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的产品思维就是以下5点围绕产品思维展开论述:
微观角度
1、同理心
包括集体人格,潜意识、愉悦VS不爽,恐惧VS愤怒,自我VS自律
中观角度
1、机会判断 一套底层思维(点线面体,类似势道术),三个具体方法(痛点|爽点|痒点,用户、场景),发现机会 2、系统能力,四个步骤,打造个人、公司核心能力,确定性,效率,迭代,关键任务
3、用户体验,五大具体方法,优化表达界面和产品体验,用户体验层次,用户体验地图,上瘾点,峰值终值,产品服务蓝图
宏观角度
1、创新模式 五个创新模式,洞悉顶级公司的创新模式
用户价值体系 做选择
交叉视角 跨界创新
新环境新物种 抓趋势
三级火箭 推体系
颠覆式创新 自我进化
能力点一共四个,观察能力,交互能力,系统能力,迭代能力 ,觉得这段逻辑也不对,至少目前是这样觉得。
以下是刚开始听的时候写的,后面因为各种原因,写不下去了。。。
第1讲:产品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
看到底层能力这个词,不免让我皱眉头,觉得这还真是个万金油的词语。梁宁自己定义的产品能力是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所以说产品的终极目标还是敏锐地把握关键信息,利用有限资源打造一个产物,而且这个产物还是用户驱动的。其实大部分人并不能精确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需求,这就需要产品能力的第一步其实对事实的辨识能力。而产品能力的底层其实更多的是理解力或学习力,西方心理学叫心智能力,脑科学叫右脑能力。一个产品解决的是现实世界的问题,而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本不是靠知识就能解决的,现实社会中也不仅仅是人。所以当我们要去了解一个用户的时候,因为这个用户是个人,所以一定是基于现实世界的微观场景和宏观背景来研究的。那这个产品的能力就涉及到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和你对世界,你对人的思考了。这样思辨下去没完没了了,还是划下重点吧:对关键信息本质的提取整合。
第2讲:用户体验与结婚教练。
这一讲真的很讨喜,毕竟得到的大部分用户是适龄青年呀。开头讲了结婚教练指导客户用看产品的角度去了解一个人。所以到底如何用产品的角度框架去看人的呢?梁宁总结了看一个人或者看一个产品,可以由表及里来观察和判断的五个层次理论:感知层/角色层/资源层/能力圈和存在感。第一层:感知层,例如人的身材、相貌、声音、穿着,这个时候主要是第一印象起作用。对应到产品大概是页面的颜色、UI、设计布局了。第二层角色框架层,例如一个银行职员、军人、公务员。角色名词的概念都是大家约定俗称的定义,按照这个定义都有自己的规则体系。同样,绝大多数的产品都有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任何品牌打造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明确产品的角色定位。第三层是资源结构层,例如财富、人脉、精神等资源;第四层是能力圈;第五层是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至于动物一样,是处罚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这里我觉得梁宁在解释什么是存在感的时候,并没有说清楚,说的最多的而是来自他人的认同感。人的存在感,最重要的含义是一种认同感和参与度。认同包含了来自于别人和自我的认同。梁宁认为其中第四个和第五个才是一个人的内核,并感叹我们的生命中多少交往早早止步于外核。这一讲的标题可以改为:人的亲密感是如何产生的。这一讲我自己听的时候内心os觉得在心理学体系里已经有那么多的关于人的成熟理论这真的是班门弄斧,但梁宁还是清晰的概括了一个人,并且很有效的减少了认知负荷。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把梁宁说的一段和产品毫无关系的话写下来,因为总结的有点打动我:“如果和别人交往追求的是深度关系和长期关系,就不能光看前三层,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适配另一个人的成熟产品,你需要看到的是一个人能够持续让自己变化的内在的动力。然后在漫长的不确定的未来里,明确你们两个人是不是能够一起拥抱不确定,拥抱变化,在变化中变得成熟,彼此适配”。自己要多多学习思考下如何在产品中运用这一套框架理论。
第3讲: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愉悦与不爽
梁宁讲了三个词语:”满足“”愉悦“”不爽“。满足是度量产品,人与人关系的刻度。一种蹦了很久的需求,你对某样东西感到愉悦,这个东西就让你满足。产品的工作中的观察和洞察都是围绕一个词展开的“满足”。再次划下重点:让用户满足。
第4讲: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愤怒与恐惧
梁宁提到愤怒,就是感觉自己的边界被侵犯。恐惧、焦虑、羞耻感都是一种恐惧的外在表现。每个人的痛点都是他的恐惧,恐惧就是做产品要找的痛点。一款好的产品要么让人愉悦到暴爽,要么可以抵御恐惧,人们会为了恐惧毫不犹豫地花钱,比如知识付费。这里提到的恐惧都是习得的。说白了,人类的恐惧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事件,用于表示自己不希望又没有能力处理的将要发生的事情,而且这也是有跨文化差异的。现代人的恐惧已经不只满足于生存下来,而是希望生活的更好。每个人的恐惧都和自己的经历、和自己的知识结构息息相关。或者说,我们任何两个人的恐惧都不是一种恐惧。所以这是不是说明了做产品的时候要做用户画像的重要性。定义这一类人群的恐惧是什么,觉得也像精准营销呢。
第5讲:同理心训练: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
梁宁通过比较销售和产品经理,来讲潜意识/防御与说服。好的销售是打破用户的防御,说服用户,促成用户的选择,而好的产品是不让用户启动防御,防御让人启动思考,思考让人顾虑。一个好的销售和好的产品经理的区别就是对用户防御的态度和敏感度的区别。产品要引导用户,让用户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潜意识流露而做出的最自然的选择,态度则是不批判、不教育、柔性地引导,迎合用户潜潜意识。这一讲的重点应该做产品的是不要因为主观意愿过强而犯想当然的错误,不要企图说服用户接受自己的观点,清空自己,接纳别人的世界观。所以在用户调研如果要想获取真实的数据就是减少用户防御。那么在产品使用的过程中,用户会因为什么启动防御呢?如何从视觉设计和流程设计上减少用户的防御呢?
