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错技术路线,后果有多严重

01、霸主摔跤

如果真有时光机,相信至少有两个男人曾想要回到 2005 年。他们一个是英特尔前任 CEO 保罗・欧德宁,另一个是长虹董事长赵勇。

欧德宁生前最懊悔的一个职业决策就是在 2005 年作出的,与苹果有关。

当时乔布斯找到英特尔,想请这家芯片巨头为初代 iPhone 开发手机 CPU。在苹果给的报价和潜在风险之间一掂量,欧德宁傲娇地说了「不」。

作为英特尔历史上唯一一个非工程技术背景的 CEO,欧德宁的职业能力也相当突出 —— 善于销售、账算得清楚。他在任的 8 年,英特尔一直是财务上的优等生。

但对技术渐进路径的判断,不在「算账」范畴。否则马云在拍板做阿里云且要一年投 10 亿的时候,一定会被董事会给直接怼回去。

乔布斯遭到拒绝后,只能放弃 x86、转而依托 ARM 架构另做文章。2007 年 6 月 29 日,搭载了三星设计的 ARM 架构芯片(SoC)的初代 iPhone 惊艳登场,并宣告一个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翩翩而来。

傲慢的芯片巨头却亲手焊死了自己通往这个时代的大门。此后 ARM 逐渐取代英特尔 x86,成为智能手机的「基础设施」。在智能手机附加值最高的环节,ARM 拿下了 95% 以上的份额。

芯片巨头重重摔了一跤。更悲剧的是,类似的翻车一再发生,比如在桌面级芯片上,英特尔押注 10nm 芯片,但在尼康的沉浸式光刻技术和更适合先进制程的阿斯麦 EUV 光刻机之间选择了前者。然后,10nm 芯片足足晚交付了 3 年。

3 年对芯片行业意味着什么,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摩尔定律的提出者戈登・摩尔应该最有发言权。那 3 年的英特尔有如陷入沼泽的巨人,死死攥着 14nm,却无力摆脱困局。台积电、三星攻城略地,英特尔也拿不出什么有效对策。不是不愿意「挤牙膏」,此刻是真没「牙膏」可挤。

对于科技公司而言,押注技术路线犹如搏命,凶险残酷。押对了,公司有可能从籍籍无名晋升为巨头行列,比如高通凭借 CDMA 构筑的专利墙,一跃成为「收税」的「一流公司」;而一旦押错宝,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公司命运甚至整个行业格局都有可能就此被改写。

在这方面,昔日彩电霸主长虹大概体会最深。同样在 2005 年,长虹新上任董事长赵勇提出要生产等离子屏,尽管遭到其他董事一致反对,他还是不遗余力地推动这一想法落地。

彼时国内等离子和液晶市场占有率为 3:7,等离子已经式微。但长虹急需一个逆风翻盘的机会。

2004 年突然巨亏 37 亿元的乌云仍然飘在头顶上。在此之前,长虹是彩电市场的大哥、资本市场的「茅台」。前董事长倪润峰甚至放言:「你在任何时候卖出长虹都是错的,在任何时候买入长虹都是对的」。直到高库存及在美国市场的折戟,戳破了长虹神话。

倪润峰黯然离场,新舵手赵勇自然是想找到一条重回霸主地位的路径。不过同样瞄准上游产业链,TCL 押注华星做液晶面板,长虹则豪掷 20 亿美元,买下了韩国一家等离子公司。

赵勇不是没看到液晶与等离子的市场差距在拉大,他赌的是以小博大。血腥的价格战曾是彩电行业的最大噩梦,他判断,市场上生产等离子屏的企业较少、市场基本供需平衡,不用打价格战,而且长虹有机会通过「一块屏」扼住其他彩电对手的脖子 —— 虽然听起来有些一厢情愿。

此外,等离子投资和专利费门槛都更低。长虹 2007 年建立的等离子生产工厂四川虹欧,前期投资 7.2 亿元;TCL 华星光电的一条 8.5 代液晶产线则要 245 亿元。

单论技术,等离子电视有明显优势。有知乎网友总结:动态对比强、无拖尾,「当时液晶技术相对落后,看足球飞跟线一样,拖尾严重。」

但大部分厂商都站队液晶屏也不是没有理由。液晶技术更适合小尺寸屏幕,这意味着更低的成本。在新技术推广初期,价格往往决定着消费者尝鲜的心理阈值。再者,技术不会一直停滞不前,人家押注的是未来。

