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铜像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1、一座铜像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6个,理解:“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于连塑像的原因。
3、照样子写词句,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知道于连是比利时小英雄,颂扬他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5、介绍一个看到过的塑像或讲一个小英雄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塑像由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示题、读题。
质疑
二、整体了解。
1、自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解疑:
※是怎样的塑像?
(1)读第一节,指名读,齐读。
2)用自己的话介绍塑像。
※为什么建塑像?
(1)交流。
(2)出示:五百多年前,比利时小英雄于连发现,他,如今,他的塑像屹立在,接受人们瞻仰。我觉得于连。
(3)理解词语:屹立急中生智瞻仰
三、学习课文。
1、从什么地方看出于连急中生智?
自读课文,用“”划出。
2、交流:
(1)夺目的火星迸跳着
理解:迸跳;夺目迸跳说明燃烧快、情况紧急。
(2)又长又粗干涸
理解:干涸
(3)火线连着市政厅地下室的大火药库
(有可能毁了整个城市)
3、这可怎么办呢?……来不及了
(情况危急)
4、指名朗读有关句子。
智:用小便浇灭了导火线上的火花。
四、复习巩固。
1、复习字词
2、完成词句活动室。
3、齐读全文。
4、说说小英雄的故事。
2、《一座铜像》教案
一、教材与学生分析:
本课选自于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课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象征的原因。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达到通过学习课文得到学习方法,受到教育。
二、教学要求及目标: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下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边读边写”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体会小英雄于廉的机智、勇敢与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面对险情、不依靠他人,自主处理事情,是一种独立精神的表现。一个人需要有独立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需要有独立精神,文章主人公小于廉的行为正是这种独立精神的象征。
三、教学重难点:
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
学习小英雄于廉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四、教学策略: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与分析: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导入新课,播放图片,揭示课题后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从而对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师在大屏幕中出示些词语(近义词),让学生辨别词语,看那些词语在这篇课文中出现过,来记忆词语,理解词语。
(三)理清层次,自选形式:
在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后,要求学生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为了让个性化的表达,提供列小标题、画课文结构图、加标点符号、用一个字等形式由学生自选项一种学习方式,(师利用大屏幕出示)在这环节教学中,教师应从期待某个的答案中走出来,珍视学生在独特的感爱,体验和理解下的独立表达。
(四)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在深入理解课文时,采用“自读自悟——开放引导”的教学思想,把学生的自读感悟放在第一位,把教师的引导调控放在第二位。
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师出示小黑板(大屏幕)课文后练习题1和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学习第六自然段,指名读(思考有什么新的感受),学生评价同学生读书情况,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
(五)课外引申,加深印象
1、美丽的布鲁塞尔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请你做个小导游,给他们介绍一下铜像的来历。
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机会,通过师生间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如果你作为游客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你会给小于廉带去什么礼物呢?(交流)
(六)总结全文,揭示规律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从内容、感情、学习方法以及表达方法,受到启发、感想等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阅读《注音自读课本》中的《孙中山的故事》。
3、《一座铜像》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
3、学习小英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比利时人民为什么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
2、学习小英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座铜像、也许是说明文)
2、课题有什么特点?(数+量+名),还学过见过哪些文题是这样的?
3、预习前接触这个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铜像?什么样?在哪里?)
4、利用书上插图看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1)解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小孩子尿尿,外国小孩子。)
(2)再疑:这可是不雅的行为,违背了“七不准”呀。为什么比利时人还特别喜欢这座铜像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辨别词语。(小黑板)
三、理清层次,自选形式。
1、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从列小标题,画课文结构图、加标点符号、用一个字等形式中自选一种。
2、指名板书显示,解说,教师小结。
四、自读感悟,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己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重点引导理解“这座铜像的奇特。把“身高半米”与“全身赤裸”联系起来,思考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男女生分读两个故事。(大同小异。第二种传说流传更为广泛,这里介绍得也比较详细。)读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小英雄机智勇敢,对他产生敬佩)
指导学生自读自学,完成课后题1和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默读,思考有什么新的感受和体会。(“有……有……还有”说明捐赠的人广泛,衣服各异;对襟衣服是我国民族特色的服装,送对襟衣服表达了中国人对比利时人的友好,对小英雄的喜爱。)朗读指导并引导练读。
你还知道哪些小英雄的故事。自古英雄出少年。
五、总结全文、学会了什么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一座铜像
奇特的雕像——爱国故事——捐赠衣服
?——————!————……
咦——————噢————啊
(独立精神的象征)
反思:备课时曾经以为可以一课时将初读与细读环节全部解决,实际教学中却只解决了初读与理清文章脉络的教学目标。在交流词语环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却也占用了不少课堂时间。初读中学生默读多次,缺少书声朗朗的氛围。(好在第二课时得到了弥补)这些都是本课教学中出现的遗憾。
从课堂效果的反馈来看,解题环节学生思维拓展较好,质疑有针对性,直指学习重点,可见开学以来的培养小有成效。只是,在列举还学过见过哪些文题是这样的环节时,学生汇报的人不多。课外阅读量还是不够。
在初次接触小标题、标点注释、一字概括理清文章脉络的学法培养上,虽然是难点,却很好的得到了突破。学生对全文的把握有了一定的方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学生在细读中有的放矢,对字词句的感悟更具深度。
4、《一座铜像》教学设计
《一座铜像》是小学新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座铜像的来历:比利时小英雄于连以自己的机智勇敢拯救了整座城市。围绕“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的情况下,如何在语文课上进行基础能力的培养”的主题,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力求通过《一座铜像》的学习扎实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有以下两点设想:
1、以读为本,读中显悟
在本次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读为本”的语言教学原则,把大量的工夫花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上,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达到自读自悟,读中显悟的目的。教学中,通过以读代讲,以读带悟,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我设计了多种的朗读方式。学生可以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了解故事,感悟文字,体验情感。
2、以书为本,学以致用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好范例,也是学生学习说话、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好凭借,因此“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这次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文本为载体,紧扣语言文字,设计了几个语言实践的项目。如,在学会生字的基础上理解新词并通过说句加以运用;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相同的情节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在学习全文的基础上,运用习得的方法再去学习同类型的课外文章,真正落实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相互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也是检验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合理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便是最有力的鉴定。公开教学后,我针对自己的教学预设进行考量:
1、“以读为本,读中显悟”的预设是否有效。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琅琅书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而每一次的朗读并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以读为本,读中显悟”体现在每一次朗读我都预设了要求。如:读描写小于连姿态的句子,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读课文的一、四小节,是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针对这两小节内容进行质疑。读课文二、三小节,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除了读的要求不同,我采用的读的形式也不同:个别读、男女读、引读、默读、轻声读、齐读等等。我想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朗读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到位。
2、“以书为本,学以致用”的预设是否有效。
“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最花心思的设计。我通过以下环节落实: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的方法,我设计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自由描述,再通过课文描写人物句子的朗读来发现作者抓特点按顺序的写作方法,最后在课外阅读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填空,让学生用习得的方法来描述人物的姿态。这样的训练过程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描摹人物的方法。
课文第三小节详细介绍了故事当时情况危急的各个方面,但如何帮助学生体验危急并从中感受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是有难度的。为了避免在课堂中琐碎的分析,我设计划出小于连所见所想的语句,在反复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懂得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于连优秀品质。
本课课后有“凡是……都……”的句式训练,生搬硬套会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别扭,为此我将句式训练融合在课文中心的体验中。通过学习,学生知道凡是到比利时的游人,都要去瞻仰于连铜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话:“今天,凡是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小朋友,都……”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表达出对小于连的崇敬心情。同样在课外内容的学习中,我出示“凡是……都……”的句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方法。
3
、预设中的遗憾。
应该说从整体效果来看,我的教学预设基本达成了,也较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中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总觉得自己的“引”体现得多了些,学生自发的、充满激情的“学”少了些。细细思量,我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跟我课前的预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体现自己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在本课教学中的设计欠巧妙,没能充分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的学习碰撞出动人的火花。
总之,“备课—试教—修改—再试教—再修改—公开教学—反思—再反思”这样过程是痛苦的,可是这样的过程也是最能历练人的。我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空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是我在语文教学中追求的美好境界。而达到这一美好境界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学习,钻研教材,不唯教材。
5、《一座铜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读懂课文内容。
2感受小于连的勇敢、机智和可爱。
3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
学生:搜集与故事相关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质疑激趣
1出示画有铜像的挂图。观察人物,说说这个小男孩在干什么,他给你什么印象?
