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会走到尽头,我们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也将变得不再适合居住,甚至连太阳、银河系也终将毁灭。那些我们曾认为是永恒的存在,都有着各自的生命周期。但对于构成万物的粒子——质子而言,生命是否也是有限的?
1919 年,当卢瑟福宣布发现质子时,人们唯一知道的物质的基本组成粒子只有电子。
当时,物理学家对质子的认识是,质子不可能在不违反电荷守恒的情况下发生衰变。十年后,赫尔曼·威尔(Hermann Weyl)为了解释物质的稳定性,提出了重子数守恒原理。于 1932 年发现的中子和质子都属于重子,它们的重子数为 +1,它们的反粒子的重子数为-1,电子的重子数则为0。举个例子,中子可以衰变为一个质子、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在这个过程中总重子数是不变的。
在原子核中的中子是非常稳定的,但自由中子在大约 15 分钟后就会发生衰变,衰变前后的重子数都为 +1。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质子会衰变的证据。那么,电子呢?根据能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电子可能永远是稳定存在的:就目前所知,没有带负电荷的低质量粒子存在。
如果重子数是一个绝对守恒的量子数,那么质子作为最轻的一个重子,它将是绝对稳定的。即使在发现正电子(电子的反物质版本)、正μ介子和π介子这些比质子都轻的粒子之后,仍然没有发现任何可以怀疑质子的稳定性的理由。
物理学家Maurice Goldhaber曾说过,如果质子的寿命小于 1016年,那么我们应该能从骨头里感受到它们,因为我们的身体将会具有致命的放射性。1016即 1 后面跟着 16 个0,作为比较,宇宙的年龄只有 138 亿年,大约是 1 的后面跟着 10 个0。
1954 年,Goldhaber 对他先前的估测进行了改进。他认为如果失去一个核子将会使原子核处于激发态,从而有可能导致裂变,他用232Th 来计算束缚的核子的寿命,得到的结果为大于 1020年。随后,Georgy Flerov很快将这个数字扩展为大于3×1023年。
Goldhaber 还与Fred Reines和Clyde Cowan合作,测试了直接观测到质子衰变的可能性。他们的实验包含了一个 500 升的荧光液体,液体的周围环绕着 90 个光电倍增管(PMT),这套设备本来是设计来检测反应堆中微子的。但他们没有发现任何信号,这就表明自由质子(指那些没有被束缚在原子核内的质子)的寿命一定比 1021年更长,而束缚核子的寿命则必须大于 1022年。到了 1974 年,在一项用 20 吨荧光液体进行的宇宙射线实验中,Reines 和他的其他同事将质子的寿命推到了 1030年以上。
与此同时,在 1966 年,Andrei Sakharov提出了一些可以观测到宇宙中的粒子-反粒子不对称性的条件(这种不对称性是现代宇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星、恒星和星系等结构形成的主要驱动力)。其中之一就是重子数守恒只是近似的,而且是可以在早期宇宙的膨胀阶段被违反的(另外两个条件是偏离热平衡,以及存在破坏C对称和 CP 对称的相互作用)。能违反重子数守恒的相互作用可以使质子发生衰变,但由 Sakharov 提出的质子寿命可能大于 1050年,这样的结果多少会让实验物理学家有点心灰意冷。
但到了 1974 年前后,事情开始有了转折。当时,物理学家提出了大统一理论(GUT),它不仅是要统一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没有包括引力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发展出一个引力的量子理论),而且还要把夸克和轻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GUT 允许重子数不守恒。尤其是Howard Georgi和Sheldon Glashow的最小 SU 5) 模型预测了,在 1031±1年的时间区间内,质子会衰变成正电子和中性π介子(p → e+π0),这与可以观测到的下限 1030年相差并不远。
质子(proton)衰变成正电子(positron)和中性π介子(π⁰),π⁰会立即衰变成两个光子(gamma)。 图片来源:[2]
看到这里,你肯定早有疑问,宇宙的年龄才 138 亿年,而质子的寿命却高达 1030年,那么在我们有生之年怎么可能测量的到质子的衰变呢?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等待一个特定、选定的质子发生衰变。1030年的估算代表的质子的半衰期:任何物质样本中有一半的质子都有可能衰变的时间。所以,寻找质子衰变的关键就在于需要聚集大量的质子,这就会增加我们探测到质子衰变的几率。
Howard 和 Sheldon 的模型使实验物理学家有了继续寻找的动力。到了 1981 年,7 个这样的实验被安装在地下深处,它们要么使用完全活跃的切伦科夫水探测器,要么使用取样测热计来监测大量的质子。IMB 探测器和超级神冈中微子探测实验都是寻找质子衰变的重要实验。但这些实验将质子寿命的下限提高到了 1032年,降低了最小 SU 5) 大统一规范理论的可行性。
在 1987 年,IMB 和神冈探测器二代因探测到了来自超新星 SN1987a 释放的中微子而名声大噪。神冈探测器二代早已经在研究太阳中微子和大气中微子,但它的继任者——超级神冈探测器对大气和太阳中微子振荡进行了开创性的观测。目前,超级神冈对质子衰变成e+π0的时间设置了最高下限:1.6× 1034年。
DUNE 的目标之一是寻找质子的衰变迹象,这或许可以揭示物质的稳定性和大统一力之间的关系。 图片来源:DUNE
现在,大统一理论的理论发展仍在继续,一些理论模型已将质子的寿命提高到 1036年左右。未来的大型实验,比如 DUNE、Hyper-K 和 JUNO,都把寻找质子衰变当成目标之一,有可能将质子的寿命提高到 1035年。质子会发生衰变吗?或者说我们有可能回答这个问题吗?我们希望未来的这些实验至少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丝线索。
参考来源:
[1] https://cerncourier.com/the-pursuit-of-proton-decay/
[2] http://www-sk.icrr.u-tokyo.ac.jp/sk/sk/pdecay-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