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颜色系专栏里,我们聊到过各色各异的颜色釉,考虑到很多新关注的朋友可能对什么是陶瓷的釉还不算了解,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釉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一种连续的玻璃质层,或者是一种玻璃体与晶体的混合层。釉的产生可能是古代垒石烹食时所用含钙石头与炭灰而生成,也可能是受贝壳表面美观质感的启发,有意识地用贝壳粉作为原料制成。
其实,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了用岩石和泥巴制成釉来装饰陶瓷了。中国最早的釉是夏商朝原始瓷普遍采用的草木灰釉,草木灰在窑炉的温度达到1150℃就会熔融成青绿色的透明体,干硬在瓷坯表面就形成了透明釉,这是天然配好的釉料。
到了汉代又发明了用铅作助溶剂的纸温铅釉,后来陶瓷艺人利用窑灰自然降落在坯体上能化合成釉的现象,进而用草木灰作为制釉的一种原料。
但是草木灰釉的釉浆黏性不太强,化学组成也不稳定,熔融的温度范围太窄,很难控制,而且容易有严重的缩釉现象,为了克服这些缺陷,陶工们就在草木灰中加入粘土或者把草木灰和石灰石烧炼成灰,再加入粘土。这样就逐渐发展出了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等釉料。
所以我们说的“釉”其实就是在高温下被熔融的石土或者金属矿物。而我们所看到瓷器中釉能呈现出颜色,是因为在釉料中掺入了氧化金属作为着色剂,金属氧化物在不同的烧成温度中又会呈现不同的色泽。一般瓷土和釉料中本身都含有氧化铁,在高温烧制后会呈现出青色,而当釉料中铁元素少于0.75%时则呈现白色,所以白瓷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制成的。再如以铜为着色剂,在高温下会呈现出红色,而低温时为绿色。蓝色是以钴为呈色剂等。
釉的种类很多,按坯体类分,有瓷釉、陶釉及火石器釉;按烧成温度分,1100°C以下烧成的釉称为低温釉,1100°C-1250°C之间烧成的釉为中温釉,1250°C以上烧成的釉为高温釉。
釉使器物表面平滑、光亮、不吸湿、不透气,保护坯体而且经久耐用,也使得瓷器真正达到那如玉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