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大全100篇优选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1、翠纶桂饵成语故事
传说古代鲁国有一个特别喜欢钓鱼的人,他用桂花做鱼饵,他的钓竿用黄金做鱼钩,用白银做鱼漂和坠子,用翡翠鸟的羽毛做钓线,钓竿十分奢华,可是拿到水里去钓鱼,一天也钓不上一条鱼。
【释义】翠纶:用翡翠鸟毛做的钓鱼线;桂饵:用桂花做的鱼食。比喻过分追求华美,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适得其反。
2、龙驹凤雏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陆机的弟弟陆云六岁时就能作文,文气很好。因此年少时就与哥哥齐名,虽然文章没有陆机那么优美,但是论点十分犀利。一次吴尚书广陵闵鸿看见陆云感慨地说:“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
【解释】驹:小马;雏:细鸟。比喻英俊秀颖的少年。常作恭维语。
3、卖剑买牛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渤海一带农民因饥荒被迫当上了强盗,汉宣帝刘询派70多岁的龚遂任渤海太守。他上任后大力宣传只要从事农业生产不再做强盗的一律不咎既往,他开仓借粮,救济饥民,于是这些百姓纷纷卖剑买牛从事农业生产,安居乐业。
【解释】原指放下武器,从事耕种。后比喻改业务农或坏人改恶从善。
4、飞鸿印雪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苏轼与苏辙兄弟曾在渑池一寺院住过,与寺院老和尚关系很好,并在寺内墙上题诗。后苏轼故地重游作《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大发感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解释】鸿:大雁。大雁踩过的雪地。比喻事情经过所留下的痕迹。
5、冷冷清清成语故事
自从林黛玉病死后,贾宝玉一直处于神志恍惚之中,虽与薛宝钗结婚,自己在清醒后觉得对不起黛玉。黛玉的丫鬟紫鹃见了宝玉故意回避,并不理睬他。宝玉特地去向紫鹃解释,紫鹃就是不开门让他有机会,宝玉觉得自己过去冷冷清清对待她,心中后悔。
【解释】死气沉沉,冷落、凄凉、寂寞。
6、姗姗来迟成语故事
汉武帝刘彻十分宠爱歌妓出身的李夫人,她能歌善舞,李夫人后来生病去世。汉武帝非常悲痛,厚葬了李夫人。汉武帝十分思念她,就叫方士少翁为李夫人招魂,在帷帐观看到李夫人的身影,就作诗一首说:“我在焦急盼望,你却姗姗来迟”。
【释义】姗姗:形容走得缓慢从容。慢腾腾地来晚了。
7、枉辔学步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国都邯郸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外地人很羡慕。燕国寿陵一个少年特迷恋邯郸人走路的姿态,竟专门到邯郸学习,他用心观摩、效仿、练习,后来他没学会他们走路的姿态,连自己的也全忘了,只好爬回了燕国。
【释义】比喻错误地模仿别人。同“邯郸学步”。
8、谢兰燕桂成语故事
南朝宋时期,窦仪学问优博,风度峻整。他的兄弟俨、侃、偁、僖都相继榜上有名。冯道与窦仪的父亲窦禹钧关系要好,就送他“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诗句,当时人们羡慕地称赞他们五兄弟为“燕山五龙”或比喻为“谢兰燕桂”。
【释义】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辈。
9、一鳞半爪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白居易请诗人元稹、刘禹锡、韦楚到家里做客,建议赋诗饮酒,以《金陵怀古》为题作诗。刘禹锡因官场不得志就作一首《西寒山怀古》,怀古叹今,意味深长。白居易赞叹道:“我们四人下海探宝,你得龙珠,我们只得一鳞半爪而已。”
【解释】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10、家鸡野鹜成语故事
东晋武将庾翼与王羲之一样都能写一手好书法,他看到自己的儿子与侄子不学他的书法改学王羲之的书法,心中十分不满,说儿子与侄儿不爱家鸡爱野鸡,要与王羲之比高低。后来他见了王羲之的一幅书法作品后就心服口服了。
【释义】晋人庾翼以家鸡喻自己的书法,以野雉喻王羲之的书法。比喻不同的书法风格。也比喻人喜爱新奇,而厌弃平常的事物。
11、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的意思是:斗:争斗。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12、磨砖成镜成语故事
唐玄宗开元年间,在沙门道一住传法院有一位高僧大德,每天都坚持坐禅悟道。慧能大师问他终日坐禅为的是什么,大德回答为成佛。慧能大师就在庵内取一块砖头往石头上磨,大德问作什么用?慧能大师启发他说作不可能成功的镜子。
【释义】把砖石磨成镜子。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13、束之高阁成语故事
东晋著名将领庾翼很有学问,他奉旨驻守武昌,把武昌治理得社会安定、百姓富足。他带兵北伐,收复了北方部分领土,他对当时两个善辩的名人杜宏和殷浩看不惯,认为应该把他们束之高阁,等天下太平时,再考虑让他们做一些事情。
【释义】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14、舐糠及米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各诸侯国不听中央的号令,各自为政,御史大夫晁错建议汉景帝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把权力收归中央。实力最大的吴王刘濞野心勃勃地对其他诸侯国王说削减领地就像舐糠及米一样,号召其他六国起来反抗,历史上称七国之乱。
【释义】舐:用舌头舔东西。舔米外的糠,一直舔到里面的米。比喻占据的地方再夺取政权。也比喻由表及里,逐步进逼。
15、江淹才尽成语故事
南朝梁时期,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刻苦读书,文思敏捷,作品深得众人喜爱。官至光禄大夫后文章大不如以前,诗也平淡无奇。原来他去宣城游玩时,在冶亭梦中见到郭璞,郭璞向他讨还五色笔,从此就文思枯竭,才能丧尽。
【解释】南朝梁江淹,少有文名,世称江郎。晚年诗文无佳句,时人谓之才尽。后来常用于比喻才思衰退。
16、户限为穿成语故事
南北朝陈朝著名的书法家智永禅师,坚持练字30多年,写坏的笔可以装十瓮,埋入地下称“退笔冢”,共练过80万字,他住在浙江吴兴县的永欣寺,找他题字的人很多,把他屋子的门槛都踩破了,不得不包上一层铁皮。
【释义】户限:门槛;为:被。门槛都踩破了。形容进出的人很多。
17、桂林一枝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晋武帝在各地大肆选拔人才,郤诜被选中,后来升为雍州刺史。武帝在东堂巡游时接见了郤诜,问他自己感觉如何。郤诜回答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解释】桂花林中的一枝花。原为晋时郤诜的自谦语。后称誉人才学出众。
18、工力悉敌成语故事
唐中宗时期,群臣聚集在昆明池畔作诗应选,100多篇诗歌由才女上官昭客挑选其中一首作御用歌词。她看中两篇工力悉敌的诗,一是沈佺期的,一是宋之问的,经仔细挑选,最后选中宋之问的诗,让沈佺期也心服口服。
【释义】工力:功夫和力量;悉:完全;敌:相当。双方用的功夫和力量相当。常形容两个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分上下。
19、遇人不淑成语故事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诗描写女人的艰难生活,谈到女人要真正认识一个人很不容易,如果错嫁一个负心人,生活就会不幸福,直到最后被丈夫遗弃,她只有痛苦地叹息自己遇人不淑。
【解释】淑:善,美。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
20、筑台募士成语故事
燕昭王即位后,为报齐国侵犯燕国之仇,“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他专程向贤者郭隗请教,郭隗给他讲千金市马的故事后说:“今王诚欲致仕,先从隗始。”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拜师。后来乐毅、邹衍、剧辛等名士纷纷来投奔。
【解释】募:招寡。比喻广泛招纳贤士。
21、正言厉色成语故事
贾宝玉去探访林黛玉,正赶上她在睡觉,就去推醒她,黛玉故意不去理他。宝玉突然想出一个主意,一本正经地给她讲扬州黛山林子洞耗子精偷香芋的故事,黛玉见他正言厉色,以为真有其事,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取笑她。
【解释】正:严正;厉:严厉,严肃;色:脸色。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22、唾手可得成语故事
唐太宗时,唐朝属国高丽国发生内乱,大臣支离杀死唐太宗立的国王后自立为王,唐太宗想亲征高丽。大将褚遂良认为这点小事不必皇帝亲征,派一两名精干的大将带上十万兵马出征,小小高丽就“唾手可取”。
【解释】唾手:往手上吐唾沫。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极容易得到。
23、慈明无双成语故事
汉朝时期,荀爽,字慈明,自幼特别好学。12岁时就能精通《春秋》及《论语》,太尉杜乔见了他十分佩服,称赞他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他还能理解经书中的精妙之处,而他的七个兄弟都不能如此。因此别人说他“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释义】赞扬兄弟或平辈中之最负声望者。
24、人琴俱亡成语故事
“人琴俱亡”这则成语常用来比喻对知已、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曰……
王献之的哥哥王徽之对他的弟弟非常钦佩,王献之对哥哥也很敬重,两人感情非常深厚。
后来,兄弟两人都患了重病,王献之先去世。王徽之的家人怕他悲痛,没有把这坏消息告诉他。王徽之老是听不到弟弟的消息,很是担心。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便问家人道:“子敬(王献之的字)的病怎样了?为什么长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是否出事了?”
