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柳节”、“三月节”和“寒食节”。和这一天相关的可不仅仅是扫墓,老北京在清明前后都有哪些习俗?都会吃些什么?小编今天为大家盘点一下。
习 俗踏 青
之
清明节时逢阳春三月,春回大地、草木复苏,人们在度过一个寒冬收敛之季后,此时也想顺应自然生机,伸展腰肢。
老北京由于交通不便,一般百姓或穷学子多赴西直门外高梁河畔、陶然亭和东直门外就近踏春。高梁河又名长河,是旧京西北郊的一条美丽河流。那时两岸杨柳葱青,桃花傍着长河流水,岸两侧还有不少庙宇和高粱,景色佳妙非常吸引游人,当年曾有“天坛游松,长河游柳”的美誉。也有一些富家子弟、文人墨客乘马(轿)车、或骑车结伴去远郊的八大处、香山、潭柘寺、戒台寺等地赏景观花探春,那时就有“潭柘听泉,戒台观松”的俗谚。
另外,清明前后正值春暖花开之时,早开的玉兰花素有“玉树琼花”的佳称,旧时,人们纷纷前往颐和园、潭柘寺、大觉寺去观赏难得一见的几棵明清时栽种的玉兰古树。解放后公园均种植大量花卉,如植物园内的桃花、长安街上栽种的玉兰花,每当盛开时均会吸引百姓们去观赏。
习 俗插 柳
之
柳是春的使者,我国古代有许多与柳有关的民俗,在北京,就有插柳、戴柳、射柳的清明节习俗。
插柳之俗盛行于唐宋明清时代,原意为“顺阳气”,在民间则用以悼念介子推母子,与“寒食节”相关。
相传春秋时晋文公重耳为躲避晋献公的杀害,带着近臣介子推离晋流亡,十九年后在秦穆公帮助下回晋被立为晋文公。复国后大封有功之臣时,唯独不见其流亡食不果腹时曾割股啖君的介子推。原来这介子推坚决不求利禄,与其母隐入绵山不出,重耳则放火焚山以迫使其出山相见,没想到搜山后发现他与母亲相拥被焚于山中大柳树根旁,用衣襟留下血书: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君。
倘君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愿政清明复清明。”
文公厚葬介子推母子于绵山,修寺立庙,改绵山为介山,并下令介子推烧死之日,禁动烟火,只许吃冷食,这也就是寒食节由来的渊源。
寒食在东汉时定为三天,正与清明节气相连接,当时寒食节与冬至、元正一起并列为国家的三大法定节日,届时除人们不动火外,还要用面粉制成飞燕,用柳枝串起来插在门窗上,称为“子推燕”,以示对介子推的敬佩与怀念。后来,老北京人在春游时还常在途中折些柳枝盘成个圆圈形戴在头顶上,农村的少女、孩童们也都有此习俗。
习 俗烧 香
之
老北京清明节时的另一习俗,是在这一天去城隍庙烧香叩拜求签还愿问卜,在明清民国时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在清明节前后最盛。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是那时百姓信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
城隍庙在每年的鬼节——清明节开放时,人们纷纷前往求愿,为天旱求雨(多雨时求晴)、出门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复、为死者祈祷冥福等诸事焚香拜神,那时庙会内外异常热闹,庙内有戏台演戏,庙外商品货什杂陈。
习 俗放风筝
之
另外,清明时节还有放风筝的习俗,这是健身活动,亦是那时的游乐活动,白居易在《春游》一诗中就说过:“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
风筝最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用于军事,用放飞风筝传信息,明清后转为宫廷娱乐并为平民游乐玩具,因古时在风筝上装置响笛或洋皮小鼓等风吹发出似筝之声而称“风筝”之名,老北京时风筝制作更为精巧,那时有被称为“曹氏风筝”、“风筝金”、“风筝哈”、“风筝马”等流派的风筝。
风筝可在庙会集市上购买,也有自家制作的,如儿童自制的称为“屁股帘”的简易风筝。
阳春三月在郊外山野或四合院内外广阔之地放风筝,沐浴着阳光,吸着清新空气,或拉线奔跑或昂首仰视从而心旷神怡,人体气血畅通。
习 俗荡秋千
之
古代清明节也称“秋千节”,秋千的历史也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为什么清明节要荡秋千呢?有一说是与前面说到的介子推有关,是希望让介子推的灵魂坐着秋千上天,但查无实据,只是传说而已。
习 俗蹴 鞠
之
蹴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文字来源:北京晚报官网—北晚新视觉网
图片自网络
☆ 活 动 ☆
当然,除了以上聊到的习俗,还有一些吃食的讲究,比如北京的“寒食十三绝”、南方的青团以及茶友们必不可少的明前茶等等,那么重点来了↓
您还记得哪些吃食与清明相关?欢迎与我们分享,我们将抽取5位参与者,送出“绿叶餐盘”一套哟~
活动截止日期:4月8日
参与方法:关注北晚新视觉微信→回复与清明节相关的吃食至后台(→关注获奖名单公布信息)活动奖品:秀雅文艺的居家必备“绿叶餐盘”一套
奖品以实物为主,款式仅作参考
注: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
北京晚报官网—北晚新视觉网所有
北晚新视觉
微信号:takefoto2023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PS:这其实是道老北京小吃,您猜到没?