教。案网()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概念使用准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37、语文阅读教案
设计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课时安排:两课时。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
合作学习: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交流品评。
探究学习: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生平、写作背景、 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
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理清情节、熟悉内容。
第二课时:分析形象、培养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预习课文,查阅《西游记》,画一幅“孙猴子”的画 ;
教师方面:制作课件,下载《西游记》 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
第一课时
第一步:为文本解读提供背景:(由学生课前收集、课上交流) 5分钟
1.简介《西游记》和作者吴承恩。
2.写作背景与创作意图
第二步:学生自学课文,理清情节: 12分钟
1、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齐读课文,思考,划分段落层次。
第三步:熟悉内容,品评文本与影视艺术: 18分钟
1、情节细读课文、默记段落大意。
2、放电视剧《西游记》第一集的有关剧情。
3、学生品评。
第四步:学生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词、提高朗读能力。 5分钟
第五步:布置作业。字词积累与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1、激趣创境导入。
听一首歌曲《猴哥》、学生可以应和。
2、猴、人、神
教师:这首歌赞颂的是谁?
学生:猴哥/孙悟空/孙大圣/美猴王(莫衷一是)。
教师: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孙悟空本是石猴,因发现水帘洞,改善了“猴群”的住房条件,得了第一个名份叫“美猴王”;接着,谁知道他得的第二第三个名分是什么?
学生:孙悟空、齐天大圣、(孙行者)。
教师:“孙悟空” 和“齐天大圣”这名字怎么来的?
学生:孙悟空是菩提祖师起的;“齐天大圣”是他大闹天空时自封的。
教师:中国人对名字是格外重视的:素有名如其人的说法。从名字看,“美猴王”它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学生:一只饶有本事的猴子。
教师:对。是聪明的猴子。从孙悟空看呢?
学生:孙指儿童,加悟空法名,可见是一修行的人。
教师: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人自然比猿猴厉害,“孙悟空”自然比“美猴王”风光;但最风光、也是最让“石猴”最自豪是什么?
学生:大闹天空、得了“齐天大圣”的荣誉称号。
教师:大闹天空那可是跟神仙交战的事,这已不是人所能为的了,他达到了神仙级别。可见,妇孺皆知老少咸宜的孙猴子原是:猴、人、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
3、分析“美猴王”形象。
教师:课文主要表现他什么形象?
学生:美猴王。
教师:他美在哪里?注意“美”不是指容貌,而是说他的奇特性或个性化的意思。阅读课文,找找他“美”在哪些方面?
板书:身世美、行为美、言语美
教师:以上三美可见美猴王有什么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明确:他是一个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猴王。
4、交流品评。
(从刻画人物方法、写作角度、环境烘托三方面品评图画)
教师:课文写的是美猴王的事,课前布置大家画一张孙猴子的画,要求画他在做着事情,而且从画中要显示出他的性格特点。让组员品评一下你的杰作吧。
…………交流品评
教师:谁来展示展示?
…………展示一两幅
教师:想象力真丰富。
5、说说你喜欢孙悟空的原因?——疾恶如仇;技艺超群;聪明灵巧。
6、作业布置:
充分发挥想象,请以“假如我是孙悟空”为题,或以“俺老孙”的口吻,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38、语文阅读教案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十单元“我们去旅行”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本文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大旅行家徐霞客一生不避艰险,用双脚走遍大半个中国,进行科学考察,最终写下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的伟大事迹。全文语言简洁、质朴,赞颂了徐霞客卓尔不群的一生,历尽千辛万苦,始终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经过前四年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理解的能力,敢于质疑,乐于解疑,学会了搜集并筛选资料。学生学习本课有几个困难:一是具体事例叙述简略,不能满足学生探索的兴趣,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离学生生活距离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三是要抓的词语很多且不够通俗。因此,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简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徐霞客的生平,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突出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理念,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主要有三大特色:一是注重激发兴趣,问题源自学生,再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抓住“奇”这一文眼,紧紧围绕“徐霞客‘奇’在哪里?”,抓住“卓尔不群”、“锲而不舍”两个重点词,挖掘了词语在文中的多层意义展开教学。二是结合课文潜在的感情色彩,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联系课前搜集资料、联系上下文体会徐霞客历尽艰险,始终不放弃考察的可贵品质,使学生思想受到熏陶,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特色。三是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用,如“写批注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读懂句子的方法”、“文章的写作方法”,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策略意识和工具性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7个生字,12个词语。掌握“卓尔不群”、“锲而不舍”、“燃松拾穗,走笔为记”等词语的意思。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以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默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抓住“奇”这一文眼,紧紧围绕“徐霞客人‘奇’在哪里?”这条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写心得批注。顺学而导,指导学生运用方法归纳主要内容、理解词语、读懂难读的句子并进行有感情朗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徐霞客历尽磨难却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伟大精神;学习徐霞客立下雄心壮志、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徐霞客卓尔不群,层层深入体会他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伟大精神,感受到他的确是千古奇人。
2、运用批注的方法读懂难读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卓尔不群”、“锲而不舍”等词语的意思。
3、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课前资料搜集:徐霞客的故事。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问题
1、【导课】(出示徐霞客画像)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他是——(生:徐霞客)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徐霞客,沿着他阅读大地的足迹,去探寻他的精神世界。生齐读课题
2、【复习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关于徐霞客,你了解多少?