2质疑。他是谁?为什么要撒尿?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3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初步弄清质疑的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读准生字字音。
(2)结合上下文理解生词,组内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4再读课文,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指导学习第1段。
(1)带着问题读书:这是一座怎样的铜像?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这座铜像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读出对小于连的喜爱。
2指导学习第2~3段。
(1)自由读第2~3段。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2)默读第2~3段,边默读边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小于连面对危急情况心里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3)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相机引导学生体会小于连的机智与勇敢。
(4)指导朗读。
(5)如果你是小于连,你会怎么做?有更好的办法吗?
3指导学习第4段。
(1)带着对这个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的喜爱和敬佩读最后一段。
(2)讨论:如果你来到这座铜像前,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四、总结全文,拓展迁移
1分组讨论:你喜欢小于连吗?
2全班交流。
3古今中外还有许多像小于连那样机智勇敢的小英雄,课后搜集这类故事。用班队活动时间开一个故事会。
6、《一座铜像》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
3、学习小英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比利时人民为什么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
2、学习小英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座铜像、也许是说明文)
2、课题有什么特点?(数+量+名),还学过见过哪些文题是这样的?
3、预习前接触这个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铜像?什么样?在哪里?)
4、利用书上插图看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1)解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小孩子尿尿,外国小孩子。)
(2)再疑:这可是不雅的行为,违背了“七不准”呀。为什么比利时人还特别喜欢这座铜像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辨别词语。(小黑板)
三、理清层次,自选形式。
1、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从列小标题,画课文结构图、加标点符号、用一个字等形式中自选一种。
2、指名板书显示,解说,教师小结。
四、自读感悟,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己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重点引导理解“这座铜像的奇特。把“身高半米”与“全身赤裸”联系起来,思考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男女生分读两个故事。(大同小异。第二种传说流传更为广泛,这里介绍得也比较详细。)读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小英雄机智勇敢,对他产生敬佩)
指导学生自读自学,完成课后题1和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默读,思考有什么新的感受和体会。(“有……有……还有”说明捐赠的人广泛,衣服各异;对襟衣服是我国民族特色的服装,送对襟衣服表达了中国人对比利时人的友好,对小英雄的喜爱。)朗读指导并引导练读。
你还知道哪些小英雄的故事。自古英雄出少年。
五、总结全文、学会了什么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一座铜像
奇特的雕像——爱国故事——捐赠衣服
?——————!————……
咦——————噢————啊
(独立精神的象征)
反思:备课时曾经以为可以一课时将初读与细读环节全部解决,实际教学中却只解决了初读与理清文章脉络的教学目标。在交流词语环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却也占用了不少课堂时间。初读中学生默读多次,缺少书声朗朗的氛围。(好在第二课时得到了弥补)这些都是本课教学中出现的遗憾。
从课堂效果的反馈来看,解题环节学生思维拓展较好,质疑有针对性,直指学习重点,可见开学以来的培养小有成效。只是,在列举还学过见过哪些文题是这样的环节时,学生汇报的人不多。课外阅读量还是不够。
在初次接触小标题、标点注释、一字概括理清文章脉络的学法培养上,虽然是难点,却很好的得到了突破。学生对全文的把握有了一定的方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学生在细读中有的放矢,对字词句的感悟更具深度。
7、《一座铜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新教材第五单元的内容都为一系列的欧洲的风情,它向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各地人文历史的窗户。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书页间自由快乐地穿梭旅行,感受“身未动,心已远”的境界。
《29、一座铜像》是其中的一课,抓住一座城市的标志性铜像这个点,叙述了五百多年前,比利时小英雄于连发现敌人妄想通过点燃地下火药库,而炸毁布鲁塞尔市时,他机智地用自己的小便扑灭了导火线,保住了城市,保护了全城的百姓,受到了人们的称颂,并为他建立了一座铜像的故事。引导学生阅读本文,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小于连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站在整个单元整合学习的高度,掌握一定的阅读与写作的方法,通过阅读去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
本单元重点训练的目标是,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教学中,我将重点训练目标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找近义词等。
二、学情简介
“反复朗读,自我感悟。”是我班语文学习常用的方法。我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大家常常会以“圈圈、划划、批注、质疑”等方法自主地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能自主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学习,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能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然而自主感悟的能力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心中有想法,但不知如何表达,也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一步步去感悟课文内容的方法。然而,就本课学习来看,由于学生年龄尚小,缺乏对“英雄”这个概念的具体理解,因此在全文学习中,贯穿理解“急中生智”的含义;以及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感悟,了解比利时人民为何塑造一座撒尿小男孩的铜像的原因自然成为本文学习的重点。另外,从三年级开始,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也是训练的重点目标,这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为他们架设平台,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步形成概括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及本班学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8个“塞、尿、迸、涸、库、屹、览、瞻”;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节。通过对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了解比利时人民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感受小英雄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3能借助板书的提示概括节意,并能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这座铜像。
四、教学设计板块:
第一板块: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导入新课前,我带领学生一起浏览世界各国著名城市的风貌。(同学们:我们在本单元的导读课中,已初步浏览了许多著名的城市:透过小艇我们了解了意大利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浏览了令人神往的日内瓦,参观了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物——悉尼歌剧院。今天我们就要到一个美丽的城市布鲁塞尔去游览一下,去瞻仰一座铜像,去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课件出示应作相应调整、布鲁塞尔风光图片,最后定格于于连铜像。)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觉?
2、出示课文第一节,朗读并质疑。
意图说明: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首先让同学们通过图片文本,回顾本单元介绍的异国风情,然后将画面定格于一座铜像,自然揭示了本课阅读的重点内容。让学生简单阐述自己的所见所感,再阅读本文的第一节,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针对课文中与之相矛盾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学时,当我问道:看着这座铜像,读了这段介绍以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吗?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有的问:为什么布鲁塞尔的广场上要矗立着这样的一座铜像?这个人究竟做了一件什么事,人民都要纪念他?他只是撒了一泡尿而已,为什么称他是英雄?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同时也为教师的教提供了突破口。
3、揭示板书课题:29、一座铜像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哪几节向我们介绍了关于这座铜像的故事。
意图说明:这一板块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引出课文的重点学习段落。
第三板块:重点研读课文第三节,感受小英雄的机智、勇敢。
1、指名1人朗读课文第3节,思考:小于连究竟做了什么,使人们将他称为英雄?请你画出文中有关的句子,简要回答。
2、交流出示板书:急中生智浇灭导火线
3、借助字典,理解“急中生智”。
意图说明:从教材内容来看,小英雄“急中生智”是一个显性的信息,学生初步阅读便能够捕捉到,但对“急”的具体理解却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学时通过读文划句,直奔事件的结果,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板书,一是为学生概括节意作铺垫,二是为深入研读提供抓手。
4、深入研读第3节,联系相关语句感受“急”。
(1)默读“当经过一个小院子时……小于连断定是隐藏的敌人搞破坏。”想一想,小于连发现了怎样的险情,请你画出有关句子,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当时的情况“险、急”在哪里?
