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与艺术的结合十分紧密,从古代建筑看起,从古到今,人类的活动都表现出对美的崇尚。工程所创造的物质世界是对美的表达实体,艺术家的大胆想象,对完美品格的追求都指导着工程创造美的事物。
航空界有人说过,一架性能优异的飞机看起来必定是和谐的、优美的。工程师协助艺术家使大众获得美的享受,工程技术的进步,可以使艺术品得到提升,使艺术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发展。如戏剧受众有限,但影视技术从电影发展到电视,使艺术家的创造进入千家万户。从电影电视发展到裸眼三维和虚拟,科技手段打造的现代工程为艺术家提供了更美的创造空间。如清华大学成立了美术学院,美术学院与计算机学院交叉合作就可以为动漫电影的发展、为建筑及汽车造型作出贡献。
纵观人类文明史,艺术与工程的结合,创造了不少令人惊叹的辉煌遗迹。如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古罗马斗兽场、印度泰姬陵、印第安人太阳神庙、柬埔寨吴哥窟、中国万里长城等。
居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诉求,而居住又是工程与艺术两者的智慧结晶。建筑设计要构建躯体活动的物理空间,也要营造心灵活动的寓所,通过空间融合引领心灵的平和,建筑设计要尽可能地发挥和利用好物理空间,承载社会活动的实用功能和对美的享受,实现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说到工程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必然要提到建筑大师贝聿铭。贝聿铭(1917—2019)1946 年从哈佛大学硕士毕业后,走上了建筑设计之路,在艺术与工程完美结合过程中不舍实用性,不悖商业理念,从创意到细节的把控都有出色发挥。
他的建筑作品中最为人熟悉的是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当时这一方案在法国的争论达到了白热化。贝聿铭强调自己来自有着古老文明的中国,使法国人相信他的设计不会轻视历史文化传统,玻璃透明质地保证现有建筑群外观不被严重破坏,历史与现实能完美融合。玻璃金字塔由 603 块菱形玻璃与 70 块三角玻璃拼接而成,巧妙地形成了视觉中心,变成了巴黎的又一个地标(图 3-18)。人们形容它是“卢浮宫院内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
贝聿铭的设计充满了激情和前瞻性。1963 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后,美国想为肯尼迪建造一个永久性的纪念建筑。当时贝聿铭还是个无名小辈,在与众多颇负盛名的建筑师竞争中,贝聿铭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倚海矗立,使人最动情的元素留于地表,也以此打动了肯尼迪夫人。
1983 年,贝聿铭荣获建筑界最高奖 —— 普利兹克奖。几十年来,贝聿铭在世界各地创造了许多举世闻名的经典建筑,他却始终表示:“我一直知道我是从哪里来。”苏州狮子林曾是贝家的私家园林,贝聿铭少年时光就是在以石头著称的园林中度过的,光影在石缝和空洞中穿越,石桥、池塘、瀑布,移步易景曾给他带来无穷幻想。2002 年,85 岁高龄的贝聿铭应邀为苏州博物馆设计新馆,设计理念是“我希望该建筑能走一条真正的中、苏、新之路,三者缺一不可”,做到建筑智慧与东方传统美学的真正融合。
马克思也曾说过“美”是一种基于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的、人的全部感性存在的显现。例如,高新合成纤维技术和编织整染技术的进步就为服装设计中的美创造了物质基础。1999 年 7 月 10 日,在中央音乐学院隆重举行的“艺术与科学”—— 纪念蒋英教授执教四十周年教学研讨会上,钱学森写了一个书面发言,由他们的女儿宣读。钱学森讲到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时说:“…… 蒋英(钱夫人)对我的工作有很大帮助和启示,实际上是文艺对科学思维的启示和开拓,在我对一件工程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这就是艺术对科技的促进作用。”事实上,当时的钱学森正主持着中国火箭、航天工程事业。
另一方面,艺术正面临因技术加速发展带来的挑战,需要更多的跨界考量。如 2019 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取消了有约 40 年历史之久的汽车设计专业,将它改为智能移动专业,以便在更宽的范围内思考未来交通模式中的工程与艺术的结合。
艺术家仅仅学会绘画、雕塑等技能显然是不够的。如轰动一时的机器人“小冰”的首个个人展《豁然世界・Alternative Worlds》,意味着曾被认为是人类已经为数不多的独有技能 —— 绘画,也面临着工程技术的冲击。“小冰”经过了 22 个月的时间,对以往 400 年艺术史上的 236 位人类著名画家的作品进行了学习,独立完成了一些绘画作品,出色地展示了才能。就在这次展前,“小冰”的作品曾混进 2019 年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展,骗过了很多专业人士的眼睛。
近年来,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曾举行了一次拍卖会,其中一幅通过计算机算法创作出的绘画作品《埃德蒙・德贝拉米像》,最终以 43.252 万美元成交。人工智能团队首先把 15,000 幅 14—20 世纪的绘画作品,输入计算机的神经网络中,然后训练该神经网络分辨出这些艺术品中的视觉元素,再自动生成画作。虽然人物五官尚模糊不清,但已经向计算机智能作画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也许,艺术创造中最根本、最核心的东西是“无法”可教的,如同科技创新一样,只能是唤醒。那不是技术训练和知识传授,而是感知力的涵养与主体性的再构建。所以艺术教育的核心也是如何培养好奇心,如何提问,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如何挑战公认的智慧,如何专注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工程与艺术的一致性和共生性在于对美的极致追求,抽象的美在艺术,具象的美在工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原点阅读 (ID:tupydread),作者:金涌 编辑:张润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