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口诀翻译

古代文化常识口诀翻译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古代文化常识口诀翻译

1、古代文化常识口诀翻译

三皇五帝古中国,六合八荒定九州。

炎黄二帝华夏肇,承天景命行禅让。

土社谷稷有江山,左昭右穆建宗庙。

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牛羊猪。

少牢无牛诸侯祭,谒庙家祭祖道禊。

夏商周朝立宗法,公侯伯子男五爵。

妻生嫡子妾生庶,嫡承王爵庶分封。

卿士大夫治一方,男臣女妾本奴隶。

借贷傅别明债权,质剂买卖立契约。

奴隶牛马质长券,兵器珍异剂短契。

庶人黎民是百姓,布衣黔首成编户。

巫医乐师和百工,褐夫韦带身贫贱。

褒衣博带儒生装,夷蛮戎狄看左衽。

春朝秋觐是定期,小聘年年大夫去。

大聘派卿去代劳,五年躬亲见天子。

古代朝仪有讲究,南面天子北面臣。

折腰膜拜心敬仰,稽首九拜最隆重。

作揖空首君还礼,揖让拱手宾主间。

褒拜再拜言两次,平辈等职作顿首。

虚左待客有规矩,长跪庄重莫箕踞。

坐西面东最尊贵,坐北向南是次位。

坐南面北位不高,最下坐东面西侍。

愚鄙卑敝仆窃微,伏惟陨首结草谨。

家大舍小令外人,谦恭有礼受教化。

殷序周庠到太学,三教九流出圣人。

国子监归祭酒管,博士教授是学官。

三纲定位君父夫,五常仁义礼智信。

孝悌忠义树家风,齐家治国平天下。

初度襁褓孩提幼,总角垂髫笑晏晏。

九龄黄口学指数,幼学十岁习句读。

金钗豆蔻女儿家,十五及笄已成年。

束发志学男十五,弱冠成人到二十。

取字方便平辈称,厌恶他人直呼名。

显示志趣号敬意,郡望籍贯不忘本。

斋名官爵可兼称,建功立业荫后人。

剖符丹书不担忧,察举征辟被选荐。

氏明贵贱姓别婚,乌纱深衣科举得。

《论语》《大学》加《孟子》,“四书”《中庸》要牢记。

《诗》《书》《礼》《易》带《春秋》,儒家五经影响深。

找到《乐经》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会。

童生院试考秀才,生员第一称案首。

乡试秋闱出举人,举人还数解元棒。

会试春闱考贡士,院乡会殿层层考。

殿试皇帝来策问,殿试揭晓传胪仪。

金榜题名入仕途,进士及第分三甲。

一甲三人称鼎甲,状元榜眼加探花。

二甲三甲各若干,两甲第一曰传胪。

连中三元人不多,同榜进士皆同年。

脱褐易赭入班列,银鱼绯衣证身份。

吏部考功明陟镌,封赏除授拜官职。

升迁拔擢进加官,转迁徙改出调职。

兼领行摄署假权,一官两职人能干。

左迁贬谪窜放降,罢黜夺免回桑梓。

闾阎什伍到里甲,徭役丁税输朝廷。

北门南牙分曹治,北省南台设掾吏。

三省六部职责清,中书门下尚书省。

草拟诏旨中书令,中书舍人侍郎下。

审核诏书黄门监,黄门侍郎给事中。

诏命执行尚书令,左右仆射做副手。

吏部天官管文官,户部地官收赋税。

礼部春官看典章,祭祀科举加外交。

兵部夏官选武官,军饷钱粮户部给。

刑部秋官掌法律,刑狱诉讼他决断。

工部冬官兴土木,屯田水利工程多。

单门双户建房屋,堂前室后东西阁。

序牖北向开窗户,东阼西阶连厢榭。

宗庙皇宫观阙高,祸起萧墙是内乱。

接遇宾客大鸿胪,将作大匠建宫庙。

手工制造大司空,司马太尉主邦政。

租税钱谷大司农,均输盐引创收支。

大理市卿平冤案,按察采访纠善恶。

皇帝顾问大学士,记录言行起居注。

谏官保氏文王创,规劝皇帝拾遗责。

禁宫守卫执金吾,翰林院里庶吉士。

刺史别驾乘传车,郡守俸禄二千石。

郡县督邮做佐吏,太子洗马侍东宫。

僚属从事经略使,侍中侍郎枢密使。

宦海沉浮经历过,乞身告老归故里。

解官致仕乞骸骨,请老移疾是婉辞。

不禄而卒填沟壑,活受封赏死得赠。

人去有谥显褒贬,不论官谥和私谥。

天子身殂山陵崩,皇后殡天诸侯薨。

尊号庙号加谥号,东宫践祚要改元。

肇始建元汉武帝,年号干支来纪年。

甲乙丙丁戊己庚,天干还有辛壬癸。

十二地支从子始,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后跟随,干支纪年立春起

循环组合一甲子,度日如年最难熬。

朔朏望晦看月相,夜半鸡鸣到平旦。

日出食时升隅中,日中日昳到晡时。

日入黄昏人定后,三更五鼓又一天。

日旬月期满一年,元日新春换桃符。

上元灯节吃元宵,寒食清明思先人。

端午龙舟吊屈原,七夕乞巧望鹊桥。

中秋月圆多思念,重阳登高菊花酒。

春分社日祈丰收,除夕守岁又一年。

人生苦短悲迟暮,而立不惑倏忽间。

五十半百知天命,六十耳顺称花甲。

七十古稀悬车年,八十耄耋过伞寿。

百岁高寿是期颐,双稀双庆世难有。

殓窆攒宫葬死者,近亲斩衰穿三年。

齐衰如期穿一年,大功九月小功五。

缌麻五服礼最轻,袒免奔丧五服外。

五声八音十二律,黄钟大吕演宫调。

传统文化包罗广,细细品读巧记诵。

2、古代文化常识地理

古代地理知识,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城市村镇名等。

一)地区名

1.江表 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2.江东 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亮兄瑾也,避乱江东。《赤壁之战》)

3.江左 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例: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群英会蒋干中计》)

4.关中 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例: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5.三秦 指陕西一带地区,古代为秦地。项羽灭秦之后,把秦地分为雍、塞、翟三部分,故称三秦。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山东 指崤Xiáo)山以东的地区。

例: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例: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货殖列传》)

7.河北、河南 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例: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8.中国 指中原地区。

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9.三江 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例: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

10.岭南 “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以南地区,约今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相对中原地区来说,该地在五岭以外,故又称“岭表”。