(“当经过一个小院子时……小于连断定是隐藏的敌人搞破坏。”这段话应出示)
(2)交流出示板书:路过小院发现险情(干涸连着……)
(3)师生配合朗读,了解发生险情的过程。
意图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以“急中生智”这一词语的理解为抓手。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对于词语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现在要求学生用联系课文内容的方法,来细化对词语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感悟,借助同伴互助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表意见的机会,有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为学生进一步体会小于连的机智、勇敢作铺垫。
对“干涸”一词的理解,我采用查字典的方法,请学生在课堂上,当场拿出工具书,查查“干涸”这个词语的意思,字典中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干涸”的“涸”既干的意思,同学们也就了解了这个词语,干就是涸,涸就是干,从而也知道了这个词语原来是用两个同义词来进行构字的。
5、借助填空,展开想象,进一步体会小于连的机智。
(1)为什么小于连非得用自己的小便浇灭导火线呢?请你借助填空,展开想象,说说原因。
a.填空:
面对滋滋燃烧的导火线,小于连想到____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想到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又想到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最终他________________。
意图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仍以“急中生智”这一词语的理解为抓手,但理解的重点落在“智”字上。通过说话训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虽然当时小于连想出的方法有些不雅,但这也是最好、最合适的方法,在学生完成填空的同时,教师则通过随机的引读,反复强调情况的紧急,这样无疑也使学生明白了要想把课文内容学深、学透,联系上下文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更进一步体会小于连的机智和勇敢。这也是比利时人民为什么要塑造一个撒尿的小男孩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的缘由。
(2)引读:小于连急中生智,布鲁塞尔城——-全城的老百姓———直至结尾。
随机板书:城市保住百姓得救
6、借助板书的提示,概括第3节节意。
意图说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而概括节意是本年段的重点训练目标。起始阶段,教师应为学生概括节意提供一定的脚手架,帮助学生尝试概括。在这里,我就引导学生借助板书的提示概括节意,逐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7、引读第4节理解词语“瞻仰”。
“瞻仰”这个词语的意思既恭敬地看,相信学生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及平时的知识积累,能很快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那么在这里,我还设计了一次小练习,即:除了课文中说到的“瞻仰铜像”以外,我们还可以瞻仰什么?这样,通过这样的练习设计,学生对瞻仰这个词语的语言环境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三板块:总结概括,引导实践。
1、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们简要介绍这座铜像。
2、小结:其实,作为一名游客,我们在游览时,不仅要观赏风景,还应该去了解与之有关的历史。
意图说明: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学生学语文,不仅是要感悟文本的内涵,还要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结合本单元的导语,我将本课教学的语言实践目标定位在“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们简要介绍这座铜像”。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知道游览名胜,可以赏景,还可以了解历史。从而,将课堂学习引向广阔的生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作用。
附板书设计:
路过小院 发现险情 干涸……连着……)
一座铜像小英雄于连) 急中生智 浇灭导火线
瞻仰) 城市保住 百姓得救
8、《一座铜像》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生分析:
本课选自于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课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象征的原因。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达到通过学习课文得到学习方法,受到教育。
二、教学要求及目标: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下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边读边写”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体会小英雄于廉的机智、勇敢与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面对险情、不依靠他人,自主处理事情,是一种独立精神的表现。一个人需要有独立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需要有独立精神,文章主人公小于廉的行为正是这种独立精神的象征。
三、教学重难点:
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
学习小英雄于廉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四、教学策略: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与分析: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导入新课,播放图片,揭示课题后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从而对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师在大屏幕中出示些词语(近义词),让学生辨别词语,看那些词语在这篇课文中出现过,来记忆词语,理解词语。
(三)理清层次,自选形式:
在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后,要求学生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为了让个性化的表达,提供列小标题、画课文结构图、加标点符号、用一个字等形式由学生自选项一种学习方式,(师利用大屏幕出示)在这环节教学中,教师应从期待某个的答案中走出来,珍视学生在独特的感爱,体验和理解下的独立表达。
(四)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在深入理解课文时,采用“自读自悟——开放引导”的教学思想,把学生的自读感悟放在第一位,把教师的引导调控放在第二位。
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师出示小黑板(大屏幕)课文后练习题1和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学习第六自然段,指名读(思考有什么新的感受),学生评价同学生读书情况,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
(五)课外引申,加深印象
1、美丽的布鲁塞尔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请你做个小导游,给他们介绍一下铜像的来历。
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机会,通过师生间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如果你作为游客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你会给小于廉带去什么礼物呢?(交流)
(六)总结全文,揭示规律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从内容、感情、学习方法以及表达方法,受到启发、感想等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阅读《注音自读课本》中的《孙中山的故事》。
9、《一座铜像》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
3、学习小英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比利时人民为什么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
2、学习小英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座铜像、也许是说明文)
2、课题有什么特点?(数+量+名),还学过见过哪些文题是这样的?
3、预习前接触这个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铜像?什么样?在哪里?)
4、利用书上插图看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1)解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小孩子尿尿,外国小孩子。)
(2)再疑:这可是不雅的行为,违背了“七不准”呀。为什么比利时人还特别喜欢这座铜像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辨别词语。(小黑板)
三、理清层次,自选形式。
1、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从列小标题,画课文结构图、加标点符号、用一个字等形式中自选一种。
2、指名板书显示,解说,教师小结。
四、自读感悟,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己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重点引导理解“这座铜像的奇特。把“身高半米”与“全身赤裸”联系起来,思考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男女生分读两个故事。(大同小异。第二种传说流传更为广泛,这里介绍得也比较详细。)读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小英雄机智勇敢,对他产生敬佩)
指导学生自读自学,完成课后题1和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默读,思考有什么新的感受和体会。(“有……有……还有”说明捐赠的人广泛,衣服各异;对襟衣服是我国民族特色的服装,送对襟衣服表达了中国人对比利时人的友好,对小英雄的喜爱。)朗读指导并引导练读。
你还知道哪些小英雄的故事。自古英雄出少年。
五、总结全文、学会了什么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一座铜像
奇特的雕像——爱国故事——捐赠衣服
?——————!————……
咦——————噢————啊
(独立精神的象征)
反思:备课时曾经以为可以一课时将初读与细读环节全部解决,实际教学中却只解决了初读与理清文章脉络的教学目标。在交流词语环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却也占用了不少课堂时间。初读中学生默读多次,缺少书声朗朗的氛围。(好在第二课时得到了弥补)这些都是本课教学中出现的遗憾。
从课堂效果的反馈来看,解题环节学生思维拓展较好,质疑有针对性,直指学习重点,可见开学以来的培养小有成效。只是,在列举还学过见过哪些文题是这样的环节时,学生汇报的人不多。课外阅读量还是不够。
在初次接触小标题、标点注释、一字概括理清文章脉络的学法培养上,虽然是难点,却很好的得到了突破。学生对全文的把握有了一定的方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学生在细读中有的放矢,对字词句的感悟更具深度。
10、《一座铜像》教学案例
把所教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和能力,这是我语文教学的主旨。力争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使学生不仅在学,更希望他们能把外在的学习内容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和能力。教学实录片断一:师:同学们,你们看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广场上也有一座铜像(出示背景为布鲁塞尔城广场上小于连的铜像照片),就是这位小男孩,你能用几句话说说这位小男孩的样子吗? (出示句式:小男孩 。)生:小男孩大大的脑袋,翘翘的鼻子,笑嘻嘻地在撒尿,太调皮了。生:小男孩翘翘的鼻子,小小的嘴巴,光着身子,正在小便,真是可爱极了。
生:小男孩头顶着卷曲的头发,他圆圆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他光着身子正在调皮地撒尿。生:小男孩真是既调皮又可爱。大大的眼睛,歪着脑袋,挺着个大肚子,光着身子,在撒尿。师:从同学们的描述中老师听出来了,你们眼中的这位小男孩十分顽皮、可爱。请大家再来读读比利时人眼中的这位小男孩是什么样的呢?(师出示文中句子:小男孩卷卷的头发,翘翘的鼻子,光着身子,正在撒尿,真是又调皮又可爱。
)师:轻声读,读出语气。(生自由轻声读句子。)师:小男孩什么样?谁愿意来读?师指名读句子。师:是啊!这位同学读的时候,通过对“卷卷的”、“翘翘的”、“光着身子”、“正在撒尿”这些词语语气的把握,使小男孩既调皮又可爱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板书:调皮、可爱)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师:我们以后在写人物的外貌时也可以学着这样的方法,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具体。现在,让我们大家也来学一学他这样把小男孩调皮可爱的样子说出来吧!(师出示填空:小男孩 , , ,正在 ,真是 。)分析: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的方法,并使这一学习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与能力这需要有一个感染、感化的过程。首先,在课堂上我设计了先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自由描述小于连的样子,再出示课文中描写小于连外貌的句子让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读,通过朗读课文中的句子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方法活灵活现地把小于连又调皮又可爱的形象展现在大家眼前。最后我还设计了填空,使学生刚习得的写作方法进一步强化。
这样的训练过程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初步掌握描摹人物的方法。其次,学生知识能力的内化还需要在不同的阶段进行巩固和提高,针对这一语言能力的掌握,我还在课后设计了读写结合的训练——介绍自己熟悉的塑像,使学生进一步强化使用这一作文方法思维能力。 教学实录片段二:师:如果导火线上的火花没有浇灭,那城市将会被毁、老百姓将会妻离子散,那是多么凄惨的事呀。幸运的是,小于连用他的机智保住了布鲁塞尔城,也使全城的老百姓得救了,看,今天美丽的布鲁塞尔风景依旧。(师配乐播放布鲁塞尔城的美景,让学生感受布鲁塞尔城的魅力。
)师:正是因为有了小于连,美丽的布鲁塞尔城保住了,也使布鲁塞尔成为欧洲最美的风景城市之一,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师引读第四节:于连用自己的勇敢、机智挽救了布鲁塞尔城市,不仅成了布鲁塞尔的小英雄,而且也是世界闻名的小英雄,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崇敬,因此——(学生齐读第四节)
