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对口曲采用了哪几件民族弹拨乐器

河边对口曲采用了哪几件民族弹拨乐器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河边对口曲采用了哪几件民族弹拨乐器

1、河边对口曲采用了哪几件民族弹拨乐器

用了民族乐器当中比较常见的琵琶和现在不怎么有人会的三弦。琵琶是一种木制类拨弦乐器,原来它的弦是用比较脆弱的丝线做成的,现在的琵琶多半是用更加坚固的钢丝,琵琶历史悠久,在演奏的时候是采用抱着的状态,可以用它来独奏也可以用它来合奏,到目前为止已经足流传了两千多年,三弦也是一种弹拨类型的传统乐器,它的柄很长,弹奏出来的声音很豪放粗犷,草原上有些游牧的少数民族就很擅长这种乐器,现在的三弦比起从前的要改良了不少。

2、社戏写了哪几件事

一共写了7件事:

1、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

3、看戏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

5、赵庄看戏 。

6、看戏后归航偷豆 。

7、六一公公送豆。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

3、社戏讲了哪几件事情

第一段:(1-3)回乡消夏。写“我”在平桥村受到小朋友的热情接待,过着自由的生活。

第二段:(4-21)坐船看戏。写“我”和小伙伴到赵庄看社戏的情景。

第三段:(22-30)归途偷豆。写看社戏后返回平桥村途中偷吃罗汉豆的经过。

第四段:(31-40)六一公公夸奖。写第二天偷吃罗汉豆的事被揭穿,六一公公送豆的情景和“我”对看戏、吃豆的思念。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4、桂花雨写了哪几件事情

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

《桂花雨》是琦君写的一篇优美散文。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文章语言质朴,通篇体现一个“真”字,向读者真实再现了作者童年的美好生活,真诚地袒露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达到了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可谓花香、人乐、语蕴、情真。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5、往事依依写了哪几件往事

回忆往事:

1.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身临其境

2.读《千家诗》——心旷神怡

3.听老师讲课——印象深刻

4.听老师谆谆教导——铭记在心,终身受益

《往事依依》(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编写组特约稿 苏教版2001年初审版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是语文著名教育家于漪女士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富有文学情趣的优美散文。作者从不同层面回忆童年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及文学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在对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情景的深情回忆时,用老师注满情思的眼睛,体现出作者的爱国情怀。

6、往事依依写了哪几件事

有四件,分别是1.看山水画2.读《评注图像水浒传》3.读《千家诗》4.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这几件事都是讲作者初步对文学的映像。

《往事依依》(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编写组特约稿 苏教版2001年初审版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是语文著名教育家于漪女士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富有文学情趣的优美散文。作者从不同层面回忆童年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及文学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在对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情景的深情回忆时,用老师注满情思的眼睛,体现出作者的爱国情怀。

7、老师领进门写了哪几件事

六年级课文《老师领进门》讲了两件事:

1、田老师用讲故事来引导学生学习诗句的的教学方法。

2、 二十几年后路遇老师。

(表现了田老师善于教学的特点;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激、敬爱之情。)

《老师领进门》课文主要内容:田老师教一首小诗,他以诗为内容,编了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让孩子“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这些故事,犹如春雨点点入地,在作者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老师领进门》是刘绍棠创作的记叙文,文章主题是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这篇课文的具体段落结构如下:

第一段(1-2节):“我”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以及介绍了学校的概况。

第二段(3-7节):开学头一天,田老师根据一首小诗编了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后来每讲一课都是如此。

第三段(8-9节):“我”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并终生难忘。

8、爱如茉莉写了哪几件事

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作者重点描写爸爸照顾妈妈的情景与她们之间的爱情。

《爱如茉莉》就是一篇充满情味的美文。而这种情味,缘自文章主人公映子父母的绵长爱情。这种情,是一种脉脉温情,既淡又浓,亘古持久;这种情,从未有过“我爱你”的热烈表白,却有由“执手而眠”而让人意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动人;这种情,朴素实在,却不乏浪漫,一如歌中所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每一个生活在生活中的人,都渴望爱。但每个人对爱的认识却不同。当人们触及“爱”这个字眼,直觉使然,可能会更多地想起“缠绵悱恻”“花前月下”之类的词语,想起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的浓烈爱情。于是,才会有对于爱情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神话般的仰望。正如青春映子在原文中所写:

“妈,那你说真爱像什么?”

妈妈寻思了一会儿,随手指着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说:“就像茉莉吧。”

我差点笑出声来,但一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眼睛,赶忙把很是轻视的一句话“这也叫爱”咽了回去。

我想,《爱如茉莉》的实用价值正是在于揭示了爱情的本真:平平淡淡才是真。浓烈的爱是美的,但生活中更多的是平平淡淡的爱,如果你用心感受爱,也懂得付出爱,那么你的人生常伴温馨。也正基于此,才有了作者映子的从“这也是爱”到“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的精神成长。

9、美丽的颜色写了哪几件事

第一部分1):总写玛丽的工作环境及她的快乐。

第二部分2-24):通过居里夫妇发现“镭”的实验过程,展现了他们以苦为乐、执着探究的实验精神。

第三部分25):突出“镭”的发现有重大意义。

《扩展资料:

《美丽的颜色》主要内容:本文通过艾芙·居里的视角形象地描述了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的过程。

