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23 号,著名的互联网瓜田-脉脉又爆猛料:
华为将出售手机业务。
并指出和当初的荣耀出售方式类似,已经和某大市国资委牵头企业谈判数月,接近尾声。
看到这消息我也觉得很吃惊:
卖了荣耀还不行,这次连“华为亲儿子”都要卖了?
然后我深思了一下,那个全国第一,全球第二。
而且还在《2020 年公告发明授权专利年报》,总授权专利数量达到 6393 件,高居第一的手机厂商。
真的要被出售了?
真的是树大招风,自从华为被美国拉进了黑名单,包括 5G 芯片和各种零部件的引进都遭到限制之后。
基本上就没好事发生过。
我们消费者同样难受的很:众多机型需要疯狂抢购,甚至加价好几千也买不到。
例如华为 Mate40 Pro + 全新机(12GB+256GB):
12 月底在某转平台自由市场的转售价最高达到 14000 元,溢价 55.5%。
我想说这绝对是一款理财产品呀,买到就是赚到……
或许这是华为在芯片受阻所制定的一种营销策略
虽然身为消费者的我很讨厌这种抢购行为,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
为了华为手机这个品牌能活得更久,只能采用这种让用户“痛骂”的惜产方式了。
在有限的芯片产能之下慢慢的生产,从而保持着高端领域的影响力。
唯有这样,才能等来下一个转机:
一个让海思麒麟芯片、华为手机卷土重来的重要转机。
但是这边转机还没出现,那边就得把自己“儿子”给送出去了。
2020 年 11 月 17 日,华为宣布将荣耀品牌分拆出去。
华为商城和 APP 端口已全面下架了荣耀系列产品,包含手机、平板、路由器、智能穿戴等。
最重要的是,荣耀将不能再使用麒麟芯片。
不少荣耀粉丝看到新出的 V40,纷纷都“哭了”。
本来该搭载麒麟 9000 芯片的它,应该会成为 2021 年初爆款的“真香机”。
现在却只能够用上天玑 1000+这样的准旗舰芯片。
我相信网友难过的同时,明哥也应该很心塞吧。
明哥:不是不想和大家交朋友呀……
送走儿子已经让众多网友很难过了,这边还来个市场份额大减。
因为受制裁影响,2020 年 9 月 15 日后,华为不再有新的芯片入库。
这极大影响了华为新机发布的节奏,对比起其他厂商的频繁推出新机:
华为手机市场份额领先的优势将慢慢失去,甚至被反超。
从 2020 年 Q3 季度全球手机市场排名可以看出:
虽然华为目前还排在全球第二,但是对比起 2019 年的 Q3 季度:
华为的出货量 6 年以来出现首次下跌,幅度达到了惊人的 22%。
是榜单中下跌最多的一个品牌。
而友商小米成为了最大赢家,在第三季度中手机销售增长 42%。
可以预见的是:今年华为的手机市场份额,将有可能进一步下跌。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激烈残酷的手机市场中。
另外一点,从 IDC 公布的 2020 上半年高端价位排名可以看出:
能和苹果正面刚的,也就只有华为的 P 系列和 Mate 系列。
但是去年这俩系列的缺货情况是众人皆知的,今年估计也会持续这一状况。
所以今年的高端市场份额可能也要迎来大变化了。
但是,华为也不是完全放弃抵抗了。
相反的,它在不断寻求多种出路,慢慢等待着“逆转”的机会。
例如华为在去年就完成了 21 家半导体企业的投资。
涵盖了半导体设备、材料和电子设计自动化设计等产业链重点行业。
*来源 B 站专栏@萦梦灬落雨
这些行业在先进芯片的自主设计上将有大帮助,但很遗憾的是:
这些投资短期内都看不到明显的效果。
虽然如此,但这也算为中国的技术自主奠定了基础。
即便往后再有中国企业遭受到技术封锁,我们也能更快地应对。
除了大力扶持国产半导体企业外,华为还在下着一步更大的棋。
那就是鸿蒙系统。
并配合他们推出的“1+8+N”智能生态布局方案,不难发现:
就是要加强用户对手机端的使用依赖,同时也增强华为生态内其他智能设备的使用体验。
巩固手机市场份额的同时增加其他设备的出货量。
然后数据也很明显地反应了这个智能生态绝对是目前华为的一大“杀器”。
包含智慧屏电视、智能摄像头、空气净化器等产品,华为 HiLink 生态的用户已经超过 5000 万,连接设备超过 10 亿台。
在 5G、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智能家居等领域,我相信这会是华为重新发起挑战的新赛道。
虽然早在去年 11 月 4 号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就说过:
“华为没有那么多钱,想要发展,必须要走出自己的路线。”
“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不能光喊口号,二是节约资源。”
这可能是在暗示:会裁掉部分业务,为企业争取更多的时间。
但我更愿意相信:
在经历了这么多次的困难,以及目前所探索的新道路
2021 年的华为,同样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对于彻底出售手机业务一事,华为也在 1 月 25 号正式给予否认:
华为完全没有出售手机业务的计划
顺便还 打了个广告 表了个决心:“将坚持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智能手机品牌,努力为消费者提供卓越的产品体验和服务。”
或许在今年的某个时间段,我们还能够看见华为 P50、Mate50 系列产品的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