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纹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1、《斑纹》教案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自然界的斑纹。
过程与方法:
领会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兼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解度社科类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形象艺术的表达 能力,对哲理性阐述的理解能力
领会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兼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斑纹》收集了我近年来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这十篇或长或短的散文,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简介作家作品
周晓枫,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做过八年儿童文学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出版社,《十月》杂志副主编。出版过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语言富于想像力和音乐感,曾获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
五、研析文本
师生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教师点拨,明确答案。
问:文中提到了哪些斑纹?
答:蛇、蓑蚰等其他动物、大地、生活。
问: 作者有没有对这些动物的斑纹本身作具体的描绘?
答:没有
问:那么,作者重点写这些动物的哪些方面?
答:生活习性,生存状态
问:作者以为动物的斑纹与其生活习性或生存状态有着怎样的联系?
答:斑纹暗示着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
问:动物斑纹暗示着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那么,作者从大地的斑纹中又体悟到了什么呢?
答:自然规律
问: 根据前两个问题,你能否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
答: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六、 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已经很清楚了解斑纹的思路,但文中还有很多哲理性的句子还需我们进一步探讨,从而来把握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我们下一节课在上。
七、布置练习:找出文中议论性语句,体会其意义。(或找出你不懂的句子揣摩讨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对《斑纹》的写作思路有了清醒的认识,那么,这一节课我们来体会一下作者对斑纹的形象描述和对斑纹的理性阐述。
二、检查预习,总结学生找出的句子和问题
三,具体研析问题
1、 阅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形象语言的表现力。
① 它也是个生活中的几何爱好者:盘踞时螺旋上升的圆,沙漠中它的“S”形移动,草丛里的蛇像一条线那样笔直地滑入深处 。
② 水族馆里看到蓑鮋 ,树起的背刺和层层交叠的鳍叶使它有若非洲部落的酋长,蓑 身上有序地排布着斑点和条纹,像一张藏宝地图那样暗怀不为人知的玄机。对斑纹和斑点的收集乐趣使蓑 同其他鱼种显著地区别开来,加之它傲慢得极其懒散的泳姿,让我乍一看把它误认植物。
③ 鲑鱼被剖开的新鲜的肉。螺壳丰富变化的色彩和花纹。瓢虫排布的圆点。鹰隼翅翼上深浅交替的羽色。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瞩目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斑马的黑夜和白天。老虎生动的皮毛。豹子让人晕眩的圆斑。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的青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
独特的视角、恰当的修辞尤其是极具个人感悟印记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其语言极具质感和表现力。
2、 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① 大型食肉动物往往闲散而沉着,弱小的食草动物灵敏又胆怯,这是生存的必然要求。
② 生存的需求往往决定其个性特征。
③ 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小钱。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道德和尊严不能给生命以生存的权利保障,强权从来就是无视道德和尊严的
④ 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 面对恶,我们只能以牙还牙。 也许,统治善恶两界的,是同一个王;因为弱者需要格外的保护,所以只要这个王是公正的,他就已经偏袒了强悍的一方。 善恶两者间,善往往是弱者,善从来就难得到真正的公正。
⑤ 斑纹无处不在,将两极秘密地衔接,像族徽,凝聚着世袭的生和死,荣与辱。 生命中到处充满强弱、美丑、善恶,这就是生命的两极,构成生命的斑纹的最基本的底色。
⑥ 我们甚至彼此并不知晓,在死之前,每个人如何终身隐秘地镌刻着各自记忆的斑纹,爱与悔恨的斑纹。 就象有形的斑纹被不同的生命个体选择一样,不同的生命感受给不同的生命个体留下不同的情感的斑纹,这是生命的又一神奇处。
四、小结:读周晓枫的散文,我们不仅能领略到自然的神奇,更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中神奇生命的思考。有人说周晓枫的散文主要表现了“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间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这或许正是她散文能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是不是也能从中得到些启示呢?
五、 布置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中关于这篇课文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
蛇、老虎、斑马等斑纹 生活习性
斑纹 大地等斑纹 生存状态
生活中的斑纹 生存感受
记忆、爱恨等情感
七、教学反思
2、《斑纹》教案
一、 基础字词
哑默 蓓蕾 轮廓 铭刻 幼稚 悠然自得 曙光 肤浅 遗憾 天真无邪 爱不释手 时髦 祈祷 一瞥 虔诚 懊悔 铿锵有力 佳肴 赏心悦目 伫立 怅然 震惊人寰 蘸着 汆丸子 语无伦次 宿命 缘分 坐落 亘古不变 弥漫 捋着 窸窸窣窣 专心致志 嘈杂 譬如 熨帖 猝然 余暇 毕竟 声名狼藉 隽永 恪守 安详 焦灼 不速之客 蹑手蹑脚 一筹莫展 莫名其妙 大名鼎鼎 厄运 井然有序 有条不紊 强悍 陷阱 稍纵即逝 比邻而居
各司其职 捷径 震慑 依依不舍 饕餮 慰藉 潺潺而行 蛰伏 摇曳 隐遁 跌宕 攫住 残骸 昊天 向死而生 邂逅 刹那 勋章 狙击 嗜好 送丧 睫毛 打量 一撮 胡诌 泥泞
边塞 斑斓 甲胄 绚丽 目光炯炯 瘦削 惟妙惟肖 戳穿
啐掉 疲惫 窗帷 吞噬 惬意 粗犷 百无聊赖 诅咒 削铅笔 蹒跚 无济于事 无计可施 惊骇万状 铭文 赫然在目 愕然
烟熏火燎 跛脚 无辜 国籍 瞭望 引擎 尤其 窒息 呆滞 徘徊 肆虐 芸芸众生 蜕变 周遭 荒谬 匮乏 震撼人心
臭名昭著 溃逃 嗔怒 龇牙 诙谐 屏息 惊愕 山麓 畹町 巉峭 老媪 清癯 开天辟地 掼下 壁立千仞 唾手可成 訇然 山岚 嗄声 嚼啃 间谍 俨然 殉难 饶有兴趣 毛骨悚然
惊诧 煤屑 蓊蓊郁郁 踱步 独处 苍茫 弥望 袅娜 霎时 脉脉 酣眠 斑驳 倩影 没精打采 嬉游 敛裾 料料峭峭 淅淅沥沥 滂沱 薄荷 蠢蠢而蠕 仓颉 皑皑 氤氲 岑寂
羯鼓 寒濑 舐犊情深 啁啾 逻辑 演绎 枯燥 鳏夫 抻懒筋
君子之交淡如水 深居简出 熙熙攘攘 天作之合 机杼 粜米 瞑目 仓促 微言大义 毕竟 钝响 监生 寒暄 朱拓 间或一轮
踌蹰 不更事 怨府 谬种 忌讳 尘芥堆 沸反盈天 宽洪大量 新正 捺上 荸荠 走投无路 草窠 桌帏 讪讪 怔怔 执拗 蹙缩 倔强 炮烙 窈陷 不济 惴惴 伶俐 歆享 牲醴
安辑 茶峒 泅水 傩送 抿嘴 着慌 停泊 踹水 山岨 喧阗咝咝 角隅 拮据 怏怏 吁气 歇憩 睥睨 糍粑 阜盛 敕造小厮 呜咽 不经之谈 姊妹 嫡亲 拭泪 便宜 甬路 匙箸 孽根 伺候 盥手 懵懂 诽谤 不肖 潦倒 纨绔 作揖
两靥 杜撰 忖度 妥当 遂心 搦笔 僭越
二、 文学常识
1. 史铁生:北京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 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与法国的____、俄国的____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3. 劳伦斯(1885-1930):____作家,作品有______、____等。
4. 肖洛霍夫(1905-1984):____作家,获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___、________等。
5.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____作家,获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_______《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等。
6. 苏洵(1009-1066):字____,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有______。
7. 杜牧(803-853):字____,京兆万年人,唐代文学家,有______。
8. 王安石(1021-1086):字____,号____,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封荆国公,世称______,有_________。
9. 辛弃疾(1140-1207):字____,号____,历城人,南宋词人。有____。
10. 萧乾(1910-1999):生于北京,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____、____等。
11. 朱自清(1898-1948):字___,江苏扬州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民主战士。作品有_____、______等。
12. 余光中,生于1928年,福建永春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___、____等。
13.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___、____等。
14. 孙犁(1913-2003):河北安平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____、____等。
15. 鲁迅(1881-1936):原名___,字___,后名___,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6.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___、____等。
17. 曹雪芹(1715-1763):名__,字___,号___、___、___,清代小说家。著有_______前80回,后由_____补写了后40回,合成现在的120回。
18. 钱钢,作品有_______等;苇岸,作品有_______等。
19.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____和____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的,叫____;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____;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____;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____;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____;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____。著名的赋有:杜牧的______、欧阳修的______、苏轼的________。
20. 词是隋唐是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为___、____、____等;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以____(朝代)成就最高;词的标题是词的____的集中体现,而词牌仅是一首词的___;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___或___,分两段的最为常见;词按照字数的多少可以分成____(58字以内)、____(59-90字)、____(91字以上);词按照风格可分为_____和_____,代表作家分别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三、 名句名篇默写。
1.《我与地坛》第一部分的最后一段。
2.《六国论》中的名句:
(1)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破灭之道也。
(2)则秦之所大欲,__________,固不在战矣。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_________。
(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______。
(5)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3.《阿房宫赋》中的名句:
(1)嗟乎!一人之心,________。秦爱纷奢,________。
(2)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______,______。
(3)戍卒叫,______,楚人一炬,_______。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
(5)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5.______,______,______。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______,__________。……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光如流水一般,__________________。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自清《荷塘月色》)
8.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__________,_________。(《西江月》)
四、文言文翻译
1. 注意《六国论》中一些句子的翻译。
2. 《阿房宫赋》最后一段的翻译。
3. 补充一段翻译练习。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斑纹》教案
斑纹
教学目的:
1.理解“斑纹”在文中所代表的含义。
2.把握文章以一驭多、自由洒脱、散而不乱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本文语言的独特性。。
教学时数:二课时
基础知识积累
写出下列字的读音
逶迤( ) 匍匐( ) 巢穴( ) 慵懒( )
碾砣( ) 聚敛 ( ) 悄无声息( )蝰蛇( )
嗜好( ) 惩罚( ) 蓑鲉( ) 鳍叶( )
鹰隼( ) 螫针( ) 晕眩( ) 蛊惑( )
疱疹( ) 妊娠( ) 罪孽( ) 脖颈( )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周晓枫,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做过八年儿童文学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出版社,《十月》杂志副主编。出版过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语言富于想像力和音乐感,曾获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
二、解题:
斑纹:在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上显露出来的别种颜色的条纹。
周晓枫的许多作品都以动物为主题,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这可能受到了法国科学家、散文家法布尔《昆虫记》的影响,也与现在的人文主义、生态主义有一定的关联。
这类文章现在很多,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说它是散文随笔可以,说它是科学小品也不无道理,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斑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也许称之为散文更为合适,但是,文章主要的表达方法还是说明,说明的对象也是以动物为中心的自然与社会生活现象。
三、初步感知:
文章结构
本文共14个小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这一部分主要写蛇的斑纹,并介绍蛇的一些生活习性和与蛇有关的一些文化。
1节:写蛇之外形。
2、3节:写蛇的生理特点和习性。
4、5节:写蛇的侵害性。
第二部分第6~10段):这一部分由蛇写到其他动物,对斑纹的形态进行进一步的描写。
6节:发现简单的重复。
7节:发现其它动物的斑纹的形态。
8节:发现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的差别,
9节:发现逃亡者与捕猎者的谋划一致,有相同的斑纹。
10节:发现大自然中的斑纹,有对称设计。
第三部分第1l–14段):这是在第二部分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从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大到小,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
11节: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大地的斑纹。
12节-14节,发现生活中的斑纹无处不在。
题目“斑纹”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1.具体的: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图案与颜色);
2.抽象的:指其他自然与社会现象,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意味,指一切的存在
作业:
积累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研习课文
问:文中怎样描写蛇之外形?(1节)
“长腰”、“逶迤”、“简约”等词可以适当分析其运用的好处。
作者写出了蛇的哪些习性?(2节)
1.充当寓言家;
2.运动时的种种几何图案;
3.眼睛不能辨别线条和轮廓;
4.没有听觉。
如何认识和蛇有关的文化?(3节)
———文章引述故事,创造了一个阴鸷、诡秘、恶毒、凶险的形象。在人类文化长河中,人们对动物产生了许多神话、故事、传说,它融入了人类的许多愿望、理想、想像和审美意识。因为各方面条件的不同,同一种动物会有许多不同形态的传说。
文章写出了蛇的哪些生活特点?(4节)
1.身体柔软富有弹性;
2.容易攻击或报复,且往往超出必要的限度。
在写蛇的行动迅速、诡谲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5节)
1.列数字:1/25秒;
2.引用:“像眼镜蛇一样万无一失”;
3.举例子:一条蝰蛇。
作者由“蛇”和“蓑鲉”探讨出斑纹呈现的规律是什么?(6节)
———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动物的外表要么是斑纹,要么是斑块,要么是斑点。
除了蛇,文章又描绘了哪些动物的斑纹?(7节)
———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等。
作者对虎和鹿生活习性的探讨中得到了什么启发?(8节)
———文章在对虎和鹿生活习性的说明中发现,虎一般单独生活,而被捕食动物几乎都群居,让人不禁质疑“团结就是力量”。
作者由动物的斑纹又联想到哪些内容?(10节)
———联想到美女的文身、病变的皮肤、母亲的妊娠纹、遇害者的抓痕,进而说明斑纹无处不在。
如何理解“斑纹,对称设计”?(10节)
———奶牛与毒蜂:善与恶;
美女与疱疹:美与丑;
母亲与遇害者:生与死。
文章是如何拓展斑纹的范围的?(11-14节)
———文章由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小到大,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
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内涵及作用?