《美丽的颜色》文中前半部分作者大量引用母亲日记中的文字,让传记对象自己站出来说话,这种传记的感染力是其他传记没有的。后半部分,不再引用而是生动的叙述和抒情,体现了母亲对工作的热爱。

《美丽的颜色》出自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艾芙·居里是居里夫人的女人,伊雷娜·约里奥-居里(Irène Joliot-Curie)之妹。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法国作家,曾撰写其母传记《居里夫人传》(Madame Curie)。1954年11月19日嫁给美国驻希腊大使Henry Richardson Labouisse, Jr。

10、鸿门宴567段写了哪几件事

第五段作者插叙叙说刘邦在离开鸿门时的情景。

第六段写刘邦逃离项营,项羽 、范增等人的不同态度。

第七段写刘邦杀了曹无伤,内部更加团结。五、六、七段为第三部分──宴后,刘邦脱身而逃,归后诛杀内奸。

该部分为全文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文章不仅写项羽在鸿门宴中斗争失败,失掉消灭刘邦的机会,而且又加深了他与范增间的矛盾,埋下了最后彻底失败,自刎于乌江的祸根。而刘邦诛杀了曹无伤,内部则更加团结了。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11、红楼春趣写了哪几件事

课文写了这几件事:看到风筝,黛玉提议放风筝;众人一起放风筝;剪断引线,寄托愿望。

《红楼春趣》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众人拾到了大老爷院里嫣红姑娘放的大蝴蝶风筝,便也想着去放风筝。

经过:众人七手八脚放风筝的场景:丫头们拿出了各种放风筝的道具,宝琴放了大蝙蝠风筝;宝钗放起了大雁风筝,宝玉的美人儿风筝放不起来,他又气又恼;黛玉放风筝时,众人都说能把病根儿都带走。

结果:大家都把风筝放走了。

《红楼春趣》人物特点:

宝玉:重情不重礼,结交了秦钟、柳湘莲、北静王等有情男子。

探春:精明能干、个性刚烈、有“玫瑰花”之诨名。

宝钗:大方典雅、举止雍容、处事十分圆润。

李纨:恪守封建礼法的贤女节妇。

紫鹃:忠心对主是紫鹃和的一个性格特征,但忠可以说是不带有一丝一毫的奴才性,她不会去媚上,也不会毫无原则顺从主子的意愿。

12、亡人逸事写了哪几件逸事

第一部分:天作之合。一个雨天,两个媒婆到妻子家屋檐下避雨,正好遇上妻子的父亲,与媒婆交谈,结果成就了一段美好烟缘。这部分更多的是欢快的,激动人心的,还有那充满戏剧性的奇遇。两人的洞房的横批就是“天作之合”,妻子点头道:“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如果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雨天、屋檐下、媒婆、洞房花烛夜,多么强烈的画面,让人如临其境,仿佛妻子就在眼前,话音刚落,还有那幸福的微笑被永远定格。

第二部分:初次见面。正如作者所说,虽是封建婚姻,第一次见面却是在结婚之前,妻子生活的村子有人唱戏,而作者的姑姑正好在村子里,姑姑邀请,顺便去看看未婚妻,结果就去了,去了戏场,姑姑领着去找姑娘。板凳上,并排站着三个大姑娘,都穿得花枝招展,流着大辫子,正在害羞间。板凳中间那个姑娘用力盯了作者一眼,然后就从板凳上下来,钻进一辆车,回家了。寥寥数语,写出了一对年轻恋人的那种惊魂一瞥,虽然没有写羞答答啊、扣手指啊、两颊绯红啊,但是我们好像都能听到两个年轻人的心跳声。

13、梅花魂外祖父做了哪几件事

课文写了五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与眷恋。

1、教“我”读唐诗宋词时悄然落泪。

2、分外珍爱那幅墨梅图。

3、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4、临别前送“我”墨梅图。

5、送“我”上船,并赠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

《梅花魂》,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整篇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文章通过阐述老人对一幅墨梅的珍爱,透析出梅花那坚贞不屈的气节。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贯穿在全文中老人的三次流泪,进而让读者感受到一个侨居在异乡的老人一份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14、藤野先生文章中写了哪几件事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里的一篇文章,主要讲了四件事儿,第一件事儿是藤野先生修改我抄的讲义,第二件事儿是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第三件事儿是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第四件事是藤野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藤野先生》主要写了匿名信事件和影片事件。《藤野先生》是鲁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热烈赞颂藤野严九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表达了自己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之情。

15、出师表67段中追忆了哪几件往事

出师表67段中追忆了白帝城托孤和三顾茅庐临崩寄大事。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

于是诸葛亮派人与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16、阿长与山海经讲了哪几件事

《阿长与〈山海经〉》一共写了7件事,其中有4件好事:长妈妈的名称来历、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3件坏事:喜欢切切察察以及限制我的行动、睡觉摆“大”字、谋害我的隐鼠。

《阿长与〈山海经〉》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可以说是鲁迅先生所有文章中,笔调最温暖的一篇。

文章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满怀诚挚之情地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

17、桂花雨围绕桂花写了哪几件事

《桂花雨》一篇课文主要写了四件事:小时候的我很喜欢桂花 ;我喜欢摇桂花 ;桂花的作用 ;我和母亲怀念故乡的桂花树和香气迷人的桂花雨 。

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

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之际,把酒赏桂,陈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在中国古代的咏花诗词中,咏桂之作的数量也颇为可观。自古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被视为传统名花。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