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本文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白杨礼赞》余映潮教学实录1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白杨》课堂实录 第二课时) 一、激趣设疑入课 师课前播放关于白杨的风景图片 师:别光看老师的图片,快把你们再次搜集到的有关白杨的资料、图片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门把再次搜集到的图片依次通过投影向大家介绍,同学们看的目不转睛。) 师:刚刚我们欣赏了许多美丽的图片,大家兴致很高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3 课。
教师板书课题后手指板书带领学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请你们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回答) 生: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爸爸向他的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事。
师:竖起大拇指)概括得既全面又简练。
学生高兴地坐下) 师:通过再次预习,你们又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生:我不明白十四自然段,爸爸说这些话的含义是什么? 师:也就是爸爸要表白的心愿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有思考价值。师副板书:表白?) 生:爸爸的微笑为什么消失了? 师:点头表示赞许)你抓住了人物神态的变化提问。板书:神态?)谁还抓住人物的神态变化提问? 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第十八自然段,爸爸开始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后来又微笑了呢? 师:面露微笑)你读书可真仔细! 生:文章为什么以“白杨”为题? 师:赶紧接)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文章的写法。学习文章,我们不仅要理解其写作内容,还要了解他在写法上的特点。板书:写法?) 生: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教师板书:特点) 生: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大戈壁滩的荒凉,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也涉及到了文章的写法。板书:环境描写?)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3 分 30 秒
二、展学评导定教 师:手指黑板)你们可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相信通过我们深入地研读课文,大家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师:商量的语气)我们先来确定我们这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生:我觉得文章题目是白杨,我们应该首先了解白杨的特点。
师:环视全班)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我也同意。
生:有点害羞)我觉得爸爸的心愿也应该重点了解。
生:对!我还觉得,如果了解了爸爸的心愿,那后来爸爸的神态变化就应该很好懂了。
师:兴奋)太棒了!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我觉得,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还一定要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边说边在“写法”下面打上勾。)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1 分 30 秒 三、读解感悟明意 师: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提示独立自学课文 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1—12 自然段,画出描写白杨树的语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②速读课文 13——16 自然段,体会爸爸的心愿。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细读析路品语 师: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白杨树的特点是什么,你画了哪些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学生举手踊跃) 生: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的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生: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这句话,我体会到白杨树生命力非常强,生机勃勃。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坚强不屈。
师:点头)你已经谈出了自己的体会,你真棒!还有没有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生:妹妹说的那句话“你看它多直!” 通过这句话,我体会到白杨树非常直。
生:“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高”从这句话中我不仅找出了它直的特点,而且我还发现白杨树很高大。
生:没举手站起来抢着说)“那不是树,那是大伞!”伞是很直的。从中我体会到了白杨树很直。
师:笑)有一个既概括出它高又概括出它直的词语,谁发现了? 生齐):高大挺秀。
师:指坐在最前面的一学生)请你把“高大挺秀”写到黑板上。学生没把高大挺秀与前面的白杨对齐,师指导他重新写好。) 师:高大挺秀仅仅写出白杨树直、高大的特点吗? 生:还写出了白杨树非常秀丽,非常美。
师:谁还有不同的体会? 生:我从不管??也不动摇。这句话中体会到白杨树生命力顽强。
教师出示投影) 师:你的体会真好。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课文) 师:指着大屏幕)你还从爸爸其他的话中,体会到白杨树的特点? 生: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白杨树不像别的树只能在好的环境中生
长,它就是在沙漠里也能生长。
师:这样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树,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好这句话。
生:敬佩、赞扬。
学生朗读这句话)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10 分钟 师:白杨树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你能不能结合第一自然段来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生:我从图上看到,白杨树生长在荒凉的土地上,我感到白杨树为大戈壁增添了色彩。
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结合图片展开想象,你们能不能结合语言文字谈出你的体会呢? 生:白杨树在这种环境中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体会到了白杨树生命力顽强。
师:你体会得真好。谁能把这种荒凉的感受朗读出来呢?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写白杨为什么要写荒凉的大戈壁呢? 生:这样写更表现了白杨树顽强。它能为新疆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师: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生:这样写更衬托了白杨树不怕自然环境的恶劣,生命力顽强。
师:对了,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就是本文写法上的一个特点。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2 分 30 秒 师:多么了不起的白杨,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都能生长得如此高大挺秀。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高大挺秀的白杨? 生齐:想。
师边放录像边朗读) 师:看完录像,你们的体会一定更深了,请你再练习读爸爸的话。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表达出来。
生练习朗读后指名朗读。) 师:谁能评价一下她的朗读? 生:我觉得她读出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师:你有没有这种感情? 生:自豪地)有。
师:那就把你的感情读出来吧!指该生朗读) 师:这么好的语言,让我们把它记在心里,咱们试着背一背,好吗?背不下来,可以看一看投影。
学生练习背诵) 师:大多数同学都背下来了。咱们并没有刻意背诵,怎么就背下来了。
生:颇为自得)因为我们已经读过很多遍了。
师:欣慰地)对,熟读就能成诵。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5 分钟 师:同学们可真能干,白杨树的特点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让我们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吧。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2 分钟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师引读生接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
师:孩子们不知道爸爸的“心”,你们知道吗?请你联系上下文,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中讨论一下。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生:爸爸、妈妈要开发新疆,使祖国边疆更富强。