家人含糊回答,不向他吐露真情。王徽之终于明白过来,悲哀地说:“看来子敬已经死了!是吗?”
家人知道再也瞒不下去,便说了实话。王徽之听了也不痛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仆从准备车辆去奔丧。
到了王献之家,王徽之在灵床上坐了下来。他知道献之生前爱好弹琴,便对献之的家人说:“把子敬的琴取来。”
琴拿来后,王徽之就在灵床上一面弹,一面想着过去兄弟两人的情谊。他越想越悲伤,弹了几次,都不成曲调。于是举起琴向地上掷去,然后叹道:“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
叹罢,他悲痛得昏过去了。一个多月以后,他也离世而去。
25、摩肩接踵成语故事
晏婴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身材矮小,但是头脑敏捷,非常机智。
有一次,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他,就按他的身材高度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门,叫他钻进去。晏婴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我是出使楚国,请问楚国是个狗国吗?如果楚国是个人国,就应当请我从城门出入。”楚王听说了这番话,只好让大开城门请他进来。
楚王见到晏婴又说:“你们齐国大概是没有人吧?怎么派你这么个矮小的人来呢?”晏婴说:“我们齐国首都临淄有三百条街道,人多得把衣袖一展开就把太阳都遮蔽了,挥洒的汗如同下雨一般,走在路上要肩靠着肩,脚碰着脚,怎么没有人呢(原文是‘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楚王又问“那么为什么把你派到这里来呢?”晏婴回答说:“我们齐国派使臣,有个规矩:上等的使臣派到上等国;下等的使臣派到下等国。我是个下等使臣,所以就被派到楚国来了。”
他的回答噎得楚王作声不得。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两个成语。一个是“挥汗成雨”,也写“挥汗如雨”,用来形容人多,现在也用来形容出汗很多。
另一个成语是“比肩继踵”。“比”是挨着,“比肩”是并肩;“踵”是脚跟;“继踵”是脚碰着脚。也可写成“摩肩接踵”;“摩”是摩擦。都是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26、惩羹吹齑成语故事
“惩羹吹齑”这句成语,出于屈原《九章》的《惜诵》那首诗。屈原在《九章》始用此语。咸菜(齑)是凉的,但被羹烫怕了,吃咸菜也要吹。
【拼音】: cheng gēng chuī jī
【解释】: 羹:用肉、菜等煮成的汤;齑:细切的冷食肉菜。被热汤烫过嘴,吃冷食时也要吹一吹。比喻受到过教训,遇事过分小心。
27、感戴二天成语故事
汉朝时代,有一个叫做苏章的人,做到刺史;刺史,是监察检举地方的官吏的长官,权力很人。一次,苏章外出视察,探知他的朋友清河太守贪赃枉法,连证物都被搜出来了。郡守仗恃着和苏章的私交,极力逢迎的招待他,以为官官相护,在大的事都可以化为乌有。他怀着感恩的心情,对苏章恭维的说:“人人都只有一个天,而我却有二个天。”他认为自己犯了严重的贪污,本该处死,但凭着老友的宽恕、包庇,可以重新诞生,傲视一切了。没料到苏章公私分明:“我今天前来,是为着咱们私人的情谊;但明天我将处理你的案子,这是遵照国家的法令。”结果,这位赃官终于被治罪正法了,使官吏的风纪整肃起来。这真是一个大快人心的打虎典范。
苏章这种不偏护下属和好友,而以大众利益为前提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仿效。现在,我们就常用“感戴二天”这句成语来形容那些把人从危险、艰难、疾病当中挽救出来的人。和“恩同再造”是一样的意思。
28、拒谏饰非成语故事
荀子(邯郸籍学都)经常探讨国家政体与管理的问题,他在《荀子.成相》这篇著作中写道:人世间的灾祸,往往就是愚昧无知而陷害忠良;而对于君主来说,没有贤臣辅佐,就像瞎子无人领路,不知走向何方。
荀子接着写道:君主愚昧无知,却又要独断专行,苟子接着写道:君主愚昧无知,却又要独断专行,苟且胜过他人,如果群臣又不予以谏诤,这就必然要遭到不幸。如果说臣下的过失,那就是“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即是说,拒绝谏诤,掩饰过失,这就是作为臣下的愚昧和过失,而这样的臣下和主上苟同,国家必然会引起灾祸。
荀子说,什么是无能?那就是国家多弊,君主疏远贤能,接近邪僻,忠臣没有出路,君主的地位也就要转移了。
荀子又写道,什么是贤能?那就是通达于君臣之礼,对上能尊敬君主,对下能顺从民意,君主真正能听贤臣之言,这样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荀子又说,君主的罪孽往往是由于谗臣当道,贤臣隐居,愚昧加愚昧,昏庸加昏庸。这样,国家就必然要覆灭,君主必然要成为夏桀一类的贼子。
荀子这里所说的“拒谏饰非,愚而上同”,为后世许多政治家引为借鉴,汉唐时期还将此作为法律规范而列入法典之中。
【解释】: 谏:直言规劝;饰:掩饰;非:错误。拒绝劝告,掩饰错误。
29、改弦更张成语故事
这句成语见于《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又见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下面故事从《汉书》。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叫董仲舒,广州(今河北枣强东)人。他学习非常用功,整天埋头在书房里学习,书房附近的园圃,两三年都顾不上看一看。后来,他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
当时,汉武帝刘彻举贤良文学之士,请他们对施政方针提出建议。董仲舒说:汉朝继秦而立,秦朝的旧制度都不适用了。好比琴上的弦已经陈旧不堪,没法使音调和谐了,必须把它解下来,更换新弦,然后才可弹奏。政策制度也是如此。行不通了,就要改革,然后才能把事情办好。应当更换琴弦而不换,就是第一流的音乐家也弹不出优美的音调来;应当改革而不改,就是最贤明的政治家也不能创造令人满意的政绩。
……董仲舒还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即《礼》《乐》、《诗》、《书》、《易》、《春秋》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些,都为汉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改弦更张”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变更方针、计划或办法。
30、奋臂大呼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造成民不聊生。陈涉吴广奋臂大呼,其他豪杰蜂拥而起,起义军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为了争夺胜利果实,项羽与刘邦进行几年的争斗。项羽刚愎自用,仅靠武力统一天下,被刘邦围困在乌江边自刎而死。
【释义】用力地挥舞手臂,情绪激昂地高声呼喊。
