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27日,从北京出差回到上海的曾联松收到了一封公函,邀请他到北京参加国庆一周年活动。当年11月1日,曾联松又收到了一封标有“1137号文件”的公函,这是一份确认曾联松是五星红旗设计者的说明函。
曾联松:一名普通职工,妻子苦笑、朋友劝慰,默默设计出五星红旗
1950年9月27日,从北京出差回到上海的曾联松收到了一封公函,邀请他到北京参加国庆一周年活动。
直到此刻,曾联松才意识到,这封公函的到来,与他在北京出差时,被自称是全国政协的人找上门来的谈话有关。
当年11月1日,曾联松又收到了一封标有“1137号文件”的公函,这是一份确认曾联松是五星红旗设计者的说明函。
曾联松只是一名长期做经济工作的普通人,他为何会想到去设计国旗图案?他又是如何设计出的国旗图案呢?为什么他会成为国旗的设计者呢?
1917年12月27日,曾联松出生在浙江瑞安的一个平民阶层家庭里。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家中大小事务都由母亲一个掌管。
有着望子成龙心愿的母亲,对曾联松管教很严,7岁时就将他送进私塾读书。随后没过多久,又将他送到瑞安县中心小学上学。
在母亲严格的管教和用心引导下,考入瑞安县立初级中学的曾联松学习更加用功,并培养出了广泛的兴趣,对美术老师、画家金作镐先生的美术课尤为喜欢,不仅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将其作为自己的终身业余爱好。
曾联松考入江苏省立中学高中部后,期间正赶上北京爆发了青年学生爱国运动,受“一·二九”运动怒潮的影响,曾联松也和同学们毅然加入了反帝抗战的学生运动中,进而产生了更多的爱国思想。
1936年夏天,经过慎重考虑,曾联松选择了中央大学法学院经济系学习。因为想到学经济可以多接触社会,能更多地了解大众疾苦的症结所在,从而可以找到国弱民穷的病根和救治的方法。
热爱书画的曾联松在大学期间还选修了美学,经常去听宗白华教授的美学理论课,这就为他后来设计五星红旗,奠定了美学理论基础。
大学毕业后,曾联松拖着病体回到家乡瑞安后,一直在瑞安中学执教外国历史,直到收到老同学勇龙桂的来信,邀请他到上海参与创办现代经济通讯社。
此后,曾联松就在华山路466号,条件艰苦的现代经济通讯社的宿舍里居住。
1949年5月24日,上海解放了。曾联松和众多上海群众走上街头,载歌载舞,欢庆解放。如此令人激动的场面,让曾联松的内心涌起波澜。
而当时正值现代经济通讯社宣布歇业清产,有了这么难得的一段过渡性的休闲时间,不肯闲着的曾联松就一直在寻思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1949年7月里的一天,一直关注时事的曾联松,在上海的《解放日报》上看到了新政协会议筹委会正在广泛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后,内心瞬间就激动起来,参与设计国旗图案的念头随即喷涌而出。
做出这个重大决定后,曾联松立即找到自己当年的学生何仲麟,向他借了一把圆规,然后又兴冲冲地上街买回了一大捆彩色油光纸,搬到了自家的阁楼上。
正值夏季,酷暑难当,曾联松却把自己关在自家的阁楼上,不分昼夜地连轴工作起来。
家里的住房条件实在太差,唯独阁楼可以静心创作,没有风扇和其他降温工具,曾联松就只穿着背心短裤,闷声在矮小的阁楼里开始他的设计。
天气实在太热太闷了,他边抹汗边摇动着蒲扇,一直沉浸在设计工作中。
一天,刚被接到上海的6岁儿子听到阁楼上摇动蒲扇的声音一直不停,就问妈妈:“爸爸是不是生病了,咱们要不要带他去看医生?”
妻子项佩瑜听了儿子的话,对曾联松这几天的一直待在阁楼上的反常表现起了疑心,就上到阁楼一探究竟。
项佩瑜看到阁楼上满地散落着的剪碎了的油光纸,就问曾联松到底在做什么时,才得知自己的丈夫在按照报纸上的要求,在默默地做着设计国旗图案的大事。
看着曾联松光着膀子,满头大汗地忙活着,项佩瑜心疼地埋怨道:“这么热的天,也不知道心疼自己的身体。
儿子刚来上海时,你就答应带他出去玩的,可到现在都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国旗这么大的事,你自己一个人能设计出来?”
