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画丿的教案一等奖

笔画丿的教案一等奖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笔画丿的教案一等奖

1、无笔画小学美术教案一等奖

  小学美术无笔画这一课主要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阔视野,提高审美能力,体会创作过程带来的乐趣与美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无笔画小学美术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1、《无笔画》一课是预备年级第二学期中的一课内容,《无笔画》教学设计。在美术创作中,无笔画是一种特有的绘画表现形式,也就是不采用画笔直接绘制,通过一定的技法来表现画面。

  2、无笔画有其偶然性即随意性的一面,又有其可控性的一面。我认为加强其可控性而削弱其随意性,这正是形成无笔画作品的个性特征而防止雷同化的关键。没有随意性不行,因为这正是无笔画的形式所在;没有可控性也不行,因为这正是感情渗透的一个根本环节。许多人想了解无笔画的秘密,其实作品的背后躲着画家自己。我主张无笔画”始欲人意,终于天趣”。

  3、课题《无笔画》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并通过操作练习,使学生在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掌握特殊的色彩技法,体会不同色彩技法产生的不同画面效果。

  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阔视野,提高审美能力,体会创作过程带来的乐趣与美感。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学会不用画笔,利用排水法、对印法、粘贴法、喷刷法、化水法、吹法等制作方法来创作图案。

  2)过程与方法:

  在制作图案中,发现肌理,认识肌理,创造肌理,从而获得无笔画的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无笔画的乐趣,体验肌理产生的美感,激发对美的追求欲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各种图案制作技法的掌握。

  难点:颜色搭配与色彩浓度的掌握。

  二、教学设计:

  一)演示导入给学生演示一个小魔术)

  教学意图:

  利用生动而有趣的排水法来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对无笔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进入我们的技法介绍,教案《《无笔画》教学设计》。

  师:先拿出一张白纸,用蘸满深色的大刷在纸上刷一遍后,白色的纸上就会出现一张漂亮的图案。在白色的纸上,老师事先用白色的蜡笔或白色的油画棒画上了漂亮的图案)。

  二)复习前面一节课学习过的图案技法

  教学意图:

  回想学过的图案技法,加深学生对线描法、平涂法的制作中必须用到笔的印象。从而与后面的无笔画形成对比。

  师:学过的图案制作技法有:线描法、平涂法。

  三)讲授新课

  教学意图:通过大量的演示与讲解,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带着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掌握各种无笔画的制作技法。

  师:除了上述两种制作技法外,还有许多不用画笔来制作的`技法,今天,我们就与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这些技法。

  出示课题:《无笔画》

  一)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有那些不用画笔制作图案的技法。

  1.排水法:

  利用水与蜡不相溶的原理,用蜡笔画纹样,再用颜料涂在纸上。教师演示)

  2.对印法:

  用颜料在对折的纸上印、拖、拉,产生出各种机理。

  3.粘贴法:

  用胶水画出纹样,并在其上撒上染了色的纸屑或沙子等材料

  4.喷刷法:用喷枪或刷子蘸上颜色后喷刷与画面上。

  5.化水法:用颜色点在湿润的深色画面,造成柔和或渐变的渗化效果。

  6、吹法:颜料滴于纸上,吹出各种图案。

  7、刮画:

  在自制的蜡纸上,用工具在纸上进行刮蜡创作。

  8、拓印法:用准备好的模具在画纸上进行创作.

  师:由学生总结:制作中,不用画笔,应用不同的工具材料也可以产生出许多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堂练习:

  要求:不用画笔,参考以上图案的制作方法,或根据自己的工具材料,创作一张漂亮的图案。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四)作业展评、评比

  教学意图:

  通过评比,讲解学生的作业,加深学生对本课教学目的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师:1、谈谈你的设计意图。

  2、你对自己的作品满意吗?

  3、你认为最好的作品是哪幅?为什么?

  4、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5、挖掘每幅作品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2、无笔画小学美术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无笔画小学美术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1、《无笔画》一课是预备年级第二学期中的一课内容。在美术创作中,无笔画是一种特有的绘画表现形式,也就是不采用画笔直接绘制,通过一定的技法来表现画面。

  2、无笔画有其偶然性即随意性的一面,又有其可控性的一面。我认为加强其可控性而削弱其随意性,这正是形成无笔画作品的个性特征而防止雷同化的关键。没有随意性不行,因为这正是无笔画的形式所在;没有可控性也不行,因为这正是感情渗透的一个根本环节。许多人想了解无笔画的秘密,其实作品的背后躲着画家自己。我主张无笔画”始欲人意,终于天趣”。

  3、课题《无笔画》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并通过操作练习,使学生在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掌握特殊的色彩技法,体会不同色彩技法产生的不同画面效果。

  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阔视野,提高审美能力,体会创作过程带来的乐趣与美感。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学会不用画笔,利用排水法、对印法、粘贴法、喷刷法、化水法、吹法等制作方法来创作图案。

  2)过程与方法:

  在制作图案中,发现肌理,认识肌理,创造肌理,从而获得无笔画的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无笔画的乐趣,体验肌理产生的美感,激发对美的追求欲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各种图案制作技法的`掌握。

  难点:颜色搭配与色彩浓度的掌握。

  二、教学设计:

  一)演示导入给学生演示一个小魔术)

  教学意图:

  利用生动而有趣的排水法来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对无笔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进入我们的技法介绍。

  师:先拿出一张白纸,用蘸满深色的大刷在纸上刷一遍后,白色的纸上就会出现一张漂亮的图案。在白色的纸上,老师事先用白色的蜡笔或白色的油画棒画上了漂亮的图案)。

  二)复习前面一节课学习过的图案技法

  教学意图:

  回想学过的图案技法,加深学生对线描法、平涂法的制作中必须用到笔的印象。从而与后面的无笔画形成对比。

  师:学过的图案制作技法有:线描法、平涂法。

  三)讲授新课

  教学意图:通过大量的演示与讲解,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带着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掌握各种无笔画的制作技法。

  师:除了上述两种制作技法外,还有许多不用画笔来制作的技法,今天,我们就与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这些技法。

  出示课题:《无笔画》

  一)课堂教学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有那些不用画笔制作图案的技法。

  1、排水法:

  利用水与蜡不相溶的原理,用蜡笔画纹样,再用颜料涂在纸上。教师演示)

  2、对印法:

  用颜料在对折的纸上印、拖、拉,产生出各种机理。

  3、粘贴法:用胶水画出纹样,并在其上撒上染了色的纸屑或沙子等材料。

  4、喷刷法:用喷枪或刷子蘸上颜色后喷刷与画面上。

  5、化水法:用颜色点在湿润的深色画面,造成柔和或渐变的渗化效果。

  6、吹法:颜料滴于纸上,吹出各种图案。

  7、刮画:在自制的蜡纸上,用工具在纸上进行刮蜡创作。

  8、拓印法:用准备好的模具在画纸上进行创作。

  师:由学生总结:制作中,不用画笔,应用不同的工具材料也可以产生出许多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堂练习:

  要求:不用画笔,参考以上图案的制作方法,或根据自己的工具材料,创作一张漂亮的图案。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四)作业展评、评比。

  教学意图:通过评比,讲解学生的作业,加深学生对本课教学目的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师:

  1、谈谈你的设计意图。

  2、你对自己的作品满意吗?

  3、你认为最好的作品是哪幅?为什么?

  4、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5、挖掘每幅作品的闪光点,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3、笔画少与笔画多的字小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独体字“大”、“六”、“事”、“重”的写法,体会独体字的写法。

  2、会写独体字的占格及特点。

  教学重难点:把握写独体字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师学生一、导入

  1、出示图片“大”、“六”、“事”、“重”,让学生认真观察这四个字的特点及写法。

  2、通过幻灯片进行笔画的写法模拟。

  3、观看幻灯片演示,并仔细观察独体字写法中的注意事项。

  4、教师指导学生写法。

  二、小结

  通过幻灯片的演示,发现独体字的写法应该是:笔画少的独体字应丰满,笔画多的独体字笔画应纤细一些。

  三、练习

  临习“天”、“乎”、“必”、“尤”

  “九”、“永”、“我”、“重”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独体字的写法呢?你都记住了吗?

  1、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根据幻灯片进行模拟

  3、认真观察并总结写法

  4、独自练习

  独立完成,同桌互评

  教师巡视指导

4、动物简笔画教案

绘画意图:

走进儿童内心世界,观察幼儿所思所想,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活他们的创作欲望,让他们头脑中有个鲜明清晰的形象,使之呼之欲来,内心产生创作的欲望。激起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绘画动物简介:

乌鸦又叫老鸪,嘴大喜欢鸣叫,性情凶猛。杂食谷类、昆虫等,功大于过,属于益鸟。是很多城市非常常见的鸟。全身或大部分羽毛为乌黑色,故名。多在树上营巢。常成群结队且飞且鸣,声音嘶哑。

绘画年龄:

幼儿启蒙绘画。

绘画步骤图:

1、先画出乌鸦的大嘴巴和身体结构。

2、画出乌鸦的翅膀和尾巴。

3、最后画出乌鸦的眼睛、鼻子和双脚。一只小乌鸦就画完了。

5、动物简笔画教案

绘画意图:

绘画是孩子喜欢的活动也是发展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充分利用绘画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绘画动物简介:

燕子

燕子形小,翅尖窄,凹尾短喙,足弱小,羽毛不算太多。燕消耗大量时间在空中捕捉昆虫,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是众所周知的益鸟。

绘画步骤图:

1、用简单的线条画出小燕子简单的轮廓。

2、画出燕子翅膀和剪刀尾。

3、画出小燕子的’眼睛。

4、最后画出小燕子的双爪。

6、动物简笔画教案

绘画意图:

为了便于孩子学画,将绘画分作几步进行,然后再将分解图合并成一个完整的形象。

绘画步骤:

1、画一个方形。

2、在方形左上角画耳朵。

3、在方形右上角画另一只耳朵。

4、画眼睛与鼻型。

5、在鼻型中画上两个小圆圈(鼻孔)。

6、在方形上方两耳之间画上弯形牛犄角。

7、动物简笔画教案

绘画目的:

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激发幼儿爱动物的情感。发展幼儿的绘画表现力。

绘画动物简介:

形象似马,多为灰褐色,不威武雄壮,头大耳长。可耕作和乘骑使用。每天耕作6―7小时,可耕地2。5―3亩。适于山区驮运及家庭役用。

绘画年龄:

托班幼儿。

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画,你们知道画上的是什么动物?(对,是小毛驴)你们喜欢这幅画吗?今天老师就来教你们学画小毛驴简笔画。

绘画步骤图:

1、先画出小毛驴的头和身体轮廓。如上图

2、画出小毛驴的嘴。如上图

3、画出小毛驴的眼睛、鼻孔、腿尾巴和脖子上的鬃毛。如上图

一只小毛驴简笔画就完成了。

小朋友是不是非常简单!

你们学会了吗?

我们一起看一看。

评价展示:

将作品展示出来,幼儿互评。

活动结束:

学唱歌唱《小毛驴》结束活动。

8、小学美术简笔画人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美术简笔画人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与目标

  1、了解人物头像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2、学习认为头像的画法,运用发散思维添画人像。

  3、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和了解人物头像的.表现方法,学习利用头像的一半创造性的添画另一半。 教学难点:发散和想象,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表现。

  教学准备:

  人物头像图片,绘画用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大家在一年级时就从《画自己》开始学习了一系列的人像画的方法,对人像早就不再陌生,(师出示一组人物头像),同学们你们来欣赏一下,说说这些人像作品各有什么特色(绘画风格、人物特点)?

  二、新授

  出示课本中提供的素描、油画、版画、中国画等大师作品。

  1、简单归纳脸型、五官的的基本特点。

  2、欣赏作品中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物特点

  3、简析作品的绘画特色及风格:

  a素描注重光影和体积感的表达;

  b立体派油画注重形块的空间表达,简化人物的细节;

  c中国画强调笔墨的韵味、民族的特色。

  4、添画指导 我们一起来看这几幅作品,你认为哪几张画的比较好?为什么?这些作品可以怎样添画它的另一半呢?

  学生答: 可以用圆珠笔勾线,画线描; 可以用彩色水笔添画,用夸张的色彩来表现;可以用油画棒添画,用色彩明度对比的方法来表现另一半; 可以用颜料来添画,模仿印象画派的风格。

  三、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作业要求:根据不同人物头像的基本特征,有创造性地画出人像的另一半。

  教师巡视,对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帮助。

  对发现的普遍问题,如构图大小、用墨浓淡、表情呆板等,给予及时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

9、大班美术优秀教案《汉字的笔画》含反思

  汉字的笔画早期阅读)大班语言活动活动目地:

  1 认识汉字笔画“撇”和“捺”,了解撇和捺的书写笔顺、规则。

  2 学习正确的书写姿势,培养幼儿对汉字书写的兴趣。

  活动准备:

  老爷爷的画像;没有胡子的小猫、小兔等的图片;写有虚线型汉字的练习卡若干;彩绘笔、铅笔等。

  活动过程:

  1 出示老爷爷的画像,引出课题。

  2 示范撇和捺的书写方法。然后让幼儿讨论撇和捺的书写顺序。”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撇:从上往左下方斜出;捺:从上往右下方斜出,先写撇,后写捺等。)

  3 幼儿逐一练习书写“撇”和“捺”,教师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拿笔、写字姿势。

  4 幼儿书写练习。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书写自己想到的带有撇和捺的汉字。

  5 总结评价:对书写认真、书写姿势正确、有创新字等优点的幼儿给予肯定和表扬。

  6 延伸:到蒙台索利语言区汉字盒中找带“撇”和“捺”的汉字。

  教学反思:

  撇折和撇点也比较好区分,特别是撇点,带有女字的字都带有撇点。学生掌握得较好。

10、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水彩笔画:我的好妈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进一步学习绘画行进中的人物。

  2.引导幼儿能从五官、发型、服装等不同的方面抓住妈妈的特征并在作品中体现。

  3.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对妈妈的爱,愿意向妈妈表达自己的爱。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感受绘画的趣味性,体会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PPT 课件。

  2.水彩笔每人一盒、画纸每人一张。

  活动重难点:

  1.重点:引导幼儿进一步学习绘画行进中的人物。

  2.难点:引导幼儿能从五官、发型、服装等不同的方面抓住妈妈的特征并在作品中体现。活动过程:

  1.出示孩子们收集的妈妈照片,引导幼儿观察妈妈在五官、发型和服装上的不同特点。提问:你的妈妈长什么样子?你的妈妈是什么发型?五官有什么特点?喜欢穿什么样的服装?