31、左右逢源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孟子给他的学生讲治学之道,学生问怎样才能学到高深的学问,孟子说:方法要对,态度要好,学习要有自觉性,学习知识要心有所得,久而久之,就学得广、深、透,使用起来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就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左右逢源的意思是: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32、唯命是从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逐步强盛起来,到楚庄王在位时,就开始图谋中原,取代周王朝的统治。有一次,楚庄王率军到达周朝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郊外,在此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向周天子炫耀楚国的武力,并向周朝大夫王孙满询问九鼎的轻重,遭到了王孙满一顿奚落。九鼎是传国宝器,代表着中央政权的权威。楚庄王问鼎,表示想要以楚代周。
到楚灵王时,仍然企图取代周朝。有一次,楚灵王外出打猎,夜宿在外,又想起了九鼎的事。他对晚上来求见的右尹子革说:“过去我们祖上和齐、卫、晋、鲁四国共同服侍周康王,四国都被赐予宝器,唯独我们楚国没有。现在我想派人去周天子那里,请求把鼎作为对我们楚国的赏赐,你说周天子愿意给我们吗?” 右尹子革回答道:“当然会给您啊!当年我们的先王跋山涉水去侍奉周天子,只能用桃木弓、枣木箭来进贡。齐、卫、晋、鲁四国的诸侯王都与周天子有点亲戚关系,所以楚国因此没有得到赏赐而他们有。现在的情况是周朝和四国都顺服侍奉您了,不管什么事情,都会唯命是从,难道周天子还会爱惜这鼎吗?”其实右尹子革这是讨好楚灵王,九鼎最终也没有落到楚国手里。
后来,人们引用“唯命是从”作为成语,指只要是命令都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唯,只;从,服从。
33、冰消瓦解成语故事
杨素是隋朝皇帝杨坚手下的一位近臣,他在帮助杨坚建立隋朝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所以被隋文帝杨坚封为越国公。杨素为人心狠手辣,治军严谨。在他的部队中,只要军令一下,官兵们稍有违抗就遭杀头之祸,而英勇杀敌立功的,能够及时得到封赏进官。所以他打仗取胜的时候很多。隋文帝杨坚的儿子杨广很赏识他的才干,想方设法拉拢他为自己的私人势力。公元604年,杨广阴谋杀父篡位,称炀帝。当这个消息传出后,不少宗室大臣纷纷遣责杨广这种卑鄙的有失天伦之道的行为。汉王杨谅在并州(今山西太原)发兵对抗。杨素得知消息后,在杨广的指令下,亲自率军追击,虽然杨谅人多势众,杨素兵少将弱,但他采取了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等战术,很快以少胜多,攻到并州城下,迫使杨谅兵败投降。战报传到京都之后,隋炀帝很高兴,亲自写了诏书,向杨素全军表示慰问。诏书中称赞杨素战术谋划得当,出其不意,英勇善战,所到之处,"雾廓云除,冰消瓦解。"杨素班师回京后,不久被进封为楚国公。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某种事物完全消失或崩溃。
34、入木三分成语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35、门可罗雀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曾经为汉武帝手下的、两位大臣合写了”一篇传记,一位是汲黯,另一位是郑庄。
汲黯,字长 孺,濮阳人,景帝时,曾任“太子洗马”,武帝时,曾做过“东海太守”, 后来又任“主爵都尉”。
郑庄,陈人,景帝时,曾经担任“太子舍人”,武 帝时担任“大农令”。这两位大臣都为官清正,刚直不阿,曾位列九 卿,声名显赫,权势高,威望重,上他们家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出出进进,十分热闹,谁都以能与他们结交为荣。 可是,由于他们太刚直了,汉武帝后来撤了他们的职。他们丢了 官,失去了权势,就再也没人去拜访他们了。
开封的翟公曾经当过廷尉。他在任上的时候、登他家门拜访的 宾客十分拥挤,塞满了门庭。后来他被罢了官,就没有宾客再登门 了。结果门口冷落得可以张起网来捕捉鸟雀了。官场多变,过了一个 时期,翟公官复原职。于是,那班宾客又想登门拜访他。程公感溉万 千,在门上写了几句话:“一生一死,乃知交情;—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责一贱,交情乃见。”
36、入室操戈成语故事
后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名叫郑玄。他从小勤奋好学,太守杜密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材,于是推荐他进入太学读书。后来郑玄又拜大文学家马融为师,在他门下学习。当郑玄学成离开时,马融感慨地说:“郑玄走了,我全部的学识也都被他带走了。”
郑玄在家里勤奋地研究学问,他和一起研究经学的何休是好朋友。何休写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三篇文章。郑玄读完后,不同意他的见解,于是就写了《发墨守》、《针膏肓》、《起瘫疾》三篇文章来反驳何休。何休读完后,发现郑玄是利用自己文章里的观点来反驳自己,而且很有道理,不得不憾慨地说:“你这样不是进来我的屋子,又拿我的武器向我进攻吗?”
37、运斤成风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见于《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 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而不失容。”
这个寓言故事的大意是:楚国的郢都有个勇敢沉着的人,他的朋友石是个技艺高明的匠人。有一次,他们表演了这样一套绝活:郢人在鼻尖涂上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白粉,让石用斧子把这层白粉削去。只见匠人不慌不忙地挥动斧头,呼地一声,白粉完全被削掉了,而郢人的鼻尖却丝毫没有受到损伤,郢人也仍旧面不改色,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
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知道了,他非常佩服石的绝技和郢人的胆量,很想亲眼看一看这个表演。于是,国君就恭恭敬敬地把匠人石请来,让他再表演一次,石说:“我的好友已经去世,我失去了唯一的搭档,再也没法表演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运斤成风”引为成语,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
38、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成语故事
出处: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
注释:宁愿做高贵的玉被砸碎,也不愿做低贱的瓦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而死,决不苟且偷生。
南北朝时,高洋废掉了魏孝静帝元善见,建立了北齐朝廷,当上了文宣帝。高洋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肆意杀戮元帝的近亲,这使得大臣元景安感到十分惶恐。为了保全性命,他串联了几个人向高洋请求将自己的姓氏改成高,以讨他的喜欢。元景安有位堂弟,名叫元景皓,他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气愤,说道:“怎么能抛弃本姓,随人家的姓呢?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呀!”
