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寓意

司马光砸缸寓意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司马光砸缸寓意

1、司马光砸缸寓意

司马光砸缸说明的道理是遇到事情应该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变换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司马光砸缸,发生在宋朝河南光山。讲述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

故事简介: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惊慌失措得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2、司马光砸缸文言文

1、司马光砸缸的文言文是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译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

3、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瓮(非缸,瓮属于陶器,口小,缸是瓷器,口大且年代更晚)上面,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瓮,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3、司马光砸缸是真实的吗

首先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出自于宋史,史书一般更具有说服性,虽说编写史书的人,可能会对事实加以修改,但是可信度还是颇高。我们现在人很难去证明这件事到底属不属于真实的事件而存在于历史,但是这个故事能够被记录下来,肯定有他的目的性。才会被世人不断地流传下来。

以讹传讹这个故事已成为不可改变的真实故事,人们都愿意去相信这样的故事。别人写书人也要面子的嘛!如果你看,就能够知道这个故事是否真实,那流传了上千年的历史故事,也不再具有意义了。

参考:《宋史》记载,司马光自幼聪慧,喜好读书,甚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而关于司马光砸缸,史书只有寥寥一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司马光砸缸救的小孩是谁

上官尚光。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宋史》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司马光砸缸》讲述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出自于《宋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表现出了司马光沉着冷静、果断、勇敢的品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同时我们也应学习司马光那种沉着冷静,勇于救人的精神。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光不同于其他小朋友的思维,他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会在最短的时间中想到最优的答案,这就启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讲究多元化,不要单一。

5、司马光没有砸缸

《司马光砸缸》出自《宋史》,史书中记载的大部分都是真实的,但是有些部分存在着虚假的东西。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宋史》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司马光砸缸》讲述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出自于《宋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表现出了司马光沉着冷静、果断、勇敢的品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同时我们也应学习司马光那种沉着冷静,勇于救人的精神。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光不同于其他小朋友的思维,他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会在最短的时间中想到最优的答案,这就启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讲究多元化,不要单一。

6、司马光为什么砸缸

我国历史上有很高价值的史学著作《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司马光,从小就聪明好学。

在司马光七岁那年夏季的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一起在庭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缸,一个小朋友爬到缸沿上,对着缸里的清水“照镜子”。突然他一不小心掉进水缸里,然后就在水缸里拼命地挣扎。在场的其他小孩子都吓坏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有的去喊大人,有的不知道去哪儿,统统跑开了。

这时,小司马光急中生智,抱起一块大石头,用力砸向水缸的底部。水缸立刻被砸开一个大洞,清水哗哗地往外流,于是水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此时刚闻讯赶来的大人们看到小孩得救了,都夸小司马光机智勇敢。

7、司马光几岁的时候砸缸

七岁。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宋史》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司马光砸缸》讲述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出自于《宋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表现出了司马光沉着冷静、果断、勇敢的品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同时我们也应学习司马光那种沉着冷静,勇于救人的精神。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光不同于其他小朋友的思维,他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会在最短的时间中想到最优的答案,这就启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讲究多元化,不要单一。

8、司马光圆木警枕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学问家。

他小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自己觉得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每当教师讲完书,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勉强背得出来,便一个接一个丢开书本,跑到院子里玩。只有他不肯走,轻轻地关上门窗,集中注意力高声朗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能够流畅地,不错一字地背诵,才肯休息。

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9、司马光istj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

  司马光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分为茔地、碑楼、碑亭、余庆禅寺等几个部分。在山西夏县城北15公里鸣冈,坟园占地近3万平方米,东倚太岳余脉,西临同蒲铁路,司马光祖族多人群厝于此。墓侧翁仲分列。宋哲宗御篆“忠清粹德之碑”额;碑文为苏轼撰并书,曾没于土中,后于杏树下掘出,遂名杏花埤,惜已剥蚀难辨。金代摹刻四石嵌壁,今仍完好。明嘉靖间,特选巨石,依宋碑复制,并建碑亭。东有守坟祠,再东为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敕牒 建香火寺余庆禅院,牒文刻石仍在寺后。寺内有大殿五间, 殿内现存大佛三尊,西壁罗汉八尊,为宋塑风格。历代碑古二十通,记载坟园沿革。

10、司马光课文原文

1、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捉迷藏。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想了想,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2、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3、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1、司马光的谥号

司马光最终谥号文正,这是宋代大臣可以得到的最高谥号了。

《司马光》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故事寓意如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表现出了司马光沉着冷静、果断、勇敢的品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同时我们也应学习司马光那种沉着冷静,勇于救人的精神。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光不同于其他小朋友的思维,他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会在最短的时间中想到最优的答案,这就启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讲究多元化,不要单一。

12、司马光50字

名人司马光的故事如下:

北宋时有个很聪明的小孩,他就是司马光。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了水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

扩展资料:

人物轶事:

司马光受父亲的诚实教育的影响,一生诚信。大概在五、六岁时,有一次,他要给胡桃去皮,他不会做,姊姊想帮他,也去不掉,姊姊就先行离开了,後来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顺利将胡核去皮,等姐姐回来,便问:“谁帮你做的”?