生:奇人、奇书……(相机板书:奇人、奇书)
师:文中哪段话这样概括的写了徐霞客的生平?生齐读第一段
3、【引出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生:为什么说徐霞客是“奇人”?书“奇”在哪里?为什么说是“阅读”大地?(相机板书:?)
师:我们先来探究徐霞客人奇在哪儿?
二、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6页,认真研读课文,勾画出表现徐霞客“奇”的词句。(师巡视点评勾画批注的方法)
2、【小组交流】
三、释疑点拨,精读感悟
(一)探究徐霞客人“奇”在哪里。
【预设一】
生:徐霞客卓尔不群……(相机板书:卓尔不群)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引导学生在句中理解卓尔不群,及卓尔不群的表现之一——读的书不一样,之二——读书方式不一样,之三——立下雄心壮志,指导学生带着理解读相关语句。(相机板书:立壮志)
师总结:我也想和你们一起读读这段话,我读当时读书人的表现,你们读徐霞客。
(师生读整段)真是天下书生皆功名,他却卓尔不群立壮志,怎能不说他是奇人啊!
【预设二】
生: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三十多年”、“九万里”、“长风为伍,云雾为伴”……感受时间漫长,路途遥远,理解是“锲而不舍”的精神支撑着徐霞客不避艰险,指导学生带着理解读相关语句。(相机板书:锲而不舍)
师总结: 无论时间多么漫长,路途多么遥远,但他依然锲而不舍,真是个奇人!
【预设三】
生: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荒野露宿,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徐霞客路途中的那一幅幅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师引导学生想象着画面朗读。
师总结:徐霞客历尽千辛万苦,却矢志不渝,这何尝不是锲而不舍。
【预设四】
生:徐霞客的时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他所去的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加上明朝末年治安不好,盗匪横行,长途旅行是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师:不仅孤独,不仅疲劳,连生命都受到威胁!徐霞客的时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那他靠什么去走遍天下呢?
生:只有一双脚!
师出示课件,引读:
他就是用这一双脚,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
他就是用这一双脚,走了(三十多)年,走了(九万)里。
师总结:(出示课件)看啊,图中蜿蜒的红线,是徐霞客用双脚,以一己之力,,终其一生走过的道路,行程九万里,这难道不是锲而不舍吗?
【预设五】
生:但是,他还是坚持目标,继续他的研究工作,最后找到了答案,推翻历史上的错误,证明长江的源流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
师:一起来回顾你们刚才说到的故事。出示课件,师引读。
师总结:看啊,一个坚持,一个继续,让我们仿佛看到徐霞客用自己的双脚在三江五岳上写下的铮铮四字——锲而不舍,他真是一个奇人!
【预设六】
生:他遇到高山一定要登上峰顶,遇见山洞一定要进去探个究竟……
师:是呀,徐霞客没有被困难吓倒,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也毫不动摇。其实!徐霞客探险的山洞远不只这两个!一生所探306个洞穴,他是中国探洞第一人。
引读——他遇到高山一定要登上峰顶,遇见山洞一定要进去探个究竟。
师总结:这306个洞穴,个个都见证了徐霞客的精神,那就是锲而不舍。
(二)探究徐霞客书“奇”在哪里。
师:徐霞客就是这样,从小立下雄心壮志,执着理想写下奇书,真可谓是——卓尔不群立壮志,锲而不舍著奇书(板书:著)正因为这样,他才被称为奇人。(板书:擦掉“奇人”后的“?”)