师:直到今天,凡是到比利时游览的人,都要去瞻仰这座铜像。是啊,今天凡是了解了小于连英雄故事的同学们,都会怎么样?(师出示:“今天凡是了解了小于连英雄故事的同学们,都会 。”)
生:今天凡是了解了小于连英雄故事的同学们,都会佩服他遇到紧急情况能急中生智想出办法解决。
生:今天凡是了解了小于连英雄故事的同学们,都会敬佩他勇敢与机智。
生:今天凡是了解了小于连英雄故事的同学们,都会喜爱他、敬佩他的聪明。师:是啊,今天凡是了解了小于连故事的小朋友,都会敬佩他的机智、勇敢。我们也来学习用“凡是……都……”的句式来说说。(师出示句式:凡是 ,都 。)(学生先在下面小声准备。
)师:谁先来说? 生:凡是到过日内瓦的人都会被那里绮丽的景色所陶醉。生:肖明凡是看到老师,都会向他们打招呼。生:凡是听过小于连故事的人,都会佩服他遇到紧急情况能急中生智想出办法。生:凡是到比利时旅游的人,都会去看看小雨连的铜像。分析:本课教学中还涉及到了“凡是……都……”句式的认识、理解与运用,如果只是生搬硬套的学习只会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别扭。
为了使学生能在真正理解该句式的前提下掌握并正确运用,我将句式训练融合在课文中心学习的体验中。前面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小于连的英勇故事,更敬佩他能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能想出好办法使整个布鲁塞尔城市保住了,百姓得救了,大家由衷地感激于连。因此,凡是到比利时的游人,都要去瞻仰于连铜像。指导学生反复读句子,理解“凡是……都……”句式的用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话:“今天,凡是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小朋友,都……”这样学生不仅学着用新学的句式说话并且能通过这样的句式练习自然而然地表达出对小于连的崇敬心情。
接着,针对这一句型对学生进行拓展的说话练习给予巩固。通过这样的层层指导、练习使语文的知识点扎根于学生的内心,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知识与能力。 语文课上要使学生真正把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与知识,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学会运用课文中规范的、优美的语言,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这也给老师提出了更深入研究的目标。老师只有在细读文本的前提下,理出文本语言重点,通过层层教学设计,才有可能把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情感。
11、《一座铜像》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生分析:
本课选自于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课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象征的原因。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达到通过学习课文得到学习方法,受到教育。
二、教学要求及目标: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下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边读边写”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体会小英雄于廉的机智、勇敢与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面对险情、不依靠他人,自主处理事情,是一种独立精神的表现。一个人需要有独立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需要有独立精神,文章主人公小于廉的行为正是这种独立精神的象征。
三、教学重难点:
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
学习小英雄于廉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四、教学策略: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与分析: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导入新课,播放图片,揭示课题后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从而对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师在大屏幕中出示些词语(近义词),让学生辨别词语,看那些词语在这篇课文中出现过,来记忆词语,理解词语。
(三)理清层次,自选形式:
在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后,要求学生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为了让个性化的表达,提供列小标题、画课文结构图、加标点符号、用一个字等形式由学生自选项一种学习方式,(师利用大屏幕出示)在这环节教学中,教师应从期待某个的答案中走出来,珍视学生在独特的感爱,体验和理解下的独立表达。
(四)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在深入理解课文时,采用“自读自悟——开放引导”的教学思想,把学生的自读感悟放在第一位,把教师的引导调控放在第二位。
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师出示小黑板(大屏幕)课文后练习题1和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学习第六自然段,指名读(思考有什么新的感受),学生评价同学生读书情况,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
(五)课外引申,加深印象
1、美丽的布鲁塞尔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请你做个小导游,给他们介绍一下铜像的来历。
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机会,通过师生间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如果你作为游客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你会给小于廉带去什么礼物呢?(交流)
(六)总结全文,揭示规律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从内容、感情、学习方法以及表达方法,受到启发、感想等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阅读《注音自读课本》中的《孙中山的故事》。
12、《一座铜像》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学了《一座铜像》一课后,我做了一个课后延伸:让学生收集英雄故事,召开一个个向小英雄学习,热爱自己祖国”的演讲会。学生各个情绪激昂,我很得意,自以为上了成功的一课。
谁知,当天就有人向我告状:一些同学放学不照路回家,在火车路上东奔西跑,折树枝,踩麦苗……我惊愕了。
这还行?我找到了那些闹事的孩子,想问个究竟。谁知,他们毫不惧怕地讲述起来,他们怎么学习小英雄,怎样与“鬼子”周旋……这简直是胡闹!原以为是成功的’一课,竟是教育的失败。
这失败,迫使我给学生补课。我深入浅出联系实际给学生讲了爱祖国要从家乡做起,爱家乡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做起……
后来,我发现班里的“小管事”多了起来:管树的、护苗的、护路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学生进行教育,除了榜样领路,还应伴之教师联系实际的正确引导,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13、《一座铜像》的教学反思
学了《一座铜像》一课后,我做了一个课后延伸:让学生收集英雄故事,召开一个个向小英雄学习,热爱自己祖国”的演讲会。学生各个情绪激昂,我很得意,自以为上了成功的一课。
谁知,当天就有人向我告状:一些同学放学不照路回家,在火车路上东奔西跑,折树枝,踩麦苗……我惊愕了。
这还行?我找到了那些闹事的孩子,想问个究竟。谁知,他们毫不惧怕地讲述起来,他们怎么学习小英雄,怎样与“鬼子”周旋……这简直是胡闹!原以为是成功的一课,竟是教育的’失败。
这失败,迫使我给学生补课。我深入浅出联系实际给学生讲了爱祖国要从家乡做起,爱家乡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做起……
后来,我发现班里的“小管事”多了起来:管树的、护苗的、护路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学生进行教育,除了榜样领路,还应伴之教师联系实际的正确引导,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14、《一座铜像》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一座铜像》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新教材第五单元的内容都为一系列的欧洲的风情,它向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各地人文历史的窗户。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书页间自由快乐地穿梭旅行,感受身未动,心已远的境界。
《29、一座铜像》是其中的一课,抓住一座城市的标志性铜像这个点,叙述了五百多年前,比利时小英雄于连发现敌人妄想通过点燃地下火药库,而炸毁布鲁塞尔市时,他机智地用自己的小便扑灭了导火线,保住了城市,保护了全城的百姓,受到了人们的称颂,并为他建立了一座铜像的故事。引导学生阅读本文,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小于连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站在整个单元整合学习的高度,掌握一定的阅读与写作的方法,通过阅读去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
本单元重点训练的目标是,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教学中,我将重点训练目标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找近义词等。
二、学情简介
反复朗读,自我感悟。是我班语文学习常用的方法。我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大家常常会以圈圈、划划、批注、质疑等方法自主地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能自主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学习,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能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然而自主感悟的能力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心中有想法,但不知如何表达,也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一步步去感悟课文内容的方法。然而,就本课学习来看,由于学生年龄尚小,缺乏对英雄这个概念的具体理解,因此在全文学习中,贯穿理解急中生智的含义;以及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感悟,了解比利时人民为何塑造一座撒尿小男孩的铜像的原因自然成为本文学习的重点。另外,从三年级开始,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也是训练的重点目标,这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为他们架设平台,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步形成概括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及本班学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8个塞、尿、迸、涸、库、屹、览、瞻;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节。通过对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了解比利时人民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感受小英雄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3、能借助板书的提示概括节意,并能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这座铜像。
四、教学设计板块:
第一板块: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导入新课前,我带领学生一起浏览世界各国著名城市的风貌。(同学们:我们在本单元的导读课中,已初步浏览了许多著名的城市:透过小艇我们了解了意大利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浏览了令人神往的日内瓦,参观了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物悉尼歌剧院。今天我们就要到一个美丽的城市布鲁塞尔去游览一下,去瞻仰一座铜像,去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课件出示应作相应调整、布鲁塞尔风光图片,最后定格于于连铜像。)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觉?
2、出示课文第一节,朗读并质疑。
意图说明: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首先让同学们通过图片文本,回顾本单元介绍的异国风情,然后将画面定格于一座铜像,自然揭示了本课阅读的重点内容。让学生简单阐述自己的所见所感,再阅读本文的第一节,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针对课文中与之相矛盾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学时,当我问道:看着这座铜像,读了这段介绍以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吗?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有的问:为什么布鲁塞尔的广场上要矗立着这样的一座铜像?这个人究竟做了一件什么事,人民都要纪念他?他只是撒了一泡尿而已,为什么称他是英雄?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同时也为教师的教提供了突破口。
3、揭示板书课题:29、一座铜像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哪几节向我们介绍了关于这座铜像的故事。
意图说明:这一板块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引出课文的重点学习段落。
第三板块:重点研读课文第三节,感受小英雄的机智、勇敢。
1、指名1人朗读课文第3节,思考:小于连究竟做了什么,使人们将他称为英雄?请你画出文中有关的句子,简要回答。
2、交流出示板书:急中生智浇灭导火线
3、借助字典,理解急中生智。
意图说明:从教材内容来看,小英雄急中生智是一个显性的信息,学生初步阅读便能够捕捉到,但对急的具体理解却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学时通过读文划句,直奔事件的结果,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板书,一是为学生概括节意作铺垫,二是为深入研读提供抓手。
4、深入研读第3节,联系相关语句感受急。
(1)默读当经过一个小院子时小于连断定是隐藏的敌人搞破坏。想一想,小于连发现了怎样的险情,请你画出有关句子,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当时的情况险、急在哪里?