领悟到这一现实后,等离子「大群」的成员纷纷玩起了「退群」:先是索尼、东芝在 2005 年放弃等离子业务,随后是日立,再后来韩国的三星、lG 也停止了对等离子的追加投资,最后一个是 2011 年决意退出的松下。

当这个群退到只剩下长虹一家,「群聊」的机会都没有了,更别提并肩打市场。长虹品尝到了独木难支的滋味。

2014 年 2 月,当国企领导赵勇以 T 恤仔裤的互联网形象出现在四川绵阳虹苑剧场,为自家智能电视「站台」时,他有些百感交集:「小米,从来没有做过电视,推出一款电视,所有人的脸都冲着他们,屁股对着我们,似乎未来属于他们了。」

未来属不属于小米不好说,起码跟长虹是没有什么关系了。几个月后,长虹就发出一纸公告,拟以 6420 万元的价格出售虹欧 61% 股权,想与连年亏损的虹欧来个切割。

赵勇用了 9 年时间,终于接受了押错等离子技术的事实,在此期间,海信、TCL 崛起,而长虹则一蹶不振,远离主流电视厂商阵营。

02、为什么会出现「点错技能树」 

人类无时不刻都面临选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点错技能树的「失意者名单」注定会持续更新。

从新石器时代玛雅人会算圆周率却没有进化出造车轮能力,到苏联发明难以推广的三进制计算机、在集成电路时代一头扎进电子管小型化的歧路,再到汉能、柔宇等饱受争议的企业因小众技术路线而葬送商业前途,时代一直冷眼旁观探索者、狂妄者的种种失误,并在时隔多年以后的某个节点,宣告他们难以挽回的失败。

在光伏明星汉能走向顶峰的 2015 年,创始人李河君超过马云成了内地首富。汉能总部还搬进了上风上水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不过「光伏行业首富多,首富又多留不住」的魔咒即将在他的身上复现。

2009 年进入薄膜发电领域时,李河君野心很大,要做绿色能源界的「苹果」。当时全球主流光伏电池以晶硅为主要材料,虽然原材料价格高昂但转化率高;薄膜电池成本更低但转化率也低。两种技术路线的市场份额差距悬殊,晶硅路线占比超 90%,薄膜则持续萎缩。

就连「液晶之父」夏普都在薄膜电池上栽了跟头。由于薄膜电池多年打不开市场,主业液晶屏又遭遇三星等劲敌围剿,夏普最终走向卖身富士康母公司的结局。但李河君对薄膜技术异常笃定,起码对外「布道」时表现得如此。

《财新周刊》此前报道,汉能的商业模式属于自我循环。由于薄膜电池产业链不健全,汉能自己在上游生产制造薄膜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制造设备、产线;中游以产业园为载体,生产光伏组件,融资来自当地政府及银行;下游是则是购买组件、销售相关产品。

很多人看不懂,直呼李河君是个大忽悠,认为汉能本质上是一家披着新能源 + 新兴技术外衣的金融公司。李河君曾多次反驳,「如果大家都看懂汉能了,那我们还有多少机遇呢。」

由于市面上很少见到汉能产品,有机构一番实地暗访后发现「自我循环」的玄机。2015 年 5 月 20 日,做空猎杀开始。开盘 20 分钟内,汉能薄膜股价雪崩,市值跌去 47%。

当晚李河君还硬着头皮去了河北,做了场「Tomorrow is another day」的主旨演讲,但汉能的颓败已成必然。

2015 年之后,晶硅电池伴随市场规模的扩大,成本直接下降了 90%,薄膜电池最引以为傲的「卖点」,似乎也没了吸引力。2019 年,在「碳中和」站上风口之时,汉能却传出资金链断裂的消息。李河君夫妇还被放款的国开行告上法庭,后者质问被告方答辩人,「广东汉能,您可能没去看过,这家企业没有什么经营。二三十个亿进去之后,做了什么?」

2021 年,因为拖欠租金,汉能总部被物业「清场」。当年作为标杆的造价 6000 万元的 BIPV 项目(太能能建筑发电外墙),也一并被拆除。这还真应了李河君当年的预言,「要么我们死掉,要么伟大」。

至于仍在泥潭中挣扎的柔宇科技,其号称独家研发的、比多晶硅成本更低而良品率更高的「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ULT-NSSP)」,始终未得到市场的验证和认可。从一级市场投资人追捧的明星独角兽走到独董刘姝威呼吁外部「拯救柔宇」这一步,柔宇只用了两年多。

