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故事告诉我们有病要及时医治,以免耽误病情。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要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要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及时改正调整,修正自己。
四年级上学期的最后一课,就是《27、故事两则》。故事两则到底是哪两则呢?第一则是《扁鹊治病》,第二则是《纪昌学射》。
早上教完《扁鹊治病》这一课,作为山旮旯老师的我才真正明白,为何有些教师在从教生涯中会选择“明哲保身”,心怀“慈悲”选择“佛系”。
在这篇课文中,扁鹊是一名神医,他和蔡桓侯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立马发现老蔡的皮肤上有疾病,结果讳疾忌医的老蔡觉得扁鹊这是在故弄玄虚,并对扁鹊进行嘲笑一番。
扁鹊第二次见到老蔡的时候,不知道扁鹊这位神医有没有透视的超能力,他居然发现老蔡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于是,扁鹊第二次提醒蔡桓侯,结果老蔡依然不以为然,甚至“很生气”,于是扁鹊再一次无奈告退。
扁鹊第三次见蔡桓侯,发现老蔡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之间了,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告老蔡:再不治疗病情就会恶化。
结果,老蔡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比上一次更加不高兴,绷着张扑克脸,估计老蔡的心里在默默指责扁鹊对他的“诅咒”。于是扁鹊第三次告退。
上到这里的时候我问学生:为何扁鹊在第三次和老蔡对话的时候不直接说“如果不接受治疗你就无药可医呢?”
学生哑然,估计还没切身感受到扁鹊的处境:患者蔡桓侯并不信任扁鹊,再加上老蔡位高权重,如果扁鹊说话不注意“分寸”的话,有可能会为自己带来祸患。为了“明哲保身”,扁鹊不得不说得委婉一些,低调一些。
第四次远远见到蔡桓侯的时候,扁鹊直接绕路走。老蔡很好奇,于是让身边之人询问扁鹊,扁鹊的话引人深思:病在皮肤,用毛巾热敷即可治愈;病在皮肉,针灸即可治愈;病在肠胃,服用药剂也可以治疗,但这一次老蔡却是病在骨髓,那是“司命之所属”,就算是神医扁鹊也无可奈何。
不得不感叹扁鹊的情商和智商:不愿意配合的病患,就让他“顺其自然”吧,小病拖大、大病拖炸是老蔡的事情,不想让扁鹊治疗,病情发展到最后身为医生的扁鹊就干脆躲起来,以免给自己带来无妄之灾。
而在中小学生的教育之中,有没有像“蔡桓侯”那样不想读书的学生或者根本就不愿意让老师去管他们孩子的家长呢?
当然也有,对于这种学生及其他们的家长,老师也只能“望而还走”,佛系视之。自古严师出高徒,但如今的严师有可能会被开除:老师如果因为严惩不想读书的熊孩子被清理出教师队伍,这对于教师本身而言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很少有老师和自己的“饭碗”过不去,熊家长一个举报,老师就“吃不了兜着走”。
朋友们,如果你是家长,你希望孩子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