———内涵:“神”即大自然,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作用:既是一种哲学沉思,也是对主题的升华。
三、总结课文:
一般来说,说明文都是以单个的事物、事理与现象作为说明对象的,而《斑纹》不是这样。它从动物的皮毛写起,主要介绍动物皮毛的纹样,同时也涉及到人类社会许多现象。“斑纹”在文中含义是多样的,并不是一种,动物皮毛的花纹,人体、自然与人为的纹样,人类劳作与动物生存在自然界留下的印记,以及冰花、河流等等,都是作者要说明的斑纹。通过这些斑纹,作者试图说明更深刻的道理,自然的神奇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主题表述:
本文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斑纹的描绘,叙述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许多奇妙的景象,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四、感悟写法:
1.以一驭多,自由洒脱。文中描写了许多现象,但始终以斑纹为中心,散而不乱。
2.多种表达,多面展示。运用多种手法,说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使表达对象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揭示,富有艺术感染力。
3.绘形绘色,富有诗意。许多画面的说明与描写具有质感,像电影镜头一样逼真,如开头的一段,视觉冲击力很强,而有些地方则如抒情诗一样,如对大地上劳作的描写。
作业:
完成学案
4、《斑纹》教案
文本内容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把握“斑纹”的涵义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诗意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探讨文中议论性的语句的内涵,把握文中的哲理和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自然,敬畏生命,学会以平等的视角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重难点:
重点:斑纹的涵义和议论性语句的内涵;难点:思路的把握和主题的突破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略)
二 、谈谈你读的感受。(随意谈,尽量让学生将内心的疑问提出来。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到底文章在讲什么呢;为何写蛇的文字这么多呢;对具体的字句怎么理解呢;)
三、读课文,按顺序找出文章列举的东西。
1、出示:蛇
蓑鲉 鲑鱼 螺壳 鹰隼 长颈鹿,斑马 老虎 豹子
兔、羊、鹿、牛;狮、虎、狼、豹;虎和梅花鹿
老虎 斑马 昆虫
老虎 斑马 奶牛 毒蜂 文身 疱疹 妊娠 抓痕 大地 老趼 冰花 陶瓷 蛋卵 记忆 爱 恨
地球
人
讲:列举出现象之后,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这些文章列举的现象中你发现了什么变化。
1、 范围的变化:动物—自然界—人类社会—宇宙
2、 视角的变化:直到爱与恨都是“人”的视角,而下文所写的地球和人时从“神”的视角来写的。
3、 有具体的有抽象的
4、 有宏观的有微观的
5、 有先天的有后天的
6、 ……
(鼓励学生发现文章行文时选取斑纹的变化)
2、抛出问题:
作者的为何写斑纹呢?
学生交流作答,
问题参考答案:
作者写斑纹是传达自己的思考。那些思考呢?
斑纹源于对简单图案的嗜好,简单的图案形成了惊人的繁复效果
对强与弱、善与恶的思考(对强与弱的思考有:质疑团结就是力量;强者和弱者的谋划一致。善与恶的思考:造物的偏袒;善恶秘密接壤,且离交集最远的善将被最早消灭。)
斑纹对称设计
斑纹无处不在
人也是斑点(神,)
3、为何写到神了呢?
是指大自然,造物
4、解题:题目“斑纹”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① 具体的: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图案与颜色);
② 抽象的:指其他自然与社会现象,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意味,指一切的存在。
5、关于文章的详略问题。
①、请概括出第一部分介绍了蛇的哪些生活习性和特征?
析:简约的身体 迷惑性的斑纹 跑动的动作 蛇的文化寓意 蛇的尾鳞和牙齿 攻击的速度。
②、作家引用圣经传说为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蛇的形象?
析:阴鸷 诡秘 凶险 恶毒的蛇的形象。
③、为何详写蛇呢?
析:蛇的花纹典型、醒目,容易引发人的想象;展示了生动真实的自然界;写了生活习性、生存状态、寓言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6、赏析文中生动的描写
第三节写蛇的“与人类同步结束……狭长而腥臭的肠胃”
第八节写老虎与梅花鹿的文字
第十一节写大地四季的斑纹。
7、赏析文中启人深思的句子。
①“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小钱。道德从来……”
道德和尊严不能给生命以生存权利的保障,强权无视道德和尊严的。
②“我们容易忽略,善恶之间也在秘密接壤,而且离这条交集地带最远的善……强悍的一方。”
善恶两者,善往往是弱者,善从来就很难得到真正的公正。
③“斑纹无处不在,将……荣与辱。”
生命中到处都是善恶强弱美丑,这就是生命的两极,生命的斑纹就是指此。
④“我们甚至彼此并不知晓,每个人……爱与恨的斑纹”
有形的斑纹被不同的生命个体选择,不同的生命感受给不同的生命个体留下不同的情感记忆。
⑤“因为距离的遥远……一些斑点。”
众生平等。对“人”的理性思考,对大自然的礼赞。
5、《斑纹》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金岳霖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由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为我买橘子”这一细节描写导入。(学生听录音)
(板书:金岳霖先生汪曾祺)
二、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1、汪曾祺写金岳霖选用了哪些材料?(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
明确:
穿着打扮课堂提问关心林国达理解专业对话教学捉跳蚤和斗鸡同桌吃饭和小孩子比赛给林徽因过生日坐三轮车逛王府井大街
2、你认为金岳霖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3、本专题是“慢慢走,欣赏啊”,第一个板块是“一花一世界”,A组两篇文章是欣赏景,B组两篇文章是欣赏人,由景到人,其实欣赏的是平凡的世界,平凡的小事中人的真性情。文本中有许多细节描写都表现了金岳霖先生的真性情,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细节描写?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
捉跳蚤和斗鸡同桌吃饭(展示漫画)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观点,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重点欣赏上面这两个细节。
4、“捉跳蚤”,“和斗鸡同桌吃饭”这两个细节写出了金岳霖先生非常有趣的老顽童形象。但金岳霖先生受人们的尊敬仅仅是因为他有趣吗?文本中有没有哪个细节表现了金岳霖先生另外一面,读了以后让你感动,让你慨叹?
明确:
“给逝去的朋友林徽因过生日”这个细节表现了金岳霖先生重于情深于情的一面。
(这个教学环节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文字,深入文本体会细节的魅力)
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
1、[英]塞斯迈尔斯《自助论》“就像从很小的孔穴能窥见阳光一样,细小的事情刻画出人的性格”,细节描写运用得当,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读下面一则材料,找一找文中有哪些精彩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材料: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听得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个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欢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2、今天,我们通过对《金岳霖先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体会到了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无穷魅力。但是光体会还是不够的,现在我们就进行实战演练。请大家以熟悉的某个老师或同学为对象,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四、小结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汪曾祺用精彩的细节写出了金岳霖先生的真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风采。每当那率真、怪诞又满腹经纶的金岳霖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就会有微笑情不自禁的挂上我们的嘴角。
五、布置作业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刻画人物的方法,以你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为对象,写一篇记叙文。
6、《斑纹》教案
《斑纹》教案
教学日期: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自然界的斑纹。
过程与方法:
领会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兼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解度社科类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形象艺术的表达 能力,对哲理性阐述的理解能力
领会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兼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斑纹》收集了我近年来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这十篇或长或短的散文,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简介作家作品
周晓枫,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做过八年儿童文学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出版社,《十月》杂志副主编。出版过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语言富于想像力和音乐感,曾获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
五、研析文本
师生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教师点拨,明确答案。
问:文中提到了哪些斑纹?
答:蛇、蓑蚰等其他动物、大地、生活。
问: 作者有没有对这些动物的斑纹本身作具体的描绘?
答:没有
问:那么,作者重点写这些动物的哪些方面?
答:生活习性,生存状态
问:作者以为动物的斑纹与其生活习性或生存状态有着怎样的联系?
答:斑纹暗示着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
问:动物斑纹暗示着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那么,作者从大地的斑纹中又体悟到了什么呢?