生:他们也想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扎根。
师:爸爸要表白的就是自己作为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啊!板书:建设者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 师:作者表面上是写的白杨树,其实赞美的是——边疆建设者生答) 师:对,这就是— 生答: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想一想:爸爸在沉思什么?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 生:他想:将来自己的孩子也会像自己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生:大树就是自己,小树就是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一定会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师:爸爸看到了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的小树,仿佛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新一代的建设者正在茁壮成长,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3 分钟 五、练习拓展评结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检查大家的学习成果。
大屏幕出示按原文填空练习,学生各自练习后齐读。)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3 分钟 师:不错,看来大家这节课学得非常认真,你还有哪些收获,可以与大家一同分享? 生:我知道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和环境的衬托作用。
生:我了解到边疆建设者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了伟大的奉献。
师:老师向大家推荐两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为作业,请你们回家读一读。发放印有《白杨礼赞》和《松树的风格》两篇文章的作业纸)你们还可以把自己学完这篇文章的感受写一写。下课
《白杨礼赞》余映潮教学实录2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
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多媒体出示__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白杨礼赞》余映潮教学实录3
一、快速默读课文,标注出段落序号,勾画出表示文章结构脉络的语句,自行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二、大声朗读课文
第1、
4、
6、9段齐读
女生读
2、8
男生读
3、
5、7
三、读第2段,勾画出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词并说说这一段的作用
第1、2组: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第1组: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而
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
第2组: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第1、2组: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第3组: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第4组: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 “单调”!
第3、4组: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四、读第5段,重读加点词,并说说白杨树的形象
齐: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
的干,笔直的枝。
第5、
6、7组: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第5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第6组: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第7组: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齐: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五、读第7段,勾画出表示白杨树品格的词语,并找出由“树”过渡到“人”的语句
女: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
美是专指“婆娑”或“旁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男: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齐: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六、齐读下列这些感叹句和排比句,感受这篇文章的激情与豪气
感叹句: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排比句:
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
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七、齐读下列四字词语,说说文章的语言特色
黄绿错综
妙手偶得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
旁逸斜出
倔强挺立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屈曲盘旋
坚强不屈
傲然挺立
纵横决荡
直挺秀颀
八、读第8段,说说文章的主旨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白杨礼赞教案
指导思想:
1、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因势而导,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2、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内引外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然延伸、扩展,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
1、本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与象征有关,因而,必须学习、理解、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习。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以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其象征意义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
3、围绕象征手法,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要点:
1、激趣、导入 ,出示《白杨树》挂图;
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
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
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
2、作品背景介绍,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3、学习课文:
①第一次读课文。先由两位学生朗读,然后教师正音,要求学生疏通字词,读通长句。
②第二次读课文。由朗读能力较强的两位学生读。解决以下问题:
a.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
b.文中几次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
③第三次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平凡的。
④第四次读课文,重点阅读7、8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4、教师小结象征手法的特点
5、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①你以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
②口头描述门、梅的外形并由此产生的联想。
③任选一种事物,先口述其外形特点,展开联想,最后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3、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标
1、 赏析关键词,感悟白杨树的不平凡。
2、 进一步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意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描绘黄土高原的用意。
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入
播放歌曲《小白杨》
伴随着美妙的歌曲《小白杨》,开始我们的语文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白杨礼赞》(板书课题及作者)首先我要恭喜大家,你们生活在被青山绿水环绕的地方,看看窗外,满山的苍松翠柏,满眼的绿。树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植物了,你都知道什么树?他们都长什么样子?【自由发言,畅所欲言】
二、 精读白杨树形象
1、 白杨树长什么样子?它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段落。(第五段)
2、 自由朗读第五段,想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的?
