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古诗教案一等奖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1、小池古诗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小池》这首诗,通过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描绘出一幅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我的教学流程设计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我把本课的生字词放到了教学的末尾,即在我讲述完整首诗的诗意后。在这个环节中,我忽视了我的教学对象的特点,把生字词安排为课前预习自学,可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这样的安排就不能让他们更透彻地去理解生字词,同时也不利于下面对古诗大意的教学和对意境的`感受。其次,我在板书板画的设计上也有所欠缺,板书不够完整,板画没有很好的利用,在板画环节中,我原本的目的是为了创设情境让学生更直接地去感知和体会,也能带动学生思维的运转,可是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为讲解与板画有点脱离,导致板画不能发挥作用,而且板画的技能也还不够成熟,画得不够生动形象,在这方面上,我觉得我应该多加学习和练习。第三,我的讲解不够详细,有的地方显得有点操之过急,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特别是在有感情朗诵方面。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还是比较充实的,因为讲解不够详细,所以显得内容有些空洞。在导入环节中,也不能很好地去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的整个设计中,我以小学语文新课标为指导做了很多的思考,比如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等,也一直想以一种比较新颖的形式来教学,不想被那种传统的或现行的教学方式所束缚,所以我觉得我还是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尽管在某些环节的设计上有漏洞。在教学语言上,我觉得还是挺连贯的,不会有很多脱节,只是有的儿童化语言还应当加强,尽量让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教态还是挺自然的,没有那么拘谨。
总之,在这一次讲课中,我发现了自己的教学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很多的地方设计与实施有所脱离,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这些问题,考虑更多的因素,从而不断地去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好地去实施自己的教学。经验是靠积累的,我会在每一次的教学后,认真地去做好反思与总结,争取每个下一次都能做得更好。
2、小池古诗教学反思
《小池》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一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这么情趣盎然的画面,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这份热爱之心,以及古诗用词的精妙(尤其是“惜、爱、露、立”),都是比较难体会的。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引导学生更好的体会古诗的意境美、音乐美和语言美,就成了我们古诗教学的侧重点。
课后感悟:
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修句炼字便成了诗人的必修课,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在诗歌的每一字后面都都包含着诗人感受至深的经历,抒发着深藏于内心的情感。故而,学习古诗也切忌蜻蜒点水、浮光掠影,须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运用各种整合创设古诗所描写的情境,探寻字词背后的本真生活,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蕴。在古诗的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延伸的.空间,对话的空间,感悟的空间。
我在这节课中做了大胆的尝试。由欣赏图画,逐步引入学习古诗(1、2两行),再由赏读古诗(3、4两行),引导学生头脑画图、手工画图,体会重点词(露、立)的意思。诗中初夏秀美的小荷花池,充满生机,我引导学生自学,自读几遍后,展开想象,画一画,在学生明确诗意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活力。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池塘、泉眼、树阴、荷叶、晴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学生边画边想象,还给画配上颜色,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如此一来,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3、《古诗所见、小池》教案一等奖设计
背景知识:
《所见》和《小池》是两首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情趣的古诗,分别由袁枚和杨万里所作。这两首诗充满着童趣、情趣,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所见》着力刻画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牧童夏日捕蝉的情趣;《小池》悉心渲染的是孩子们欣赏迷恋的蜻蜓轻落荷叶尖角的动人画面。古诗的韵味、想象的空间,勾勒出了夏季独有的童贞世界。
学情分析:
每一个孩子就是一名充满诗性的诗人。儿童与古诗的对话,就是建立在这样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细细研读这两首古诗,生字不少,但是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识字能力的基础较好学生来说并不难。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教师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象的途径去理解古诗中难以直接领悟的词语上。同时,这两首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象力,诗歌的内容接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悟促成孩子与古诗的诗性对话,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诵、吟诵加强孩子对古诗的体会咀嚼,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认识12个生字,会写”诗、林、童、黄、闭、立”8个字。
2、 过程和方法。在朗读和背诵中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夏日的情趣。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喜欢朗读古诗,愿意主动背诵。激发学生关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一组配乐的夏日情境图(课件),勾勒出对夏日童年生活的回忆。
2、学生交流:夏天,我最喜欢(干什么)。
3、教师出示课件(课文的插图:牧童欲捕蝉),引导学生猜想:这个古时候的小朋友喜欢在夏天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袁枚大诗人是怎么说的吧!(课件配乐朗诵,诗问逐行出现。)
二、学生自学,通读全诗。
1、学生尝试自己反复地朗读《所见》,特别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特别关注平时朗读比较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
2、学生互助学习,自主认识古诗中的新汉字。
(1)抽查几位学生(特别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全诗,其余学生仔细聆听并在书本上做好正音标记(在别人读错的汉字下点上重点记号并注出正确读音,这个习惯需要长期培养。),而后集体交流纠正字音。
(2)游戏:”汉字生活大搜捕”(请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曾见到或听到的汉字实用例子)
课件出示”汉字生活大搜捕”的所有汉字”所 牧 捕 蝉 闭 立”,请学生独立搜索。
学生互动小组交流后由学生自主推荐典型的例子——
例如:×××在他爸爸派出所的大门口见过”所”.
×××听过一首《牧羊曲》,里面有个”牧”.
×××说古时候的警察不叫警察,而叫捕快,捕快的”捕”就是今天的这个新字。
(这个搜捕游戏要经常结合认字教学不断进行,才能开拓学生的生活时空,激活他们的生活回忆,从而构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桥梁。)
3、汉字重回古诗,学生看文朗诵。
三、研读诗文,充分想象。
1、再次课件出示”牧童欲捕蝉”的画面,请学生通过在多次朗读《所见》的基础上说话训练:
”小牧童喜欢在夏天( )。”
2、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入诗句的研读——
(1) 一些学生认为:”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类似于这样的观点)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诗句: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的?
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请学生反复读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充分运用课件中一段牧童放牧时的歌谣欣赏,理解体悟”振林樾”的意思。
朗读体会当时牧童的欢快心情。
(2)一些学生则认为:”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类似于这样的观点)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诗句: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的?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请学生反复读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充分想象:小牧童闭上嘴巴停止歌声是为了什么?”
朗读体会当时牧童很想捕蝉却又怕惊动了蝉的心情。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咀嚼诗句,体味小牧童究竟喜欢什么,并充分通过朗诵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四、自主选择,快乐积累。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积累这首古诗。(强调要求)
课件出示三种方法:
1、请你用最喜欢的表演形式选择好伙伴一起来背诵《所见》。
2、请你扮演小牧童,告诉大家自己在一个夏天捕蝉的故事。
3、请你为课文中的插图配写《所见》的古诗,书写一定要漂亮哦!(另发古诗题写画纸)
学生充分准备、训练。
学生学习成果展示,重点放在第3个内容(书写)。
——请顺利完成题写古诗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当小老师提醒大家六个新汉字的写字要领,学生尝试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再掀情趣。
1、教师引导学生从古诗《所见》的朗诵中转入另一首体现夏日情趣的古诗《小池》:
——夏日,可爱的小牧童喜欢去捕捉树上鸣叫的蝉儿。而杨万里这位大诗人却对夏日的荷花池情有独钟呢!不信,一起去瞧瞧!
2、课件出示画面(与课文中插图相似的更美的荷池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我看见了( ),听见了( )。
3、引出古诗《小池》:诗人杨万里别有一番独特的发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出现诗文,配乐朗诵。)
二、自主设疑,通读全诗。
1、学生反复朗读古诗,特别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
2、学生自主提出朗读中不懂的汉字和词语。(诸如:泉眼 惜细流 爱晴柔 )
借助提出问题的同时纠正重点读音。
3、教师引导学生”诗读百遍,其义自现。”,再次反复咀嚼诗句,遇到不懂的字词停下来反复读读。
4、抽查朗读,特别注意学生朗读时的节奏和停顿,并相机做重点指导。
三、品读欣赏,体味美感。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诗句的想象体会,话题交流:读了诗,我觉得这方小池( )。
——学生总体感悟:夏季菏池的美丽和恬静。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如果你有一只画笔,你会画上什么?
3、师生合作:”妙笔生辉”
老师根据学生所想象到的在黑板上尽情画下菏池的景色,学生根据诗句的反复推敲咀嚼评价老师的画是否符合古诗的意境。(在此互动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学生先前提出的不同词语的意思)
4、美丽的画,需要同学们动情的朗诵来衬托,让我们一起尽情朗诵吧!
——学生自由组合用不同的形式来诵读这首古诗并现场交流赏评。
四、拓展积累
1、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描写夏日风情的小诗,一起欣赏另两首古诗:《池上》《江南》。
2、结合《古诗80首》,找寻更多的描写夏日的古诗,互相品读。
4、古诗《所见》《小池》教案一等奖
背景知识:
《所见》和《小池》是两首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情趣的古诗,分别由袁枚和杨万里所作。这两首诗充满着童趣、情趣,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所见》着力刻画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牧童夏日捕蝉的情趣;《小池》悉心渲染的是孩子们欣赏迷恋的蜻蜓轻落荷叶尖角的动人画面。古诗的韵味、想象的空间,勾勒出了夏季独有的童贞世界。
学情分析:
每一个孩子就是一名充满诗性的诗人。儿童与古诗的对话,就是建立在这样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细细研读这两首古诗,生字不少,但是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识字能力的基础较好学生来说并不难。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教师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象的途径去理解古诗中难以直接领悟的词语上。同时,这两首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象力,诗歌的内容接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悟促成孩子与古诗的诗性对话,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诵、吟诵加强孩子对古诗的体会咀嚼,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认识12个生字,会写”诗、林、童、黄、闭、立”8个字。
2、 过程和方法。在朗读和背诵中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夏日的情趣。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喜欢朗读古诗,愿意主动背诵。激发学生关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一组配乐的夏日情境图(课件),勾勒出对夏日童年生活的回忆。
2、学生交流:夏天,我最喜欢(干什么)。
3、教师出示课件(课文的插图:牧童欲捕蝉),引导学生猜想:这个古时候的小朋友喜欢在夏天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袁枚大诗人是怎么说的吧!(课件配乐朗诵,诗问逐行出现。)
二、学生自学,通读全诗。
1、学生尝试自己反复地朗读《所见》,特别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特别关注平时朗读比较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
2、学生互助学习,自主认识古诗中的新汉字。
(1)抽查几位学生(特别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全诗,其余学生仔细聆听并在书本上做好正音标记(在别人读错的汉字下点上重点记号并注出正确读音,这个习惯需要长期培养。),而后集体交流纠正字音。
(2)游戏:”汉字生活大搜捕”(请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曾见到或听到的汉字实用例子)
*课件出示”汉字生活大搜捕”的所有汉字”所 牧 捕 蝉 闭 立”,请学生独立搜索。
*学生互动小组交流后由学生自主推荐典型的例子——
例如:×××在他爸爸派出所的大门口见过”所”.
×××听过一首《牧羊曲》,里面有个”牧”.
×××说古时候的警察不叫警察,而叫捕快,捕快的”捕”就是今天的这个新字。
(这个搜捕游戏要经常结合认字教学不断进行,才能开拓学生的生活时空,激活他们的生活回忆,从而构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桥梁。)
3、汉字重回古诗,学生看文朗诵。
三、研读诗文,充分想象。
1、再次课件出示”牧童欲捕蝉”的画面,请学生通过在多次朗读《所见》的基础上说话训练:
”小牧童喜欢在夏天( )。”
2、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入诗句的研读——
(1) 一些学生认为:”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类似于这样的观点)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诗句: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的?