答:自然规律
问: 根据前两个问题,你能否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
答: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六、 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已经很清楚了解斑纹的思路,但文中还有很多哲理性的句子还需我们进一步探讨,从而来把握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我们下一节课在上。
七、布置练习:找出文中议论性语句,体会其意义。(或找出你不懂的句子揣摩讨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对《斑纹》的写作思路有了清醒的认识,那么,这一节课我们来体会一下作者对斑纹的形象描述和对斑纹的理性阐述。
二、检查预习,总结学生找出的句子和问题
三,具体研析问题
1、 阅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形象语言的表现力。
① 它也是个生活中的几何爱好者:盘踞时螺旋上升的圆,沙漠中它的“S”形移动,草丛里的蛇像一条线那样笔直地滑入深处 。
② 水族馆里看到蓑
7、高二《斑纹》教案
课 题 |
斑纹 |
课 时 |
2 |
|||
课 型 |
新授课 |
主备人 |
||||
教学目标 |
1、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诗意的语言,赏读多种写作手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领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3、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
|||||
教学重点 |
深刻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了解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斑纹”,揣摩本文诗意的语言。 |
|||||
教学难点 |
理解富于思考的哲理性语言。 |
|||||
课前准备 |
阅读课文,完成导学案前置性补偿 |
|||||
教学日期 |
教学班级 |
|||||
教 学 过 程 |
个人复备 |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采采蝇是非洲一种传播昏睡病的有害昆虫,经常叮咬马、羚羊和其他草原动物。奇怪的是,它们对斑马却很少骚扰。这是什么原因呢?斑马的斑纹能帮助它抵御采采蝇的叮咬。 2、斑马的条纹是一种“护身符”。因为黑白条纹在阳光或月光的照射下,吸收和反射的光线各不相同,这样可以使斑马的身体轮廓变得模糊起来,远远望去,很难将它同周围环境分辨开来,也就不容易被猛兽发现了。通常,狮子是在黄昏或黎明时狩猎的。一旦它发现了斑马,对方黑白分明的条纹,也往往使狮子难以判断自己与猎物之间的距离。如果对方是一匹正在运动的斑马,那么准确估计它的实际位置和运动速度,就更加困难了。 二、作者介绍 周晓枫,女,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做过数年儿童文学编辑。后调入北京出版社,现任《十月》杂志副主编。出版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等。曾获冯牧文学奖等奖项。 近年来,作为新散文运动的一员主将周晓枫,以其独特的极具痛感的文字(尤其是众多信手拈来、云谲波诡的比喻)和对世间万物的感悟以及被智慧的光芒照亮的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颇具先锋意识的散文文本和真实、新鲜的人生经验。被称为感性的思想者三、预习反馈 四、整体感知 1、思考:全文围绕“斑纹”描写了哪些妙趣横生的事物和现象?请按顺序一一标出。 蛇 蓑鲉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梅花鹿 昆虫奶牛毒蜂 美女背部的文身;病变皮肤上的疱疹;孕妇腹部的妊娠纹;遇害者脖颈上的抓痕和刀伤 大地春夏秋冬四季在大地上表现出的不同的斑纹 陶碗瓷器碾砣上石质花纹蛋卵上斑点变质面包上菌斑粒子分布方式 人类记忆与情感的斑纹…… 我们自己如同神眼里的斑纹…… (提示:可分类呈现;注意表达时提炼语言;不要漏掉有关信息,特别是必要的修饰和限制) 2、文中写了这么多与“斑纹”有关的事物,显得繁复而不紊乱,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明确:作者以细腻而又精致的描述向我们呈现了大地灿烂的风景,由蛇的斑纹写到自然界各种动物的斑纹,进而写到大地、人类的劳动和内心世界,行文思路如下:(1)1)1—5段:详写了蛇的斑纹。 (2)6—10段:由蛇写到自然界其他动物的斑纹。 (3)11—14段:文章由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斑纹无处不在。 整篇文章应该是按照由点到面,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展开的。 行文思路: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由生命现象到对神秘自然的敬畏。 3、文中选择了大量意象说明“斑纹”,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 (1)详写:蛇 (投影图片:中国的十大毒蛇:眼镜王蛇、白眉蝮、灰蓝扁尾海蛇、尖吻蝮、金环蛇、银环蛇、原矛头蝮、圆斑蝰、舟山眼镜蛇、白唇竹叶青) 1问:文中可以看出蛇有哪些生活习性和特征? 明确:简约的富于弹性的身体、复杂的富于迷惑性的斑纹、生活中的几何型动态、富有文化寓意、叠合的尾鳞和空心的毒牙、秘密接近和迅速攻击等。 2问:为什么作者不厌其详地花费大量笔墨来写蛇? 明确:鼓励发散性思维,可以围绕以下方面来回答: 蛇的斑纹最为典型、醒目,重点写蛇可以有代表性地突出“斑纹”; 不只写了蛇的斑纹,还写了它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等内容,丰富了文章的表现范畴,作者写“斑纹”并不为单一地介绍动物皮毛,同时也是向我们展现一个丰富真实的自然界。重点突出,便于下文画卷式地展开丰富生动而神秘的自然乃至整个笔底世界。 3问:为什么要写寓言和传说? 明确:蛇的文化内涵丰富,相关的寓言和传说较多,可以引发读者兴趣,以作者强烈的情感来加强读者的情感体验,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 不只说明了蛇这种动物的斑纹,更生动细致地塑造了一个阴险、诡秘、恶毒的形象,使文章富于情趣,饶有意味。 4问:题为“斑纹”,写蛇时却写了许多生活习性、生存状态乃至独特“个性”,这与“斑纹”有什么关系,是否过于“拉杂”? 明确:写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乃至独特个性与“斑纹”均有联系,作者认为动物的斑纹对它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状态等有暗示的作用。同时这样也使描述客观事物丰富而生动。 (2)略写:找出文中集中略写“斑纹”的段落,朗读这些段落,体会作者略写的特点。 明确:①文中第七段: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等。 作者在写这些事物时多用单句,短句,甚至短语成句,以构成繁密的意象,繁复的效果,与“斑纹”相应。 ②文中第十段:昆虫、奶牛、毒蜂、美女背部的文身、病变皮肤上的疱疹、孕妇腹部的妊娠纹、遇害者脖颈上的抓痕和刀伤等。 作者在写这些事物时多用短句,多突出其对称关系。 ③文中第十二段:陶碗、瓷器、碾砣上石质花纹、蛋卵上斑点、变质面包上菌斑、粒子分布方式、记忆的斑纹等。 作者在写这些事物时以列举的方式造成意象的紧密排列,突出“斑纹无所不在”,“甚至”一词更将“斑纹”一词抽象化了,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生命的本质。 三、课后思考 文中有些语言片断富于诗意,请找出来多加诵读,仔细品味。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最后四小节,体会“斑纹”在这些段落中的含义。 1问: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在作者的笔下动物界的斑纹,客观存在的其他斑纹,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大地都是有斑纹的”,“斑纹无所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害的生活”? 明确:大地是有斑纹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地四季留下的“斑纹”预示着自然规律。 生活是有斑纹的:生活的印记,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修饰”过的生活,留下美的痕迹;“损害”过的生活,留下悔恨或丑陋的记忆,这些都可以形成“斑纹”,“斑纹”无所不在。 2问:作者最后以“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结尾,你怎样理解? 明确:这里的“神”,可以理解为神秘的自然,或者自然规律。 以“我”看待自然,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存在许多“斑纹”;换一个角度来看,距离遥远,生命渺小,众生平等。“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一切生活,爱恨悲欢,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这里既揭示出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是镌刻在每个人身上的斑纹的这里,又流露出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二、小结本课的内容,准确理解文中“斑纹”的含义。 明确: 文章主要写了动物皮毛的颜色和图案,也写到自然界其他事物和社会现象、人类生活的印迹。文中的“斑纹”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斑纹,又指社会现象、人们内心的精神生活,情感记忆的印记等,这样就带有哲学的意味,宽泛的说也可指一切存在。 三、讨论:从语言风格上看,你认为本文是什么文体? 学生小组讨论,如果问题比较集中,可以各寻依据,进行课堂辩论: 明确: 1.可以视为科学小品:主要说明的是“斑纹”,各种与“斑纹”相关的事物。 2.可以视为散文随笔:写了各种动物的生活、大地和四季、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情感记忆,材料翔实,想象丰富,但又都能够围绕“斑纹”展开,形散而神不散,比较像散文; 3.淡化其文体特征。文章写的是“斑纹”,但是以此为中心写了大量的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文章也运用了一定的说明方法,但是构思由点连线到面,自由洒脱,笔法轻灵,又比较像散文;一般说明文往往是对事物的客观说明,而本文则明显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并没有像一般说明文那样运用一些常规的说明方法,而是将说明、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了文体的交融渗透。 (这个问题主要让学生了解到文章的多样性写法,文体的交融渗透。本文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这也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四、品味语言,体悟作者的匠心、细腻独到的感受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特色。 (投影课文片断,朗读品味,学生选择语段进行鉴赏。) 1.朗读第1段:“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 ——鉴赏重点:语言简练,形象,镜头感强烈,如在目前,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 2.“野外的旅行者高度警觉,他知道这种节奏出自一个可能比他更经风雨、更有经验的老家伙。” ——鉴赏重点: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蛇以人的性情特点,生动地刻画了蛇的“阴险”“老奸巨滑”的形象。 3.鲑鱼被剖开的新鲜的肉。螺壳丰富变化的色彩和花纹。瓢虫排布的圆点。鹰隼翅翼上深浅交替的羽色。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瞩目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斑马的黑夜和白天。老虎生动的皮毛。豹子让人晕眩的圆斑。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的青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 ——鉴赏重点:(1)独特的视角、恰当的修辞尤其是极具个人感悟印记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其语言极具质感和表现力。 (2)用词准确而富于匠心。“砖头模样的斑块”后用“修筑”一词和“更瞩目的效果”,拟人化的用法取得了呼应的效果,本来没有必然关联的事物被这样解释,也显得情趣盎然。 4.集体朗读文中第8段的诗意描写——鹿群和虎。 (此段带有明显的作者主观感受,难以用图片直观,师生随作者的笔触一起展开想象) ——鉴赏重点:(1)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漂移的花园”“月光下的营地”“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尽管这里只是描述肉食者和素食者之间的一场角逐,均可以看出在作者的心灵里生命是如此的繁盛,绚烂多彩,摇曳多姿,并且这富于哲思的自然给了作者理性的思考。(2)对人类世界的哲理性思考同样投注到自然界。 5.集体朗读课文第11段:春夏秋冬四季在大地上表现出的不同的斑纹。 (可适当展现一些精选的图片,直观地以大地与四季,人类的劳作的痕迹来激发共鸣。) ——鉴赏重点:作为“大地灿烂的风景”的例子;“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以平视的欣赏的眼光来描述生命;对大地和生命有礼赞的成分。 作者继承了中国散文的人文传统,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溶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而又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文字富有情趣,注重发现个人独特性和语言的音乐质感。 不足之处:意象过于稠密,语言过于繁复考究,并且带有较深的作者个人的独特体验,这既是优点又容易使与读者拉开距离,有时不容易读懂。对说明一个现象来说,人为地设置了障碍,不够平易。 五、课堂总结 周晓枫以带着一种人与自然众生平等、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来看待这个世界,动用了心底的那部分温存,以“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间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来描述这个世界,爱,以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之出类拔萃。如果我们也能够以对自然、对一切生命、对人类生活的饱满的情感来观察,来感知,相信我们笔下的文字也是血肉丰满的,我们的心灵中也一定能够绽放一座有着姿态万千的风景的花园。 六、课后作业 1.运用说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多种表达方式,以富有诗意、哲理性智慧以及具有质感的语言来描述记忆深刻的某一场景或者某些现象,来表现你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 |