3、 (出示白杨树图片)那就是白杨树,西北及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4、 在汇报前播报一段西北高原的气候环境视频。
5、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图片及第五段文字,圈点勾画描写白杨树“干、枝、叶、皮”的句子,抓关键词体会并概括其特点。
6、 交流汇报
4、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
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多媒体出示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5、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
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多媒体出示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6、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一、取得的成果: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二、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时,有时一味的拔高教学要求。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由易到难的衔接过程,一股脑的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措手不及。有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回答的较圆满,还是没完没了要求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去理解。种种问题都是需要教者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课文
2、教师自己讲得还是比较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如林老师所说,如能把找象征换种表达,当一回柯南找找其中的蛛丝马迹,也许课堂氛围会更活跃一些,学生更敢于说。
3、在思政渗透方面,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渗透的也较为有限,讲解比较仓促。学生不理解问题,在回答问题上往往找不到重点,启发引导上存在偏差,在一些讲解上过于笼统,可能并不适合5班的学情。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是为了不教”,如何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目标合适的、有足够的自学空间的、效果良好的教案学案,新教师对新教材要有不容缺失的新的思考,新的摸索,思政渗透一定要及时。
7、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去进行整体感知。
一、问题的设计使整体感知一气呵成
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性的方式。这其中的原因既与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短有一定的关系,又与教师的风格和文章体裁内容等密不可分。但是就本文而言,设计有效的主问题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途径,之所以说比较好,因为问题的设计还是有点请学生入瓮之嫌。
“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平凡”;“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平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预扬先抑手法的学习效果良好
我还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读读相关的段落;提出问题,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边读边讨论;学生自己练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计本环节之前,我并没有事先设计一个写作话题。只是因为在刚刚结束的片断练习中,我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去写得,所以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话题学生可能有点疲倦,于是我决定选一个话题,既让学生快速进入片断练习,又使学生相互之间有比较。
学生动笔写得过程中,我穿梭于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改的更好,许多同学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确实有所提高。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学生的这种成功感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学生的发言确实很精彩,教师的点评镶嵌于其中,让学生确实有收获。由此,我想到了其实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应该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而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阅读或个性解读,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空间。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的两个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很多时候,一个细节往往能将整个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语文教学相比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负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更重。
8、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要说曾经教的一篇现代文阅读,我想说说曾经一次教《白杨礼赞》,主要采用的方式,是逐段的阅读,逐段的讲解,从句到段,层层分析,基本上能分析上的,都关注了,感觉课堂满满的,学生的笔记应该是记了一大堆。心想,不管考哪里,我该教的都教了。现在想想,觉得好笑,这应该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授之以鱼”,而没有“授之以渔”吧。有时候语文的教学不是“教了什么”“教会了什么”。
如果要我重教,我可能会很偷懒:1、除了读还是读;2、从题目入手提问,“题目的中心词是哪个?(礼赞)礼赞是怎样的一种赞?是什么让作者忍不住给这样高度的赞扬?那是怎样的白杨?仅是在赞白杨吗?这是在言怎样的一份情,表怎么样一份意?这是怎么样手法呢?”通过围绕一个“赞”字来串讲全文,用时15分钟,多余的时间,再读课文,再读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情感等。3、赏读背诵你喜欢的句子。也许这样的方法,不能面面俱到,但保护的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也解放老师吧。
9、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熟读课文,探究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探究白杨树的不平凡,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所赋予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小白杨》引入
2、解题“礼赞”的含义是什么?选择下列义项。
A、表示高度的赞扬B、表示尊敬和赞美C、表示某种礼貌和风格
3、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预习
无边无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虬枝()
坦荡如砥()恹恹欲睡()秀颀()桠枝()晕圈()
2、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画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
点名读画出语句,强调怀着赞美之情。
3、文中反复赞美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应该怎样理解?