*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请学生反复读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 充分运用课件中一段牧童放牧时的`歌谣欣赏,理解体悟”振林樾”的意思。
* 朗读体会当时牧童的欢快心情。
(2)一些学生则认为:”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类似于这样的观点)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诗句: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的?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请学生反复读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 充分想象:小牧童闭上嘴巴停止歌声是为了什么?”
* 朗读体会当时牧童很想捕蝉却又怕惊动了蝉的心情。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咀嚼诗句,体味小牧童究竟喜欢什么,并充分通过朗诵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四、自主选择,快乐积累。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积累这首古诗。(强调要求)
课件出示三种方法:
1、请你用最喜欢的表演形式选择好伙伴一起来背诵《所见》。
2、请你扮演小牧童,告诉大家自己在一个夏天捕蝉的故事。
3、请你为课文中的插图配写《所见》的古诗,书写一定要漂亮哦!(另发古诗题写画纸)
* 学生充分准备、训练。
* 学生学习成果展示,重点放在第3个内容(书写)。
——请顺利完成题写古诗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当小老师提醒大家六个新汉字的写字要领,学生尝试书写。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再掀情趣。
1、教师引导学生从古诗《所见》的朗诵中转入另一首体现夏日情趣的古诗《小池》:
——夏日,可爱的小牧童喜欢去捕捉树上鸣叫的蝉儿。而杨万里这位大诗人却对夏日的荷花池情有独钟呢!不信,一起去瞧瞧!
2、课件出示画面(与课文中插图相似的更美的荷池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我看见了( ),听见了( )。
3、引出古诗《小池》:诗人杨万里别有一番独特的发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出现诗文,配乐朗诵。)
二、自主设疑,通读全诗。
1、学生反复朗读古诗,特别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
2、学生自主提出朗读中不懂的汉字和词语。(诸如:泉眼 惜细流 爱晴柔 )
借助提出问题的同时纠正重点读音。
3、教师引导学生”诗读百遍,其义自现。”,再次反复咀嚼诗句,遇到不懂的字词停下来反复读读。
4、抽查朗读,特别注意学生朗读时的节奏和停顿,并相机做重点指导。
三、品读欣赏,体味美感。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诗句的想象体会,话题交流:读了诗,我觉得这方小池( )。
——学生总体感悟:夏季菏池的美丽和恬静。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如果你有一只画笔,你会画上什么?
3、师生合作:”妙笔生辉”
老师根据学生所想象到的在黑板上尽情画下菏池的景色,学生根据诗句的反复推敲咀嚼评价老师的画是否符合古诗的意境。(在此互动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学生先前提出的不同词语的意思)
4、美丽的画,需要同学们动情的朗诵来衬托,让我们一起尽情朗诵吧!
——学生自由组合用不同的形式来诵读这首古诗并现场交流赏评。
四、拓展积累
1、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描写夏日风情的小诗,一起欣赏另两首古诗:《池上》《江南》。
2、结合《古诗80首》,找寻更多的描写夏日的古诗,互相品读。
5、古诗《所见》《小池》教案一等奖
背景知识:
《所见》和《小池》是两首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情趣的古诗,分别由袁枚和杨万里所作。这两首诗充满着童趣、情趣,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所见》着力刻画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牧童夏日捕蝉的情趣;《小池》悉心渲染的是孩子们欣赏迷恋的蜻蜓轻落荷叶尖角的动人画面。古诗的韵味、想象的空间,勾勒出了夏季独有的童贞世界。
学情分析:
每一个孩子就是一名充满诗性的诗人。儿童与古诗的对话,就是建立在这样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细细研读这两首古诗,生字不少,但是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识字能力的基础较好学生来说并不难。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教师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象的途径去理解古诗中难以直接领悟的词语上。同时,这两首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象力,诗歌的内容接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悟促成孩子与古诗的诗性对话,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诵、吟诵加强孩子对古诗的体会咀嚼,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认识12个生字,会写”诗、林、童、黄、闭、立”8个字。
2、 过程和方法。在朗读和背诵中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夏日的情趣。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喜欢朗读古诗,愿意主动背诵。激发学生关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一组配乐的夏日情境图(课件),勾勒出对夏日童年生活的回忆。
2、学生交流:夏天,我最喜欢(干什么)。
3、教师出示课件(课文的插图:牧童欲捕蝉),引导学生猜想:这个古时候的小朋友喜欢在夏天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袁枚大诗人是怎么说的吧!(课件配乐朗诵,诗问逐行出现。)
二、学生自学,通读全诗。
1、学生尝试自己反复地朗读《所见》,特别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特别关注平时朗读比较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
2、学生互助学习,自主认识古诗中的新汉字。
(1)抽查几位学生(特别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全诗,其余学生仔细聆听并在书本上做好正音标记(在别人读错的汉字下点上重点记号并注出正确读音,这个习惯需要长期培养。),而后集体交流纠正字音。
(2)游戏:”汉字生活大搜捕”(请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曾见到或听到的汉字实用例子)
*课件出示”汉字生活大搜捕”的所有汉字”所 牧 捕 蝉 闭 立”,请学生独立搜索。
*学生互动小组交流后由学生自主推荐典型的例子——
例如:×××在他爸爸派出所的大门口见过”所”.
×××听过一首《牧羊曲》,里面有个”牧”.
×××说古时候的警察不叫警察,而叫捕快,捕快的”捕”就是今天的这个新字。
(这个搜捕游戏要经常结合认字教学不断进行,才能开拓学生的生活时空,激活他们的生活回忆,从而构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桥梁。)
3、汉字重回古诗,学生看文朗诵。
三、研读诗文,充分想象。
1、再次课件出示”牧童欲捕蝉”的画面,请学生通过在多次朗读《所见》的基础上说话训练:
”小牧童喜欢在夏天( )。”
2、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入诗句的研读——
(1) 一些学生认为:”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类似于这样的观点)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诗句: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的?
*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请学生反复读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 充分运用课件中一段牧童放牧时的`歌谣欣赏,理解体悟”振林樾”的意思。
* 朗读体会当时牧童的欢快心情。
(2)一些学生则认为:”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类似于这样的观点)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诗句: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的?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请学生反复读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 充分想象:小牧童闭上嘴巴停止歌声是为了什么?”
* 朗读体会当时牧童很想捕蝉却又怕惊动了蝉的心情。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咀嚼诗句,体味小牧童究竟喜欢什么,并充分通过朗诵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四、自主选择,快乐积累。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积累这首古诗。(强调要求)
课件出示三种方法:
1、请你用最喜欢的表演形式选择好伙伴一起来背诵《所见》。
2、请你扮演小牧童,告诉大家自己在一个夏天捕蝉的故事。
3、请你为课文中的插图配写《所见》的古诗,书写一定要漂亮哦!(另发古诗题写画纸)
* 学生充分准备、训练。
* 学生学习成果展示,重点放在第3个内容(书写)。
——请顺利完成题写古诗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当小老师提醒大家六个新汉字的写字要领,学生尝试书写。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再掀情趣。
1、教师引导学生从古诗《所见》的朗诵中转入另一首体现夏日情趣的古诗《小池》:
——夏日,可爱的小牧童喜欢去捕捉树上鸣叫的蝉儿。而杨万里这位大诗人却对夏日的荷花池情有独钟呢!不信,一起去瞧瞧!
2、课件出示画面(与课文中插图相似的更美的荷池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我看见了( ),听见了( )。
3、引出古诗《小池》:诗人杨万里别有一番独特的发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出现诗文,配乐朗诵。)
二、自主设疑,通读全诗。
1、学生反复朗读古诗,特别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
2、学生自主提出朗读中不懂的汉字和词语。(诸如:泉眼 惜细流 爱晴柔 )
借助提出问题的同时纠正重点读音。
3、教师引导学生”诗读百遍,其义自现。”,再次反复咀嚼诗句,遇到不懂的字词停下来反复读读。
4、抽查朗读,特别注意学生朗读时的节奏和停顿,并相机做重点指导。
三、品读欣赏,体味美感。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诗句的想象体会,话题交流:读了诗,我觉得这方小池( )。
——学生总体感悟:夏季菏池的美丽和恬静。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如果你有一只画笔,你会画上什么?
3、师生合作:”妙笔生辉”
老师根据学生所想象到的在黑板上尽情画下菏池的景色,学生根据诗句的反复推敲咀嚼评价老师的画是否符合古诗的意境。(在此互动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学生先前提出的不同词语的意思)
4、美丽的画,需要同学们动情的朗诵来衬托,让我们一起尽情朗诵吧!
——学生自由组合用不同的形式来诵读这首古诗并现场交流赏评。
四、拓展积累
1、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描写夏日风情的小诗,一起欣赏另两首古诗:《池上》《江南》。
2、结合《古诗80首》,找寻更多的描写夏日的古诗,互相品读。
6、大班主题古诗教案《小池》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正值初夏,到处是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为了让孩子感受夏天的景色,自然的美丽与万物的和谐,我选择了古诗《小池》。这首诗通过对涓涓细流、浓密树阴,清澈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风景画。特别是“惜、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使这优美、宁静的画面充满了生机。
活动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画面描写的情景,初步感受夏天的美丽。
2.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能有感情地朗诵。
3.通过学习古诗,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理解古诗中有关词的含义。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古诗感受夏天的美丽。
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活动准备
《小池》PPT课件,音乐
活动过程
一、观看电脑课件,自由表达自己欣赏的感受。
师:孩子们,现在时什么季节到了?夏天)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小池塘边区欣赏夏天的景色,你们想去吗?
1.播放课件,幼儿欣赏。
师:这里的风景怎样?
幼:很美丽,漂亮。
师:这里的确是一个景色怡人的地方。你能用自己的话完整、连贯的话说一说。你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
过渡:古时候有个诗人叫杨万里,也和你们一样觉得这景色很美,陶醉在这初夏的美景中,于是写下了千古流传的经典古诗《小池》,你们想不想听听诗人是怎么用诗句来描写这幅画面的呢?
二、欣赏、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1.边欣赏课件,边倾听老师朗诵古诗
1)古诗的名字叫什么?是谁写的?
2.再次欣赏古诗。师范读)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都藏在哪些诗句里?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2)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幼儿说出一句就结合画面理解一句诗句的意思)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爱惜。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3)完整欣赏古诗。
三、学习朗诵古诗。
1)幼儿跟读。
2)集体朗读
3)指导朗读:一、二句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三、四句读出欣喜的语气)
4)随着音乐课件,朗读古诗。
四、感受古诗的特点。
1.课件出示古诗今解的内容和古诗全文。
同样是小池的景色,我们开始的时候用了很长一段话描述画面的内容,看看诗人用了几句话?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共有几个字?