||||||
1、D 3、A 4、C 12、我们都只知其形,我们无所容心,对蚂蚁与人类自身都缺少足够的深入了解、由衷的关怀。说蚂蚁是为了说人,说蚂蚁的生存状态是为了“映照”人类社会。形成了首尾呼应。 13、(1)仅处在死亡再生的循环链上,处在森严坚致的整体之中。而所谓的个体,在蚂蚁那里指的是整一个部族。(2)社会生物学以新的方式,通过蚂蚁的生存之道,可以解释人类群体行为的细微部分。14、有十分严明的阶级和分工系统;战争、侵略,扩张势力范围。畜养家畜,奉行的利他主义和绝对的牺牲精神,来完成部族的理想(利益)。惊骇:面对蚂蚁王国的奇特景象后感到的惊奇与害怕。惊惕:是由蚁国之镜中反思人类社会行为的细微部分后的震惊与惊惕。 |
||||||
8、《斑纹》学案
《斑纹》学案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蝰(kuí)蛇 碾(niǎn)砣 磨砺(lì)
B、俨(yǎn)然 裨(bì)益 鲑(guì)鱼
C、聒(guō)噪 妊(rén)娠 鹰隼(sǔn )
D、逶(wěi)迤 嗜(shì)好 镌(juān)刻
(B鲑guī C妊rèn D逶wēi)
二、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B )
A、豁免 附和 蛊惑人心 祸起萧墙
B、遏止 扼要 鄂伦春族 厄瓜多尔
C、菁华 矜持 泾渭分明 惊世骇俗
D、撕裂 趔趄 烈火金刚 骂骂咧咧
三、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C )
A、慰藉 销毁 矫揉造作 瞠目结舌
B、焦躁 坐标 变本加厉 缘木求鱼
C、颠簸 竣工 关怀备至 顶礼摩拜
D、盘绕 静谧 哄堂大笑 迫不及待
四、根据句意,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1) 喜欢二胡的如歌如泣,它仍是我不敢碰触的乐器。(尽管 虽然)
(2)这是最简约的设计, 躯体的每一部分都相仿。(几乎 大概)
(3)因为没有四肢的阻碍,蛇 可以深入别的动物无法涉足的领域。(反而 因而)
五、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C)
A、奶奶在城里待了许多年,很少出门,从不逛街。有一次乡下的亲戚来了,她竟然毛遂自荐,要带他们上街去玩。
B、午后,我独自在花间小径上穿行,猝不及防地被一只蝴蝶在面颊上点一个触吻,一时,心头掠过了几许诗意般的遐想。
C、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别人给他的帮助与恩惠,哪怕只有一句安慰的话,他也睚眦必报。
D、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养植物跟养宠物一样,对他经常给予关爱,让它“心绪”良好,他就会投桃报李,令你心旷神怡。
六、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
A、通过仪器来观察人们的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由此也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B、新牌坊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缓解交通高峰期的堵车问题。
C、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5、6月份。
D、这些事故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七、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C )
A、它伺机偷袭,洗劫巢穴,吞食幼鸟和蛋卵。
B、他知道这种节奏出自一个可能比他更经风雨、更有经验的老家伙。
C、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地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
D、他们只选其一:要么斑纹,要么斑块,要么斑点。
八、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分别是 ①④⑥
原来鉴赏与研究之间, 。鉴赏是随意的评论与谈话,是心底的赞叹与直觉的评论; 。如此说来,鉴赏者是一个观花的游人,研究者则是一个植物学家, 。
①有一个绝深绝崭的鸿沟 ②被一个绝深绝崭的鸿沟隔着 ③而原原本本仔仔细细地考察与观照才是研究 ④研究则是非有一种原原本本仔仔细细地考察与观照不可 ⑤鉴赏者不敢随随便便发表意见,研究者却可以马上说这首诗很好 ⑥ 鉴赏者可以马上说这首诗很好,研究者却不敢随随便便发表意见
(因为有“之间”,选①不选②;根据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选④不选③;根据第2句和第3句开头,选⑥不选⑤)
九、比较阅读,本文和《南州六月荔枝丹》都是科学小品,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9、斑纹的解释及造句
斑纹拼音
【注音】: ban wen
斑纹解释
【意思】:在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上显露出来的别种颜色的条纹:老虎身上有~。
斑纹造句:
1、卫星表面的虎皮斑纹是活跃的地质区域,在不断喷出冰和其他气体的混合物。
2、假设一次火山爆发消灭了所有的普通老鼠,那么这个小岛将是斑纹鼠的天下。
3、我上班前登陆了一下您的网站,看到这只猫(看起来有橙色斑纹的)坐在您书架旁的箱子上。
4、但是,我确实看到一只猫,全身布满斑纹,看上去是灰白色,似乎还有点褐色。
5、可有猎物的踪迹一直通向荒野地,爪印不太大,可能是在那儿居住的带斑纹的动物留下的。
6、对很多动物来说,红色象征着进攻。就两性而言,动物身上的红色斑纹象征着雄性的统治权。
7、这条鱼非常漂亮,它的红色斑纹就像冬日的火焰一样明亮温暖,眼睛就像天上闪烁的星辰。
9、毛色和斑纹有助于老虎隐藏在深草丛中或树荫之下。
10、如果自然学家见到了这头雪豹,一定会被它独具一格的外表所深深吸引:雪白的底色点缀着半月型的黑色斑纹,还长着类似山羊的白色小胡子。
11、大多数老虎毛色橙黄,带黑斑纹,或呈苍白色,带褐色斑纹。
12、研究者推测一种叫中华龙鸟的恐龙长有一条带有白姜色斑纹的尾翅。
13、想象一颗小岛上的大部分老鼠都是普通老鼠而只有少数穿着斑纹花衣。
14、另外,其他一些科学家不仅在湄公河三角洲发现了一种带斑纹的野兔,而且在印尼也发现了一种色彩斑斓的鱼类,这种鱼会在海床上弹跳着前进。
15、在野外,这种斑纹鱼只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Banggai群岛。
16、如果你时髦的两岁宝宝想要穿有斑纹的高领毛衣搭配粉色圆点紧身裤又什么关系呢?
17、脸颊上还会出现丘疹和细小的红色斑纹。
18、它的面部还有看起来有点像小胡子的斑纹。
19、巴勒斯坦加沙城的一个动物园别出心裁,竟然将两头驴染上斑纹,装扮成斑马来吸引游客。
10、《斑纹》教学设计
《斑纹》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诗意的语言,赏读多种写作手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领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3.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了解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斑纹”,揣摩本文诗意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富于思考的哲理性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采采蝇是非洲一种传播昏睡病的有害昆虫,经常叮咬马、羚羊和其他草原动物。奇怪的是,它们对斑马却很少骚扰。这是什么原因呢?斑马的斑纹能帮助它抵御采采蝇的叮咬。
2、斑马的条纹是一种“护身符”。因为黑白条纹在阳光或月光的照射下,吸收和反射的光线各不相同,这样可以使斑马的身体轮廓变得模糊起来,远远望去,很难将它同周围环境分辨开来,也就不容易被猛兽发现了。通常,狮子是在黄昏或黎明时狩猎的。一旦它发现了斑马,对方黑白分明的条纹,也往往使狮子难以判断自己与猎物之间的距离。如果对方是一匹正在运动的斑马,那么准确估计它的实际位置和运动速度,就更加困难了。
二、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画出有“斑纹”一词的语句。
2、思考:结合语句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
明确:整篇文章应该是按照由点到面,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展开的。
行文思路: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由生命现象到对神秘自然的敬畏。
三、研习文本
1、朗读1—5节,思考:文中详写哪种动物的“斑纹”?为什么?
明确:详写蛇。
蛇的斑纹最为典型、醒目,重点写蛇可以有代表性地突出“斑纹”;不只写了蛇的斑纹,还写了它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等内容,丰富了文章的表现范畴,作者写“斑纹”并不为单一地介绍动物皮毛,同时也是向我们展现一个丰富真实的自然界。重点突出,便于下文画卷式地展开丰富生动而神秘的自然乃至整个笔底世界。
蛇的文化内涵丰富,相关的寓言和传说较多,可以引发读者兴趣,以作者强烈的情感来加强读者的情感体验,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不只说明了蛇这种动物的斑纹,更生动细致地塑造了一个阴险、诡秘、恶毒的形象,使文章富于情趣,饶有意味。
2、哪里还可以有“斑纹”?
明确:其他动物;植物;一切生物;人类。
3、关于“斑纹”的含义,课文中有没有相关表述?
明确:课文对“斑纹”的表述: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的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
4、朗读课文最后四小节,体会“斑纹”在这些段落中的含义。
1)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在作者的笔下动物界的斑纹,客观存在的其他斑纹,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大地都是有斑纹的”,“斑纹无所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害的生活”?
明确:大地是有斑纹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地四季留下的“斑纹”预示着自然规律。
生活是有斑纹的:生活的印记,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修饰”过的生活,留下美的痕迹;“损害”过的生活,留下悔恨或丑陋的记忆,这些都可以形成“斑纹”,“斑纹”无所不在。
2)作者最后以“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结尾,你怎样理解?
明确:这里的“神”,可以理解为神秘的自然,或者自然规律。
以“我”看待自然,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存在许多“斑纹”;换一个角度来看,距离遥远,生命渺小,众生平等。“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一切生活,爱恨悲欢,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这里既揭示出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是镌刻在每个人身上的斑纹的这里,又流露出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5、小结。准确理解文中“斑纹”的含义。
文章主要写了动物皮毛的颜色和图案,也写到自然界其他事物和社会现象、人类生活的印迹。文中的“斑纹”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斑纹,又指社会现象、人们内心的精神生活,情感记忆的印记等,这样就带有哲学的意味,宽泛的说也可指一切存在。
四、文本提升
1、自由畅谈:我和“斑纹”
“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
2、关注生态:我的绿色家园
五、课堂总结
周晓枫以带着一种人与自然众生平等、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来看待这个世界,动用了心底的那部分温存,以“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间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来描述这个世界,爱,以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之出类拔萃。如果我们也能够以对自然、对一切生命、对人类生活的饱满的情感来观察,来感知,相信我们笔下的文字也是血肉丰满的,我们的心灵中也一定能够绽放一座有着姿态万千的风景的花园。
六、布置作业
1、随笔《我的绿色家园》
2、预习下一课。
板书:
斑 纹
周晓枫
斑纹: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生活体验——生命印记 无所不在
启示:关注生命现象 敬畏生命本身 礼赞自然规律 和谐共存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对斑纹的形象描述和对斑纹的理性阐述,我们已经很清楚了解斑纹的深刻内涵,从而来把握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从中学生深切知道了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11、《斑纹》课堂实录
《斑纹》教学实录
周晓枫的《斑纹》,在必修五第一单元,是“奇异的自然”这一块里的文本研习课文。
这篇文章,初读时不甚喜欢,感觉完全是散文,怎么放到了这个单元呢。特别是读到第三节“与人类同步结束伊甸园幸福时光的受难者是蛇”时,感觉这样的句子怎么能是说明文呢,完全把神话与客观自然混在一起谈了。等读到第八节时,便不能不惊叹作者的才华。第八节写到鹿与老虎在夜间出没,作者情不自禁抒情地描写,写出极美的意境!(这里的文字读一遍就几乎能背上了:当梅花鹿群走过,就像一座漂移的花园;而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冈峦低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空中开放的天上花园。)等到读完全文,感觉作者真是有才华,文章也是好文章,颇有哲理颇有意境的可让人回味的好文章。
一、学生自读。
这样的文章,写尽了自然界的斑纹,交融着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兼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那么学生是否读得懂呢,是否喜欢呢?
上这堂课时,刚好我必须去听课,便让课代表在黑板上写了四个题目,让学生自读此文,完成练习。
题目:
1、本文写了哪些事物和现象?100字
2、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你认为哪几节可深加回味?在书上画出你认为精彩的句子。100字
3、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加以概括。200——300字
4、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请说出理由。200字。
我去听课了。下课时,他们的作业也送来了。本来我准备一人发一张纸的,课代表却是一人发了两张,都写得密密麻麻的。一看,学生写得真是不错!