三、再读课文,探究主旨
探究白杨树之“不平凡”
要求:细读课文,找出你所感受到的白杨树不平凡的语句、段落,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1、生长环境
2、外部形态
3、内在精神
4、与楠木对比
四、拓展迁移白杨树生长习性
白杨树能在戈壁上生长,生命力强。喜光,不耐阴,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耐干旱气候,但不耐湿热,南方栽培易病虫害,且主干弯曲常呈灌木状。耐贫的轻碱土,耐含盐量在0。4%以下的土壤,但在粘重的土壤中生长不良。深根性,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根蘖强。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寿命达90年以上。
总结:白杨树尤其适合西北土质
出示几张景泰至白银路边的树木照片,如今西北地区的植被数量、面积都在逐渐减少,当下正值植树季节,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并鼓励身边的人们多植树,尤其是适合我们西北地区土质的白杨树,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五、布置作业
积累字词,背诵第7段
10、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底蕴和情感,学习并积累文章的优美语言。
2、领会烘托、对比、先抑后扬、象征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法,并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礼赞”的内涵,领会作者热情讴歌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之思想感情。
2、继承和发扬当年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自己锻炼成不怕困难的生活强者。
三、过程与方法:
1、从课内往课外拓展,将“读”“写”“考”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2、上课重点放在思考感悟和动笔训练。
3、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在学生的难点处适机点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情感与结构,学习象征等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及作用。
五、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整体感知,把握线索结构和感情基调等)
第二教时:合作探究,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教学要点】
1、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2、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3、探究二:品味描写景物遣词造句的特色。
4、总结本节课内容要点。
5、布置作业:写两个作文片段,运用本文技法。
第二教时
一、导入,朗读全文。
二、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一)问题导学,复习旧课。
(二)明确主题: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描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三方面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先抑后扬等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三、探究一:品味本文在构思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赏析象征及其表现效果。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贵族化的楠木又象征什么呢?
(1)白杨树本身特点就是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显示了不软弱,不动摇的顽强的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用它象征内在品格近似的北方的农民和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守卫家乡的哨兵,也象征了在华北平原谱写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2)作者为什么运用象征,而不直接写抗日军民呢?
“人贵直,文贵曲”。美文运用象征,使文章显得含蓄委婉,让意境更美,给读者留下揣摩玩味的余地,同时,也可以逃过特定环境的政治劫难。
(3)“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二)赏析先抑后扬的手法,理解其作用。
1、朗读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上下文是怎样衔接的’?文意的重点在“单调”,还是“惊奇”?
明确:描述完高原景色,写景色给作者的感受是先“雄壮”后“单调”,为写见到白杨树“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意在突出白杨树蓄势。强调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即给西北高原带来无生机和活力,祛除色彩的单调的,给广阔无边的高原增添美感,让人们耳目一新、赏心悦目。
2、朗读第七段开头至“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思考:文意突出的“美女子”还是“伟丈夫”?
明确:先说长得太挺直的白杨树称不上“树中的美女子”,看似个缺点,而后强调它与西北风抗争的气质像是“树中的伟丈夫”。贬低它外形上缺乏多姿多彩,意在强调高大的白杨树具备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等气质美,后者才是作者想赞美的部分。可见,白杨树属于内在美胜于外在美的一种树!
四、探究二:本文语言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谈谈它的妙处。
(一)词语运用准确、凝练、生动。
(1)第二自然段怎样描写高原景色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明确: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2)课文第5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皮运用哪些形容词?请找出来加以品赏。
明确:用“笔直”写树干树枝;用“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丫枝,用“片片向上”写叶子;用“光滑”写树皮的质地,用“银色”“淡青色”写树皮的颜色。用“倔强挺立”和“不折不挠”写白杨树外在形象的同时,也含蓄地赞美它的品格和气质了!
(3)课文第7段用哪些生动凝练的词语高度概括白杨树的内在品格的?请找出来品赏。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这些词语与上文是否重复出现呢?没有,作者有意避开重复运用,值得我们写作上学习。这些简洁凝练带有归纳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蕴含丰富,是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浮想联翩和反复咀嚼感悟得来的结果。它们恰恰与北方抗战军民的优秀品质相吻合。
(二)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仔细品味。
四、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五、布置作业: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种事物,给予热情赞美。要求:
1、先写外在特点,再写内在精神,语句表达务必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先抑后扬的技巧。
2、写真情实感,支持顺理成章,反对牵强附会。
3、字数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14、白杨礼赞
茅盾
一、复习旧课,明确主题。
二、赏析写法,理解作用。
1、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先抑后扬及其作用
3、遣词造句及其作用
三、布置作业,迁移运用