2.教师揭示古诗的特点:句子简短,语言精炼,押韵。
五、延伸绘画活动:我心中的小池。
教学反思
在幼儿园大班出现了古诗教学活动,为了上好古诗教学,同时结合季节特点,我选择了古诗《小池》,活动中我通过课件的图画,让幼儿初步感受小池景色的美丽,古诗的意境美 并让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色,在幼儿充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图画的意思时,教师话锋一转:古时候有个诗人叫杨万里,也和你们一样觉得这景色很美,陶醉在这初夏的美景中,于是写下了千古流传的经典古诗《小池》,你们想不想听听诗人是怎么用诗句来描写这幅画面的呢?此时激发了幼儿的想听古诗兴趣,究竟诗人会怎样用古诗来描写这样的画面呢?和我们说的会有什么不同呢?于是在教师巧妙设计的情景中,孩子们带着这样的想法,进入了古诗教学活动中。
在理解古诗内容的时候,教师紧紧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泉眼、树阴、小荷、蜻蜓,来引出相应的诗句进行学习和诵读,并让幼儿通过图文结合感受泉眼与泉水、树阴与池水、小荷与蜻蜓之间的联系,从而感受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美好。为让幼儿更好的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对诗句中关键词做了一定得理解。理解的时候利用了幼儿在平时“词语开花”的经验,对古诗中关键的词语进行拆字组词的方法,这样幼儿不仅很感兴趣,也很容易的理解了字词的意思。
在进行教学中,我也看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如果在孩子们自由讲述了画面的内容后,教师能及时把幼儿的发言进行归纳,用散文的形式对画面总结性描述,对于幼儿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结晶,它具有句子简短,语言简练,意境优美等特点,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增加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加强幼儿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这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文化修养具有强烈的熏陶作用。教师的语言应该更锤炼,做到语言简练。这次教学活动,教师是通过让幼儿找出关键事物,并让幼儿找一找这些景物分别都藏在哪些诗句里,来引出诗句,然后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古诗,感受意境。如果换一种方式,在幼儿找出古诗中描写的景物以后,马上回到画面中,通过画面的理解再引出古诗进行学习,哪一种方式更有效。
7、古诗两首所见小池教案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古诗两首-所见-小池-精品教案,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古诗两首-所见-小池-精品教案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
出示课文插图: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指名说)清代有一位诗人为这写了一首诗,你想读读吗?
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所”。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对读,检查字音。
3.再自由读,说说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4.指名说。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1.出示挂图,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什么?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歌声振林越)
2.多美的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四、读诗想画面
1.师配乐读古诗,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根据画面练习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五、读一读,想一想
从“林直”、“鸣蝉”可以知道这首古诗是写哪个季节的?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
第二课时
一)看图导入
1.出示挂图: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图文对照,再读感悟
1.看图:池塘是怎样的?诗中是怎样写的?
引出: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引导学生理解“泉眼”和“晴柔”。
2.图上还有什么?诗人是怎样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全班齐读。
四)指导朗读
1.个别读。
2.评读。
五)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分小组练习一人读诗,其他人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指导背诵。
六)巩固生字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认记字形。
七)拓展练习
学生背诵其他自己学会的诗,比如杨万里的诗,或描写夏天的诗等。
八)作业设计
1.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一两首描写夏天的古诗。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古诗两首,所见,小池,希望对你有帮助!
8、古诗教案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汇报学生查找的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
二、朗读感悟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教师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师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1)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4.引导学会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培养想象力。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5.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6.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第二首诗编个故事。
三、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四、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9、古诗教案
课 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 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3、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画好后, 再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 开
碧水 回
青山 出
孤帆 来
教后记: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 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 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 横
高
10、古诗教案
【教材简析】
本单元选取的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都是引导学生在感受爱、表达爱、奉献爱的过程中体会爱的重要性,把握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抒发了人世间最普通的友人离别之情,作为感情基石,为学生学习后面的课文打下了基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学情分析】
两首古诗所表达的感情,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四年级是学生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发展的过渡期,学生的书面言语能力比较弱。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脍炙人口之作,无论从斟词酌句还是写作技巧上,对学生的语文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要通过含蓄的诗句理解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通过赏析诗人以景写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深刻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情”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主要教法有“谈话法”、“情景教学法”、“重点字词品味法”、“角色体验法”等。
主要学法有“想象画面法”、“联系生活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激趣导入,介绍李白
1.背诵《赠汪伦》: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引出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李白)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3.品读诗题:题目告诉我们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谈谈对古诗题目的理解。)。
二、复习方法,初读感知
1.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2.初读感知.
(1)自读自悟: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
(2)查读正音:通过指名朗读古诗,及时正音。
(3)集体交流:你读懂了这首诗的哪些地方?
(4)理解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1)谈话:李白与孟浩然是什么关系呢?你怎么知道的?
(2)请喜欢读第一、二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3)指名说诗意。
教师适当点拨如下:
西辞:从西边离开。(展示地理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孟浩然由西向东顺流而下)
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象浮动的烟雾。(指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景象)
谈话:这两行诗分别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所以前两行诗是叙事。请用重点符号勾画出关键词。(“黄鹤楼”、“三月”)
(4)齐读第一、二行诗句。
过渡:在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三月送别朋友,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2.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请喜欢读第三、四行诗的同学起立朗读。
(2)谁愿意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相机指导如下:
孤帆:一只孤独的帆船或一片孤独的帆船。(并不是江面上只有一只船,这里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
唯:唯独,只。(也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担忧)
天际:天边,天水之间。
(3)自由朗读全诗,同桌互相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指名汇报说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朗读诗句,体会诗情
1.谈话:刚才我们理解了诗意,老朋友孟浩然要远去他方,诗人李白送别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2.提问:谁愿意把这两行诗读出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两行诗中哪两个词最能体现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体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眷恋和牵挂呢?(“孤帆”、“唯见”)
3.请同学们想象“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
4.师导:这两行诗借景抒情,体现了诗人与朋友的情意比江水更深,比江还长,应该读得怎样?(舒缓而情深意长)
5.请男生来试一试。(读后,女生评,师评)
6.请女生再来读一读。(读后,男生评,师评)
7.齐读。
五、扩展延伸
1.谈话:听了大家情深意长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位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离去,看啊看啊,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会想些什么呢?
2.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交流)
3.指名上台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这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了;江水啊,请把我的好朋友平安载到扬州吧,朋友,你慢慢走吧,我们会再相见的……)
六、总结,诵读
1.谈话:悠悠黄鹤楼,依依惜别情,同学们,请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让我们用深情的诵读再替李白送一程孟浩然吧!
2.全班起立诵读全诗。
3.同学们,学完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七、作业布置
诵读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课时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一、激情入境,揭示课题
1.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2.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3.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舍、朝等)
3.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注释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
(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
(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
(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
(5)教师总结诗意,学生回顾体会古诗中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境。
3.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
(2)学生多种方式读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诗。(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3)学生配乐齐读。
三、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行诗的意思
(1)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2)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生齐读)
(3)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2.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地相距大概有3000多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
(2)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3.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4.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5.演一演当时的情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
6.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读。
7.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
四、总结升华
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叙事抒情 写景
借景抒情 送别
依依惜别之情 依依惜别之情
附:相关链接
送别诗几首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1、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1)自由记生字。
2)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师范读。
2)自愿读。
3)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12、古诗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热爱家乡,珍惜友情的真挚感情。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多元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诗题
1、揭题
师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古诗两首。请看第一首――《回乡偶书》(课件打开)
二、自主学习,初解诗意
1、(1)看课件,猜猜是什么诗。(从书法作品中认字、猜字激起学习汉字的兴趣)
(2)再出示正楷的字体的《回乡偶书》
(3)不会的’字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集体汇报交流。
(1) 个别读――正音――齐读
(2) 质疑――解疑,看插图理解“鬓毛衰”。
(3)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三、品析诗句 深悟诗情
读诗,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出爱家乡的感情?边读边品析。
1、你读这首诗时,头脑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出示“儿童笑问”这个课件,想象画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
四、熟读成诵,进入诗境
1、指名读、分组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2、配乐练习读。
3、你觉得能读好了,请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4、名读。学生评议。老师适时点拨。
5、你能不能很快背下来?背诵《回乡偶书》。
五、书写指导:音 客
客:中间不要写成“文”。
音:第二横写长写些,“日”字写方些。
六、拓展延伸,自学古诗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有两首,我们学习了《回乡偶书》的第一首,体会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老师这有第二首,同学们自学,细细体会作者又要抒发一种什么情怀。大家可借助字典和其他资料自学。(出示课件)
《回乡偶书》第二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13、古诗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学《静夜思》,学会生字,理解“疑、举、思”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梅花》一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在古诗的学习中体会《静夜思》一诗中体现出来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简短谈话,引入课题。
1、齐读课题。
2、释题。
3、介绍诗人生平。
二、自由读《静夜思》
1、学生字。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特点。
3、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评议。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3、跟录音读课文。
4、试读、评议。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教师补充更正。第一句:明:明亮。床前明亮的月光。第二句:疑:好象。好象是撒在地上的一片霜。第三句:举:抬。抬头望见了明亮的月光。第四句:思:思念。低下头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4、连起来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感情。
1、诗人李白看到明亮的月光,为什么感觉像撒在地上的霜?
2、静夜是深夜,为什么深夜诗人还没睡?
3、诗人这样想念、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该怎么读出思乡之情呢?
4、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读。
5、背诵全诗歌。
六、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读背全诗3体会梅花的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
三、理解诗义
1、学习12两句。
2、正确朗读两句。说说带点字的意思:数凌
3、说说两句的诗意“墙角边有几枝梅花,因为正毛着严寒独自开放”
4、学习34句。
5、正确读。
6、理解带点字“遥为
暗”。
7、试说两句的诗的意思“远远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飘来。”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五、指导背诵。
14、古诗教案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咱们学过几首古诗?你能背给大家听吗?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诗,题目是“草”,(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
3.再读课文,质疑。
(三)学习古诗,理解意思。
同学们在哪儿见到过草?(路旁、校园、公园、草原)小草不像花朵那样鲜艳多彩,它是极为平凡的,甚至于我们都不去注意它。诗人要写小草什么呢?