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

二)政区名

1.九州 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例: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

八州、八荒:泛指中国。例: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2.六合 上、下、东、西、南、北,泛指天下或宇宙。例: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3.四海 古以中国四周有海环绕。四海,等于说“天下”,泛指全国各地。

例: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4.中州 古地区名。即中土、中原。狭义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带,因其地古九州之中得名。例: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永遇乐·落日熔金》)

5.郡 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36郡。

例: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例: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6.国 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张衡传》)

7.道 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10道,后又分为15道。例: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阎典史传》)

8.路 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例: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省 本是官署名称。元代始设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

例:以此省此府此县而憎彼省彼府彼县。《原道醒世训》)

10.县 地方基层行政区域。例: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海瑞传》)

三)山川关隘名

1.江 指长江。

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2.河 指黄河。

例: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3.殽 指殽山。

例:殽有二陵焉。《殽之战》)

4.函 指函谷关。

例: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5.岱 指泰山。

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

6.五岳 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例: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7.四岳 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8.四渎 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9.大泽 指云梦在今湖北省长江南北,本为两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后来淤为陆地,今洪湖等是其遗迹)。

10.五湖 一般指具区、洮滆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涌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东南)、洞庭湖。

11.玉门关 又称玉门,在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汉代置关,是古代出塞的必经之路。

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之四)

12.阳关 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因在玉门关的南边,故称阳关。汉代置关,也是出塞的必经之路。

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四)城市村镇名

1.有古称、别称的地名

1)南京 又称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等。

例: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桂枝香·金陵怀古》)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头城》)

2)杭州 又称临安、钱塘、武林等。

例: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临安春雨初霁》)

3)福州 又称三山。

例: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指南录〉后序》)

4)镇江 又称京口。

例: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指南录〉后序》)

5)开封 又称东京。

例: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柳敬亭传》 )

6)扬州 又称广陵、淮上、江都、维扬。

例: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扬州慢·淮左名都》)

7)苏州 又称姑苏、吴郡。

例: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

8)武汉 又称夏口、江夏。

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

2.三都、两都、三辅

1)三都 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

2)两都 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3)三辅 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pínɡ yì)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为是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故合称“三辅”。

