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综合报道
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发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
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在答记者问时提到,口罩的问题,不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场所、场合和情况而定。但总体来说,在中国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战略性的防治成果的情况下,摘口罩的场合和适宜的人群是越来越多了。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到:同时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和经济发展的情况下,防控工作强度应该保持在什么程度?端午节假期可以摘下口罩吗?
按官方的放假安排,今年的端午节假期是6月25日-27日。
王辰表示,常态防控是个很关键的问题。首先取决于对当时的风险等级和应有响应级别的总体判断,这些都有对应的防控措施。整个社会要在这些规定和社会管理的要求下,实施系统行动,在有效防控和生产生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5月7日,经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国务院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制定印发《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从五个方面20个工作要点,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和指导方针。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强调预防为主。指在没有病例的情况下,如何防止出现病例和疫情传播。首先是要在民众中提倡戴口罩,注意保持社交距离,加强对易感人群的保护等。通过这次疫情,应进一步提升民众的健康素养,比如勤洗手的习惯,适时适度适场所戴口罩的习惯,提倡公共用餐时使用公筷的习惯,咳嗽、喷嚏时注意遮避,控烟戒烟等。
二是要特别注意,一旦出现病例和疫情,应尽早及时有效应对。落实“四早”措施,第一是早发现,及时确认病例,作出反应。第二是早报告,迅速采取社会行动。第三是早隔离,迅速阻止传播。第四是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防止轻症变重症。
三是突出对重点环节的防控。尤其是像医院、养老院、学校这些人群聚集的特定机构,有很多易感和高危人群,要给予额外关注,采取特别措施,从防控意识到防控措施,都要特别加强。对一些易感人群,像老年人、慢病人群,要给予特殊防控。因为,他们一旦被感染,与一般的健康人群或体质比较强壮的人群相比,病情更重,病死率高。社区是防控的重点单元,常是疫情播散的首发地,要根据各地不同的疫情情况、不同的社区特点,适情适度进行工作安排。中国在基层防控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应当在今后的防控工作中更好地体现和发挥。
四是强化支撑保障。在一些可用的现代手段上,像大数据等方面,有办法来提高防控的效率和效果。在国际合作方面,除了中国自己取得的经验,开展国际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防控经验和科技进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特别强调国际合作。
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党委和政府发挥了关键作用,政府要对风险等级、响应级别作出判断,从而动员组织社会各方力量防控疫情,同时积极地安排好生产生活。
关于口罩的问题,王辰表示,现在北京已经降到三级响应水平了。按照这个水平,实际上大部分人在大部分场合可以考虑不戴口罩。具体应根据不同情境来判断:
第一要判断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应该戴,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可以不戴,比如在空旷的地方,在通风很好的地方,在社交距离比较大的情况,就可以不戴。但如果面对一个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在密闭的、人多的空间,或者到医院时就应该戴。口罩有科学的戴法,不论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还是国际上有关机构,都发布了一些民众戴口罩的指引,可以参考。
此外,应当随身常规携带口罩,以备不时之需。对一些重点人群,包括特殊职业性人群,如在医院和一些密闭场合工作的人群,像医务人员、警察、社区工作人员等与人有密切接触的人群,应该戴口罩。还有染病之后风险大的高危人群,如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群等,应该戴口罩。有呼吸道症状者应主动戴口罩。
“口罩的问题,不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场所、场合和情况而定。但总体来说,在中国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战略性的防治成果的情况下,摘口罩的场合和适宜的人群是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