1.理解第一行诗句。
(1)出示挂图。
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草原)
(2)你从哪句诗中知道的?(离离原上草)这里的“原”是平原。
(3)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说出“茂盛”一词。“离离”就是草长得很茂盛。
(4)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
2.理解第二行诗句。
(1)“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 (我今年七岁了。……) “七岁”,也就是从出生到现在已七年了。一岁就是一年。
(2)一年当中,草有哪些变化呢?引导学生说出:春天小草发芽了。夏天,小草很茂盛。秋天小草变黄了。冬天小草干枯了。
(3)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请两三位同学说,通过比较确认谁说得好。(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
3.理解第三行诗句。
(1)“野火烧不尽”的尽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选择“完”的解释。
(2)“尽”是完的意思。冬天的草都干枯了,大火一烧,用不了多长时间肯定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为什么说烧不尽呢?看书上插图,同桌讨论。得出:因为地下的草根没烧着。
(3)请同学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野火是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的。因为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埋在泥土里;是烧不到的。
4.理解第四行诗句。
(1)生是什么意思?(生长)
(2)试说这一句的意思。 (春风一吹,野草又会重新生长。)
5.朗读全诗说诗的意思。
(四)小结
1.从古诗中我们看到了,凶猛的野火把小草烧得干干净净,可到了春天,小草又铺满草原。你觉得小草怎么样?(引导说出小草生命力顽强) 2.用赞美小草的语气背这首诗。
(五)巩固练习。
1.填写诗句,写出加粗字的意思。 离离原上草,__________。( ) 野火烧不尽,__________。( )
2.填空练习“离离”是形容( )茂盛的样子。“一岁一枯荣”中;前面的“一”指( )的意思,后面的“一”是( )的意思。
3.照样子把诗句写在( )里。 例:原野上的草长得很茂盛。(离离原上草。) 野草每年秋冬都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茂盛地生长起来。( ) 春风一吹,野草又会重新生长。( ) 野火不能把野草完全烧掉。( )
15、古诗教案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 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吗?(渗透环境教育)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 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
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板书设计: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 思乡之情 忆
人物 追忆童年 思念亲人
16、古诗教案
【学习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
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一、导入新课,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
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二、学习古诗《春晓》
1、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⑴ 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⑵ 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⑶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án),不读mín)。
闻:前鼻音wén)。
⑷ 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2、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 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⑵ 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 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② 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③ 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
④ 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⑶ 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⑷ 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3、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⑴ 感悟韵律:
① 齐读古诗。
② 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③ 自由练习朗读:
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⑵ 感悟节奏:
①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② 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③ 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⑶ 想象意境:
① 课件或挂图:
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
② 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绝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⑷ 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1、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⑴ 引导书写“夂”。
⑵ 捺要写出小“脚丫”。
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2、学生练习。
17、古诗教案
一、教材简说
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春睡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只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漂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这剪辑的“春之声”,正是那“春意闹”的画外音。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出现
(1)揭示课题识字。“古诗两首”中,“古、诗、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5个生字。可先对“古诗”作简单解释,再结合“几首歌曲”、“几首儿歌”、“几篇课文”等对“首”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自身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识记。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如: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2)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如: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处长见闻
乡村居住大醉烟花童话散步
(3)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
本课6 个要写的字,各有各的特点,可逐一进行指导。“古”字横要长而凸;“声”字上为“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多”字上下两局部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
——把捺拖长;“知”字中,口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朗读感悟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不要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身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假如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春晓》诗意含蓄,情真意切。朗读时,速度可稍慢,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三句声音较实,二、四句声音较虚。每一句第二字可适当拉长,稍作停顿,留下想象的空间。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
《村居》较为明快,朗读时可适当将情绪外露,读得轻快、流畅,体现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可在每句诗的第四个字后稍作停顿。注意读好韵脚“天、烟、鸢”。
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特别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提醒学生对咬准字音要一丝不苟,并让他们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两首古诗的.背诵难度不大,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课中活动
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先分小组比一比,再推选代表在全班扮演。
四、公开课教案举例
(一)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春—村)
板书:春晓村居
(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眠(目民)闻(门耳)村(木寸)
居(尸古)烟(火因)童(立里)
偏旁:诗—讠醉—酉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扩词练习):
古()()()声()()()
多()()()处()()()
知()()()忙()()()
(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竞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四)理解古诗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身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五)感悟欣赏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五、资料袋
1.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享年52岁。
孟浩然的诗已解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志向,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和李白、杜甫的称誉。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管。现有《孟浩然集》。
2.高鼎
清朝诗人。
3.风筝
18、古诗教案
一、教材分析
部编本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两首》《雾在哪里》《雪孩子》3篇课文。这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又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课文侧重于体现想象之美,教学重点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体验”。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体现指导的层次性。《古诗两首》可以利用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环境清幽和草原的苍茫、高远辽阔。教学中宜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与音像资料展开想象,以诵读为主要方式,进行理解积累。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用极度夸张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听觉上进一步烘托出楼高。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行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两行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着的一致好评。
《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第一学段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温儒敏教师谈到古诗的教学,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不必在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二年级的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力有限,因此教学时力求做到:谈化诗意,精析诵读,多元教学,渲染意境。重视朗读的指导,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每一次朗读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要心中有数。朗读的形式要多样,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的兴趣。遇到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中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基于教材内容、《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重难点: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
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有关草原的视频及歌曲。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作者,读懂课题。1.全班交流,知道李白的哪些诗?2.创设情境,理解诗题。
李白爱到名山大川去游览。有一天,李白来到一座风景秀丽的大山。
这座山太高了,等他到了山顶,天已经黑了。板书:山)来不及下山了。可这么晚了住在哪呢?正在为难,他发现眼前有一座寺庙。板书:寺,学生识记“寺”字)他就住在了这山顶的寺庙里。板书:夜宿,理解“宿”的意思——住。)李白非常高兴,他站在寺庙的院子里,望着满天的星斗,吟出一首诗,诗题就是《夜宿山寺》。请你说说:“夜宿山寺”的意思。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故事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倾听的意识。诗歌的题目平、翘舌音结合,读起来有些拗口,在教学“宿、寺”两个生字时,读准字音与理解字义并举,使学生读准诗题,理解题目意思。】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练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师生合作,读出这首五言诗的独特节奏。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4.闭目轻声读古诗,想象画面。三、学习古诗,体会诗境。一)学习第一、二行。1.随文溯源学习“危”
字,知道“危”的本义是表示人在山巅
或高崖,站在高处而恐惧。引申为恐惧,又引申为高。从而理解诗中“危”的意思是“高”,“危楼”即“高楼”。
2.体会“楼高”。
1)同桌合作学习,交流诗中哪些词语写了楼之高。
①高百尺。这是夸张的写法,形容楼很高。结合李白其他诗句“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等理解并指导朗读,将“高”字读得响亮,突出“楼很高”的感觉。
②摘星辰。想象说话。
③指导朗读。想象摘星辰的动作,加动作读诗句。
④小结: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形象地表现出楼之高。这是多么神奇的想象啊!有感情朗读诗句。
二)学习第三、四行。
1.教师引导:站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李白本来应该高声吟诵一番,可是他却??出示三、四行,学习“惊、恐”,读准后鼻音,理解字意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指导朗读。李白诗歌很浪漫的诗人,他相信九天之上就是天宫,里面住着很多神仙,所以他“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怎么读才不会惊扰到他们呢?
“高声语”“天上人”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三)采用多形式指导朗读、背诵。
1.师生问答读。
师:看这寺庙里的高楼,多高啊!生:危楼高百尺。师:甚至高到什么程度?生:手可摘星辰。
师:安静的夜晚,繁星满天,站在这样的高楼上,诗人有什么感受?
生:不敢高声语。
师:为什么?生:恐惊天上人。
2.师生承接读。
师:危楼——生:高百尺,师:手可——生:摘星辰。
师:不敢——生:高声语,师:恐惊——生:天上人。
3.师生合作,诗意与诗句对读。
4.学生加动作表演读,学生评价,师相机点评。
5.看课文插图背诵。
6.播放古筝曲,入情入境想象画面背诵。
【设计意图:师生这样合作读虽简单,但一直在变换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保持了诗的整体性,又帮助学生在诵读中进一步理解了诗意,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诗本身蕴含的音韵之美。】
四、小结。
在《夜宿山寺》这首诗中,李白通过眼中所见,大胆想象,把一座百尺高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不敢语、惊天人板书)这些奇妙的想法让这首诗与众不同,情趣盎然。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危、惊、敢”整体观察。
2.出示“危”,看清结构半包围),强调第二笔是横钩,第五笔是横折钩。教师范写后,学生观察并书空。
3.出示“惊、敢”,通过比较,指导如何写好“敢”字,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并书空。
4.运用规律,独立练习写字。看清位置,找准重点——名学笔顺,练习临写——对照品评,二次临写。
5.反馈评价:展示优秀书写,出示问题字例,纠正;学生再次连写。设计意图:师生写字教学的设计从整体到个体,县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讲清注意点,抓住关键笔画,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把字写端正美观。
六、拓展延伸。
诵读王安石写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作业:1.背诵《夜宿山寺》,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危楼高百尺,恐惊天上人”的意思。
2.诵读《登飞来峰》,一边读一边想象描写的画面。
板书设计:夜宿山寺
百尺,摘星辰。楼高不敢语,惊天人。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走近草原。
1.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谈感受。
2.我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时期在敕勒川生活的是游牧民族刺勒族,《敕勒歌》是敕勒族的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播放大草原的风景,引导学生在图中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的耳、脑、口、眼协调活动,从中感受到诗中所描写大草原的美丽和辽阔无边以及牧民富足的生活,从而进入诗歌的意境。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读准平舌音“似、苍”,特殊读音“见”,指导“见”是出现、显露的意思。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3.教师示范读带读;师生合作读。4.闭目轻声读古诗,想象画面。三、想象画面,诵读诗句。
1.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诗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辽阔的天空,有很多圆顶的蒙古包。诗中哪几行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学生自由地读读这四行诗,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结合课件了解“敕勒川,阴山”的位置,体会“穹庐、笼盖”的意思。川指平地,敕勒川是这个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朗读时,让学生用手势磨坊穹庐笼盖四野的情景,体会大草原的辽阔。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自由读后两行诗。
1)出示相关图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苍苍、茫茫”,诵读体会。
天苍苍:天空蓝蓝的;白发苍苍:头发拜拜的;松柏苍苍:松柏绿绿的。
野茫茫:原野没有边际;大海茫茫:大海无边无际;云海茫茫:云雾浓厚看不清。
2)反复诵读。
3)出示:风吹草低见牛羊,学生闭目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
的画面,感受草原壮丽富饶的景色,体会牧民的自豪之情。
3.采用多形式指导朗读、背诵。
1)师生承接读。
2)师生合作,诗意与诗句对读。
师: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生:敕勒川,阴山下,
师: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生: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师: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生:天苍苍,野茫茫,
师: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生:风吹草低见牛羊。
3)看课文插图背诵。
4)播放马头琴曲,入情入境想象画面背诵。
【设计意图: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境美,这种意境美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的方式。只有富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课件的展示,师生诵读时配以乐曲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方法、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陶冶情操,触摸到古诗那悠远、空灵的意境。】
四、延伸阅读老舍写的《草原》片段。
【设计意图: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还不够,将名家老舍对草原的描写链接诵读,使《敕勒歌》的内涵丰厚起来。】
五、指导书写“阴、似、野、苍、忙、茫。
作业:
1.背诵《敕勒歌》,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思。
2.把自己对诗的理解画成一幅简笔画,并把古诗抄写在上面。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
层。
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
起。不怕层层
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
草原节选)
老舍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外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钩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X流,轻轻流入云际。
19、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24.古诗两首
二、故事导入,简介诗人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在行至白帝城时,忽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
李白是我国唐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
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 B.读懂、 C.读精、 D.读会、 E.会读。
四、学习古诗
(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
朝 zhao chao )辞
一日还 huan hai )
万重 chong zhong )山
白帝 ti di )城
啼 ti di )不住
2、齐读
(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
A 、朝辞白帝彩云间
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
2、理解词义:辞:辞别,离开。
3、作者早晨离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
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
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
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
a.指名说:早晨离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B 、千里江陵一日还
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
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
3、练说句意
1)互相说
2)指名说
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
5、小结
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6、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练读、练说
C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出示投影片:作者在返回途中,在船上听到、看到_______?
2、为什么作者会有啼不住的感觉?
3、两岸的猿声还没停,乘的船就怎样了呢?
表达出船的什么?因此称之为轻舟。
4、合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
2)一个有感情地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D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三)、领会意境、体会感情。
1、老师范读、讲解
当年李白获罪被流放至夜郎,在行至白帝城时被赦免。在回江陵的途中心情喜悦,看到长江山峡壮丽奇特的景色。
2、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2)抒发了作者历经艰难岁月被赦免后归乡途中怎样的心情?
3、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进行想象,更好地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
1、有表情朗读
我们读这首诗时仿佛随着诗人的小船一起游览了长江山峡两岸的壮丽景色。把这些壮丽景色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把大家一起带入诗的画之中。
2、感情背诵:
1)指名背(其他人默背)
2)齐背
五、指导五读学习方法
1、刚才我们是用五读法学习这首诗的,那么我们是如何用五读法学习的?