第一题,写了哪些事物和现象,必须要梳理课文,概括作者写到了内容。几乎所有人都能概括。
第二题,对语言的理解,四分之三的同学觉得语言很精彩,文学意味浓,可深加回味。特别指明了第7、8节,第11节,第14节,这几节的语言得到大家认同。看来英雄所见略同,跟我的看法也比较一致。
第三题,有三分之一的人概括得较好,概括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叹“自然的神奇”。
第四题答案,无非是喜欢或不喜欢。但理由都是洋洋洒洒的,有“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明确了自己的看法。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喜欢。有三分之二的人喜欢。说不喜欢的理由很充分,喜欢的理由也很充分。(因作业已发下去,无法抄一些精彩的答案了。)
通过这个练习,我认为学生已经认真读过了文章,并有了些心得体会,再稍加评点就可结束课文了。
我认真地评改了作业。采用星级制,给好的答案打五角星,有一颗星,也是二颗的,最好的是三颗星。再把特别好的挑出来课上讲评用。
二、老师备课。
这篇文章我细细地读过,并有些体会。
如1到5节写蛇的部分,我归纳了1节是蛇之外形,2、3节为蛇的生理特点和习性。4、5节写蛇的侵害性。
6到10节,我主要设计从周晓枫的“发现”来带动全文讲解,6节发现简单的重复,8节发现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的差别,9节发现逃亡者与捕猎者的谋划一致,有相同的斑纹。10节发现大自然中的斑纹,有对称设计。
11节,我特别强调,写大地斑纹,是循着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写出诗意写出大地的丰盈美好。12节及后面两节,作者发现生活中的斑纹无处不在。
有趣的是第10节,学生在作业里提出,开头有句子“斑纹,对称设计”,可本段好像没写到对称。仔细考察,发现其实作者列举六个事实,都是对称的。奶牛和毒蜂的翅,是善与恶的对称。美女的文身与病变皮肤的庖疹,是美与丑的对比。线亲的妊娠纹和遇害者颈上的抓痕,是生与死的对称。这些段落都可看出作者的匠心。
三、上课。
评价学生的作业,以表扬为主。每一题读一二人答案进行评析。气氛较好。用了半堂课。
结合学生的答案,理一下文章结构。欣赏一下重点段落。把老师的发现和学生一起讨论。总结文章的特点。介绍周晓枫的博客。结束课文。
12、天然的斑纹教学反思
这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任何物体都有肌理,肌理指形象表面的纹理。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组织、排列、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肌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孩子们每天都能接触到自然界、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肌理,但对“肌理”这一词还从未接触。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欣赏图片、触摸身边的物体,了解关于“肌理”的知识,从而诱发孩子们产生丰富多彩的联想,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拓印方式,并引导学生能用不同的拓印方法来表现肌理。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学生自主活动发挥充分,有的学生用蜡笔拓印,有的`学生用铅笔拓印,有的学生用颜料拓印,还有的学生用彩笔在叶子上涂色后也拓印了出来,创造出了不同的肌理效果。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增强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但也有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拓印方法,还有的学生颜料涂得太多。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引导学生更充分地观察,把示范潜移默化地贯穿于学生观察、探索之中,尽量避免示范带来的思维定势影响,又给学生带来可操作性的指导。相信学生能够创作出更新颖的作品。
13、《斑纹》表格式教案
课题 |
斑纹 |
上课时间 |
9.5 |
编号 |
03 |
||||||||||
教学重点 |
由阅读感知斑纹形象特征到感悟对斑纹的理性阐释 |
||||||||||||||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形象语言的表现力 |
||||||||||||||
教学目标 |
知识和能力 |
1培养学生解读社科类文章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形象艺术的表达和对哲理性阐述的理解能力 |
|||||||||||||
过程和方法 |
1由阅读感知斑纹形象特征到感悟对斑纹的理性阐释 2体会作者是如何细腻地体察自然的斑纹的 |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精神 |
||||||||||||||
教学过程
|
备注 |
||||||||||||||
布置作业 |
|||||||||||||||
板书设计 |
|||||||||||||||
课后笔记: |
|||||||||||||||
14、《斑纹》导学案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各种斑纹。
2、弹性把握本文文体特征,进一步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新特点。
3、独立思考,解说具有深刻含义的议论性语句。
4、撷取精彩语言片断加以赏析。
【学法建议】
1、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提高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主要引导理解斑纹的内涵.。
2、学生能联系整个专题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深入思考,有所发现和创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注意《斑纹》的写作特点。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周晓枫,新生代散文家。笼罩着一圈又一圈的炫目光环,“冯牧文学奖”、“冰心文学奖”、“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得主,主流文坛的散文“四冠王”。 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做过八年儿童文学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出版社,《十月》杂志副主编。出版过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语言富于想像力和音乐感。
2、资料链接
(1)作品介绍
《斑纹》是青年散文家周晓枫的作品。这类文章现在很多,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说它是散文随笔可以,说它是科学小品也不无道理,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周晓枫的许多作品都以动物为主题,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这可能受到了法国科学家、散文家法布尔《昆虫记》的影响,也与现在的人文主义、生态主义有一定的关联。
(2)作品评论
当散文写作日益成为文人养病的方式时,周晓枫的散文却依旧保持着锐利、沉着、优雅的面貌。加上她那鲜明的散文文体意识、语言探索精神,她的写作在当代散文界已经独具一格。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
《斑纹》是一本能够唤醒人们沉睡记忆的书,它让我们想起许多远逝的鲜活事物,即生命的目光最初遭遇的哲学命题。在她的笔下,人与动物们的劳动、爱情、壮丽的生和寂静的死,都浸透着绚丽、壮观与诗意的内容。
周晓枫是个心无旁鹜的写作者,完成《斑纹》的写作后,她希望拓宽一下创作路子,力求打破唯美的书写,跨入更广阔的写作视野。
————周蓬桦《绚丽的版图--〈斑纹〉阅读》
“……周晓枫的写作承续了散文的人文传统,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融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她的作品文体精致、繁复,别出心裁,语言丰赡华美,充分展示书面语言的考究、绵密和纯粹。她的体验和思考表现了一个现代青年知识分子为探寻和建构充盈、完整的意义世界所作的努力和面临的难度。她的视野也许可以更为广阔,更为关注当下的、具体的生存疑难,当然,她的艺术和语言将因此迎来更大的挑战。”
————冯牧文学奖的评语
(3)作者访谈
“真正迷恋舞蹈的人,不单是以舞台下的掌声为动力、还是在空旷练功房里忘情忘我的那个人;是因为身材欠佳永远没有登台表演机会、却仍然陶醉地穿上芭蕾缎子鞋的那个人。当写作仅仅是写作,而不代表写作之后的获利,我希望自己能够坚持下去,以始终的热爱。”
——周晓枫“天涯散文” 访谈
3、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你对斑纹是如何理解的?你能说出所知道的斑纹吗?
②你认为本文是说明文还是散文随笔?说说你的理由。
③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15、《斑纹》导学案
斑 纹
问题导学
1.本文重点是写斑纹,开头却用很大的篇幅来写蛇的生理特点与生活习性,这与斑纹有关系吗?
2.本文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斑纹的描写,来表达众生平等、和谐共生的主题,请结合具体例子谈谈你的理解。
3.第八段中,为什么说“一头鹿的衰老是幸福的,意味着无数次的成功脱逃,意味着无数次另一头鹿作为替身去死”?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4.作者以“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作文章的结尾,你怎样理解?
自主探究
作者在文中谈了很多动物的斑纹,指出了非人类的生物及自然界的活动对斑纹的依赖性。对动物和人的关系,你是怎样看的?
文法导析
语言形象生动
《斑纹》一文虽为说明文,但用语形象生动。描写蛇,不直接点明,而以“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它省略四肢,只生出用以装饰的头与尾”暗示,像电影镜头一样,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描写虎追击鹿,“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冈峦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现场感强,使人如临其境;描写动物的斑纹,运用大量的比喻,精当恰切。形象生动的语言,让躺着的文字站了起来。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请以“执着,是一条小溪”开头,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续写一段文字,写出你对“执着”的理解。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周晓枫说:“我不是聪明的海力布,无法破译出鸟儿的歌唱;就在那美妙的音阶中,让我开始微笑中的猜测。”周晓枫带着一种人与自然众生平等、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看待这个世界。五光十色的斑纹构成了作者姿态万千的风景花园:蛇、鲑鱼、瓢虫、鹿、老虎、斑马、毒蜂,直到人类、大地、宇宙、内心等。无论你是否喜欢,自然界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不仅如此,作者还对万物的启发意义作了引申性的阐发,对主宰这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界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成就了周晓枫,也成就了其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爱心是一股撞开冰闸的春水,使铁石心肠受到震撼;爱心是一座亮在黑夜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爱心是一丝洒落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灵的滋润;爱心是一泓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热不寐的人领略诗般的恬静;爱心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得到亲情的荫庇;爱心是一道飞架在天边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见到世界的美丽。
其实爱心不光适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也应如此。每一个小动物都是神奇美丽、令人感动的生命体,都没有理由被人类捕杀。我们应该以平等之心、大爱之心来对待动物,给动物一份关爱,和动物和谐相处,维护我们岌岌可危的地球家园。
文本图解
答案:
【问题导学】
1.提示:写蛇这一部分,其实是具体地写了斑纹对于生物的意义,它是一个详例。
从蛇的生理特点来看,它有很多特点:用毒牙进攻猎物和防御侵害、行进秘密而神速等。斑纹也是其中的特点之一。并且它的鳞片组成的斑纹,能造成观察者的视觉混乱,这是它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得意屏障和攻击猎物的有力武器。从生活习性看,它可以慵懒地睡在午后的阳光里,也是凭借一身斑纹的掩护。
在许多文化中,蛇是智慧和诱惑的象征,斑纹尚且是它生存的需要,更不用说其他生物了。可以说,蛇是作者举的一个详细的例子,很好地表达了主题。
2.提示:
3.提示:“幸福”说明在每时每刻都有危险的自然界里,鹿能够保全性命到衰老,是件很难的事。这一段说明斑纹是生物生存的需要。文中写了鹿的群居、虎的独居,虎终究要吃有着美丽斑纹又群居的鹿,实际上,作者是要告诉我们,斑纹就像群居、独居一样,是生存的需要。
4.提示:这里的“神”可以理解为神秘的自然或自然规律。
以“我”看待自然,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存在许多“斑纹”;换一个角度来看,距离遥远,生命渺小,众生平等,“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一切生活,爱恨悲欢,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这里既揭示出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是镌刻在每个人身上的斑纹,又流露出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的理解和情怀。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自主探究】
提示:观点一:作者在文中说自己不敢碰触二胡,因为那上面有蟒皮,这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残害生灵的反感。动物和人在自然界是平等的,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人类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残害动物。
观点二:在生活中,我们要去关注动物,爱护动物。我们可以从关心一只流浪的猫或狗开始,和动物平等相处,并且还应该向动物献爱心,这样,人与动物之间就会更加和谐。
【技法导练】
创意激活
使语言形象生动起来的四个原则:
1.选择形象化的词句。选择能具体、形象地把所描述的事物、情景、人物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词句,这样能使读者如触其物,如览其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变叙述为描写。变空洞的叙述,为具体细致的描写。
3.运用形象化的修辞。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特别是恰当运用比喻,可以使文章文采飞扬。
4.巧妙引用名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故事等。
范例展示
执着,是一条小溪——潺潺地流淌在花草间,不停地奔波于山涧中。它没有华美的衣裳,没有豪壮的誓言,却自有一腔深深的柔情,自有一股固执的韧性。它怀着遥远的梦想,为着梦中的大海,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徘徊,不观望,不喧哗,不浮躁,逢山开路,遇崖成瀑,永不言败,永不回头。纵被旱魔掐断咽喉,也要悠然为云,沛然化雨,最终投入大海母亲的怀抱。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文情怀”“敬畏自然”
16、《斑纹》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设想]
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模块专题选文是以人文母题立意为原则,常常打破文体、时代的界限,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新思路。“科学之光”专题中的《景泰蓝的制作》《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传统意义上的说明文,《〈物种起源〉绪论》《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本身都是札记或学术论文,但也都是为了向读者介绍或说明某种观点和知识,大体上也可以归入说明文的范畴,而《斑纹》,虽然也有说明文的一些特点,但通体上说,更像散文。因而,学习《斑纹》,从散文的角度更为合适。
[教学过程]
一、 总体感知
师:同学们,读了《斑纹》之后,你认为本文是什么文体?请说说你的理解。
生:本文是科学小品文。因为它写到了形形色色的斑纹,介绍了许多动物知识。
生:我也觉得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因为说明是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文章在说明蛇的行动迅速、诡谲时还使用了举例子(一条蝰蛇)、列数字(1/25秒)和引用(“像眼镜蛇一样万无一失”)等说明方法,其他地方也有这种情况。
师:你看书看得很仔细,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认为本文是一篇散文。因为它自始至终围绕斑纹,写到了各种动物、大地、人的生活,形散而神不散。
师:再仔细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写各种动物的斑纹时,有没有对这种动物的斑纹本身作具体的描写和详细的介绍?
生: 没有。
师:那么,作者写这些动物的斑纹是为了写什么?
