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O】当代人将电脑办公当作习以为常之事时,可能没有人想过它的重要性如此之高,以致于忽略了它在办公进化史上带来的清道夫效应。
最近,一张老图在微博上焕发第二春,它的内容是1980年到2014年间办公桌面的不断变化。显然,这张动图的出生日期是几年前的2014年,但放在今天,它的酷炫程度丝毫不减。从1980年到2014年,从桌上、墙上堆满办公用具到只剩一台笔记本电脑加一台智能手机,每一个强迫症患者看完都会大呼一句“舒服了”。
与此同时,电脑从大白胖子变成了大肚能容的机器猫。它的强大让我们事半功倍,也让桌面告别“脏乱差”。或许,叫它“清桌夫”更为贴切。
从“我”全都要到“电脑”全都要
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1946年问世,然而上世纪80年代前后个人计算机才正式进入办公室和家庭。对于大多数公司和家庭而言,个人计算机堪称当时的奢侈品。据知乎网友回忆,1982年一台IBM PC/XT的价格在三万五,作为对比,当时大学毕业生的月工资只有四十多元。那么,我们可以用它来干嘛呢?简单的文字和表格处理,玩点小游戏,当然你还能拿它来学习BASIC语言。
在当时,不止电脑是稀罕物,图片里一闪而过的还有很多新鲜玩意儿。计算器、地球仪、影印机、传真机,还有胶水、字典、报纸等一应俱全,不知道的以为是地理老师的办公桌。
跟许多90后一样,我在新世纪之后才第一次接触电脑,“乳白色”“硕大的机身”“可以抠出鼠标球的鼠标”等构成了我对电脑的初次印象。但实际上,现代笔记本电脑在80年代便已经问世,且不止一款,IBM和东芝等时常争一争“笔记本之父”的名头。
笔记本电脑的出现可以说让电脑第一次“兼得鱼和熊掌”,它的体积更小,但性能并不差(有一说一,比同时期台式电脑还是差许多)。如被国内许多媒体公认的全球第一款笔记本——东芝T1100,1985年出生的它拥有旁人羡慕的身材,三围为12×2×11英寸,整机重量约为6.8千克。这台电脑搭载9英寸单色显示屏,装有MS-DOS操作系统,提供82键键盘,搭载不到1MHz的Intel 8086处理器,内置3.5英寸720KB硬盘、512KB的RAM。
为了达到便携的目的,当时的电脑厂商不得不在处理器和电池上做出妥协。但初代笔记本电脑们承担了开疆拓土般的重任,为笔记本电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与之对应的是,笔记本电脑的出现让办公环境焕然一新,多出来的空间可以堆放更多办公用品,因此从图中可以看到80年代的办公桌其实并没有清爽多少。打印机、地球仪和字典这些用品仍旧存在,不过文件已经可以用Word文档来存放,由纸质变成数字格式。
在世纪之交,我们熟悉的Word、Exel和PPT办公三件套开始制霸办公软件领域。同时,电脑邮件在线传输得到快速普及,让传真机濒临退休边缘。纸质文件的减少,不仅意味着办公桌不再被各种纸张堆满,同时还令人员沟通、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另一方面,画质更好且更便捷的数码相机此时也在兴起,胶卷相机逐渐被取代。两者相加,从更广阔的视角来说,是对全球环保事业的贡献。
进入到新世纪,电脑的性能和功能实现两开花。我们可以在电脑上玩画面精美的游戏,也能快速处理工作内容。图片中,记录本、工具书和地球仪等,答应了笔记本电脑“我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的口令后,被吸进了屏幕里,化成维基百科、谷歌地球等电脑软件(一定程度上,谷歌等互联网企业的崛起也是电脑发展和普及的超级受益者)。在这个时代,人们用大量软件来干以前硬件干的事情,而且效率噌噌往上升。
到了2005年左右,电脑行业迈入高速路,尤其笔记本电脑开始改头换面,以往“黑粗厚”的形象不再,边框更窄、屏幕更宽广的形象已经很接近现在的笔记本产品,成为办公桌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比如,2001发布的苹果PowerBook G4,并未采用当时业内流行的黑色硬塑料,转而采用金属材质,虽然它遇到了屏幕和键盘连接处断裂等工程问题,但并不妨碍其对后续苹果笔记本产品甚至整个行业的笔记本产品设计语言的深入影响。5年后,初代MacBook Pro问世,你依然能在它身上找到一以贯之的简约设计风。
苹果引领了笔记本电脑的简约设计潮流,同时电脑的发展也“简约”了我们的办公桌。动图继续播放,时间不断滚动,日程表和日历合二为一放进了电脑中,报纸、杂志有了数字版,图片可以存放在虚拟文件夹中,Facebook和Instagram等社交平台盛行……最后,连柜子也变成云盘被一波带走。
在过去5年和10年,电脑行业和互联网行业携手同行,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办公方式。它背后隐藏的是日渐变化的办公需求,而日新月异的办公桌成为了最好的见证者。以往办公人员“全都要”,恨不得将所有要用到的工具摆在桌上,后来电脑扮演了“我全都要”的角色。如果将电脑比喻成城管,那它一定是治理办公桌面“脏乱差”的一把好手。
手机的功劳也不能忘
1973年,美国摩托罗拉工程师马丁·库帕发明世界上第一部民用手机时,可能预知不到,进化不到50年的手机能做的事情远超想象。电脑是我们最重要的办公工具,但我觉得手机也应该获得一枚治理桌面“脏乱差”的功勋章。
