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闱是指什么考试古代科举考试常识盘点

乡试。秋闱是指乡试。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

我们经常提到科举制度,那么到底什么是科举呢?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其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制科

即制举,又称大科、特科,封建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制科非常选,必待皇帝下诏才举行。具体科目和举罢时间均不固定,屡有变动。应试人的资格,初无限制,现任官员和一般士人均可应考,并准自荐。后限制逐渐增多,自改为要公卿推荐。布衣要经过地方官审查。御试前又加“阁试”。

恩科

恩科,始于宋,明、清亦用此制。清代于寻常例试外,逢朝廷庆典特别开科考试,也称“恩科”。若正科与恩科合并举行,则称恩正并科。

进士科

进士科,始于隋炀帝,是隋唐科举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隋、唐时,“进士科”“明经科”都算是考试科别,进士科除考经学和时务策以外,还要“加考诗赋”。进士科在唐代特受重视,唐人科举进士科最难,明经科较易,因此唐人有谚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时人称进士及第者“白衣公卿”。

进士甲科

最初的科举没有甲科和乙科的区分,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到了唐明皇时期,为彰显文德,设甲科,让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天下人的表率。“甲科”成为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明、清时期,凡经过殿试的正规进士都叫甲科,未经殿试的举人都叫乙科。例如:“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明经科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明经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举出后须通过射策以确定等第而得官。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例如:“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

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属于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叫童生,第一名叫案首。例如:《左思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童生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应试者为本省生员、贡生、监生,经科试乡试之前各省学政巡回所属府州举行的考试)合格者。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指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例如:“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贤良

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贤良方正”汉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始于汉文帝二年178年)。

贤良文学

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或分称“贤良”或“文学”,始于武帝时。例如:“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乡贡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常科的考生一般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另一个是乡贡。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作乡贡。

童子科

中国古人把那些幼而敏慧、才赋优异的儿童,通过童子科同一般儿童区别开来,把他们称之为神童,有时也称为圣童、奇童。童子科萌芽于汉代,选拔方式以荐举为主,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儿童一旦被举为童子郎,即可为官,成绩优异的还可任尚书、御史等官职。

博学鸿词

即博学宏词,清康熙、乾隆年间重设,因避乾隆讳而改为博学鸿词科,也称博学鸿儒。由各地的地方官和士绅推举本地公认有学识、有名望的名士,直接参加这一考试,考试后便可以任官。

我查找有关资料,找到清代科举考试的流程图。

科举制度,随着历朝历代的不断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各个朝代的科举制度,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例如进士科始于隋朝,而明经科始于明代。一定不要混淆,混淆是要闹笑话的。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中的是举人;会试第一名叫会元,中的是贡士。乡试在省城举行,而会试在京城。显然,会试比乡试的规格更高。

会试的时候,录取三百名,为贡士。都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试问参加高考的同学,这要在古代,你能考进去吗?

古代的科举制度和今天的高考制度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尤其是今天的高考,给了寒门学子出人头地的机会,也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它是公平、公正的一次人才选拔。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