第二天,元景安把堂弟的这番话告诉了高洋,高洋立即将元景皓斩首,并且把他的家属遣送到彭城。元景安因此受到高洋的赏识,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领军大将军。
39、不可救药成语故事
“不可救药”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用来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这个成语来源于《诗.大雅.板》,天之方谑,无然谑谑。老夫灌灌,小子巩巩。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缴缴,不可救药。
西周王朝到了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括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眼看周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
“上天正在逞威肆虐,
不要这样盲目快乐。
我这老夫一片诚意,
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
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
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
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
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这首诗的内容,是劝说周厉王和那些权臣千万别把忧患当作儿戏,应趁它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尽力防止它。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重一样无法治愈了。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公元前842年发生暴动,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西周从此哀落下去,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40、不伦不类成语故事
出处《汉书·叙传下》
乐昌笃实,不能不离。遭闲既多,是用废黜。
释义“挠”,弯曲,屈服。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
故事王商,字子威,继承父亲的封号为乐吕侯,是汉成帝的丞相,他为人耿直,作风正派。
汉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了,长安城就要被水吞没了。刹时间,整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大家扶老携幼,争相逃命。
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宫中议事,商量对策。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劝成帝、太后赶快躲到船上去准备撤离。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只有孙丞相王商坚决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来,一定是谣传,在这个关键时刻更不能轻易撤离,这样只会使人心更加慌乱。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见,过了一会,城里也没见大水来,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慢恢复了。调查下来,确实是传言失实。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赏。王凤却认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怀不满。
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肜,是琅那太守,因为没有把他管辖的地方管理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为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杨肜说情,为他开脱。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凤更加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于是他勾结了同伙,诬陷王商。汉成帝最后听信了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
但是,是非自有公论。《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撰写王商的传记时对王商的评价是: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侥。这样的评论是很客观公正的
41、沉鱼落雁成语故事
春秋的时候,有一个叫做西施的美女,她每天都会到溪边去浣纱,溪中的鱼看到西施,觉得自己长得比西施丑,都羞愧的不敢浮上水面,全沉到水底去。
汉朝的时候,也有一个美女叫王昭君,她要出塞去嫁给番王的时候,天空飞过的雁,看到王昭君长得那么漂亮,都惊讶的忘记该怎么飞了,全坠落到树林里面。
后来,大家在称赞一个女人长得很漂亮,就说她有“沉鱼落雁”的容貌!
42、两败俱伤成语故事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聪明、讲话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齐宣王正准备要去攻打魏国。便去晋见齐宣王,说:“大王,您听过韩子卢和东郭逡的故事吗?韩子卢是天底下最棒的猎犬,东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韩子卢在追赶东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结果呢!它们两个都跑到精疲力竭,动弹不得,全倒在山脚下死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个农夫经过,便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两个一齐带回家煮了吃掉。”齐宣王一听:“这跟我要去攻打魏国有什么关系呀?”淳于:“大王,现在齐国发兵去攻打魏国,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打赢的。到头来,双方都弄成民穷财尽,两败俱伤,不但老百姓吃苦,国家的兵力也会大受损伤,万一秦国和楚国趁机来攻打我们,那不是平白送给他们机会一并吞掉齐国和魏国吗?”齐宣王听了淳于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计划。
后来,大家在形容二个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争斗,不但谁也没赢还彼此都受了伤,就说是“两败俱伤”。
43、之乎者也成语故事
出处:《湘山野录》(太祖)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着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释义:讥讽文人咬文嚼字,不讲实际。
故事: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
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觉得别扭,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这是把‘之’字作为语助词用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
后来,在民间便流传一句谚语:“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44、完璧归赵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美女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宾馆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直到今天,人们谈起这段故事来,还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翘大拇指哩。
45、天涯海角成语故事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
他二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韩会有一个嗣子(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会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此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弁、介),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当他正打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这句话,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
46、大器晚成成语故事
出处:《三国志·魏书》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释义:形容成名较晚。
故事: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47、自以为得计成语故事
唐宪宗时期,力图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遭到贬黜,柳宗元因此也被贬官。好友韩愈为柳宗元作《柳子厚墓志铭》,谈到人在困窘时才能显出气节道义,那些表面握手言欢似乎肝胆相照,背后却落井下石还自以为计,真是可悲
【释义】得计:计谋得逞。自以为计谋很对很好了(含贬义)。
48、笃学好古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丹杨太守孙瑜特别喜欢研读古书,还勉励部下的子弟们读。他对笃学好古、知识渊博的济阴人马普十分尊敬,请他到府中教授将吏的子弟读书,并借机在丹杨、庐江两郡设立学宫,他自己常去讲课,学生达数百人。
【解释】笃学:专心好学。指专心致至地学习古代曲籍。
49、褒衣博带成语故事
汉朝时期,大将暴胜之到长安拜访京兆尹赵广汉,夸他维护治安有功。赵广汉谦虚地说自己不如前任京兆尹隽不疑。隽不疑智擒假冒太子成方遂。暴胜之说他当年发现隽不疑时,他头戴进贤冠,腰佩玉柄长剑,褒衣博带,就荐他为青州刺史。
【释义】褒、博:形容宽大。着宽袍,系阔带。指古代儒生的装束。
50、成语故事
晋朝才子王敦怀才不遇,不得志时经常在酒后吟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边吟边用铁如意敲唾壶,以此来抒发自己的不平心情,时间一长唾壶全都缺了边。
【释义】借指抒发壮怀或不平之气。
51、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庄王率军攻打郑国,郑国派大夫皇戍到晋国求援,并称楚人很骄傲,现在出兵可以大败楚军。下军副将栾书极力反对,说楚王灭庸以后经常教育百姓不要忘记楚国先君若敖开创基业时筚路蓝缕的生活。晋国出兵,结果被楚军打败。
【解释】指穿着破衣,驾着柴车,开发山林,形容开创者的艰辛。
52、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要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53、成语故事
唐朝柳宗元考取进士后经王叔文推荐,升为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司马。后来转任柳州刺史。他的好友刘禹锡迁擂州刺史,擂州是蛮夷作乱的地方,为了让刘禹锡照顾家庭,就上书申请与刘禹锡换位。
患难之交的意思是:交:交情,朋友。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
54、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尚书仆射谢安在大雪纷飞的冬天里把儿女辈召集在一起谈论诗文经义,要求子侄们用诗形容此时的大雪,侄儿谢朗作诗“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笑,欣赏侄女的诗才。
【解释】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
55、成语故事
唐太宗时期,官吏卢承庆奉命调查漕运船只失事的责任问题,先后三次给漕运官更改考评政绩“中下、中中、中上”,该官吏表现出宠辱不惊。后来卢本人也大起大落,命运坎坷,他的心情始终平静如水,并不因起落无常而受宠若惊。
【解释】宠:宠爱。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56、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擅长辩论,凭一张嘴到处游说。他去楚国要求见楚王,把守宫门的谒者索贿不成,故意陷害他,让他先住三天,卖给他的东西特别贵。楚王见苏秦后,谈得非常投机。苏秦说楚国的米像珍珠、柴火像桂木一样贵。
【解释】指柴米昂贵。
57、成语故事
神话传说,上古时期炎帝最疼爱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泳被水淹死,她的灵魂于是化成一只作精卫鸟,经常飞到西山去叼小石头和小树枝扔进东海,发誓要填平东海为自己报仇,她就这样一直飞来飞去,但最终也没有将东海填平。
【释义】犹言衔石填海。比喻为实现既定目标,坚韧不拔地奋斗到底。
58、成语故事
吴灭晋兴之际,豫章人雷焕与尚书张华在丰城掘得龙泉、太阿宝剑两口,两人分别藏一把,雷焕佩剑路过延平津口,不小心掉到河里。后来张华带剑到此渡口,水中钻出一龙,张华手中的剑也化作一龙,双龙腾空而去。
【释义】指晋时龙泉、太阿两剑在延津会合的故事。后比喻因缘会合。
59、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造成民不聊生。为了修筑北方的长城,募集许多劳工。陈涉、吴广等因为大雨延误行程,按律当斩,他们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揭竿而起,其他豪杰也蜂拥而起,起义军迅速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解释】泛指封建社会中位尊、禄厚、权重、势大的贵族。
60、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大将军王敦到了都城,中书令庾亮问他四个好友是谁?王说是庾凯、王夷甫、阿平、胡毋彦国,其中阿平最差。庾亮又问哪个最好,王敦说自然有人,庾亮要他说名字,王敦说自有公论。左右人暗中踩庾亮脚,这才没往下说.
