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沙漠中发现古大湖和古人类活动遗迹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湖泊


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残留的古河道沉积


项目组对库布奇沙漠一古城遗址考察后合影留念


项目组在野外自行打钻

  中国沙漠变迁的地质记录及人类活动遗址调查专项中期进展学术研讨会 6 月 2 日在京召开。会议总结了两年来研究人员深入我国西部八大沙漠和东部四大沙地,在沙漠变迁的沉积地层、沙漠物源、古水文遗迹、沙丘形态变化、沙漠文明遗址等方面的实地考察和研究成果。

  浙江大学教授杨小平团队在中国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发现了大规模古水文遗迹的地质证据,并认为该沙地西部约 8 万年前可能存在一个跨越中蒙两国边境的古大湖,其总面积约为我国青海湖面积的 3 至 4 倍。“今日茫茫大漠、饱经风尘肆虐;昔年碧波荡漾、胜似江南水乡。”杨小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对比说。

  过去两年里,杨小平带领团队多次深入“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对该沙漠腹地沉积地层进行了系统采样分析,希望从地质记录中破解“沙漠天书”,了解沙漠环境变迁。该团队还利用地貌学和地球化学等手段,对中国北方多个沙漠、沙地的沙漠沙来源进行探讨,系统梳理了各个沙漠形成的地表过程和物质基础。

  为了突破自然沉积剖面露头时间尺度短的限制,兰州大学李再军博士牵头的研究组在 2017 年首次对准格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及南部边缘进行了长序列的沙漠钻探,累计采集岩芯超过 500 米,为人们透视沙丘下的奥秘提供了窗口。

  除了自然记录之外,沙漠中还保存着众多散落的古文明遗址、遗迹。兰州大学教授安成邦负责的课题组从环境考古学、地质学角度,对我国北方沙漠及其毗邻地区众多散落的人类活动遗址、遗迹进行了系统考察研究,发现前人尚未记录的遗址,并对已有记录的地点提出更明确的认识。

  “我们发现毛乌素沙漠用火、陶器、铁片等人类活动遗迹。”安成邦在报告会上介绍,团队还首次发现了烽燧,综合推测毛乌素沙漠的人类活动以军事相关占绝大多数。该团队还考察了腾格里沙漠边缘的金昌三角城沙井文化遗址。该遗址被认为起源于我国西周时代,此次研究发现其人类活动延续了很长时间,在秦汉时期和南北朝时期也曾有过修复。不过安成邦表示,出于保护需要,此次新发现的许多人类活动遗址不会公开精确坐标。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中心教授张晓虹牵头的沙漠文献记录整理团队则挖掘沙漠地区水系、交通、聚落等变迁的古文献、外文文献、民族语言文献记录,并佐以实地勘察,形成我国首个沙漠文献记录综合数据库。新疆大学副教授张峰负责的课题组基于最新遥感影像开展的现代沙漠风沙地貌类型及风沙物质组成调查也在有序开展。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除了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以外,还设计了超过 5000 张针对沙漠地层、人类活动遗址、沙丘形态、沙漠景观的野外照片数据库。这一数据库建成并对公众开放后,将有助于民众了解我国沙漠全貌,探索沙漠世界。

  此次会议由项目专家组组长陈发虎院士主持,傅伯杰、杨文采、叶大年、郑度等院士、专家及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李加洪在听取各课题汇报之后,对项目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专家一致认为我国干旱区面积广大,该项目的执行对我国干旱区科学研究、生态保护意义重大。

  中国沙漠变迁的地质记录及人类活动遗址调查于 2017 年获批立项,此沙漠综合考察项目由浙江大学领衔,分为四个课题组展开调查研究,来自 9 家高校和研究单位的 40 余位骨干科研人员和 40 多位青年学生参加。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