师:他人奇在这儿,书又奇在哪里?
生:……
师补充视频资料,总结:难怪后人评价他的书——(生读评价),真是一部奇书!(板书:擦掉“奇书”后的“?”)
(三)探究为什么说是“阅读”大地。
师:他就是这样一位——(指板书:卓尔不群立壮志,锲而不舍著奇书的千古奇人),作者通过写具体事例,描写人物的行为,将徐霞客带到我们眼前,我们通过读书,了解课外资料,又把徐霞客这个人物形象深深刻入了心里。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说徐霞客是阅读大地?
生:……
师:难怪我们都称他是——(齐读课题: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板书:擦掉“阅读”后的“?”)
四、总结文本、升华感情
师:此时,面对徐霞客,(出示画像)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
师:让我们用这幅共同创作的对联来赞美他吧!(生读板书:卓尔不群立壮志,锲而不舍著奇书),横批——奇人。
39、语文阅读教案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见过蚂蚁吗?
2、今天,老师就要给小朋友讲一个和蚂蚁有关的故事。(贴蚂蚁图)
3、板书课题:16、蚂蚁和蝈蝈
4、指名读课题,要求读准字音:第二个”蝈”为轻声。
5、读了课题,我们知道了,原来,这个故事里不止有可爱的小蚂蚁,还有蝈蝈。(贴蝈蝈图)
蚂蚁和蝈蝈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打开书自身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
1、同学自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把字音读准;词要连读;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
(1)指读生字词和难读词句:
粮食纳凉装满洞里神气
躺在躲到自由自在
(2)指读难读句子:
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3)分自然段朗读。
这个故事真有趣,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三、细读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1、看图:
(1)这是什么季节?(夏天)你怎么知道这是夏天?
板书:夏天
(2)太阳怎么样?(太阳火辣辣的)
(3)夏天,天气这么热,太阳火辣辣的,小蚂蚁在干什么?(劳动)
这么热的天,小蚂蚁在忙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2、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3、提问:
(1)这些小蚂蚁在忙什么呀?(搬粮食)
板书:搬粮食
(2)你读了这一自然段之后,你觉得小蚂蚁怎么样?(爱劳动,不怕吃苦)
(3)你从课文中哪些词看出来的?(背、拉、满头大汗)理解:满头大汗
4、指导朗读:
(1)夏天,太阳火辣辣的,天气真热。这群勤劳的小蚂蚁还这么爱劳动,在搬粮食,个个干得满头大汗。小朋友,你们喜不喜欢这些小蚂蚁吗?那么,小朋友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一自然段?(喜爱的语气)
(2)下面,先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老师在读的时候突出了哪些词,来表达对小蚂蚁的喜爱。
(3)同学练读。
(4)齐读。
火辣辣的太阳下,小蚂蚁在搬粮食,我们再来看看这时候蝈蝈们又在干什么呢?
(二)第二自然段:
1、女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2、提问:
(1)几只蝈蝈看到蚂蚁在火辣辣的太阳下面搬粮食,都笑蚂蚁是傻瓜。
(2)蝈蝈为什么笑蚂蚁是傻瓜?(因为,它们觉得,蚂蚁大热天里还在干活,不知道享受,真是太笨了。)
蝈蝈笑蚂蚁是傻瓜,不知道享受,那蝈蝈是怎么享受的,我们来看看图。
3、看图
(1)描述图。(“他们躲到大树下纳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板书:树下纳凉
(2)什么叫做”自由自在”?
4、指导朗读:
(1)小蚂蚁在努力干活,可是,蝈蝈却讪笑他们,自身还躲到大树下纳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读出蝈蝈这种自以为是的语气。老师提醒大家要注意突出”有的……有的……”、”满头大汗”这几个词。
(2)同学练读。
(3)指名读。
转眼,夏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小蚂蚁是不是真的是傻瓜呢?