  2.师幼共唱《我的好妈妈》,引出活动主题,教师向幼儿讲述妈妈的好,让幼儿产生对妈妈的爱意。

  师:有一首关于妈妈的歌曲《我的好妈妈》,你还记得吗?我们一起唱一唱吧?

  3.出示几张范画,请幼儿用心观察,引导幼儿能从五官、发型、服装等不同的方面介绍自己的妈妈。

  师:请你仔细看一看这几幅图片,说一说你的妈妈和她长得像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4.请两名幼儿分别以正面和侧面两种姿态站立,引导幼儿观察。提问:正面和侧面站立看起来有什么不同?

  5.教师讲解作画步骤。

  师:绘画妈妈的时候有一定的顺序:头圆形)——头发——脖子——肩膀正三角形)

  ——身体倒三角形)——裙子大三角形)。

  6.幼儿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大胆的创作和绘画,教师随机指导。

  教师重点鼓励幼儿抓住妈妈的特点进行绘画,把最喜欢妈妈的特征画出来。

  7.作品展示,分享交流。

  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师: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11、大班教案《汉字基本笔画》

活动目的:

  1 认识汉字笔画“撇”和“捺”,了解撇和捺的书写笔顺、规则。

  2 学习正确的书写姿势,培养幼儿对汉字书写的兴趣。

  3 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 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 理解相关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活动准备:

  老爷爷的画像;没有胡子的小猫、小兔等的图片;写有虚线型汉字的练习卡若干;彩绘笔、铅笔等。

活动过程:

  1 出示老爷爷的画像,引出课题

  2 示范撇和捺的书写方法。然后让幼儿讨论撇和捺的书写顺序。撇:从上往左下方斜出;捺:从上往右下方斜出,先写撇,后写捺等。)

  3 幼儿逐一练习书写“撇”和“捺”,教师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拿笔、写字姿势。

  4 幼儿书写练习。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书写自己想到的带有撇和捺的汉字。

  5 总结评价:对书写认真、书写姿势正确、有创新字等优点的幼儿给予肯定和表扬。

  6 延伸:到蒙台索利语言区汉字盒中找带“撇”和“捺”的汉字。

12、中班教案《笔画竖折》

活动目标:

  1. 学习正确的书写笔画。

  2. 认识基本笔画竖折。

  3. 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4. 培养幼儿的尝试写字的精神。

活动准备:

  田字本、铅笔幼儿人手一份;示范一张。

活动过程:

  1. 教师出示笔画竖折,让幼儿认识。

  2. 教幼儿正确的书写方式,从上往下再往右。

  3. 请幼儿书空练习两遍。

  4. 幼儿写字,老师巡回指导并及时纠正。

13、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匆匆流逝,它好像长了脚一般,在我们的脸上、身上都留下了脚印,这些脚印都见证着我们的成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时间的脚印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3.体会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

4.用“五个一”语文教学法梳理全文 。

【教学工具】

电化教学 PPT

【教学方法】

因是自读课文,采用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知道实物投影仪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是雨花石和三叶虫化石标本。谁能说出他们的作用?雨花石可以欣赏,三叶虫化石标本可供科学研究。除此以外,在科学家,尤其是地质学家的眼里,它们还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质学家陶世龙先生所写的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用“五个一”分析文本。

1.寻找一条线索:关键词:文本中的“时间”“岩石”

2.抓住一个重点:从书本后p46“阅读提示”,找到独立成段关键单句,文本第七段,二十五段、二十七段这些中心句。

3.明确文本素材组合的方式:分析文本31个自然段的衔接关系。

4:升华由文本内容得来的一个反思:找到文本表议论的段。

5.提炼一个主题:根据文本重点段归纳主旨。

(二)熟知课文内容。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特别是“龟裂”和“楔形”。(齐读)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3.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语句,读后完成下列填空题:

从(   )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   )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4.那么,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并举例回答。教师小结: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三、质疑并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提问: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为什么要接着写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我觉得这一部分可以删去。对此说法,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须言之成理。

四、课堂反馈

1.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作者却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说说你的具体感受。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就使无形的时间有形化了,既生动形象又很准确。

2.本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除了可以把岩石比做时间的脚印外,还可以比作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把想到的句子写下来,全班交流。学生发言。

3.教师引导:我也想了几个比喻,可能不如同学们写的好。我说一说,作为抛砖引玉好吗?岩石是历史的证人。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

(同步播放幻灯)

4.再次讨论,学生发言。

五、结语及课外作业

1.岩石是时间的脚印,她讲述光阴的故事。希望同学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最后,让我们齐读高士奇爷爷的诗《时间伯伯》。

2.课外作业: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

3.《能力培养与测试》中本课作业。

【学生提问备案】

1.“砾岩”是什么东西?(播放岩石分类表)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2.什么是化石?(播放地质年表)

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三叶虫是生活在距今约5.7亿年前的寒武纪的海洋生物。

3.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什么意思?(播放地质年表)

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是地质学上的一种时间划分,是依据生物、气候的演化来划分的。

上面就是时间的脚印教案了,你们都学会了吗?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本网站。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案最新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案一等奖

金字塔教学设计及反思 金字塔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幼儿园大班堆雪人教案 堆雪人教案

背影教案板书设计 背影教案一等奖

紫藤萝瀑布教案 紫藤萝瀑布教案全国一等奖

14、角的认识的教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确角的大小及直接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初步能力。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投影仪,红色、白色细木条做的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下面的板书填在一个表里)

出示线段。长4分米)

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

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板书: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板书:有限长)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

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边说明边画出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板书: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板书: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板书:无限长)

用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边说明边示范)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

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手电筒、太阳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做是射线。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板书:直的没有端点无限长)

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谁来看着黑板上的图说一说,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板书: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板书:不同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板书: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5.做“练—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认识角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角。板书课题:角)

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角是怎样组成的。用从一点引两条射线的画法,画出教材第110页上面的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110页上面的三节。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1)角是怎样组成的?

2)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3)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

谁能上来,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板书:顶点)这两条射线呢?板书:边边)

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角一”。 ·

‘提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3.做“练—练”第2题。

让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

老师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

4.角的大小比较。

现在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按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角。教师巡视)

刚才同学们画的角与黑板上的差不多样子。你们还能再画一个角,使一条射线的方向跟刚才不同吗?请大家画一画。指名学生画角,老师巡视)

5.教学角的大小比较。

提问:你觉得刚才画的两个角大小一样吗?

指出:也就是说,角是有大有小的。板书:角有大有小)

演示两根红色细木条做成的角。说明:旋转这两根中的一根木条,形成的是什么图形?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提问:这两根细木条是这个角的什么?

现在我把这根细木条继续旋转,使两条边比刚才叉开一些,你觉得现在这个角比刚才怎样?如果两边再叉开一些呢?继续旋转)

指出:旋转其中一根木条,就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的角比较大?角的大小要看什么?

指出:角的大小要看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板书:边叉开的大,角就大)

角的大小怎样比较呢?现在看老师比一比,请你说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再取出一个白色木条的角,把角重叠起来)

指名学生口答哪个角比较大,为什么?

谁来说一说,可以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方法:把顶点和顶点重合,一条边和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的位置。

再请大家看一看,这两个角的大小怎样?红色木条的角和同样大的白色木条的角重合起来)

指名学生口答两个角大小怎样,为什么?

说明看出两个角相等的方法。

再用红色木条的角与黑板上画的角比较,使木条摆的角和画出的角相等)要求学生说明这两个角大小怎样,是怎样比出来的。

说明:把顶点和顶点重合,一条边和一条边也重合,如果另一条边重合,则这两个角就相等。

6.做“练—练”第3

让学生把三角尺按在课桌上,先用锐角分别比一比,在下面放等腰直角三角形)说说哪个角大一些;再用两个直角比,说说大小怎样。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段、射线和直线各有哪些特点?什么图形是角?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二第1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画,老师巡视。

2.练习二十二第2题。

让学生在书上画直线。

提问:第1)题过一点还能再画另一条直线吗?试试看。你还能再画吗?经过这一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第2)题还能再画一条直线吗?经过这两点只能画几条直线?

3.练习二十二第3题。

‘学生先做在课本上,再口答,并说明理由。

4.练习二十二第4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画一个角。

追问:这个角你是怎样画出来的?

请你再告诉大家,角是什么样的图形?

15、角的认识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探索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及3条边之间的关系,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在活动中,使学生初步学会与同学合作探索问题。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说普通话的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猜测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及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教具准备:

三角板2个、量角器、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学具准备:

三角板、量角器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谁能说一说?

指名交流,说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三角形的分类。

学生表述的质量。

活动二:探究新知

师:两个三角板它们都是三角形,都有几个内角?

量一量它们的内角的和是多少度?

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小组合作进行,量出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60+30+90=180,第二个内角和也是:45+45+90=180。

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室60+60+60=180。

小结:这山种特殊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进行探究。

关注学生的结论。

活动三:操作验证

师:是否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比一比哪个小组性的方法多。

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三角形和必要的工具进行验证,可以用折叠的方法,也可以用量角器量的方法,还可以用剪拼的方法等。小组探索,全班交流并总结。

让每个学生都参入活动中。

关注学生的验证过程。

活动四:探究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可以摆一摆,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

师:板书: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同桌俩合作进行,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指名交流,集体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关注学生的验证方法。

活动五:巩固练习

师:做教材45-46页的6、7、8、9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订正。

公主学生交流的质量,给予一定的评价。

活动六: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

创意作业:在自己周围找一找与课本类似的铁塔,并找出不同的三角形。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二)

(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

(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反思: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本节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角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我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众所周知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提高说规范话、说普通话的水平。

16、有趣的汉字的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元、汉、桌、爷、毛、笔、您、事、表、示、休、息、啦”13个字;会写“毛、笔、元、示、写、字、太”7个字。学习新偏旁“竹字头”、“秃宝盖”。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感悟汉字的表意功能,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感悟汉字的表意功能。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古人造汉字的有关资料。

2、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猜字

(1)出示课件。(甲骨文的“马”字)

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字?(这是“马”)这就是我们祖先最早创造的文字。谁知道叫什么?(甲骨文)

(2)出示“甲骨文”课件,教师适当讲解。

2、课件出示教材p20中的图。

请你们看一幅图画,发现什么了?

(1)我发现图上有两个人在走,旁边的字像两个“人”字。

出示课件“从”叠在两个人身上。

(2)我看见一个小孩靠在树旁休息,旁边的字像一个人靠在树旁。我觉得那个字像“休息”的“休”。

出示课件:“休”,“亻”叠在小孩身上,“木”叠在树上。

3、板书课题(有趣的汉字)

4、读课题,说说“有趣”是什么意思。

二、读文识字

汉字怎么有趣?你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1、自由读课文、识字。

要求:(1)遇到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字音,记住这个字。

(2)找找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3)看看课后生字表里的生字都认识了吗?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3、利用课件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带生字的词语

①小老师教读

②学生轮读

(2)课件出示本课的认读生字。

①学生轮读

②游戏巩固生字

三、读文,初步了解汉字有趣的造字规律。

1、这课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告诉老师。

2、请四名同学读课丈,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些汉字怎么有趣?

3、小组交流,说说汉字怎么有趣。

4、集体汇报,交流学习情况,理解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读、议一、二自然段,了解象形字的造字规律。

①从第一自然段中学生读出古人写字象画画。

②从第二自然段中学生读出古人是用图画出事物的。

③课件演示“山、羊”这两个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象形字很有趣。

④教师贴用图画出事物

⑤指导朗读一、二自然段,使学生感悟到这种造字方法很有趣。

⑥启发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汉字和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拓展。

你们知道古人“用图画出事物”的还有哪些字?

(2)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了解会意字的造字规律。

①通过读、议学生知道有些意思画不出来的时候,古人就把两个字合在一起,造出一个新字。

②演示课件“鸣、休”的造字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会意字也很有趣。

③教师贴把两个字合在一起

④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使学生感悟到这种造字方法很有趣。

⑤启发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汉字和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拓展。

你们还知道哪些字也是这样造出来的?

(3)小结谈话,齐读第四自然段。

(4)总结谈话,分角色朗读全文。

①通过元元和爷爷的对话,我们知道了两种有趣的造字方法。一种是――,另一种是――。(教师指板书)

②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进一步感悟汉字的有趣。

四、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毛”字。

(1)课件出示“毛”,让学生仔细观察“毛”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说,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竖弯钧从竖中线的左边起笔。

(3)学生练习书写“毛”。

2、指导书写“笔”。

(1)出示实物毛笔。问:笔头、笔杆都是什么做的?然后课件出示“毛”“竹”。

(2)让学生说“笔”字怎么写?课件出示“笔”。上边竹字头,下边是毛,合在一起就是毛笔的“笔”。

(3)学习新偏旁“竹字头”。

课件出示“?”,和“竹”比较,哪些笔画发生了什么变化?

(4)课件出示“毛”和“笔”,让学生观察“毛”和“笔”这两个字里的“毛”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练习书写“笔”字

3、指导书写“元、太、字、写、示”。

(1)学生自己观察字形。

(2)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把这几个字写好看。

①“元”和“示”进行比较。

“元”字第二横稍微向右上斜一点,“竖弯钩”从横中线和竖中线交又处稍向上一点起笔。

②“写”与“字”进行比较。

a“写”的偏旁是“秃宝盖”,提醒学生注意“秃宝盖”与“宝盖头”的区别。

b“写”的第四笔是“竖折折钧”,注意这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练习书写。

4、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字,并进行评议。

17、角的认识的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具准备:主题图,剪刀,插有吸管的可乐瓶等实物,三角板,直尺,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初步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从实物抽象出角,并说明角各部分的名称。

顶点

(2)指名学生指出第2,3个角的顶点和边。

提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教师指出:上面的这些图形都是角,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判断以下图形是不是角?练习八第1题:让学生判别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一说为什么有的是角,有的不是角?

3,学生实际操作。

(1)拿出活动角。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更深入的来了解一下角有什么特点啊?请你拿出你课前做的活动角,来动动手,你再想想看在什么情况下角会变大?什么情况下角会变小?

