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8日,央视《新闻联播》发生了近十年来最大的频道套餐变化。
新片头登场!
媒体把电影拉到了这个片头,细细抠下来,发现了至少10个变化!
变化1:比例从4:3改成16:9
改版前的新闻联播,在16:9播放器和电视画面上,会出现两个黑边。 这是因为传统电视的片头包装采用了4:3的标准化方式。
在新的开场中,不存在这样的黑边。
因为16:9的尺寸比例是目前市场上最主流的屏幕比例,也是高清节目中最常用的画幅。
清晰、高清晰度分别与标准分辨率和高清晰度对应,原本指的是信号的画面分辨率。 垂直方向上每帧扫描的数值不同,通常将720p以下的分辨率进行缩放,以上称为高清晰度。 但是,在绘画中出现了,“标清”到“高清”有绘画从4:3变为16:9的显着变化。
因此,这次新开场的价值也在于此,被认为是新闻联播走向全面高清时代的一个标志。
变化2: 色调从深蓝变成了蓝绿
我们以前习惯用蓝色星球来表示地球,但这次新的开场给蓝色星球带来了绿色的色调。
色调的变化不仅有地球本身,也有周围的光。 在过去开场的最后也有这样的蓝光和绿光。
新版本的蓝光和绿光将通过片头扩大光线范围,成为整个画面的主要颜色,而不是后面的黑色宇宙背景。
色调的调整,消除配色的“年代感”可能是最大的。
上一版的片头可以追溯到21世纪的头十年,在那个时代的电视包装领域,《新闻联播》的3D立体宇宙粒子片头,是难度很大的电视包装。 但是,在今天,这样的配色看起来有点过时。
绿色的加入,曾经饱和度极高的太空蓝带来了更具时代感的渐变配色。
变化3:字体变化
《新闻联播》片头包括《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新闻联播》两处中文。
新的片头也改变了这两个字幕的字体。
“新闻联播”的字体已经优化,新的“点”连笔,播字的笔画也在发生变化。
mg-caption”>
而更大的变化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原来的字体是上个世纪就一直沿用的老台标,是个专用设计体。
新的字体则是回归到一个简单普通的印刷黑体。
英文CCTV则没有变化,延续了21世纪初的双线台标,没有使用2011年后新出现的台标。但出现的位置发生了微调
原来是第二个C占据画面的中心“C位”,现在是整个LOGO居中,在审美上更加优化。
变化4:地球有了立体的山脉、云层
仔细看新片头的地球,会发现相比之前的旋转地球,新的地球有了明显的山地立体感。
更饱满的立体感,则是靠云层衬托的。过去的地球,蓝色的海洋就是真的一片蓝色,如今还漂浮着几朵云。
变化5:地球长“草”了
新的片头里,地球的立体感还表现在对不同地形“分层设色”。
文科同学对这个地理名词应该不算陌生,指的是对不同的地形和植被特征进行着色。
新的地球,绿色的植被更多了。有网友戏称:地球能看到草了。
变化6:英文拼音变扁平
过去新闻联播的LOGO下面,会有一个汉语拼音。这也是一个金属感十足的立体字。
如今这一处改为了一个几乎扁平的镂空字,切颜色从蓝色更换为青色,配合整体的绿色调。
变化7:弱化了立体字幕明暗对比
相比老版本,新的立体字上的光线明暗对比明显弱化。
这是因为在3D建模时,减弱了立体字的金属质感,增加了漫反射。
与此同时,改变了原来的灯光强度,并改为“漫射光”。
这样不会有太大的光线变化,也不会有明显的阴影,过去流行的那种深邃的3D感,大大减弱。
变化8:唯一新增的象征元素——圆形光环
当CCTV的台标出现时,以地球为圆心,开始出现向外扩散的圆环。
这是这一次《新闻联播》新片头中唯一新增的有象征意义的设计元素。它应该象征着广播电视的信号,在全球传播。
变化9:演播厅背景饱和度降低
片头从深蓝色调整为蓝绿色,这个色调变化在演播厅也同步调整了。
从要素来看,演播厅包装并没有明显变化,但这一次,背景玻璃所呈现的导播台,不再是实时画面,而是一个图片。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后面的导播台不是直播画面,而是一个固定的联播logo。
此外,主播机位的垂直高度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机位有轻微俯视,还能看到桌面。新的机位则更加平视。与桌面保持水平。这个设计和此前的央视新演播厅类似,可以推断可能已经更换了新的演播室。
变化10:片尾增加“中国”二字
过去的版权页是一个中央电视台字样,和央视官网。
新的版权页则加上了“中国”,全称为“中国中央电视台”,频道呼号更为标准。
《新闻联播》是中国电视的一个金字招牌,这一轮《新闻联播》的片头改版,并没有这么颠覆式的变化。它主要还是在不变中寻求改变。
不变的是所有的经典元素。改变的是气质和色调,看得出来,媒玩抠出来的变化,都是希望能去除掉本世纪初追求的“深邃3D”审美风格,希望在外观上更有时尚、更具时代气息。
事实上,此次改版的并不仅仅是外观,还有内在硬件。
例如,首次采用了电子提词器,未来,主播将不再需要手推稿件,而是数字化操作直接投射到提词器上。
观众就会有疑问了,这样一来,我们还能在片尾看到主播整理稿件吗?今晚可以守候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