板书:冬天
(三)第三自然段:
1、看图:
(2)蚂蚁在做什么?(吃东西,烤火)
(3)蝈蝈又怎么样了呢?(冷得发抖,很饿,还有的哭了)
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3、提问:
(1)谁来告诉老师,这时候,蚂蚁怎么样?(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
板书:洞中过冬
(2)那么,小蚂蚁为什么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呢?(因为,蚂蚁夏天准备了粮食)
(3)那蝈蝈呢?(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板书:又冷又饿
(4)蝈蝈为什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夏天它们没有准备粮食)
(5)假如你是蝈蝈,你这时候会怎么想?
蝈蝈很后悔夏天没有准备粮食,那我们读这一自然段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
4、指导朗读:
(1)小朋友自身来试一试。
(2)齐读。(指导突出词句)
(四)总结:
蚂蚁和蝈蝈的故事说完了,小朋友你们喜欢谁?为什么呢?
四、教同学字:(冷、歌、汗)
1、指读生字。
2、组词。
3、你怎么记这个字形?
4、书空。
5、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范写。
7、描红。
8、《习字册》。
40、语文阅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指导学生了解课外阅读方法,进行有关神话的趣味积累,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感受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丰富多彩让学生从中了解中国和希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老的文明,感受历史文化的璀璨与美好。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感受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丰富多彩让学生从中了解中国和希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老的文明,感受历史文化的璀璨与美好。
三、教学准备:学生自读三年级的课外阅读书目《中外神话传说》
四、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动画《哪吒闹海》
一、创设情境,感知神话人物。
1.知道这部动画片叫什么名字吗?对了叫《哪吒闹海》它选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封神榜》。同学们,大家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指名说。你能把它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吗?(学生上黑板写名字)
2.知道这么多神话故事,大家真了不起!在这些神话人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引导说话——说出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特点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本领大,呼风唤雨,乐于助人,与自然作斗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为民造福、……)
师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很多事情人们无法解释,以为神在起作用呢!其实神就是人们心目的`英雄,在神话里,他们本领高超,去代表人去和恶劣的自然做斗争。
重点点评:老师知道同学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哪吒和沉香了,因为他们都很善良和孝顺是孩子们的神。
3.其实啊,刚刚大家说到的故事,有的已经走进我们的语文课本。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每一册都有神话故事。
除此之外,我们的课外书中还有很多。中国神话那里有?不光我们手里的《中外神话传说》,向《诗经》、《左传》、《国语》、《庄子》、《山海经》、《楚辞》,乃至于唐诗宋词里都有,神话故事太多了,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我们读过的神话仅仅是神话世界中的一滴水呀!今天我们就借助《中外神话传说》这本书,走进神话世界,更好地读懂神话。
二、品神话,读懂故事
品读《盘古开天辟地》
1.打开目录,同学们会发现《阿里山》和《世界最初的七天》这两个故事之间空了一行。看到了么?分隔的前部分是中国古代的神话,后半部是外国的神话。中国部分的第一个故事《盘古开天辟地》都读过了吗?谁来说一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出示说话训练:读了《盘古开天辟地》,我知道了天和地起源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____,宇宙混沌一团,像___,是___用他的神力,开辟了___,他的___变成了世间的万物。)
2.在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情节呢?
指名交流评价
3.喜欢神话故事,不能仅仅知道故事的情节,咱们要想领略神话故事的丰富内涵,不仅要细细品读字句,有时还要结合文字,展开大胆的想象。
4.教师边读边做标记,边指导学生想象画面。老师以自己的读书感受指导学生如何读书。注意师生互动。
实物展示全文,教师边带学生读,边现场做记号。
品读盘古开天辟地的这一段,体验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如:轻而清、重而浊。教师指导:遇到好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在旁边做一下记号
品读盘古手撑住天地,不让天地合拢的这一段。做一下动作,想象当时的画面感受盘古的伟大。教师指导:读后的感受往往是珍贵且易逝的,可以在书旁的空白处写下来。
小结:我们这样一读啊,书中的人物好像活了过来一样,情节也更生动了,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这样读书才会越读越有趣呢。
5、总结板书:我们刚才是怎么读这一段的呢?书中好的语言,可以划下来。
精彩的情节可以反复读,并展开想象,有了感受可以写下来,有疑问也可以写下来。感受深刻的地方要有声有色的读读。实在喜欢还可以背背。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都带着这样的方法读书,收获一定会很大的。
板书:
做记号
想画面
写感受
品读《愚公移山》
1.利用同样的方法,自主读第二篇神话。教师巡回指导。
2.课文后面还有两个问题呢,出示思考。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她是怎么创造人类的?