全班交流,统一认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的越大,角越大,张开的越小,角越小。(板书)

(2)折叠角。

师生都拿出一张纸,共同折纸,启发学生折出大小不同的角。然后教师演示把角的边剪短,提问:现在角变小了吗?

师:我把边剪短了,但是角的大小不变,这说明什么啊?

(3)总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板书)

(4)做练习八第3题:先让学生用三角板中小的一个角与书中的两个角比一比,让学生说这两个是不是一样大

4,教学画角。

(1)教师在黑板上做画角示范,边画边说明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也就是从一个点先画一条线,再从这个点再画一条,就画成一个角。如下图:

(2)做课本第40页“做一做”的第2题:自己画一个角。

指名两个同学上黑板画角,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画完后,对板演的学生所画的角进行讲评,如果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订正。

三,练习

第2题:看下面各图,左面的三角形有哪几个角?右面的图形有哪几个角?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18、角的认识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和三角形的过程,认识角和三角形,知道周角、平角及周角、平角、直角、钝角、锐角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结合实例,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并能用三角板画30、45、60、90度的角。能够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在探索三角形分类和验证三角形的内和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在观察、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学习角与三角形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

4.能够自觉运用角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角和三角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

了解平角、周角,系统认识角,教的大小的比较,角的度量和分类,画角;三角形的`认识及其特征,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及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全面认识角和三角形。

教学难点:

画角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上学习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本单元教材的特点是

1.选取现实的物品作为素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3.内容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4.强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措施:

1.灵活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学生喜欢的现实情境。

2.要重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图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科学组织探索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

4.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良好的知识构建。

5.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19、角的认识的教案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三册38—45页。

本单元教学内容:角的认识、画角,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锐角和钝角,用三角尺拼角。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画直角、锐角和钝角,用三角尺拼角。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2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锐角、钝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单元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角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零散的关于平面图形“角”的知识和经验,但对于抽象的角的概念、特征、角的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仍有一定的困难。教材单元主题图呈现了一个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感性、直观地看到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一折、摸一摸、比一比、剪一剪、摆一摆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认知规律。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锐角、钝角。

3、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用三角尺拼出各种角。

单元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用三角尺拼出各种角。

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的内容分4小节进行教学:

第一小节:角的初步认识………………………………………………1课时

第二小节:直角的初步认识…………………………………………… 1课时

第三小节: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1课时

第四小节:用三角尺拼角……………………………………………… 1课时

20、角的认识的教案

一、 理念设计

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的图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教材、教学分析

本课是在以前学过的基础上进行新授的,并且本单元要学的图形都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这些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在教学时,应注重把握好旧知向新知的引渡,使学生能自然而然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射线,知道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

四、 教学流程

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出示动物百米赛跑图)你知道跑道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生:线段。

师:你会画线段吗?(指名板演)用什么画的?为什么要用直尺画呀?

(此过程自然而然导入线段的特征,从而为后面要学的射线、直线作好准备)

师:线段是直的,这是线段的什么呀?你还知道线段的哪些特征。

生:有两个端点,无限长(可以量出长度)

师:如果将线段的一端延长(或两端都延长)那会变成什么图形呢?

㈡ 、认识射线、直线。

1、 自学课本第109页

2、 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并从现实生活中举事例。

师:它们各叫什么名字呀?它们又与线段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呢?

学生回答。

师:你能应用这个知识解释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射线吗?看谁说的多。

生:手电筒的光线。

生:探照灯射出的线。

(这一环节让学生能把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和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应用数学知识了解社会,并使学生知道数学来自社会,也能用于社会。)

3、 做练一练第1题。

㈢、建立角的概念。

4、 出示一点,引出两条射线,认识这个图形

5、 学生动手画角,说出画法。

6、 揭示角的概念及角的名称。

师: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

生: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角的边。

7、 角的符号与比较。

师:认识角的符号,它和我们学过的什么符号很相似呢?

生:。

师:一样吗?

生:不一样。

说明不同的地方,并注意区别。

8、 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找出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学生用准备的两个硬纸条做成的活动角,按住一个纸条不动,转动另一个纸条,可以出现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角。

师: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学生得出:先使两个角的一边重合,再看另一边,哪个角的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这两个角相等。

㈣ 、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㈤、综合素质练习。

9、 按要求画一条射线。

10、 过两点画一条直线。

11、 过一点画一角。

12、 动手做一做,长方形剪一角,剩下几个角?

13、 数一数右图中有几条线段;几条射线;几条直线?

14、 用三根小棒摆三个角。

以上综合练习是通过学生的画、做、数、摆等各个方面进行的,让学生能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21、角的认识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能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

2.认识常见的几种角,知道各种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3.会画指定度数的角,并能用三角板画30度、45度、60度、90度的角。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师生、生生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进行说话,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表达,使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获得充分训练,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德育目标

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

度量角的方法及角的分类

三、教学难点:

角的度量

四、教具准备:

三角板、小黑板、大板纸、量角器

五、学具准备:

纸板、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老师我们今天你去施工工地参观好吗?这是一幅施工工地忙碌的图片,想欣赏吗?(出示情境图)

二、新授内容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你能够发现什么数学问题?

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铲车臂在工作中可以形成什么样的角?

小组讨论,并用准备的活动角演示,集体交流并演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角,让学生判断各是什么角。

谁能够告诉大家(1)是锐角,(2)是直角,(3)是钝角,(4)和(5)是什么角?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平角和周角并用活动角进行演示。

(2)总结: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如图(1)可以记作1,读作角一。

(3)师出画出两个角1和2大家观察两个角,谁大谁小?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比较?学生回答。角2比角1大多少?要知道角2比角1大多少,就要知道角2和

备注:角1各有多大,那就要对这两个角进行度量,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3.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和1的角

教师:同学们知道,度量线段的长度要用直尺和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米、厘米等。同样,度量角的大小也要用到一种工具,那就是量角器。(学生看一下量角器)常用的计量角大小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板书:度)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6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记作1。大家知道量角器是一个半圆形的,这个半圆的中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它是一个点。同学们试着找一下量角器的中心,找出0刻度线,大家想一想在量角器上怎样找到1的角?(小组讨论并交流,是总结):以半圆的圆心为中心,把半圆分成了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也就是半圆边上的一个小格,记作1

(2)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小

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度的角。师演示。

4、角的分类

量一量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小组合作进行),然后今集体交流,是总结:直角是90,平角是180,周角是360,锐角小于90,钝角小于180,1平角=2直角,1周角=2平角。

三、巩固应用

1、基本练习:做自主练习的第1、3、4、5、10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拓展练习:做练习的第9、13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锐角(小于90度)

直角(等于90度)

钝角(大于90度)

一个平角=两个直角

一个周角=四个直角

角的度量和分类

1、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角的画法: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

3、角和表示:用符号表示。

4、角的度量:计量单位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记作1。

八、课后反思:

在教学角的度量时,量角器上有内刻度和外刻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找出这样的规律:如果角的顶点在左边用内刻度,在右边用完刻度;在量的过程中遇到了角的边短从量角器上没有办法看到是多少度,学生能够想到把角的边延长这种方法量出角的大小,我进行了表扬,这时我们班的李伟涛举起手了说:老师我还有个办法,比这个更简单,就是用三角板对准角的边可以直接从量角器上读出角的度数。我感到很吃惊,因为他平时学习并不太好,可是能够想到怎么好的办法,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从这以后上课比较喜欢发言,学习比以前也有了进步。

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考。

22、爬山虎的脚的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是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的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的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如何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如何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如何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3、有趣的汉字的教案

教学目标:激发幼儿学习汉字的兴趣,愿意认读常见汉字

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日,水,月,山,火的图片以及象形文字的图片

教学过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图片,下面老师贴一个你们说一个(太阳,水,月亮,山,火)

老师还带来了几个汉字宝宝(大声读出日,水,月,山,火)

谁来把这些汉字宝宝贴到对应的图片下面(幼儿积极参与)

师:好,小朋友们真棒认识这么多汉字宝宝,接下来呀,老师要给你们看一些奇怪的字宝宝(展示象形文字),它们和今天我一开始看到的汉字宝宝是同一个字,只是长得不太一样,这些字宝宝有些像画,你们看看那是不是呀,好,老师要找一个小朋友把这些字对应的贴起来。

师:现在老师要说说这些奇怪的汉字宝宝了,她们有一个名字叫做象形文字,它们呀是根据实物的形状变化而成的文字,今天我们学习的汉字大部分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所以可以说象形文字是现代汉字的父母。

师:其实,我们今天学习汉字也留着一些象形的影子,小朋友有时也可以根据这个来了解你不认识的字的意思,比如旦,太阳出来,就是早晨的意思,小朋友们可以自己找一找,看一看,想一想,好了,下课

教学反思:培养幼儿对汉字的兴趣,让幼儿产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4、角的认识的教案

第一节:认识人民币

教学 时间:

教学 内容:认识人民币例1-例4

教学 目标:

知 识: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能 力:初步学会简单的角、分换算

德 育: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和注意节约的教育,元、角、分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简单的角、分换算

突破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

教 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 学 过 程

一、前提测评

出示1分、2分、5分的硬币各一枚:这些人民币都是以分为单位的

让同学们摆摆看一个2分可以换几个1分1个5分可以换几个1分。

二、新授

1、教学例2

一分一分数,数到10个,10个1分是1角

出示2角、5角各一张

提问:这两各是几角?

2、例3

一张一张的数一角要数到10张,告诉学生几角是一元。1元=10角

三、达标测评

1、做一做

(1)第一题让学生自己看图填写

(2)第2题加深学生对角分间十进率的关系

1角是10分 2角是2个10分就是20分,数到10分是1角

30分是3角,小学数学教案《元、角、分的认识》。

板书设计: 四、元、角、分的认识

第一节:认识人民币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第二节:

教学 时间:

教学 内容:例5例6和做一做

教学 目标:

知 识:使学生初步学会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能 力:学会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教学重难点: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突破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

25、有趣的汉字的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汉字的一些基本知识,并能根据汉字的意思用生活中的物品拼出相应的汉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通过学习对汉字进行美化和装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有心,就能发现。

教学重点:

1、利用各种方法,对汉字进行美化和装饰。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1、在学习中能创造出具有创意的汉字。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各种物品(沙子、海螺壳、绳、线、硬币、花生、豆・・・・・・)

3、范画

学具准备:双面胶、彩纸、画笔、颜料、剪刀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二、教授新课

1、发现感受

①出示沙子

师:“这是什么?”

“看仔细了,老师来个超级变变变!”

迅速用沙子制作成一个“沙”字。展示给学生欣赏。

②出示扁豆

“这是什么?”

用扁豆拼成一个“豆”字,并展示。

“怎么样?”“有趣吗?”

③欣赏

师:“我们再来看一些。”

播放课件

④讨论

“这些作品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⑤反馈

⑥感受

“你们想试试?”

学生制作(小组同学合作完成)

讲评

2、增长知识,培养感情

①师:“我们刚才用物品制作了汉字,

教案《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有趣的汉字》教案二》,来自网!

哪我们使用的汉字是这样形成的吗?”

“谁知道汉字是怎样来的?”

“我们来看短片,在这里能学到很多知识。”

②欣赏短片

③“在这片子中你学到了什么?”

④反馈

⑤“我们的祖先创造出这么神奇的汉字,你觉的怎样?”

⑥“那我们刚才创造出的汉字觉的怎样呢?”

“想不想再学习几种方法创造出更有趣的汉字?”

3、学习体验

①出示汉字“果、伞、笔”

②师:“这些字能用刚才的方法吗?”

“用什么方法呢?

③小组讨论

④反馈

“把字的局部笔画进行变化。”

⑤欣赏“果、伞、笔”

⑥出示汉字“秋、甜”

⑦小组讨论

⑧反馈

“根据字的意思进行联想。”

⑨欣赏“秋、甜”

⑩讨论

“还有什么方法?”

1、欣赏

2、学生创作

出示汉字。学生在这些汉字中选择几个进行创作。

3、展示、讲评作业

4、小结

师:“说说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大家给这节课取个题目?”

5、课外拓展

①课后可以用更多的方法去美化汉字或词语等

②师:“老师还有一个创意,想听吗?”

“我们用全体同学的身体来写一个“人”字好吗?” 师生共同完成。

26、角的认识的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身边很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的编排结合生活情景,教材的主题图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学情分析

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为形成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对角的张口越大角就越大理解不透彻,不知道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由于儿童的理解来自于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直观感知、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和法则,并及时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小组合作、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角的特点辨认角。

难点:决定角大小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师自制的教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生辨认各种图形)。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图形,你们能用4根小棒摆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吗?

生:能。同桌合作摆一个学过的图形)

师:摆好了吗?

生:好了。小组代表汇报)

师:现在拿走1根小棒,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图形?稍停)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位新朋友。板题—读题—激励)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校园情境图。

师:请仔细看图,你了解到那些信息?

学生反馈信息,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踢球、老师带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用剪刀修剪花木……)

师:校园里真热闹,你们能找出我们刚刚认识的新朋友角吗?

生说出自己找到的角)

过渡: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在图中发现了这么多的角,角就是这样的,大家看清楚了吗?

2、出示课件)生活中的角。

A、生观察发现角。

B、师介绍角。

过渡:刚才我们在校园里找到了许多角,在生活中认识以一些角,你们能从身边找到那些角?

生举例)

3、折角。学生用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纸试着折一个角,折好了把角举起了,让大家欣赏。并指明说你是怎样折的?谁折的和他不一样?)

4、摸角。把折好的角,用手摸一摸,感受感受。并指明说,你摸的是角的什么地方?有何感受?)

5、玩角。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活动角,玩一玩,发现了什么?

