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丛丛
翻译 龙真梓秘丛丛
编辑 张薇
2016 年,易到创始人周航和湖畔大学教务长曾鸣,有过一次关于“活多久”的夜谈。
当时,周航想休息调整一下,歇个一两年。曾鸣说,你先休息个 6 年 8 年的吧。周航急了,到时就 50 岁了,什么都做不了了。但曾鸣安抚他,着什么急啊,人以后就可以活 120 岁了。
就这一句,让原本焦虑中的周航大为释然,“当你把人生活长了以后啊,你就不焦虑了。”接受媒体采访时,周航说。
那么你呢?在一个 996 泛滥、中年危机提前到了 30 岁、一切都要争分夺秒的时代,设想一下,当人的平均寿命延长到 100 岁,你的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
也许人生不再是上学、工作、退休的三段论,而是变成七八段甚至十来段不同的人生。其中一段可能会是这么一个场景:60 岁,你正逢壮年。你刚刚拿到了第三个学士学位,还开始了创业。朋友分布在各个年龄层,80 来岁的朋友喜欢对你说,“年轻人就该多谈几段恋爱。”是的,你还没有结婚,但正与 40 岁的大学同学相恋。
“长久人生的可能性是无与伦比的。”《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的作者 Andrew Scott 说。
Andrew Scott 是伦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也是牛津大学万灵学院及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成员。除了研究经济周期、货币和财经政策,长寿也是他关注的社会趋势。2016 年,他和管理学教授 Lynda Gratton 合著的《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一经出版就进入亚马逊畅销书榜,并入围英国《金融时报》和麦肯锡年度商业图书奖。
“我们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接近百岁人生。”他在接受 36 氪专访时说。
医学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去年,《柳叶刀》(英国权威医学杂志)发布了一项包含 195 个国家的平均寿命预测性研究,研究预测,到 2040 年,116 个国家和地区的寿命将会增加。其中,日本、新加坡、西班牙和瑞士的人均寿命会超过 85 岁,而中国在内的 59 个国家的人均寿命将超过 80 岁。
“到了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这句话在长寿时代已经失灵,年龄有了新的意义。
人生阶段不再有固定的年龄坐标,你不必因为年龄的焦虑在 30 岁成家立业、50 岁儿孙满堂。跨年龄交往也将成为常态。“如果代际间的差距消失,孩子将得益于年长者的指导;年长者与年轻人的相处将更加融洽。”Andrew Scott 说。
另外 Andrew Scott 还提出了多段式人生的概念,他认为三段式人生(上学、工作、退休)终将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多段式的人生格局,它包含上学、就业、退休、学习、创业等各种可能性组合。而如何顺利通过多个人生阶段的过渡期,是长寿时代每个人必须面临的课题。“终身学习,并学会像年轻人一样拥抱改变和体验。”这是 Andrew Scott 想到的解决方案。
图片来源:Pexels
“长寿时代”、“百岁人生”等类似概念的普及,让很多人放宽了人生视角,从焦虑和急躁中逐渐解脱,发现了更多可能。
慢慢来才是人生的正确节奏?这很像长寿时代该有的人生态度,但也有人提出相反的看法:既然时间那么多,生命不再短暂,看起来“明日复明日”的做法有了正当的理由。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度过“多出来”的人生?长寿会对家庭、工作、行业、城市,带来什么样的变数?
对于这些问题,Andrew Scott 接受了 36 氪的专访,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以下是访谈部分(经过编辑):
活到 100 岁:如何维持不错的生活质量?
36 氪:当时是如何发现百岁人生这个趋势的?哪个现象或细节打动你去创作这本书?
Scott:我在伦敦商学院授课,主要讲经济的未来趋势。我观察到人类长寿的趋势会一直持续,很多现在出生的孩子都能活到 100 岁,由此就有了“百岁人生”的想法。
另外,一直以来,我对于老龄化问题的讨论很失望。人们倾向于悲观地认为人口老龄化将拖累经济的发展,他们没有看到背后的积极信号——老龄化的过程正在改变。有趣的是,这本书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共鸣。
36 氪:人类的寿命延长后,年龄还能代表所处的人生阶段吗?像 30 岁结婚、50 岁退休,这样的时间节点是否变得更灵活?