第6讲:认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这次梁宁比较了集体人格和个人。不总结她对这个概念如何解释的了,很多地方我觉得有点逻辑错误,偷换概念。还有关于《道德经》反字最多的问题,不知道她统计用的什么版本,如果用的是81章共5467个字这个版本的话,那就是错误的。只提炼下对产品有用的重点:如果产品是给个体使用的,那就要保持对一个真实、完整、鲜活的人的观察和接纳。如果产品是给集体使用的,那么其实就要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概念。这个结论还需要更正的是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区分,角色还分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所以在做产品功能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个角色所形成的动作是不是已经是人基本的行为习惯。不能一概轮之。这个社会最主要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个人和群体。我现在没有能力去说明那些复杂的问题,但幸运的是,我曾经读过一些关于社会的书,只是以后还需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7讲:自我与自律,哪一种更贴近产品精神。
先说下梁宁的想法:自我是靠愉悦驱动。自律是靠恐惧驱动,结论是自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经理,因为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而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以梁宁的想法观察自己:自己知识技能的形成靠自律的恐惧的,例如学习新的计算机语言、听她的这门关于产品的课,形而上的方法论或者思想的阅读学习靠自我的愉悦比如哲学、犯罪学。人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
第8讲:机会判断: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 第九讲 机会判断:怎样找到有势能的趋势
这两件都是在说机会判断。说实话在现在这个年代大家都知道选择比努力重要,猪站在风口上都会飞。这里梁宁提供了一个思维结构去判断,也就是“点线面体”。个人理解,点讲产品,营销,运营和团队的迭代,线讲产业链,面讲不同产业链的此起彼伏互消影响,体讲经济体的此消彼长。翻译成鸡汤就是,在弄清楚时代的变革趋势的大环境下,结合自己对自己未来的定位,去找到自己的方向才是王道,不然,即使选择了,努力了,也不会成功。顺势而为。这也是自己现在欠缺,后面需要努力学习培养的技能和视野。多读社会学历史,多观察,多思考,多输出。
第10讲:痛点、痒点、爽点都是产品机会
这讲就是如何给产品找需求?从痛点,爽点,痒点上找。痛点,人的恐惧。爽点用户有什么需求,你能够即时满足它。痒点满足用户想象中的自己。等找资料总结下这个问题的方法论。
第11讲:如何做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其实就是用户模型。需要做用户调研来确定。用户画像是让团队成员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抛开个人的喜好,将焦点聚焦在目标用户的动机和习惯上进行产品设计。产品经理为具体的人物做产品设计要远优于为脑中虚构的东西来做设计,来的容易的多。
第13讲:怎样用系统能力给人提供确定性
发现梁宁善于用两种概念对比。这次对比了产品和服务。梁宁提出了:给用户提供确定性服务体验,去设计产品。这不是一个岗位能够解决的
第18讲:用户体验的五要素
感知层
角色框架层
资源结构层
能力范围层
战略存在层
因为《用户体验要素》这本书之前翻过,所以对5个层面有了个概念,听完又看了下,两者对5个层面理解的完全不是一回事,至少觉得梁宁有些比喻和理解牵强了些。
总结:
因为梁宁的这个课程之前被自己当背景声听过一次,当时的收获感不强。这次我带着学习目标来学习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希望可以了解到产品的核心概念,了解产品核心工作方法,理解产品思维,来受益终生,但整体听完之后印象最深的只有点线面体和用户体验。再回头想想学习的目的,产品的核心概念是啥? 产品核心的工作方法是什么? 什么是产品思维呢? 貌似都没有概念,最后我觉得还是百度百科靠谱,产品的核心概念,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