(当经过一个小院子时小于连断定是隐藏的敌人搞破坏。这段话应出示)
(2)交流出示板书:路过小院发现险情(干涸连着)
(3)师生配合朗读,了解发生险情的过程。
意图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以急中生智这一词语的理解为抓手。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对于词语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现在要求学生用联系课文内容的方法,来细化对词语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感悟,借助同伴互助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表意见的机会,有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为学生进一步体会小于连的机智、勇敢作铺垫。
对干涸一词的理解,我采用的方法,请学生在课堂上,当场拿出工具书,查查干涸这个词语的意思,字典中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干涸的涸既干的意思,同学们也就了解了这个词语,干就是涸,涸就是干,从而也知道了这个词语原来是用两个同义词来进行构字的。
5、借助填空,展开想象,进一步体会小于连的机智。
(1)为什么小于连非得用自己的小便浇灭导火线呢?请你借助填空,展开想象,说说原因。
面对滋滋燃烧的`导火线,小于连想到____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想到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又想到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最终他________________。
意图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仍以急中生智这一词语的理解为抓手,但理解的重点落在智字上。通过说话训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虽然当时小于连想出的方法有些不雅,但这也是最好、最合适的方法,在学生完成填空的同时,教师则通过随机的引读,反复强调情况的紧急,这样无疑也使学生明白了要想把课文内容学深、学透,联系上下文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更进一步体会小于连的机智和勇敢。这也是比利时人民为什么要塑造一个撒尿的小男孩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的缘由。
(2)引读:小于连急中生智,布鲁塞尔城——全城的老百姓——直至结尾。
随机板书:城市保住百姓得救
6、借助板书的提示,概括第3节节意。
意图说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而概括节意是本年段的重点训练目标。起始阶段,教师应为学生概括节意提供一定的脚手架,帮助学生尝试概括。在这里,我就引导学生借助板书的提示概括节意,逐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7、引读第4节理解词语瞻仰。
瞻仰这个词语的意思既恭敬地看,相信学生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及平时的知识积累,能很快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那么在这里,我还设计了一次小练习,即:除了课文中说到的瞻仰铜像以外,我们还可以瞻仰什么?这样,通过这样的练习设计,学生对瞻仰这个词语的语言环境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三板块:总结概括,引导实践。
1、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们简要介绍这座铜像。
2、小结:其实,作为一名游客,我们在游览时,不仅要观赏风景,还应该去了解与之有关的历史。
意图说明: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学生学语文,不仅是要感悟文本的内涵,还要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结合本单元的导语,我将本课教学的语言实践目标定位在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们简要介绍这座铜像。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知道游览名胜,可以赏景,还可以了解历史。从而,将课堂学习引向广阔的生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作用。
15、《一座铜像》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座铜像》是小学新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座铜像的来历:比利时小英雄于连以自己的机智勇敢拯救了整座城市。围绕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的情况下,如何在语文课上进行基础能力的培养的主题,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力求通过《一座铜像》的学习扎实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有以下两点设想:
1、以读为本,读中显悟
在本次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读为本的语言教学原则,把大量的工夫花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上,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达到自读自悟,读中显悟的目的。教学中,通过以读代讲,以读带悟,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我设计了多种的朗读方式。学生可以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了解故事,感悟文字,体验情感。
2、以书为本,学以致用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好范例,也是学生学习说话、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好凭借,因此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这次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文本为载体,紧扣语言文字,设计了几个语言实践的项目。如,在学会生字的基础上理解新词并通过说句加以运用;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相同的情节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在学习全文的基础上,运用习得的方法再去学习同类型的课外文章,真正落实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相互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也是检验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合理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便是最有力的鉴定。公开教学后,我针对自己的教学预设进行考量:
1、以读为本,读中显悟的.预设是否有效。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琅琅书声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而每一次的朗读并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以读为本,读中显悟体现在每一次朗读我都预设了要求。如:读描写小于连姿态的句子,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读课文的一、四小节,是为了让学生边读边思,针对这两小节内容进行质疑。读课文二、三小节,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除了读的要求不同,我采用的读的形式也不同:个别读、男女读、引读、默读、轻声读、齐读等等。我想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朗读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到位。
2、以书为本,学以致用的预设是否有效。
以书为本,学以致用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最花心思的设计。我通过以下环节落实: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的方法,我设计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自由描述,再通过课文描写人物句子的朗读来发现作者抓特点按顺序的写作方法,最后在课外阅读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填空,让学生用习得的方法来描述人物的姿态。这样的训练过程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描摹人物的方法。
课文第三小节详细介绍了故事当时情况危急的各个方面,但如何帮助学生体验危急并从中感受到小于连的机智勇敢是有难度的。为了避免在课堂中琐碎的分析,我设计划出小于连所见所想的语句,在反复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懂得同样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于连优秀品质。
本课课后有凡是都的句式训练,生搬硬套会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别扭,为此我将句式训练融合在课文中心的体验中。通过学习,学生知道凡是到比利时的游人,都要去瞻仰于连铜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话:今天,凡是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小朋友,都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表达出对小于连的崇敬心情。同样在课外内容的学习中,我出示凡是都的句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方法。
3、预设中的遗憾。
应该说从整体效果来看,我的教学预设基本达成了,也较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中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总觉得自己的引体现得多了些,学生自发的、充满激情的学少了些。细细思量,我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跟我课前的预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体现自己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在本课教学中的设计欠巧妙,没能充分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的学习碰撞出动人的火花。
总之,备课—试教—修改—再试教—再修改—公开教学—反思—再反思这样过程是痛苦的,可是这样的过程也是最能历练人的。我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空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是我在语文教学中追求的美好境界。而达到这一美好境界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学习,钻研教材,不唯教材。
16、《一座铜像》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读懂课文内容。
2、感受小于连的勇敢、机智和可爱。
3、学习评价人物。
二、教学准备。
1、教师:教学挂图。
2、学生:搜集与故事相关的资料或图片。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质疑激趣。
1、出示画有铜像的挂图。观察人物,说说这个小男孩在干什么,他给你什么印象?
2、质疑。他是谁?为什么要撒尿?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3、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初步弄清质疑的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读准生字字音。
(2)结合上下文理解生词,组内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4、再读课文,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指导学习第1段。
(1)带着问题读书:这是一座怎样的铜像?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这座铜像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读出对小于连的喜爱。
2、指导学习第2——3段。
(1)自由读第2——3段。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2)默读第2——3段,边默读边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小于连面对危急情况心里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3)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相机引导学生体会小于连的机智与勇敢。
(4)指导朗读。
(5)如果你是小于连,你会怎么做?有更好的办法吗?
3、指导学习第4段。
(1)带着对这个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的喜爱和敬佩读最后一段。
(2)讨论:如果你来到这座铜像前,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四)总结全文,拓展迁移。
1、分组讨论:你喜欢小于连吗?
2、全班交流。
3、古今中外还有许多像小于连那样机智勇敢的小英雄,课后搜集这类故事。用班队活动时间开一个故事会。
17、《一座铜像》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运用已知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通过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逬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的意思。学习并照样子积累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
3、 能照样子写词语;能照样子能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 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颂扬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5、 能介绍一个看到过的雕塑,或者讲一个小英雄的故事。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的意思,并照样子写词。
2、通过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中心,知道比利时人民塑造雕像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幻灯出示图片。
师:五百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男孩叫于连,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一座铜像。
2、出示课题集体读题)
3、你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这座铜像吗?
4、幻灯出示学习课文相关内容。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听课文录音。
边听边想,文章写了小男孩一件什么事?学生发言)
2、 学习生字、词语。 出示4个生字,“迸”、“涸”、“政”、“瞻”。 要点:“迸”、“涸”要注意读音。 “瞻”指导书写,并理解其意。 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下列意思。 “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
3、集体读字词。
三、 学习课文,朗读感受。
1、轻声读课文。
思考:
1) 于连在广场上玩,他当时闻到什么?看到什么?
2) 情况十分危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3) 他想出了什么办法灭掉了导火线上的火花? 针对上面这3个问题,请你划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 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些语句。
3、 体会小于连勇敢地拯救城市的全过程。读课文第3节)
4、 出示“又粗又长”词语,试试你的本事,再照样子写几个。 又粗又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学生交流。
6、 出示句子。直到今天,凡是到比利时游览的人,都要去瞻仰这座铜像。 理解句意。练习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7、 有感情朗读,领悟中心。
8、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9、 学习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于连可爱吗?比利时人民为什么要塑造铜像纪念他?