生:为了写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作者认为动物的斑纹暗示着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
生:我也认为本文更像是散文随笔。因为本文有许多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抒情议论性很强、蕴含丰富哲理的句子。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的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说《斑纹》是说明文,因为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还是说明,说明的对象也是以动物为中心的自然与社会现象。但《斑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因为一般说来,说明文都是以单个的事物、事理与现象作为说明对象的,而《斑纹》不是这样。它从动物的皮毛写起,主要揭示动物皮毛背后反映的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状态,同时也涉及到人类社会许多现象。“斑纹”在文中的含义是丰富的,动物皮毛的花纹,人体、自然与人为的纹样,人类劳作与动物生存在自然界留下的印记,以及冰雪、河流等等,都是作者要说明的斑纹。通过这些斑纹,作者试图说明更深刻的道理和自然的神奇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所以无论是从文章以一驭多,自由洒脱的构思和笔法,还是从文章的主题或语言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本文更像一篇散文。这也反映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师:谁能简要介绍一下文章的作者?
生:《斑纹》的作者周晓枫是当代著名青年散文家。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做过数年儿童文学编辑,2000年调入北京出版社。著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等,曾获冯牧文学奖、冰心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课文《斑纹》就是选自散文集《斑纹——兽皮上的地图》的一篇散文随笔,有删节,原文发表于《花城》2001年第6期。
师:有评论家说,现代社会,当散文写作日益成为文人养病的方式时,周晓枫的散文则承继了中国散文的人文传统,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溶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她对散文艺术丰富的可能性,怀有活跃的探索精神。她的作品文体精致、繁复,别出心裁,语言丰赡华美,充分展示了书面语言的考究、绵密和纯粹。学完课文《斑纹》后,相信同学们会有更深切的感受。
二、 理清内容和思路
师:“斑纹”字面上是什么意思?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动物的斑纹起源于什么?
生:斑纹其实就是一种颜色的物体表面上显露出来的别种颜色的花纹。文章第6节作者说:“我发现,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地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
师:阅读1—9节,文中写到了哪些动物的斑纹?
生:文章围绕斑纹这一自然现象,先后描写了蛇、蓑鲉、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等动物身上形态各异、五彩斑斓的斑纹。
师:前面我们说过,文章写动物的斑纹是为了写动物们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状态。作者认为动物的斑纹与其生活习性和生存状态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请举例说明。
生:动物斑纹暗示着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如第8节“大型肉食动物往往闲散而沉着,弱小的食草动物灵敏又胆怯,这是生存的必然要求……一个为了聚焦瞄准猎物,一个为了视野开阔便于及早发现天敌并在奔逃时选取路线。”
师:作者从对虎和鹿生活习性的探讨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生:文章第8节探讨虎和鹿生活习性时说,“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如鹿)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质疑‘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
师:阅读第10节,作者由动物的斑纹还联想到哪些内容?说明什么道理?
生:联想到美女的文身、病变的皮肤、母亲的妊娠纹、遇害者的抓痕,进而说明斑纹无处不在。
师:如何理解“斑纹,对称设计”这句话?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个道理的?
生:“对称设计”是斑纹的特点。作者先以老虎和斑马为例,又进一步列举了自然和社会中的奶牛与毒蜂(善与恶)、美女与疱疹(美与丑)、母亲与遇害者(生与死)的例子来证明。
师:阅读文章最后4节,如何理解大地与生活也都是有斑纹的?
生:作者认为大地是有斑纹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地的斑纹预示着自然的规律。不仅大地是有斑纹的,我们的生活也是有斑纹的。“我们甚至彼此并不知晓,每个人如何终身隐秘地镌刻着各自记忆的斑纹,爱与恨的斑纹”,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有许多肉眼看不到的斑纹,那就是情感的斑纹,我们生活的不同感受。
师: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
生:“我们”构成斑纹,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这里的“神”大概就是大自然,就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吧。
生:这一句话既揭示出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是镌刻在每个人身上斑纹的哲理,又流露出人与自然众生平等、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
师: (鼓掌)你们说得都很好。周晓枫的许多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兼有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与思想性。这可能受到了法国科学家、散文家法布尔《昆虫记》的影响,也与现在的人文主义、生态主义有一定的关联。文章结尾这一句议论既是哲学沉思,也对总括提升全文的思想内容有很大的作用。
师:谁能总结一下本文行文的思路?
生:本文由动物的斑纹写到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到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微观到宏观,从具象到抽象。
生:由斑纹到生物习性、生存状态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由生命现象到对神秘自然的敬畏。
师:概括得很准确。文章就是在看似随意的文字中,逐层深入地揭示了斑纹的内涵,斑纹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又指人们内心的精神生活,斑纹无处不在,类似哲学上的一切存在。文章通过对形形色色斑纹的描写,叙述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许许多多的奇妙的景象,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让我们不仅领略到自然的神奇,更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中神奇生命的思考。
[探究阅读]
师:文章在写动物的斑纹时,重点介绍的是蛇的斑纹和生活习性,以及与蛇有关的文化,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笔墨写蛇?
生:因为蛇的斑纹比较典型、醒目,重点写蛇的斑纹可以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生:因为蛇的斑纹与它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联系紧密。文章写到蛇充当寓言家及运动时的种种几何图案、眼睛不能辨别线条和轮廓、没有听觉以及攻击对象时诡秘、凶恶的特点。
生:因为蛇的文化丰富,课文中把《圣经》中有关蛇的传说重新复述和解说,并将其与蛇的生物习性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阴鸷、诡秘、恶毒、凶险的形象。
师:想一想,在中外文化中,蛇还是怎样的形象?
生:在中国的《白蛇传》中白蛇是知恩图报、爱情专一的象征,青蛇则是忠诚、刚直、不畏强暴的化身。
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蛇和龟还是长寿的象征。蛇和蝎又是狠毒、妖惑、冷漠的代名词,人们往往把这样的美女称为“蛇蝎美女”。
生:在《伊索寓言》中《农夫和蛇》的故事里,蛇是忘恩负义、狠毒、本性难改的象征。
生:在古代西方有些国家,蛇被认为是君王的保护神,是权威的象征,人们常常把两条蛇的形象雕刻在柺杖上。
师:很好!同学们的知识很丰富,这都是博览群书的结果吧。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可见,蛇是一种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动物,它也是十二生肖中最有争议的动物。《斑纹》原文中几处关于蛇的议论被删去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把《斑纹》原文找来读一读。
师:总结一下同学们的发言,看来文章重点写蛇,一是因为蛇自身的斑纹很醒目,有代表性;二是蛇的斑纹与其生活习性、生存状态联系又很紧密;三是这样写可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四是通过介绍与蛇有关的传说,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在作者爱憎分明、妍媸毕现的文字间给读者更多的心灵撞击和启迪……
[品味语言]
师: 《斑纹》的语言很有特色,描写的文字形象、生动,很有表现力,有的地方运用稠密的意象,繁复的修辞,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议论的文字则具有丰富的哲理和诗意,启发性很强。请同学们分别找出这样的句子或段落加以揣摩。
生:文章一开始写蛇,以形象开始,“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蛇,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像猜谜一样,最后才水到渠成地点明描写对象。这样的描写可谓形象、生动,简约而传神。
生:文章第6节“在水族馆里看到蓑鲉……让我乍一看把它误认为植物”,不仅形象地描写出了蓑鲉的形态特点,而且为其斑纹增添了某种神秘感和丰富的审美情趣。
生:第7节“鲑鱼被剖开的新鲜的肉……被无比耐心地绘制”,在极短的篇幅内,运用了大量的意象,一系列比喻,以及连串的排比,造成“马赛克”式的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生:第8节“当梅花鹿群走过……那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一句中将梅花鹿比喻成“漂移的花园”,突出了梅花鹿的灵动轻盈;将老虎眼中的“星空”比作“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给人一种神秘感,富有诗情画意和童话般的梦幻色彩。
师:这几处例子都很典型。可以说,独特的视角、繁复的修辞,尤其是极具个人感悟印记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而造成的稠密的意象,使得《斑纹》一文的描写生动、形象,极具质感和表现力。
师:《斑纹》的语言还具有丰富的哲理。文章在对许多动物的生物习性、生存状态进行说明与描写时,还就它们对人类的启发做了许多引申性的阐述,这些极富个性与启发意义的阐发充满了哲理的意蕴,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议论性文字,并加以分析。
生:第8节“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揭示出自然界道德和尊严不能给生命以生存的权利保障,强权从来就是无视道德和尊严的弱肉强食的残酷行为。
生:第9节“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告诉我们,面对恶只能以牙还牙。
生:第9节“也许,统治善恶两界的,是同一个王……他就已经偏袒了强悍的一方”则说明善恶两者间,善往往是弱者,善从来就难得到真正的公平。
师:这些文字虽然是对生物界的现象有感而发,但它不仅有助于读者增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而且这些规律本身同样给人类社会以深刻的启示。
师:看来,有人说周晓枫的散文主要表现了“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间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是很有道理的,这或许正是她散文能成功的重要因素。
17、天然的斑纹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一些平常不被关注的细节,不光能用眼睛看,还可以通过触觉去感知身边的一些事物,掌握如何表现出不同斑纹的方法、特点,掌握、积累一些视觉和触觉经验。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表现自己对不同肌理的感受能力。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不同的斑纹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尝试使用磨拓、绘画、或者浸染等各种方法把不同材料的肌理效果表现出来。
3、鼓励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画法完成一件有趣的作品。
教学重点:
从观察、语言表述、触摸及动手表现等一系列的训练,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质地、材料的肌理美。
教学难点:
尝试不同的方法表现各种物体的肌理效果,感受天然斑纹的美感。
教具准备:
教师:收集到的石块、木块、不同质地的布料、树叶、皮革、羽毛、瓦当等不同纹理的材料,各种图片、资料,教师的范画等。
学生:收集到的树叶、羽毛、贝壳等,水粉用具、油画棒、彩色铅笔、生宣纸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组织教学,强调学具摆放整齐、有序。
二、课堂教学。
(一)引导阶段:
师生共同问好,启发谈话。
师: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在一起做个小游戏,大家喜欢吗?
师:生活中我们习惯了用眼睛来观察感受周围的事物,今天我们换一种方式来感觉一下。老师在这个箱子里准备了几件东西,大家想知道这里面是什么吗?
师:现在,我想让几个同学闭上眼睛,分别用手触摸一下,然后说一说你摸到的东西给你的感觉?其他的同学根据他的描述来猜一猜,它可能是什么东西?咱们来听听哪个小组的’同学对物体的描述恰当、清析,能让小伙伴们准确的猜出来。(实物分别是:卵石、树皮、皮革、陶瓷、丝绸等。)
师小结:在刚才的游戏中,我们触摸到的这些物体,有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表面是粗糙的,有的摸起来给人温暖的感觉,有的摸上去又硬又凉。出现这些不同的感受是由于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质地、纹理等,我们平时习惯叫它斑纹。它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礼物—天然的斑纹,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感受大自然创造的美!
板书课题:《天然的斑纹》
(二)、发展阶段。
1、引导学生体会,触觉带给你的不同感受。
请孩子们伸出小手,摸一摸自己身边的物体。例如:你的课桌是不是很硬;你的笑脸,是不是温润、光滑;你的衣服是粗糙的还是柔软的?另外,看看大家还准备了什么材料,都试着摸一下,有没有不同的感觉呢?
师小结:当我们的手触摸到一个物体的时候,物体表面的肌理不同,给我们的感受也不相同,这种通过触摸感受到的肌理就是触觉肌理。
2、欣赏各种实物、图片等,让学生更直觉地认识和感受视觉肌理。
用我们的眼睛仔细观察一下你的周围,能不能感受到肌理的存在呢?电视屏幕;洁白的墙壁;漂亮的衣服;我们的课桌椅……。刚才的游戏让大家了解了什么是触觉肌理。触觉肌理是用手可以触摸到的斑纹,那现在咱们再试着摸摸卵石,给你什么感觉呢?能触摸到凹凸不平的斑纹吗?是不是很光滑?再仔细看一看卵石的表面,上面有很多的花纹,这是眼睛可以看到、但是用手却触摸不到的。
同样,用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一些肌理效果,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视觉肌理,它能让我们更直觉的感受到美丽的肌理效果。例如:枯叶,给我们干涩的感觉;绒布给我们温暖,柔软的感觉;瓷器给我们光滑、细腻坚硬的感觉……。
3、分小组讨论、交流。
启发孩子们通过观察图片、触摸各种实物等,并思考、讨论、交流。说出自己对斑纹的理解、感受,了解不同物体给人的肌理效果。
师小结:这么美丽的斑纹同学们想不想把它留在咱们的作业纸上?