3.畿

古代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

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五)其他

阴阳 阴,指山岭的北面,河流的南面;阳,指山岭的南面,河流的北面。

例: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登泰山记》)

一般来说,在由两个字构成的地名中,如果第一个字是山、水名,第二个字是“阴”或“阳”,“阴”或“阳”就表明该地的方位。如“华阴”在华山的北面,“江阴”在长江的南面,“衡阳”在衡山的南面。

3、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天文篇:

占星语云,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中国是星象分野概念里的中国,泛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五星”指古人观测到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在五行说盛行之前,先秦时期,它们也被称为太白、岁星、辰星、荧惑、镇星或填星。五星与日、月统称为“七曜”或“七政”。

金星,古曰太白,又称明星,非常明亮。是谓,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黎明见于东方,曰启明星,黄昏见于西方,曰长庚星。

木星,又称岁星,迳称为岁。古时有一种纪年方法,与木星运行有关。

古人认为恒星相互之间位置是恒定不变的,便以恒星为坐标,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规律,甚至于预测人事祸福。

星官/天官

古代星空被分为二十八宿、四象和三垣。

二十八宿:以地球黄道附近的星空被分为28份,为二十八宿,也指其中的星宿。

四象:苍龙、白虎、朱雀、玄武。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zī)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多雨之兆。

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不吉之兆。

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了昴宿,不吉之兆。

4、古代文化常识五谷

我们传统文化讲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且存在争议,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shǔ)、稷(jì)、麦、菽(shū);另一种指麻、黍(shǔ)、稷(jì)、麦、菽(shū)。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但我个人热衷倾向前者,理由是谷类总是拿来吃的,“稻”更加贴切些。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主要还是用来织麻衣、仿麻布的。所以,五谷应该指:稻、黍(shǔ)、稷(jì)、麦、菽(shū)。

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自古就祈祷“五谷丰登”,自然民以食为天,是活人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饿肚子,什么都无从谈起。所以,五谷必须围绕吃来谈,即:稻、黍(shǔ)、稷(jì)、麦、菽(shū),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水稻、黄米、高粱、小麦、黄豆。当然,学术界或农业界,对五谷所侧重的出发点不同,对五谷的界定就不同,具有多样界定性。

5、古代文化常识地名

1、长安。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长安县,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兴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营建未央宫,同年国都由栎阳迁移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名长安城,取意“长治久安”。

2、庐州。

庐州,合肥别称,是自西周置古庐子国。隋朝设置行政单位,至公元1912年废,治所为今安徽省合肥市。以庐州为代表的庐州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蕴育出庐剧等优秀戏曲。

3、兰陵。

想到兰陵必然想到的是那位大帅哥,兰陵王高长恭,其实兰陵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就已经文明天下了,尤其是个历史名片,兰陵酒,更是迷倒了不少酒鬼。兰陵这个名字据说是屈原所命名的,取王者香兰美名,寄托王道乐土理念,蕴含圣地之意。恰如圣地之意。如此美好的寓意也只有这位大文豪屈原能够想得出来了。

6、古代文化常识礼仪

1.吉礼:即祭祀之礼,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主要有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2.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包括丧礼、遇到饥荒时的荒礼、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事的吊礼、国内发生动乱时的恤礼、 有外敌入侵时的禬礼等。凶礼都是在发生不幸事件之后,祈求和平和减轻灾祸的礼仪。

3.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

4.宾礼:宾礼即为天子接见诸侯、宾客,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后代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 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

5.嘉礼:是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嘉,美、善的意思。后代的帝王登基、太后垂帘、帝王圣诞、立储册封、帝王巡狩等,也属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其主要内容有六:一曰饮食,二曰婚冠,三曰宾射,四曰飨燕,五曰脤膰,六曰庆贺。

7、古代文化常识题

1、《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秦伯

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周朝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由此可见当时晋国的级别比秦国要高。

3、大夫

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4、《战国策》

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5、东向

在中国古代,君臣议事于朝廷之上,是以向南的座位为尊的。但在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其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位是向西的座位,因此古人常常以请人东向坐来表示对人的尊敬。

8、古代文化常识竞赛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6.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动笔写作().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大部分,记载了(3000)年的历史,共(130)卷,(526500)字.