10、 交流体会。
18、《一座铜像》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材与学生分析:
本课选自于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课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象征的原因。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达到通过学习课文得到学习方法,受到教育。
二、教学要求及目标: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下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边读边写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体会小英雄于廉的机智、勇敢与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面对险情、不依靠他人,自主处理事情,是一种独立精神的表现。一个人需要有独立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需要有独立精神,文章主人公小于廉的行为正是这种独立精神的象征。
三、教学重难点:
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
学习小英雄于廉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四、教学策略: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与分析: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导入新课,播放图片,揭示课题后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从而对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师在大屏幕中出示些词语(近义词),让学生辨别词语,看那些词语在这篇课文中出现过,来记忆词语,理解词语。
(三)理清层次,自选形式:
在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后,要求学生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为了让个性化的表达,提供列小标题、画课文结构图、加标点符号、用一个字等形式由学生自选项一种学习方式,(师利用大屏幕出示)在这环节教学中,教师应从期待某个的答案中走出来,珍视学生在独特的感爱,体验和理解下的独立表达。
(四)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在深入理解课文时,采用自读自悟开放引导的教学思想,把学生的自读感悟放在第一位,把教师的引导调控放在第二位。
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师出示小黑板(大屏幕)课文后练习题1和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学习第六自然段,指名读(思考有什么新的感受),学生评价同学生读书情况,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
(五)课外引申,加深印象
1、美丽的布鲁塞尔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请你做个小导游,给他们介绍一下铜像的来历。
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机会,通过师生间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如果你作为游客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你会给小于廉带去什么礼物呢?(交流)
(六)总结全文,揭示规律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从内容、感情、学习方法以及表达方法,受到启发、感想等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阅读《注音自读课本》中的《孙中山的故事》。
19、《一座铜像》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9个“铜、塑、侵、药、迸、库、屹、览、瞻”。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理解“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照样子写句子。能照样子用“凡是…都…”说 一句话。
4、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学习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1、理解词语“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并会使用“凡是……都……”造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于连所面临的情况的危急。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 师:五百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男孩叫于连,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一座铜像。
2、 出示课题 24、一座铜像
3、 集体读题。
4、 学生质疑。
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预设答案:一座铜像是谁的像?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完成填空。
1)听录音
2)完成填空
3)交流,教师逐一出示答案。
4)集体读
2、 学习生字、词语。
1)开小火车读生字
注意:“塑”读准平舌音,“迸”、“ 侵”不要读错。“瞻”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下“言”的第一横写在横中线。
3)理解词语
迸跳:联系上下文)本文指火星边向外便溅出,便向前跳跃。
干涸联系上下文):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急中生智联系课文内容):危急的时候,猛然想出了办法。
瞻仰查字典):指恭敬地看。瞻:往前或往上看。仰:脸向上。
3、集体读词语。
课后小结
三、复习巩固
1、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是小于连用他的聪明才智保住了整个城市。
2、复习生字新词。
3、分四组正确朗读课文。
20、《一座铜像》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新教材第五单元的内容都为一系列的欧洲的风情,它向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各地人文历史的窗户。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书页间自由快乐地穿梭旅行,感受“身未动,心已远”的境界。
《29、一座铜像》是其中的一课,抓住一座城市的标志性铜像这个点,叙述了五百多年前,比利时小英雄于连发现敌人妄想通过点燃地下火药库,而炸毁布鲁塞尔市时,他机智地用自己的小便扑灭了导火线,保住了城市,保护了全城的百姓,受到了人们的称颂,并为他建立了一座铜像的故事。引导学生阅读本文,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小于连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站在整个单元整合学习的高度,掌握一定的阅读与写作的方法,通过阅读去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
本单元重点训练的目标是,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教学中,我将重点训练目标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找近义词等。
二、学情简介
“反复朗读,自我感悟。”是我班语文学习常用的方法。我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大家常常会以“圈圈、划划、批注、质疑”等方法自主地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能自主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学习,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能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然而自主感悟的能力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心中有想法,但不知如何表达,也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一步步去感悟课文内容的方法。然而,就本课学习来看,由于学生年龄尚小,缺乏对“英雄”这个概念的具体理解,因此在全文学习中,贯穿理解“急中生智”的含义;以及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感悟,了解比利时人民为何塑造一座撒尿小男孩的铜像的原因自然成为本文学习的重点。另外,从三年级开始,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也是训练的重点目标,这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为他们架设平台,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步形成概括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及本班学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8个“塞、尿、迸、涸、库、屹、览、瞻”;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节。通过对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了解比利时人民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感受小英雄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3能借助板书的提示概括节意,并能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这座铜像。
四、教学设计板块:
第一板块: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导入新课前,我带领学生一起浏览世界各国著名城市的风貌。(同学们:我们在本单元的导读课中,已初步浏览了许多著名的城市:透过小艇我们了解了意大利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浏览了令人神往的日内瓦,参观了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物——悉尼歌剧院。今天我们就要到一个美丽的城市布鲁塞尔去游览一下,去瞻仰一座铜像,去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课件出示应作相应调整、布鲁塞尔风光图片,最后定格于于连铜像。)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觉?
2、出示课文第一节,朗读并质疑。
意图说明: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首先让同学们通过图片文本,回顾本单元介绍的异国风情,然后将画面定格于一座铜像,自然揭示了本课阅读的重点内容。让学生简单阐述自己的所见所感,再阅读本文的第一节,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针对课文中与之相矛盾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学时,当我问道:看着这座铜像,读了这段介绍以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吗?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学生有的问:为什么布鲁塞尔的广场上要矗立着这样的一座铜像?这个人究竟做了一件什么事,人民都要纪念他?他只是撒了一泡尿而已,为什么称他是英雄?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同时也为教师的教提供了突破口。
3、揭示板书课题:29、一座铜像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哪几节向我们介绍了关于这座铜像的故事。
意图说明:这一板块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引出课文的重点学习段落。
第三板块:重点研读课文第三节,感受小英雄的机智、勇敢。
1、指名1人朗读课文第3节,思考:小于连究竟做了什么,使人们将他称为英雄?请你画出文中有关的句子,简要回答。
2、交流出示板书:急中生智浇灭导火线
3、借助字典,理解“急中生智”。
意图说明:从教材内容来看,小英雄“急中生智”是一个显性的信息,学生初步阅读便能够捕捉到,但对“急”的具体理解却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学时通过读文划句,直奔事件的结果,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板书,一是为学生概括节意作铺垫,二是为深入研读提供抓手。
4、深入研读第3节,联系相关语句感受“急”。
(1)默读“当经过一个小院子时……小于连断定是隐藏的敌人搞破坏。”想一想,小于连发现了怎样的险情,请你画出有关句子,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当时的情况“险、急”在哪里?
(“当经过一个小院子时……小于连断定是隐藏的敌人搞破坏。”这段话应出示)
(2)交流出示板书:路过小院发现险情(干涸连着……)
(3)师生配合朗读,了解发生险情的过程。
意图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以“急中生智”这一词语的理解为抓手。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对于词语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现在要求学生用联系课文内容的方法,来细化对词语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感悟,借助同伴互助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表意见的机会,有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为学生进一步体会小于连的机智、勇敢作铺垫。
对“干涸”一词的理解,我采用的方法,请学生在课堂上,当场拿出工具书,查查“干涸”这个词语的意思,字典中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干涸”的“涸”既干的意思,同学们也就了解了这个词语,干就是涸,涸就是干,从而也知道了这个词语原来是用两个同义词来进行构字的.。
5、借助填空,展开想象,进一步体会小于连的机智。
(1)为什么小于连非得用自己的小便浇灭导火线呢?请你借助填空,展开想象,说说原因。
a.填空:
面对滋滋燃烧的导火线,小于连想到____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想到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又想到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最终他________________。
意图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仍以“急中生智”这一词语的理解为抓手,但理解的重点落在“智”字上。通过说话训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虽然当时小于连想出的方法有些不雅,但这也是最好、最合适的方法,在学生完成填空的同时,教师则通过随机的引读,反复强调情况的紧急,这样无疑也使学生明白了要想把课文内容学深、学透,联系上下文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更进一步体会小于连的机智和勇敢。这也是比利时人民为什么要塑造一个撒尿的小男孩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的缘由。
(2)引读:小于连急中生智,布鲁塞尔城——-全城的老百姓———直至结尾。
随机板书:城市保住百姓得救
6、借助板书的提示,概括第3节节意。
意图说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而概括节意是本年段的重点训练目标。起始阶段,教师应为学生概括节意提供一定的脚手架,帮助学生尝试概括。在这里,我就引导学生借助板书的提示概括节意,逐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7、引读第4节理解词语“瞻仰”。
“瞻仰”这个词语的意思既恭敬地看,相信学生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及平时的知识积累,能很快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那么在这里,我还设计了一次小练习,即:除了课文中说到的“瞻仰铜像”以外,我们还可以瞻仰什么?这样,通过这样的练习设计,学生对瞻仰这个词语的语言环境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三板块:总结概括,引导实践。
1、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们简要介绍这座铜像。
2、小结:其实,作为一名游客,我们在游览时,不仅要观赏风景,还应该去了解与之有关的历史。
意图说明: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学生学语文,不仅是要感悟文本的内涵,还要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结合本单元的导语,我将本课教学的语言实践目标定位在“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们简要介绍这座铜像”。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知道游览名胜,可以赏景,还可以了解历史。从而,将课堂学习引向广阔的生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作用。
附板书设计:
路过小院 发现险情 干涸……连着……)
一座铜像小英雄于连) 急中生智 浇灭导火线
瞻仰) 城市保住 百姓得救
21、《一座铜像》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
3、学习小英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比利时人民为什么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
2、学习小英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座铜像、也许是说明文)
2、课题有什么特点?(数+量+名),还学过见过哪些文题是这样的?