2、出示五法歌谣。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知道诗的意思,了解了诗人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新方法五读法。同学们可要记牢,下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其他古诗。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一、二部分。
20、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俺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同学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俺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知生字“庐、瀑”,并引导同学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⑴ 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知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⑵ 用自身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⑶ 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俺会认”,同学自愿认读自身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身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同学,激发同学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同学体验胜利的喜悦,调动同学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同学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身最喜欢的字,联系自身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同学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善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同学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同学一笔一笔地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呢?对,那么和诗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个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把他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今天俺们就来读一首杜甫的诗《绝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同学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教学反思】
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线条色彩的艺术。诗画历来不分家,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杜甫的这首《绝句》不只是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教学时,俺让同学给诗配画,诗中找理由,构建课堂。在课堂上,俺故意让同学教俺画画,帮俺选颜色。同学的情绪非常高涨,无意之中就感悟了这首诗的很多语言特色(如“黄鹂、翠柳、白鹭、青天”),以及景色的层次感(如:首句写的是屋外近景,次句是远景,第三句是远眺,第四句是近景)。在析画、绘画、赏画中,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让自身感受最深的是当俺画好“一行白鹭上青天”时,俺班的画画能手程子月说出了自身的感悟:“老师,你画错了,你这样平的画没有画出白鹭上青天的样子,应该由下而上画,这样才是飞上青天。”是啊,就是这个“上”字写出了景色的动态美啊!在俺们的课堂上多让小朋友主动多让小朋友感悟多让小朋友发现,受益匪浅的仅仅是他们吗?
21、古诗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课文并默写一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青春易逝,时不再来,要勤奋求学的道理,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珍惜美好年华,体味边塞风光的壮美。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每一首诗。
(二)难点
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2.教师范读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持:用来(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太一样。)
羹:用肉或某做成的糊状食物。(这是古义,今天不太常用)
漉:过滤。
豉:这里指煮熟的豆子。
以为:把做成。(与今天意义不同)
箕:豆秸
釜:锅
泣:哭泣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1.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汁与后面的泣、急读起来并不押的,而古诗对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教师直接讲解:这是由于古今字音的变化引起的。汁在古代读入声,读音与泣、急很相近。)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期读。
(五)体会写法
想一想,这首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再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背诵全诗,体会写法,内化感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向别人讲述这首诗的意思和有关它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那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葵:一种蔬菜。(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一样。)
朝露:早晨的露水。
日晞:露水被太阳晒干。
阳春:温暖的春天。
德泽:恩泽,恩惠。
秋节:秋天。
焜黄:草木枯黄。
华:同花(这叫通假字,两个字的意思在这里是一样的。)
百川:众多的河流。
复:再,又。
徒:白白地。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园中绿绿的葵菜叶上,早晨的露珠还在闪光。可是不久就会被太阳晒干的。温暖的春天广布恩泽,世间万物全都熠熠生辉。常常害怕秋天的到来,草木枯黄,花衰叶落。百川都奔涌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能往西流呢?少壮的时候不知努力,年纪大了只能白白的伤心。)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与《七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三)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联想言
22、古诗教案
教材简析
《游山西村》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村的风光习俗,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图画。赞扬了农民的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3、理解关键词的意思,反复诵读。
4、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让学生课上易于观察,读懂诗中蕴含的道理。
学生准备: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采用“古诗接龙”的方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
二、学习《题西林壁》
1、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观察角度有哪些变化?你认为诗人所见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可先让学生找出“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然后再想象景色的变化。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3、结合学过的《画杨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包含了什么道理?小组交流汇报。
三、变换角色、交流认识
1、扮演苏轼,可问其他同学“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2、做一次采访者,可问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同学和身边的事物呢?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四、学习《游山西村》
1、陆游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看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感受到农人纯朴、田家盛情,表达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你是通过那个字感受到农人田家的盛情的?由此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五、用优美的语言具体描绘想象到的情景
1、美酒加盛情让人沉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柳荫深深,鲜花簇簇让人迷恋;前行的路就在这美景之中。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陆游眼中的景色。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举例子说一说。
作业布置
必做【同步达标】:
选做【创造实践】:
自己出一期手抄报。主题是:走进诗歌。
23、古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在感受秋天的诗情画意中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2初步了解诗歌的意思,想象秋天的美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喜欢背诵古诗。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谈话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谁来背几首给大家听听?
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文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板书:古诗两首学生认读课题。
初读《赠刘景文》
1.板书课题《赠刘景文》题目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2.苏轼送给刘景文一首什么诗?请大家读读诗,注意读准字音。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读准字音。
3.同桌相互认读课文,老师参与同桌学习。
4.学习生字,重点正音:橙、橘、残。
5.朗读整首诗。师读、生读、挑战读。
再读诗歌,初步了解意思,朗读、背诵诗
诗歌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动脑筋试一试,自己能读懂多少?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读懂了哪些;读不懂哪些?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老师适时指导。重点指导:擎雨盖、傲霜枝。
激发想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意境。
配乐朗读;再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比一比谁读得好。
看看插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这首诗。
四)想一想,议一议
秋天难道只有橙黄橘绿两种颜色吗?
学写生字
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认读记字。
观察范字,说说怎样书写。
写得好的孩子在黑板上示范写。其余在书上描红,临写。
自评写得最好的一个字,总结经验。
拓展性学习
你还知道哪些秋天的诗句,背给大家听一听。
你还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第2课时
背古诗,引出课题
背诵《赠刘景文》和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板书:山行读课题,说说从诗歌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学生独立阅读诗歌,圈出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读准字音。
同桌相互认读课文。
认读生字:枫、径、斜、于。
指多人读古诗,师参与读,及时纠正。
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首《山行》?
小组交流:自己读懂了哪些?读不懂哪些?
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老师适时点拨。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情景。
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想一边读。
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找个伙伴一起练习背诵。
你见过满山的红叶吗?说说是怎么样的。(课件出示满山的红枫叶)
一边观看课件,一边背诵这首诗。
指导写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说说怎样记住。
看范字,说怎样书写美观。
老师在田字格里范写“枫”字,然后学生在书上描红,仿写。
拓展性学习
你还读过哪位诗人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读,背:《词语手册》第15页的古诗。
有机会让爸爸妈妈带你到郊外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
“我会填”练习,课本第17页。
练一练
连一连:将汉字与相应的拼音连起来。 《新学案》第9页。
组一组首()()()于()()()
记()()()枝()()()
选一选:把气球的序号填到相应的横线上。《新学案》第9页。
写一写:选两首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古诗,抄一抄或默一默。《新学案》第9页。
24、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目标达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说
二、学习古诗《锄禾》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仔细看图,使学生从图象中认识到这是“一位古代穷苦老农”。
通过启发谈话,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展开联想,深切感受在烈日暴晒下在地里锄禾的古代穷苦农民的艰辛。接着,要求学生表情朗读前二行诗句,让学生那激动的情感有以声传情,一吐为快的机会。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朗读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 . 描红、临写
25、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学情分析: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重阳。而这两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要引导学生结合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课件、古筝曲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配乐朗诵)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课件播放古筝曲)
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延伸
1、中秋节就要到了,就让我们说一说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课后反思:
课堂上通过课件播放古筝曲子,使学生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不但领会了诗的意思,而且朗诵得非常有韵味。《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问题浅显易懂的不需要浪费时间而合作研究。“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如出现新知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的问题,拓宽学习面的自学汇报形式等,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同时还要要求小组学习,有明确的分工,有主持人和中心发言人,教会学生倾听意见,此外,要保证合作的时间,教师也可参与。
课堂上,有时我按捺不住,在学生未充分回答时,急于说出答案。今后,注意真正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
26、古诗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学《静夜思》,学会生字,理解“疑、举、思”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梅花》一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在古诗的学习中体会《静夜思》一诗中体现出来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简短谈话,引入课题。
1、齐读课题。
2、释题。
3、介绍诗人生平。
二、自由读《静夜思》
1、学生字。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特点。
3、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评议。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3、跟录音读课文。
4、试读、评议。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教师补充更正。第一句:明:明亮。床前明亮的月光。第二句:疑:好象。好象是撒在地上的一片霜。第三句:举:抬。抬头望见了明亮的月光。第四句:思:思念。低下头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4、连起来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感情。
1、诗人李白看到明亮的月光,为什么感觉像撒在地上的霜?
2、静夜是深夜,为什么深夜诗人还没睡?
3、诗人这样想念、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该怎么读出思乡之情呢?
4、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读。
5、背诵全诗歌。
六、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读背全诗3体会梅花的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
三、理解诗义
1、学习12两句。
2、正确朗读两句。说说带点字的意思:数凌
3、说说两句的诗意“墙角边有几枝梅花,因为正毛着严寒独自开放”
4、学习34句。
5、正确读。
6、理解带点字“遥为
暗”。
7、试说两句的诗的意思“远远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飘来。”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五、指导背诵。
27、古诗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文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介内容
本课选的三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这三首诗都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枫桥夜泊》
1、揭题:《枫桥夜泊》
此诗是写枫桥泊舟一夜之景,诗中除所见所闻外,是一愁字透露心情。
2、教师范读
月yuè
渔yú
翘舌:霜愁城山声
平舌:寺
3、学生试读
4、理解诗句意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
啼:啼叫。
满:到处。
句意:月亮渐渐落下去,满天霜落,只听到乌鸦啼叫。
江枫渔火对愁眠。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对:面对,对着。愁眠:忧愁地难以入睡。
句意:夜泊的作者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光。愁思起伏,不能入睡。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句意:听到寒山寺半夜钟声,阵阵传了过来。
5、讨论:
(1)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
(2)诗人听到了什么?(鸟啼、钟声)
(3)诗人在枫桥夜泊时感觉到什么?(幽静清冷)
(4)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的思想感情。
6、指导背诵
三、教学《别董大》
1、揭题《别董大》
别,告别。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琴客,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本诗作于与董大告别之际。
2、学生朗读
3、理解有关词句的意思
千里黄云白日曛。
千里:形容宽大。
黄云:黄土。曛:曛黄。
句意:黄沙弥漫如云,顿时间天地昏暗。
北风吹雁雪纷纷。
句意:北风催送了大雁,又带来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莫悉前路无知已。
莫:不要。愁:担心。知已:知心朋友。句意:不要担心前去的路上没有知心朋友。
天下谁人不识君。
君:指董大。句意:普天下有谁不知道你的`大名呢?
4、讨论:
(1)第1、2句诗中写了哪些景物?(黄沙、夕阳、雁群)
(2)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从诗的第3、4句,你体会出了什么?