3.交流。指名2人上讲台,根据实物展示台,展示自己的读书感受。
4.大家这么快就掌握了老师教会的方法,真是棒!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
看后教师提醒:老师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动画片,可是书中有很多是动画片中没有的。老师建议大家看了动画以后,再找文字读一读,感受会更深的。
41、语文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以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几种常用方法,提高阅读水平,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教学准备:
1、学生人手1份短文材料;
2、小黑板。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体会、归纳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方法,并学会灵活地运用,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一、概念入手,揭示课题。
出示学习单一:
1、通过预习《分册指导复习纲要》上的相关内容,你知道阅读文章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2、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做上标记。
明确阅读文章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内容?(一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作用;二是归纳段意;三归纳主要内容;四是体会思想感情,五是揣摩表达顺序。)
二、自主复习,梳理方法。
(一)复习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1、复习课文
学习单二:
1、请找出本册教材中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课文,各选择一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你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3、时间:5分钟
复习写人(《天游峰的扫路人》)、记事(《半截蜡烛》《三打白骨精》《卢沟桥烽火》)、写景状物(《广玉兰》、《夹竹桃》)的文章,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想想用什么方法概括。
2、讨论,小结,让学生明确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
段意归纳法(《孔子游春》《理想的风筝》)
文题扩展法《三打白骨精》《莫泊桑拜师》
重点归纳法也可以理解为(找中心句)《广玉兰》
(二)复习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
1、复习课文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从内容中体会到的思想,要求学生思考:怎样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课文内容思想从重点词句段体会
《夹竹桃》围绕夹竹桃写了夹竹桃的任性可贵和月光下的美。
《三打白骨精》讲孙悟空三次打白骨精,终于打死了白骨精。
2、讨论、小结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即:边读边问为什么(抓住主要词句段)]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抓住主要内容和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下面,老师想检查同学们是否已经掌握了这些方法。
2、出示短文《最优秀的人是谁》,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3、师生共同评议、交流。
4、师小结,鼓励:瞧!大家已经能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了,真聪明!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学习单三:
1、课后请同学们从课外读物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运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2、完成《复习指导纲要》上的一篇短文。
42、语文阅读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篇写人的记叙文。文章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全文,讲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写成了一本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第二自然段讲徐霞客卓尔不群,立志亲自考察祖国山川地貌,并在此后的30年间历尽艰辛获得了第一手考察资料。
第三五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写了徐霞客在考察途中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
第六自然段总结了徐霞客一生游历的价值,高度评价了他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是求真求实、开创田野考察的科学家。
文章语言简洁、质朴,全文紧扣一个奇字,写出了徐霞客这位奇人卓尔不群的一生。
之所以称徐霞客为奇人原因有四:
1、不求功名,立志考察探险。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科举时代,读书人都忙于追求科举功名,而书生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鄙弃权贵、摒绝仕途。卓尔不群,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徐霞客超出常人之处首先在于,淡薄名利、不求功名。当他发现先人留下的古今史籍、地志、山海图经少且有差错时,便立志走遍天下,亲自考察。于是他毅然走出书斋,把一生献给了旅行考察事业。这在当时来说可谓奇举。
2、不畏艰险,毅力超凡。徐霞客自22岁出游,至55岁病返故里,30多年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行程9万里,横跨16个省份。当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甚至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有,多数行程徒步完成,加之明朝末年治安不好其中艰险可想而知。几十年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长期的旅途中他遭遇了重重困难:攀险峰,涉危涧,遇盗匪、断财物、失同伴,疲劳、病痛等等,然而这一切都从未曾使他动摇。30年里,他天天坚持日间跋涉,夜里笔耕,从不间断。多么坚韧而有毅力的人呀!也正是凭借这坚定的信念和超凡的毅力,他获得了先人不曾获得的考察资料,成就了被后人称为千古奇书的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
3、求真求实,锲而不舍。在许多读书人奉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徐霞客特立独行,本着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实践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而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求真求实,锲而不舍是徐霞客从事科学研究的品质。课文通过徐霞客克服种种困难,证明长江的源流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的事例,及第5自然段中列举的两个简短事例,对此品质做了具体说明。
4、成就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正因为奇人、奇举,才著就就了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用两句话分别概述了此书奇在哪里,即它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徐霞客游记》除遗失部分外,留存至今的还有60多万字,是我国篇幅最为浩繁的游记之一,也是世界游记文字中的鸿篇巨制。其间蕴含着许多真知灼见,某些思想甚至超越了时代。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曾这样评价:《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20世纪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学情分析
徐霞客所处年代距今天久远,课前应要求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简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徐霞客生平,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本课可以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开始,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在寻求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徐霞客的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默读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同学们,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2、出示徐霞客画像,提问:你们猜猜他是谁?能讲讲他的故事吗?