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反之,角的张口越小,角越小。

6、猜角。猜一猜哪个角大?猜一猜——演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7、创造角。4人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学具创造一个角)

8、画角。课件演示——师板演示范——生试画——评价——读画角儿歌,加深画法)

9、巩固练习。课件出示:①判断;②下图中有几个角;③有两层意思:首先,学生欣赏一组美丽建筑图片,启发引导学生角在生活中太广泛了,它无时无刻不在装扮我们的生活,只要你们用心去观察,用灵巧的小手去创造,就一定能学到更多的有关角的数学知识;其次,设计课外作业,有兴趣的学生设计一幅简单的美丽图案,用上角的知识,或者回家后找出家中的一些角,指给家人看看。任选一题。)

三、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还真学到了不少知识,谁愿意来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27、角的认识的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角的初步认识和说说做做,练习二十二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画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钟面、投影仪、三角板、红领巾、扇子、两根硬纸条做成的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上面的角。

(1)出示大三角板,教师导学生观察大三角板面上的角,指出哪些是角,再数数共有几个角。

(2)出示红领巾,学生说出红领巾上面的角。

(3)用投影仪出示扇子的图,指名学生指出扇子上面的角。

(4)教师拿出教具钟面,转动时针和分针,让学生指出哪里是角,边演示、边说明时针和分针张开得小角就小,张开得大角就大。(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认识,不要再作进一步说明)

2、由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把钟面的时针、分针转动形成的三个大小不同的角(锐角、直角、钝角)描画在黑板上。

(2)教师以锐角图形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指出另两个角的顶点和边。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个大小不同的角有什么共同点,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基础上总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角。

(1)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哪些角。(国旗上面有角,少先队队旗上面有角,房屋的山墙上面有角,教室的窗上面有角,家里的防盗门上面有许许多多的角)

(2)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什么东要的面上有角。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观察的情况,把有代表性的实物利用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

4、教学角的画法。

(1)在投影仪上分三步显示出画角的步骤,让学生仔细观察体会画角的方法。

(2)教师示范:画角时强调先点一个点。从这点出发用直尺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3)让学生照教师的画法画出几个角。教师发现问题要及时指点,例如,有的两条边没有接上,有的第二条边没有从第一条边的端点画起等。

二、巩固

1、做教科书第113页的说说做做。

第1题,要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角的知识独立进行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第二、第四个图形不是角,第一、第三两个图形都是角。

第2题,师生一起把硬纸拉成大小不同的角,并说明两根纸条张开得小,所形成的角小;张开得大,所形成的角大。

第3题,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纸,自己依照教科书第113页上的图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可以让学生互教互学,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的学生。

2、课堂练习

做练习二十二第13题。

三、小结

教师先说明角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接着要学生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以及画角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做练习二十二第4题。

28、角的认识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三角板、卡纸、剪刀。

教学过程:

1、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角

因为在课堂上练习过,所以可以请学生回顾一下,说几个就可以。

2、比较角

用三角板先来比一比,比直角小得角就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

在班级中交流的时候,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比较角的,为什么说他们是锐角和钝角。

3、画锐角和钝角

这部分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先让学生讨论这些角的画法,然后教师对于学生的讨论给于指导,并且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画锐角和钝角,最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验证。

4、让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操作,通过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准备两个长短不一样的活动角,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5、对图形中的角,只要学生能数出个数就可以,不要再过多的扩展,以免增加学生的难度。

6、这是一个做角的活动。可利用图中呈现的方法,也可用自己所喜欢的其他方法。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种角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与本单元的信息窗首尾呼应,突出了动手操作的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做一做,然后认真观察,寻求符合条件的多个答案。

7、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8、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

在学生认识了角的基础上,通过练习,一方面深化了对锐角、直角和钝角概念的认识,另一方面学习了画角的知识。练习时,我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借助合作交流学习角的画法。

29、威尼斯的小艇的教案

一、说教材

《威尼斯的小艇》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从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在威尼斯市民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交通状况和特有的风土人情。

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哗”,理解39个新词;联系上下文说出“操纵自如、沉寂、静寂、笼罩”等词语的意思;结合课文第4题理解疑难句子的意思。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数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由于本课是第七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首篇课文,要着重训练学生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所以我把“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作为教学本课的重点。

《威尼斯的小艇》介绍了威尼斯这个水城独特的交通状况和异国的风土人情,这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而课文最后几句话又描写了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很难理解。故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课文最后几句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

二、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讲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所以我采用了“学——议——练”的教学模式,所谓“学”就是自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议”就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并尽可能自己解决疑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练”就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三、说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激发求知欲

一上课,揭示课题,齐读后问:本文是写“威尼斯”还是“小艇”?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接着介绍了威尼斯的情景,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二)定向自学,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让学生认真听老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找出一个多音字,并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教师出示自学题:

30、有趣的汉字的教案

一、设计理念:通过图画出事物把两个字合在一起成新字激发学生了解汉字、认识汉字的兴趣,对孩子进行汉字文化的熏陶。并了解古代人造句的两种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爷、桌、毛、笔、元、您、用、羊、成、表、示、休、息、”

2、13个生字;会写“毛、用、元、示、写、字、笔”7个字。学习新部首“秃宝盖”、“宝盖头”、“竹字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咸悟汉字表意的功能,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

三、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四、难点:读准字音,掌握字形,正确书写。

五、课型:新授课。

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性学习。

教具:生字卡,小黑板,投影。

教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看课文插图,这是我们祖先最早创造的文字。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字吗?

今天我们一起去继续探索汉字的奥秘吧!

二、读文识字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识。教师范读课文。

2、利用投影演示“山、羊、鸣、休、笔”等字的演变过程,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出示相应的生字,分组自学生字。

3、检查生字读音:开火车认读生字、小组读。

三、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字,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教师纠正学生发不准的音。

2、小老师教读。

3、游戏巩固生字。

4、同桌检查生字识字情况。

四、指导书写

1、学生自己观察字形,描一描生字。

2、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把生字写得更好看。

“元”字第二横稍微向上斜一点,“竖弯钩”从横中线和竖中线交叉处稍上一点起笔。

“毛”字的竖弯钩从竖中线的左边一点起笔。

“写”字,注意“竖折折钩”这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字”字,提醒学生注意“宝盖头”和“秃宝盖”的区别。

“笔”字,重点指导“竹字头”的写法。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书写。

五、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字”?了解了古代造字的两种基本方法,使我们认识了“爷、桌、毛、笔、元、您、用、羊、成、表、示、休、息、”13个生字;会写“毛、

用、元、示、写、字、笔。”

后记:

1:通过复习上学期学过的像形字,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的造字方法是怎样的。这样学生马上意识到,今天也是学像形字。

2:学生学的很好,很快掌握生字的读音,并根据生字组了很多词组。

3:本次识字课通过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角色表演、游戏等,促使学生动脑、动眼、动嘴、动手,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拼读下面生字。

yé zhuō máo bǐ yuán nín yong yáng chéng biǎo shì xiū xī

爷桌毛笔元您用羊成表示休息

2组词。

用()写()毛()字()元()笔()示()

二、朗读课文,齐读课文。

1、要求学生读爷爷和元元两人不同说话的语气:爷爷的话要读出亲切的语气;元元的话要读出活泼、好奇的味道。

2、分组读,分角色郎读要求同上面第一点。

三、巩固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yòng chù jī máo wǔ yuán biǎo shì xiě zì máo bǐ

( ) ( ) ( ) ( )( ) ( )

2、写出下列字的偏旁。

笔( ) 字( ) 写( )

四、课外延伸

找一找,还有哪些汉字一看字形就能猜出它的意思。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练习了朗读课文,还练习读拼音写词语、写出汉子的部首。同学们回去以后要动脑子想一想,一看字形就能猜出它的意思 。

31、角的认识的教案

教材分析

我是这样理解教材的,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角的初步认识》一节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认识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的基础上学习认识角。二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结合图形来认识角是比较容易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角的理解程度,紧接着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认识角,感觉角。了解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并学会自己画角。能从各种物品图形中找到角。从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并学会从身边的生活中找到角。区分角,会做活动的角,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本节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因此上好这节课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角。

2.从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和正确的画角。

教法及学法

教法:

1、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画角、做角认角。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学法: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我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上述教学方法指导下,以谜语形式开头,全员参与,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并不断的运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个个问题地解决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学具,认识角,并会画角,做角,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录像片,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边看一边想:从录像中你发现了什么?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师:同学们,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是什么地方?

生:我们的学校。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录像中发现了什么?引导发现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小组活动:找角)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学生汇报。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引导观察三角板。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学生活动)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找学生指一指。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 ),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见右图)。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三)探究新知

1、感知角。

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几个角?互相指一指,看谁指得好。请一个学生拿三角板到前面指给同学们看。请同学们照样指一指角。请一名同学,找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角,轻轻地摸摸它的头,有什么感觉?再摸摸边,有什么感觉?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大家一起来做运动,找找角,摸摸角。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指一个角,这个点叫什么?师板书(顶点)这两条呢?师板书(边)

小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一个顶点、2条边)

瞧(课件出示)这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赶来参加宴会,请你用孙悟空般的火眼金睛帮角爷爷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学生逐个说明理由)

3、折角、做角。

看这是什么?(出示一张圆形纸)你能想办法折出一个角吗?

生活动:自己用圆片折角、摸角,说说它的顶点和边,选择个别学生折的角贴在黑板上。(同学们互相评价)

同学们心灵手巧折出了那么多角,那你能用这样的小纸片做个角吗?试试看,小组讨论:怎样才能使你做的角大一些,怎样才能使你做的角小一些?

生活动:用小纸条做角,然后小组讨论、汇报。

看一段动画片吧。角的王国有一个红角和蓝角,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可是有一天它们吵起来了,为什么呢?请看(课件出示红角和蓝角)从动画片中你知道了它们为什么吵起来了?最后又怎样了?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角的大小与它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是跟角的两边分开的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两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4、画角。我们解决了那么多问题,那能不能把角画出来呢?

学生活动:画角,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是怎样画角的?

师小结: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三、归纳提高

通过刚才的研究,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说,然后全班交流。

四、作业

做一做: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你把它找出来,说给同桌听听。

五、板书

角的初步认识

一个顶点,两条边

32、有趣的汉字的教案

【教材分析】

有趣的汉字的阅读材料,分字谜,有趣的谐音,汉字的来历三个部分。

字谜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游戏形式。《字谜七则》提供的字谜是一些范例。有三种形式:①~④是字谜,⑤⑥是画谜,⑦是动作谜语。

《有趣的谐音》介绍了使用谐音的几种传统语文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神奇和有趣。

《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介绍了汉字的来历。文章的一、二两段主要讲人类早期没有文字,为了帮助表达,记性等。《册典删的来历》是一篇有关汉字的知识短文。它告诉我们,册,典,删三个字的出现和我国历史上曾今很长一段时间在竹子和木头上写字有关。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虽处在语文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识字能力都比较强,但学生对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不够了解,因此,要引导学生加深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

【教学目标】

1、开展有趣的汉字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

2、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习制定活动计划,培养探究合作意识。

3、阅读四篇相关资料,查找更多与汉字有关的资料。

【教学理念】

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从而树立从小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贡献的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根据阅读提示,制定活动计划,让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序展开。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

【教学重点】

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教学难点】

体会汉字的丰富有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学习内容

1、导语:

我们平常爱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板书:汉字),你们对汉字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导入课本内容。)

2、指明读关于汉字的介绍。

3、揭示学习内容:

同学们,通过课文的介绍及同学们的发言,我们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解,你们想更多地理解汉字吗?让我们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板书:遨游汉字王国。

二、浏览阅读材料,初步感受汉字的有趣

1、师:汉字神奇,有趣,让我们一起浏览阅读材料,看看汉字有趣在哪里?

2、提出阅读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的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份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没,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3、学生个性阅读后同桌交流。

4、汇报交流:

课文以字谜,谐音,仓颉造字,册,典,删的来历向我们讲述了汉字的神奇。

三、合作学习,制定学习计划

1、师:同学们,汉字如此神奇,我们怎样开展综合性学习很好地认识它呢?

2、自渎课文提示,明确学习方法:

(自由组成小组,讨论活动内容,指定活动计划,活动结束展示成果。)

3、指导制定活动计划:

⑴ 活动计划有哪些内容?

(活动计划包括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⑵ 默读活动建议,明确活动内容:

① 自渎活动建议。

② 汇报交流:

(围绕汉字的有趣,有选折地开展活动。)

⑶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选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4、展示各组指定的活动计划。

5、评议,完善活动计划。

四、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汉字的神奇,有趣,课后同学们应根据制定的活动计划,搜集查找,整理资料。在活动中真切感受汉字的奇妙。

五、工作优化设计

搜集,查找资料,分组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两节课大家按照指定的活动计划认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一定体验到了汉字的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展示一下活动成果。

板书:有趣的汉字。

展示成果,体会汉字的神奇。

1、字谜竞猜:

⑴ 提出活动要求:

① 全班分为四个活动大组,每组各选派3~5名队员参加竞赛。

② 各组队员应认真听清楚要求后作答。

⑵ 活动开始:

① 必答题(字谜)(各小组把答案写在答题板上。)

字谜举例:

A、你我各一半,互相来征战。( )

B、三匹马。( )

② 抢答题:

要求:主持人说完谜面后各小组方可抢答,提前抢答失去一次答题机会,答对加十分,答错倒扣十分。

③ 附加题:

各组按顺序展示自编字谜,编得合理的谜语每条加十分。

⑶ 统计成绩,宣布比赛结果。

⑷ 畅谈感受,体验乐趣:

① 说说搜集字谜过程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

② 自编字谜的同学介绍编字谜的过程及感受。

⑸ 小结猜字谜的方法:

(猜字谜有三种方法:组合法,形象法和意会法。)

2、谐音示图:

⑴ 出示课文中的`歇后语,笑话:

① 读一读。

② 说一说谐音的有趣。

③ 说说在搜集谐音资料时除了歇后语,笑话,还从哪里搜集到相关资料:

(古诗,对联。)

⑵ 畅游谐音园:

① 歇后语:

一学生说歇后语前半句,其他学生说后半句,并指出其中的谐音字。

② 笑话:

A、指名说笑话。

B、说说笑点在何处?

③ 古诗:

A、指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搜集的古诗,并用有色笔在谐音字下做记号。

B、齐读故事,体会谐音在古诗中的妙用。

④ 对联:

A、指名出示搜集到的对联上联。

B、小组合作对下联,并说出其中的谐音字。

二、小结

同学们,在活动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课后,让我门一起行动起来,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归类,以有趣的汉字为主题做一张手抄报。

三、作业超市

自学《仓颉》等第三课时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仓颉造字》

1、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几节课综合性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这些有趣的汉字是谁创造的?你们想知道吗?

2、板书课题:仓颉造字。

3、自学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 在没有汉字之前,人们怎样进行交流?