你想用什么方法把它表现出来?指生说说。(给学生提供了语言表述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自信。)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非常好,现在请你们来看一下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美丽的斑纹的。有条件的可使用实物台演示1—2种肌理的做法。
(1)教师使用磨拓法快速的表现出实物的肌理效果。
(2)利用生宣纸吸附法表现画面的肌理。
(教师的示范给学生直观的展示了肌理的绘画方法、特点、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兴趣。)
三、欣赏范作。
1、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老师的范作,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喜欢它?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吗?想试一试吗?(不同肌理的作品欣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强调肌理的绘画方法、特点。)
2、教师建议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绘画方法表现美丽的斑纹。
3、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
(1)可采用油画棒或彩色铅笔覆纸拓印。
(2)用水粉色涂于物体的表面,将纸覆盖其上用手磨拓出它的纹理。
(3)用水粉色滴洒法等。
4、鼓励学生大胆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喜欢的斑纹。巡视中可将有特点的作品进行及时的展示。以表扬为主,鼓励启发学生,同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的示范、讲解。
四、展示学生作品。
展示学生作品,分小组对学生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小组评议教师评议等相结合。
以鼓励为主,启发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尝试了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天然的斑纹。课下同学们可以进行不同与课堂的方法继续练习创作。我们不但要用眼睛发现自然界中的一些美丽的细节,还要尝试用触觉感知到大自然更多更美的斑纹。
18、《斑纹》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把握行文思路。
2、揣摩诗意的语言,赏读多种写作手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领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问答法、探究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富于思考的哲理性语言。
2、以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道学:
海伦·凯勒说:惟一丝毫无光的黑暗是无知无感。有的同学可能惊异于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深切体悟和精细描绘。周蓬桦评论《斑纹》时说,这是一本“能够唤醒人们沉睡记忆的书,它让我们想起许多远逝的鲜活事物,即生命的目光最初遭遇的哲学命题”。
在周晓枫的笔下,人与动物们的劳动、爱情、壮丽的生和寂静的死,都浸透着绚丽、壮观与诗意的内容,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哪些“远逝的鲜活事物”呢?
二、重点讲习:
1.全文围绕“斑纹”描写了哪些妙趣横生的事物和现象?请按顺序一一标出,并注意作者是顺着怎样的思路来展开文章的。
明确:
全文围绕“斑纹”描写了以下一些有趣的事物:
蛇
蓑鲉 鲑鱼 螺壳 瓢虫 鹰隼 长颈鹿 斑马 老虎 豹子 梅花鹿
昆虫 奶牛 毒蜂
美女背部的文身;病变皮肤上的疱疹;孕妇腹部的妊娠纹;遇害者脖颈上的抓痕和刀伤
大地 春夏秋冬四季在大地上表现出的不同的斑纹
陶碗 瓷器 碾砣上石质花纹 蛋卵上斑点 变质面包上菌斑 粒子分布方式
人类记忆与情感的斑纹 ……
我们自己如同神眼里的斑纹 ……
(提示:可分类呈现;注意表达时提炼语言;不要漏掉有关信息,特别是必要的修饰和限制)
(定格投影,有条件可以逐渐呈现,因为要引起学生对思路、详略等方面讨论和深入思考)
2.什么是“斑纹”?课文中有没有相关表述?请给它下个定义。
明确:
(1)课文对“斑纹”的表述: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的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
(破折号后的内容带有进一步解释的意味。)
(2)参考定义:“斑纹”即颜色的差别、明暗的比较而在某一底色上显示出来的图案、纹路、色块或者点子。(作者用较为随意性的笔法来描述斑纹,在说明事物的同时给人散文化的印象。)
(3)文中斑纹呈现的规律是什么?
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动物的外表要么是斑纹,要么是斑块,要么是斑点。“超越了和的累加,而演变为乘法的关系”:斑纹产生于对简单图案的单一的大量的重复使用,从而量变产生质变,最终产生斑纹。
(投影与课文相关的蛇、蓑鲉等图片,加深“斑纹”印象)
三、设疑讨论:
文中写了这么多与“斑纹”有关的事物,显得繁复而不紊乱,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明确:作者以细腻而又精致的描述向我们呈现了大地灿烂的风景,由蛇的斑纹写到自然界各种动物的斑纹,进而写到大地、人类的劳动和内心世界,行文思路如下:
(1)1—5段:详写了蛇的斑纹。
1节:写蛇之外形。
2、3节:写蛇的生理特点和习性。
4、5节:写蛇的侵害性。
(2)6—10段:由蛇写到自然界其他动物的斑纹。
6节:发现简单的重复。
7节:发现其它动物的斑纹的形态。
8节:发现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的差别,
9节:发现逃亡者与捕猎者的谋划一致,有 相同的斑纹。
10节:发现大自然中的斑纹,有对称设计。
(3)11—14段:文章由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斑纹无处不在。
11节: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大地的斑纹。
12节-14节,发现生活中的斑纹无处不在。
整篇文章应该是按照由点到面,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展开的。
行文思路: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由生命现象到对神秘自然的敬畏。
(无论是把它看作科普说明文,还是看承散文随笔,都要注意理清文章思路。)
四、典题拓展:
文中选择了大量意象说明“斑纹”,但是显得繁而不乱。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
(1)详写:蛇
(投影图片:中国的十大毒蛇:眼镜王蛇 、白眉蝮、灰蓝扁尾海蛇、尖吻蝮、金环蛇、银环蛇、原矛头蝮、圆斑蝰、舟山眼镜蛇、白唇竹叶青)
1问:文中可以看出蛇有哪些生活习性和特征?
明确:简约的富于弹性的身体、复杂的富于迷惑性的斑纹、生活中的几何型动态、富有文化寓意、叠合的尾鳞和空心的毒牙、秘密接近和迅速攻击等。
2问:为什么作者不厌其详地花费大量笔墨来写蛇?
明确:鼓励发散性思维,可以围绕以下方面来回答:
蛇的斑纹最为典型、醒目,重点写蛇可以有代表性地突出“斑纹”;
不只写了蛇的斑纹,还写了它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等内容,丰富了文章的表现范畴,作者写“斑纹”并不为单一地介绍动物皮毛,同时也是向我们展现一个丰富真实的自然界。重点突出,便于下文画卷式地展开丰富生动而神秘的自然乃至整个笔底世界。
3问:为什么要写寓言和传说?
明确:蛇的文化内涵丰富,相关的寓言和传说较多,可以引发读者兴趣,以作者强烈的情感来加强读者的情感体验,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
不只说明了蛇这种动物的斑纹,更生动细致地塑造了一个阴险、诡秘、恶毒的形象,使文章富于情趣,饶有意味。
4问:题为“斑纹”,写蛇时却写了许多生活习性、生存状态乃至独特“个性”,这与“斑纹”有什么关系,是否过于“拉杂”?
明确:写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乃至独特个性与“斑纹”均有联系,作者认为动物的斑纹对它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状态等有暗示的作用。同时这样也使描述客观事物丰富而生动。
(2)略写:找出文中集中略写“斑纹”的段落,朗读这些段落,体会作者略写的特点。
明确:①文中第七段: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等。
作者在写这些事物时多用单句,短句,甚至短语成句,以构成繁密的意象,繁复的效果,与“斑纹”相应。
②文中第十段:昆虫、奶牛、毒蜂、美女背部的文身、病变皮肤上的疱疹、孕妇腹部的妊娠纹、遇害者脖颈上的抓痕和刀伤等。
作者在写这些事物时多用短句,多突出其对称关系。
③文中第十二段:陶碗、瓷器、碾砣上石质花纹、蛋卵上斑点、变质面包上菌斑、粒子分布方式、记忆的斑纹等。
作者在写这些事物时以列举的方式造成意象的紧密排列,突出“斑纹无所不在”,“甚至”一词更将“斑纹”一词抽象化了,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生命的本质。
(引导学生学会深入研读,欣赏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详略设置的技巧)
五、要点总结:
一般来说,说明文都是以单个的事物、事理与现象作为说明对象的,而《斑纹》不是这样。它从动物的皮毛写起,主要介绍动物皮毛的纹样,同时也涉及到人类社会许多现象。“斑纹”在文中含义是多样的,并不是一种,动物皮毛的花纹,人体、自然与人为的纹样,人类劳作与动物生存在自然界留下的印记,以及冰花、河流等等,都是作者要说明的斑纹。通过这些斑纹,作者试图说明更深刻的道理,自然的神奇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六、巩固训练:
文中有些语言片断富于诗意,请找出来多加诵读,仔细品味。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学:
朗读课文最后四小节,体会“斑纹”在这些段落中的含义。
二、重点讲习:
1、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在作者的笔下动物界的斑纹,客观存在的其他斑纹,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大地都是有斑纹的”,“斑纹无所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害的生活”?
明确:大地是有斑纹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地四季留下的“斑纹”预示着自然规律。
生活是有斑纹的:生活的印记,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修饰”过的生活,留下美的痕迹;“损害”过的生活,留下悔恨或丑陋的记忆,这些都可以形成“斑纹”,“斑纹”无所不在。
2、作者最后以“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结尾,你怎样理解?
明确:这里的“神”,可以理解为神秘的自然,或者自然规律。
以“我”看待自然,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存在许多“斑纹”;换一个角度来看,距离遥远,生命渺小,众生平等。“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一切生活,爱恨悲欢,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这里既揭示出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是镌刻在每个人身上的斑纹的这里,又流露出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3、小结本课的内容,准确理解文中“斑纹”的含义。
文章主要写了动物皮毛的颜色和图案,也写到自然界其他事物和社会现象、人类生活的印迹。文中的“斑纹”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斑纹,又指社会现象、人们内心的精神生活,情感记忆的印记等,这样就带有哲学的意味,宽泛的说也可指一切存在。
三、设疑讨论:
从语言风格上看,你认为本文是什么文体?
