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逝世25周年(一生温暖纯良)

1997年4月11日凌晨,44岁的王小波在北京郊外的一个家徒四壁的写字间里因心脏病突发而猝死。事后他的妻子李银河发现王小波额头伤痕累累,墙上甚至还有牙齿划过的痕迹,地上落了一堆墙灰,可见他是因为心脏病突发,忍不住疼痛撞头而亡。

  王小波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批自媒体人,或者说是最早的自由职业者。为了专心写作,他作为一名高学历海归,甚至辞去了人大的教职,这在1992年来说无疑是惊世骇俗的举动。

  当时他全部的家当就是一台电脑,一张床,一把靠背椅子。他的朋友来看他都需要去外面小卖部买水,他家里连水都没有!

  其实此时的王小波已经写出了著名的《黄金时代》,而且已经在台湾和香港出版。但是因为书中大量描写了知青、破鞋、性……

  一度被香港商家命名为《王二风流史》,打着“风流”的旗号当做带颜色的书出版。王小波对此虽然很生气,但也无可奈何……

  可以想见,这样的一部“诲淫诲盗”的作品在九十年代初的时间节点,想在大陆出版社出版,难度有多大!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虽然被多名编辑看好,但是总是在审核的时候不被通过。各出版社领导的意见惊人的统一:“小说写的精彩绝伦,但是我们不敢出!”

  1994年,华夏出版社的老编辑赵洁平读完《黄金时代》后下决心要出版,为了避免领导不通过,赵洁平专门乘着总编辑出差不在,自作主张直接出了六千册。

  领导发现后,直接严厉批评了赵洁平,赵洁平一度生了一场大病。而所出的六千本书因为手续不全,只能由王小波和赵洁平两人自行销售。

  于是王小波和赵洁平只能推着自行车把书捆在后座上,不停地转战于各种书摊和各种图书批发市场之间,看看能不能卖出去。

  但是遗憾的是,一直到王小波去世,这些书也没卖出去多少。

  王小波在这一时期应导演张元之约,创作了剧本《东宫西宫》。

  1995年,他的小说《未来世界》获得16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

  1996年10月,李银河去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没想到机场一别即是永别。

  1997年4月,接到王小波病逝的李银河马上回国,这才出现开头一幕。

  李银河回国后发表了悼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在这篇悼文里,李银河写道:

  “我觉得我生命中最大的收获和幸运就是,我挑了小波这本书来看。我从1977年认识他到1997年与他永别,这20年间我看到了一本最美好、最有趣、最好看的书。作为他的妻子,我曾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失去了他,我现在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

  王小波生前寂寂无名,可是等到他逝世后,各种生前求不来的报道却接踵而至。

  4月16日,南方都市报首先发出《作家王小波逝世》这是全国第一篇关于王小波逝世的消息。

  4月17日,北京青年报发表了题为《知名学者、作家王小波在京因病逝世》。

  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有一百多家媒体发布了相关消息和报道。原本各种拖沓,出版陷入瓶颈的“时代三部曲”现在都是绿色通道。

  花城出版社还专门成立了专项小组,衔接各个出版环节。

  1997年5月9日,《南方周末》拿出一整个版面,专门做了一个王小波纪念版,上面有两个巨大的标题:一个是《死得其所的人》;一个是《宛如一首美丽的歌》。还有人把整个版面复印下来,装裱在一个大大大木制相框里送给王小波的母亲。

  5月13日,王小波45岁冥诞,北京现代文学馆召开了“时代三部曲”研讨会,每个代表手里都拿着新鲜出炉的,从广州空运而来的新书:《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

  在1997年,王小波写的唯一的一个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荣获阿根廷电影节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电影奖。电影《东宫西宫》还入围戛纳电影节。

  只是这些王小波都不知道了!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