3、在你的心目中,徐霞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点评: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导入了解学生的理解状况,让学生就课题质疑或初谈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初涉课题学生也许会感困惑,不必强求学生完全理解,待深入理解课文后,再回归课题领悟它的含义。)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小组内互教互学。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列举了徐霞客在考察途中的具体事例。
3、按内容不同给课文分段。
(三)再读感悟
1、指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讲的?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2、什么是奇人?
3、为什么称徐霞客是一位奇人呢?他人奇在哪里?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有关语句,谈一谈你的体会。
(重点抓住卓尔不群醉心雄心壮志亲自理解徐霞客的超出常人之处。)
4、读到这里,你觉得徐霞客是一个怎样的人?
5、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一段?
6、小结: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科举时代,读书人都忙于追求科举功名,而书生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鄙弃权贵、摒绝仕途。卓尔不群,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徐霞客超出常人之处首先在于,淡薄名利、不求功名(板书)。
(点评:引导学生抓住奇人这个词反复读文,通过重点词语理解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之上再指导学生朗读,体现了朗读指导的循序渐进。)
7、徐霞客人还奇在哪里?在刚才的学习中,大家找到了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课文,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继续采用这种方法学习下面的课文。
8、按照刚才的方法学习三、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找出重点句子谈体会。
(2)小组讨论交流。
(抓住当时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甚至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有,盗匪横行,还是坚持设法竟然等词句体会徐霞客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3)练习朗读。
9、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十多年的千辛万苦,最终他完成了自己的愿望。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他的奇还体现在哪里?
10、这本书奇在哪里?
11、小结。
(点评:这一环节采用先扶后放,由引导到探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总结全文
1、现在你知道课题为什么说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了吗?
(点评:待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再回归课题领悟它的含义。)
2、关于徐霞客奇人、奇事的故事很多,大家还知道哪些?
(点评: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总评:
本课的阅读教学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在学生充分预习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入手,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然后抓住关键部分的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先扶后放,再回到全文,最后发散性的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学生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了阅读。
43、语文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知道文中毛毛、亮亮、冬冬三位小朋友在爸爸回来后的不同表现,让阅读成为“悦读”。
2、明辨是非,懂得要热爱自己的父母、学会体谅父母。
3、理解课文中有关字词。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巩固字词,导入新课。
二、做记号——在游戏中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插图。并在图中毛毛、亮亮、冬冬这三位小朋友的边上做上简单的记号,以表明自己对他们的看法。
2、集体交流:你做了怎样的记号?说说原因。
[“做记号”这一形式给整体感知阶段的阅读增添了不少情趣。看!小朋友们抢着上讲台展示自己做记号,他们给冬冬画上了★,打上了√,画上了翘起的大拇指、展开的笑脸;而给毛毛和亮亮打上了×,画上了哭脸……听!他们还头头是道地说着自己理由以及对文中三个人物的看法。“读”与“说”中包含着创造的乐趣,自我展示的愉悦。在这时,教育的力量是春风化细雨,涧物细无声。]
三、赛赛演演——在朗读中感悟。
1、赛读描写毛毛、亮亮表现的段落。
(1)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朗读,准备参赛。
(2)开展“毛毛队”和“亮亮队”的朗读比赛。(随机指导:毛毛、亮亮—调皮;爸爸—很累。)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热热闹闹的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朗读的乐趣。]
2、演读描写冬冬表现的段落。
(1)选演员:谁能学冬冬把话说得很甜很甜?优胜者来当冬冬;谁能读出爸爸激动的心情?主动性是好的来当爸爸。
(2)演员上台表演,集体评议,提出完善的建议。
(3)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从形式上看是在选演员、评演技,实际上还是练朗读、学说话。学生进入了生动活泼的课文情境,亲身体验了冬冬的正确行为。这样的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满足了学生好表现的心理。]
四、体验角色——在说写中明理。
1、有感情朗读全文。
2、对毛毛和亮亮说一句心里话:毛毛、亮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象写话。(可任选一题)
(1)第二天,爸爸回来了,毛毛、亮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爸爸回来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本令学生望而生畏的“说写任务”,因转换成一种活泼的形式而使学生感到轻松,激起了学生说写的兴趣。你看,他们教育毛毛和亮亮的样子多么美好!他们还骄傲地说自己对父母的关心,表现得多么懂事!在角色体验中,教学难点似乎不攻自破,思想教育也已悄悄落实。]
44、俗世奇人阅读指导课教案 俗世奇人阅读教案
人性格迥异,身高长相相差甚大,但是没有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俗世奇人阅读指导课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
(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