Scott:现今社会常常强调人们的实际年龄,但从历史上看,这种衡量方式并不常见。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都不知道自己多大了,因为他们并不清楚自己什么时候出生的。人们主要通过人生阶段的身份判断自己的年龄,比如什么时候为人父母,另外身体是否健康也是判断年龄的讯号。
直到政府开始精确记录每个人的生日信息,实际年龄才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并且,这样带来的后果是,社会因年龄而分隔,不同年龄已经与年龄主义的刻板印象联系在一起。不过,随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愈发健康,这些刻板印象正在逐渐过时,人们的结婚年龄和工作年龄都越来越晚。因此,我们将会看到自身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的改变。
36 氪:活到 100 岁的人生如何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
Scott:今天,大多数孩子们都拥有真实的,生活到 100 岁的机会。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永葆健康,不过多数情况下,我们保持健康的可能性很大。
可悲的是,生命周期仍然存在。随着年纪渐长,生命变得愈发脆弱,生活也会愈加艰难。比如,年纪越大得老年痴呆症的概率就越高。
许多科学研究都在努力探寻人类衰老的原因,其中很多研究认为,衰老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目前这些研究没有落地的应用,因此还无法对抗衰老,但我们仍然有很多方法保持年轻,比如坚持锻炼、健康饮食、保持精神活跃、寻找生活的目标等等。
图片来源:Pexels
36 氪:人类一直在探索生命延长的极限,目前的科技水平能支撑人类普遍活到 100 岁吗?未来人类可能会活到 200 岁、500 岁,甚至永生吗?
Scott: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使命应该是先延长健康的预期寿命时间,再去延长预期寿命本身的年限。假设现在人类的预期寿命是 90 岁,但我们只能健康地生活 50 年,之后便饱受疾病困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先让这 50 年的健康时间延长到 70 年,然后再致力于将 90 岁延长到 100 岁。
现在有些人称,由于科学进步,能活到 500 岁的孩子已经出生了。但我认为,由于人类遗传的复杂性,很难延长这么多年的寿命。但科学将对老年时期的生活质量有实质改善,这却是值得期待的。
36 氪:一直以来,都是有权势的人更想永生,对于相对贫穷的人而言,可以共享长寿的红利吗?社会的贫富差距是否会拉大?
Scott:这确实是个真问题。因为目前来看,健康的不平等性正在增大。在一些国家,富人健康的时间正在延长,但贫穷国家的人们恰恰相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政策制定者不仅需要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还要改善环境和教育,缓解社会压力。
36 氪:长寿时代将对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带来什么影响?
Scott:长寿时代的最大改变来自家庭形态——“豆竿家庭”将越来越多。从人类社会的历史看,由于寿命的限制,四世同堂的几率很小,但同代人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较长。因此家庭结构属于扁宽型。随着人类变得长寿,四世同堂的家庭会越来越多。家庭的形态将从宽变窄、由短变长,看起来很像瘦长的“豆竿”。这种改变也会引起代际间社会角色和责任的变化。
图片来源:Pexels
多段式人生:如何适应新的变化?
36 氪:你在书中说,三段式人生(上学、工作、退休)终将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多段式的人生格局。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吗?如何处理多段式人生中的多个过渡期?
Scott:在 20 世纪前,人类社会只有两种社会身份——孩子和成人。到了 20 世纪,随着青少年和退休老人等年龄层的出现,三段式人生成为主流。进入 21 世纪,20 多岁不结婚、延迟生育,或延迟承担成人责任,这些都变得平常。随之带来的挑战是人们要更善于应对变化。
但改变会是件很难的事,因为我们在保留旧身份认知的同时,就要开始不断适应新的行为模式。
36 氪:你的人生现在已经是多段式人生了吗?
Scott:我觉得是的。我已经 53 岁了,并且应该还有 20 年的工龄。我正在为自己人生的下一阶段做准备。事实上,在写《百岁人生》时,我已经进行了一部分转变。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必须进入新的学习领域,建立新的联系。
36 氪:多段式人生会比三段式人生幸福吗?
Scott:如果生活美好,那么长寿必然是件好事,反之长寿会变成坏事。人类长寿以后,必须关注身体的健康并保持生活的目标感和参与感。未来我们都能活到 100 岁或者更久,三段式人生将不再适用。比如,你活了 100 岁但需要连续工作 60 年,这一定不怎么让人开心,那么多段式人生就很有必要。
36 氪:你在书里提到“喜新厌旧”将成为人类的美德。为什么?
Scott:“喜新厌旧”就是善于改变,这也是年轻人的特质,因为青少年更愿意尝试各种可能。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需要学着成为年轻人,像他们一样拥抱变化和体验。
36 氪:既然人类变得更长寿,那么我们能更随意地做出人生选择吗?