他欺骗姊姊是自己做的,父亲便训斥他:“小子怎敢说谎。”司马光从此不敢说谎,年长之后,还把这件事,写到纸上,策励自己,一直到死,没有说过谎言。

邵雍的儿子邵伯温还看过这张纸。清人陈宏谋说:“司马光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後人对司马光盖棺论定之语,也是一个“诚”字。

13、司马光字什么

司马光,字君实。

《司马光》课文主题:

本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司马光解救伙伴沉着冷静的表现的赞颂之情。

《司马光》课文停顿: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译文:一天,一群小孩 在庭院里嬉戏。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 一个小孩爬到瓮缸上,失足掉进缸里沉没到水里。家都丢弃他失足者离开了。司马光立刻拿起石块击打瓮缸,瓮缸被打破了,水从破口处喷涌出来,失足掉入水里的人才能够活下来。

《司马光》故事复述: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14、司马光励志故事

司马光励志故事:

司马光小时侯聪明好学,他常常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如别人的多,所以不管学什么,都要比别人多花一倍的功夫。他跟一些小孩子一起读书,其他小孩子读了一会儿勉强能够背诵,就一起出去玩了。

只有司马光一个人还坐在书房里,在认认真真的读书。而每次这个时候,司马光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直到把书背的滚瓜烂熟了才出去玩。长大以后,司马光仍然坚持着这种勤恳用功的作法。

曾经用木做了一个枕头,取名叫”警枕”,因为枕头是圆的,所以人一翻身枕头就会落到地下,”砰”的一声,自然会把人警醒。因此,司马光每次在半夜里听到响声,便马上起床,点烛读书。由于勤奋好学,司马光终于成了一名著名的学者。

15、司马光好学翻译

司马光好学

《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16、司马光人物评价

《说勤奋》课文中体现司马光是一个刻苦、勤奋好学的人;《司马光砸缸》课文中体现司马光是一个沉着冷静、果断、勇敢的人。

《说勤奋》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然后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学生: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司马光砸缸》讲述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出自于《宋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表现出了司马光沉着冷静、果断、勇敢的品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同时我们也应学习司马光那种沉着冷静,勇于救人的精神。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光不同于其他小朋友的思维,他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会在最短的时间中想到最优的答案,这就启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讲究多元化,不要单一。

17、司马光苦读启示

司马光苦读启示:我们学习的态度要勤奋,读书的方法要背诵。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18、司马光与司马迁

如今中国的史料能从商周时期不断裂,离不开司马迁的贡献,正因为司马迁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才让中国历史保持连续性,所以梁启超曾评价过这样一句话:”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鲁迅先生也罢司马迁的《史记》评价为”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要知道司马迁为了写出《史记》,遭受了莫大的痛苦和屈辱。

李广的孙子李陵,原本是汉武帝时期的大将,一次跟匈奴作战时败了,李陵直接被俘虏,被俘不要紧,更可怕的是他直接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听到这个情况,震怒了,这时司马迁却站出来表示,李陵有可能是假意投降匈奴,等待时机而已,汉武帝正在气头上,直接把司马迁给关起来了。

过了一段时间,汉武帝听说李陵在帮匈奴人练兵,这下还得了?他下令直接把李陵全家斩杀了,司马迁因为帮李陵说话,照样要杀,汉朝时法律规定,被斩的犯人有三个选择:第一选择死,第二用五十万钱买回一条命,第三接受宫刑,司马迁要写《史记》,还不能死,同时他也没这么多钱,只好选择了第三条路。

对于正常人来说,宫刑是一种屈辱,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多的是心灵上的痛苦,司马迁正是在这种熬人的折磨下,披肝沥胆写成了《史记》,这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信仰,《史记》是司马迁谱写的一曲慷慨悲歌。

到了宋朝,同样有一个司马家族的人,他也写了一部史料叫《资治通鉴》,其规模甚至可以跟《史记》媲美,此人名叫司马光,大多数人第一次接触他,是小学课本上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后来他成为北宋的宰相,他先后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是宋朝的四朝元老。

王安石变法时,司马光强烈反对,但当时神宗皇帝反对变法,司马光受挫,直接辞职回家了,回家干吗?皇帝直接让他回家写书,当时司马光已经52岁了,但也不算太老,于是他开始编撰《资治通鉴》,直到65岁时,他终于把这部书写成了,这时候王安石变法已经废掉了,司马光继续回去当宰相.

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记载历史的,一直以来都被后人当成正史来看待,两部巨作都在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还有人会问,这两人都姓司马,他们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司马光和司马迁的关系,就好比雷锋和雷峰塔的关系.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