学生小组讨论,如果问题比较集中,可以各寻依据,进行课堂辩论:
明确:
1.可以视为科学小品:主要说明的是“斑纹”,各种与“斑纹”相关的事物。
2.可以视为散文随笔:写了各种动物的生活、大地和四季、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情感记忆,材料翔实,想象丰富,但又都能够围绕“斑纹”展开,形散而神不散,比较像散文;
3.淡化其文体特征。文章写的是“斑纹”,但是以此为中心写了大量的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文章也运用了一定的说明方法,但是构思由点连线到面,自由洒脱,笔法轻灵,又比较像散文;一般说明文往往是对事物的客观说明,而本文则明显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并没有像一般说明文那样运用一些常规的说明方法,而是将说明、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了文体的交融渗透。
(这个问题主要让学生了解到文章的多样性写法,文体的交融渗透。本文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这也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四、典题拓展:
品味语言,体悟作者的匠心、细腻独到的感受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特色。
(投影课文片断,朗读品味,学生选择语段进行鉴赏。)
1.朗读第1段:“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
——鉴赏重点:语言简练,形象,镜头感强烈,如在目前,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
2.“野外的旅行者高度警觉,他知道这种节奏出自一个可能比他更经风雨、更有经验的老家伙。”
——鉴赏重点: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蛇以人的性情特点,生动地刻画了蛇的“阴险”“老奸巨滑”的形象。
3.鲑鱼被剖开的新鲜的肉。螺壳丰富变化的色彩和花纹。瓢虫排布的圆点。鹰隼翅翼上深浅交替的羽色。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瞩目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斑马的黑夜和白天。老虎生动的皮毛。豹子让人晕眩的圆斑。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的青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
——鉴赏重点:(1)独特的视角、恰当的修辞尤其是极具个人感悟印记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其语言极具质感和表现力。
(2)用词准确而富于匠心。“砖头模样的斑块”后用“修筑”一词和“更瞩目的效果”,拟人化的用法取得了呼应的效果,本来没有必然关联的事物被这样解释,也显得情趣盎然。
4.集体朗读文中第8段的诗意描写——鹿群和虎。
(此段带有明显的作者主观感受,难以用图片直观,师生随作者的笔触一起展开想象)
——鉴赏重点:(1)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漂移的花园”“月光下的营地”“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尽管这里只是描述肉食者和素食者之间的一场角逐,均可以看出在作者的心灵里生命是如此的繁盛,绚烂多彩,摇曳多姿,并且这富于哲思的自然给了作者理性的思考。(2)对人类世界的哲理性思考同样投注到自然界。
5.集体朗读课文第11段:春夏秋冬四季在大地上表现出的不同的斑纹。
(可适当展现一些精选的图片,直观地以大地与四季,人类的劳作的痕迹来激发共鸣。)
——鉴赏重点:作为“大地灿烂的风景”的例子;“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以平视的欣赏的眼光来描述生命;对大地和生命有礼赞的成分。
作者继承了中国散文的人文传统,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溶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而又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文字富有情趣,注重发现个人独特性和语言的音乐质感。
不足之处:意象过于稠密,语言过于繁复考究,并且带有较深的作者个人的独特体验,这既是优点又容易使与读者拉开距离,有时不容易读懂。对说明一个现象来说,人为地设置了障碍,不够平易。
五、要点总结:
周晓枫以带着一种人与自然众生平等、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来看待这个世界,动用了心底的那部分温存,以“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间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来描述这个世界,爱,以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之出类拔萃。如果我们也能够以对自然、对一切生命、对人类生活的饱满的情感来观察,来感知,相信我们笔下的文字也是血肉丰满的,我们的心灵中也一定能够绽放一座有着姿态万千的风景的花园。
六、巩固训练
1.运用说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多种表达方式,以富有诗意、哲理性智慧以及具有质感的语言来描述记忆深刻的某一场景或者某些现象,来表现你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
2.文章在对许多动物的生物习性、生存状态,人类的生活状态等进行说明与描写时,还有不少句子是富有丰富哲理的议论性文字。这些极富个性、对我们有深刻启发的论述带有明显的作者主观感受痕迹,请找出来深入研读体会。
板书设计
斑 纹
周晓枫
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生活体验——生命印记 无所不在
关注生命现象 敬畏生命本身 礼赞自然规律 和谐共存
19、高二语文《斑纹》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诗意的语言,赏读多种写作手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领悟的哲理和情感。
3.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了解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斑纹”,揣摩诗意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富于思考的哲理性语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采采蝇是非洲一种传播昏睡病的有害昆虫,经常叮咬马、羚羊和其他草原动物。奇怪的是,它们对斑马却很少骚扰。这是什么原因呢?斑马的斑纹能帮助它抵御采采蝇的叮咬。
2、斑马的条纹是一种“护身符”。因为黑白条纹在阳光或月光的照射下,吸收和反射的光线各不相同,这样可以使斑马的身体轮廓变得模糊起来,远远望去,很难将它同周围环境分辨开来,也就不容易被猛兽发现了。通常,狮子是在黄昏或黎明时狩猎的。一旦它发现了斑马,对方黑白分明的条纹,也往往使狮子难以判断自己与猎物之间的距离。如果对方是一匹正在运动的斑马,那么准确估计它的实际位置和运动速度,就更加困难了。
二、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画出有“斑纹”一词的语句。
2、思考:结合语句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
明确:整篇文章应该是按照由点到面,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展开的。
行文思路: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由生命现象到对神秘自然的敬畏。
三、研习文本
1、朗读1—5节,思考:文中详写哪种动物的“斑纹”?为什么?
明确:详写蛇。
蛇的斑纹最为典型、醒目,重点写蛇可以有代表性地突出“斑纹”;不只写了蛇的斑纹,还写了它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等内容,丰富了文章的表现范畴,作者写“斑纹”并不为单一地介绍动物皮毛,同时也是向我们展现一个丰富真实的自然界。重点突出,便于下文画卷式地展开丰富生动而神秘的自然乃至整个笔底世界。
蛇的文化内涵丰富,相关的寓言和传说较多,可以引发读者兴趣,以作者强烈的情感来加强读者的情感体验,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不只说明了蛇这种动物的斑纹,更生动细致地塑造了一个阴险、诡秘、恶毒的形象,使文章富于情趣,饶有意味。
2、哪里还可以有“斑纹”?
明确:其他动物;植物;一切生物;人类。
3、关于“斑纹”的含义,课文中有没有相关表述?
明确:课文对“斑纹”的表述: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的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
4、朗读课文最后四小节,体会“斑纹”在这些段落中的含义。
1)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在作者的笔下动物界的斑纹,客观存在的其他斑纹,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大地都是有斑纹的”,“斑纹无所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害的生活”?
明确:大地是有斑纹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地四季留下的“斑纹”预示着自然规律。
生活是有斑纹的:生活的印记,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修饰”过的生活,留下美的痕迹;“损害”过的生活,留下悔恨或丑陋的记忆,这些都可以形成“斑纹”,“斑纹”无所不在。
2)作者最后以“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结尾,你怎样理解?
明确:这里的“神”,可以理解为神秘的自然,或者自然规律。
以“我”看待自然,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存在许多“斑纹”;换一个角度来看,距离遥远,生命渺小,众生平等。“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一切生活,爱恨悲欢,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这里既揭示出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是镌刻在每个人身上的斑纹的这里,又流露出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5、小结。准确理解文中“斑纹”的含义。
文章主要写了动物皮毛的颜色和图案,也写到自然界其他事物和社会现象、人类生活的印迹。文中的“斑纹”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斑纹,又指社会现象、人们内心的精神生活,情感记忆的印记等,这样就带有哲学的意味,宽泛的说也可指一切存在。
四、文本提升
1、自由畅谈:我和“斑纹”
“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
2、关注生态:我的绿色家园
五、课堂总结
周晓枫以带着一种人与自然众生平等、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来看待这个世界,动用了心底的那部分温存,以“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间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来描述这个世界,爱,以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之出类拔萃。如果我们也能够以对自然、对一切生命、对人类生活的饱满的情感来观察,来感知,相信我们笔下的文字也是血肉丰满的,我们的心灵中也一定能够绽放一座有着姿态万千的风景的花园。
六、布置作业
1、随笔《我的绿色家园》
2、预习下一课。
板书:
斑 纹
周晓枫
斑纹: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生活体验——生命印记 无所不在
启示:关注生命现象 敬畏生命本身 礼赞自然规律 和谐共存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对斑纹的形象描述和对斑纹的理性阐述,我们已经很清楚了解斑纹的深刻内涵,从而来把握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从中学生深切知道了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20、《天然的斑纹》教学反思
这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任何物体都有肌理,肌理指形象表面的纹理。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组织、排列、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肌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孩子们每天都能接触到自然界、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肌理,但对“肌理”这一词还从未接触。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欣赏图片、触摸身边的物体,了解关于“肌理”的知识,从而诱发孩子们产生丰富多彩的联想,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
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拓印方式,并引导学生能用不同的拓印方法来表现肌理。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学生自主活动发挥充分,有的学生用蜡笔拓印,有的学生用铅笔拓印,有的学生用颜料拓印,还有的’学生用彩笔在叶子上涂色后也拓印了出来,创造出了不同的肌理效果。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增强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但也有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拓印方法,还有的学生颜料涂得太多。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引导学生更充分地观察,把示范潜移默化地贯穿于学生观察、探索之中,尽量避免示范带来的思维定势影响,又给学生带来可操作性的指导。相信学生能够创作出更新颖的作品。
21、必修5《斑纹》学案
内容:《斑纹》 课型:新授课 时间:2010年9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和“斑纹”的涵义。
2.探讨文中议论性的语句的内涵。
3.品味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特色。
【学习重、难点】
斑纹的涵义和议论性语句的内涵
★ 课前准备:
一、作者简介:
周晓枫,女,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做过数年儿童文学编辑。后调入北京出版社,现任《十月》杂志副主编。出版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等。曾获冯牧文学奖等奖项。
2004年,周晓枫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散文:《后窗》《散文》11期)、《黑夜书》《花城》4期)、《渗透》《天涯》6期)、《针尖上的天使》《美文》1期)、《某年春》《作品》12期)。周晓枫认为,散文应该是“活性的、音乐性的、解放性的”,她的散文独抒性灵,表达真我,传递个人生命的体验和思考。如《后窗》是关乎电影的精神叙事,更关乎个人生命中那些细小的转折、真实的片段;《黑夜书》中,谈到了与黑暗相连的月亮、鬼怪、角落里的妓女、流浪儿、梦里的小仙等,这一切都存在于作者诡秘的意识、无边的想像、在梦幻与现实间飘荡的精神梦呓之间,各种感官、欲望、图像因黑夜而变得如此敏感丰富、摄人心魄。近年来,作为新散文运动的一员主将周晓枫,以其独特的极具痛感的文字(尤其是众多信手拈来、云谲波诡的比喻)和对世间万物的感悟以及被智慧的光芒照亮的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颇具先锋意识的散文文本和真实、新鲜的人生经验。被称为感性的思想者。
周晓枫的写作承续了散文的人文传统,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融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她对散文艺术的丰富可能性,怀有活跃的探索精神。她的作品文体精致、繁复,别出心裁,语言丰赡华美,充分展示书面语言的考究、绵密和纯粹。她的体验和思考表现了一个现代青年知识分子为探寻和建构充盈、完整的意义世界所作的努力和面临的难度。她的视野也许可以更为广阔,更为关注当下的具体的生存疑难,当然,她的艺术和语言将因此迎来更大的挑战。
2.借助工具书与课后注释读准字音,并把重点字词写下来。
★课堂活动: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一.文本研习:
1.作者写出了蛇的哪些习性?
2.如何认识和蛇有关的文化?
3.文章写出了蛇的哪些生活特点?
22、《天然的斑纹》课文教学反思
这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任何物体都有肌理,肌理指形象表面的纹理。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组织、排列、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肌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孩子们每天都能接触到自然界、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肌理,但对“肌理”这一词还从未接触。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欣赏图片、触摸身边的物体,了解关于“肌理”的知识,从而诱发孩子们产生丰富多彩的联想,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
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拓印方式,并引导学生能用不同的拓印方法来表现肌理。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学生自主活动发挥充分,有的学生用蜡笔拓印,有的学生用铅笔拓印,有的学生用颜料拓印,还有的学生用彩笔在叶子上涂色后也拓印了出来,创造出了不同的肌理效果。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增强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但也有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拓印方法,还有的学生颜料涂得太多。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引导学生更充分地观察,把示范潜移默化地贯穿于学生观察、探索之中,尽量避免示范带来的思维定势影响,又给学生带来可操作性的指导。相信学生能够创作出更新颖的作品。
23、《天然的斑纹》的教学反思
这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任何物体都有肌理,肌理指形象表面的纹理。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组织、排列、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肌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孩子们每天都能接触到自然界、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肌理,但对“肌理”这一词还从未接触。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欣赏图片、触摸身边的物体,了解关于“肌理”的知识,从而诱发孩子们产生丰富多彩的联想,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拓印方式,并引导学生能用不同的拓印方法来表现肌理。
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学生自主活动发挥充分,有的.学生用蜡笔拓印,有的学生用铅笔拓印,有的学生用颜料拓印,还有的学生用彩笔在叶子上涂色后也拓印了出来,创造出了不同的肌理效果。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增强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但也有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拓印方法,还有的学生颜料涂得太多。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引导学生更充分地观察,把示范潜移默化地贯穿于学生观察、探索之中,尽量避免示范带来的思维定势影响,又给学生带来可操作性的指导。相信学生能够创作出更新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