Scott:可以更随意做选择,但这通常不是个好策略。坏决定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虽然活到 100 岁能有更多时间修复,但这种影响将持续更久。现在整个社会都不知道如何度过将来“多出来”的岁月,而上一辈的三段式人生,已经证明无法应对长寿时代。所以虽然随意选择很冒险,但敢于尝试在长寿时代很重要。
36 氪:在百岁时代,跨龄友谊将成为常态吗?
Scott:三段式人生的一个问题是它让年龄层之间的隔阂变得严重,特别是在西方。三段式的人生已经被安排得很清晰——受教育、工作、退休。在多段式人生中,人们拥有很多不同的人生阶段的组合方式,这也为代际间更多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我希望是这样的。作为人类,从不同视角认识他人能让我们充满活力。如果代际间的差距被弥合,孩子将得益于年长者的帮助和指导;年长者也能与年轻人相处得更融洽。
图片来源:Pexels
从行业到工作:工作的方式变得多样化
36 氪:你在书中写到,不久的将来人类仍然能做原创性的工作,但 AI 会掏空很多中间行业,如医疗、金融,所以 AI 对未来的工作有哪些影响?
Scott:如今 AI 正在让很多人面临失业,特别是中等技术及以下的工作。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但需要政策制定者创造更多更合理的工作机会,比如一些只有人机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而不是只让公司研发使人类失业的 AI 机器。人类最后能做的工种,肯定需要的是人的独特技能。
36 氪:人类进入长寿时代后,大公司的结构会如何变化?小公司会如何生存?未来的整个企业的生态系统会是怎样的?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将成为主流?
Scott:或大或小的公司仍将存在,但自由职业者也会越来越多。未来在“为谁工作”方面,会发生很大变化。工作不再与公司强相关,工作的方式和面貌变得多样化。现在工作的目的更多的是赚钱,进入长寿时代后,你将拓宽工作的意义。在未来,学习充电、锻炼身体或做义工都可以称为工作,但这类工作可能无法给你物质上的奖励。
36 氪:如果人类的平均寿命达到 100 岁,养老基金的运作方式是否会因此改变?年轻人的养老基金缴存比例是否会因此上升?
Scott:20 世纪出现了三段式人生,因此才诞生了养老金制度。它能为你顺利从第二阶段(工作)过渡到第三阶段(退休)做好资金储备。但如果进入多段式人生,你就得准备一份长期储蓄,因为种种原因只有养老金是不够的——比如你可能工作了几年想休息、或者想重返校园、又或者想暂时把重心转移到家庭,另外活得久了本来就需要更多的钱。好消息是,这份长期储蓄的复利(利滚利)也会非常可观。
36 氪:人类的寿命在不断增加,但是技术的发展会让行业的寿命不断缩减。那么我们这代人应该如何做职业规划甚至人生规划呢?
Scott:更长的寿命和更大的技术变革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职业生涯的更多阶段、工作的更多转变,这就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前沿信息,学会先发制人,留心潜在的变革并提前投资未来。
图片来源:Pexels
36 氪:产业变革会带来城市的集群效应吗?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Scott:在今天这个时代,“匹配”变得日益重要。大家都想认识和自己相似的人,比如人们更愿意与技能水平相当的人工作,和教育水平以及事业发展相当的人结婚,这将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并扩大城市的规模。在西方国家,以前年老的人要么留在乡下,要么退休后搬到那里。但现在更多的老年人继续留在城市,年轻人的居住成本就变高了。目前中国还没上演这一幕,但大概 30 年后也会发生类似的状况。
36 氪:照这样发展,人类活到 100 岁或者更久时,会对地球的资源和环境造成哪些影响?以现在的地球来讲,可以支撑我们这代人进入百岁时代吗?
Scott:人类变得长寿没有错,但出生率也在下降,因此人口数量变化不大。环境问题关系全人类的命运,这和人口总数关系不大,但和中间阶层的人数有关,因为他们比较依赖能源密集型产业,而这类产业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如果不改变这一点,那么无论人口趋势如何变化,地球都会遇到环境问题。
少数派的未来猜想
「少数派的未来猜想」是 36 氪一档关注科技、小趋势的全新栏目。在这里,我们会采访拥有聪明大脑的少数派,深入解读他们对未来的猜想。虽然少数派们的面孔不一,可能是书籍作者、创业者,也可能是科研领域的行业专家。但相同的是,不论是大数据、云计算、还是无人驾驶和 5G,他们预测未来趋势的灵感会在这里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