11、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然而,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学生初次学习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在备课时,我反复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资料,在教学中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设计了“变序”教学。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
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时,我从网上下载了有关的图片如,戈壁滩的飞沙走石,白杨树的挺拔高大,并制作成 powerpoint演示文稿,帮助学生李洁白养生春的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同时在板书设计上,图文并茂,使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一目了然。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动态生成与设计有所偏离,细细想来,在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让我深思:
1.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然而,在教学概括白杨的特点时,我又不知不觉得牵引在学生朝我心中的标准答案靠拢,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2、要遵循孩子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时,有时一味的拔高教学要求。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由易到难的衔接过程,一古脑的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措手不及。有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回答的较圆满,老师还是没完没了要求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去理解。种种问题都是需要教者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课文。
12、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而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
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1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14、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要说曾经教的一篇现代文阅读,我想说说曾经一次教《白杨礼赞》,主要采用的方式,是逐段的阅读,逐段的讲解,从句到段,层层分析,基本上能分析上的,都关注了,感觉课堂满满的,学生的笔记应该是记了一大堆。心想,不管考哪里,我该教的都教了。现在想想,觉得好笑,这应该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授之以鱼”,而没有“授之以渔”吧。有时候语文的教学不是“教了什么”“教会了什么”。
如果要我重教,我可能会很偷懒:1、除了读还是读;2、从题目入手提问,“题目的中心词是哪个?(礼赞)礼赞是怎样的一种赞?是什么让作者忍不住给这样高度的赞扬?那是怎样的白杨?仅是在赞白杨吗?这是在言怎样的一份情,表怎么样一份意?这是怎么样手法呢?”通过围绕一个“赞”字来串讲全文,用时15分钟,多余的时间,再读课文,再读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情感等。3、赏读背诵你喜欢的句子。也许这样的方法,不能面面俱到,但保护的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也解放老师吧。
15、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一、预习课文。
1.至少读两遍课文。
2.查词典,做下列作业 题。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姗姗 ) 怅然 ) 惴惴不安 ) 谆谆告诫 )
甘霖 ) 祈盼 ) 袅袅婷婷 ) 熠熠夺目 )
B.解释下列各词语。
希冀 枕戈待旦 南辕北辙 瞻前顾后
温馨 相濡以沫 荣辱不惊 踌躇
二、学习新课。
1.检查作业 。
2.以幸福为话题导入 新课。
什么是幸福?我们可以说自己是幸福的吗?
考试成绩很好,那是幸福;有父母的关怀,听了老师的表扬,那是幸福;与同学尽情地玩了一场,那是幸福;看了好风景,心中有说不出的快乐,那是幸福这样说来,我们的生活好像真的不缺少幸福。
作家怎么说呢?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说的是她对幸福的理解,今天我们来细细读一读,看我们能不能认同她的看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
方法:互相讨论,老师提示。
提示的内容:
A.作家说人们总是习惯在提醒中过日子,这种提醒有效没有?
显然,作家说多半没效,这到了第几自然段?应该是到第9自然段。
B.作家说了很多幸福是什么,最后则说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天,举了春天时应该怎样?幸福时应该怎样。还有那些所以打头的段落,当然也是享受幸福,更应该放在起。
理解:将课文简要地分为三大节,1到9自然段为第一节,10到25自然段为第二节,26到最末为第三节。也可以把文章最末一段划出来当第四大节。
四、讨论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的第一节,提出以下问题:
A.提醒本来是什么意思?作家说,这个词的后面总是跟着不好的东西,所以有淡淡的贬义,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
理解:提醒本来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之意。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比较,会发现作家讲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提醒确实老跟着不好的东西。
D.作家说的风暴与良宵各比喻了什么?如果把这种形象化的说法换成直接说理,那又会怎样?
理解:答案可以不求致,但要理解良宵是比喻好的、美的、幸福的东西,风暴则恰恰相反。不能想象换了以后成什么样子。我们经常所说的文采就在这些地方。
C.朗读第2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
D.请把提醒两字在文中的意思说一说,它可以用什么词来替换。
理解:这里的含义不是对灾祸的警告,而是提醒大家对幸福要珍惜。题目的提醒可以用珍惜来替换。
五、学习文章的第二大节,围绕下列问题学习。
1.默读这一节课文,寻找作家给幸福下的定义与解说,每人至少找出三条。
A.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那就是幸福啊!
E.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
C.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D.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
E.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
F.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在暗淡中降临。
G.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纸条这些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
H.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
J.幸福有时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
K.苦难的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L.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这句话要用数学知识解说下。)
2.轻声朗读这些定义与解说,想想,毕淑敏与张洁对幸福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讨论理解:从这一段里对幸福的定义与解说中可以看出,毕淑敏所举出的几乎都是平凡的人和事.而她以为幸福就正是包含在这些平凡的人事中。因而可以看出,张洁以为的幸福足和平、安宁、生活富足;而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要宽泛得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小事都可以包含幸福,关键是要你自己学会倾听,学会感受。
3.理解这段文字里不容易理解的些句子。配合作业 题的第二题做。
A.第15自然段里的2、3两句怎么理解?