(4)小结:诗人、高适是一个一生不会放弃自己追求的人,失望、挫折、压抑、冷落从示动摇他为实现自己这张和抱负秋极追求的决心。
第二课时
一、教学《暮江吟》
1、板书诗题
暮是什么意思!交代时间,江交代地点。吟:吟唱。题目意思: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
2、学生默读古诗。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一道残阳铺水中。
残阳:夕阳。铺:照射。句意:残阳照射在江面上。
半江瑟瑟斗江红。瑟瑟:碧绿的颜色。句意: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中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露似真珠日似弓。
真珍:珍珠。句意:露珠如同昌莹的珍珠,月亮如同一弯弓挂在天上。
4、讨论
(1)诗人描写了什么景物?(残阳、江水、露珠、月亮)
(2)找出一句比喻句,说出用
比喻 ;把比作 ;
(3)这首诗写的是秋天季节,从暮到夜江上的景色诗人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的情感。
5、背诵这首诗。
一、作业:
1、练习册19课
2、课时训练19课
28、古诗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热爱家乡,珍惜友情的真挚感情。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多元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诗题
1、揭题
师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古诗两首。请看第一首――《回乡偶书》(课件打开)
二、自主学习,初解诗意
1、(1)看课件,猜猜是什么诗。(从书法作品中认字、猜字激起学习汉字的兴趣)
(2)再出示正楷的字体的《回乡偶书》
(3)不会的’字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集体汇报交流。
(1) 个别读――正音――齐读
(2) 质疑――解疑,看插图理解“鬓毛衰”。
(3)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三、品析诗句 深悟诗情
读诗,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出爱家乡的感情?边读边品析。
1、你读这首诗时,头脑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出示“儿童笑问”这个课件,想象画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
四、熟读成诵,进入诗境
1、指名读、分组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2、配乐练习读。
3、你觉得能读好了,请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4、名读。学生评议。老师适时点拨。
5、你能不能很快背下来?背诵《回乡偶书》。
五、书写指导:音 客
客:中间不要写成“文”。
音:第二横写长写些,“日”字写方些。
六、拓展延伸,自学古诗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有两首,我们学习了《回乡偶书》的第一首,体会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老师这有第二首,同学们自学,细细体会作者又要抒发一种什么情怀。大家可借助字典和其他资料自学。(出示课件)
《回乡偶书》第二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29、古诗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文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简介内容
本课选的三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这三首诗都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枫桥夜泊》
1、揭题:《枫桥夜泊》
此诗是写枫桥泊舟一夜之景,诗中除所见所闻外,是一愁字透露心情。
2、教师范读
月yuè
渔yú
翘舌:霜愁城山声
平舌:寺
3、学生试读
4、理解诗句意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
啼:啼叫。
满:到处。
句意:月亮渐渐落下去,满天霜落,只听到乌鸦啼叫。
江枫渔火对愁眠。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对:面对,对着。愁眠:忧愁地难以入睡。
句意:夜泊的作者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光。愁思起伏,不能入睡。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句意:听到寒山寺半夜钟声,阵阵传了过来。
5、讨论:
(1)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
(2)诗人听到了什么?(鸟啼、钟声)
(3)诗人在枫桥夜泊时感觉到什么?(幽静清冷)
(4)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的思想感情。
6、指导背诵
三、教学《别董大》
1、揭题《别董大》
别,告别。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琴客,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本诗作于与董大告别之际。
2、学生朗读
3、理解有关词句的意思
千里黄云白日曛。
千里:形容宽大。
黄云:黄土。曛:曛黄。
句意:黄沙弥漫如云,顿时间天地昏暗。
北风吹雁雪纷纷。
句意:北风催送了大雁,又带来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莫悉前路无知已。
莫:不要。愁:担心。知已:知心朋友。句意:不要担心前去的路上没有知心朋友。
天下谁人不识君。
君:指董大。句意:普天下有谁不知道你的`大名呢?
4、讨论:
(1)第1、2句诗中写了哪些景物?(黄沙、夕阳、雁群)
(2)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从诗的第3、4句,你体会出了什么?
(4)小结:诗人、高适是一个一生不会放弃自己追求的人,失望、挫折、压抑、冷落从示动摇他为实现自己这张和抱负秋极追求的决心。
第二课时
一、教学《暮江吟》
1、板书诗题
暮是什么意思!交代时间,江交代地点。吟:吟唱。题目意思:吟唱傍晚江上的景色。
2、学生默读古诗。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一道残阳铺水中。
残阳:夕阳。铺:照射。句意:残阳照射在江面上。
半江瑟瑟斗江红。瑟瑟:碧绿的颜色。句意: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中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露似真珠日似弓。
真珍:珍珠。句意:露珠如同昌莹的珍珠,月亮如同一弯弓挂在天上。
4、讨论
(1)诗人描写了什么景物?(残阳、江水、露珠、月亮)
(2)找出一句比喻句,说出用
比喻 ;把比作 ;
(3)这首诗写的是秋天季节,从暮到夜江上的景色诗人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的情感。
5、背诵这首诗。
一、作业:
1、练习册19课
2、课时训练19课
30、古诗教案
第二课时
一、课前说说:
二、指导看图
三、讲读诗句
四、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仔细看图,使学生从图象中认识到这是”一位古代穷苦老农“。
在初读的基础上,进行细读朗读,通过读读、议议从而达到理解诗义的目的,一些重点词语让学生比划得来,能表示出情感,说明他们对诗内容理解。通过启发谈话,唤起学生的回忆,再现其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展开联想,让学生那激动的情感有以声传情,一吐为快的机会。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泛指谷拉.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9、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1、收:左窄右宽.
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看图说话
朗读体会
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说一说
朗读
质疑
背诵
描红、临写
教学流程图
课前说说–学习古诗《锄禾》–巩固诗意,练习背诵–指导写字–课前说说–指导看图–讲读诗句–指导写字
板书设计:
看:锄禾悯农(二)
想:辛苦春种一粒粟,
来之不易爱惜粮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比较简单,特别是第一首,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很多学生早已倒被如流了。所以学生基本上都能比较熟练的朗读和背诵,但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却是个难点,关键是要从中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从小要爱惜粮食。为此,我在设计时围绕一个“辛苦”,从帮老师解决难题引出“辛苦”,看图了解“辛苦”,到读诗句感受“辛苦”,从而把学生并不容易体会到的“辛苦”突破了。在教学中我多采用的是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猜意思,进行理解。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里大量的说话机会。
31、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8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和夜雪的美。
教学重点:
认识8个汉字,会写6个生字。
教学难点:
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体会夜雪可感不可见的美。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梅花》。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重点难点:
感受梅花的顽强品质,体会夜雪可感不可见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梅花吗?它们在什么季节开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梅花》
二、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用笔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教师巡视并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并纠正读音。
3、师范读,学生跟着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4、以组为单位,学生练习朗读。小组内互相讨论,提出疑难问题并尝试解答。
5、师生共同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6、学生互相提问,先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7、反复练习朗读,想像梅花在严寒中傲然怒放的画面。
8、在读、议、背中感受梅花耐寒、清香、洁白的特点。
9、师小结:这首诗通过写梅花不畏严寒,冒雪开放,赞扬了梅花坚强的品格。
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生字
1、了解了梅花的品格,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识字朋友吧!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进行认读。
2、小组合作,进行认读、识记生字。
3、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申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端正、美观。
(2)学生试写,教师重点提示:
独、梅、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书写时要注意避让。
寒:要注意端正。下面两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和捺要舒展,起出宝盖头,三条横线间距要均匀。
四、作业
背诵古诗。
32、古诗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取了王冕的《墨梅》和于谦《石灰吟》作为教学内容。诗人运用借物言志的方法,表现了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诗歌中充分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来描写梅花和石灰的外形、颜色,并赋予这些事物以人的精神,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4、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2、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3、检查预习。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二、讲读《墨梅》
1、听配乐课文朗读。
2、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3、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2)、教师指导练习。(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四、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背诵《墨梅》。
2、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3、回忆方法。
二、讲读课文《石灰吟》。
1、听指名朗读。
2、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3、把仍未理解的诗句在小组中提出,共同解决。
重点讨论:
(1)、石灰在成为建筑材料之前经历了哪些考验?
(2)、作者写石灰其实是想写谁?写什么品格?
三、指导朗读、背诵。
四、巩固练习:
1、“石灰”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2、背诵《石灰吟》
五、归纳总结。
1、古诗除了第一节课所提到的特点,还具有哪些特点?
2、这课书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
3、其共同特点都用物的什么特点赞美人的什么?
4、运用特性比喻精神注意什么?
六、能力训练
1、自学收集的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
2、分组向同学介绍。
3、按诗意给《墨梅》配画。
4、连线: 梅 坚忍不拔
33、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庐、瀑”等9个生字,会写“吴、含”等1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做到有感情地背诵。
3. 能从诗句中体会诗人情感,大致领悟诗意,有主动诵读我国古代优秀诗篇的兴趣。
4.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5. 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点:
1.想象《望庐山瀑布》的景象,揣摩诗意。
教学难点:
1.想象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理解“含”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图、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回家搜集李白、杜甫的资料。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两首古诗,领悟诗意,做到感情朗诵、背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小朋友,谁能把自己喜欢的诗歌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新的古诗。(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两首古诗的作者是(李白、杜甫)。你们对李白、杜甫有哪些了解?
二、 学习《望庐山瀑布》
1.借助拼音自读诗,遇到难读的字可问老师、同学。
2.同桌互读生字、诗歌,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3、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卡,学生自愿上台认读生字,并当小老师教读。
4、开火车读生字。
5、你们发现这四个生字有什么特点?
(庐和炉相似,字音相同,都有户字,偏旁不同。瀑与水有关,是三点水,右边是暴字。)
6.抽生读诗,其他生评议。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7、齐读诗,想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
8、借助图画和自己的想象,小组内交流读懂的词、诗句的意思。师随机指导。
(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远望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峰顶烟雾袅绕升腾;瀑布飞流而下,像条大河在山前高挂。生紫烟的“生”字,给人以动感,再有一道瀑布的照应,景象奇特非凡。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写瀑布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景象。诗人想象它好像是银河从高高的天空飞落下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
9、小组代表交流理解了的诗句意思。
10、质疑,提出没理解的词。释疑。
如:生——升腾、升起。
川——河流。
紫烟——紫色的云雾。
疑——可能、好象。
11、理解了诗意后,你有何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2、抽生读,评议。比赛读。齐读。
13、练习背诵。
三、 学习《绝句》
1、自读诗,把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小老师教读。
(注意:岭是边音、后鼻韵、三声。)
3、开火车读。
4、同桌检测读。
5、抽生读诗。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6、齐读。
7、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诗。(可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唱一唱等。)
8、交流自学情况。
(我通过读,知道了第一、二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春光明媚,一对黄鹂欢唱于浓浓翠绿的柳枝上;水光云影,一行白鹭展翅飞翔于蓝蓝的天空。诗中写了两种鸟、两个背景,据说,这种鸟能给家园带来喜庆、祥和的气氛。第三、四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诗人从窗口望去,西山绵亘,白雪皑皑。而在门前不远的江岸边,停靠着等待远航东吴的大船。这两句,一写千年雪之山镶嵌在窗口,一写行万里之航船停泊在门前江中。)
(我通过画明白了《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田野风光,表达了诗人安适愉快的心情。)
9、抽生读、唱、说、画,评议谁学得最好?
10、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1、齐朗诵
12、练习背诵。
四、 拓展训练
1. 背两首古诗
2. 回家搜集古诗,背一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学习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背诵古诗
2、 向同学推荐自己搜集的古诗
二、 写字教学
1、 认读要写的字。
注意:窗、岭、鸣、银、泊的读音。
2、 说说你记住了哪个生字?怎么记的?
3、 扩词练习。(吴字除外)
4、 自己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看看左右结构的字、上下结构的字、上中下、左中右结构的字分别有哪些?写的时候这些字该怎样摆才美观?
5、 自己把生字描一描。你发现写哪些字要小心?
(如:含字上面是今字,不要写成令字;而岭字右边是令字,不是今字。银字右边顶上不要多写一点。泊字的白要写得瘦长一些,流字也不要忘记写右边的一点。柳字不要忘写中间的一撇。)
6、 你们觉得自己哪个字写得漂亮,就到黑板上来写一写,并说说怎样写好的?