【释义】指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然会有评论。
61、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范阳孝子范逵去陶侃家投宿,陶侃有名气,但家里清贫,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艰难度日。陶侃发愁了,湛氏把自己的长发剪下,让儿子拿到市场上卖了换回几斛米,另外劈柱与烧草垫招待客人,范逵对他们十分敬佩。
【解释】以之为贤母好客的典故。
62、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商人张瞻长期外出做买卖,正准备回家的晚上做了一个在舂米的器皿中做饭,觉得奇怪就问王生,王生解梦道:“你回家,没看见妻子就叫臼中炊——无釜(妇),可能你妻子已经过世。”张瞻回到家里,妻子果然死了有几个月了。
【解释】比喻丧妻。
63、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囚禁了他三年时间,后来放他回国。越王勾践为了复仇,卧薪尝胆,经常鼓舞士气,一次他看到一个鼓足气的青蛙,立即停车让道表示敬意,侍者问为什么?勾践说青蛙有勇气,值得敬佩。士人闻之纷纷想成为勇士。
【解释】怒蛙:鼓足气的青蛙;式:太在车前横木上表示致敬。向鼓足了气的青蛙致敬,表示对勇士的尊敬。
64、成语故事
古代赵国人成阳堪家房子着了火,让儿子成阳肭去奔水家借梯子,成阳肭则慢条斯理来到奔水家,跟随主人缓步登堂赴宴。奔水问他来意,他这才说家里着火想借梯子去救火。奔水直骂他迂腐,立即命人带上梯子去救火,到达时成家只剩下一片灰烬了。
【释义】假:借;阶:梯子。比喻做事不讲效率,做事机械。
65、成语故事
传说唐朝东平郡“游侠之士”淳于棼在他家南面的古老大槐树下睡了一觉,梦中他成了槐安国的南柯太守,国王把小公主嫁给他,为官20年,生活十分幸福。后来因檀罗国进攻南柯郡,他防守不力被国王逐出槐安国,梦醒见槐安国原来是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
【释义】缘:沿,顺着。蚂蚁沿着槐树上下爬。比喻自以为了不起。
66、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孔融朋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韦康,字元将,小儿子韦诞,字仲将。两人都很优秀,孔融特别器重他们,在给他们的父亲信中写道:“前日元将来,渊材亮茂,雅度弘毅,伟世之器也;昨日仲将来,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不意双珠近出老蚌。”
【解释】明珠生于老蚌。比喻杰出的儿子生于出色的父亲。
67、成语故事
传说古代郭元振年轻时很有才艺,而且风度翩翩,宰相张嘉正想招他为婿。元振知道他有五个女儿,不知许配哪个。张宰相想出一个办法,让五个女儿各持一条丝线站在丝幔前,元振牵上一条红丝线,于是得到他的第三个美女。后来随夫贵达。
【解释】指为女择婿。
68、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东汉郡狱吏于公为人清正廉明,执法公正无私,他坚持为郡内孝妇鸣冤叫屈,终于在新任太守手中为她平反昭雪,老百姓为他建生祠,把门建得可以让驷马高车通过。他的儿子于定国后来官至廷尉,于家门庭更加荣耀。
【解释】驷马:一车所驾的四匹马。套着四匹马的高盖车。旧时形容有权势的人出行时的阔绰场面。也形容显达富贵。
69、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文王向邓国借道攻打申国,邓国的国王邓祁侯是楚文王的舅舅,他亲自迎接楚文王,他的儿子要父亲提防这个外甥,可邓祁侯不听,让楚文王攻打申国,可等他灭了申国后回师途中就进攻邓国,邓祁侯真是后悔莫及。
【释义】噬脐:用嘴咬肚脐。象咬自己肚脐似的,够不着。比喻后悔也来不及。
70、成语故事
传说盘古开天用四根“不周山”大柱子支撑天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将不周山撞倒,天地裂了一条大缝,女娲氏在高山上架起神火,炼了36501块五彩石把天的裂缝补了起来,砍大鳌腿支撑天,从此天地就永久牢固了。
【释义】炼:用加热的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古神话,相传天缺西北,女娲炼五色石补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弥补国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误。
71、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王宫艺人优孟听说前相国孙叔敖死后儿子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觉得过意不去,就穿戴孙叔敖的衣冠,模仿他的音容笑貌去见楚王,楚王即景生情,优孟趁机讲述孙叔敖儿子贫无立锥之地,楚王深受感动,就重封孙叔敖的儿子。
【解释】穷得连插下锥子那样小的地方都没有。
72、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的门客有几千人,他把他们分为三等,上等有肉吃出门有车,中等有鱼吃,下等只能吃蔬菜。冯谖属于下等门客,他靠在门柱上击剑抱怨没有鱼吃。孟尝君把他升为中等门客。他又抱怨没有车,接着升为上等,这才悉心辅佐孟尝君。
【释义】铗:剑把。指处境窘困,有求于人。
73、成语故事
东汉初期,梁冀专权破坏朝政,光禄大夫张纲奉命去惩治贪官污吏,他出了都城洛阳,就把自己的坐车就地掩埋,回洛阳弹劾梁冀。李膺破柱搜捕张让的弟弟张朔,发誓要维护朝廷纲纪。
【解释】比喻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74、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郑国王室公孙黑与公孙楚同时看中大夫徐吾犯的妹妹。徐吾犯十分为难,就去向子产讨教。子产让徐吾犯的妹妹自己决定。徐妹看中公孙楚,两人结婚时,公孙黑不服气就全副武装冲进公孙楚的家,公孙楚拿戈相迎把他赶出家门。
【解释】同室:一家,指自己人;操:拿起;戈:古代的兵器。自家人动刀枪。指兄弟争吵。泛指内部斗争。
75、成语故事
西汉景帝时,梁孝王刘武的手下中大夫韩安国因犯事被关在蒙地监狱,狱卒田甲经常欺辱他,韩安国说:“死灰独不复燃耶?”,田甲说撒泡尿浇灭它。不久韩安国被释放并做了更大的官,田甲便光着身子向韩安国求饶,韩安国并没报复他。
【释义】比喻失势者重新得势或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76、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诸葛家族三个杰出人物即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诸葛瑾任吴国大将军,诸葛亮辅佐刘备建蜀汉政权,与曹操、孙权抗衡,诸葛诞任魏国扬州刺史。史书上评价为蜀国得到一条龙,吴国得到一只虎,魏国只得到一条狗。
【解释】龙:杰出人物。蜀国得到诸葛亮。
77、成语故事
传说唐朝时期,宰相裴度年少时游览香山寺,捡到一个妇人遗失的三条宝带,尽管他很喜欢,但是他不据为己有,而是在原地等待失主的到来,原来是这个妇人借来为她父亲脱罪用的。裴度毫不犹豫地还给他。
【解释】比喻拾到财物,物归原主,不占为己有。
78、成语故事
刘邦建立西汉后,封曾经在鸿门宴上立功的樊哙为“舞阳侯”,由于担心大将军韩信握兵自重,削其兵权改为楚王,接着又降为淮阴侯。一次韩信从樊哙门前走过,樊哙跪迎韩信。事后韩信后悔自己竟与樊哙这样的人为伍而感到羞愧。
【释义】哙:樊哙。韩信鄙视樊哙,不屑与他同为列侯。泛指以跟某人在一起为可耻。
79、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纷纷到国外避难。后来公子小白回国继位成为齐桓公,鲍叔牙建议齐桓公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国,齐桓公想成就霸业,就用三衅三浴的礼节亲自到郊外去迎接管仲。管仲辅佐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释义】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80、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辽军进攻中原,奸臣王钦若要宋真宗把国都迁到南面去。宰相寇准坚决反对。真宗在寇准的倡仪下,亲自领兵反击,果然打了胜仗。从此,真宗对寇准更加重用了。
王钦若对此非常嫉妒。
一天,他陪真宗赌博,故意输给真宗,然后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说:这次我要孤注一掷了。过了一会,他说:皇上,赌博和打仗是一样的道理,上次寇准要你上前线亲征,陛下不是成了寇准的'孤注'了吗?这样做太危险了!