讨论归纳:感官的享受即指感觉器官的好的感受,这是人们天生就会的,比如天生能感觉到人体的舒适与否,但是灵魂的快意即心灵的快乐,却是要不断地训练自己才能很好地感受到的,怎样进行训练呢?即要能时时发现日常平凡生活中的美处,同学的一个微笑,老师的一次无声的鼓励,这些都是幸福,都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这种幸福,能做到这样就可以掌握幸福韵律了,也就能区分什么是灵魂的快意,什么感官的享受。
B.第18自然段的比喻句。
理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标本人手理解这个比喻句。
标本是我们见过的东西,五色无香,不生动,不灵活,而未制成标本之前,却是生动、灵活、色香俱全的,作家用回忆幸福标本的说法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忽略:在幸福之中时,不知道感受,幸福离我们而去了,却去回味、追寻,念念不忘。
C.第24自然段的幸福借了机遇、友情、成功、团圆的衣裙而来,它们却不一定是幸福,甚至可能有钢铁般的心核,这些怎么理解?
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
机遇这些东西很多时候确实带来幸福,但许多时候也带来不幸,这就是钢铁般的内核,是我们不能把握、无法享受的那一部分。再说,难道没有那些东西,我们就不能幸福吗?显然不是,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幸福,所以并不一定要有那些东西才是幸福的,作家也就是这个意思。
六、学习课文的最后一节内容。
设想:少讲多读,在读中感受作家所说的应该如何享受幸福。
要求:注意段落的排比,要读出气势。
16、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
(杨树;人)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
(不平凡)
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平凡?
(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
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
(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
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
(象征的手法)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
(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略
六、教学反思
本文写自1940年,茅盾曾经的文字多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角,此篇热情地歌颂了抗战中的士兵百姓。《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结合这段创作背景,学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茅盾写作对象及写作风格的改变。
17、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虽然此次上《白杨礼赞》非常仓促,但还是收获不少。
首先,确定给学生讲什么是重中之重。学生一眼就能看到的不用讲,简单提点一下,重点是要讲出超越学生初感的内容。这就需要老师本身要对教材有专研,能读出自己独到的体验。此外,老师还需要有广泛的涉猎,能够找出文章当中最值得讲的内容。
其次,思路清晰,衔接自然,过渡语精炼而又富有文采,给人一种如行云流水之感。要做到这一步相当考究老师自身的底蕴。此次上课,思路清晰做得比较到位,但衔接不自然,偶尔还出现了断片,这和我平时的上课习惯密不可分,以后一定要多多注意。
再者,我一直认为语文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它其实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那么,语文课则有表演课的特征。一篇篇文章,或描绘自然风光,让人领略大自然的风情万种;或抒写人间真情,直抵人心,触动我们的心灵;或阐发哲理,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给我们的心灵以慰藉……作为语文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情感与课文融为一体,感染学生的情绪。这就涉及到老师的肢体语言是否表述到位,语音能否调动学生的情感。除此之外,一个语文老师的普通话和粉笔字也是相当重要的。
最后,鉴于以上分析,对自己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每天至少练字和普通话各十分钟,尤其是练字。
要多看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撰写教学研究,力争做一个研究型与上课型兼而有之的老师。
每次上完课要写教学反思,每周进行一个教学总结。
周末和寒暑假的时候多看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18、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与学生一起学习了《白杨礼赞》,凝眸回望,有不少的收获,也有些微的不足。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尤其是动手写一写,更显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所写的内容,虽只有50字左右,却百花灿烂,异彩纷呈。
2、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利用多媒体音配画听课文朗读,给学生的朗读配乐,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男女声分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19、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是一篇传统的篇目,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其中,上一堂活而实的课,应该是本堂课追求的目标。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整体感知—-手法运用—-语言赏析
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采用了主设计法:
1)作者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不平凡)
2)文中那些地方直接写到了不平凡?1 4 6 8)我们一起来朗诵这些段落。
3)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生长环境 外部形态 内在精神)
4)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还赞美了人)
赞美了那些人?北方农民 守卫家乡的哨兵 民族精神和意志)
5)这种通过事物来写人的方法就叫象征。
手法运用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在我们以前所学过的文章中,那些是通过写事物来写人的?现代文 古诗词文等)
2)你能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运用“ 使我想起了 ,因为 “这样的句式来写一段话吗?
3) 作者为了赞美白杨树的神美而采用了预扬先抑的手法?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来写一段文字来赞美黑板擦吗?