抛开备受争议的汉能、柔宇,为什么像英特尔、长虹这样的行业巨头都会在关键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出错呢?「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商业价值、产业格局判断的战略问题。」一名资深技术布道者在同《降噪 NoNoise》交流时提到的一个观点。

沿着这个思路展开,我们发现市场自有其选择逻辑,时机、生态都远比技术本身复杂。一条技术路线从理论演进到商业落地,就像创新药从实验室走到临床,关键还要看后期疗效。

有的技术本身确实先进,但生态起不来,别人不跟你玩,最后也只能沦为「非主流」,或者像汉能那样搞出让人迷惑的「自我循环」。有的技术本身落后,但当下有市场需求,同样也能风生水起。

这一点在炙手可热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得到了不同维度的验证。同样做新能源车,宝马 i3 曾在友商都专注于锂电池的技术革新时,独树一帜地拎出碳纤维车身的轻量化卖点。结果是 i3 曲高和寡,最终走向停产;反观理想,尽管增程式技术本身充满争议,但这种满足用户当下需求的解决方案,还是让理想收获了一批拥趸。

可以说,产业格局、上下游生态甚至终端用户,会共同校验技术路线的成功与否。

03、转化

至于作出关键决策的个人,我们该如何去评价呢?如果技术路径是一架瞄准未来的狙击枪,那 CEO 理应成为枪管上的瞄准镜。

科技公司 CEO 不一定非要技术背景,但还是要有技术方向的大意识。比如马云,虽然是英语专业,但是他在十年前就坚定看好云计算的价值,从中多少能看到马云的开放心态和格局。

在技术战略上,华为任正非也被认为是一个有大格局的创始人。这种格局,有时候不仅体现在决定做什么,也体现在不什么。比如 2000 年当小灵通出现机会窗口,任正非认为这种 PHS 技术落后,短期内会被淘汰,所以华为一头扎进 3G 研发,前期眼看着中兴、UT 斯达康赚得盆满钵满。

放弃非战略机会点的华为,度过了几年郁闷而孤独的时光。但后来的故事走向,举国皆知。

至于英特尔,有业内人士认为是在 CEO 交接班上出的问题,找了不合适的人。同样的问题也曾出现在微软。鲍尔默时代的微软,曾错失掉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在 2012 年的 CES 上,有记者问鲍尔默,微软下一步会怎么走,他的一句话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什么是墨守成规,「总之在微软,没什么比 Windows 更重要的了」。

继任者纳德拉,用云计算为微软重新赢得时代的船票。超越英特尔的 AMD,则在历史上首任女性 CEO「苏妈」—— 苏姿丰的带领下,通过聚焦投资高性能计算,走上巅峰。美国 CNBC 主持人认为,苏姿丰是从「垃圾堆」里拯救了 AMD。

有些逆袭不一定在当下就显露出领导者的眼光。比如比亚迪,当年在新能源电池上,王传福坚定押注磷酸铁锂,宁德时代则押注三元锂。很长一段时间内,「宁王」所向披靡,比亚迪的磷酸铁锂则抬不起头来。

但是这两年,比亚迪在电池技术上进一步突破,剧情迎来反转。王传福引以为傲的刀片电池,凭借性价比挤进特斯拉的供应商名单。行业格局被重塑,宁德时代则多了一个难缠的竞对。

深陷沼泽的英特尔,也急需一个力挽狂澜的人物。这次被选中的是 30 年肱骨老臣帕特・基辛格。基辛格对英特尔的现状实在是恨铁不成钢。他公开宣称,「股价下跌是咎由自取」。2022 年 Q2 财报发布当天,英特尔股价跌了 9%。看得出,投资人对其未来,是多么地心灰意冷。

今年年初,台积电前研发大牛蒋尚义在一次访谈中,再度谈及台积电与英特尔在研发上的此消彼长。他说,台积电并没有做什么特别或伟大的事情,只是也没有犯下大错。

不犯错,对于英特尔及众多正在付出代价的科技企业而言,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警醒了。

参考资料:

  • 1.《长虹梦碎等离子》,南方都市报,2014 年 11 月 17 日

  • 2.《汉能不肯改》,财新周刊,2018 年 11 月 2 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降噪 NoNoise (ID:forjingyijing),作者:孙静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