这个成语比喻使出全部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
81、成语故事
东汉初年,有两个反对光武帝的地方势力,一个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一个是称霸陇西(今甘肃东部)的隗嚣。公元32年,大将军岑彭随光武帝亲征陇西的隗嚣,将隗嚣围困在西域,把公孙述的援兵也包围了起来。光武帝见一时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诏书给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岑彭接到诏书一看,上面写着:如果攻占了陇地两城,便可率军攻打蜀地的公孙述。人总是不知足的,我也一样,已经得到陇地,又希望得到蜀地。这个成语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解释】: 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82、成语故事
春秋时,楚国大臣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都被楚平王杀害了。伍子胥逃到吴国,发誓要为父兄报仇。后来,伍子胥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首都郢。那时,楚平王已经死了,伍子胥还不肯罢休,他挖出楚平王的尸体,狠狠的鞭打了三百下,总算解了心中之恨。他的好朋友申包胥看到伍子胥为报私仇而把自己的祖国灭了,还要在死人身上出气,就派人去对他说:亏你还是楚国人,你太过分了!伍子胥对来人说:我已经老了,日子有限,我急于报仇,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做这样违背常理的事!
【解释】: 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多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83、成语故事
东汉时的大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家里时常宾客盈门。有一天,家人报告说来了一个叫王粲的客人。蔡邕一听此名,慌忙跑出去迎接,急得把鞋都穿倒了。
王粲进入客厅后,大家几乎惊呆了,原来王粲是个少年,身材瘦小。大家不解,为何蔡邕这个大官对个小孩也如此敬重。蔡邕看到大家惊愕的神色,介绍说:“王粲智力超群,才能出众,我不如他呀。”
【解释】: 屣:鞋。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争于迎客,将鞋穿倒。形容热情欢迎宾客。
84、成语故事
“寸木岑楼”成语由“方寸之木可高于岑楼”变化来,出自《孟子·告子下》。
有一位任国的人向孟子的学生屋庐子问礼与食哪个重要的问题,屋庐子随口答道“礼重要”。任人又问道:“娶妻与礼哪个重要?”屋庐子答道:“还是礼重要。”
随后,这位任人便一本正经地说道:“要是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恐怕就要挨饿、甚至饿死;如果不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可能就会有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难道还要按着礼节去行事吗?再有,假如按照亲迎礼,就得不到妻子;要是不行亲迎礼,就能得到妻子,还一定要行亲迎礼吗?”
这一问,屋庐子没有答出来。第二天,便去邹国,转告了老师孟子。
孟子听后,说道:“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的?如果不揣度基地的高低是否一致,那么一寸长的小木头也可能比顶端的高楼还要高。说金子比羽毛重,但是,岂能说三钱多重的金子也比一车的羽毛还要重?拿吃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去这样回答他:‘扭折了自己哥哥的胳膊而夺取了他的食品,自己便有了吃的;而不扭折,便得不着吃的,那么他会去扭折吗?越过东邻的墙去搂抱人家的女子,便得到了妻子;而不去搂抱,便得不着妻子,那么他会去搂抱吗?”
后人用“寸木岑楼”成语来比喻差距悬殊。
85、成语故事
这句成语见于《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
公元573年周历正月初五,晋国的栾书、中行偃派程滑杀死了晋厉公,葬在翼地的东门外边。随后,士鲂等人在京师迎按年仅14岁的周子为国君。当时,晋国的一些贵族为了自己把持朝政,很愿意事奉这位14岁的小国君,并且夸周子如何能干,如何聪明。周子有个哥哥,本应立为国君,但晋贵族们说:周子的哥哥是个白痴,连什么是豆子,什么是麦子都分不清,不能立为国君。
别看这位周子才14岁,还真有些小才能。一即位,他就对大夫们说:“我开始的愿望并没有到这个地步,现在虽然到了,这全是上天的意志。人们要求有国君,是为了让他发布命令。立了以后不听他的号令,那立他干什么?你们几位用得着我才立我为君,恭敬而听从国君,这是神灵所保佑的。”大夫们听了,回答说:“这正是下臣们的愿望,岂敢不唯命是听!”“不辨菽麦”即分不清豆子和麦子。人们常用这句成语形容愚昧无知。现在有时指脱离生产实践,缺乏实际知识
86、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徐庶辅佐刘备有功,曹操一心想网罗他,就把他的母亲骗来,要她写信召徐庶回来。徐庶接到信后,知道这是曹操要挟他,无奈地对刘备说他方寸已乱不能兴汉除暴了,只有回去救母,然后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
【解释】心已经乱了。
87、成语故事
西汉的时候有一位辞赋家,叫司马相如。他自幼好学,会击剑,会抚琴,但他最擅长的还是写诗写赋,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等都在当时流传一时,是一个满腹诗书的风流才子。因此汉武帝很赏识他,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做官。
公元前130年,汉武帝派大臣唐蒙去修治“西南夷道”。
因为唐蒙征用大量民工,又杀了当地部落的首领,引起了当地巴蜀人民的不安,以至于发生了骚乱。汉武帝接到这个消息后,决定让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并让他写一篇文告,以安抚当地的百姓。
于是,司马相如写下了《谕巴蜀檄》。在这篇文告里,他说明调集民工、士兵修筑道路是应该的,但是惊扰了当地父老乡亲并不是陛下的本意。有人不晓得国家的法令制度,惊恐逃亡是不对的。士兵作战的时候,应该迎着刀剑而上,宁可战死也不能转过脚跟逃跑。你们也应该从长计议,急国家之难。经过深入的沟通,双方最终化解了矛盾,民心迅速地安定下来,修路工程又顺利地进行了。汉武帝非常高兴,提拔司马相如做了中郎将。
后来人们就用“义无反顾”这一成语来形容干事情时,从道义出发,为了正义的目的而勇往直前,不能犹豫。义,道义;反顾,向后看。
88、成语故事
公元前659年季友立公子姬申为国君,即为鲁僖公。同年,季友迫使莒国将鲁国乱臣庆父交还鲁国。由于季友对鲁国王室忠心耿耿,为维护鲁国的安定做出了贡献,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费这个地方赐给了季友,并命季氏世代为上卿。从此,费地成为季氏的私邑。从此季友的子孙被称为季孙氏。
季孙氏以颛臾国靠近费邑,以后会给子孙造成威胁为借口,要出兵伐颛臾。颛臾在商代即是方国,故址在今平邑县柏林乡,至今平邑镇东还有颛臾村。周成王时颛臾成为鲁国附庸。颛臾地处鲁国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费城之间,周王室曾授权其祭祀少皋和蒙山,季氏要对这样一个处在鲁国疆域之内的附庸国大动干戈,这使孔子十分反感。他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孙氏当时只是一个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征伐的。季孙氏家臣子路和费邑宰冉求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师孔子。孔子讲了一番季氏不应伐颛臾的道理,最后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一语点破了季氏伐颛臾的真正原因。 萧墙,指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或屏风。“萧墙之内”暗指鲁君。当时,季孙氏把持鲁国朝政,担心一旦鲁君起兵收回主权,颛臾会凭借地利帮助鲁君,便想先下手为强,消灭颛臾。所以孔子说,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鲁君(萧墙之内)。 孔子这句话,以后成为成语“祸起萧墙”,喻指祸乱出自内部。89、成语故事