3、预习前接触这个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铜像?什么样?在哪里?)
4、利用书上插图看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1)解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小孩子尿尿,外国小孩子。)
(2)再疑:这可是不雅的行为,违背了“七不准”呀。为什么比利时人还特别喜欢这座铜像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辨别词语。(小黑板)
三、理清层次,自选形式。
1、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从列小标题,画课文结构图、加标点符号、用一个字等形式中自选一种。
2、指名板书显示,解说,教师小结。
四、自读感悟,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己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重点引导理解“这座铜像的奇特。把“身高半米”与“全身赤裸”联系起来,思考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男女生分读两个故事。(大同小异。第二种传说流传更为广泛,这里介绍得也比较详细。)读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小英雄机智勇敢,对他产生敬佩)
指导学生自读自学,完成课后题1和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默读,思考有什么新的感受和体会。(“有……有……还有”说明捐赠的人广泛,衣服各异;对襟衣服是我国民族特色的服装,送对襟衣服表达了中国人对比利时人的友好,对小英雄的喜爱。)朗读指导并引导练读。
你还知道哪些小英雄的故事。自古英雄出少年。
五、总结全文、学会了什么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一座铜像
奇特的雕像–爱国故事–捐赠衣服
?——!—-……
咦——噢—-啊
(独立精神的象征)
反思:备课时曾经以为可以一课时将初读与细读环节全部解决,实际教学中却只解决了初读与理清文章脉络的教学目标。在交流词语环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却也占用了不少课堂时间。初读中学生默读多次,缺少书声朗朗的氛围。(好在第二课时得到了弥补)这些都是本课教学中出现的遗憾。
从课堂效果的反馈来看,解题环节学生思维拓展较好,质疑有针对性,直指学习重点,可见开学以来的培养小有成效。只是,在列举还学过见过哪些文题是这样的环节时,学生汇报的人不多。课外阅读量还是不够。
在初次接触小标题、标点注释、一字概括理清文章脉络的学法培养上,虽然是难点,却很好的得到了突破。学生对全文的把握有了一定的方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学生在细读中有的放矢,对字词句的感悟更具深度。
22、《一座铜像》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一、教材与学生分析:
本课选自于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课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象征的原因。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掌握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达到通过学习课文得到学习方法,受到教育。
二、教学要求及目标: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下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边读边写”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雕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体会小英雄于廉的机智、勇敢与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面对险情、不依靠他人,自主处理事情,是一种独立精神的表现。一个人需要有独立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需要有独立精神,文章主人公小于廉的行为正是这种独立精神的象征。
三、教学重难点:
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比利时人民把小英雄的铜像看作是独立精神的象征的原因。
学习小英雄于廉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四、教学策略: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与分析: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导入新课,播放图片,揭示课题后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从而对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拼音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师在大屏幕中出示些词语(近义词),让学生辨别词语,看那些词语在这篇课文中出现过,来记忆词语,理解词语。
(三)理清层次,自选形式:
在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后,要求学生把课文分成三部分,为了让个性化的表达,提供列小标题、画课文结构图、加标点符号、用一个字等形式由学生自选项一种学习方式,(师利用大屏幕出示)在这环节教学中,教师应从期待某个的答案中走出来,珍视学生在独特的感爱,体验和理解下的独立表达。
(四)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在深入理解课文时,采用“自读自悟——开放引导”的教学思想,把学生的自读感悟放在第一位,把教师的引导调控放在第二位。
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师出示小黑板(大屏幕)课文后练习题1和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学习第六自然段,指名读(思考有什么新的感受),学生评价同学生读书情况,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
(五)课外引申,加深印象
1、美丽的布鲁塞尔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请你做个小导游,给他们介绍一下铜像的来历。
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机会,通过师生间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如果你作为游客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你会给小于廉带去什么礼物呢?(交流)
(六)总结全文,揭示规律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从内容、感情、学习方法以及表达方法,受到启发、感想等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阅读《注音自读课本》中的《孙中山的故事》。
23、《一座铜像》教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自学生字,读懂课文内容。
2 感受小于连的勇敢、机智和可爱。
3 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
学生:搜集与故事相关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质疑激趣
1 出示画有铜像的挂图。观察人物,说说这个小男孩在干什么,他给你什么印象?
2 质疑。他是谁?为什么要撒尿?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3 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初步弄清质疑的问题。
2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读准生字字音。
2)结合上下文理解生词,组内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
3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4 再读课文,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 指导学习第1段。
1)带着问题读书:这是一座怎样的铜像?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这座铜像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读出对小于连的喜爱。
2 指导学习第2~3段。
1)自由读第2~3段。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2)默读第2~3段,边默读边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小于连面对危急情况心里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3)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相机引导学生体会小于连的机智与勇敢。
4)指导朗读。
5)如果你是小于连,你会怎么做?有更好的办法吗?
3 指导学习第4段。
1)带着对这个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的喜爱和敬佩读最后一段。
2)讨论:如果你来到这座铜像前,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四、总结全文,拓展迁移
1 分组讨论:你喜欢小于连吗?
2 全班交流。
3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像小于连那样机智勇敢的小英雄,课后搜集这类故事。用班队活动时间开一个故事会。
24、西师版三年级上册《一座铜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读懂课文内容。
2感受小于连的勇敢、机智和可爱。
3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
学生:搜集与故事相关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 ,质疑激趣
1出示画有铜像的挂图。观察人物,说说这个小男孩在干什么,他给你什么印象?
2质疑。他是谁?为什么要撒尿?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3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初步弄清质疑的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读准生字字音。
(2)结合上下文理解生词,组内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4再读课文,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指导学习第1段。
(1)带着问题读书:这是一座怎样的铜像?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这座铜像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读出对小于连的喜爱。
2指导学习第2~3段。
(1)自由读第2~3段。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2)默读第2~3段,边默读边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小于连面对危急情况心里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3)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相机引导学生体会小于连的机智与勇敢。
(4)指导朗读。
(5)如果你是小于连,你会怎么做?有更好的办法吗?
3指导学习第4段。
(1)带着对这个机智、勇敢的小男孩的喜爱和敬佩读最后一段。
(2)讨论:如果你来到这座铜像前,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四、总结全文,拓展迁移
1 分组讨论:你喜欢小于连吗?
2 全班交流。
3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像小于连那样机智勇敢的小英雄,课后搜集这类故事。用班队活动时间开一个故事会。
25、三年级上册《一座铜像》教学设计一等奖方案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8个“塞、尿、迸、涸、库、屹、览、瞻”;查字典理解“干涸、瞻仰”,联系上下文理解“急中生智”等词语的意思。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节。通过对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了解比利时人民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感受小英雄机智、勇敢。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概括第3节的节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媒体示图)
2、简介布鲁塞尔(媒体示图)
指导读准“布鲁塞尔”。
3、出示铜像图,交流感受
(1)出示铜像的图片,出示课题
(板书:铜像)
(2)交流看到铜像后的感受
4、 学习“瞻仰”,质疑
(1)出示:凡是到比利时游览的人,都要去瞻仰这座铜像。
(2)借助字典理解“瞻仰”
● 读准词语
●了解“瞻”的意思
瞻:往前或往上看。
● 板书“瞻仰”,指导“瞻”的书写
● 理解词意恭敬地看。)
(3) 在语境中理解词意
● 对照铜像质疑(出示第一节)
(引导从样子和年龄两方面质疑)
小结:是啊,为什么大家会对这个正在撒尿的小男孩如此尊敬呢?而且(读句)凡是……都要……
● 板书:凡是……都要……
“都要去”说明大家无一例外地??(读句)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了解了这座铜像背后的故事之后,大家就会明白了。
5、板书课题,齐读
二、 明确学习要求
1、了解铭牌
2、明确学习要求
三、 重点学习第3节,学习概括节意,感受小英雄的机智、勇敢
1、 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1)交流故事故事发生的时间
师:故事发生在??(500多年前),也就是16世纪初(板书)。铭牌上首先就要把故事发生的时间交代清楚。
(2)交流故事发生的背景
● 自读课文,说说故事发生时的情况
师: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自己读读课文,用书上的句子说一说。
● 根据回答板书:赶跑,欢庆
● 借助板书用一句话复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哪一小节具体介绍了小于连的英雄事迹?