⑵ 仓颉怎样造字?

4、讨论交流。

5、拓展课外:

同学们,仓颉造字知识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有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活动。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谁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讲一讲。(指名介绍)

二、阅读《册,典,删的来历》

1、师导入: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读读课文,说说册,典,删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2、自渎材料:

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读懂。

3、指名说说这几个字的来历。

4、你还知道哪些字的来历?

(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三、认识课后生字

四、总结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学会了制定活动计划,还通过搜集各种大量的资料,感受到了祖国文字――汉字的有趣,认识了汉字的起源。我们的收获可真大啊。我们还要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进一步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热爱。

五、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1、形式:

⑴ 书面汇报。

⑵ 合作汇报。

⑶ 制成演示文稿汇报。

⑷ 出示实践活动展版或编小报汇报。

2、以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展示。

六、作业超市

针对三节课的学习,写一份心得体会。

33、角的认识的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38-40页的例1-例2

【计划学时】:1学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知道角有大有小。

3、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正确的画角方法。

【教学难点】:

1、会正确画角。

2、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方法】:讲授、探究、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设计思路】

一、引入

(课前出示学校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1、师:孩子们,刚才从屏幕上欣赏了咱们的校园,它美吗?那你们平时喜欢到操场去玩吗?最喜欢玩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出示主题图)这些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有的在……有的在……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2、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出示园丁在剪草的图)。你们看,园丁爷爷手里拿着的剪刀,张开就形成了这样的图形,(出示角)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也形成这样的图形,这就角。(板书:角)孩子们,和角打声招呼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唤起对已学图形的回忆,并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一)在主题图中找角。

1、师指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找找吧!

2、(抽生说)学生说到一个,课件演示一个,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

【本环节: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把剪刀、吸管、水管放大,背景逐渐褪下去)那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儿的:(课件中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儿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尖尖的。

生2: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1)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你们觉得尖尖的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生:直直的)。这个顶点和这两条边就组成了这一个角。

(2)师再指课件上第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分别抽两生)反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本环节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使学生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并了解了角的各部分名称。此课之前,学生对角的认识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非数学意义的。教师在学生找主题图的角的基础上设计了闭眼想、用手比划,观看课件动态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通过比较,实现了对角的正确认识。】

3、判断角。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客人,孩子们,想看看吗?有我们的新朋友角吗?用手势表示你们的判断。学生判断再抽生说理由。(课件出示书第42页的第1题。)

4、再回到主题图中讲评学生前面判断角出现的错。

5、师:你们看,下面两个图形里也有角,左面的三角形有哪几个角?右面的图形又有哪几个角?(书第42页第2题,指给同桌看看,再抽生上来指。)

6、找生活中的角

(1)师: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形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教室里,也都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听清教师的要求,两个孩子一起,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活动,师参与。)

(2)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师:小小的教室里有这么多的角,那我们的生活中的角就……(更多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

【本环节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感知角——认识数学上的角——回到生活中用学过的知识更理性地找角,这样的学习过程,正所谓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与能力】

(二)操作,认识角的大小

1、折角

(1)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试试吧。如果你有了答案,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还不知道的孩子轻轻地打开书P39,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折角的。

(2)学生折角,师巡视指导

(3)展示最快的学生做的角。(让生拿上来)这是一个角吗?它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折好的同学把你折的角指给同桌看看,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儿?

【本环节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思考怎样将无角的东西变出有角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外化他们刚刚建立的对角的数学层面的认识,以多样表现单一,巩固了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认识。】

2、做活动角。

(1)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老师这儿有一个角,(师扳动角的两边),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小朋友想不想做一个我这样儿的活动角?用上老师发给你们的两根小棍。试试吧!(生做)

(2)展示两生做成的角(大小明显的):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大,一个小。

师:对,角是有大小的。(再展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那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可以把这两个角叠在一起。

师:你来试试。

生把两个角放到展示台上比:把它们叠在一起,把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上面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下面这个角的里面,这说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小一些。

师:这个办法真好!同桌的孩子也像这样把活动角比一比,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看谁的大,谁的小,比出结果了吗?

【设计意图:角的大小比较,顺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所认识之后安排,以学生组装的活动角为学具,组织学生讨论、探究,群体互动与教师引导有效整合,并相机指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强化了对角的认识。】

(3)认识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师:咱们再做一个“变变变”的游戏,把你们的活动角拿在手上,(师也拿在手上)请变出一个比你们手上的角要大的角。再变大点?你是怎么做的?(请一生示范,把边叉开一点,角就可以变大点)再请全班做。咱们继续变,把你们手上的角变小点,再变小点,又是怎么做的?(把边合拢一点。)

(4)那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呢?跟边的什么有关系?分四人小组讨论。

(5)抽一组生说。

(6)师小结: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教学例3:画角

(1)师:你们看,角多神奇呀,你们喜不喜欢它?那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怎样画角呢?(抽一生说)

(2)师:我们来看看究竟该怎样画角。(课件演示角的画法)师:这是第一步,接着看第二步,角画好了。

(3)师:应该怎样画角呢?抽生说说。同时师再演示一遍,并小结:先确定角的顶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4)你们会画角了吗?试试看。生画,师巡视。并展示学生画的角。

【本环节通过观察、叙述、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画角的技能。】

(四)拓展与延伸

(出示一个角)师:如果在这个角里添上一条线,这时变成几个角了?再添上一条线呢?

三、全课总结

孩子们,你们今天和角交了朋友,都有些什么收获呢?其实,角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一一学习的。

四、布置作业,知识延伸。

1.请你用角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2.请同学们回家,让爸爸妈妈找出“家中的一些角”,看他们找的对不对。

34、爬山虎的脚的教案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

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

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35、角的认识的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身边很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的编排结合生活情景,教材的主题图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学情分析

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为形成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对角的张口越大角就越大理解不透彻,不知道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由于儿童的理解来自于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直观感知、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和法则,并及时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小组合作、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角的特点辨认角。

难点:决定角大小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师自制的教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生辨认各种图形)。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图形,你们能用4根小棒摆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吗?

生:能。同桌合作摆一个学过的图形)

师:摆好了吗?

生:好了。小组代表汇报)

师:现在拿走1根小棒,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图形?稍停)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位新朋友。板题—读题—激励)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校园情境图。

师:请仔细看图,你了解到那些信息?

学生反馈信息,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踢球、老师带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用剪刀修剪花木……)

师:校园里真热闹,你们能找出我们刚刚认识的新朋友角吗?

生说出自己找到的角)

过渡: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在图中发现了这么多的角,角就是这样的,大家看清楚了吗?

2、出示课件)生活中的角。

A、生观察发现角。

B、师介绍角。

过渡:刚才我们在校园里找到了许多角,在生活中认识以一些角,你们能从身边找到那些角?

生举例)

3、折角。学生用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纸试着折一个角,折好了把角举起了,让大家欣赏。并指明说你是怎样折的?谁折的和他不一样?)

4、摸角。把折好的角,用手摸一摸,感受感受。并指明说,你摸的是角的什么地方?有何感受?)

5、玩角。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活动角,玩一玩,发现了什么?

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反之,角的张口越小,角越小。

6、猜角。猜一猜哪个角大?猜一猜——演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7、创造角。4人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学具创造一个角)

8、画角。课件演示——师板演示范——生试画——评价——读画角儿歌,加深画法)

9、巩固练习。课件出示:①判断;②下图中有几个角;③有两层意思:首先,学生欣赏一组美丽建筑图片,启发引导学生角在生活中太广泛了,它无时无刻不在装扮我们的生活,只要你们用心去观察,用灵巧的小手去创造,就一定能学到更多的有关角的数学知识;其次,设计课外作业,有兴趣的学生设计一幅简单的美丽图案,用上角的知识,或者回家后找出家中的一些角,指给家人看看。任选一题。)

三、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还真学到了不少知识,谁愿意来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36、爬山虎的脚的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是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的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的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如何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如何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如何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7、爬山虎的脚的教案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学生分析】

处在四年级的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

重点词、句、段。

4、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

意思写清楚。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力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4、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38、爬山虎的脚的教案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学生分析】

处在四年级的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

重点词、句、段。

4、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

意思写清楚。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力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4、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39、科利亚的木匣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仍然”和“果然”这两个词。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能正确了解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能力。

A级生:能正确迅速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 B级生:能正确较熟练地掌握知识 C级生:在A级、B级生的帮助下,能正确地掌握这些知识

注:A级程度高,B级程度一般,C级程度差)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增强小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没有挖到匣子,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

难点:理解科利亚两次挖木匣子的过程,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三、课前准备

1、教具:投影、电脑软件

2、学具:42张投影纸

3、学生分组:采用异质组,每4人一组,排列成梅花型

四、教学过程

二组织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复习上节课学的知识

2、引入本节课学的内容

一、 复习旧知,感悟新知

1、巩固旧知识,尽快进入角色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

一)出示导学提纲

1、 自读课文,讨论学文

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妈妈为什么能很快挖出匣子?而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没有挖到匣子,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呢?

二、思维训练

一) 定向自学,进入正确的学习轨道

1、学习围绕这两个问题,认真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用横线划出有关语句

二)反馈导学提纲

三)自己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朗读,学生体会科利亚的妈妈在挖到木匣子后的高兴心情。

2、理解“算术真有用”这句话的意思

3、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领悟知识和积极参加实践

4、展示评价各小组的操作成果,请一名上台边说明边演示

40、角的认识的教案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

教学目标:

知识点: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会画角和直角。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能力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三角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同学们都在做早操,同住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抽出实物中的角,问:你们认识他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二、自主探究:

1、找角。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把你看到的告诉你的同桌。

2、角的概念。

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仔细观察,角是什么样的?

生:有一个点,有直直的线。师解释边和顶点。

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和边?

3、判断下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4、做角。利用学具自制角。交流做法,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边不一样长的角,让学生判断哪一个角大。怎样判断?

师生共同操作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5、用尺子画角。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学生画角。

三、拓展运用:

1、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2、自由用角做画。

动手画画,动脑想想就会做。在下图中增加两条线段,使它有4个角。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探索、尝试掌握直角的画法。

3、培养学生的教学猜测意识。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德育点: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教学难点:会判断直角,掌握直角的画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角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作一个角?

学生展示角,并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

问:这个角和你刚才的角有什么区别?

师:我们就把像这样的角叫作直角。

二、自主探究:

1、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直角,请你找一找,小组交流。

2、判断老师找得是不是直角。

3、画直角。

学生试画。

师:怎样才能画出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样画图工具,三角板。找出三角板的直角。

学生试着用三角板画角。

指导画法:先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比这三角板把另一条边画好。

4、用纸折直角。

三、拓展运用:

1、做43页第6题。

思考题、一个正方体的盒子的表面上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课后小结:

认识角

41、伟大的的心伟大的的心教案教学设计

伟大的的心

垂杨柳中心小学 马海莲

一、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10个新词;

2. 抓住人物言行,体会思想感情。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 体会并学习加巴页夫舍己救人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及其突破方法:

抓住人物言行,体会思想感情时本文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教师课抓住以下要点加以适当点拨:

(1)当加巴页夫听到受伤的中尉要水喝时,他便“一拐一跛的向河边走去”。“一拐一跛”说明他也受了伤,表明他不顾自己的伤痛照顾战友。

(2)路上,加巴页夫背着中尉前进,敌人轰炸时,他趴在中尉身上,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来保护战友。

(3)当苏霍夫请求加把页夫放下他时,加巴页夫坚定地说:“加巴页夫能把你送到,一定送到。”表现出他决心要把战友背到卫生所。

(4)到了卫生所以后,加巴页夫指着苏霍夫对医生说:“赶快给他医治,他的伤势很重!”这再一次表明加巴页府的心中时刻想到的是战友,唯独没有自己。从上述加巴页夫的言行重不难看出他那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此外,对苏霍夫等人的语言、行动也要引起重视,特别是课文结尾,医生与苏霍夫的对话,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如果有必要,教师应设计相应训练。

四、教学准备:

1. 对“信息收集”的提示:

1)这个故事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请收集有关“卫国战争”的信息。

2)战争中,战士们为救战友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有很多,找一找,读一读。

2.对课文内容“质疑”的提示:

1)针对课题质疑。

2)围绕描写加巴页夫言行的内容质疑。

3)针对医生与苏霍夫的对话质疑。

3.对“有一定内涵词句”理解的提示:

“你的心多么伟大呀!加巴页夫同志。”

提示:认真阅读描写加巴页夫言行的句子,仔细体会医生与苏霍夫的对话,感悟加巴页夫伟大的行为,进而体会其精神的伟大。

伟大的心(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一、出示书中插图导入:在一次战斗结束后,腿部受伤的加巴页夫遇到了双腿负伤的苏霍夫,加巴页夫不但为苏霍夫包扎伤口,还不顾腿伤地背起苏霍夫向卫生所走去。

师生合作朗读10——14自然段。

教师读10(渐渐的、渐渐的……)

1

1、13自然段(苏霍夫的语言)。

过渡:(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地15自然段过渡。)

二、学习16——23自然段。

1、 朗读16——23自然段,想象当时情景。

2、 默读,边读边画出描写加巴页夫语言的语句,联系当时的情况,体会加巴页夫的思想感情。

3、 全班交流。

交流指导重点1(实投):

敌机已经飞到他们头顶上了。苏霍夫清楚地看到了敌机上的驾驶员。机关枪开始扫射起来。

但是,加巴页夫既不惊慌,也不把他丢下。当敌机扫来第二梭子弹时,加巴页夫迅速地趴在中尉身上,用自己的身体把中尉遮盖住。

(体会当时情况危急,如果不脱身,定有中弹的可能。但是加巴页夫十分镇静,他保护战友的决心坚定,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果断地用自己的身体做了苏霍夫的“保护墙”,由此看出心中只有他人的高尚品质。)

指导朗读的方式:

1、 随学生的交流,指导朗读18自然段。

2、 突出当时的情况,把实投中的两段话连起来朗读。

3、 从第15——19自然段师生合作朗读,先示范,师读

1

5、17,一个学生读

1

6、18第一局和19第一句,另一个学生读18后几句和19后几句,相当于分角色朗读。

交流指导重点2(实投):

“没有多远了,加巴页夫能把你送到,一定送到。”

(体会到加巴页夫克服一切困难,也要把苏霍夫送到卫生所的决心,同样心中只有他人。)