7、 自己写,每个生字写两个。师巡视
8、 同学之间互相评议所写的字。
9、 完成我会填的作业。读一读。
三、 作业:
1、每个生字各写三个,各组两个词。
2、能默写本课诗的就默写。
板书: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绝句 唐
生 含 李白
川 杜甫
疑
18、雷雨
教学目标:
1、 认识“压”等四个生字,学写“垂”等12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雷雨前、中、后的景象。
3、 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感情朗读
一、 导入
出示雷雨的课件,问: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夏天什么时候的景象呢?
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 你们想了解雷雨的所有景象吗?请自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全班齐读。
(注意:垂是翘舌音。压是多音字,在本课读一声。)
3、 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4、 扩词练习
5、 说记字方法
6、 抽生分自然段读文,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评议
三、 学习课文
1、 自由读文,想想本课写了雷雨的那些景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2、 出示雷雨前的图,谁看着图来说说雷雨前的景象。谁来读读雷雨前的景象,从他的读书声中,你们有什么感受?(压抑)让我们一块来看看此时的景象。播放雷雨前的课件,你现在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评议。是啊,雨前的气氛真可怕,想读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
3、 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出示图,看,雨中的景象怎样?谁来说说?
谁来读一读,你们有何感受?(雨下得真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谁再来读读。配雨声齐读。
4、 渐渐地,雷声和雨声都小了,天也亮起来了,雨后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看图说一说,谁来读一读,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听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吧。(可画画、可表演、可读读等)上台展示。
5、 雨后的景色多美啊!小朋友,请你们看着画面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吧。齐读。假如你是那只鸣叫的蝉,是那只坐在网上的蜘蛛,或者是那只快乐的青蛙,你会说些什么?自己动笔写一写。
6、 雷雨真是神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天气时好时坏,变幻莫测,十分有趣。不过,只有细心的小朋友才可以感受到。你们愿意做细心的孩子吗?让我们一块儿来观察,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写成日记吧。
四、 拓展训练
1、 感情朗读
2、 观察天气,写日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读文
2、 读好日记
二、 写字教学
1、 认读生字
注意:垂、沉、阵、蜘蛛、蝉都是翘舌音。彩是平舌音。
2、 扩词训练(蜘蛛、蝉不扩词。)
3、 说记字方法
4、 写字指导
(1) 自己分析所有字的结构,观察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 自己动笔描,说说:你的发现。
(如:垂字的中间一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其余两横长短差不多;压字不要丢掉点;彩字的三撇要对齐)
(3) 请小书法家上台表演自己写得好的字并说写的技巧。
(4) 自己书写生字,每个两个。
(5) 互相学习、评价。
5、 完成读读抄抄。
6、 作业:
1、 抄写有关天气的优美文章。修改自己的日记。
2、 每个生字各写三个,组两个词。
板书:雷雨
前:闷、压抑、可怕
中:雨越下越大
后:清新、愉悦
34、《小池》教案
一、设境激趣,导人课文
上课起立,老师故意安排一位学生趴在课桌上“呼呼”睡觉。当其他同学感到奇怪,要去喊他她)时,老师摇摇手,然后,走到这位同学面前,轻轻地朝他吹了一口气,用柔和的声音说:“春天来了,该醒醒啦。”睡觉的同学在老师的“呼唤”下,睁开了眼睛,并朝四周张望。这时,老师及时引导:“呀,春风姐姐把这位同学吹醒了。现在,同学们朝窗外看看,柳树被春风姐姐吹醒了,长出了嫩芽;桃花也被春风姐姐吹醒了,开出了红花……一天,春风姐姐看到一个小池塘还结着薄冰,还
在睡觉呢。春风姐姐是怎么做的呢?小池塘有什么变化呢?同学们想知道吗?那赶快读一读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小池塘》
吧。”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有效地激发,迫不及待地进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
二、读演结合,放飞想像
老师请那位“睡觉”的同学说一说,刚才老师一口气吹在脸上的感觉。再请他她)扮演“小池塘”,老师扮演“春风姐姐”,演一演。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春风姐姐为什么要“轻轻”吹一口气。体现着爱心)然后,多媒体展示:池塘的冰融化了,水动了起来。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水波“一闪一闪”的?春风吹的结果)再把景拉远,让学生感受小池塘的整体形状:圆圆的,像一只大眼睛。之后,请学生观察一下周围同学的眼睛,看看有什么共同点。都长着眼睫毛)接着,启发学生:那么,小池塘的眼睫毛在哪儿呢?老师边展示,边动情地说:“春风姐姐把小池塘周围的芦苇也吹醒了,芦苇也长起来了,同学们看,像不像给小池塘这只大眼睛镶上了睫毛?小池塘美不美?你能把它的美读出来吗?”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在学生有了鲜活的感受后,老师激发学生探究:“现在,小池塘这只大眼睛要看东西了,它是怎么看呢?”老师让学生一起参与做试验,端来几盆水,让每位同学就近凑上去看一看,发现水中就会有自己的倒影,以此来理解“倒映”的意思。
接着,老师进一步启发:“小池塘看到些什么呢?它不会说话,但只要看一下它的眼睛就能知道了。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把小池塘看到的东西画下来。”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分别展示动态,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老师点拨:“同学们,它们能一起出现在小池塘的大眼睛里吗?”让学生明白,在不同时间,小池塘倒映的东西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像水中倒影:白鹅在悠闲地游动,鲜红的气球似乎正要放飞,弯弯的小船在轻轻摇荡,颗颗珍珠在闪闪发亮……老师还要提示学生,前两句要读得明快而响亮,表现白天的热烈;后两句则要读得柔和而缓慢,体现夜晚的幽静。
学生诵读第二自然段之后,老师再作启发:“小池塘的大眼睛里就倒映了这四样东西吗?”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用水彩笔也来画一个小池糖,并给它倒映更多美丽的东西。注意必须是同一时间出现的。当学生绘出了一幅幅多彩的倒影图后,老师让学生模仿课文中句式,用“()倒映在池塘里,像()”来练习说话。在学生充分描绘的基础上,老师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最后一段:“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再启发学生:“五彩就是五种颜色吗?”是泛指很多种颜色)“小池塘里的倒影仅仅是色彩多吗?”事物的姿态也很多)“谁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多姿多彩)指导朗读最后一段,注意读出赞美的语气。
三、背诵积累,升华感情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较深的体味后,让他们朗读全文,教师再作适当指点。接着,引导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再把它们摘录到自己的好词佳句本里,这样,从背诵、选摘两方面进行积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之后,教师提示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图中一条小鱼在池塘里游动,嘴巴也在快乐地张合着。它在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积极揣摩小鱼的心理,说说小鱼的心里话。接着,再观察想像:“看图中小池塘边也有两个小朋友在拍手、欢呼,他们又在说什么呢?”在学生充分想像、发表见解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小池塘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它们的美是要靠我们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的,而且,还要靠我们像保护自己的眼睛那样去保护它们。”让学生展开讨论,以加深认识,升华感情,受到环保教育。
35、《小池》教案
《小池》是新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从“小”处入手,把大自然中极平常的细小事物池、泉、流、荷和蜻蜓写得相亲相依,和谐自然,犹如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墨画。这首诗的语言浅显易懂,对仗工整,适合学生吟诵积累。
教学目标:
1.多种方式识记“泉”、“流”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3.诵读古诗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1.学会吟诵古诗。
2.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荷花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图画,图画上有什么?
2、荷花开在小池中?
3、古人当时也看到一个美丽的小池,并写成了一首古诗《小池》。
请大家跟老师读课题,齐读课题。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让学生看图片,直观形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本首古诗兴趣】
二、初读感知,趣味识字
1.古诗中描述小池有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
(1)小老师领读生字(2)摘苹果的游戏,看看谁摘的多。
大丰收啊,古诗中描述小池有什么景物呢(荷叶、泉水,蜻蜓等等)
2.出示“荷”的篆文,看篆文猜字,再出示图片,识字:荷,带学生诵读,强调拖长音
3.出示“流”的金文和小篆让学生猜字,出示“流”字,带学生诵读,强调拖长音。
4.水从哪里流出来呢,请大家看泉水的出口叫泉眼,带学生诵读“泉”,强调拖长音。
5.出示“蜻蜓”图片,带学生读蜻蜓,强调拖长音。
6.将平声字归类出示:泉、荷、蜓、才、池,带学生诵读,看这些字的声调,告诉孩子在我们古代,第一声和第二声合起来是平声,凡是平声,都要拖长音。再次诵读这些字。
7.将仄声字归类出示:小、眼、有,带学生诵读,看这三个字的声调,引出告诉孩子在我国古代,第三声和第四声合起来是仄声。凡是仄声都要读短音。让同学们读小、眼、有。
8.教师诵读古诗。
9.指名读古诗
10.老师再次范读古诗
11.男生女生比赛诵读,分小组诵读,全班诵读。
12.师:刚才的同学在朗读时,都将诗的作者告诉了我们,他是谁呀?
生(齐):杨万里
板书:宋 杨万里
13.介绍作者:《小池》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写过2万多首诗,保留到现在的有4200多首。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看篆文猜字、初步了解平声字和仄声字及诵读古诗】
三、趣味识字
第一关:生字回家(事先准备好生字卡,发给学生贴到相对应的地方。)
泉、流、爱、柔、荷、露、角、蜻、蜓
()眼无声惜细(),
树荫照水()晴()。
小()()尖尖(),
早有()()立上头。
第二关:生字找朋友
流:河流、流水、水流、流汗
爱:爱心、关爱、热爱、可爱
泉:泉水、清泉
荷:荷花、荷叶
第三关:我会猜字谜
柔:把矛放在树上。
露:路上有雨组成露
第四关:我会分类
泉、流、爱、柔、荷、露、角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评出识字能手小组)识字方法多,识字乐趣多。
【设计意图:多种方式识字,激发了孩子们识字的兴趣。】
四、交流,简单了解诗意
1.一起走进这首古诗,说说通过读,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句读懂的?
2.出示诗句一、二句,解释诗句意思
3.出示诗句三、四句
(1)请小朋友们在头脑中想象画图
(2)解释小荷和尖尖在诗句的意思
(3)小晴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
(4)书写“尖”,先看书写示范,然后自己写,再展示。老师提醒记住“小”字变成部件后竖钩变成一条短竖。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通过解释晴柔、尖尖、小荷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五、总结全诗
小池景色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的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3月2日童趣名师工作室网络学习后,工作室成员提出如下修改意见:
1.第二环和识字大闯关似乎有交错的地方,环节不够明晰。
2.诵读时,建议教师要逐句带领诵读,再让学生分小组、男女赛读等,指名读放在这些形式之后,作为反馈会不会好一些。
3.了解诗人的部分感觉有点突然,时机要不要放在前面或后面,或者直接删去。
4.生字分类游戏的时候,PPT可以做得精美一些,比如做两个房子、两个篮子之类的,更加童趣。
5.古诗识字和阅读课文识字应该有所区别,识字完后要放回古诗中。
6.吟和诵要区分开来,加入吟唱和表演环节(拟人诗),可以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7.不建议出示古诗的意思,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自己感悟,如:看图猜诗句
8.理解诗句画面美,多层次读古诗较少比重,古诗教学还是应该多读。
反思:第一次备吟诵的课,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集体备课时工作室里老师们对古诗教学有很好的教学方法,让我受益匪浅。通过集体备课让我认识到,一年级古诗教学中古诗识字和阅读课文识字应该有所区别,识字完后要放回古诗中。多种形式诵读,教师要逐句带领诵读,理解诗意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猜诗句等趣味活动。
以下是修改稿(红色为修改部分)
36、《小池》教案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生:冬季)你们觉得怎么样?生:很冷)寒冷的冬天一旦过去,就会迎来温暖的春天。点击课件出现画面)当春风姐姐轻轻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你会发现周围有哪些变化?