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
(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六、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以上教案大家学会了吗?想要了解更多信息,关注本网站。
【俗世奇人阅读指导课教案 俗世奇人阅读教案】相关推荐文章:
《散步》课内阅读
《金色花》阅读练习
《春》阅读训练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
《俗世奇人》导学案2
45、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的探究》教学设计一等奖
【文体特点】
一、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这是我们考试中所使用的概念。
二、散文的分类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1.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2.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
3.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
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典型的议论散文。
三、散文的特征
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所谓的“形”应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的、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例如:《窗》就是通过描述一系列与窗相关的事物来阐述哲理,《荷塘月色》就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说不尽的狗》就是寄寓一种生活、艺术和思想中蕴含的情趣。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较强的纪实性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主张“大实小虚”:“散文写作,在选材上也并不是绝对地排斥任何虚构的。也就是说,在保持题材上大体真实(请注意,这里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文学科学中的‘真实性’的含义,故称之为‘题材的纪实性质’)的前提下,某些细节的虚构,乃至某个次要人物的虚拟,不但在创作实践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许的,而且有时甚至是很必要的。……关键则是要‘大实小虚’。”(韩少华《散文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写作论》)
尽管散文的细节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绝对真实的,这一点也应该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2.取材的广泛性。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写散文要选取揭示“人类那种崇高感和庄严感”的材料,要选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材料。
3.形式的灵活性
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其服务的形式也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①结构多种多样
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如《小桔灯》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如张洁《挖荠菜》和杨朔《荔枝蜜》;有的以某一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如《土地》。
②表达方式自由灵活。
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叙述、描写等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和议论;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叙述、描写和抒情。
③语言运用自如。
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文言语辞如陶铸《松树的风格》中:“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用歌谣谚语的如:朱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中引用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郦道元《巫峡》中“长江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诗意浓郁。
散文的诗意与它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分不开的,其诗意的浓度同作者感情的深度总是成正比的。为什么散文长于抒情呢?因为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无论写到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见解,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心灵的歌声”(高尔基)。同时散文有自己特殊的笔调,即所谓散文笔调。散文笔调,首先是语言凝练,优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笔法灵活疏放,挥洒自如。
5.语言优美
优美的语言是散文所以成为美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散文语言具有以下特征:
①讲究文采。
常用多种手法,或浓墨重彩、或淡笔轻彩,着力表现事物的“画意”,再现美好的形象。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识地化常语为奇语,以更好地表现散文的“诗情”和“画意”。散文讲究文采,但并非只使用华美的语言,有的散文家使用最平实的语言,写出极美的文章来。即所谓的“家常风”。如魏巍《我的老师》。
②灵活疏放。
作者可以浮想联翩,随意点染,任情穿插,时而叙,时而议,时而抒情,或将它们水乳交融起来。可谓腾挪翻飞,无不随心应手。
③注重节奏。
句式富于变化,有时骈散相间,平仄相调;有时长短交错,张弛相映,使作品富有音乐美。
6.短小精悍。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层次较少,结构不很复杂,但又具有选材精要,言简意赅,立意深邃的特点。郁达夫“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现代散文序跋选》)
46、大班语言阅读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2、感受大树无私的奉献精神,懂得付出也是一种快乐。
3、体会亲人朋友们的关爱之情。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图片、白板。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件画面:一棵树
教师:你觉得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2.出示课件画面:小男孩
教师:这是谁?一棵茂盛的大树和可爱的小男孩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分段感受故事
1、男孩在儿童期和大树的故事
(1)观看课件画面,欣赏故事。
(2)提问:你觉得大树和小男孩关系怎么样?为什么?