王熙凤连了宗的远方亲戚王狗儿靠种农活为生,王家祖上也是京官,后家道衰落。王狗儿不如意在家生闷气,岳母刘姥姥数落他不会生计,突然她想到王家远方亲戚王熙凤是荣国府贾二爷的夫人,听说她很会怜贫恤老,不妨去找她帮助。
怜贫恤老的意思是:同情和体恤贫穷年老的人
90、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势力强大,严重威胁着江东的孙权和荆州的刘备。孙权和刘备准备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于是,诸葛亮带着刘备联合孙权的使命来到了东吴。
当时曹操给孙权发来了檄文,对东吴以武力相威胁。孙权就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并且邀请诸葛亮一同参加。孙权的谋士张昭主张向曹操投降,便首先跳出来向诸葛亮发难。张昭说:“先生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而管仲作为齐桓公的相国,治国有方,称霸于诸侯;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让它变得越来越强大。刘备在没有得到先生相助的时候,尚且能纵横天下,割据城池;可是得了先生以后,却见曹兵一出,便弃甲抛戈,望风披靡,如今失地无数,连安身的处所也将没有了。难道管仲乐毅,也是这样的吗?现在,那些朝廷大臣和山林隐士,对你帮助刘备复兴汉室、除去曹操都在拭(shi)目以待呀!” 诸葛亮听了,笑笑说:“大鹏一飞冲天,哪里是燕雀之类的小鸟所能了解的。军事上的事,就如同给一个人治病一样,开始时只能用稀粥调养,用温和的药治疗;等到他身体好些的时候,才能用肉食进补,同时下猛药治疗。目前刘备虽然还不够强大,却使夏侯惇(dūn)、曹仁等心惊胆战。就是管仲、乐毅用兵,也不过如此吧?”
后来,人们用“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十分殷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物会出现。拭,擦;待,等待。
91、成语故事
夏代
从前,夏朝有德把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让官员们晋献青铜铸造九鼎。把各种东西铸在鼎上,百姓可以从鼎上识别万物,哪些为神物,哪些为恶物。百姓再去打猎就不会碰上,也不会因为无知而害怕什么了。也可以避开魑、魅、魍魉这些鬼怪。因此上天保佑君臣和谐,百姓安居乐业。
把魑、魅、魍魉写在一起了。
炎黄之争
约四千多年以前,炎黄二帝争天下,炎帝的下属蚩尤被俘后,做了黄帝的一名随从,后来找机会逃了。回到炎帝的身边去,力劝炎帝重起战事,洗雪阪泉之耻。但是,炎帝已经年迈力弱,又不忍因自己发动战争而让百姓遭殃,没有听从蚩尤的建议。蚩尤只好去发动他的兄弟们,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率领大军,打着炎帝的旗号,向黄帝发起了挑战。黄帝听到蚩尤发动大军也不禁大吃一惊,他想施以仁义感化、招降蚩尤,但蚩尤并未被感化、招降,双方在逐鹿展开了大战。蚩尤使用术法,摆出了毒雾阵,把黄帝的军队围困起来。但是,黄帝驾着谋臣风后发明的指南车,指挥军队冲出了毒雾阵。蚩尤又派魑魅魍魉去作战,黄帝则叫兵士们用牛角军号吹出了龙的声音,吓跑了这些鬼怪们。妖,据说魑魅魍魉专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红身、尖耳、头长角为主要特征,民间传说在荒野无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长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魉,都是木、石、禽、兽变的。
鬼界传说
魑魅魍魉,原义为“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这里是鬼的聚居地。鬼界入口位于镬铎岛,有魑,魅,魍,魉四小鬼镇守。魑,喻氏,魅,李氏,魍,王氏,魉,梁氏。
92、成语故事
汉高祖刘邦经过几年征战,终于完成统一大业,命令相国萧何建设新都城长安。公元前200年,新都建成,皇宫修得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刘邦见皇宫金壁辉煌,十分生气,萧何说:“皇上以四海为家,宫室修得庄严雄伟,可以使四方臣服”。
原指帝王占有全国。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93、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听了,便放心服药,病果然很快好了。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对症下药”。“症”指病症。现在这成语的用法广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相近的成语还有“有的放矢”。“的”是靶子;“矢”是箭。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对症下药”强调的是要根据客观情况采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强调的是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94、成语故事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95、成语故事
出处《汉书·叙传下》
乐昌笃实,不能不离。遭闲既多,是用废黜。
释义“挠”,弯曲,屈服。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
故事王商,字子威,继承父亲的封号为乐吕侯,是汉成帝的丞相,他为人耿直,作风正派。
汉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了,长安城就要被水吞没了。刹时间,整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大家扶老携幼,争相逃命。
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宫中议事,商量对策。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劝成帝、太后赶快躲到船上去准备撤离。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只有孙丞相王商坚决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来,一定是谣传,在这个关键时刻更不能轻易撤离,这样只会使人心更加慌乱。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见,过了一会,城里也没见大水来,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慢恢复了。调查下来,确实是传言失实。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赏。王凤却认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怀不满。
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肜,是琅那太守,因为没有把他管辖的地方管理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为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杨肜说情,为他开脱。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凤更加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于是他勾结了同伙,诬陷王商。汉成帝最后听信了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
但是,是非自有公论。《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撰写王商的传记时对王商的评价是: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侥。这样的评论是很客观公正的
96、成语故事
“城狐社鼠”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倚仗别人的权势,为非作歹的坏人。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谢辊传》,对曰:“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
晋朝时候,朝廷上有个左将军叫王敦,他的长史官是谢辊,他俩常在一块议论朝廷上的事情。有一天,王敦对谢辊说:“刘隗这个人,奸邪作恶,危害国家,我想把这个恶人从君王身边除掉,以此来报效朝廷。你看行吗?”