语言赏析这一过程我是这样操作的:
1)选择你认为运用的非常好的词,并作简要分析。
2)列举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全班同学予以讨论。
我认为本节课有两个亮点:
一、主问题的设计使整体感知一气呵成
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性的方式。这其中的原因既与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短有一定的关系,又与教师的风格和文章体裁内容等密不可分。但是就本文而言,设计有效的主问题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途径,之所以说比较好,因为问题的设计还是有点请学生入瓮之嫌。
“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平凡”;“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平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预扬先抑手法的学习效果喜人
设计本环节之前,我并没有事先设计一个写作话题。只是因为在刚刚结束的片断练习中,我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去写得,所以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话题学生可能有点疲倦,于是我决定选一个话题,既让学生快速进入片断练习,又使学生相互之间有比较。
学生动笔写得过程中,我穿梭于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改的更好,许多同学在师生、
生生之间的互动中确实有所提高。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学生的这种成功感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学生的发言确实很精彩,教师的点评镶嵌于其中,让学生确实有收获。
当小组代表的发言接近尾声时,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基本上都松懈了,因为片断的高潮基本上已经过去。但今天郑莹这一组的发言确让全班同学都情不自禁的鼓气了掌声。郑莹因为是一个女孩,她发言的声音相当小,当她读完本小组的杰作后,全班同学都没有听清楚,这时这个女孩显得很腼腆,也相当不好意思,于是我叫她再读一篇,可是全班同学依旧没有听清楚,这时我把她所写的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了一遍,顿时,所有的同学鸦雀无声,都把目光投向了我,于是我再次朗诵了一遍:“它不能像玫瑰那样留芳香于人间,却能留清白于教室”。全班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的两个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很多时候,一个细节往往能将整个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语文教学相比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负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更重。
20、《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21、白杨礼赞的教学反思
篇一
与学生一起学习了《白杨礼赞》,凝眸回望,有不少的收获,也有些微的不足。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尤其是动手写一写,更显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所写的内容,虽只有50字左右,却百花灿烂,异彩纷呈。
2、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叩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心灵的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利用多媒体音配画听课文朗读,给学生的朗读配乐,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男女声分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篇二
《白杨礼赞》是一篇传统的篇目,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其中,上一堂活而实的课,应该是本堂课追求的目标。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整体感知—-手法运用—-语言赏析
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采用了主设计法:
1)作者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不平凡)
2)文中那些地方直接写到了不平凡?1 4 6 8)我们一起来朗诵这些段落。
3)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生长环境 外部形态 内在精神)
4)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还赞美了人)
赞美了那些人?北方农民 守卫家乡的哨兵 民族精神和意志)
5)这种通过事物来写人的方法就叫象征。
手法运用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在我们以前所学过的文章中,那些是通过写事物来写人的?现代文 古诗词文等)
2)你能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运用“ 使我想起了 ,因为 “这样的句式来写一段话吗?
3) 作者为了赞美白杨树的神美而采用了预扬先抑的手法?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来写一段文字来赞美黑板擦吗?
语言赏析这一过程我是这样操作的:
1)选择你认为运用的非常好的词,并作简要分析。
2)列举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全班同学予以讨论。
我认为本节课有两个亮点:
一、主问题的设计使整体感知一气呵成
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性的方式。这其中的原因既与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短有一定的关系,又与教师的风格和文章体裁内容等密不可分。但是就本文而言,设计有效的主问题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途径,之所以说比较好,因为问题的设计还是有点请学生入瓮之嫌。
“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平凡”;“树的不平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平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预扬先抑手法的学习效果喜人
设计本环节之前,我并没有事先设计一个写作话题。只是因为在刚刚结束的片断练习中,我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去写得,所以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话题学生可能有点疲倦,于是我决定选一个话题,既让学生快速进入片断练习,又使学生相互之间有比较。
学生动笔写得过程中,我穿梭于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改的更好,许多同学在师生、
生生之间的互动中确实有所提高。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学生的这种成功感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学生的发言确实很精彩,教师的点评镶嵌于其中,让学生确实有收获。
当小组代表的发言接近尾声时,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基本上都松懈了,因为片断的高潮基本上已经过去。但今天郑莹这一组的发言确让全班同学都情不自禁的鼓气了掌声。郑莹因为是一个女孩,她发言的声音相当小,当她读完本小组的杰作后,全班同学都没有听清楚,这时这个女孩显得很腼腆,也相当不好意思,于是我叫她再读一篇,可是全班同学依旧没有听清楚,这时我把她所写的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了一遍,顿时,所有的同学鸦雀无声,都把目光投向了我,于是我再次朗诵了一遍:“它不能像玫瑰那样留芳香于人间,却能留清白于教室”。全班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的两个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很多时候,一个细节往往能将整个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语文教学相比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负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更重。
22、白杨礼赞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赏析关键词,感悟白杨树的不平凡。
2、进一步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意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描绘黄土高原的用意。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播放歌曲《小白杨》
伴随着美妙的歌曲《小白杨》,开始我们的语文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白杨礼赞》(板书课题及作者)首先我要恭喜大家,你们生活在被青山绿水环绕的地方,看看窗外,满山的苍松翠柏,满眼的绿。树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植物了,你都知道什么树?他们都长什么样子?【自由发言,畅所欲言】
二、精读白杨树形象
1、白杨树长什么样子?它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段落。(第五段)
2、自由朗读第五段,想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的?