7.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者(张择端).它描绘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京河两岸的风光,生动的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8.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的京杭大运河贯穿(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全长约(1700)公里,支开找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线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运河。

9、古代文化常识庙号

庙号是东亚地区君主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定论的功用。

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世祖、太宗、高宗、中宗、世宗、仁宗等。

10、古代文化常识阴阳

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正好相反。

阴阳是我国古代一个非常简朴,但是又博大精深的哲学。那时候人们发现大千世界,花花万物,但是无论从自然还是人类发展的现象和规律都可以发现里面蕴含阴阳相反的属性。阴阳这个概念可以最早追溯到易经这本书中。有一种说法是战国战国时期,有一个学派叫做阴阳五行,里面的人统称为阴阳家。史记中记载它的创始人是齐国的邹衍和邹奭。

战国时期所创立的阴阳学是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阴阳学一开始的概念比较简单,就是正对阳光的就是羊,背对阳光的就是阴。后来随着古代人类对气象的研究,于是阴阳也被引申为气候的寒暖,位置的上下左右,运动的静态和动态的。进而古代的哲学家发现自然的一切物质都是相互对立作用的。

11、古代文化常识和亲

动机

从和亲的动机来看,有以下两种情形:

一、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强弱为出发点来决定是否和亲。这一点又包含了两种情况:一是当中原王朝实力薄弱时期,为了边境安宁和休养生息,不得不与敌人和亲,如汉初刘邦与冒顿单于的和亲;二是当中原王朝势强力大时,少数民族为了寻求中原王朝的认可和支持,或由于向往中原先进生产及生活方式,主动向中原王朝请婚,如西汉中后期的南匈奴和唐代西突厥的多次请婚。

二、通过和亲政策,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如唐代就通过与突厥的和亲,使突厥贵族进入皇族,优待他们,利用他们比较熟悉本民族的优势,给他们封官加爵,从而达到对突厥的统治。

经济

在经济方面,相关的互市等活动非常频繁,必然会促进官方贸易和双方经济的发展,出嫁公主在和亲过程中还带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生产工匠以及农作物稻种、农业器具等,又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补充了他们单一脆弱的牧猎经济,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向定居经济的转化,缩短了北方少数民族同汉族间在生产生活上的差距。而北方少数民族的畜牧经济,如养马技术和养马业等,又丰富和充实了中原地区的经济。

文化

在文化方面,和亲的影响是双向的,和亲公主带去的不仅是丰厚的财物,还有中原的文化影响。中原王朝文化也受到北方民族文化影响,在汉代的石刻艺术上,可以发现许多受到匈奴游牧生活题材和风格的影响的石刻,今陕西兴平县汉茂陵附近的霍去病墓前就有有关匈奴的巨型石刻,可见汉匈人民之间文化上的交流和联系。从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来看,在唐代交河公主曾向安西都护杜进宣教,说明宗教方面受到了和亲公主的影响。

12、古代文化常识查询

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如历法中细分为纪年法、纪月法、纪日法、纪时法。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

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0.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13、古代文化常识博士

学官名。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西汉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为《易》和《礼》增置博士,与汉文帝、汉景帝时所立的《书》、《诗》、《春秋》博士合为五经博士。自此之后,博士专门负责经学的传授。五经博士的设置,使得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食禄的主要条件,从而确立了儒学和儒学经典的权威地位。五经博士开始设置时,《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赞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於元始,百有馀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馀万言,大师众至千馀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初,《书》唯有欧阳,《礼》後,《易》杨,《春秋》公羊而已。至孝宣世,复立《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施》、《孟》、《梁丘易》,《穀梁春秋》。至元帝世,复立《京氏易》,平帝时,又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所以罔罗遗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

14、古代文化常识服饰

冕,从月,即古帽,字免声,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冕上有长方板叫延,前后有数串小圆玉叫旒(liú).天子有十二旒。

冠,从月从人从寸,会意字,寸是手,以手执月戴人头上为冠。冠,与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明显不同。冠并不能像帽子那样把头顶全部罩住,而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上面有冠梁,自前至后,覆在头顶上。从冠的作用看,主要是捆住头发,同时也起装饰的作用。

古时只有统治阶级,王公贵人才能冠(戴帽),奴仆只能用巾(黑纱)包头。如《释名》说:“士,冠;庶人,巾。”巾,又称绡头、幅巾、帻(zé)。王公贵人在巾上再加冠。

唐朝时,巾又称幞(fú)头,以纱为之,因纱质较软,就用桐木作一衬子垫在里面。后又因两脚软垂,就用铁丝为干把“软翅”撑起来,就这样成了质硬的乌纱帽。如《灌园叟晚逢仙女》:“那桂枝上挂的,不是大爷的软翅纱巾么?”