谢鲲想了一想,摇着头说:“使不得呀,刘隗的确是个坏人,但也是城狐社鼠啊!要挖掘狐狸,恐怕把城墙弄坏;要用火熏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毁坏了神社庙宇。如今这个刘隗就好比那城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他是君王左右的近臣,势力相当大,又有君王作靠山,恐怕不容易除掉他。”王敦听了谢辊的话,虽然心里不高兴,也只好罢休。
97、成语故事
“返老还童”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指老年人还复到了儿童时代,现形容老年人恢复了青春与活力,精力异常旺盛。
这个成语来源于《云笈七签》,……日服千咽,不足为多,返老为童,渐从此矣!
刘安,汉文帝弟淮南王厉的长子,文帝十六年,袭父封为淮南王,好文学,曾奉汉武帝之命作《离骚传》,“返老还童”是晋朝人葛洪撰写《神仙传》一书中一则有关淮南王刘安的传说故事。
相传,刘安自年青时代起,就喜好求仙之道。封淮南王以后,更是潜心钻研,四处派人打听却老之术,访寻长生不老之药。有一天,忽然有八位白发银须的老汉求见,说是他们有却老之法术,并愿把长生不老之药献给淮南王。刘安一听,知是仙人求见,真是大喜过望,急忙开门迎见,但一见那八个老翁,却不禁哑然失笑。原来八个老汉一个个白发银须,虽然精神矍铄,但毕竟是老了呀!哪会有什么防老之术呢?
“你们自己都那样老了,我又怎么可以相信,你们有防老之法术呢?这分明是骗人!”说完,叫守门人把他们撵走。
八个老汉互相望了一眼,哈哈笑道:“淮南王嫌我们年老吗?好吧!那么,再让他仔细地看看我们吧!”
说着,八个老翁一眨眼工夫,忽然全变成儿童了。已经年老的人,一下子回复到了儿童时期,这是全然不可能的,所以这仅仅是传说故事而已。《云笈七签》这部道教书籍中提到的“返老还童”,也仅仅是炼丹、法术的有关传说罢了。
98、成语故事
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
释义:“还”,返回。合浦的珍珠又回来了。比喻人去而复回,或失物而复得。
故事:东汉时,合浦郡沿海盛产珍珠。那里产的珍珠又圆又大,色泽纯正,一直誉满海内外,人们称它为“合浦珠”。当地百姓都以采珠为生,以此向邻郡交趾换取粮食。采珠的收益很高,一些官吏就乘机贪赃枉法,巧立名目盘剥珠民。为了捞到更多的油水,他们不顾珠蚌的生长规律,一味地叫珠民去捕捞。结果,珠蚌逐渐迁移到邻近的交趾郡内,在合浦能捕捞到的越来越少了。合浦沿海的渔民向来靠采珠为生,很少有人种植稻米。采珠多,收入高,买粮食花些钱不在乎。如今产珠少,收入大量减少,渔民们连买粮食的钱都没有,不少人因此而饿死。汉顺帝刘保继位后,派了一个名叫孟尝的人当合浦太守。孟尝到任后,很快找出了当地渔民没有饭吃的原因;下令革除弊端,废除盘剥的非法规定,并不准渔民滥捕乱采,以便保护珠蚌的资源。不到一年,珠蚌又繁衍起来,合浦又成了盛产珍珠的地方。
99、成语故事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100、成语故事
“困兽犹斗”这则成语的困兽是被围困的野兽;犹是还。比喻在绝境中的失败者还要挣扎抵抗。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春秋时,晋国发兵去救援被楚攻打的郑国,可是晚到了一步,郑国已投降了楚军。这时晋军主帅荀林父主张退兵,可副帅反对,最后由于意见不一致,晋军被楚军打得大败。
晋景公得到这一消息,很是气愤。晋军将领回国后,晋景公立即叫人把败军将领带上殿来,大声斥责,追究责任。那些将领见国君大发雷霆,跪在一旁,不敢吱声,过了一会,荀林父想到自己是主帅,这次大败应负有责任,就跪前一步说:“末将罪该万死,现请求一死。”
景公盛怒之下,拂袖示意卫兵来捆绑荀林父。这时,大夫士贞子上前阻止,不慌不忙地对景公说:“三十多年前,先君文公在对楚的城濮之战中大获全胜,晋国举国欢腾,但文公面无喜色,左右感到很奇怪,就问文公:‘既然击败了强敌,为何反而愁闷?’文公说:‘这次战斗,由于我们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原则,击破了楚军的左、右翼,中军主帅子玉就完全陷入被动,无法挽回败局,只得收兵。但楚军虽败,主帅子玉尚在,哪里可以松口气啊!困兽犹斗,更何况子玉是一国的宰相呢?我们又有什么可高兴的,他是要来报仇的!’直到后来楚王杀了子玉,文公才喜形于色。楚王杀子玉,是帮了我们晋国的忙。如果说楚国被先王打败是一次失败,那么,杀掉子玉是再次失败。现在您要杀掉林荀父……”
景公听了士贞子的话,恍然大悟,笑着说:“大夫别说了,我懂了,我杀了荀林父,岂不是帮了楚国的忙?这样,我们不是也将一败再败了吗?”
于是,景公当场就赦免了荀林父等将帅。
101、成语故事
出处《汉书,王尊传》
太守以今日至府,愿诸君卿勉力正身以率下。……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释义表示明知法律禁止,还亲身去做犯法的事。
故事西汉时,高阳出了一位廉洁奉公的官员,叫王尊。王尊从小死去父亲,由他的伯父抚养长大。伯父家里比较贫穷,王尊每天要赶羊群到野外去放牧。这孩子最爱读书,放牧时总要带些书阅读。渐渐地,他对书上提到的那些秉公执法的官吏十分崇敬,希望自己将来也成为这样的人物。一天他向伯父央求,为他在郡的监狱里谋一份差使。这时王尊才十三岁,伯父听后惊讶他说:“你还是个孩子啊,又不懂刑律,怎么能到监狱去做事呢?”玉尊说:“孩儿已从书中见到过很多。以后再跟狱长多学学,不就行了吗?”伯父经不住王尊一再央求,便备了礼托人找狱长说情。狱长便把王尊当听差在身旁使唤。王尊当了几年听差,经常接触到刑狱方面的事务,长进很快。一次他随狱长去太守府办事,被太守看中,便把他留在府中做文书方面的事。又过了几年,王尊辞去职务,攻读孺家经典,之后再被任用。由于他执法严正,逐步提升,当上了县令,后来又升为安定郡大守。当时,安定郡官场非常混乱,一些官员利用权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王尊一到那里,立即整顿吏治,并晓示属县所有官吏忠于职守,以身作则,为下属作出榜样。法律无情,不要用自己的身体去尝试一下法律。郡里有个属官心狠手辣,搜刮大量民脂民膏,民愤极大,告示贴出后不见改悔,于是王尊把他捉拿归案。这贪官入狱后,没几天就一病身亡。接着,王尊又惩办了一批罪行严重而又没有悔改的豪强。这样一来,安定郡开始太平起来。
102、成语故事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103、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真宗下令访天下隐者,得到一个会作诗的杞人杨朴,召见时他却说不会诗,真宗问他临行有人作诗送他否?杨朴回答说:“臣妻有诗一首: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朝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就放他还山
【释义】指被朝廷、官府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