3、了解记事文章的叙述顺序
(1)指名3人分工和老师配合读第3小节,仔细听好老师的话和小朋友读的内容。
(2)小结:第3节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描写的。
3、研读第一部分,学会抓关键动词概括并体会小于连的警惕性之高。
(1)自读,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小于连发现了一个什么异常情况?
● 指名读
● 随机正音:“干涸“、”迸跳“
● 交流
随机指导读好“市政厅地下室的大火药库”这个地点
出示:小于连在赶去中心广场的途中 。
(2)了解小于连的整个发现过程,并体会他的警惕性之高
● 师生配合读,初步了解发现的过程
● 自读,体会每次“跑”的不同发现
(跑??闻、发现??跑(见)??跑??发现
● 交流小于连是个怎样的孩子(善于观察,聪明,警惕性高)
● 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整个发现过程和小于连在这个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 借助板书复述整个发现过程
小结:在整个发现过程中最后的这个发现结果一定要在铭牌里交代清楚,由于铭牌的篇幅有限,前面具体的发现经过可以省略不写。
(3)指导抓住把概括的内容说明确。
● 随机练习用“一旦……就……”说话,体会情况的“危急”
出示: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
4、研读“经过”部分,学习抓关键句概括,进一步体会情况的危急和小于连的机智
(1)概括第二层的内容
出示:小于连 。
● 自读,借助提示概括
(2)理解“急中生智”
● 为什么小于连想的这个办法是最富有智慧,最好的?你能联系这部分中的内容说一说吗?
(随机渗透分号的用法)
● 指导朗读“三个方法”,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
(3) 引读,加深体会
5、概括“结果”部分
(1)引读。
(2) 这个结果铭牌里要写吗?
(板书“救城、救百姓”)
(3)小结:小于连撒尿的这个行为救了整个布鲁塞尔城和全城的老百姓,难怪人们要塑造一座??(生说:正在撒尿的男孩铜像)
四、总结全文
1、创设情境,简要复述故事
同桌合作,一人借助提示完整地说说铭牌上的内容,另一人说说你了解了这段历史后的感受。
2、释疑
2、结合铜像的样子引读最后一节,结合语境理解“屹立”
3、总结:
五、作业
请大家回去以后把今天了解的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附板书:
29、一座铜像(城市标志)
(屹立)
布鲁塞尔
瞻仰
(凡是……都要……)
铭牌
16世纪初 赶跑 庆祝
发现
浇灭
救城、救百姓
跑(闻 发现)??跑(见)??跑??(直线拉到铭牌里的“发现”处)
26、小学三年级语文《一座铜像》教案一等奖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运用已知的方法理解,通过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逬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的意思。学习并照样子积累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
3、能照样子写词语;能照样子能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颂扬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5、能介绍一个看到过的雕塑,或者讲一个小英雄的。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词的意思,并照样子写词。
2、通过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中心,知道比利时人民塑造雕像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幻灯出示图片。
师:五百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男孩叫于连,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一座铜像。
2、出示课题(集体读题)
3、你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这座铜像吗?
4、幻灯出示学习课文相关内容。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听课文录音。
边听边想,文章写了小男孩一件什么事?(学生发言)
2、学习生字、词语。出示4个生字,“迸”、“涸”、“政”、“瞻”。要点:“迸”、“涸”要注意读音。 “瞻”指导书写,并理解其意。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下列意思。 “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
3、集体读字词。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受。
1、轻声读课文。
思考:
(1)于连在广场上玩,他当时闻到什么?看到什么?
(2)情况十分危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3)他想出了什么灭掉了导火线上的火花?针对上面这3个问题,请你划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些语句。
3、体会小于连勇敢地拯救城市的全过程。(读课文第3节)
4、出示“又粗又长”词语,试试你的本事,再照样子写几个。又粗又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生交流。
6、出示。直到今天,凡是到比利时游览的人,都要去瞻仰这座铜像。理解句意。练习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7、有感情朗读,领悟中心。
8、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9、学习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于连可爱吗?比利时人民为什么要塑造铜像纪念他?
10、交流体会。
27、小学三年级语文《一座铜像》教案一等奖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9个“铜、塑、侵、药、迸、库、屹、览、瞻”。用自己熟悉的方法理解“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照样子写句子。能照样子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学习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1、理解词语“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并会使用“凡是……都……”。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于连所面临的情况的危急。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师:五百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男孩叫于连,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一座铜像。
2、出示课题24、一座铜像
3、集体读题。
4、学生质疑。
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预设答案:一座铜像是谁的`像?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完成填空。
(1)听录音
(2)完成填空
(3)交流,教师逐一出示答案。
(4)集体读
2、学习生字、词语。
(1)开小火车读生字
注意:“塑”读准平舌音,“迸”、“侵”不要读错。“瞻”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下“言”的第一横写在横中线。
(3)理解词语
迸跳:(联系上下文)本文指火星边向外便溅出,便向前跳跃。
干涸(联系上下文):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急中生智(联系课文内容):危急的时候,猛然想出了办法。
瞻仰(查字典):指恭敬地看。瞻:往前或往上看。仰:脸向上。
3、集体读词语。
课后小结
三、巩固
1、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是小于连用他的聪明才智保住了整个城市。
2、复习生字新词。
3、分四组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今天,跟孩子一起学习课文《一座铜像》,很开心也很感动。作为农村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表现真的让我感动和兴奋。
这一课在培养孩子自主提问方面我引导得非常:
当我出示课题《一座铜像》后,我就引导孩子自主提问,孩子们,看到这个题目,从铜像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把你的疑问提出来好吗?孩子们纷纷举手:
为什么会有一座铜像?这是谁的铜像?这座铜像在哪儿?这座铜像是什么样子的?
我就说,孩子们你们真棒,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在孩子阅读课文以后,我进行了朗读指导。
朗读第一段后,我引导孩子提问:在比利时是写的铜像的什么?该怎样提问?孩子提问:铜像的位置在哪儿?“小男孩卷卷的头发”等内容是写的小男孩的什么?孩子提问:小男孩的样子怎样?读完“这就是比利时小英雄于连的塑像”后,我问看见“小英雄于连”你有什么疑问?孩子提问“为什么称他是小英雄?
当我在黑板上出示于连的名字,我向引导孩子提问:于连发现了什么问题?生自读解决问题,指名回答,师板书:燃烧的导火索,板书后,我引导孩子提问,如果于连是你,当你发现导火索燃烧时,你们心里有哪些问题呢?孩子纷纷提出: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问题环环相扣,精彩不断呈现。
28、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反思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现代诗,它的节奏和韵律都很美,诗歌的内涵十分丰富,通过以深圳的缩影反映我国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我在教学时,抓住了以下几点,教学效果很不错。
第一,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开课,在优美的歌声中欣赏现代化的大都市——深圳,使学生对深圳的繁荣景象及现代文明有了最初的感知了解,同时,以“你们喜欢这首歌吗?想了解它什么信息?”一问,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了解了深圳特区改革的时代背景,在润物细无声地揭示课题的同时,为理解诗歌最后一节“改革开放给他们插上翅膀”这样内涵丰富的句子,积累了信息,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第二,紧紧抓住读的.教学,用引读、诵读,仍至于每词、每句的体会反复读,读出小村庄的贫穷与困扰,读出大都市的繁荣与富饶,读出自豪与骄傲,从而感悟到了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可喜变化。
第三,结合家乡实际,拓展家乡的实际,让学生体验。我在教学完诗歌之后,让学生看录相,用家乡正在修铁路的昌明镇和刚被命名为“中华布依第一寨”的音寨村的巨变作为资源,引入课堂,结合课文,进行比较,然后,再铺开全国发展中的地方还有好多好多。
这样,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在变化、深圳在变化、国家在变化,越变越繁荣,越变越富强,这都是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所带来的结果,从而真正达到了此课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