15、古代文化常识论文

封面

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语料来源说明

第一章留学生古代汉语文本翻译现状调查及语料整理

第一节调查情况概述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调查过程

四、调查结果统计

第二节语料收集与整理

一、语料收集情况概述

二、语料整理汇总

第二章留学生古代汉语文本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漏译问题

一、谓语部分缺漏

二、状语部分缺漏

三、宾语部分缺漏

四、定语部分缺漏

四、翻译不完整

第二节赘译问题

第三节错译问题

一、整体翻译错误

二、重点词汇翻译错误

三、词汇单独翻译错误

第四节译文表达不规范

第三章留学生古代汉语文本翻译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共性原因

一、古代汉语知识掌握不足

二、翻译时马虎大意

三、翻译技巧掌握不足

四、缺乏现汉规范表达的意识和习1贯

五、其他间接原因

第二节个性原因

一、汉字不会书写及不良情:绪心理影响导致漏译

二、个人主观经验干扰导致赘译

三、现汉知识负迁移、文化及母语影响、学习策略不当导致错译

四、现汉知识掌握不到位导致译文表达不规范

第四章针对留学生古代汉语文本翻译问题的教学对策

第一节针对共性原因的总体对策

一、加强留学生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教学

二、培养留学生认真审题和检查的翻译习惯

三、加强留学生古代汉语翻译技巧和策略指导

四、培养留学生现代汉语规范表达的意识和习惯

五、其他补充对策建议

第二节针对各类问题的个性对策

一、加强留学生汉字书写练习和情绪心理引导

二、在教学中强调翻译原则

三、加强对比辨析、文化知识渗透和留学生学习策略指导

四、关注和促进留学生现代汉语知识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声明

16、古代文化常识详细

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如历法中细分为纪年法、纪月法、纪日法、纪时法。

纪年法

1、年号纪年法: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以“元,二,三……”为序数,至去世为止。如:鲁僖公元年,鲁庄公十年。从西汉武帝建元起,以年号纪年,用“元,二,三……”为序,更换年号则重新开始。如:元嘉元年,汉末建安中,元和十年。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重新纪年,称作“改元”。如:“是年夏王,改景炎”。

2、干支纪年法: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十干,用以表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十二支,用以记时。用十干和十二支循环花相搭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癸亥,然后用甲子重新相配正好为数六十,通常叫六十花甲子,循环使用,周而复始,从东汉起采用干支纪年法。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3、年号,干支结合纪年。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乾隆丁亥冬”。

纪月法

1、按序数表示:即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岁首的一月也叫正月。古人又有“月建”之法,即把十二支与十二月相配 ,表示月份,通常以冬至所在的夏历十一月配子,称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十月为建亥之月。

2、按四季纪月:每季中的三个月,按孟仲季的顺序排列,如孟春,仲夏等。

纪日法

1、用干支纪日:如六月丁丑(即六月初九)夏四月辛巳(即十三日)。由于六十甲子和夏历的两个月的天数(五十九天)并不等同,故每月的干支名称与日期并不完全对应。

2、按初一初二至三十的序数纪日。每月的初一十五月底这三天又有特定的称呼,分别叫做“朔”“望”“晦”。

17、古代文化常识亲戚

古代:先秦时可指至亲,如父母、妻、嫂及叔伯兄弟、子侄等。后泛指内外亲属。中国古代唐朝学者孔颖达对亲戚的注解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扩展资料:

亲戚一词通常用于称呼与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亲属。最初的亲戚是指“内亲外戚”,主要是对母亲、妻子一方亲属的称谓。亲戚一词泛指与自己的家庭关系比较疏远的亲属。因其含义模糊而不被用作法律术语。

亲属的概念比家庭成员要广得多,家庭成员是指法律上具有权利义务关系的亲属。如妻夫、母父,女男、祖孙、姊妹兄弟等,我国法律规定他们相互间具有权利和义务.因此他们都是家庭成员。判断是否家庭成员并不以共同生活为标准。

18、古代文化常识海内

古时候科技不发达,认为这个世界是天圆地方,我们居住的土地位于‘地方’的中心,四周是由海水围绕,分别为东西南北海。所以海内就是指四海之内,就是天下的意思。

【出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时所写。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鉴赏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