仍在埋头设计工作中的曾联松,头也不抬地“嗯嗯”了几声,算是回应了妻子的絮叨。项佩瑜见状,只好苦笑着拿起扫帚,扫干净了一地的碎纸片,才默默地下了楼。
曾联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几乎一刻也不停地都在构思、比划、画图案、剪纸、拼画面……做出各种样式的国旗草稿。
段时间,他几乎时时都处在忘记吃饭和睡不着觉的高度兴奋中,脑海里全是对国旗的构想,纸上画的都是构思得出的国旗图案。
然而,这样的忙忙碌碌并没有设计出令曾联松自己满意的国旗图案来,他因此而苦恼极了。
这天午夜时分,又忙碌了一天,仍然没有满意收获的曾联松又睡不着觉了。他起来打开窗户,在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做着扩胸活动,想让发沉的头脑轻松下来。
在不自觉间,曾联松仰头看起了窗外满天的繁星,就在他盯着天空中的星辰看着时,一个清脆的唱音传来:“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
“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中国共产党……”曾联松随着这唱音反复默念着,忽然一个灵感清晰地闪现在了脑海里。曾联松的睡意顿消,情绪兴奋起来了:共产党是劳苦大众的大救星……
对呀,星星,救星,大救星,由此思考下来,曾联松的脑海中就有了一个清晰的国旗新图案。
于是,他马上转身到阁楼中的桌案旁,先剪出一个像征中国共产党的大五角星,接着他又沉思起来:其他的小五角星应该是几颗呢?
随着往下思考,关心时政的曾联松想到了四个阶段: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于是,跟着这个思路,他决定以四颗小五角星来象征广大人民。
曾联松为什么会有如此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呢?其实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早在1936年时,就读于南京大学的经济书的曾联松,就参加了抗日救亡联合会,投身革命。
他于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地下活动,曾担任学生地下党支党部书记。
第一幅由五颗五角星组成的国旗雏形形成了,曾联松迫不及待想与人分享这个设计成果,更重要是他想听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当天上午,曾联松就把挚友张公度拉到家中的阁楼上,让他看看自己设计的国旗图案。
张公度在曾联松家的阁楼,看到了他用油光纸剪制的国旗图案:只见五颗黄星在旗面上从左上角到左下角排列开,五颗星是大星领头,依次是四颗小星排列下来。张公度认真看了几遍,觉得不太妥当,就当面向曾联松表达了自己意见。
张公度说:“这样不就成了领带了嘛,不像是国旗呀。”曾联松听了挚友的意见,觉得很对,就沉思起来。
见曾联松的情绪黯淡下来,张公度就安慰他说:“这设计国旗图案就像是进京赶考一样,当不上状元就是落榜。你也不是搞美术设计的,中国的能人太多了,你自己心里要有个数呀!”
听了挚友关心的安慰话,曾联松心想,自己的确不是专业画家,而且仅仅有点美术爱好的基础。他知道自己也许设计不了如此伟大的国旗,可是一个人的热情一旦被点燃,怎么可能会被一盆冷水浇灭呢?
挚友张公度的宽慰和妻子项佩瑜关心的苦笑,没有动摇曾联松的决心。因为只是要表达自己对祖国的一份心愿而没有其他杂念,曾联松依然继续埋头在国旗图案的设计中。
不过,挚友的意见还是很有道理的,曾联松也很认可,就重新构思五颗五角星的布局。
可是看着新的构图,他不是觉得不够大气,就是效果不响亮,要么就是没有深度的含意……思来想去,仍是找不到理想的答案,曾联松刚刚激动起来的情绪又焦躁起来。
这天晚上睡不着觉时,曾联松再次去看星星。因为对星星有了特殊的感情,他盯着北斗星看了半天,忽然有一个新的构思涌上了心头,
以前的人们在夜间走路需要辨识方向时,主要是看北斗星,而就是北斗星的布局激发了曾联松的创作灵感。
于是,他很快就重新铺纸执笔,重新构思国旗图案,重新作画,又重新裁剪粘贴。
没过多久,以一颗大星引导在前,四颗小星环绕于后,就像群星拱北斗,寓意着人民群众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团结战斗,从胜利走向胜利。
不过,确定了五颗星的布局之后,这五颗星放在旗面的哪个位置才既有寓意,又很美观而稳重呢?
