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搞技术的,政治一窍不通”,该怎么办呢

  2020 年 7 月 12 日,德国街头

  余晟

  前些日子朋友深夜发来几条消息:

  我算是知道了,我就是个搞技术的料,政治一窍不通。

  仔细询问,才知道原来技术不错的他之前工作不顺,却一直搞不清楚原因。最近公司人事变动,才终于发现之前的逆境完全是政治因素导致的,与技术无关。所以,他才有这番感慨。

  人家这么说,该怎么回呢?从感情上说,大概当然希望得到一些认可、同情和安慰。但是成年人的世界里不能只有感情,所以我选择如实说:大概之前是这么个原因没错。不过,二十多岁的人对政治一窍不通尚且可以理解,三十多岁,工作了这么多年,仍然对政治一窍不通,这多少有点说不过去。再说,哪家公司里没点政治呢?

  还好我的答复没有引起他的反感,于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那么,该怎么办呢?

  “该怎么办?”,这是一个好问题。因为它不是抗拒、反驳,而是承认和探索。承认问题,勇于探索,就可能发现新的世界,成就新的自己。所以,尽管我不是“搞政治的好手”,还是愿意介绍一点个人经验,希望这些经验也对你有用。

  首先要明确,人的素质由能力组合决定的,不能由最突出的某项技能“一俊遮百丑”。

  尽管大家常用“这是做销售的”,“那是搞技术的”来给人分类,但这并不是说,“做销售的”就只有说得天花乱坠的本事,“搞技术的”就必然是不通世事的冬烘。除了“最突出的”专业技能,还有一些能力是所有人共通的,比如理解能力、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意志力等等。专业技能再加上这些能力,组合在一起,才成就了一个人的素质。

  尽管在职场上许多人都要靠专业技能吃饭,但即便在评价他们的工作表现时,我们仍然可以听到“沟通能力很差”、“表达能力很强”、“规划能力一般”之类的评价,这恰恰是从能力组合的角度看待素质的反映。

  于是,“搞技术的”并不等于“专注于技术,必然放弃其它”。理想的情况下,凡是与工作相关的技能,都不应该有明显的短板。即便你是搞技术的,也需要有一点表达能力,需要有一点商业意识,需要有一点政治敏感性……

  温伯格在《成为技术领导者》之路里也讲过这个道理:即便你身为技术领导,也必须明白,你的能力是由各项素质相乘而不是相加得到的,所以花同样的时间,把技术从 80 提升到 85 分,不如把沟通从 10 分提升到 20 分对总分的贡献更大。可惜的是,许多技术领导更愿意选择前者,总是在自觉不自觉逃避短板。

  其次要理解,许多问题不是泾渭分明、非此即彼,跳出来看,你完全可以自由切换。

  做开发的朋友都知道,Linux/Unix 下的文本编辑器,有 Vi 和 Emacs 两大流派,风格迥异,壁垒森严。以前我们经常打趣说,最先入哪一派,就终身是哪一派。如果想双修,那几乎是“痴人说梦”,“肯定会精神分裂”。

  不过后来我就亲眼见过能够“双修”的人,而且两样都玩得很溜,切换起来完全没有障碍。我问他如何做到的,他说一点不稀奇,无非是多练习而已。

  这段经历彻底颠覆了我的认识,所谓“精分”很多时候都是笑话,是站在山的这一边对另一边的狭隘想象。如果你勤练爬山,上下自如,切换视角就毫无问题,可以同时领略两边的风景。

  后来我发现许多类似的“困境”都是如此。比如同时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有不少人说“一定会混淆”,可能刚开始确实是这样,写多了就知道根本不会混淆,许多时候甚至不需要刻意去区分,意识就会自动切换。

  还有开车,“开多了自动挡就不会开手动挡,开多了手动就不会开自动”,可能刚开始确实是这样,但我现在已经能做到手动自动切换自如(所以在德国这种自动挡稀缺的国家毫无问题),办法也无非是多练习而已。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说生活中俯拾即是。重要的是要知道,对于许多问题,其实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个“生理局限”,或者说,所谓的“生理局限”是可以通过练习加以突破的。

  所以,有些“搞技术的,政治一窍不通”的人担心“政治搞多了人就变了,不是原来的自己”,这纯属杞人忧天。懂一点政治并不会让人脱胎换骨,要把政治“玩好”不但需要大量练习还需要天赋,并非易事。再说,即便你真的很懂政治了,也不必改变自己的技术本色,就像 Vi 和 Emacs 真的可以双修一样。

  再次要知道,付出与收获呈现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我知道有不少做技术的人,或许也想去尝试懂一点技术之外的东西,但似乎并不顺利,经常碰壁,最后就得出结论说,“我只是个搞技术的人,干不了别的”。

  每次听说这种事,我总想起自己吃刺身的经历。

  我刚工作的时候遇到一个困难,就是吃日本料理的刺身。在工作之前,我从来没有吃过刺身,甚至都极少吃生的荤食。但是工作以后遇到的老板很喜欢吃日料,又很慷慨,所以经常拉上我们一起去。日料的味增汤等等我都很喜欢,唯独刺身实在受不了,每次都需要拿出极大的勇气才能吃下去。

  如果我自己有完整的决定权,不必和同事一起去这种饭局,吃过三四次之后我必然得出结论:我吃不了刺身。然而人在职场身不由己,我只能一次次硬着头皮吞咽。结果,在无奈吃了十多次之后,某天中午我忽然发现,原来刺身的味道如此鲜美。之前的各种恶心和抗拒在那一瞬间烟消云散,只留下唇齿之间的回味。

  从那之后我经常在想,如今越来越提倡尊重自己的感觉,重视个人的主见,强调成就感。从大的方面来说这当然没有错。但有不少时候,感觉、主见、成就感得到强调和尊重的背后,也会限制一个人的发展。因为成就感出现的节奏,未必与付出的节奏完全相符。

  也许付出了 20 分、30 分、40 分甚至一直到 70 分,都得不到任何成就感。然后再多付出 5 分,则忽然涌现了 90 分的成就感,然而很多人恰恰在付出 40 甚至 50 分的时候就认定“此路不通”而主动放弃了——实际上,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都是如此。所以才会出现那种说法:优秀的领导者把人带领到他们想去的地方,卓越的领导者把人带领到他们从没想到过但其实能去到的地方。

  当然,这个道理也不是那么绝对。并非凡事都可以不问回报,一门心思扎下去做。钻牛角尖甚至鬼迷心窍,最终演变成悲剧的例子,生活中也不罕见。这大概说明,有些成就感是值得付出和等待的,有些成就感是不值得付出和等待的。至于如何区分这两种成就感,大概只有依据智慧了。

  不过,智慧也不是一个玄而又玄的玩意,很大程度上它具有通用性,起码不同领域的智慧不会完全绝缘,“智者”也不受专业限制。所以对认定“我就是搞技术的,对政治一窍不通”的技术人员来说,我经常反问他们:

  那么复杂的系统你都搞得清楚,人和人之间的那点事,难道你一点迹象都看不出来?如果看不出来,到底是真的看不出来,还是自认为看不出来呢?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