试想一下,在没有微信、微博和钉钉的年代,电脑能做异地沟通靠的是仅仅是效率和信息承载能力有限的电子邮件。当然有线电话此时可以扮演即时通讯的角色,但论体积却无法跟手机相比。我们看马丁·库帕面前的大哥大,其实在体积上和电话比是有优势的。
当然,手机相比有线电话最大的优势是便携性。别以为只有现在的年轻人需要随时在地铁站掏出电脑和手机办公,像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公司老板们,也需要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来和其他地方的人员进行沟通。
我们都知道,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的十几年内,美国超过半数的大公司都开始向海外扩张,在国外设立工厂或分公司,如联合利华、贝尔电话、爱迪生电器等。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生产经营也不断增多,如英国尤尼来弗、瑞士雀巢等。总之,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让以即时通讯见长的手机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在互联网还不算发达的年代,手机的作用无可替代。
2007年,第一代iPhone横空出世,它并不是史上第一款智能手机(业界说法:IBM在1993年推出的Simon是世界第一款使用触摸屏的智能手机),但开启了智能手机的新篇章。2008年,首款Android手机HTC G1问世,它对智能手机行业的影响同样巨大,因为Android手机极大地加速了智能手机的普及之路。
时间来到2010年后,智能手机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移动互联网正以想象不到的速度袭来。这张动图没有体现的是,智能手机就像一台微型电脑,以往电脑才能做到的事情,智能手机也能办到。至于智能手机能干嘛,想必不用我过多赘述。
就拿办公来说,我们可以用钉钉App和同事交流,无论远近;可以用QQ邮箱App发送/接收邮件,不管在哪;还可以用百度App搜索资料,不论何时……甚至,智能手机还能用来处理文档、召开云会议。要不是屏幕和续航等有局限性,智能手机在工作中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话说回来,纵观过往几十年的办公史,虽然手机和电脑民用化时间差不多,但后者的影响是贯穿始终的。即便智能手机大有抢其风头的趋势,更多的也只是借助了移动互联网的东风。可以预见的是,在智能手机无法做到电脑般大屏和长续航体验之前,电脑仍然会是最主流的办公设备。更何况,在性能和散热等方面,智能手机和电脑之间还差着好几条街。
未来的哪一天,智能手机能把电脑给“吸进去”吗?
会有把人也“吸进去”的一天吗?
智能手机取代电脑成为头号办公设备,大胆一点想象,其实算不上天方夜谭。但如果再大胆一点,未来办公能完全实现“去人化”的自动化吗?
在《三体Ⅱ·黑暗森林》的下部中,男主角罗辑在冬眠中醒来,此时是危机纪年205年,大概相当于公元2215年左右。刘慈欣对这个200年后的世界的描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走到哪,都能感觉到屏幕的无所不在。这些屏幕传播着公共信息、个人化的商业信息、娱乐信息,走在大街上也能随时使用。甚至人们的衣服也由电子屏制造,可以跟随人的心情自行改变颜色和图案。
无处不在的屏幕加上高度智能化的语音识别,让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变得模糊,当然最重要的是工作效率再次得到提升。你不需要带着电脑满世界跑,因为满世界都可以成为你的电脑。但,即便如此,这个未来世界依然需要人来完成工作,比如护士和警察等这些在当今社会常见的职位。
不可否认的是,智能化和无人化一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无须畅想未来,即便眼光放在当下,也能看到许多无人化的影子。比如特斯拉的汽车超级工厂,它拥有被认为是全球最智能的全自动化汽车制造车间。在这里,从原始材料到加工成品的组装,整个生产过程高度智能化,机器人参与所有制造过程,除了到处挥舞的机械臂,你几乎看不到人的身影。除了特斯拉,阿里巴巴和亚马逊等公司也在不同领域开始应用机器人操作。
工业现代化的进步让工业机器人的效率和生产性能越来越高,其高效率、低容错率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相比工人来说是巨大的优势。因此,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机械式工作人员失去就业机会。但机器人目前能替代的工作是有限的,面对那些需要用到创意、思想人文等人性化理念的工作,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等跟人脑相比还有些输出不够。
近日,技术狂人马斯克同学成立的脑机接口研究公司Neuralink宣布,其将在一年内进行人体脑机接口实验。Neuralink的前期目标是帮助患有严重脑损伤的人(如中风患者),甚至恢复患者的视力、听力和四肢运动。其终极目标更加令人兴奋,那就是让人类实现与人工智能的共生。
当人与人工智能完美结合,未来的办公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