3、(出示白杨树图片)那就是白杨树,西北及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4、在汇报前播报一段西北高原的气候环境视频。
5、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图片及第五段文字,圈点勾画描写白杨树“干、枝、叶、皮”的句子,抓关键词体会并概括其特点。
6、交流汇报。
23、白杨礼赞教案一等奖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年级时学习了《短文两篇》,对托物言志的写法已有所了解,结合本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隔膜,学生对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需要在学习中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对于本文在层层递进的排比中明晰深化的象征意义,需要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领会。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
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
(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看文章题目,大家认为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礼赞。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诵读,展情感浓郁。
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展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问疑,理情感层次。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提问: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同时,更进一步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二、由浅入深,徜礼赞之线
(一)通读全文,梳理线索。
文章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展开?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作者对白杨树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
(二)研读文本,感知赞美
1、初见白杨,昂扬情绪
(1)在哪里初见白杨树?环境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文句看出来?
明确:高原;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诵读)。
(2)这样的高原图景给了作者怎样的感想?
明确:先是“雄壮”“伟大”,而后滋长出“单调”。
(3)“单调”的感受是怎样改变的?变成了怎样的情绪?“单调”有什么作用?
明确:看见了一排,或者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诵读);变成了惊奇、昂扬(诵读);欲扬先抑。
2、凝视白杨,倾心形貌
(1)过渡:既然白杨树让人在“惊奇”中叫出声来,那么作者当然会走近凝视、细细观察。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白杨树?它的形貌有什么特点?
明确: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的气质以高度的评价。(诵读)
3、联想白杨,礼赞精神
(1)过渡:这样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2)品读第7段四个排比反问句,说说这四个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联想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明确:由树联想到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
(三)回望文本,小结脉络
小结文本内容:本文题为《白杨礼赞》,开头、中间、结尾又不断点题,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贯之的感情线索,统领全文。而且,这条感情线索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表现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的不平凡,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情也浓浓,意也浓浓,令人回味无穷。
三、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礼赞”是带着敬意赞美之意。文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并与标题形成呼应。而且,文章从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沿着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感情线索,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
二、托物言志,品礼赞之意
(一)设疑过渡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二)背景助学
这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三)精读探珠
1、文章中哪些文句让你感受到“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明确:第7段、第8段(诵读)。
2、这种“对解放区人民”的赞美,作者并不是正面表达的,而是通过什么事物表达的?这是什么方法?
明确:托物言志、象征。通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明确:第7段,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第一句是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段则通过主旨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要赋予白杨树这样的象征意义,文章需要做怎样的铺垫?
明确: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作者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在展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独特的景象)、描写白杨树外在形貌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赋予白杨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象征意义。
5、你对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明确:首先形神兼备地描绘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四)演读小结
1、小结:作者之所以赞美白杨树,是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和他们所具备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精神。
2、师生表演读,体会并演绎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劳动人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精神的赞美之情、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其中,师读第一个反问句,女生齐读第二个反问句,男生齐读第三个反问句,全班齐读第四个反问句,三名学生代表读第8段前两句,全班齐读第8段最后一句。
三、品读语言,学礼赞之法
(一)欲扬先抑
1、品读两个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1)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2)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明确:两处都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给读者制造出阅读的“惊喜”;同时,第(1)句牵引着读者,第(2)句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
(二)烘托蓄势
1、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其妙处。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2、明确: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为白杨树的出场蓄势,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三)对比突出
1、品读下面句子,说说为什么要写楠木。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明确:写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四、总结梳理,得礼赞之旨
师生共同梳理总结本篇所学:
(一)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串起整篇文章;
(二)在描绘白杨树形貌气质的基础上,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象征手法,赞美北方农民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文章运用抑扬、烘托、对比等写作技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