曾联松就此问题又开始了新的研究,他反复在旗面上比划着,五颗星放在上端,重心明显不稳;放在中间,虽然比较稳重,但是天地不够开阔,视觉上也很局促、凝滞;分开放,太分散,没有凝聚力……
几种方案都尝试过后,曾联松就试着把五颗星同时向旗面的左上方挪动,这一次的挪动,让曾联松的眼前一亮,顿觉视野开阔,旗面犹如千里之广。
五颗金星居高临下,光彩闪耀,仿佛使人看到了星光映照大地,灿烂而辉煌。在这种布局下,整个图案庄严而显华丽,简洁而不单调,雍容而又具有气势,明朗而不萧疏。
看着这幅费尽了心思而得来的构图方案,曾联松长吁一口气,随之兴奋得手舞足蹈,快活无比。
但曾联松并没有就此而罢手,打铁要趁热,只是高兴了一小会,他就马上恢复到忘我的工作状态中。
曾联松俯下身子,轻轻地移动三角板,在每个小星星的中心点都通过自己的一个星尖,跟大星的中心点联成一线。这样,就把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这个历史结论,显示在了这面旗帜上。
曾联松在图案上标注着,使五颗金星结合的图形,大小呼应,疏密相同,形成了一个椭圆形,就像一片海棠的叶子,恰恰与我国疆土的几何图形类似,这样既表现了中国地理特征,也显得平稳和谐,明朗而有气势。
用红色作为国旗的基础颜色,恰似红霞满天,表达热烈的感情,象征革命、解放、光明。
看着花费了一个多月时间的“鏖战”成果,曾联松露出了满意欣慰的笑容。
八月中旬的一天,曾联松用油光纸又制成了一幅五星红旗,在这幅五星红旗左上角的大五角星的中心,他用红色油光纸制作了镰刀斧头的标志,大五角星右侧仍是四颗黄色小五角星围绕。
曾联松将最后制作的带有镰刀斧头标志的五星红旗图案和说明文字郑重地装进了信封,寄给了全国政协筹备会去应征。
而那个纯色五角星制作的国旗,他收好后留在了家里。于是,接下来就有了本文开头时的那段轶事。
1950年9月里的一天,来到北京出差的曾联松刚在宾馆住下,就有自称是全国政协的人找上门来,说是要询问五星红旗图案的设计和投稿情况。
确认了来人的身份后,曾联松就认真回答了所有问到的问题,还在来人做下的记录上认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几天后,曾联松结束出差,回到了上海。9月27日,他收到了一份来自北京的公函,内容是邀请他参加国庆一周年活动。公函是一份红色的观礼请柬和一份绸质的观礼证。
1950年的国庆节,曾联松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坐在天安门观礼台右侧的97号座位上的他,他看到了自己设计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曾联松当即诗兴大发,一首《赴京观礼》喷薄而出:
乘风秋日走燕台,香拥红旗桂蕊开。
巧夺天工遗玉宇,叨陪盛典萃英才。
霞帔牛斗留诗去,铠甲山河入画来。
更喜月明燕赵夜,高歌万户一新醅。
1950年11月1日,身在上海的曾联松又收到了一封标有“1137号文件”的公函,内容讲述的是曾联松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已经被采用,并给予五百万元(“万元”是当时的旧币的单位)的奖励。
曾联松晚年时回首当年创作五星红旗的情景,作了一首《七律·咏五星红旗》,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全文如下:
耸立重楼高阙巅,天安门上舞翩翩。
袂连桃季花烂漫,袖拂云霞彩万千。
霹雳晴空竞震扰,滂沦冷雨更相看。
冰霜不减嫣红色,路转峰回见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