指导朗读的方式:

2

2、23自然段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过渡:就这样,加巴页夫终于把苏霍夫背到了卫生所。

三、学习24——32自然段。

1、默读自学,画出描写加巴页夫言行的语句和其他感受深的内容,结合当时的情况体会思想感情。

交流指导重点(实投):

极度疲乏的加巴页夫指着中尉说:“赶快给他医治,他的伤势很重。”

(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然只想着他人,关心他人的伤势。把时间留给他人。)

在学生说到当时加巴页夫身负重伤的情况时,可让学生读初他伤到什么程度。

指导朗读的方式:

1、 请学生读,说一说要表达什么。

2、 教师读,突出两个“他”字,让学生比较不同,从而进一步体会加巴页夫心中只有他人的思想感情。

其他内容,如“他就是这样把你带回来的?”医生惊愕地问。

“是的,就是这样把我背回来的……可我一点儿也不知道啊!”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从侧面突出加巴页夫的举动惊人,令人震惊之余,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教师朗读32自然段,学生感受此时此刻苏霍夫的心情。

六、 顺势提问:加巴页夫有一颗怎样的心?随之板书课题“伟大的心”

与教师合作,读

1

2、14自然段的加巴页夫的言行,回忆内容。

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按要求画出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自由结合交流体会,准备与全班交流,连好朗读。

全班互动交流。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朗读并通过重点词语体会思想感情。能互相指导朗读的方法或指导重点词的把握。

能在教师指导下,体会当时情况,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练习。在朗读中,能说出自己通过朗读想告诉大家什么。

读加巴页夫的语言,表达果断保护和坚决帮助的心情。

默读自学,找出感受习有感情的朗读。之后全班交流朗读。

听朗读,体会感情,自由发言。

分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伟大”体现在哪儿。

(他有一颗伟大的心,一颗装满他人的心。)

伟大的的心

垂杨柳中心小学 马海莲

一、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10个新词;

2. 抓住人物言行,体会思想感情。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 体会并学习加巴页夫舍己救人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及其突破方法:

抓住人物言行,体会思想感情时本文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教师课抓住以下要点加以适当点拨:

(1)当加巴页夫听到受伤的中尉要水喝时,他便“一拐一跛的向河边走去”。“一拐一跛”说明他也受了伤,表明他不顾自己的伤痛照顾战友。

(2)路上,加巴页夫背着中尉前进,敌人轰炸时,他趴在中尉身上,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来保护战友。

(3)当苏霍夫请求加把页夫放下他时,加巴页夫坚定地说:“加巴页夫能把你送到,一定送到。”表现出他决心要把战友背到卫生所。

(4)到了卫生所以后,加巴页夫指着苏霍夫对医生说:“赶快给他医治,他的伤势很重!”这再一次表明加巴页府的心中时刻想到的是战友,唯独没有自己。从上述加巴页夫的言行重不难看出他那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此外,对苏霍夫等人的语言、行动也要引起重视,特别是课文结尾,医生与苏霍夫的对话,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如果有必要,教师应设计相应训练。

四、教学准备:

1. 对“信息收集”的提示:

1)这个故事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请收集有关“卫国战争”的信息。

2)战争中,战士们为救战友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有很多,找一找,读一读。

2.对课文内容“质疑”的提示:

1)针对课题质疑。

2)围绕描写加巴页夫言行的内容质疑。

3)针对医生与苏霍夫的对话质疑。

3.对“有一定内涵词句”理解的提示:

“你的心多么伟大呀!加巴页夫同志。”

提示:认真阅读描写加巴页夫言行的句子,仔细体会医生与苏霍夫的对话,感悟加巴页夫伟大的行为,进而体会其精神的伟大。

伟大的心(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一、出示书中插图导入:在一次战斗结束后,腿部受伤的加巴页夫遇到了双腿负伤的苏霍夫,加巴页夫不但为苏霍夫包扎伤口,还不顾腿伤地背起苏霍夫向卫生所走去。

师生合作朗读10——14自然段。

教师读10(渐渐的、渐渐的……)

1

1、13自然段(苏霍夫的语言)。

过渡:(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地15自然段过渡。)

二、学习16——23自然段。

1、 朗读16——23自然段,想象当时情景。

2、 默读,边读边画出描写加巴页夫语言的语句,联系当时的情况,体会加巴页夫的思想感情。

3、 全班交流。

交流指导重点1(实投):

敌机已经飞到他们头顶上了。苏霍夫清楚地看到了敌机上的驾驶员。机关枪开始扫射起来。

但是,加巴页夫既不惊慌,也不把他丢下。当敌机扫来第二梭子弹时,加巴页夫迅速地趴在中尉身上,用自己的身体把中尉遮盖住。

(体会当时情况危急,如果不脱身,定有中弹的可能。但是加巴页夫十分镇静,他保护战友的决心坚定,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果断地用自己的身体做了苏霍夫的“保护墙”,由此看出心中只有他人的高尚品质。)

指导朗读的方式:

1、 随学生的交流,指导朗读18自然段。

2、 突出当时的情况,把实投中的两段话连起来朗读。

3、 从第15——19自然段师生合作朗读,先示范,师读

1

5、17,一个学生读

1

6、18第一局和19第一句,另一个学生读18后几句和19后几句,相当于分角色朗读。

交流指导重点2(实投):

“没有多远了,加巴页夫能把你送到,一定送到。”

(体会到加巴页夫克服一切困难,也要把苏霍夫送到卫生所的决心,同样心中只有他人。)

指导朗读的方式:

2

2、23自然段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过渡:就这样,加巴页夫终于把苏霍夫背到了卫生所。

三、学习24——32自然段。

1、默读自学,画出描写加巴页夫言行的语句和其他感受深的内容,结合当时的情况体会思想感情。

交流指导重点(实投):

极度疲乏的加巴页夫指着中尉说:“赶快给他医治,他的伤势很重。”

(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然只想着他人,关心他人的伤势。把时间留给他人。)

在学生说到当时加巴页夫身负重伤的情况时,可让学生读初他伤到什么程度。

指导朗读的方式:

1、 请学生读,说一说要表达什么。

2、 教师读,突出两个“他”字,让学生比较不同,从而进一步体会加巴页夫心中只有他人的思想感情。

其他内容,如“他就是这样把你带回来的?”医生惊愕地问。

“是的,就是这样把我背回来的……可我一点儿也不知道啊!”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从侧面突出加巴页夫的举动惊人,令人震惊之余,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教师朗读32自然段,学生感受此时此刻苏霍夫的心情。

六、 顺势提问:加巴页夫有一颗怎样的心?随之板书课题“伟大的心”

与教师合作,读

1

2、14自然段的加巴页夫的言行,回忆内容。

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按要求画出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自由结合交流体会,准备与全班交流,连好朗读。

全班互动交流。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朗读并通过重点词语体会思想感情。能互相指导朗读的方法或指导重点词的把握。

能在教师指导下,体会当时情况,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练习。在朗读中,能说出自己通过朗读想告诉大家什么。

读加巴页夫的语言,表达果断保护和坚决帮助的心情。

默读自学,找出感受习有感情的朗读。之后全班交流朗读。

听朗读,体会感情,自由发言。

分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伟大”体现在哪儿。

(他有一颗伟大的心,一颗装满他人的心。)

伟大的的心

垂杨柳中心小学 马海莲

一、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10个新词;

2. 抓住人物言行,体会思想感情。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 体会并学习加巴页夫舍己救人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及其突破方法:

抓住人物言行,体会思想感情时本文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教师课抓住以下要点加以适当点拨:

(1)当加巴页夫听到受伤的中尉要水喝时,他便“一拐一跛的向河边走去”。“一拐一跛”说明他也受了伤,表明他不顾自己的伤痛照顾战友。

(2)路上,加巴页夫背着中尉前进,敌人轰炸时,他趴在中尉身上,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来保护战友。

(3)当苏霍夫请求加把页夫放下他时,加巴页夫坚定地说:“加巴页夫能把你送到,一定送到。”表现出他决心要把战友背到卫生所。

(4)到了卫生所以后,加巴页夫指着苏霍夫对医生说:“赶快给他医治,他的伤势很重!”这再一次表明加巴页府的心中时刻想到的是战友,唯独没有自己。从上述加巴页夫的言行重不难看出他那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此外,对苏霍夫等人的语言、行动也要引起重视,特别是课文结尾,医生与苏霍夫的对话,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如果有必要,教师应设计相应训练。

四、教学准备:

1. 对“信息收集”的提示:

1)这个故事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请收集有关“卫国战争”的信息。

2)战争中,战士们为救战友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有很多,找一找,读一读。

2.对课文内容“质疑”的提示:

1)针对课题质疑。

2)围绕描写加巴页夫言行的内容质疑。

3)针对医生与苏霍夫的对话质疑。

3.对“有一定内涵词句”理解的提示:

“你的心多么伟大呀!加巴页夫同志。”

提示:认真阅读描写加巴页夫言行的句子,仔细体会医生与苏霍夫的对话,感悟加巴页夫伟大的行为,进而体会其精神的伟大。

伟大的心(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一、出示书中插图导入:在一次战斗结束后,腿部受伤的加巴页夫遇到了双腿负伤的苏霍夫,加巴页夫不但为苏霍夫包扎伤口,还不顾腿伤地背起苏霍夫向卫生所走去。

师生合作朗读10——14自然段。

教师读10(渐渐的、渐渐的……)

1

1、13自然段(苏霍夫的语言)。

过渡:(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地15自然段过渡。)

二、学习16——23自然段。

1、 朗读16——23自然段,想象当时情景。

2、 默读,边读边画出描写加巴页夫语言的语句,联系当时的情况,体会加巴页夫的思想感情。

3、 全班交流。

交流指导重点1(实投):

敌机已经飞到他们头顶上了。苏霍夫清楚地看到了敌机上的驾驶员。机关枪开始扫射起来。

但是,加巴页夫既不惊慌,也不把他丢下。当敌机扫来第二梭子弹时,加巴页夫迅速地趴在中尉身上,用自己的身体把中尉遮盖住。

(体会当时情况危急,如果不脱身,定有中弹的可能。但是加巴页夫十分镇静,他保护战友的决心坚定,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果断地用自己的身体做了苏霍夫的“保护墙”,由此看出心中只有他人的高尚品质。)

指导朗读的方式:

1、 随学生的交流,指导朗读18自然段。

2、 突出当时的情况,把实投中的两段话连起来朗读。

3、 从第15——19自然段师生合作朗读,先示范,师读

1

5、17,一个学生读

1

6、18第一局和19第一句,另一个学生读18后几句和19后几句,相当于分角色朗读。

交流指导重点2(实投):

“没有多远了,加巴页夫能把你送到,一定送到。”

(体会到加巴页夫克服一切困难,也要把苏霍夫送到卫生所的决心,同样心中只有他人。)

指导朗读的方式:

2

2、23自然段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过渡:就这样,加巴页夫终于把苏霍夫背到了卫生所。

三、学习24——32自然段。

1、默读自学,画出描写加巴页夫言行的语句和其他感受深的内容,结合当时的情况体会思想感情。

交流指导重点(实投):

极度疲乏的加巴页夫指着中尉说:“赶快给他医治,他的伤势很重。”

(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然只想着他人,关心他人的伤势。把时间留给他人。)

在学生说到当时加巴页夫身负重伤的情况时,可让学生读初他伤到什么程度。

指导朗读的方式:

1、 请学生读,说一说要表达什么。

2、 教师读,突出两个“他”字,让学生比较不同,从而进一步体会加巴页夫心中只有他人的思想感情。

其他内容,如“他就是这样把你带回来的?”医生惊愕地问。

“是的,就是这样把我背回来的……可我一点儿也不知道啊!”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从侧面突出加巴页夫的举动惊人,令人震惊之余,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教师朗读32自然段,学生感受此时此刻苏霍夫的心情。

六、 顺势提问:加巴页夫有一颗怎样的心?随之板书课题“伟大的心”

与教师合作,读

1

2、14自然段的加巴页夫的言行,回忆内容。

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按要求画出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自由结合交流体会,准备与全班交流,连好朗读。

全班互动交流。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朗读并通过重点词语体会思想感情。能互相指导朗读的方法或指导重点词的把握。

能在教师指导下,体会当时情况,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练习。在朗读中,能说出自己通过朗读想告诉大家什么。

读加巴页夫的语言,表达果断保护和坚决帮助的心情。

默读自学,找出感受习有感情的朗读。之后全班交流朗读。

听朗读,体会感情,自由发言。

分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伟大”体现在哪儿。

(他有一颗伟大的心,一颗装满他人的心。)

资料提供者:

42、细菌的启示教案 细菌的启示优秀教案

  细菌无处不在,人类对其的探索也是不全面的,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细菌给人类带来危害,但我们也可以利用它为人类服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细菌的启示教案最新,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并记理解文中的生词。

  2、理解细菌的性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

  1、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

  2、学习品味、欣赏作品的方法,品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情感与价值: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有清醒的认识,做有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细菌的性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

  教学难点:

  学习品味、欣赏作品的方法,品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说明文的常识

  1、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总体常识:

  对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

  特征: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东西。

  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等。

  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准确、简明。

  3、说明文的分类。

  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4、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递进式。

  二、解题,了解作者,检查字词

  郑也夫,1950年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走出囚徒困境》、《代价论》、《信任论》。本文是作者2003年5月12日“非典”期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精彩的演讲。

  砥砺dĭ lì 喷嚏tì 颠峰diān 根瘤菌liú 反刍chú

  豁免huò 束手待毙bì 觅食mì 笨拙zhuō 唾tuò

  细腻nì 口吻wěn 吝惜lìn

  三、研读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1、世界上的物种有哪五类?

  原核细胞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真核细胞生物,真菌,植物和动物。

  2、细菌有哪些性质和特征?

  第一、细菌是生物界当之无愧的元老。

  第二、细菌无所不在。

  第三、细菌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四、细菌的不可毁灭性。

  第五、细菌靠寄生生存。

  3、什么是寄生?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

  所谓寄生就是吃别人,不劳动,不去捕食。细菌的特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讲到“寄生”这样抽象的科学概念时,作者用了一种“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好像细菌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人,还活灵活现,就在你面前似的。

  4、生物进化有哪两个方向?