(3)小结:是啊,大树和小男孩相亲相爱,他们每天都在一起玩耍,多么幸福快乐呀!
2、男孩在少年期和大树的故事
(1)观看图片讲述故事后.
(2)提问:大树为什么感到很孤独?
男孩摘走了大树所有的苹果,大树为什么还很快乐?
(3)小结:因为大树帮助男孩达成了心愿,所以它很快乐。
3、分组排图讲述男孩在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与大树的故事。
(1)幼儿分组排图、自由讲述
(2)将幼儿分组探讨结果集中展示、讲述。
4、完整欣赏故事,体会爱心树的付出。
(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2)提问: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大树?
(3)小结:这是一棵充满爱心的大树,当男孩从大树身上摘走苹果,大树很快乐;
砍走树枝,大树很快乐;砍断树干,变成光秃秃的树墩,大树还是很快乐!
原来付出爱也是一种快乐呀!
三、情感迁移,体验亲人朋友们大树般的关爱之情。
1、教师: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爱心树”,你觉得谁是你生活中的”爱心树”,为什么?
2、教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都是我们的爱心树,你们愿意做一棵真正的”爱心树”吗?
那你会怎么做?
四、结束活动
《让爱住我家》
47、大班语言阅读教案
活动目标:
1、阅读图书,感知画面中人物的动作,知道菲菲与顾客进行商品买卖和交换的过程。
2、通过观看情景表演和讨论活动,感知理解故事内容,学会菲菲与顾客的对话。
3、乐意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想法,体验买卖交换和满足关心他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本,实物投影仪一台。
2、教师扮演角色和一个小朋友扮演菲菲,排练情景故事表演。
布置商店背景和货架,并将手帕,剪刀、铅笔、玩具熊放在货架上。
3、实物:手帕、果汁、剪刀、黄色玫瑰花、铅笔、玩具小布熊、卡片。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主阅读故事。
1、教师:小朋友,你去过小店吗?有个小朋友叫菲菲,她开了一家小店,菲菲是怎样买东西的?
2、请幼儿自主阅读小图书,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教师:在菲菲的小店里,有哪些客人来买东西?买了哪些东西?他们是怎样买卖东西的?
二、观看故事表演,初步感知表演内容。
1、展示货架,感知货架上的物品,告诉幼儿这是菲菲开的小店。
2、教师分别扮演买东西的顾客,一幼儿扮演菲菲,合作表演故事内容。
三、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故事的内容。
1、教师:菲菲在小店里当什么?第一个买东西的是谁?她想要买什么?奶奶给了菲菲什么?
2、第二个买东西的是谁?他要买什么?爷爷是拿什么跟菲菲换东西的?
3、后来,又有谁来买东西?他们想要什么?他们给了菲菲什么?
四、引导幼儿阅读放大的《幼儿用书》故事画面,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引导幼儿逐页阅读画面,倾听故事《菲菲的小店》。
2、教师:菲菲在房间里开了一个什么店?谁来当售货员?他们想要什么东西?菲菲对他们说什么?他们给了菲菲什么?菲菲给他们什么?
3、完整阅读,启发幼儿用” 来了,菲菲给他什么,给他什么。”的句式和老师一起讲述画面内容。
五、谈话扩展活动。
1、菲菲和买卖东西的顾客开心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他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2、鼓励鼓励个别孩子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展示菲菲、家人和朋友开心的样子。
3、假如你开一个家庭商店,你想买哪些东西?你想得到爸爸、妈妈的为什么呢?
4、你去过哪些商店,你是怎么买东西的?感觉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