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有温度吗?它是冷的还是热的?
上回说距离我们 5000 光年的领结星云是目前宇宙中的最冷之处。当然,前提是“已观测到”和“天然存在”。有人说:那黑洞的温度不是应该更低吗?
对于黑洞,除了通过天体运动、周围环境的辐射情况以及拍几张模糊的照片外,目前还没有特别直接的观测方式。所以黑洞本体的温度究竟是冷是热,我们没有任何办法和条件去实际测量。黑洞的温度严格来说只是理论上的一种预测,算不上“已观测到”的最冷之处。
还有人会有疑问:“黑洞不是经常有喷流、高能射线什么的,那应该很热才对吧?”
还有说:“黑洞内部我们不可能观测到呀,说它是冷是热没有任何意义嘛。”
首先,黑洞的高能射线显然不是内部发出的,它们其实源于黑洞的视界面外的东西,比如吸积盘。我们说“黑洞的温度”指的也不是黑洞内部的真实温度,而是一种根据辐射得出的等效温度。
黑洞连光都逃不出,怎么还有辐射呢?故事要从上世纪 70 年代讲起……
根据广义相对论这种经典物理,早先人们普遍认为黑洞应该是全黑的,毕竟光都跑不出来嘛。而且对于黑洞来说,除了质量、角动量、电荷外,再没有其他信息。这里不存在任何基本粒子,更别说原子、分子这些了。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假如物体落入黑洞,那这个物体之前是由什么构成的、怎么构成的,这些信息都没有了,换句话说就是原本的熵凭空消失了。如果把宇宙看做一个孤立系统的话,这件事意味着宇宙的熵只减不增,这岂不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1971 年,霍金首次提出了“黑洞面积定理”,证明了黑洞视界的表面积只能增加不会减小。就是说两个小黑洞可以合并成一个大黑洞,但是一个大黑洞不可能再分裂成小黑洞了。这看似平平无奇的一条结论,第二年却被一个年轻人悟出了真谛。
1972 年,年仅 25 岁的雅各布・贝肯斯坦此时正在攻读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正是那个给黑洞起名的约翰・惠勒。贝肯斯坦在得知霍金关于黑洞面积只增不减的理论后想:“只增不减?我记得有一个物理量说的也是只增不减…” 没错,此时贝肯斯坦想到的便是热力学中的“熵”。
通过某种换算,我们可以把黑洞的视界面表面积作为黑洞熵的一种替代量度。黑洞不是没有熵,只是没有我们认为的那种熵。随后贝肯斯坦将这一想法整理成论文,正式提出了“黑洞熵”这一概念。从此,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被开创了出来 ——“黑洞热力学(BHT)”,这一领域也对日后量子引力以及全息原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从黑洞有了熵,热力学第二定律算是保住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既然黑洞有熵,那么根据热力学第三定律,黑洞它应该也有温度,有温度就会有热辐射,这显然与黑洞“只进不出”这种特性又矛盾了。
首先提出质疑的便是霍金,他认为黑洞之所以叫“黑”洞,就是因为它不会发出任何辐射,所以黑洞的熵和热力学中的熵应该并不是一回事。
但是仅仅过了两年,霍金便改变了先前的观点。因为后来他又仔细研究了该问题,当他在原本的广义相对论中引入量子场论时,发现原本只进不出的黑洞竟然真的可以向外辐射能量!黑洞原来并不“黑”,而是“灰”的!在这之后人们便把这种辐射称为“霍金辐射”。
根据温度的传统定义,黑洞本应该和真空一样不存在温度一说,因为根本就没有粒子,更谈不上粒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但是霍金辐射又和传统的热辐射十分类似,从这点来看黑洞理应是有“温度”的。
可是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先前说落入黑洞的物体的熵凭空消失了,现在来看它并没有真的消失,而是以某种形式成为了黑洞视界面的一部分。但是既然黑洞有温度存在热辐射,那终将有一天它会蒸发干净。由于热辐射又不携带传统意义上的信息,那么落入黑洞的那个物体的熵这下就真的从宇宙中彻底消失了,这么一来便又违背了信息守恒定律。要知道,信息守恒像能量守恒一样,它们都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定律。于是随着霍金辐射的诞生,又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在人们面前 —— 黑洞信息悖论。
看到没,科学发展就是这样,经常是“按下葫芦起了瓢”。黑洞信息悖论可以说困扰了霍金的整个后半生,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说回霍金辐射。连光都无法逃脱的黑洞,能量是怎么从里面出来的呢?真空中的量子涨落是目前最容易理解的一种解释。
看过量子系列的朋友应该都很熟悉了,量子涨落简单来说就是,真空中会随机出现一对儿虚粒子,然后很快又湮灭掉。但是有一种情况,这个过程会被意外中断,就是涨落出现在黑洞视界面附近的时候。
当两个虚粒子一个在视界面内,一个在视界面外,这时候它俩如同阴阳两隔,无法再像往常一样相互湮灭。位于内部的虚粒子被黑洞吞掉,而外面那个粒子则会逃逸掉。这些逃逸掉的粒子就被视为黑洞向外辐射的粒子。
虽然理论上黑洞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向外释放热量,但是这种辐射极其微弱,即使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相比还要弱得多,所以黑洞即使有温度也是非常低的。而且黑洞的温度和它的质量成反比,越大的黑洞温度反而越低。
对于一个 10 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它的温度大约只有 6nK,也就是 10−9K 这个量级,只比绝对零度高了大约十亿分之一度。而拥有 400 万倍太阳质量的银心黑洞,量级更是到了 10−14K。对于那些更大质量的超级黑洞,甚至可以到达 10−18K。
由于逃逸掉的粒子是具有正质量的实粒子,根据质量守恒,那些被黑洞吞掉的粒子则被视为具有负的质量。这样一来黑洞会因为吞噬负质量粒子而损失质量,同时自身也会变得越来越热,从而蒸发也变得越来越快。
不过目前发现的黑洞至少都是几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级黑洞,它们的霍金辐射温度远小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些黑洞都无法通过霍金辐射损失质量,毕竟环境温度比自身高嘛。除非是月球质量大小的、半径只有 0.1mm 的微型黑洞,只有小于这种体量的黑洞,它们的霍金辐射温度才会大于目前的背景辐射温度,才有可能开始蒸发自己。
不过随着宇宙的持续膨胀,背景辐射的温度终将会降低到大质量黑洞的霍金辐射温度以下。到那个时候,宇宙中的这些黑洞将一个个的开始“蒸发”,只是这个蒸发过程也是无法想象的长。大约经过一古戈尔年(也就是 10100 年),这些黑洞最终会蒸发成微粒大小,然后“砰的一声”消失在宇宙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vo 说宇宙 (ID:linvo001),作者:Lin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