  一个是结构往简单化走,另一个往复杂化走。

  5、细菌对人类的挑战表现在哪儿?作者认为对待寄生现象应该有怎样的态度?

  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寄生行为,不要过于激动烦恼,要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态度,心平气和的与这些不良行为作漫长的斗争。

  6、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解析:这句话从自谦的口吻与大家互相勉励,在与社会上存在的寄生现象斗争中要树立信心,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与“寄生虫”斗争到底。

  小结:本文通过介绍细菌的性质与特征,以及生物界中的寄生生存策略,告诉人们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寄生行为,不要过于激动烦恼,要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态度,心平气和的与这些不良行为作漫长的斗争。

  四、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体会本文写作特点

  二、研讨问题

  1、举例说明这篇演讲是如何将抽象、陌生的科学知识化为明白易懂的感性表述的。

  通过讲故事、形象比喻、拟人化写法、形象命名、接通日常化经验、通俗的口语表达等手法。

  2、本文恰当地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找出来加以体会,并说说本篇演讲运用数字的特点。

  本文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作比较。例如,把细菌繁殖与人类繁殖作比较。举例子。例如,“一粒普通的泥土中有几亿个细菌,人的一滴唾液中有几百万个细菌,甚至人体体重的10%是由细菌构成的”说明细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并且数量很多。“比如一个部落或一个村落有病毒或细菌,把那里的人都害死以后,这种病毒或病菌也就灭绝了。”说明病毒必须在人口密布的地方传播,它有了寄生的宿主就维持下去了。打比方。例如,“这是一场人菌斗法,斗法变异。这很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牛魔王的斗法……”你看到天上有一只鸽子在飞……那是一只飞行的动物园。”分类别。例如,细菌的性质和特征分列了五个方面,传染病的途径有两种等。列数字示例:“细菌平均1至2周可繁殖300代,平均一天可繁殖30代,而人类繁殖30代则需要1000年,在繁殖的速度上细菌的一天等于人类的1000年。”运用数字和比较说明了细菌的不可毁灭性的特征。运用数字的好处是其一,数字间形成比较关系;其二,举出极端或典型数字;其三,数字与日常生活联系,给人事实确凿、深刻形象的印象。

  3、本篇演讲如何紧紧抓住听众的心理?举例说明。

  1)讲述听众关注的、新奇的事理。

  2)自问自答,引起听众的注意和兴趣。

  4、本篇演讲的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1)大量的通俗口语表达,包括通篇为简洁明快的语言、使用为数不少的传神的口语词汇和明快的口语短句。例如:“要你命干吗?在你肚子里吃你,生活得挺好的。要了你的命哪儿呆着去呀?对不对?”“采取寄生的策略,这些事情统统不干,去打猎去采集去干活,那多愚蠢哪!它就吃你,哪儿也不去,就在你的体内。”“你今天胃口不好,明天头疼,后天有脚气了,不胜烦恼”这些口语生动有趣,便于理解。

  2)使用听众熟悉的、典雅、贴切乃至传神的书面词汇。

  3)因大词小用和事物间的巧妙联系等产生风趣幽默感。

  4)由于简短、明快、风趣、设问、感叹等,使其充满对话、交流的语气。

  三、拓展延伸

  假如世界上的细菌被全部消灭,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四、作业

  课后练习。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细菌的启示教案最新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网站还有更多语文教学设计内容,期待你的解锁与关注。

【细菌的启示教案最新 细菌的启示优秀教案】相关推荐文章:

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孔乙己教学设计

蒲柳人家教案一等奖2021 蒲柳人家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下语文扩写教案2021 写作扩写优秀教学设计

江村小景教案设计2021 江村小景优质课教案

一厘米教案教学设计2021 一厘米教案设计

43、路边的小草的主题的教案一等奖

  活动目标:

  1. 鼓励幼儿能积极参与动手制作,为环保作出自己的努力。

  2. 通过讨论确定保护草地的方法。

  活动准备:小草的种子、草皮 、小铲子、数码相机、电视机,杯子水桶等。

  活动过程:

  一、帮助孩子回忆昨天的所见。

  1. 你们昨天看到什么?

  2. 那条白白的小路在草地上好看吗?(引导幼儿观察电视画面)

  3. 有什么好办法让小路不见呢?

  二、幼儿先分组讨论,然后再进行集体讨论。

  1. 让幼儿交流自己的意见。

  2. 选择其中的1″2种办法进行尝试操作。

  三、带领孩子到草地进行操作

  1. 教师讲述种植的要求。

  2. 和孩子一起将发白的土地松软。

  3. 进行种植活动。

  4. 给小草和周围的树木浇水。

  种子排队

  教案目标:

  1、积极探索、分析讨论,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2、学习将收集的种子分类,排列并做记录。

  教案准备:幼儿人手一份种子(蚕豆、黄豆、红豆各十颗),纸板,海洋球和乒乓球若干个。

  教案过程:

  一、引出课题

  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教师依次出示红豆、蚕豆和黄豆)这些豆豆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它叫什么?(种子)

  二 、第一次探索活动: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不一样。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帮忙,帮这些种子分分家(出示画有三个标记的图片),让幼儿说说第一条线上排什么?为什么?请一幼回答(排红豆,因为有红豆标记),那么第二、第三条线呢?(黄豆、蚕豆),排队的时候要从红线开始,一个靠着一个,让种子站在线上,三个全排完了,不要收,数一数,把数字记到后面的格子中。

  2、幼儿操作,用种子在纸板上排队。

  3、请幼儿讲述排列结果:红豆有几颗(十颗),黄豆有几颗(十颗),蚕豆有几颗(十颗),它们都是十颗,那么它们排的队伍一样长吗?(不一样)

  4、讨论为什么都是十颗,队伍不一样长呢?(引导幼儿说出因为红豆小,所以排得最短,蚕豆大,排得最长,黄豆不大不小,排得队伍不长也不短。)

  5、小结: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越大,排列越长。

  三、第二次探索活动:感知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相同时,数量不同。

  1、请幼儿把纸板翻过来,观察另一面,看看纸板上有什么(种子标记)并说说这三条线怎么样?(一样长)

  2、如果在这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队,想想,它们用的数会不会一样多?(有幼儿说一样多,有幼儿说不一样多)那么我们现在来排列一下,看看到底用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幼儿操作,并讲述操作结果:用的数量不一样多,蚕豆用得少,红豆用得多。)

  3、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红豆用得最多,蚕豆用得最少。

  4、小结:一样长短的线条,种子颗粒越小,排列时需要的越多,种子颗粒越大,排列时需要的越少。

  四、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1、教师出示海洋球和乒乓球,若用相同数量的海洋球和乒乓球排队,谁的队伍长,谁的队伍短,请一幼儿上来演示。并总结出:乒乓球小,排的队伍短,海洋球大,排的队伍长。

  2、若让它们排一样长的队伍,海洋球和乒乓球谁用得多?请一幼儿上来演示,并总结出:海洋球大用得少,乒乓球小用得多。

  3、游戏:过小桥。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走独木桥,要求脚跟对脚尖从起点走到终点,数一数,比一比,老师用的步子多还是小朋友用的步子多?为什么?

44、幼儿园大班书法教案《书法基本笔画教学》

  一、 教学目标:

  1、激发孩子对写毛笔字的兴趣,初步尝试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

  2、初步学习书写笔画:点、横、竖、撇、横折。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二、教具准备:

  纸、墨、毛笔

  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活动,稳定孩子的情绪,提高学习兴趣,巡视用具摆放位置。

  2、故事导入:“小小书法家”,教师出示坐姿挂图,让孩子观察并讨论说说。

  3、老师边写边讲解各个笔画书写的要点:

  点:起笔如飞机着地,向右下稍顿提笔。

  横:起笔似短点,运笔用手腕,稍顿提笔。

  悬针竖:起笔稍顿,行笔轻快,竖收笔要尖。

  平撇:起笔稍顿,边行边提,出锋迅速。

  横折:起笔停顿出动作点,稍微往右上方倾斜着写,折笔起笔也同样停顿点明显。汉字书写教学:

  4、幼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老师总结本节课练习情况。

45、墙上的斑点教案 墙上的斑点教案没计

墙上的斑点这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女子坐在火炉旁看见一个斑点,她猜测斑点是什么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墙上的斑点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伍尔芙及意识流。

2、通过对意识内容的分析达到对小说主题的深入把握

3、了解意识流小说在叙述上的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意识内容的分析达到对小说主题的深入把握

2、了解意识流小说在叙述上的特色

【教学建议】

由于学生在初次接触此类文本会有阅读障碍,因此建议从文本结构、内容切入文本教学,然后逐步过渡到叙述话题的探讨。

课前准备:(一)你曾有过读不懂、却硬着头皮往下看的阅读经历吗?如果有,请写出篇目名称。(二)你了解意识流吗?请在网上搜集关于意识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从文本内容出发,把握小说主题

(一)小说叙述者是一个女子,她在冬日的炉火旁闲坐,看到墙上有一个小斑点,她在猜测这个小斑点是什么。她对斑点共猜了几次?她将斑点猜成什么?想一想斑点在小说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点拨要点:共六次,具体内容见教学设计(A)。

斑点在全文中起到结构全篇的作用,使意识的流动紧紧围绕斑点展开,斑点构成了全文的圆点,其它内容以此为轴心向四周辐射。

(三)叙述人意识的流动,实际上体现着她对现实世界的思考。请以某一次意识的流动谈谈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 这个题目意在让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深入对文本的理解。

例举: ①“惠特克哲学”暗示着知识理性,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努力追寻世界的秩序,使各种事物条理化,使之成为可言说的对象。但即便有这种条理化的努力,它还是把人们带入了无序的战争。她认为它很快会被送进垃圾箱,这样就能给人带来“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

②小说中写道:“是的,人们能够想象出一个十分可爱的世界。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旷野里盛开着鲜红的河湛蓝的花朵。……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翅划开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条,在装满白色海鸟卵的鸟窠上空盘旋……在世界的中心扎下根,透过灰黯的海水和水里瞬间的闪光以及倒影向上看去,这里是多么宁静啊!”

这是一个想象的世界,安宁而广阔、五光十色、生意盎然、没有人为的规则,人的心灵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有充分的自由。在这个世界里,有“母牛”、“树木”、“红松鸡”、“鱼群”、“水甲虫”、“鸟儿”、“小昆虫”等,会勾起人“许多平静的、幸福的联想”。

(四)作者以“墙上的斑点”为题,在小说中有什么意义?

点拨要点:①结构全篇,以斑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

②作者通过对“墙上的斑点”的不断猜测意在表明现实的不可信和无意义。

二、深入研读,理解意识流小说的叙述

(一)、你能看清叙述者的脸吗?她在和你说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真实”持什么态度?

点拨要点:不能看清她的脸。我们只能根据文本内容猜测叙述者可能是一位有着较高文化修养的中年女性。

小说所叙述的内容是叙述者“我”坐在火炉前对墙上的斑点所做的猜测以及由此引发的臆想。猜测本身毫无意义;但在叙述者借此打开思路回到内心时所展开的思考是引人深思的。

作者认为小说要反映现实,但她认为主要是要展现内在的真实,而不是注重事物的外部描写。

资料链接——与詹姆斯一样,伍尔芙强调小说家关注表面现象掩盖下的心理真实,强调小说家个人对生活的印象。……相对而言,伍尔芙对詹姆斯·乔伊斯、马赛尔·普鲁斯特表示十分欣赏,因为他们侧重于描写“通过大脑传递闪耀在心灵深处的火焰。”与詹姆斯一样,伍尔芙强调的“现实”主要指现实生活在大脑里留下的印象,一件从表面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在意识深处留下一个印记并由此扩展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个时空。她强调,小说家应该“仔细观察平常日子里一位普通人某一刻的心理活动。一个人的大脑接收着无数个印象——微不足道的,稀奇古怪的,转眼即逝的,或者像钢刀镂刻在脑海里的……因为生活不是一连串左右对称的马车车灯,而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把这种变化的、未知的、无边的精神传递给读者,这难道不是小说家的任务吗?”(Virginia Woolf,Roger Fry, A Biograpgy, p.189)

申丹 韩加明 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PP.197-198。

(二)叙述人的叙述有章可循吗?

点拨要点:看似凌乱,实则有章可循。首先如上所说,小说以对墙上的斑点的六次猜测结构全篇,以此为轴心向四周辐射;其次,作者的每次想象的事物都是意识的流动,彼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不是随意的跳跃。

(三)和《桥边的老人》相比,本文的叙述人在叙述上有什么特色?

点拨要点:《桥边的老人》崇尚简洁,这篇小说追求繁复;《桥边的老人》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仅限于“我”的所见所闻),这篇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全知视角(海阔天空,不受限制)。

(四)请就本文概括意识流小说在叙述上的特色。

点拨要点:在小说主体部分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一般采用全知视角。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记录意识流动的小说,其中的情形每时每刻也在你的头脑中发生,因此你也可以体验它。

【课后作业】

试模仿《墙上的斑点》的笔法,写6百字左右的文章,叙述人物在特定条件下(如睡梦中、沉思时等)的意识流活动。

上面就是墙上的斑点教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墙上的斑点教案 墙上的斑点教案没计】相关推荐文章: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等奖

揠苗助长教案 揠苗助长教案 二年级

竹石教案 竹石教案一等奖

晚春教案 晚春教案一等奖

幼儿园大班堆雪人教案 堆雪人教案

46、伟大的悲剧教案两课时 伟大的悲剧教案

学好一篇课文,理清内容、梳理好重点最主要。一份教案里是必得包含这些内容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伟大的悲剧教案两课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快速阅读,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内容要点。

2.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鉴赏作品中撼人心魄的悲壮美,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难点

联系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是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的节选。文学色彩浓厚,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把握课文的内容要点并有感情地复述故事。

2.讨论探究法。把具有较深层次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小组展开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在合作探究中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南极的相关材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有关南极的图片:冰山、海洋、寒天、雪地)

南极是一块美丽而神秘的土地,是地球上唯一没有人类定居的大陆。在你的心目中,南极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因为那里的天气实在是太恶劣了。而近百年来,探索者们在南极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的探险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10年,两位著名的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踏上了冲刺南极点的征程。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英雄。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刺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途中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想象,饱含感情地描述了他们的这次失败之旅。就让我们跟随这些英雄再次体验这悲壮之旅吧。

二、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大师》《罗曼·罗兰》《三诗人》等。小说代表作有小说集《初次经历》《马来狂人》,中篇小说《恐惧》,长篇小说《烦躁的心》等。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3.角色复述,深入理解。

分角色斯科特、埃文斯、奥茨)复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进一步了解课文。

复述要注意:

1)要明确文章的写作线索:从本文来看,作者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的,那么,在复述的过程中,就要遵循时间先后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复述。

2)要抓住文章内容的关键环节:热情高涨地奔向极点——履行冷酷无情的职责——埃文斯精神失常而死去——奥茨英勇地走进暴风雪——最后时刻,三人静候死神来临。

3)要描述那些令人激动难忘的细节:看看文中哪些细节最令你感动,最令你难忘,反复地阅读这几段,在复述的过程中作一些较详细的描述,从而使你的复述更加精彩。

4)另外,在复述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

4.请同学们自选角度,概括这是一篇怎样的传记。

从记叙内容看,这是一篇写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至悲壮覆灭的传记。从情感抒发看,这是一篇倾注作者真情、将赞颂之情融入字里行间的传记。从行文顺序看,这是一篇以时间变化为经、地点转移为纬,层次清晰的传记。从形象塑造看,这是一篇斯科特、埃文斯、奥茨等群星闪耀,人物栩栩如生的集体传记。从氛围渲染看,这是一篇笼罩着悲壮色彩,给人以巨大精神震撼的传记。从语言表达看,这是一篇文学味浓,描写生动形象、议论直截了当的传记。

四、课文精读

1.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

恶劣的气候、没有食物、没有热能、心理压力、全靠脚行……

2.文章中较详细地描写了哪些探险队员牺牲的情况?你想到了些什么?