小池塘美美地睡了一个冬天,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今天,老师带你们到美丽的小池塘边去看一看。
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范读课文。课件出示画面及音乐)
想知道小池塘究竟是什么样子吗?请小朋友们边看画面边静静地听。
三、自读课文。
1、小池塘美吗?美)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每一个字的音,不添字、不漏字,把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检查自学效果。出示生字词带拼音的),指名读,集体纠音。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好它们吗?指名读,开火车读。
2、字词妹妹走进了长句子中,你还能读好它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帮助读好这些句子。
出示长句子,指名读,教给读的方法:注意停顿。
3、字词娃娃又走进了课文,相信你们一定也能把课文读得很棒,自己先自由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读流畅。
分自然段指名读
4、刚才,我们分小节读了课文,也观察了画面,你眼中的小池塘是什么样子的?
课中休息。请小朋友跟老师做:1、2点点头,3、4扭扭腰,
5、6跺跺脚,7、8坐坐好。
四、精读第一自然段。
小池塘怎么会像明亮的大眼睛呢?板画:眼眶小池塘),请小朋友读一读第一小节,你就会明白的。
学生交流。
1、出示: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
你还见过什么东西一闪一闪的?板画:水波
指导朗读,指名读,男生读
2、出示: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
提醒学生注意多音字。
小朋友们,知道睫毛在哪吗?用手指指。
对了,睫毛就长在眼睛的边上。板画:像睫毛一样的芦苇。
指导朗读,指名读,女生读
3、这么美丽的小池塘,是春风姐姐把它唤醒的,指导朗读第一句。
4、醒来的小池塘多可爱啊!水波一闪一闪的,长长的芦苇像睫毛,真像一只美丽的大眼睛,谁来美美在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指名读,师引读
五、指导书写生字。
课件出示:姐 吹
六、小结。
小池塘风景如画,下一节课老师带着小朋友们用明亮的眼睛继续寻找小池塘的美景。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师该教什么?学生应学什么?内容到底如何安排?教程究竟怎么设计?第一课时真的没有精彩展示吗?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是有起点、有重点的,每一课时除了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和板块,还应该有执教者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那么,怎样使第一课时教有实效呢?我在执教时尽量做到简中求实、简中觅效。
1、以简约的导入求实效。
简洁的导入寥寥数语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文本的情境,使其接触到文本的精神内核。本人在执教《小池塘》一课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把学生从寒冷的冬天的情境带入暖意融融的春天,从而带入到美丽的“小池塘”边。
2、以简明的初读求实效。
初读是学生初次感知教材,学习一篇课文的起始阶段。依据教学目标,初读的设计也简单明了,让学生觉得学起来目的明确,有可操作性。如:第一遍初读课文,做到不漏学、不添字,把不认识的安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通过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感知全文。
3、以简洁的过渡语求实效。
简洁的过渡是简化教学环节最见效果的一个程序。精心打磨过的过渡语言简意骇,既承上启下,又能引领学生由初读过渡到精读。如:刚才我们分小节读了课文,你眼中的小池塘是什么样的?从而过渡到小池塘就像明亮的大眼睛即第一自然的内容。
4、以简便的方法教起始段落或重点段落求实效。
本人在理解朗读第一自然段时,一是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内容;二是抓住关键词和重点句引导学生潜以揣摩、感悟理解。这样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之中,能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读中感悟。
总之,第一课时的教学贯在简洁,贵在朴实。我们要像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说的那样:“学会有选择地放弃,适求课刻的简单。”一句话,第一课时是对学生进行读写生字)训练,提高其语文素养的起始点。
当然,有些环节还可以设计得更为精巧细致一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仅是本人一家之言,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学活动是复杂的师生双方的活动,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其中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本人执教后提笔书写`冷与`暖,不仅别有一番风味,更是为了孜之以求,积极进取,做不畏劳苦的语文教学规律的探索者”。
37、《小池》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2、指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及领会所表达的感情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朗读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杨万里写的。(1127-1206),江西吉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他与同时代的诗人陆游、范成大、尤袤(mào)齐名,被誉为“南宋四大家”。他的诗一部分是反映时政、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多数是描写自然风物的。特点是构思新巧,语言活泼明畅,借题发挥,富有风趣。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
3.学生自由读诗。
4.区别字:昔()惜()腊()
廷()蜓()延()
晴()情()蜻()
河()何()荷()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诵读(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第一小组汇报:无声的泉眼爱惜泉水,让它细细地流淌。
第二小组汇报:树荫倒映在水面,像是爱恋着晴天柔和的风光。
(2)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
(5)男女比赛读。
(6)第三小组汇报: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
第四小组汇报:早就有蜻蜓飞来立在它上头了。)
(7)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8)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9)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10)全班朗读。
4、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小荷渐渐长大,想知道他们在盛夏时节的美景吗?(出示满池的荷花的画面)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有关夏天的一首诗,老师在向同学们推荐几首关于夏天的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曲院风荷【清】陈璨
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
木兰舟上如花女,采得莲房爱子多
初夏绝句【宋】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七、诵读下课。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要养成随时诵读的习惯。现在,让我们一边背着《小池》,来结束本节课。
八、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38、《小池》教案
一、教学设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小池塘》是国标本语文实验教材第二册课文第三课。是一写景状物的散文。描写了小池塘如同明亮的眼睛,映出五彩缤纷的世界,给人以生动形象的美感享受。全文由于比喻的切当运用,所以全文情意盎然,使人读来顿生美感、历久难忘,为学生的语言积累了很好的素材。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想象丰富、求知欲强的特性。我准备创设一个轻松、多元的学习情境,以读、画、演、悟为主要学习方式,努力实现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口”、“女”、“鱼”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2、过程、方法:创设情境,通过读、画、演等活动,进行充分的感悟,让学生喜欢阅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池塘的美丽,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初步诱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点: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朗读、背诵过程中感受小池塘所映出的美丽世界。感知语言的韵律美,体验阅读的兴趣,并获得语言的迁移。
四、教学流程:
(一)、设境质疑、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画有小池塘的春景图)老师描述,引入新课。
2、板书小池塘,指题(与小池塘打个招呼)。
3、针对课题,学生质疑。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需要是受到内部心理驱使的。直观的画面、求知的愿望唤起了学生对课文的向往,在不知不觉中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二)、范读课文,感知积累。
1、课件展示课文及配乐范读。
2、学生紧接着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在这里动态的画面、清晰的旋律和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对学生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启迪、一种美的熏陶。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感知了语言文字,为语言积累做好铺垫。另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从而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能力。)
(三)、创境细读,理解积累。
第一段,采用多种方法,体验感悟。
1、第一句以演促读,以读促演。
(1)、出示第一句,指准、读通。
(2)、老师当小池塘,学生当春风姐姐,表演春风怎样唤醒小池塘。
(3)、指导朗读。
(我们知道低年级的教材中很多是把周围的动物、植物等拟人化,让学生仿效、表演、体会春风的温柔,既调动了语言积累,又在演与读的促进中积累了语言。)
2、第二句我注意了联系生活,从而加深体会。
(1)、出示第二句,指名读。
(2)、让学生联系生活了解哪些东西会一闪一闪的。
(3)、指导朗读。
(因为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所以“一闪一闪”让学生联系生活,不仅很好的理解了语言,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语汇,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小池塘的美丽。)
3、第三句运用图画来增加领悟。
(1)、指导看图。出示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
(2)、学生自读。
(3)、老师运用课件引导学生说出长长的睫毛。
(4)、学生练读。
(这里通过课件突破了“长长的睫毛”这一难点,让学生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领悟。)
第二段,运用即兴作画,帮助积累。
1、先让学生自由读。
2、再根据文字转化为画面。
(儿童时代是幻想的时代,加上低年级的孩子对绘画怀有浓厚的兴趣,所以通过绘画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既增加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又丰富了语言文字的外延。)
3、然后学生展示图画,师生共同评议。
4、最后反复诵读。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第三段,找寻关键词,加深记忆。
在这里,我让学生找出优美的词,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一段。在脑中重现小池塘的美丽画面。
(四)、内化语言,读中迁移。
1、我给学生配上音乐来朗读,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加对语言的感受。
2、然后通过在情境中诵读,使学生熟读成诵。
(背诵是语言内化的重要过程。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同时还可以积淀语感经验。这里设计的在情境中熟读成诵,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语言的同化和改造,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
3、最后出示练习:仿照文中的句子,用“倒映在水里,像……”练习说话。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进行了语言训练。)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39、《小池》教案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根据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电脑制作小池作景、小荷、蜻蜓、词库等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还记得哪首,请你给大家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二、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学习要求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出示学习要求:
1、了解诗人生平。
2、理解题目意思。
3、学会生字新词。演示课件诗人介绍、全诗图文、字义词库。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池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2、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你知道小池的意思吗?这首诗写了小荷花池什么季节的景色?
3、诗中有几个生字?示柔字,这个字读作什么?
(1)柔是什么结构?怎样拆分,编码是什么?
(2)柔可以组哪些词?在诗中组的什么词?
(3)柔有四种意思,晴柔的柔选哪种字义比较合适?
(4)把柔字打三遍,再用柔字组两个词。
4、再读古诗。看还有没有不懂的词。
四、同学们前面三个要求学得不错,请大家继续按下面的要求学生。
出示:4、理解诗句意思。抽读要求。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演示课件。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读第二行,演示课件。树阴照水怎样理解?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这行诗是什么意思?
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4、小结: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
读三、四行,演示课件。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
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
7、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五、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下面我们再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出示第五个学习要求:体会诗人感情。
1、认真听范读,注意哪些地方有停顿,哪些地方有重音?课件演示。
2、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里的导读要求练读。
3、抽读评价。
4、背诵全诗。
七、小结学法。今天我们按照这五个学习要求一步一步的学习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今后同学们学习古诗都可以用这种学习方法。
八、打开计算机,按要求做练习。
40、《小池》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2、指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及领会所表达的感情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朗读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杨万里写的。(1127-1206),江西吉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他与同时代的诗人陆游、范成大、尤袤(mào)齐名,被誉为“南宋四大家”。他的诗一部分是反映时政、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多数是描写自然风物的。特点是构思新巧,语言活泼明畅,借题发挥,富有风趣。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
3.学生自由读诗。
4.区别字:昔()惜()腊()
廷()蜓()延()
晴()情()蜻()
河()何()荷()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诵读(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第一小组汇报:无声的泉眼爱惜泉水,让它细细地流淌。
第二小组汇报:树荫倒映在水面,像是爱恋着晴天柔和的风光。
(2)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
(5)男女比赛读。
(6)第三小组汇报: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
第四小组汇报:早就有蜻蜓飞来立在它上头了。)
(7)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8)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9)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10)全班朗读。
4、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小荷渐渐长大,想知道他们在盛夏时节的美景吗?(出示满池的荷花的画面)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有关夏天的一首诗,老师在向同学们推荐几首关于夏天的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曲院风荷【清】陈璨
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
木兰舟上如花女,采得莲房爱子多
初夏绝句【宋】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七、诵读下课。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要养成随时诵读的习惯。现在,让我们一边背着《小池》,来结束本节课。
八、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41、《小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2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3)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指导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写字。注意:“惜”字和“借”字的区别。“照”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和“召”一样长。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八、板书设计
42、《小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2)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宋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3)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指导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写字。注意:惜字和借字的区别。照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和召一样长。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