较详细地记叙了埃文斯、奥茨和其他三人的牺牲情景。想到了人的勇敢和脆弱;探险意味着冒险……

3.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节选了传记中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直至悲壮覆灭的部分。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途中遭遇恶劣气候,与严寒风雪进行了惨烈的搏斗后,悲壮地死去。

4.斯科特等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哪里?

首先是诚信,有令人敬佩的风度。

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证明了他们人格的崇高。

第二,坚毅,执着,有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着、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他们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依然不舍得扔下宝贵的岩石样品,体现了崇高的献身精神;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下时,都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第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他们当中许多人宁可自己死去,也不愿意连累同伴,而同伴们在最危险的时候也不舍得扔下他们。

第四,无私的爱。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他的信中如此平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所写!斯科特是怀着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的。

5.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而悲剧,往往拥有着巨大的震撼力。按照这个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非常有意义,会带给人长久的思考。

6.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认识自然,挑战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课文结尾处的这段议论可作为点题的主旨句。茨威格在审视斯科特南极探险悲剧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事件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更多地思考事件所折射出的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示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五名探险队员的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深深地感动了你?下面我们继续走进课文。

二、巩固理解

1.文中这些语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1)“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做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

双重否定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心,读者的心潮也随之澎湃,与他们共同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然而随着那黑色旗帜的出现,他们的热情刚刚涌出就被凝成了坚冰,尽管不愿面对,但每一个人都无比清醒地意识到,挪威人已捷足先登,这是铁一样残酷的事实,他们的情绪落到了冰点。

2)“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3)“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扬扬得意。

4)“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英国人普遍讲究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在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做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5)“对他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

驱使他们带上埃文斯的是人性、亲情、友情,驱使他们抛弃埃文斯的是生存,的确,一切在生存面前显得那么苍白,在离死神咫尺之遥的时候,生的愿望是多么强烈,然而多年的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又使他们无法作出残忍的抉择。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将取和舍的关系表达得十分透彻,他们除了承受巨大的生理痛苦之外,还要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

6)“现在他们真是惊慌到了极点……斯科特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唯愿上帝保佑我们吧……”

从这里看出,英雄此时也充满了恐惧,甚至绝望。可令人感动、给人启迪的是,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在恐惧和绝望的边缘依然“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地继续向前走呀,走呀”。事实上,他们也有恐惧和绝望的心理,但英雄告诉人们,即便是绝望,也要咬紧牙关向前走!

7)“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和埃文斯一样,又一名同伴要离开他们,虽然身体的负担将有所减轻,但心灵的负担却日益加重,惶恐、惊惧再加上同伴离去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所不同的是,这次面对同伴的离去,他们多了一份镇定、一份钦佩,没有人伸出手,是不愿看到又一个朋友的离去,还是不敢面对那双坦然的眼睛?总之,奥茨走了,虽在死寂无声的南极,但他的离去在每个人的内心留下了沉重的回响。

8)“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9)“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一个人清楚地知道生命正在离他远去,死神正一步步地逼近。而且他还是在极度的孤独中面对死亡。在最后的日子里,斯科特承受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他将永远不能见到家人,但他的勇气也是惊人的,“悲伤”又“坚决”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斯科特却能勇敢地面对现实,写上“我的遗孀”这几个触目惊心的字。

10)“发现英雄们的遗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

没有人知道他们临死之前真正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但是从保留到最后的动作可以看出,他们不是死在心灵的沙漠之中,伴随他们到达天国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爱心,在冷如冰窟的南极,这是他们唯一感受到的温暖,带着这样的情感,相信他们在通往天堂的途中不会寂寞。

11)“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从来都是别人给国王跪下,而此时此刻,国王却为几个探险队员跪下来,因为面对高尚的灵魂,任何人都会被深深地震撼。这一幕告诉人们,高尚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他们虽然在这次竞赛中失败了,但面对人性的考验,他们是胜利者,在冰雪大陆、在人们心中竖起了高尚的人性丰碑。

12)“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住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有点题的作用。

2.关于“悲剧”的理解。

所有队员全部遇难,怪不得作者称这次探险为“悲剧”,那么这次探险只是因为这样的结局而被称为悲剧吗?

学生如果不能找出其他的悲剧因素,老师可稍做启发: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生命自然是最有价值的,除了生命,还有什么是有价值的呢?

学生找文中各种悲剧因素,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交流、提醒注意细节。适时引导:假如只死一个人是不是悲剧;假如没人死但是失败而归是不是悲剧)

3.关于“伟大”的理解。

概括我们所说的内容,这次探险中包含了:死亡悲剧、失望悲剧、见证者悲剧等,同学们对“悲剧”的解读可以说很深刻了,那么作者为什么称这样的悲剧为“伟大的悲剧”呢?或“面对这样的悲剧,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你认为哪些地方体现了“伟大”呢?

请你找出来,分析一下,并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学生分析朗读、老师参与。

同学们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一定要让茨威格引为知己了。他不选成功者来赞美,却满怀深情礼赞这些失败的英雄,正是要赞美他们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样一些精神,正是人类永恒的动力、精神的源泉。另外老师还读出了茨威格关注的不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那些给予人们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的英雄,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价值取向,他关注的是人物的心灵。

三、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3):写斯科特一行人来到南极点,却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返回并为胜利者做证。

第二部分4~13):写五名队员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第三部分14~16):英雄们牺牲后,受到英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悼念和崇敬。

四、写作特点

1.细节描写生动且令人难忘。

如斯科特一行历尽艰险到达南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业绩证明,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再如,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又如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的生命,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还是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最后,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手指完全冻僵,笔从他手指中滑落下来为止。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这些情节感动了所有读者。

2.语言饱含深情。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对于人物的一言一行乃至心理的描写,也都是精雕细琢,饱含深情,充分体现了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上面就是伟大的悲剧教案两课时,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伟大的悲剧教案两课时 伟大的悲剧教案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鲸教案设计优秀教案2021 鲸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课

窦娥冤教案一等奖2021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等奖最新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全国一等奖2021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等奖

47、给予是快乐的教案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学习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戴”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并能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且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以上教学目标中,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是教学的重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能力差,所以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的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是本课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取想象感悟法、朗读感悟法、品词析句法这三种教学方法。运用想象感悟法可以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丰满任务在学生心中的形象,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运用朗读感悟法可以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品词赏析法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加以揣摩、推敲、咀嚼,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民族小学内学生穿戴不同的场景的图片,我问学生:图片上的小学和我们的小学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应该很快的发现穿着不同等等。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怎么样的呢?板书:《大青树下的小学》),生读题。

以上信息来源于网络!

48、写作说明的顺序教案 说明的顺序写作教案

在写作的时候,大家对于说明的顺序有多少了解呢?其实的说明的顺序也是很重要的,为了让大家有更深入的理解,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说明的顺序写作教案最新导学案,快和小编一起学习吧。

说明的顺序写作教案最新

写作——说明的顺序

导学目标

1、 掌握常用的三种说明顺序。

2、 根据说明对象和目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指导,第二课时写作评议)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以《苏州园林》、《梦回繁华》为例导入。

二、方法指导

1、 什么是合理的说明顺序?为什么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

2、 常用的说明顺序有哪三种?

明确: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 怎样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1)介绍事物的演变过程、制作程序,应采用时间顺序。

例举:《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按“甲骨文—金文—竹简木牍)—帛书—雕版印刷—活版印刷—现代形形色色的书”的顺序,条理清晰。

2)介绍事物的结构布局,应采用空间顺序。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先中间后两边等。

例举:《梦回繁华》一文,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时,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先写开卷出近郊风光,接着写中段汴河两岸,后写后段市区街道。

3)介绍事物的特点及成因,应采用逻辑顺序。具体有先总后分,从主到次,从现象到本质,从概括到具体等顺序。

例举:《苏州园林》先总说后分说;《大自然的语言》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时,采用的是由主到次的顺序;《恐龙无处不有》采用的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中国石拱桥》采用的是由个别到一般、由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三、佳作赏析

包公祠

古城合肥的东南方,有条在历史上曾作为护城河一部分的包河。古色古香的包公祠就坐落在河心的香花墩上。

包公祠是为了纪念北宋清官包拯而修建的。相传最早建于包公死后5年。现在的包公祠建于明朝。包公祠的建筑和设施都很简朴,无豪华奢侈之处,这象征着包公为官的清廉。

沿着走廊向东走,便来到一座井亭旁,六角弯钩的亭顶,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亭檐是一块黑底红字的匾额,上书“廉泉”二字。走上台阶,步入亭中便看见一口古井,传说贪官污吏如果喝了此井之水会即刻头痛,清官喝了甘甜无比。故给此井起名曰“廉泉”。向西紧靠湖边的一个较大的亭榭,亭中有8根朱红漆柱子,白色的墙上开了3扇窗子,这就是”流芳亭”。相传包公幼年时常来此处读书,后人建此亭以记之。

进入山门便有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路的两旁是两排茂密的合欢树,树叶遮住了阳光,形成一片树荫,给人以幽静的感觉。步入门内,便来到一个长约12米,宽约10米的四合院。院子中间就是包公祠的正殿。跨过高高的门坎,进入正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包公的全身铜像。只见包公稳稳地坐在太师椅上,身穿官袍,头戴官帽,双目炯炯有神地望着前方,下巴上留着长长的胡须,让人一看便知是一位为民做主、廉洁奉公的清官。铜像的四周是四根朱红漆的柱子,前面是一个长方形的桌案。左边放着三把铡刀,这便是: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相传龙头铡是铡犯了法的皇亲国戚的,虎头铡是铡犯了法的文武官员的,狗头铡则是铡犯了法的平民百姓的。当年有不少坏人死在这三把铡刀之下。

包公祠的规模虽不雄伟,可布局却是很庄重幽雅,难怪它每日都要吸引不少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

点评:《包公祠》是一篇介绍古建筑的说明文。第一段介绍包公祠的地理位置,第二段介绍包公祠的修建原因及象征意义,第三、四段介绍包公祠的建筑,是文章的主题部分,最后一段介绍包公祠的规模布局和影响,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第三、四段介绍包公祠的建筑时,从走廊写到亭子,再由亭子写到山门,最后由山门写到正殿,采用由外到内的空间顺序,条理清楚。

四、学生习作

以我的居室或我的校园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结构清楚,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数不少于500.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写作说明的顺序教案 说明的顺序写作教案最新2021的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完成写作。

49、幼儿园快乐的六一的教案

活动目标:

1、积极准备表演节目,体验节日的幸福和快乐。

2、学会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活动重难点:

会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歌曲录音磁带,一张全世界儿童手拉手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发声练习。

二、初步了解新歌。

提问:六一节是谁的节日?在六一节那天,小朋友最喜欢干什么?

三、教师演唱《六一儿童节》。

提问:好听吗?你听到了吗?教室把幼儿说出来的歌词连贯地唱出来。

1、出示全世界儿童手拉手的图片,帮助进一步理解歌词内容,告诉幼儿全世界儿童都在过快乐的六一节。

2、幼儿跟着音乐旋律有节奏地念歌词,手拉手跟着教师念歌词,在念到“啦啦啦”衬词时,不要拖动,要有跳跃感。

3、教师再演唱一遍歌曲,幼儿轻轻地唱到“啦”时,轻轻的跟唱。

50、幼儿园快乐的六一的教案

活动目标

1、会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有表情地演唱。

2、在歌唱活动中体验节日的幸福和快乐感。

3、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

4、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用彩色声线(毛线、塑料包装绳等)和塑料浴帽做成的发套若干。

2、配套磁带或CD。

活动过程

1、在欢快的乐曲声中自由做动作进入活动室。

2、感受理解新歌。

(1)提问:六一儿童节小朋友最喜欢干什么?交流已有的有关六一活动经验,与幼儿共同理解歌词,跟着音乐旋律有节奏地朗诵歌词。

(2)教师完整地演唱歌曲,幼儿欣赏并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3、学唱歌曲。

(1)在歌曲旋律的伴奏下,尝试与歌词进行匹配。

(2)放慢速度,轻声学唱。

(3)练习。

4、有表情地歌唱。

(1)体验节日将到的快乐情绪,探索如何表现歌曲。

(2)提供道具,表现歌曲的活泼欢快情绪。

教学反思:

六一之前我们是忙碌的,六一之后我们是收获的、幸福的,这种幸福是和孩子们一起参与的各种活动,看着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得到不断地成长欣慰的幸福,这种幸福是“把节日还给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节日带来的快乐与收获”这种理念。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展示了他们活泼的个性,给了他们一个平等的机会去参与,去体验,去感受,使“六一”庆祝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大舞台!

小百科: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它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抚养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而设立的节日。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